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轮复习共57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内容
解除工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允许商品交换
取消食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影响: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 了经济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 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 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 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
B
(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力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 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 极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端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一轮复习)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 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 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 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 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C.粮食税
B.企业国有政策
D.劳动义务制
3、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 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 指苏俄: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巩固知识
1、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 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
A、从俄国的国情出发 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 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提出过在未来社 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设想,但是明确提 出要实行指令性计划者则是斯大林。他指出: “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想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 计划,而是指令性计划。”1931年,苏联按计 划分配的资金己占其国民收入总额的2/3。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 与非》
受帝国主义包围,必然增强国防力量 避免中国命运,必然要求发展重工业
粮食产量增加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工业生产恢复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总产量指数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 言,比饿肚子更可怕 苏俄农民乔伊娜娃 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 在日记中写道: 喝,所以,前几年, 日记中写道: “ 1922年春天,阳光 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 ‚ 1922…… 年春天,阳光 明媚,一股幸福感深 来解馋 明媚,一股幸福感深 深地拥抱着我……” 1922年春天,自由贸 深地拥抱着我 ……‛ 易后,随处都可以“ 畅饮”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1928年
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采取强制措
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
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农具将被没收,本人被
判处徒刑。1929年,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强迫农
民加入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土地、生产工具
和牲畜公有化,迫使农民生产并忍受更低的生
活水平。
——《世界近现代史》
(含3着)某农种业消方极面的:东农西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1织93到5《集莫体斯农科庄日里记(》1937)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1)推动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
模式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斯大林模式
经济基础
濒临崩溃
经济恢复
管理
无精确计划
有严密科学的计划
贸易
禁止贸易
计划下贸易
分配
实物分配
工资级别和奖金
思想动员 思想动员不充分
广泛的思想动员
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 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 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 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
课件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1928
1937
工业生产总值
5
2
机器制造业
4
2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
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
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1937年 77%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莫斯科的地下铁道已经通行,车站装璜的美丽,实在可与皇宫相比,车
辆非常舒服。街上的汽车要比十年前增加二十倍,除公共汽车、电车外,
还有无轨电车。红场旁边的合作社,现在改造为列宁博物馆,范围非常
宏大。
莫斯科的商业非常兴旺,新的大商店很多,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商店中
的人都非常拥挤。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推行工业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影响
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 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 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影响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 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大国崛起》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流行口号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就是法律。——苏联计划委员会副主席沃兹涅辛斯基 农业集体化道路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集体农庄劳动的社员 (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宣传画)
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真理报》报道:采矿 工斯达汉洛夫同志为庆祝 国际青年节21周年,六小 时开采102吨煤。这是普 通定额的13倍。一周以后, 斯达汉洛夫又刷新了自己 的纪录,开采了175吨。 各部门掀起“斯达汉洛夫” 运动。
90年前,
“一声炮响”,
开创了一个
新世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列宁:苏维埃俄国被敌人 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象火 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 端……还有富农的暴动和捷 克斯洛伐克俘虏的叛乱…… 我们在挨饿,煤和煤油的来 源被切断了。我们只有一条 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 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 不属于工人阶级!
3、作用与评价
为赢得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不利于 生产的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921年的苏俄
情景体验
请同学们结合录像,说一说 当时老百姓对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会有怎样的怨言。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开始时间及内容:
(1921年)
部门 农业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实物配给制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 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处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 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 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 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 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 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 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余粮收集制
时
共 企业全部国有化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苏俄红军凯旋
这是一个英勇的奇迹
国家集中了物力人力,保卫了新生的政权
一个奇怪的现象
25000
单位:普特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460 440-450
20-25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 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 了什么?
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 怎样的关系?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公有为主,公私并存 恢复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公私并存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分配Βιβλιοθήκη 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保护农民利益,承认私有制,肯定市场和货币作用。
1921年后,俄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得市不场悄被悄在取去缔农生。村产城用力市口居袋高民背度不粮 回来发,于达是的“资背本口袋主”义活基动盛 行起础来上。建立社会主义
“…背…口实袋的行人公”有成为制当、时 最战受争计欢期划迎间经的,人供济。应和在城按整市个的劳国粮分内食 约有配一,半取是由消“商背品口袋生的产人 ”运和进货城币里的。。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轮复习
实行按劳分 配制
新经济政策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 5实质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 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经济:调动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 下基础
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意义
理论: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理解2:农业集体化(课外阅读) 1)、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 大林的决策 2)、决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结果:1937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4)、特点: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 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 本身的发展 ③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 不满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
苏 维 埃 俄 国
末代沙皇全家照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沙皇俄国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俄国
1917年十 月革命 列宁
1917 1921
苏俄
苏联 1922年
独联体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最初是为 取消商品 了取得战 和货币关 争的胜利, 系,按照 后来准备 共产主义 直接向社 原则分配 会主义过 产品 渡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巩固了工 农联盟,稳定了社 会秩序,进一步巩 固了苏维埃政权。 对各国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有指导和借 鉴意义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苏联
1922年 社会主义社会
独联体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重在农业 重在工业 经济.政治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改革 全面否定
没有从根本上突 破斯大林模式
(4)演变历程:
1925.提出 → 1926.准备 → 1928.计划 → 1932.基本建 立 → 1936.最终建立 → 1956.赫氏改革 → 1964.勃氏改 革 → 1985.戈氏改革 → 1991.解体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600%
243%
100%
75%
13%
1913Äê 1920êÄ 1925Äê 1932Äê
列 宁
“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
倾
‘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
听
农
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
民 的
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
意 见
起来反对苏维埃。”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 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 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 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②料政二策1的91实9~施1,92对0年粉,碎苏国俄内人外民敌在人布的尔武什装维进克攻党、领战导胜下敌,人粉提碎供了国 内必外要敌的对物势质力保发障动。的军三事次上大的规胜模利武保装卫干和涉巩,固取了得新了生国的内苏战维争埃的政胜权利;。
材料三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 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 的主要途径。” (1)③这为三布段尔材什料维说克明探了索什向么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因为战争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 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 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列宁如是说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 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 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 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 径”。
以下措施中,哪些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哪些是战时被迫采取的临时措施?
– 农业:余粮收集战制 – 工业:全面国共有化,高度集战中管理 – 流通:取共消自由贸易 – 分配:普遍劳动战义务制, 实物配给战 制
材料一
列
宁
参
加
义
务
劳
动
材料二: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 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使新政权得到巩固。 上述材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哪些
实行按劳分配制
特点 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 利用市场、货币恢复发展
经济,否定了市场和货币 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
的作用
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 积极:取得国内战争胜利 积极: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消极: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不是想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过渡的正确道路
确途径。
局限:没有坚持实施下去,
二、新经济政策(1921-20年代末)
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
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 国内外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 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苏维埃政府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导致“农民反水兵闹”的原因是什么?
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25张)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兼有“战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 时”和“共
实行国有化 产主义”特
取消自由贸易 色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 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名师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 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 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5.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教训。 ①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②必须坚持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③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④坚 持可持续发展。⑤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⑥必须健全民主与法制。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 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 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全球通史》
思考: (1)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请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 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提示:(1)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 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 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引发了政治、经 济危机。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斯大林模式
2 含义
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 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 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 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 种社会主义模式。1936年 苏联宪法的制定标志着其 最终确立。
内容
项目
农业政策 农业集体化
内容
工业政策
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 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 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 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 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 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 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 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 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 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 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 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 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 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 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1921年2 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 “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 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第7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A.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政策B.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3.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A.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D.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4. 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D.列宁已经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 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
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广泛建立集体农庄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实行余粮收集制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6.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7. 1921年,谈到租让制,即把国有工矿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时,列宁说:“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资料
(2)列宁逝世 (1924年)
三、斯大林模式
2.定义 :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表现:
⑴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 业提供资金。
⑵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⑶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 到集体农庄里(1937)
材料1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
第20课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 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 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 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 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 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 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 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 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实新质经是济?政策
内容
意义
农业 余粮收集 粮食税代替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策 制
余粮收集制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工业 政策
全面推行工 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贸易 政策
取消自由 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 制度
实行配给 制
实 配系质来行制:扩按利大劳用生分市产场,和改提商善高品和了货巩工币固的工人关农工作的积极性
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 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 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 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特别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名师点拨】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 一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 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俄(联)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 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知识拓展】 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 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 行高积累,高投资。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 领导实行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终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5.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新经济政策 被逐渐取消。 2.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②特点:优先发展 重工业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农业集体化 ①目的: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 困难。 ②过程: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 体农庄。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轮复习精编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4特点 兼有“战时”“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企图用单纯的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6结果 1919-1920年,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 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7评价 材料1、有人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背离了经济规
3、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2、斯大林模式
经验教训。
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 因及评价。
设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苏俄为什么建立之后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力呢?
客观条件不允许。当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战胜国内外敌人, 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利
①在一定时期内能迅速促进苏联的工业化,使其 成为世界工业大国。
②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其计划管理经济的体制,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弊 ①经济方面:课本96页,有3点,补充一点:片面
强调产量、产值,造成工业品单调,质量低劣。
②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缺乏社会民主,个人独 断专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受到压制。
②国际形势: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中。
2.形成过程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理解1:苏联工业化建设
1)、背景:
①国内:落后农业国 ②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威胁
目的:加快国防力量 以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 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 的物质技术基础
斯大林指出: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 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