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⑵掌握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人口迁移的因素。
⑶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⑷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⑵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⑶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⑵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判断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观点。
⑶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和环保观。
二、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阅读探究法。
讨论归纳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的有关图文资料和课文内容,讨论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学生活动:阅读实例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
利用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1 题实例,尝试判断这些实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结合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2.人口迁移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大洲与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
⑵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
①城市化:②逆城市化(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阅读“宁南山区人口迁移”和“美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的概念和人口空间分布规律;2. 掌握人口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3. 分析人口空间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数据解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人口空间的变化规律分析;2. 人口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读人口数据,并分析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人口的概念,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人口空间的变化规律-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 按照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多,农村人口少;- 按照行政区划:各省份、各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b) 人口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人口减少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数据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组关于某国家各省份人口数据的表格,并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4. 探究活动(2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以中国为例,探究人口的空间变化如何影响城市化进程,并列举实例进行分析。
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5. 拓展应用(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为例,编写一份报告,分析该城市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重点,梳理思路,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展望。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评价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数据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人口的空间变化与城市化关系- 人口空间变化规律- 人口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人口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数据解读能力。
给学生提供实际案例进行拓展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2、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不是),它还包括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1、从时间上: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居住地变更及其时间限度)2、从空间上:是否发生迁移,通常以行政区域界线来区分,而不是距离远近。
(空间移动)(讲解)如右图:人口迁移是指人在空间位置的的移动。
通常把从A1→B1,C1→A2看作为人口迁移,而A1→A2,C1→C2则不被看作为人口迁移。
(承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哪两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承转)二次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不同的(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第三段“国际人……人口增多”,读P8图1.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思考、讨论,并完成下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讲解、归纳)【板书】②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承转)那么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状况如何?【板书】(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2.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doc
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的信息。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加深记忆。
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人口迁移特点。
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材第9页的活动1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也可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
活动2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人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
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2可根据教材图1.9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过程与路线。
根据课件展示的资料,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案例3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1、活动2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信息。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要紧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把握阻碍人口迁移的要紧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要紧缘故。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点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关心学生明白得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进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进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缘故。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缘故。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确实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缘故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淌两种形式。
人口流淌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都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行、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样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连续一段时刻。
例如,旅行、探亲等短期人口流淌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定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过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宅达到一定时刻(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口的空间变化。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而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
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引起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人口自然增减。
本节课需让学生明确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入或迁出导致数量的变化。
同时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事例(如石嘴山市外来工大量流入)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口迁移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通过分析石嘴山市“民工”大量流入的现象、原因及其引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增强其乡土意识。
【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则各有不同。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比赛。
2、从基本概念等知识入手,以理论为基础,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逐步掌握人口迁移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教版高一 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2
科目地理班级课型新课授课人学校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情感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知识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过程方法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特点2,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法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发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走西口》音乐欣赏。
(教师)情景导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的三大移民潮,并被陆续编排成了电视剧。
那到底什么是人口迁移?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迁移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形象感知,课堂初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了探究新课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共享(教师)提出学生需完成的课前预习展示的知识点:1、人口迁移概念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方向、原因(表格展示)要求:1、2-3分钟时间同位校对答案。
2、如有疑问,提交小组,组长调控,释疑解难。
3、若小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班级集中解决。
(学生)同位校对答案,展示知识点,并提出未解决的疑问。
班级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组内交流合作,结合问题加于思考,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合作探究疑难点拨【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特点(教师)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人口的空间移动都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得具备哪些条件?判断一下事例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4、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5、在潍坊一中任教的外教;6、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和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1.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2.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三、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五、课时安排建议用时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材料导入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至2014年深圳市总人口1077.89万,其中户籍人口332.21万,外来人口745.68万,占总人口的69.2%。
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生回答师总结:人口增长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还包括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讲授新课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断人口迁移的条件: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居住地时间:时间持续性(永久性或长期性,一般在1年以上)空间移位: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区分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作人口迁移;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作人口流动。
2.分类1)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城市→城市(由农村→城市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8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②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老师点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难点: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学案【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和。
2、人口迁移概念: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国内人口迁移是指。
4、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1、到美国旅游、购物属不属于人口迁移?为什么?2、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知识点二:国际及国内人口迁移概况1、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2)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2、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读课本P9和图1.9填表】知识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20世纪60年代美国老年人口从北部迁往南部的原因?2、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的原因?3、影响图瓦卢举国搬迁到新西兰的因素?4、北漂一族形成、人口流向北上广的原因?5、三峡移民的影响因素?6、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7、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人民教育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人教版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6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层级
思维
建模
本节课关键词:人口迁移、分类、影响因素,理清楚基本概念,弄明人类行为产生的基本原因。
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小组间完成思维导图,并相互交流。
PPT展示思维导图构建过程。
总结概括提升
创设
总结
情境
【旁白】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PPT。
学生准备:
1.完成《预学案》基本内容,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学习问题。
2.搜集有关人口迁移的案例。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新课
导入
【旁白】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正确看待农民工现象。
教学建议
1.结合教材及学生身边事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概念。
2.结合国际人口迁移图、国内人口迁移图,采用列表方式对比分析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原因,并从中提炼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拓展分析人口迁移可能产生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生:略【板书】一、人口的迁移【新课讲授】1、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2、国内人口迁移读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承转】刚才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新课讲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地,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6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过渡: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填写下表)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
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4三峡库区区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活动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去想里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时间特点原因流向意义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世界各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我国的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①人口移动规模小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黄河流域迁往长江、珠江流域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人口流量增大,出现民工潮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地迁往沿海十堰市第十三中学高二地理教案编辑:王则圆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可以请家庭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发生其影响。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
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承转: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
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
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5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
尤其是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
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第一次:战争第二次:经济因素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第四次:环境(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古代:战争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
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意义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国际人口迁移十堰市第十三中学高二地理教案编辑:王则圆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4.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流向)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