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
很大提高。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 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
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
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
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 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 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 得出了“五脏分证”的规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
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
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
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 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 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 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
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
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 能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 的石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 源。
(4)理疗的起源: 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 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 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 艾灸、拔火罐等理疗法的起源。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填空题1 .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 。

2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 。

3 .气的根本属性是( ) 。

4 .气的运动称为( ) 。

5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 ) 说。

6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 。

7 .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一天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 ,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 。

8 .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 ) ,六腑属( ) 。

9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提出:“阴在内,( ) ;阳在外,( ) 。

10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 或( ) 。

11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 或( ) 。

12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 证,( 内经) 称之为( ) 。

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 证,( 内经) 称之为( ) 。

14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 ) 和( ) 两种。

15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 ) ,阳胜则( ) ,阳胜则( ) ,阴胜则( ) 。

”16 .五行相生关系又称( ) ,相克关系又称( ) 。

17 .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 ) 和( ) 两个方面。

18 .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 ) 和( ) 两个方面。

19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 ) 和( ) 。

20 .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 ) 和( ) 。

21 .中和思维中的“中和”包涵着( ) 和( ) 两层意思。

X .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 ) 或( ) 法。

二、选择题( 一)A1 型题23 .精气学说滥觞于( )A .先秦时期B .两汉时期C .謇秋时期D .战国时期E .西周时期24 .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 )A .变化D .气化C .转化D .消化E .代谢25 .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 .水地说B .五材说C .元气说D .五方说E .人体之精说26 .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 )A .人气B. 精气c. 巴元气D .烦气E .水地27 .使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是( )A .精气B .阴阳之气C .五行之气D .风气E .云气28 .植物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形式属于( )A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B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C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D .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E .以上都不是29 .( 素问·六微旨大论) 所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在 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这 种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 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 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 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 着疾病的产生。
(3)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 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 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4)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 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 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 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②“子复母仇”: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报仇。
4.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①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火乘金, 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
②虽然次序上同相克,但两者本质不同: 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 (生理),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 约关系(病理)。
(4)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 在人体则表征疾病的发生。
5.阴阳转化
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 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阴阳的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为渐 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这里讲的是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精、气 的基本概念,不是中医学中讲的人体 中的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也就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精与气的 概念在古代哲学中是怎么讲的,在中 医学中又是怎么讲的。
1.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精,有时称为精气,是指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的、运动不 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所谓“无形”,是说 人们肉眼看不到的,而不是不存在的。精这种运动不息的非常细 微的物质,构成了宇宙万物。宇宙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包括星星 月亮,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都是精构成的。在某些情况下,精 气,专门指气当中的一部分。哪一部分呢?是构成人类本原的部 分。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注意到,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 的概念大致是等同的,也多被东汉时期的元气一元论所同化。但 我在此强调的是,人体中的精与气的概念是不同的,它们都是内 涵相对独立的概念: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 具体的区分在下一章。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精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二 是精气的运动和变化,三是精气是天 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是天地精 气化生为人。
讲到这里,我再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教科书中为什么用 精气学说而不用元气一元论?这是因为元气一元论奠基于东汉的 王充,距我们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间稍微晚了一些,而 精气学说则产生于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内经》的成书,在时间上相吻合,所以用了精气学说 而没有选元气一元论。
精的概念,首见于《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为物……窈兮 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精是“道” 的内核,而气是由道生的,因而精与气是有一定区别的:精在气 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1《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考核总体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考核目的要求和具体内容第一章绪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考核内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核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l.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l.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藏象【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五脏、六腑功能的共同特点。

3.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5.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6.熟悉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7.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8.了解五脏和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考核内容】概说1.藏象的概念2.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分为脏、腑和奇恒之府。

3.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第一节五脏1.心(l)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2)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2.肺(l)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2)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3.脾(1)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2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概 念
气: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活力很强的物 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 质。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
“精气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 精气者,气之精者也” 管子内业》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天出其精,地出其形 合此以为人”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管子内 业》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作用的中介 四、气一元论中医学中运用
思考题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 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天地之间万物, 天地之间万物,皆由气化生
“万物之生,皆秉元气”《论衡.言毒》王充 万物之生,皆秉元气”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人秉气而生,含气而长”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人秉气而生,含气而长”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阳气交合感应,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气阳气交合感应,化 生万物, 生万物,皆源于气
气分阴阳:气本为一,分为阴阳,矛盾统一体。 气分阴阳:气本为一,分为阴阳,矛盾统一体。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哲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哲学基础ppt课件

阴阳学说
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 经·阴阳类》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 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 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 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比较对象不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对立制约
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 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维持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事物的发 生发展变化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地而协调平衡,保证人 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
水火是阴阳属性的标志性事物
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不可变性、不可反称 性)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
次未变,阴阳属性也是固定不变的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 不可胜数,然其要衡遭到破坏, 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阴胜则阳病,阳 胜则阴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 指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 根本的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孤阴不生,独阳 不长”
阴阳互用 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的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 学 基 础
元气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元 气 论
气的起源和概念 元气论的基本内容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气”的起源

无形


呼吸之气 烧饭时的蒸汽
元 气 论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气是运行不息的物质
气是万物发生感应的中介

有 形 万物 无 形
气的凝聚状态
阴阳消长:指阴阳之间在力量上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类型: 阳消阴长 阴消阳长
彼此消长
阳长阴消 阴阳皆长 同消同长 阴阳皆消 阴长阳消
阴阳消长平衡: 指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上限
下限
正常
异常
阴阳相互转化
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
可分性 上午 下午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后半夜 (阴中之阳) 前半夜 (阴中之阴)
白天 (阳)
晚上 (阴)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属性相反(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阴阳消长平衡
阴偏盛
阳偏衰 阴 阳 偏 衰 阴偏衰
阳虚则寒 阳虚则阴盛
阴虚则热 阴虚则阳亢
虚 者 补 之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平衡
阳偏衰
阴偏衰
阴 阳 互 损
阳偏衰
阳损及阴
阳阳两虚
阴偏衰
阴损及阳 阳阳双补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部位: 上 表 胸 六腑

下 里 背 五脏
脏腑:
经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
阳 阴
阳偏盛 阴 阳 偏 盛 阴偏盛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 者 泻 之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阴阳平衡
阳偏盛
气的弥散状态 气
气机:气的运动。 气化:气的运动促成的变化。 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 降 出 入
感应 A

B
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性
说明了生命过程的运动性 说明了生命过程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阴 阳 学 说
阴阳的起源和概念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起源

阜+日+勿

阜+今+云
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温 热 寒 凉
明 亮 阴 暗
兴 奋 抑 制
上 升 下 降
向 外 向 内
运 动 静 止
无 形 有 形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可变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