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背景下教与学的革命余胜泉

合集下载

听《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有感

听《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有感

听《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有感今天下午有幸参加了海淀进校教育扶贫“三省五地”骨干教师专项线上培训活动。

会议主题是骨干教师与人能力提升。

聆听了余盛泉教授《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和刘汝明教授《实践取向自我超越落实学科育人价值》两篇报告,其中余盛泉教授《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让我感触颇深。

余盛泉教授《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报告中介绍到随着大数据、智能、 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全纳、公平与终身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量数据的产生,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学习者的全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学习风格等个性化特征数据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传感器在线日志等进行实时记录、采集与精准分析,为破解传统教育中“大规模与个性化”无法同时兼顾的永恒矛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既可实现传统教育所关注的大规模问题,又可实现优质教育所关注的个性化问题,进而为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实现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新的契机。

同时也促进学校教育体系的各个要素发生变革,包括教育环境、课程、教学范式、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变革,促进教师工作形态与专业发展方式变革,促进学校组织形态结构变革,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与服务变革。

智能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育组织模式、课程实施方式与学习方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满足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人才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多以单一维度、静态的、围绕“讲、测、考、练”为主,忽视了学习者发展的内在规律。

随着教育领域对学习者能力素养的重视,有必要开展能力素养驱动的个性化教育,为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提供适应性支架,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双重关注,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增强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迁移能力。

用互联网重新设计未来的学校——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

用互联网重新设计未来的学校——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

用互联网重新设计未来的学校——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
牟艳娜
【期刊名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5(0)12
【摘要】记者:我们知道,教育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做准备。

那么,您认为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余胜泉:关于21世纪到底要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学术圈里讲得比较多的是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

【总页数】4页(P6-9)
【作者】牟艳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智慧教育与学校教育变革——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
2.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公共服务转型与变革——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
3.未来学校:r如何构建社会化的教育公共服务r——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
4.在线教育服务: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的新教育形态--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
5."双师服务":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北师大余胜泉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北师大余胜泉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
余 胜 泉
教授 yusq@
2013年5月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 须予以高度重视。
•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 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 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 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时代客体主体化
• 技术哲学中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是 一对客观存在; • 如果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史,前50年更 多体现主体客体化; • 而未来50年,随着信息技术从专业精英的 工具,转换为普通大众的日常工具,我们 会更多的看到客体主体化,人的思维与行 为在被技术所改造。
对技术可能的负面影响恐惧
——戴汝为《社会智能科学》
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现代人认 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60
160
现代人适应世界认知方式正在发 生根本性变革
• 现代社会的知识爆炸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时间 与学习能力的鸿沟越来越大,人要很好的适应 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人类的认知世界、驾驭世 界的认知方式会越来越多的依赖人与智能设备 的分布认知、协同思维。 • 认知是构建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的 裂变,必然导致教育的革新。
逆向 思维 :学 习能 否从 内到 外?
George Siemens
技术促进分布式认知
• 分布式认知超越了”认知是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过程”传统的认 知观点,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 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 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比如计算)的过程。 •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通过内部表征(如个体的记忆)与外 部表征(如计算机或纸表征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传播和转移发 生的,因此各种不同表征系统或表征状态之间的交互是知识产生 和传播的重要特征。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真题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干瘪(biě)契合(qiè)血雨腥风(xuè)B.喷薄(bó)恐吓(hè)吹毛求疵(cī)C.隐匿(nì)真挚(zhì)矫揉造作(jiāo)D.渲染(xuàn)诘难(jié)战战兢兢(jī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歌谣发泄言不及义今非昔比B.要决洋溢耀武扬威天伦之乐C.雷霆顷刻名负其实开卷有益D.怯懦荒唐持之以桓身临奇境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才能体验阅读的快乐。

B.青少年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熏陶,这会对其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C.生活中我们会不断遇到问题,遇到问题时要果断处理,不可优柔寡断或是置之不理。

D.凡是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件事上,心无旁骛,便是敬业。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部小说的优劣或是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B.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并非偶然。

其爆火的原因,是淄博多年耕耘与积淀的结果,是久久为功的厚积薄发。

C.畅想未来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把自己的爱好和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人类的梦想紧密结合。

D.随着歼20、歼10C等新型战机在电影《长空之王》中震撼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国家主力武器的姿态。

二、综合性学习5. 人的一生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都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和新征程的开始。

班上拟开展“青春驿站与你同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青春有你】为了纪念精彩的初中生活,班上要制作一本班史,请你根据下图,向同学们简要说明班史编写流程。

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条理清晰,不超过80字。

余胜泉:教育技术事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余胜泉:教育技术事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余胜泉:教育技术事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作者:宋佳宸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第09期余胜泉教授治学态度严谨、精益求精,工作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勇挑重担。

余胜泉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

余胜泉教授主持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政府支持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不仅为科研提供了空间和支撑,科研成果也可以快速转化服务于教育一线。

余胜泉教授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联合政府、高校、中小学、企业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北京市教育的公平、优质、均衡发展。

闲暇之余,余胜泉教授爱好读书,并且提倡读书、实践、反思要紧密结合。

有人曾在网上这样评价他:“思维敏捷、才思泉涌,诗意地工作与生活着,虽忙碌却不乏诗意。

”1991年余胜泉自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攻读教育技术学学士,1995年继续在电子系攻读计算机教育应用硕士,1997年转为直接攻读博士,跟随何克抗教授攻读教育技术学。

余胜泉教授跟随恩师学习研究,深受先生赏识与喜爱。

有记者采访何克抗教授,众多弟子中最满意的是哪一位?老先生毫不掩饰,脱口而出:余胜泉。

作为教育技术事业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余胜泉教授发表了大量高质量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论文。

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平台关键技术、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等领域,至今已发表中文论文190余篇,英文论文10余篇,编写著作10余本。

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等重大课题70余项,成功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4个。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

Learning Cell Knowledge Community获美国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2014年Learning Impart Awards铜奖,《手持式设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获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立项课题优秀研究成果奖等。

访谈: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只有一“墙”之隔

访谈: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只有一“墙”之隔

访谈: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只有一“墙”之隔作者:卢秋红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1期访谈嘉宾: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陈玉琨 C20慕课联盟发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波弘成教育董事长在线教育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补充作用记者:中小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线教育能否代替学校教育?余胜泉:在线教育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尤其是知识的传递和简单技能的训练。

知识的获取、简单技能的训练,这些慢慢会被在线教育所替代。

但是教育除了教学,还有育人功能、人的社会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深化以及其他能力的成长,这些方面不太可能被在线教育替代。

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在线教育和常规的学校教育是优势互补的,应该是混合式的形态,在线教育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一些问题。

陈玉琨:华东师大慕课中心牵头的C20慕课联盟从来都没有认为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够替代学校的教育重任,所以我们一直主张中小学的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共同推进。

实践中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学生课前学习教学微视频和其他学习资料,完成进阶作业;翻转后的课堂上,师生一起共同完成作业,解决疑难,深化探究。

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各有优势,课前在线学习的主要优势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这是缩小学生与学生之间差距的过程。

就达到教学基本目标而言,能力强的学生学得快一些,能力弱的学生则需要学得时间长一些,视个人情况而定;学校课堂学习的主要优势是有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的情境。

学生个人的展示,生生、师生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教师当面及时的点拨、引导和质疑,这些都需要在课堂内才能发生,是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

黄波:我认为知识传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最核心的还是学生价值观、个性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性格确立、习惯养成、社交活动才是重点,而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恰恰不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以及与同学的互动交流中逐渐获得,因此学校教育是无法被替代的。

迈向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未来教育时代

迈向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未来教育时代

迈向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未来教育时代记者: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兴未艾,智能医疗、智能驾驶、语言及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智能教育、智能金融、电商物流等人工智能应用进入大众关注和讨论的视野。

现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余胜泉:人工智能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被首次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60多年,在这60多年中,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起伏,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

比如,1996年,IBM公司的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现在深蓝进化成为IBM人工智能认知系统Watson,进入了各行各业。

比如在医疗行业,Watson系统可以在17秒时间内阅读3469本医学著作、24.8万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以及10.6万份临床报告,并最终提出三个最优选的治疗方案。

这已经不是纯粹的研究了,Watson 系统已经实际进入到很多的三甲医院。

再比如,谷歌公司前不久发布了一个相机叫Clips,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相机,而是主动拍照的相机。

它可以自动记录小孩子有意义的表情动作和记录视频短片。

这个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计算机要能够自动识别小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实现自动记录,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的突破性的成就。

Cambridge Consultants公司开发了一套AI系统,你只要画出一些草图,基于你的草图可以生成类似毕加索风格或者印象派大师风格的绘画。

再比如,现在的微软小冰,你给它上传一幅图片,它可以给你做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诗,而且这首诗还像模像样。

现在计算机写财经新闻、写体育报道,已经超越了人类,现在计算机每天创作出的新闻可能有十几万篇。

然而,人工智能现在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在特定的领域,它正在超越并替代人的认知。

如在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创作内容、计算机医疗,以及围棋、象棋这些领域,它已经超越了人类。

科学家预测,到2040年的时候,计算机能够在很多领域迁移,就是强人工智能阶段,能够达到和人类相媲美;2075年会出现超人工智能,全方位超越人类。

双师服务: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双师服务: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双师服务”: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本刊记者 冯安华 王晓波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一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是以教育科技创 新为业务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 创新的桥头堡。

该中心的核心使命是推进互联网时代教育公 共服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基于大数据,用“互联网+” 的思路助力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构建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新模 式;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 国教育梦实现。

余胜泉教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髙精 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基于智 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一一智慧学伴,开展“双师服务”,体现 了未来教育的新理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本刊记者为 此采访了他。

记者:“双师服务”平台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创新 性。

“双师服务”在设计之初是如何考虑实现个性化教育公 共服务的呢?余胜泉:“互联网+”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 沿,不仅仅是用互联网来完成已有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通 过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能够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育公共服务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 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 本变革,从而加速教育整体的革新和发展。

“双师服务”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它的核心 是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创新。

通常情况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需求政府是不解决的。

政府提供的是基本的教育供给,政府1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2.3只管宏观教育布局,整体规模推进;只管兜底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办学校,讲究毛入学率;只关注群体,不关注个体。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育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育

龙源期刊网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育
作者:邱红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第08期
【本刊讯】6月14日,“2019年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旨在搭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领域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交流平台,借鉴国内外该领域发展经验,促进教育变革与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为教师队伍培养中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认为,知识性的教学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的业务重心将发生转移,教师要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优势,关注学生的灵魂和幸福,实施更加人本的教学,使得学生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德国洪堡大学教授尼尔斯·平克瓦特(NielsPinkwart)、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汉内莱·尼米(HanneleNiemi)、美国田纳西大学戚海蓉教授分别向与会者分享了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及国际教育人工智能方面的相关研究。

近几年,首都师范大学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发展,尝试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云桥学院,牵头的孙众副教授和团队尝试了一种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协同发展的“互聯网+新同学”机制。

云桥学院团队针对教师们常提到的技术类高频问题,开发出人工智能助教机器人,为参与学习的教师提供即时准确的解答,并且持续改进算法,使其成为更为智能的AI学习同伴。

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

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

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作者:李莎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第07期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全纳、公平与终身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究竟会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智能时代的教师将承担怎样的角色?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

一、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中国教师:余教授,您好!人工智能+教育是近期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目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您认为,这将对教育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余胜泉:人工智能(简称AI)、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量数据的产生,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学习者的全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学习风格等个性化特征数据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传感器、在线日志等进行实时记录、采集与精准分析,为破解传统教育中“大规模与个性化”无法同时兼顾的永恒矛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既可实现传统教育所关注的大规模问题,又可实现优质教育所关注的个性化问题,进而为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实现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和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新的契机。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形成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学校教育体系的各个要素发生变革,包括教育环境、课程、教学范式、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变革,促进教师工作形态与专业发展方式变革,促进学校组织形态结构变革,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与服务变革。

余胜泉: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余胜泉: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余胜泉: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编制专家组成员
6大亮点
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要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亮点体现在:(1)指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其引领性作用;(2)在中西部地区普及建设的同时,重点指向“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主流业务;(3)在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调软硬件、应用融合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度调整等学校整体能力的提升;(4)强调机制创新,要从应用整合到数据整合,再到流程革新,推动信息环境的新模式、新方法;(5)资源共建共享和学校信息化摆在信息化的重要位置,学校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6)采用双重视角,即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阐述教育与技术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教师应具备“人机共教”的智能

教师应具备“人机共教”的智能

10EDUCATOR特别报道教师应具备“人机共教”的智能——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文|本刊记者 周彩丽近年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工智能正在变革我们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也在改变我们的教育。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教师?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

人工智能与教师应是协同关系记者:我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做“人工智能教师”研究项目,您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吗?会对教师、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余胜泉: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教师,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

最近,BBC基于牛津大学卡尔·佛雷和米歇尔·奥斯本的数据系统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率”,得出结论,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无需天赋,无需动脑,经由简单训练即可掌握,大量重复性劳动,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等,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达95%以上,比如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保险业务员、银行职员等职业;如果你的工作包含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包含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包含创意和审美等三类技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会非常小,如艺术家、科学家、牙医、理疗师、建筑师等。

该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的被取代率只有0.4%。

问题是,我们现在很多教师所做的工作,恰恰是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无需动脑,工作空间狭小,不闻天下事。

所以我认为老师被取代的概率肯定远大于0.4%。

人工智能对教师的挑战已经发生。

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艾休克·戈尔(Ashock Goel)上11特别报道EDUCATORMOOC课程时,用一款聊天机器人作为课程助教,机器人助教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7%。

授课5个月期间,没有任何学生发现异常,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家对助教非常满意,因为回答问题准确且勤快。

北师大学余胜泉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北师大学余胜泉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北师大学余胜泉:“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精彩导读“互联网+”将对我们学校组织体系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不可能取代学校,但是可以改变学校的运转基因,实现“互联网+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人物简介】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教授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上发表了以“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为主题的专题报告。

以下为余胜泉教授报告全文大家知道,我们前一段时间有一本很畅销的书《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分布式,柔性化。

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我们未来这个社会的基本趋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呼唤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是处在流行线时代。

假如说一个餐馆老板说,你来我这来吃饭欢迎,给你一个套餐一吃吃几年,连续在那儿吃,肯定没有一个人愿意。

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体系、教育体系都是一个模子,一个路径,这正是我们教育改革或者是学校变革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所在。

是选择合适的课程与学习,以适应儿童的发展?还是让儿童去适应固化的学校?实际上现在的教育认为必须要将孩子集中在一个叫学校的地方让他们学习一定的时间和长度。

对同一学习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这是我们现代学校组织建立两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在“互联网+”的时代着已经受到冲击,这两个假设已经不成立了。

21世纪中后期将会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他们将呈现一系列重组教学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他的年龄、学习时间或者是其他因素来组织学习。

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来组织。

学校将会把网络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更多的适应性以及更精准的教育。

互联网为学校重组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提供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可以使学习无处不在。

互联网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将成为现在最核心的资产,可以精确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迈向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未来教育时代

迈向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未来教育时代

迈向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未来教育时代迈向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未来教育时代迈向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未来教育时代记者: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兴未艾,智能医疗、智能驾驶、语言及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智能教育、智能金融、电商物流等人工智能应用进入大众关注和讨论的视野。

现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余胜泉:人工智能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被首次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60多年,在这60多年中,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起伏,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

比如,1996年,IBM公司的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现在深蓝进化成为IBM人工智能认知系统Watson,进入了各行各业。

比如在医疗行业,Watson系统可以在17秒时间内阅读3469本医学著作、24.8万篇论文、69种治疗方案、61540次实验数据以及10.6万份临床报告,并最终提出三个最优选的治疗方案。

这已经不是纯粹的研究了,Watson 系统已经实际进入到很多的三甲医院。

再比如,谷歌公司前不久发布了一个相机叫Clips,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相机,而是主动拍照的相机。

它可以自动记录小孩子有意义的表情动作和记录视频短片。

这个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计算机要能够自动识别小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实现自动记录,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的突破性的成就。

Cambridge Consultants公司开发了一套AI系统,你只要画出一些草图,基于你的草图可以生成类似毕加索风格或者印象派大师风格的绘画。

再比如,现在的微软小冰,你给它上传一幅图片,它可以给你做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诗,而且这首诗还像模像样。

现在计算机写财经新闻、写体育报道,已经超越了人类,现在计算机每天创作出的新闻可能有十几万篇。

然而,人工智能现在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在特定的领域,它正在超越并替代人的认知。

如在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创作内容、计算机医疗,以及围棋、象棋这些领域,它已经超越了人类。

余胜泉博士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胜泉博士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教学内 容变革
信息 加工
交流 传播
研发 工具
情境 探究
三、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整合
信息 技术
信息 资源
课程 教学
信息 方法 各个教学要素
人力 资源
优化 聚集
各种教学资源
各个教学环节
四、促进传统教学结构变化
教材及各种其 他学习材料
教 师
学 生
代表强交互 传统教学媒体及多 种现代电子媒体 代表弱交互


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信息伦理 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信息使用的意 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
二、学科教学中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组织 架构改革 资源 环境 协作 工具 教学 评估
信息技术 环境下的 教育变革 教学目 标变革
开放式的、以 综合能力为中 心的课程整合
演示 工具 个别 辅导 封闭式的、以 知识为中心的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Step By Step
请多提宝贵意见
本讲稿引用了祝智庭教授与何克抗教授的 部分学术观点,在此表示感谢!
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语言智 力 空间/ 视觉 智力 音乐 /节 奏智 力
自我 反省 智力
人 际 交 往 智 力
身体/ 运动 智力
自然 观察 智力
逻辑/ 数理智 力
存 在 智 力
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多种文 化背景被认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力的启示
教育要考虑到差异性,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成 功,尽可能实施个别化教学,打破一元评价 与一元教学论; 智力并不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 为核心的,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能力为 核心的;

技术如何革新课堂教学

技术如何革新课堂教学

技术如何革新课堂教学
余胜泉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网络环境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知识探究、变换和加工,除了能实现知识目标的高水平达成之外,学生在课堂中还有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分析问题、表达
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是训练学生能力和素质
的必要途径。

信息技术介入之后,能给学生带来无论多优秀的教师都带不来的东西。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余胜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2) [J], 丁兴富;蒋国珍
2.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研究——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J], 聂韶华;
3.尝试翻转课堂设计,革新课堂教学理念——浅谈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的应用 [J], 朱海燕
4.在严谨中发现趣味--浅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技术的革新 [J], 季薇薇
5.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高分子化学课堂教学的革新运用 [J], 郝智;何敏;罗筑;黄彩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教育背景下教与学的革命——余胜泉智能教育背景下教与学的革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余胜泉: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有机会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我国去年颁布了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其中有一段话,其中有一章是专门阐述了这个话: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是我们国家未来教育10年的发展的蓝图。

他给信息技术有一个明确的阐述,技术信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这个文字说明了今后一阶段我国一个重大的工作,因为这个是第一次在国家文献里面阐述信息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以前都是专家学者谈这个问题,现在国家第一次出现了这个提法,这个是突破性的一个进展,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很多专家说技术对于教育来说只不过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工具,技术是工具,怎么可能对教育产生革命的影响,这就是今天我给大家解读的主题,我们如何来理解技术对教育有革命的影响。

我们现在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的教学装备、仪器等等都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技术的发展趋势性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表现形态越来越人性化,技术消失在我们无意识的体验中。

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越来越多的跟我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他同奢侈品一样变成了生活的必备品。

像在座的各位,如果哪一天你没有带手机,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你有这个感觉的时候,说明这个手机成为你生活当中一部分,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技术所改造的社会,随着基础的价值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好,这个作为学习工具,将不是梦想,将成为梦想。

这个是广州一些实验学校一些课堂(PPT图例)——人手一台电脑将不再是梦想。

当技术的价格越来越低,技术越来越多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一部分的时候,技术与教育是什么关系?基础不是单纯的解决教育某一方面问题的一种,技术对教育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对教育产生全面的革命性的影响,我们说到的技术的时代,我们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我们人类的社会方式,驾驭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当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教育的机构大厦必然发生变成,为什么人的认知发生改变,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面什么都在涨,除了工资,尤其是信息快速的膨胀,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只有10万太,膨胀了5倍。

现在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相当于一个18世纪的人一辈子的信息量,现在互联网上每天产生很多的不重复的信息量,这信息量相当于人类文字有记载以来5000年的信息量。

在大学毕业之后,专业不对口是正常的,专业对口反而不正常,未来的速度会变化翻一番,我们的信息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信息和知识以无限的速度在膨胀,每一个人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如何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学习能力,有限的承受空间来应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如果组织一次院士座谈会,我估计每一个院士都说他写出来的东西最重要,但是我们能够学到院士的1/100都不错了,全部都学会根本都不可能。

信息和知识正在快速的膨胀,但是每一个人的学习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如何应对越来越大的复杂性,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知识空间?再看我们生生存的环境。

我接触过的人,我到过的地方,我处理事情的复杂程度,我处理事情的信息容量,可能比爸爸妈妈一辈子的信息容量还要大。

我们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现在信息的容量越来越大,我们现在社会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如何才能应对这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如何应对社会越来越大的复杂度,应对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在这个情况下,现代人基本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现代人应对复杂性的方式正在改变。

以前我们说学习,学习就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通过老师的讲授迁移到学生的大脑里面,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的知识和信息正在快速的膨胀,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信息迁移到学生的脑子里面吗?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个就要依赖于人和电脑的协同了。

在信息时代,我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复杂性,信息时代基本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这个是信息时代人适应复杂性的基本思维方式,什么是分布认知?很简单,你算一个题:心算的时候比较费劲,但是如果你拿纸算的时候一样费劲,心算的过程认知是发生在你的大脑里面,用纸算是一部分认知发生在大脑里面,这就是分布式认知。

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这还涉及人和人之间,我们现在人的认知方式,在信息时代的认知方式,已经变成了人和智能设备的协同思考的协同思维,使得人能够处理越来越大的复杂性问题,能够应对越来越多的知识。

我们进入技术时代后,我们人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影响。

麦克卢汉说媒体是身体的延伸,人类塑造了媒体,媒体也塑造着人类,实际上当技术无处不在、当技术成为环境一部分的时候,技术作为认知会改变人的基本方式,会使得人变成一个内脑和外脑联合运用的方式,它改变了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使得人变成了人机合一的思维方式。

中科院有一位院士写了一本书,他认为在信息时代,人机结合的思维将会取代我们个人为主的思维方式,可以提高人的思维效果,增强人的认知能力。

比如说我们造80年的高楼,建筑系的毕业生,拿着书一两个礼拜就算的一清二楚,这就是学会了人跟电脑的结合,它会产生智慧,远朝于单个个体。

人在技术化的时代,人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远的改变,如果你不能学会人和电脑的协同思维,因为我们现在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复杂性,远超以前,我们现在应对社会复杂性的基本符合方式,就是人和电脑结合的分布思维方式。

按照心理学智商的理论,人的智商处于正常的范围值内的时候,假设你想提高孩子的智商,几乎是不可能的,你就是上补习班也不可能把智商提上去,你想改变基本的思维结构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的智商比如说100,你给他一个智商等于60的电脑,你的孩子就很容易处理智商是140才能够处理的复杂的事情,所以人机结合使得人现在的人更加的聪明,现在的高级白领,或者是高级公务员,或者是大学的教授,离开了电脑基本上就是一个低能儿,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人和电脑协调很重要。

人跟电脑的协同是现代人面对复杂性基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的时候,无论是教学体系、思想、方法都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只有这种改变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认知,人机结合是现在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如果这个发生了改变,我们也会发生改变。

我们现在的人是一人机合一的,人加上信息、加上智能装备,加上电脑才会变成认知,现在人的认知方式是人机合一的方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复杂性,因为技术时代的到来。

当人的基本认知方式都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必然会发生革命性的影响,另外现代技术深入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人类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深深的依赖,这个依赖过程当中,人本身变得能力不足,技术是人靠自身使用才能发挥功能的。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实际很简单,当一个新技术出来的时候,人的习惯性的思维就是用技术来完成我们的流程,这个很重要,但是这个是一个过程,如果你停留这个过程的话,比如说PPT,PPT是骗骗他,原来落实在课堂上面讲课,同学在下面听,能记住一点点,现在是PPT,在眼前一晃就过去了,课堂的密度增加了,但是学生的思维简化了,落实从人,从一个教师变成了一个课件放映者,因为我们是把技术看成一个完成技术的工具,你就会被技术掌握,最后成为技术的奴隶。

如何才能超越技术呢?按照著名的伊利的观点,解决人的价值观与技术之间的方式并不是躲避技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技术是人和精神的融合,技术绝不是用技术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技术的革新必然要对教学思想、体系方法都发生意义深远的革新性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育全面的发展,从超越和哲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对于教育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完成任务的工具,这样认为会严重制约技术对教育应用的深入,这个是从哲学这一块,技术和过去10年做了什么,走完以后未来10年的发展,基本上是要推动技术环节的教育培训,这就是为什么说我国提出技术与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这就是意义。

另外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讲,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人,需要有新的不同的能力来支持,如果大家找工作,立马就知道我们现在社会的基本情况。

我这里有些案例(PPT图例):这个是大学毕业生,学生成绩很好,但是不会跟人交流,后来没有办法就回家帮助父亲卖糖葫芦。

这个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但是不善于交通和交流,会被社会边缘化。

这个很多人都知道,芙蓉姐姐,按照传统的社会观点就是一个邻家小妹,没有特别的才华,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是现在善于炒作,善于表达自己,全国人民都知道她。

这是个当年汶川大地震范跑跑,这个也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他很聪明,知识没有问题,但是光有知识,没有基本做人的道理。

可能你的懦弱就是真实的表现。

这个是上海的刺母案,要钱没有,就拿钱刺母亲。

像范例中的这些人光有基本的知识,没有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所以我们处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求学习基本学科的知识,学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有实践的能力、动手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要有适应这个时代要求人的基本知识。

这些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美国有一个21世纪委员会,提出,在21世纪时代里面,我们不仅有基础的能力,还要有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21世纪培养人的思考,要解决复杂的、多学科的开放性的问题的能力,创造新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利用知识,信息和机会能力等等这都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基本的能力,不仅是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还要给他做人的道理等等,能够利用媒介有效的表达自己,能够利用信息解决实际的问题,还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导向,积极乐观,要培养学生的效率和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基本的能力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拿传统的方式来培养,就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了。

美国另外一个组织提出生活在21世纪的人,除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要有有效的沟通、创新能力、等等,都是21世纪所具备的基本的能力。

说到实在的话,要求我们技术要全面的推动与教育,推动技术与教育的革命性,再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快技术教育的力度,我们在复杂性和质量上面,教育系统或者是国家实现质的飞跃时候之后,人们在有新技术的追求,必须要解决所有的教育,而且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

这个是极其危险的。

相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人,社会的发展,相对于我们的银行的业绩,各个行业,我们很多人很多领导,都说教育是哲学、是艺术,跟技术没有关系,我认为这一部分是对的,教育不仅仅有哲学的思想、教育艺术的理念,也有环境和社会沟通等自然因素,如果总是强调教学技术、哲学,这个将使得我们的教育排斥有效的新方法。

相对于整个社会层面,我们整个教育是大大落后于时代;教育相对于各个行业,我们是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银行没有电脑就不能上班,但是学校没有电脑还照样上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