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教育文档
体育活动对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2019年教育文档(可编辑修改word版)
体育活动对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
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而体育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在此谈谈。
1.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
随之,高效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压力也对人们健康的体魄提出了更高要求。
前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谈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性时,他用了八个字来形容:体质不强,何谈栋梁。
通过长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系统有效的体育锻炼可以加速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除垢纳新,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使机体具备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
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调节能力使各器官、组织的活动更加灵活、协调机体的工作能力得到高,从而使机体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快速反应速度。
以此达到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
2.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
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互相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素不相识的一些人经过一场竞技比赛较量后,因欣赏对方的技术而相结交,最后成为好朋友。
3.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增强意志力。
以及培养人的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课学生评价标准
体育课学生评价标准一、综合素质评价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在体育课学生评价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素质评价:评价学生的基本人体生理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
可以通过体能测试、心肺功能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2. 意志品质评价:评价学生的毅力、奋斗精神、自控力和适应能力等。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参加竞技比赛的态度和行为等进行评价。
3. 协作精神评价: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4. 创新能力评价: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和创作能力等。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创新表现以及参与体育项目设计和改进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5. 心理素质评价:评价学生的自信心、抗压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等。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竞技比赛中的表现以及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进行评价。
二、技能表现评价体育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因此,技能表现评价是体育课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技能表现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技能评价:评价学生掌握的基本动作和技能,如跑步、跳跃、投掷、接球、射门、传球等。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以及参加技能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运动项目评价:评价学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的表现,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等方式进行评价。
3. 协作技能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协作中的技能,如配合、传接球、团队防守等。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参加团队比赛的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
4. 创新技能评价:评价学生在运动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如发挥个人特长、创造新的动作组合等。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创新表现以及参与体育项目设计和改进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对体教专业田径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的分析5页word
对体教专业田径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的分析一、研究结果与分析1.田径教学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王振宇指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若能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他就能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
此观点突出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限定性,并且交代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个构成维度:掌握社会规范、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治;陈会昌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即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及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郗春艳指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相对于个人年龄与文化背景、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此观点突出了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性,强调了年龄和文化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同时指出社会适应能力的两个维度: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
概况地理解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即: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适应性的改变。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更多的重视大学生从学校生活到走入社会所应具备的未来职业生涯的培育。
比较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抗挫折、独立生活、社会实践等因素的研究。
有些学者将学习适应能力列入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下属概念,内涵范围很广、因素很多。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4)田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具体目标(五)表述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其相呼应的学习评价中仅仅以“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而已。
课程目标与学习评价并没有在内容、范围上不对应,可操作性不强。
国家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中社会适应能力领域评价目标,明确了评价指标: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能力、社会规范与角色、耐挫折能力、获取体育与健康资源的能力。
其具体内容与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领域的目标评价还是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给实际教学中科学准确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带来很大的难度。
初级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考核标准
初级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考核标准一、前言初级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考核标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本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
二、考核指标与标准1. 运动参与考核内容- 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 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评价标准- 积极参与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表现主动、热情,计2分。
- 偶尔参与,计1分。
- 很少参与,计0分。
2. 运动技能考核内容- 基本运动技能(如跑、跳、投等)- 专项运动技能(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评价标准- 熟练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计4分。
- 基本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计3分。
- 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不熟练,计2分。
3. 身体健康考核内容- 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体脂等)- 生理机能(如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等)评价标准-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生理机能正常,计4分。
- 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生理机能基本正常,计3分。
- 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生理机能有一定的异常,计2分。
4.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考核内容- 心理素质(如自信心、意志力等)- 社交能力(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评价标准- 心理素质良好,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计4分。
- 心理素质一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一般,计3分。
- 心理素质较差,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较差,计2分。
三、考核方法与步骤1. 教师根据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各项考核内容进行评分。
2. 教师将各项评分相加,得出学生的体育课程总评分。
3. 根据总评分,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如优秀、良好、中等、需改进等。
四、总结初级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考核标准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普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
山东体育学 院学报
J u n lo h n o g I s t t f h sc lE u ain a d S o s o r a fS a d n n t u e o y ia d c t n p t i P o
VoI28 No. . 2 Ap i 01 rl2 2
社会适应是个体人生历程 的基本任务 , 是生存与 发 展 的核 心 问题 j 。个 体 的成 长 就 是 一 个 不 断 适 应
的过 程 , 体发 展 的重要 指标 j 。同 时 , 会 适 应 也 是 个 体 健 康 的 社 重 要 内容之 一 , 2 0 在 0 2年教 育 部 颁 发 的 《 国普 通 高 全 等学 校体育 课程 教 学 指 导纲 要 》 明确 指 出 了把 社 会 中 适 应 能 力 的 培 养 作 为 大 学 体 育 课 程 的 重 要 目标 J 。 我 国学者 李树 旺 的一 项 研究 显示 , 育对 我 国大 学 生 体
a d e lh n H at .
杨 栋 谭 志 刚 , 贤 江 , 周
Y N o g , A h —gn Z O in— i g A G D n T N Z i ag , H U X a j n a
摘 要: 运用指标序号法构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 中普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 力的评价体 系。五 个 维度按 照权 重 系数 大 小分 别是 角色适应 、 交适应 、 社 生活适 应 、 自我 适应 和满 意度 , 这说 明体 育与健康课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具有区分性。在教 学实践 中我们应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 况并结合运动项 目 本身特点来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关键 词 : 育与健 康课 程 ; 会 适应 能力 ; 学生 ; 价体 系 体 社 大 评 中图分 类号 : 87 4 G 0 .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 6— 0 6 2 1 ) 2— 1 6— 3 A 1 0 2 7 (0 2 0 0 1 0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指标体系也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度是评价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参与度包括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
因此,学生参与度是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2.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等方面。
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包括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等内容。
3.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评价公共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
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水平、体育兴趣等方面。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等方面来评价教学效果。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1.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体育观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体育观念。
除了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体育观念的培养。
这样的完善可以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导向性。
2.强化教学资源配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此,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设备、教学人员等。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时,存在着不同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能够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情感控制、应变能力、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自我调节和对外部环境调节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变的过程,具有可塑性和可训练性。
目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由于家长过分关注学术成绩和学业压力大,大学生的社交圈比较局限,缺乏与人沟通的机会。
其次,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缺乏自信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此外,大学生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比较少,缺乏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使大学生更有信心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
其次,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认识和自控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情绪压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再次,体育锻炼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社交圈,提供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观念的人交流的机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提高大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策略包括:1. 注重个体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 采用多种体育运动项目和玩法,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 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交技能。
4. 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减少学生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与积极性。
5.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生活细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解决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问题。
6. 借助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在校内外拓展学生社交圈,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
五、结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其素质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评估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教案的效果?
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教案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等。
但是,如何评估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教案的效果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体育锻炼教案的评估1.1 测量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判断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估体育锻炼教案的效果就要测量学生的身体素质。
包括体重、身高、腰围、臂围、肺活量、血压、心率等指标。
学校可以引入体能测试软件,通过给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评估体育锻炼教案的效果。
1.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学生对教案的学习满意度、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等数据,从而评估教案的效果。
1.3 观察行为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体育锻炼教案的效果。
学生在运动中的动作是否规范、是否具有配合和协调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等都可以作为评估教案效果的依据。
二、社会适应教案的评估2.1 学习成绩学生学习成绩可以很好的反映社会适应教案的效果。
通过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社会适应教案通常包括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际沟通技巧等方面。
教师应该选取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来考核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式,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对社会适应教案的反馈,包括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习成效,对社会适应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等等。
问卷数据可以用来统计分析和评估教案的效果。
2.3 观察行为表现除了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外,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或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以此来评估社会适应教案的效果。
如观察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情感控制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
以上是关于如何评估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教案的效果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评估的注意点:1.要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不能因为个人喜好或偏见来对教案进行评估,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评估教案效果。
关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摘要:本文旨在提出《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指标体系建议,以帮助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获得更好的成效。
考虑到体育指标的多样性,我们提出了一个包含以下指标的体育合格标准指标体系:1)体能基础(如体重、血压、体脂等);2)课外活动能力(如游泳、篮球、田径等);3)心理调节(如压力应对、自我激励等);4)营养膳食(如改善饮食习惯、调节膳食等)。
本文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衡量大学生体育发展水平。
最后,我们建议大学应采取有效措施,以支持大学生在体育上获得更高的合格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指标体系,合格标准,心理调节,营养膳食正文:一、引言大学生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能为学生提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体育发展的能力,有必要制定一套适合大学生体育发展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指标体系(1)体能基础体能基础是指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基础,主要包括体重、血压、体脂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体能水平,并找到合适的运动方式。
(2)课外活动能力课外活动能力是指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主要指标包括游泳、篮球、田径、滑雪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技能水平,为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3)心理调节心理调节是指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指标包括压力应对、自我激励、专注力等。
这些指标可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获得更好的体育成效。
(4)营养膳食营养膳食是指使用健康食物,主要指标包括改善饮食习惯、调节膳食结构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大学可以根据不同目标来提供个性化的营养膳食方案,以支持其健康的体育锻炼。
三、研究衡量大学生体育发展水平为了衡量大学生体育发展水平,本研究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检验课外活动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营养膳食建议在提高大学生体育发展上的有效性及功效。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就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进行浅析。
一、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1.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大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身体健康是社会适应的基础,只有身体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 增强自信心通过体育活动,大学生可以挑战身体的极限,不断突破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心。
在团体运动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积极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毅力和意志力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不断地挑战自我,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毅力和意志力。
毅力和意志力是克服困难和挫折的重要品质,也是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能力。
1. 建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建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不仅仅注重传授体育技能和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可以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通过体育比赛和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 强化体育锻炼的指导和管理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的指导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学生在锻炼中既能达到锻炼效果,又能避免受伤害。
还可以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的课外指导和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3. 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体育教学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节”、“运动达人”等系列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了身体素质,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获奖科研报告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获奖科研报告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着重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社会适应能力称为社会健康,指个体和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
情景是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体育与健康课与学生社会化发展1.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决定。
性格的稳定与否,在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所接受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人由于个性性格特征的不同,处世方式、结果都不尽相同。
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是群体进行,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与团体合作交流,适应群体的要求。
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还表现为个体要接受群体活动的限制、约束等。
通过体育运动本身的固有特点,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正面教育;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发现自己个性中的优缺点,克服困难,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达到个体社会化的目的。
2.体育教学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人类都是在竞争中生存,而社会在竞争中发展。
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的培养包含两层含义:要敢于竞争、拼搏;不断超越自己。
我们必须通过体育教学在人文教育价值取向上不断深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
3.体育教学对学生基本技能和社会规范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提高基本生活技能,任何活动项目均有特有的规则,就像一个“法制小社会”。
学生参加这种规则监督下的活动,体会到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可取的,什么将会受到奖励,什么将会受到惩罚,从而将他们导入到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3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目录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是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
社会学的适应是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
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它有两种方式:一是个体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这属于生存适应;二是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
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加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机会更多的互动集体性项目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个人之间的竞争团队之间的竞争人为或自然障碍的挑战自身运动能力的超越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参与集体项目时,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为有效有助于个体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适应开放合作的现代化社会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形成规则精神与遵守社会各种准则规范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好公民。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1、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0102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锻炼空间03 043、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协作意识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学校体育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锻炼、训练、竞赛。
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1)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2)使用生态型体育器材和产品(3)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内容可以是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游戏、体育郊游、远足等,组织形式包括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活动小组,课外体育俱乐部等。
体育课程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评 价 内容 和 方 法 的 随 意性
选择好与 课程 目 相一 致 ,尤其是与学 习领域 的水平 目标 相一 标 致 的评价 内容干 评价方法 ,是 实施评 价方案的重要环节 根据 《 ¨ 体育 课程标准 》中社 会适应能 力领域 评价 目 ,确定以下儿个方面的 评 标 价
程 学 习评 价 体 系 关 键 词 体 育课 程 社 会 适应 能 力 评 价指 标 体 系
学生社 会适 应能力 评价是体 育课程 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 ,体育 澡 程 中社会适 应能 力评价指标体 系 ,是 贯彻 缝康 第一指 导思想 , 促进 课程建没与发展 ,深化体育教学 改革 , 高体 育教学质量 ,实现 课程 提
指标 :
( 人际 关 系 . 1) .人际关 系是指 人们 在群 体生 活 中通过 交往 发 生 、 疑起 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 系, 《 发 课程标准 》通过让中高段 ( 水 平二 、三学 段 ) 在体育活动 中,通过与 列伴 交往 , 体验 集体活 动和个 人活动的 区别 ,形成和发展 自我意 识与集体 意识 , 养保持 良好人 际 培
维普资讯
高 校 论 坛
一 牡 科 技 2 0:第 期 6 b 0 8 ̄ 3 t E 8
体 育 课 程 中 学 生 社 会 适 应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王 华
(浙 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 摘 要 根据基础教 育课程评 价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体 育教 学的特点 , 就 《体育与健康 》课程 学 习评 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 则、评 价方法等方 面进行 了全面的探 讨 ,确立 了小 学生社会适应 能力评价指标权 重,以求建构科 学性 、全 面性 、 发展 性的 《 育- 健康 》课 体 5
体育课程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特征表现总和。
1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可行性
第一, 社会适应能力是开放的、 影响是多元化的。
社会适应能力的开放性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发 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校 园环境、心理特征、生活环境、人群特征等因素的影 响,但这些影响,个体之间的表现存在差异。而这种 差异通过某种特征描述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个体之 间的这种比较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可评价的基础。 第二,社会适应能力是变化的,在一段时间内表 现出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 化,如果在某一时间范围的变化幅度较大,那么社会 适应能力的评价则不可行,因为此时个体的社会适应 能力变化较大,即使得出评价结果,也不能说明某时
刻体验社会约束指标的要求和规范,体育运动的开展 是在某一运动规则的要求下进行的,体育课程的实施 有助于学生的社会约束意识的增强,因此这一指标的 选定能够反映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民主意识指个体在某一环境中参与的意识和想 法。在体育运动中对民主意识的促成是强烈的,因为 体育运动的竞技性是由参与者的实力决定的,来不得 半点弄虚作假,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程序都 渗透着高度的民主、公平、公正的精神,因此公平、 公正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 的民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具有积极的意 义。 2.2 环境适应指标 环境适应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鉴别、应变能 力、生存能力。信息收集和信息鉴别主要在环境认知 的基础上对个体需要的信息采取的主动行动,对新的 应用则表现在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上,这里需要指出 环境适应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体质和健康的心理状 况基础上的。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中应变能力能够得到 明显强化,无论哪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具体活动过程 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比如网球,每次发球都会产生不 同运动轨迹,每次接球都会应对来自不同方向和不同 力量强度的变化,这就使得学生在运动中强化了应变 能力,进而映射到社会生活中去。在众多体育运动项 目中,不同的运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2.3 人际适应指标 人际适应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和互动状态,所谓互 动状态主要是指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区别于人际 沟通的技巧性。体育运动对于发展个体间和集体间的 共同认知和感情具有明显的效果,20 世纪我国的“乒 乓外交”就是有力的佐证。同样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 程中也具有明显的效果,人际适应既是反映学生社会 适应能力的有力指标,也是反映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 有效评价指标。 2.4 个体适应指标 个体适应主要包括个体认知和个体行为。个体认 知主要包括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 神、协作意识;个体行为主要包括抗挫折能力、竞争 手段、协作行为、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现代生活方式选 择。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协 作意识是任何体育运动都能够培养的,用此来反映社 会适应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可行的。 个体行为主要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判断社 会适应能力的主要依据;个体行为是在综合环境认 知、人际认知和个体认知的基础上的集合。现代社会
最新-学校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精品
学校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衰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好的状态。
我国在2011年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社会适应目标。
由此可见,社会适应对个体健康及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培养社会适应性教学目标,更是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为实现这一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教学将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途径1前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低对其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然而,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培养,很少关注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在2011年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本文将阐述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2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及社会适应能力1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来体现学校体育的价值。
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它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这说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同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各指标的关系并无明显差异从而也体现出学生在某些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上呈现出等同性的特讨论31不同类别大学生体育参与度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的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是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类别学生各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均接近70但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划分维度和因子贡献程度方面有差异在城乡相同性别上呈现出略微的相同性说明传统文化和社会评价男女性别定位男女生在体型性格运动能力上的区别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均表现出差异性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别学生尤其是男女生体育参与度与社会适应能力部分变量相关的差异性和因子构成的差异性
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行为约 束能力、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本文就体育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体育 运动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构成、各因子的贡献程度和影 响力度、不同类别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6-07-1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20050516)。
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研究
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研究摘要:通过对文献资料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分析,阐述了体育教学中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它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其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到:“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的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
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式的简化、浓缩与变形。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往过程,增强学生在不同情景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化发展(一)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以性格对人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
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强调学生间的协作配合、集体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来发现自己个性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完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以发展个性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的。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作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纳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范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
参与体育教学中,学生需要和同学、教师合作完成各项任务,这也就要求他们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要有相互信任的基础。
体育教学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团体活动,如集体运动、协作游戏等,来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感,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自我管理,这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遵守体育教学纪律,还需要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而体育运动是一种需要坚持和自律的活动,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通过开展一些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如长跑、登山等,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
三、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考试压力、人际矛盾等。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如高空项目、水上运动等,这些运动要求学生要克服恐惧心理,勇于面对挑战。
体育教学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极限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拥有勇气、耐心、坚定等品质,这些品质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开展多样化、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应对能力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定义和内涵:该部分主要涵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及行为等方面。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主要涵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影响因素、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理论,如社会认知理论、行动理论等。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 系统性原则: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分为多个维度,确保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2. 目标导向性原则: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
3.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备明确、可测量、可操作的特点,以便于实际评价的开展和结果的解释。
三、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1. 知识维度:该部分主要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2. 技能维度:该部分主要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教育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如教学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
3. 态度维度:该部分主要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如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热情等。
4. 行为维度:该部分主要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的表现和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如教学效果评价、课程设计能力等。
四、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针对上述构建的指标体系,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具体的评价,如问卷调查、观察评价、个案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
五、指标体系的应用与改进:构建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实际应用于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评价中,并根据实际评价情况,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适应的能力,包括对社会规范、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在大学生阶段,他们需要逐渐从学校的封闭环境中融入到社会中去,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大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出现社会交往不畅、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甚至影响到学业和生活。
1. 提高自信心和勇气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魄和意志,提高自信心和勇气。
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学生们需要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够取得成功。
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的坚韧性格和顽强意志,提高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教学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无论是在体育比赛还是训练中,都需要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团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3. 培养意志力和毅力体育教学中,学生需要坚持训练,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意志力和毅力。
在体育训练中,学生们需要克服疲劳和压力,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这种锻炼可以培养他们的毅力和韧性,让他们在未来面对社会生活的挑战时更加坚强。
4.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需要他们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制定训练计划、保持健康饮食、调节心理状态等,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社会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5. 培养适应能力1. 综合性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综合性,不仅仅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课程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提出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是体弱而已。
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三维健康观中一个重要维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日益受到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基于对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客观有效的评价需要,在综合当前有关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综合国内外有关社会适应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界定为:个体在一段时间内,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表现总和。
1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可行性
第一,社会适应能力是开放的、影响是多元化的。
社会适应能力的开放性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校园环境、心理特征、生活环境、人群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个体之间的表现存在差异。
而这种差异通过某种特征描述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个体之间的这种比较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可评价的基础。
第二,社会适应能力是变化的,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某一时间范围的变化幅度较大,那么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则不可行,因为此时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变化较大,即使得出评价结果,也不能说明某时间段内的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
只有把变化幅度缩小到相对稳定的范围,评价才具有意义。
第三,社会适应能力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把环境作为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来分析,使得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一定的环境特性。
基于学校具有同质的总体特征,使得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具有本质上的可行性,也就是在同样的环境中用同一标准对不同个体进行比较才具有评价意义。
学校的环境虽然会因为地域、层次、规模和类别等差异使得校园环境有所不同,但是在总体上学校环境是相对稳定的。
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具体的时间段内、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选定统一标准进行衡量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而这种个体间的比较就是评价的可行性所在。
2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研究主要是将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
要素从行为表现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中分离出来,重点是根据评价目的和原则寻找稳定的特征集合。
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个体发展,并且每一指标的下级指标有认知、适应和行为3个分指标,
综合相似的指标概念,共形成6个三级指标,即环境认知、环境适应、人际认知、人际适应、个体认知、个体行为。
基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体现在上述6个评价指标之中,根据体育课程建设的要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构建三维健康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评价指标为:环境认知包括社会角色、社会约束、民主意识,环境适应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鉴别、应变能力、生存能力,人际适应包括人际沟通、互动状态,个体认知包括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个体行为包括抗挫折能力、竞争手段、协作行为、自我学习能力及现代生活方式选择。
2.1 环境认知指标
环境认知指标主要包括社会角色、社会约束和民主意识,其中社会角色是指对个体在某一环境中过去行为表现的评估和认可,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选定此指标主要是在体育运动中对角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特征,例如在足球运动中后卫和前锋的位置决定了各自的角色,这是由体育运动的规律决定的,长时间的角色扮演和模拟能够促进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认可,而且这一指标能够反映体育课程对学生角色的认可程度。
社会约束主要指个体在某一环境中对其规范的认识程度和
自我约束程度。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能够深刻体验社会约束指标的要求和规范,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在某一运动规则的要求下进行的,体育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社会约束意识的增强,因此这
一指标的选定能够反映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民主意识指个体在某一环境中参与的意识和想法。
在体育运动中对民主意识的促成是强烈的,因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是由参与者的实力决定的,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程序都渗透着高度的民主、公平、公正的精神,因此公平、公正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的民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环境适应指标
环境适应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鉴别、应变能力、生存能力。
信息收集和信息鉴别主要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对个体需要的信息采取的主动行动,对新的应用则表现在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上,这里需要指出环境适应是建立在良好的身体体质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基础上的。
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中应变能力能够得到明显强化,无论哪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具体活动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比如网球,每次发球都会产生不同运动轨迹,每次接球都会应对来自不同方向和不同力量强度的变化,这就使得学生在运动中强化了应变能力,进而映射到社会生活中去。
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不同的运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2.3 人际适应指标
人际适应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和互动状态,所谓互动状态主要是指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区别于人际沟通的技巧性。
体育运动对于发展个体间和集体间的共同认知和感情具有明显的效果,
20世纪我国的“乒乓外交”就是有力的佐证。
同样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具有明显的效果,人际适应既是反映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力指标,也是反映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指标。
2.4 个体适应指标
个体适应主要包括个体认知和个体行为。
个体认知主要包括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个体行为主要包括抗挫折能力、竞争手段、协作行为、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现代生活方式选择。
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任何体育运动都能够培养的,用此来反映社会适应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可行的。
个体行为主要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判断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依据;个体行为是在综合环境认知、人际认知和个体认知的基础上的集合。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选择是在价值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而价值观念的形成又受到体育运动的影响,体育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和平相处、付出决定收获、崇尚知识等思想处处可见,尤其是终身体育的理念能够影响现代生活方式的选择。
作为可以调节人们生活节奏、扩展人们生活空间的体育,将会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个体行为中的其他指标,如抗挫折能力、竞争手段和协作行为是具体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适应能力的真实状况;自我学习能力是基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而进行的主动的自我
变革,此评价指标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反映真实情况。
3 基于AHP的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1步,建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图。
研究实施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不仅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也是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功能的有效手段。
本文围绕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从研究界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入手,在进一步分析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可行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这不仅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本身,从关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和心理健康评价,向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拓展与完善,而且也是实现新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学目标的必然,并以期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