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9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9篇)研读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2、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
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
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
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
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发放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给每位学生。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理解诗文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内容和结构。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文的内容和结构。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欣赏诗文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欣赏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欣赏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讨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表达对诗文表达方式和艺术美感的欣赏。
第四章:感悟诗文情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认同。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感悟诗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感悟诗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全文主旨b) 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c) 运用主旨来分析并解析该文本2. 能力目标a) 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b)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总结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a) 激发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兴趣b)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该篇文章,提高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认识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2. 课堂教学a) 展示让人感动的图片,让学生叙述其感受b) 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旨,让学生理解全文主旨c) 阅读全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d) 理解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及语言表达以及修辞手法e)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就各自的解读进行交流,扩展深化学生理解f) 基于全文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就孝亲、助人为乐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同时也呼吁学生发扬这些传统美德3. 课后拓展a) 让学生完成练习,调研、总结与孝亲、助人为乐有关的历史名人及事迹b) 进行自我检测,检查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张会能力c) 让学生写一篇名人传记作业,重点介绍其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表现和作为四、教学评估1. 能达到 55 分:能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2. 能达到 70 分:已掌握文章要点,能够理解文章意思并能加以应用3. 能达到 80 分以上:基本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能够口头及书面表达五、教学要求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练习、勤于思考和创新的良好习惯。
同时,注意课堂互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一篇名叫《打手掌》的文章为例,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理解和分析文章、讨论孝亲和助人为乐的重要性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_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非常的幸运,但是在几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那是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受尽凌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你被敌人逮捕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在监狱里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自由作答)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大家可能对戴望舒不太熟悉,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3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加入中国共青团,作宣传工作,他在早年自费去法国留学,所以他的一些诗歌深受法国诗人的影响。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一系列的报纸和诗刊,1942年春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酷刑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并创下这首诗。
现在让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诗朗诵。
在听的同时,请同学们全文的感情基调,并找出容易读错的字词。
并画出停顿和重音。
待会儿请同学试一下。
三、字词学习教师黑板上书写: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堤上蹂躏四、整体感知大家读过之后,有没有发现作者前半部分的感情和后半部分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如果把全诗分层,你们会怎么分?第一层到哪儿?(我用残损的手掌总起全文)第二层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悲愤、痛苦。
因为诗人摸索到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第三层又是什么情感?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充满爱和希望)好,现在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来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教师讲明重音、节奏、语速、停顿问题。
四、正文学习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作者自己也被日本鬼子抓进监狱,在监狱中,诗人受尽折磨,甚至被打成残废,但是它始终没有屈服。
在这种坚强的意志下,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在前部分诗人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和对日寇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暴行的极度憎恨。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
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三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8篇】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支离破碎的土地,寄托着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通过创作、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顽强。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关注身边的生命和事物。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4 互动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顽强。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或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
4.2 作业评价(1)学生完成的诗歌创作或表演。
(2)学生的课堂笔记和思考题答案。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原文。
5.2 教学辅助材料(1)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2)诗歌的解析和解读资料。
5.3 教学设备(1)投影仪或白板。
(2)音响设备。
六、教学步骤6.1 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我课用残损的手掌》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我课用残损的手掌》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以残损的手掌》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通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大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抒情诗有一定的理解。
但他们对艾青的诗歌作品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深入理解课文。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突破策略: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音乐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和主要意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示例分析,巩固所学内容。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健全的双脚总渴望踏在坚实的土地,康健的双手总期盼握住永远的幸福。
曾经有这么一个诗人,写了一首《断指》,据说,这位断指的革命者是诗人的友人,他为了不再为感情所累,全身心投入到解放事业当中去,当众砍下一根手指,请友人在酒精瓶里保存好以为见证,以志警醒。
可是,十多年后,诗人被日军逮捕用酷刑审讯,在狱中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被日军蹂躏的国土,身体被拘禁的他用不曾屈服的灵魂写下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他是谁?“雨巷诗人”戴望舒让我们来读一读在特殊的年代里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听一听,他唱出了什么样的心声。
(板书课题)二、听读,品意象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配乐范读。
同学们,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
你们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们告诉我: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人摸到了一片怎样的土地?预设:黑暗、残损、被侵略军蹂躏等三、想象,知情感1、用残损的手掌哪些事?可以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希望)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可以调换吗?通过学生的比较得出: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沉痛的,很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特别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通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预设:直接的有: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间接的有:“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初三语文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
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蒲柳人家(节选)
从容说课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
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
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
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
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
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
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
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
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
要描写对象。
教读课文,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
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
(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lóuyī):蝼
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平背景,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探讨作者的生平背景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4. 进行口语表达和小组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作者、背景和诗歌的特点。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4. 艺术特色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5. 口语表达:学生分组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可以选择朗读、背诵或者进行角色扮演。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包括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掌握。
2.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朗读、背诵和角色扮演的表现。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参与程度,包括观点表达和讨论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文本。
2. 相关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3. 诗歌鉴赏的相关参考书籍或资料。
4.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我用残损的手掌》与其他相关诗歌的异同,如题材、主题、情感表达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
2. 创作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选择以手掌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学生互相交流,给予反馈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2. 选择一首其他相关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改进。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爱国主义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复习和拓展练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3. 生字词和难点句子的讲解资料。
4.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
5. 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导向:通过对比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2. 互动学习: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3)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朗诵与背诵。
(2)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特点的了解。
(3)诗歌意象的分析与创意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把握。
(2)对诗歌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共鸣。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分析诗歌意象,解读诗歌内涵。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3. 诗歌欣赏:(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学生跟读、模仿。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交流欣赏心得。
4.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6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戴望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背景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2.和同学交流对诗歌的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者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酷刑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朗读诗歌1.听录音,注意生字词,并说出感受锦幛()荇()藻蓬蒿()蝼()蚁()2.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揣摩感情)3.齐读(注意对感情的把握)三.品读诗歌1.找出统摄全篇的句子2.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作者是有哪些词语来描写这些地方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说出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4.请搜集与爱国有关的诗词名句、歌曲等明确: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地方2.这一角、那一角、长白山的雪峰、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夹泥沙、莲蒿、寂寞、憔悴、苦水、阴暗......表达了作者的凄楚忧愤温暖、明朗、坚固、莲勃生春、太阳、春、苏生、永恒,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光明未来的向往。
这两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热切期盼。
3.“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一、诗歌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的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在感情的哀怨与激昂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指出,关于诗歌的学习重点应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
同时还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的认同。
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对诗歌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
为此,在教学中,我确定以情感人,以读带动,以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为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三、教学策略
1、上课之前,我在深沉而悲伤的音乐声中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迫害中国人民的图片,营造一种悲伤的氛围,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并让学生更好的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2、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是一个学习的重要手段,我采取的方式有示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男、女生分开读,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学会赏析诗歌。
3、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新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我按初读——品读——品味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熏陶,导入新课。
在悲伤的音乐声中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营造情感氛围。
(二)初读全诗,感知情感。
1、老师简介作者戴望舒及写作背景,然后范读这首诗,让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
2、学生带着诗人的情感自由读诗,再指名读(余生给予点评),老师归纳并指导朗读,男、女生配合读诗,体会诗人感情。
(三)品读全诗,把握内容。
1、学生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为什么要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呢?(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之间交流探讨)
2、自由朗读诗歌,在诗中找一找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在诗人的笔下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子呢?
(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做勾画批准)
(四)品味诗句,加深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小组交流讨论)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诗歌:
1、感情: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2、词语: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3、修辞: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写作方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说诗人在诗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总结
在音乐声中,老师朗读戴望舒的《狱中题壁》,结合本课。
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这一角——灰烬
那一角——血和泥
家乡——水的微凉
沦长白山——彻骨
陷黄河——水夹泥沙(悲愤)
区江南——蓬蒿
岭南——憔悴
南海——苦水
解放区辽远的一角——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