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坚持一路径两驱动 拓展三平台四理念

坚持一路径两驱动 拓展三平台四理念

坚持一路径两驱动拓展三平台四理念——西安文理学院转型发展的“升级版”实践西安文理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存在两个战略性考量:一是如何在高校林立的省会城市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自己的特色;二是如何不断适应形势需要,服务西安经济社会文化建设。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西安文理学院逐渐走出了一条地方院校的发展通道。

一条路径两轮驱动2003年升本以来,学校根据形势要求,以转型求发展,以转型求升级,在顺利实现专科向本科转型、师范向综合院校转型后,2011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学校适时启动了二次转型,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结构、质量的内涵式转型,从追求学术型向贴近应用型转型,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型,努力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2013年成为陕西省同类高校首家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14年成为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站单位,同年获批为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试点高校。

针对“人才培养停留在传统的教室,课程教学简单模仿学术型院校,科学研究脱离地方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学校多次开展大讨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明晰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要求。

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两大主题,学校实施双轮驱动,不断创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平台,努力充实地方性应用型院校的内涵和特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平台升本以来,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型新专业,改造旧专业,使专业总数达到42个,涉及9大学科门类,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类院校。

2012年、2015年两次完善调整管理机构和教学单位,按10个二级学院重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

为加强转型发展工作,学校将现有专业分为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三种类型和省级、校级、院级三个梯队,实行不同的资金支持、政策帮扶和教学资源配置。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XXX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主持人:XXX教授学院(部)名称:XXX填报日期:2011年11月13日一、基本情况项目简介:本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项目主持人为XXX教授。

主持人简历:XXX教授,XXX教授,博士,高级职称,授课对象包括08级各专业、09级研究生、08级电气自动化等。

主讲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矩阵论、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线性代数等。

近三年教学工作简况:主持或参与多个校、省或国家级项目,包括全日制本科弹性学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第七届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气控制与PLC控制重点课程等。

在项目中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等角色,获得多项奖励。

项目经费:本项目总经费为4万元,其中学院配套经费1万元,其他经费3万元。

项目时间:本项目起止时间为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

参与人员:本项目参与人员共计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博士5人,硕士5人。

在项目中的分工:本项目中,各参与人员分别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实践设计等角色。

以上为本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

1.本项目旨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3.本项目将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4.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情况,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5.本项目将为XXX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委托项目指南_1

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委托项目指南_1

XX1—12019年度XX省教学XX 研究重点委托项目指南为做好2019年度XX省教学XX研究重点委托项目推荐工作,特制定本指南.重点委托项目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紧密结合发展领域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深入XX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XX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XX校人才培养能力。

指南列出的内容供XX高校参考,其研究内容涉及教学XX与发展的方向,非具体的项目名称。

申请高校根据本指南,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确定项目名称和研究内容。

一、实施“双一流”建设路径研究1.研究生权益保障机制研究2.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研究3.“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与XX4.新时期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研究与XX5.深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XX研究与XX6.XX人文XX科学学科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与XX二、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研究1.“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研究与XX2.“六卓越一拔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

0的研究与XX3.“一流专业、一流课堂”建设的研究与XX4.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影响因素研究5.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与XX6.大学精神的研究与XX7.大学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研究三、应用型大学转型研究与XX1.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价标准研究与XX2.转型发展示范性高校(专业)建设研究与XX3.紧密对接XX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研究与XX4.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XX5.转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XX6.转型高校教学模式XX和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XX7.应用型大学课堂教学XX与研究8.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目标、体系XX研究9.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接行业企业新需求的研究与XX四、学分认定与转换根据《XXXXXX省推进学分认定和转换试点工作方案XX》(黑教高函〔2021〕6号)精神,鼓励高校从以下九个方面联合开展试点研究。

1.普通本科高校间、高职院校间学分认定与转换2.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学分认定与转换3.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与XX高校之间学分认定与转换4.学分认定与转换5.非学历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6.开展面向XX成员获得学历学位7.按学分收费、按课程XX学习终身教育8.学分认定与转换省级XX平台建设9.在线XX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分认定与转换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1.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XX的XX机制研究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3.高校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系)建设的探索与XX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XX体系研究5.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6.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下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XX研究7.“互联网XX”与高校教育XX的理论与XX探索8.高校XX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9.XX教学XX建设模式的研究与XX10.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实训XX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11.大学生XX能力培养、毕业实习、毕业设计(XX)等XXXX 教学环节的建设与管理研究12.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XX六、发展研究1.结合发展趋势和我省实际的XX省发展和竞争力研究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XX省“五头五尾”推进建设和对接XX“一带一路”建设的探索与XX3.适应XX省区域经济建设和XX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办学思想、办学XX、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5.深化教育教学综合XX研究与XX6.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7.XX省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研究七、人才培养模式XX与创新研究1.高校XX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XX类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XX与创新研究3.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研究与XX4.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探索研究5.“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研究与XX6.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XX7.高校XX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研究与XX八、高校学生管理1.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信息化研究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3.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法律研究4.促进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对策研究5.以经济XX发展新需要为导向,构建就业和人才培养体系联动机制研究6.构建高校毕业生智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研究7.大学生XX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新高考XX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9.“三全”育人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10.高校专业课程育人机制研究与XX11.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研究12.辅导员管理中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13.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与XX14.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研究与XX15.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反应机制研究与XX九、教师队伍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升1.教学团队建设与优秀教学团队XX机制研究2.高校教师教学能力、XX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研究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相关研究与XX4.发挥教学名师引领作用的研究与XX5.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办法探索与XX6.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研究与XX十、高校优质教学XX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1.高校优质教学XX共建共享XX与机制的研究2.区域教XX合体建设的研究与XX3.教学XX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XX十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及保障、监控机制和体系研究1.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测系统研究2.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结果应用研究3.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研究4.高等学校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5.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成效评估研究6.高等学校内部督导体系构建研究7.高水平大学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估研究8.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水平评估研究十二、信息化研究1.教学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研究与XX2.教学XX平台建设与管理研究与XX3.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XX4.质量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与XX。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刘黎;黄云生;马义华【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而对应用型的创新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对于一些独立的地方院校如何从研究型的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进行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是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通过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完善与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期刊名称】《市场论坛》【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作者】刘黎;黄云生;马义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确定(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

按照当前的理解,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界定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理论知识,被称之为学术型研究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探寻未知领域的新知识,寻求真理是其动力,最终在自己的所属领域内进行所谓的理论创新,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应用型人才正好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是指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工作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强调与现实接轨,要体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不一定像学术型人才要对知识十分精通、追寻根源。

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界定,除了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之外,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年5月,第三次豫沪战略合作对接活动期间,上海市教委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洛阳理工学院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1]高等教育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结合教育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就是人才供需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这也是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战略任务。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概况(一)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匹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部分学术型大学纷纷转型,涌现出一大批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所对实体经济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0年代后期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时期。

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人均GDP不断提高,在1990-2000年各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变革的动力源。

[2](二)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我国经济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也在历经重大变革。

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通过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近五年来,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上不断调整与创新。

1.转型特殊期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邬大光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中谈到,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论,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实施路径,并对效果进行评估。

在文章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对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国内外现状、创新理论、案例分析、实施路径、效果评估、创新成果、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挑战,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开展的重要研究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才的发展。

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势在必行。

背景介绍部分将主要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

会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进行阐述,以及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适应这些变化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将分析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探讨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异和趋势。

会指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和创新的迫切性,为后续正文内容的展开提供深入的背景引入。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了解各地区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模式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解释为何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3. 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展示一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可复制性,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借鉴和启发。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不断加快,对高校本科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高校需要研究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从研究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研究是的基础。

高校要深入研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高校教育的现状与缺陷。

在调研的基础上,高校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研究,探索适合本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同时,相关学科研究也要与产业和社会需求密切对接,加强实践基础研究,建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

其次,实践是研究成果的应用。

高校需要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和项目性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高校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培养。

同时,高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活动,如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在实践中,高校还应加强与产业和社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

最后,高校还应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定期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估,了解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业情况、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等。

综上所述,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建立在深入调研、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

研究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实践需要加强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高校还应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

只有通过研究和,高校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21)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发酵工程人才培养为例邓辉陈乃富孙传伯韦传宝詹少华韩邦兴陈存武*(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工程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建立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合作、践行服务社会的多模块立体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是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其特点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和工程化的教师队伍。

该文以生物工程专业发酵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例,阐述了皖西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酵工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21-0150-03我国自开办生物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在为国家培养高级发酵专业人才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生物工程高等专业教育开办早期,我国的培养体制是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兼顾了“重点人才”的培养,为发酵事业的发展输送了相当一批高层次的人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高校扩招浪潮之后,高等院校软硬件没有及时配套,导致发酵工程教育质量下降。

根据皖西学院近几年来发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在把握高水平发酵工程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水平发酵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办法,即依托生物工程核心专业,注重培养大发酵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培养要求,把核心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设计、专业阶段设计和管理模式设计作为着力点,同时联动校企平台,实施“2+1+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专业基础学习和企业专业实习和1年企业顶岗见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的4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发酵工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一条具可操作性较强的培养之路[1,2]。

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吕梁学院为例

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吕梁学院为例

课题人才培养[摘要]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浪潮下,通过分析吕梁学院物理学专业发展所存在的招生就业困难和课程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于2013年开设物理学专业两个方向进行初步转型探索,于2017年按照国家和学院政策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使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理性和完善。

[关键词]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1-0060-02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①———以吕梁学院为例田澍,王秀芬(吕梁学院物理系,山西吕梁033001)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了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问题[1]。

《意见》明确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和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2016年山西省教育厅出台了《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确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的通知》,指出了吕梁学院为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候补高校。

吕梁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吕梁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升本以来经过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办学格局,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万人,但是因专业的技术性应用性不强,与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物理学专业,因此物理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我校物理系的重要工作内容。

随着互联网教育等新兴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地方高校如不能立足于产业变革的前沿,不能在产教融合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则有可能失去生存发展的空间[2]。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地方性高校物理学专业大部分课程为理论课程,大部分实验也为验证性实验,涉及的工科应用很少,这就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厚实,但没有掌握从事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所以地方高校物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潘一马贵阳孔祥慧蔡家铁杨双春来源:《大学教育》2020年第11期[摘要]论文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分析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强化德育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德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介绍,为其他院校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德育特色;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172-03一、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其课堂知识掌握程度远不如十几年前的学生,当然并不是现在的学生笨,而是社会在发展,社会环境在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有所变化,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些学校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台湾铭传大学的“成果导向、学用合一”培养模式等等。

不同培养模式的层出不穷,也体现出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迫切程度 [1-3]。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需要改革,主要是由于它存在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之处。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并不多。

企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却对实践一窍不通的理论型人才。

此外,存在德育教育不足,学校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忽略基本职业道德的培养;很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能力,培养出的学生也没有体现出本专业的鲜明特点,甚至有些专业的培养计划都很接近,造成学生适应社会与满足企业需求的能力不足,从而使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得不到企业认可,企业即使接收了还要花费不少时间对新入职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来提高其职业综合素养。

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 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培养方 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 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实践 环节的比重和有效性。
调查结果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校过于强调就业率,忽略了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存在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不足,或者实 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的现象。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部分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影响教 学质量和效果。
0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 查
调查设计和方法
调查对象
0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深入调查。
调查内容
02
了解各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
方面的现状。
调查方法
03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确保调查结
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部分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缺乏深入的企业调研
部分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市场需 求分析,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创新精神。
02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应 用型本科院校概述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园林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园林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年第2期现代园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国外开展得较早,1900年,德国允许企业参加职业训练,并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公司和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构建起高职教育“双元制”。

我国校企协助育人由职业教育率先开展,“3+1”育人模式,即3年理论教育在学校、1年集中实践在企业,已普遍运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中,近年来,被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校借鉴,开始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改革,产学的深度结合,为大学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加宽广的空间,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形式,也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好的实践环境[2]。

校企协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现实意义[3]。

在生态文明、生态城市、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园林专业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化、多样化、精细化,同时,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主动对人才培养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目前的人才需求。

1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背景河北环境学院园林专业从2017年起开始招生,经多次调整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紧跟学院发展步伐,师资力量得到很大提升,实习基地已能很好地满足学员们的实际需要。

为深入了解社会、行业及企业对园林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学校针对园林专业会每年开展大规模的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对标社会对专业技能要求的提高和园林岗位需求的多样化,发现专业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人才培养与行业前沿接轨程度不够深入、课程教学开发未能实现行业的有效参与、行业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未能充分融合等,均制约了园林专业的发展。

因此,结合市场人才需求调研进行专业转型发展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亟待提高学生职业与实践能力,缩短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毕业要求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革之中。

以往的传统理论教学逐渐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崭露头角,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成果导向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讨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成果导向理念的内涵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1.成果导向理念的内涵成果导向理念,是指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成果导向理念强调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学业成绩的高低。

在成果导向理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教学的关键,学校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其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使得学生成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1.培养实践能力2.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成长和未来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增强创新意识培养1.优势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加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就业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2.挑战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机会,这对于学校的师资和实验设备有着更高的要求。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张双德田禾彦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31期摘要:在认真分析办学特色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并践行了培养目标,即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实现上述目标建构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作者简介:张双德(1968-),男,湖北应城人,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田禾彦(1967-),男,湖北宣恩人,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

(湖北武汉 43002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4-0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

学校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品质特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构建并完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培养体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并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及大学生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以成人教育、成才教育为目标,构建并完善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加强“三大培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实践动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把其自身潜在的能力和素质激发、引导、显现出来,并实现心智、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两内两外”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两内两外”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如何突 出 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学 院破解 自我发展难题 的关
键 。 自2 0 0 6年以来 , 学院把实践创新教育 和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结合起来 ,在 教育教学改革 的实践 中 ,不断解放教育 思 想 , 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 、 转 重学术轻能力 、 重理论轻实 践 、 重课 堂轻课外 的传统 观念 , 总结实践成果 , 形成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53
21 0 2年 5期
嵌anxi i唷. ojao I, oyu・高教 = Ga i 砻 Sh a J a

教 育 教 学 探 索
生主体 的理念和体系完整 、 可操作性 的原则 , 围绕实践创新能力
的培养 目标 , 把静态 的培养体系 、 动态的实施 过程以及有效的机
3学校 与 业界 合 作 的人 才培 养 路 径 初 步 形 成 .
共课程平 台 、 学科基础 平台 、 专业教育平 台 、 综合 素质 教育平 台 的“ 台 +模块 ” 平 课程体系 , 各专业以应用性课程体 系设计 、 与业 界联合培养 、 全过程实践教学体 系构建三个方 面为重点 , 修订专
业 人才培养 方案 , 制订培养计划 , 形成统一规范与个性化设计相
1以 实践 创 新 能 力 为 目标 的 应 用 型 人 才培 养 方 案 设 计 成 效 .
显 著
外包学 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软件工程师主讲 。安排学生在位 于
西安高新 区软件 园内的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实训基地进行 为期半
紧密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性服务面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
年的实习 、 实训( 采用 日立公司 的实 习、 实训体系 , : 如 兴趣 培养 、 开发素养培养 、 职业要求 培养 , 开发基础 培训 、 目实训 等) 项 及毕 业设计 , 使学生从企业 文化 、 时间管理 、 目管理 、 项 业务理解 、 需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理论学习为主的培养方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

这一步骤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以及选用教学方法等。

要保证课程的质量,需要加强课程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进行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需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另外,实践环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践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最后,评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评估应该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评估方式可以采用综合评估和实践
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总的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师角色转变、实践环节和评估四个方面入手,以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与升级,期望能够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到适合自己公司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为了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高校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深度融合是指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深度合作的形式,包括企业提供实践场景和导师经验,高校提供学科基础知识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培养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两者相结合,就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式创新1.实习制度改革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学校内获取知识,而在实习过程中能够结合现实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与应对问题。

传统的实习模式只是简单地做记录或帮忙,不能体现实习的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将学生分组完成实习任务,并由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导师现场指导。

2.创新讲座与讨论在讲座与讨论方面,不仅仅需要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对问题的敏锐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邀请企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在讲座中讲解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对这些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

3.团队实践与创新项目团队实践与创新项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对问题解决的能力,也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项目可以由产学合作共同推动,由企业提供现实的项目课题和导师经验,学院提供学科基础知识和科研成果等,由学生分组完成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并由企业专业人士进行验收,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等。

三、模式实践1.校企合作实习高校利用寒暑假时间和周末时间安排实习活动,接受企业的委托,把学生派往企业进行实习,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基于整理的数据撰写实习报告。

此举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们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到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作者:王骏飞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03期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提高国民生产水平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一重大举措。

随着这一改革的推出,我国高校为了解决当前市场应用型人才的供需矛盾,逐步转变为应用型高校。

高校转型目的主要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转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具体问题分析并研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the major measure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order to raise the level of national production to meet the demand of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applied talents in the current market. The main purpose of university restructuring is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h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or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ransform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关键词: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research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3-0213-03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及供给侧改革提出,当前市场需求对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越来越多传统高校进行改革转型,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供给社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也是为了在当前教育领域得以立足生存。

高校转型实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的都是使人才具备市场所需的各项能力。

虽然应用型高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形式,但是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对当前各转型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根据问题出发研究提出相关完善措施。

1 供给侧改革推动高校转型发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各重大会议上重点强调了供给侧改革这一重大举措,因而获得全国各行各业在供给侧改革相关方面的重视。

供给侧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生产水平,将人民作为发展的中心。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现需要国家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产业结构也要改变以往结构进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需要借助应用型人才的力量才能得以实现,但我国目前传统式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条件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必须采取朝应用型高校进行转变。

高校转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带来强力的支撑。

因此,转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创新,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转型的主要途径,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2 当前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各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开始往应用型高校转变。

转型高校虽然已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意识,但是在培养模式方面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却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转型在培养应用性人才模式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2.1 培养目标定位失误忽视特色目前大部分转型高校普遍存在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在培养定位方面存在严重的误解。

转型高校缺乏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认识,偏执的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重点以学术型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

由此导致转型高校在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面只看重学术灌溉,意识不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为重要的实践教学。

转型高校由于理解错误进而造成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朝学术型发展,严重忽视培养模式结合自身院校特色的方式。

另外,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操作教学的融入,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以致于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偏向理论性,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理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

在相关的教材方面设置也不适用于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转型高校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的选择方面,缺乏自身规模意识与市场发展意识,所选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分配不合理,不符合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无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有效帮助。

2.2 转型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考量转型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具体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转型高校虽然也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专业设置,但是由于欠缺对市场发展前景的考量,没有进一步了解当前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类型,进而导致大部分转型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太过陈旧与市场脱节。

造成学生从高校毕业所学专业却已然被社会淘汰,转型高校的此种专业设置方法无法实现转型的目的。

第二种则是转型高校在新开设的专业方面缺乏实际考量,为了完成招生目标,盲目的依据市场热度来进行新专业的开设,以此作为吸引学生入学的手段。

而新开设的专业基本严重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目的,缺乏一定的专业水平。

第三种则是当前转型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呈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高校往往为了减少办学成本而在设置学科方面盲目抄袭同类高校的专业学科,严重缺乏自身办学特色,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大致相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

2.3 人才培养评估方式不合理转型高校所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借助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进行检验,以检验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因此,构建完善的人才评估体系对于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模式起到关键作用。

虽然随着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也在不断的进行人才评估方法的改革,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受传统教育影响,转型高校依然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考核而忽视实践能力检验这一严重问题。

以此导致没有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得不到检验,无法发现问题所在更谈不上培养模式的优化。

另外,由于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教学而设置考核方式,大部分转型高校所建立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太过单一,不适用于当前应用型人才的评估检查。

目前,大部分转型高校所采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式都太过简单,依然采用传统教育试卷考核的方式用于应用型人才,将学生试卷最终成绩作为衡量其专业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也是转型高校对应用实践教学不重视的主要体现。

以此不仅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的改革优化,更造成学生缺乏对应用型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3 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措施3.1 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应用型人才比起传统人才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

从知识层面的角度来看,其不仅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层面宽度;从专业能力层面来看,其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更需要拥有创造创新的思维;从专业素养角度来看,只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还不够,在非专业领域的素养也要一定程度拥有。

转型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以其需要具备的各项要求作为前提,进行反复研究实践制定合理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转型高校首先需要结合自身应用人才培养办学规模,准确定位培养方式与目标,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条件。

通过深入了解应用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要求,从而进行培养方向的准确定位。

再通过准确的培养定位,围绕其中心意识进行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使其更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性提高,为社会提供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2 优化学科设置及教学方法转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设置方面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脚步进行。

转型高校可以采取成了市场调研部门,运用该部门进行实时的市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进行自身学科专业改革。

在开设新学科之前也要进行充分的市场了解,跟随市场发展,尽量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而进行开设,如此一来转型院校所开设的新型学科不至于抄袭同类院校,具有创新意识。

只有在不断的市场调研当中发现更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以及对自身存在的专业进行不断的优化,才能保证所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在毕业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造成所学专业严重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与此同时,转型高校也需要主要学科专业的相关教学方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型教学,更主要的是需要实践方面的相关教学,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合理化进行分配、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教学时,更加具备坚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可通过进行场景演练等更具实际意义的方式,以此才能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具有效性,促进教学内容跟紧市场发展的脚步。

另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方面也要跟紧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化改革,应用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理论与实践两项共同发展,教材内容必须将应用型知识与理论知识按照自身教学规模进行合理分配所占比例,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合理运用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能够起到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的关键作用,通过考核发现问题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