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惨烈的四年战事岳麓版选修3

合集下载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配套练习: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含解析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配套练习: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含解析

2.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 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欧洲“火药桶”。

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说明( )A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 •暗杀是反侵略斗争的唯一手段C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 .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关系【解析】 A 中“主要原因”的说法错误,B 中“唯一手段”的说法错误,D 中“没有关系”的说法错误。

【答案】 C2. 1916年11月,罗曼 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

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

”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A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 三国同盟建立 D •三国协约建立【解析】 由题干中“ 1916年11月”“两年以来”等信息可知“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他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干的限定。

【答案】 B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 )A .南线7东线7西线B .东线7西线7东线C .西线7东线7西线D .东线7南线7东线【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牢固掌握一战的基本进程。

一战的主战场1914年是西线,1915年是东线,1916年又转到西线,A 、B 、D 三项显然与史实不符,排除。

只有 C项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C O【答案】 C4. 1917〜1918年德国所处的不利形势有()①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 ②苏俄退出大战 ③德国爆发革命A .①②③ C .①③【解析】 【答案】 5. 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③协约国总反攻A .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①美国对德宣战:1917年4月,②德国基尔港水兵起【解析】 本题考义:1918年11月,③协约国总反攻:1918年9月,④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在十一月革命发生后。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课时演练(岳麓版选修3)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课时演练(岳麓版选修3)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课时演练(岳麓版选修3)1.2011年7月2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97个纪念日,当天奥匈帝国宣战的国家是()A.俄国B.塞尔维亚C.美国D.英国解析:选B。

97年前的7月28日自然指的是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另外当时美国保持中立,奥匈帝国于1914年8月6日向俄国宣战,而英国则于1914年8月12日向奥匈帝国宣战。

2.“一战”中处于两线作战的国家有()①英国②法国③俄国④德国⑤奥匈帝国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④⑤解析:选D。

英法两国只在西线作战;俄国也只在东线作战;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奥匈帝国在东、南两线同时作战,故D项正确。

3.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B.维护世界和平C.争夺世界霸权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美国参战的背景和目的。

“一战”期间,美国参战与否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谋求世界和平,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美国参战的直接目的,C项是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

4.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A.双方不分胜负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一战”结果的理解能力。

“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胜利者只是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财富,并且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所以选B。

A、C、D都表述错误。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欧洲战争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

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高中历史 1.2 惨烈的四年战事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 1.2 惨烈的四年战事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3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基础达标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半岛的矛盾空前激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时期尖锐复杂B.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D.巴尔干地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解析奥匈帝国和沙俄向巴尔干半岛渗透,奥匈帝国企图消灭塞尔维亚,沙俄则把塞尔维亚视为自己在巴尔干争霸的前哨阵地,竭力支持塞尔维亚对抗奥匈帝国。

这就加剧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巴尔干的争夺,使之成为最敏感、最易爆发战争的地方,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答案 B2.“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夫里诺·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

”这个“声震全球”是指什么事件 ( )。

A.萨拉热窝事件B.巴尔干战争C.俄国十月革命D.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解析“声震全球”指的是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时在两线作战的国家是 ( )。

A.英、法、俄B.英、法、德C.德、奥D.德、奥、塞尔维亚解析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中的西线、东线、南线及其交战国的地理位置分析,选C。

答案 C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 )。

A.西线、东线、西线B.南线、东线、西线C.东线、西线、东线D.东线、南线、西线解析依据一战的进程与德国军队的调动情况分析,先西线再东线后西线。

答案 A5.使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B.索姆河战役C.马恩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解析德军在马恩河会战中伤亡超过了20万,并全线撤退,德国的进攻被遏制,4~6周击败法国的计划破产,双方呈胶着状态,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

答案 C6.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是在 ( )。

A.英法参战后 B.俄国参战后C.德国参战后 D.美国参战后解析美国的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在美国宣布参战后,中国等国也纷纷对同盟国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

高中历史 2 惨烈的四年战事课后训练 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 2 惨烈的四年战事课后训练 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 2 惨烈的四年战事课后训练岳麓版选修31.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双方就会发现,有处于两线作战的国家。

它们是()①英国②法国③俄国④德国⑤奥匈帝国A.①②③ B.①②④C.③④⑤ D.④⑤2.“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的地区,法国政府也被迫从巴黎迁到了波尔多。

但是由于缺乏后备支援,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

”以上描述的是()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萨拉热窝事件3.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德国为此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被喻为“绞肉机”的战役。

此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C.规模最大的战役D.最大的一次海战4.下图是一幅刊登在当时英国《笨拙》杂志上的漫画。

图中,美国鹰嘴中衔着一根象征和平的橄榄枝。

威尔逊对它说:“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美国的“中立”政策()①使美国远离战火,免受战争的破坏②有利于美国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③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④有利于增加美国在战后世界的发言权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下列图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

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C.维护世界和平与民主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6.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对上述两件大事分析正确的是()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因苏俄退出战争而受到重大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6年民主党竞选广告说:“我们在工作——而不是在打仗!活着而且很快乐——而不是当炮灰,是要威尔逊与光荣的和平?还是要休斯和罗斯福的战争?如果你要光荣的和平,选举威尔逊!而这就是持续的繁荣。

高中历史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课后集训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二选修3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课后集训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二选修3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课后集训岳麓版选修3基础达标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英德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世界反战力量不足以制止战争解析: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导致A、B两项的矛盾;D项不能成为主要原因。

答案:C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A.南线→东线→西线B.东线→西线→东线C.西线→东线→西线D.东线→南线→东线答案:C3.加速一战结束的根本原因是()A.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B.参战国经济濒临崩溃C.美国对德宣战D.苏俄坚决退出战争答案:A4.下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正确的是()①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②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③这场战争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④这场战争使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第3课的有关内容去理解。

答案:D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解析:A项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大战性质,B项是表现,D项是原因。

答案:C6.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当时“他的子弹”射向()A.法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南斯拉夫某城”“1914年6月28日”“子弹”等重要信息分析可知,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所以正确答案是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选B项。

答案:B7.一战开始后,广大参战国民众以狂热的情绪支持战争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强迫B.统治阶级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宣传C.为捞取战利品D.为争夺海外殖民地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判断。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三(岳麓版)配套课件: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三(岳麓版)配套课件: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课程标准
目标解读
学习要点 1.萨拉热窝事件。 2.马恩河战役。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 3.凡尔登战役。 程, 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 4.索姆河战役。 因。 探究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2.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 新知识· 预习探索 新知预习 一、战争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 (1)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希腊、①塞尔维亚摆脱②奥斯曼帝国 的统治赢得了独立。 (2)俄国和奥匈帝国在③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 (3)20 世纪初,④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战争火药桶。
31德宣战。 (2)参战:1917 年 4 月,美国对○ (3)影响 32协约国集团方向发 ①使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向有利于○ 展。 33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国对德宣战,使○ 34协约国集团 ②推动○ 阵营壮大。 35全球规模阶段。 ③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
2.苏俄退出战争 (1)背景:1917 年 11 月,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36和平法令》的颁布。 (2)标志: 《○ 37布列斯特,苏俄与德国签署和约。 (3)结果:1918 年 3 月在○
3.影响 24后方延伸。 (1)区域:战火由前线向○ 25平民。 (2)对象:从士兵扩大到○
三、战争的转折——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 1.美国参战 (1)背景 26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位。 ①19 世纪末,美国○ 27中立政策,大发战争财。 ②战争爆发后初期美国采取○ 28英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 ③美国与○ 29同盟国。 ④俄国二月革命后,形势有利于○ 30无限制潜艇战”成为美国参战的契机。 ⑤德国采取的“○
【提示】 三大战役均发生在法国,法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人民处于水深 火热之中。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含答案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含答案

1.背景(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纷纷插手巴尔干,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2)奥匈帝国视塞尔维亚为向巴尔干扩张的障碍.2、过程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3、影响(1)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2)俄、法、德、英等欧洲大国相继宣布参战,一战全面爆发.[深化认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个突发性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为奥匈帝国发动一战提供了“借口”;但是,一战的爆发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1.英、法和德国交战的西线;俄国与德、奥交战的东线;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交战的南线.2、第一阶段(1914年)(1)西线: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2)东线:德、俄互有胜负,处于僵持状态.3、第二阶段(1915~1916年)(1)1915年: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2)1916年:战争重心由东线转移到西线;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协约国;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①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②索姆河战役:英军首先使用了坦克.1.美国的参战(1)战争初期:①政策:中立.②原因: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大发战争财.(2)战争后期:①政策: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②原因:美国与协约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如贸易、贷款等.俄国退出战争对同盟国有利,会损害自己利益;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契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是其根本原因.③影响: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其影响下中国等国对德宣战,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2、苏俄的退出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坚决退出一战.(1)标志: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2)原因:俄国的经济贫困落后;战争激化了矛盾,爆发了革命;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深化认知](1)1918年9月,同盟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相继宣布投降.(2)1918年1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德皇被迫退位,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一战结束.2、原因(1)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不如协约国集团.(2)两线作战使德奥集团力量受到牵制.(3)美国、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国家的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3、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深化认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探究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史料探究]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盟军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答案]“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答案]德国认为同盟国已取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结论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2、1915、1916年战争重心转移对一战进程的影响(1)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2)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探究点二美国参战[史料探究]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帝国皇储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一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答案]中立政策.“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 700万美元.(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答案]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材料二中给协约国和同盟国的贷款差距巨大.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正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地参与战争,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材料三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要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3)材料三中的演说词包含美国的何种意图?美国参战的目的真是威尔逊所标榜的那样吗?你认为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美国准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美国的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结论形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初期中立的原因(1)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2)对外扩张的重心在拉美和亚太地区.(3)得以远离战火,免受战争的破坏.(4)可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军火贸易,大发战争横财.2、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1)经济利益:在大战尾声参战,有利于捞取战利品,进一步大发战争财.而且美国与协约国方面有大量经济往来,协约国的胜败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2)国际形势:俄国十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交战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3)政治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3、美国参战的主要影响(1)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增强了其取胜的砝码.(2)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好处.(3)美国参战,影响了其他“中立”国家.探究点三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史料探究]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1)根据材料一,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由.[答案]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材料二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剑桥战争史》(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答案]德国遭到经济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结论形成]一战爆发后,同盟国的优势是如何逐步丧失的1、战争主动权转移德奥等国经过充分准备以后发动了世界大战,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由于长途行军作战、初期作战失利等因素的影响,主动权逐步转到协约国一方.2、作战计划落空德国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但由于没有估计到协约国的力量强大等因素,致使计划落空.3、内部统治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4、力量对比变化开始时双方力量对比并无多大悬殊,但是后来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阵营逐步扩大,越来越不利于同盟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欧洲“火药桶”.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说明()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暗杀是反侵略斗争的唯一手段C、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关系解析:选C A项中“主要原因”的说法错误,B项中“唯一手段”的说法错误,D项中“没有关系”的说法错误.2、1914年8月,德国皇帝向军队夸下海口:“你们将会在树叶落下之前返回家中.”他的这一许诺宣告破产是在()A、马恩河战役后B、索姆河战役后C、凡尔登战役后D、日德兰海战后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的材料反映了德国梦想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协约国集团,而打破这一梦想的则是马恩河战役.故选A.3、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解析:选D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突出战争的残酷,战役伤亡人数特别巨大.4、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解析:选C材料中“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的信息说明对中国参战给予了高度评价,显然是提高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故C项正确.5、“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以下史实能证明列宁这一论断第二层意思的是()①一战引发了俄国的二月、十月革命②一战引发了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③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退出战争④德国革命使德皇退位,战争结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①②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一层意思,③④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二层意思,故排除A、C、D三项.6、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A、双方不分胜负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胜利者只是赢得了战争,却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选B项.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材料二法国士兵路易·迈雷(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人们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而材料二则体现了战争开始后进入持久战的基本状况,两则材料表现了欧洲人对一战认识的变化.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1916年”,结合相关史实回答.答案:(1)为祖国和自由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2)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的长;战争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专制的恐惧和反思.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但其他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每个国家必须独自决定它应如何对付这一挑战.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的特点和宗旨审时度势,谨慎考虑,以作出我们自己的决定.我们绝对不应感情用事.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了维护权利,维护人权,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国家仅仅是一名斗士……——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宣战对国会的演讲》(1917年4月2日)材料二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导致俄帝国于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间布尔什维克革命获得胜利.在列宁的命令下,俄国于11月26日单方面停战.几个月后同德国签订正式和约,退出战争.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企图打破僵局,但因美军抵达法国,将其力量抵消.——《一战纪念日》(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参战的理由是什么?美国参战对一战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俄国为什么退出一战?俄国退出一战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为维护权利,维护人权”等信息中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俄国退出一战,既是因为“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也是苏俄政府巩固政权的需要;第二小问可依据“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进行归纳总结.答案:(1)理由: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利益;解放世界各民族.影响:协约国军事实力大增,战局迅速向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发展;影响了更多中立国家,使其纷纷参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2)原因:俄国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社会矛盾激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旧政权垮台,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十月革命成果和新政权的需要.影响:增强了德军在西线的实力.。

【配套K12】高中历史 1.2 惨烈的四年战事每课一练 岳麓版选修3

【配套K12】高中历史 1.2 惨烈的四年战事每课一练 岳麓版选修3

训练2 惨烈的四年战事一、选择题1.一战爆发初期,各国反战的声音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 ) A.当时的战场局限于欧洲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C.战争的残酷性尚不明显D.人们预计战争时间不长2.下图中的照片记录了1914年8月德国士兵的队列沿着月亮公园的围墙穿过布鲁塞尔的场景。

这时的德国军队( )A.已被迫放弃“施里芬计划”B.在东线已经基本击溃俄军C.即将对法国发动大规模进攻D.即将向英国本土发动进攻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该和约有利于苏俄( ) A.清除国内反动势力B.恢复国民经济C.向社会主义过渡D.巩固新生政权5.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双方不分胜负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示意图材料三1915年5月后一战主要交战双方示意图请回答:(1)联系教材内容,简析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仔细观察材料二、三示意图,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

……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

……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推荐K12】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反战和平运动岳麓版选修3

【推荐K12】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反战和平运动岳麓版选修3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反战和平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促使二战后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的原因有(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促使人民反思战争的教训②“冷战”的兴起③朝鲜战争的爆发④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选C ①④容易判断为正确;②“冷战”开始的时间是“1947年”,且“冷战”引发军事对峙威胁世界和平,正确;注意③的时间是1950年,在第一届反战大会的1949年以后,故不是原因,排除。

2.作者创作右图的意图是( )A.为庆祝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B.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C.为庆祝联大在无反对票的情况下通过《世界人权宣言》D.为庆祝《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毕加索为1952年12月维也纳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献上佳作《和平鸽》。

3.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战争的危险加大。

面对这种状况,许多有良知的科学家纷纷挺身而出,反对战争。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 ) A.表明爱因斯坦放弃科研转而投身于反战运动B.体现了科学家们关爱生命、关注全人类命运的精神C.先后有一些著名科学家和文艺界人士签名D.形成了战后第二次和平运动高潮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爱因斯坦投身反战运动时并未放弃科研;C项在该宣言中签名的主要是科学家;D项战后第二次和平运动高潮应是由反对越南战争引发的。

4.鲍勃·迪伦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歌曲曾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规模的反战运动的圣歌。

下列有关反战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动与越战的发展直接相关B.青年学生是运动的主力军C.反战的目的是声援美国侵略越南D.运动使人们开始怀疑美国在越南进行战争的正义性解析:选C 这一时期的反战运动与美国侵越战争有关,青年学生是运动的主力军,这场运动使人们开始怀疑美国在越南进行战争的正义性,A、B、D三项都正确。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2【教学设计】《 惨烈的四年战事》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2【教学设计】《 惨烈的四年战事》

《惨烈的四年战事》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等战役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动机和效果、战争和革命的辩证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分布和概况;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分布和概况,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明了为了防止战争,青年人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分布和概况【教学难点】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新课下图为波黑首府萨拉热窝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普林西普桥。

在桥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写:“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自由的向往。

”这块纪念碑纪念的是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几天之内,俄、法、德、英等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让我们共同走入今天的课堂《惨烈的四年战事》。

新课讲授一、萨拉热窝事件1.背景(1)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经过反复斗争,希腊、塞尔维亚等国赢得了独立。

(2)欧洲列强插手巴尔干,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

(3)奥匈帝国把塞尔维亚视为向巴尔干扩张的障碍。

2.经过(1)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学案 岳麓版选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学案 岳麓版选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学案岳麓版选修32.过程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英、法和德国交战的西线;俄国与德、奥交战的东线;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交战的南线。

2.第一阶段(1914年)(1)西线: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

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

(2)东线:德、俄互有胜负,处于僵持状态。

3.第二阶段(1915~1916年)(1)1915年: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2)1916年:战争重心由东线转移到西线;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协约国;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①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

②索姆河战役:英军首先使用了坦克。

①政策:中立。

②原因: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大发战争财。

(2)战争后期:①政策: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

②原因:美国与协约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如贸易、贷款等。

俄国退出战争对同盟国有利,会损害自己利益;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契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是其根本原因。

(1)1918年9月,同盟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相继宣布投降。

(2)1918年1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德皇被迫退位,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2.原因(1)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不如协约国集团。

(2)两线作战使德奥集团力量受到牵制。

(3)美国、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国家的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

3.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深化认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探究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史料探究]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惨烈的四年战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欧洲“火药桶”。

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说明( )
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暗杀是反侵略斗争的唯一手段
C.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关系
解析:选C A项中“主要原因”的说法错误,B项中“唯一手段”的说法错误,D项中“没有关系”的说法错误。

2.1914年8月,德国皇帝向军队夸下海口:“你们将会在树叶落下之前返回家中。

”他的这一许诺宣告破产是在( )
A.马恩河战役后B.索姆河战役后
C.凡尔登战役后D.日德兰海战后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的材料反映了德国梦想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协约国集团,而打破这一梦想的则是马恩河战役。

故选A。

3.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解析:选D 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突出战争的残酷,战役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4.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解析:选C 材料中“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的信息说明对中国参战给予了高度评价,显然是提高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故C项正确。

5.“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以下史实能证明列宁这一论断第二层意思的是( )
①一战引发了俄国的二月、十月革命②一战引发了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③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退出战争④德国革命使德皇退位,战争结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①②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一层意思,③④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二层意思,故排除A、C、D三项。

6.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胜利者只是赢得了战争,却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因此选B项。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
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
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
啊,啊,啊,啊!
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材料二法国士兵路易·迈雷(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8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人们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而材料二则体现了战争开始后进入持久战的基本状况,两则材料表现了欧洲人对一战认识的变化。

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1916年”,结合相关史实回答。

答案:(1)为祖国和自由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

(2)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的长;战争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
望,对专制的恐惧和反思。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

但其他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

每个国家必须独自决定它应如何对付这一挑战。

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的特点和宗旨审时度势,谨慎考虑,以作出我们自己的决定。

我们绝对不应感情用事。

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了维护权利,维护人权,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国家仅仅是一名斗士……
——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宣战对国会的演讲》(1917年4月2日) 材料二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导致俄帝国于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间布尔什维克革命获得胜利。

在列宁的命令下,俄国于11月26日单方面停战。

几个月后同德国签订正式和约,退出战争。

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企图打破僵局,但因美军抵达法国,将其力量抵消。

——《一战纪念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参战的理由是什么?美国参战对一战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俄国为什么退出一战?俄国退出一战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为维护权利,维护人权”等信息中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
学知识归纳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俄国退出一战,既是因为“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也是苏俄政府巩固政权的需要;第二小问可依据“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1)理由: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利益;解放世界各民族。

影响:协约国军事实力大增,战局迅速向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发展;影响了更多中立国家,使其纷纷参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2)原因:俄国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社会矛盾激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旧政权垮台,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十月革命成果和新政权的需要。

影响:增强了德军在西线的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