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孔子与庄子旅游观之异同

合集下载

以“名”出“言”,以“言”“行”事——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

以“名”出“言”,以“言”“行”事——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
所措 手足 。故 君子 名之 必可 言也 ,言之 必 可行也 。君 子 于其 言 ,无所 苟 而 已矣 。 ”
卫君即卫出公 ,名辄 ,卫灵公之孙 ,公元 前 4 9 2年至前 4 8 1 年在位。其父蒯聩 曾被立为太 子 ,但 因在灵公生前欲杀淫乱的后母南子 , 被卫灵公驱逐 出国,投奔敌 国晋国。卫灵公死后 ,其 孙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 ,并得到晋 国支持 ,但卫国人不干 ,一起支持其子蒯辄 ,“ 拒
《 论语 ・ 子路》篇关于 “ 正名”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 子路 日:“ 卫君待子为政 ,子将奚先? ”子 日:“ 必也正名乎 ! ” 子路 日:“ 有是哉,
子之 迂也 !奚其 正? ” 子 日: “ 野 哉 ,由也 !君 子 于 其 所 不知 ,盖 阙如 也 。名 不 正 则言
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行深人 阐发 。意义在 人与 人交 流 的情 境 之 中不 断创造 出来 的 ,对意 义 的实化 必须 回到源头起 点 才
可能 实现 。在对 “ 正 名 ” 的解 读 中 ,“ 正 名 ” 有 多重情 境 ,也 有多重 意 向 ,相 应 也有 多 种实 化 的
可 能 。意 义 的阐释 与发 生 ,是诠 释者 不断 “ 赋 意” ( m e a n i n g )或 “ 名 一化 ” ( n a m i n g ) 其 原有 的
张祥 龙认 为历 代注 家至 少给予 “ 正名 ” 三重 诠 释 意 境 : “ 正 名分 ” ,即摆 正一 个 人 在 礼制 体
系中应该扮演 的角色 ;“ 正书字” ,即按名分来合适地用字 ,《 春秋》里面普遍依情境用字 ,一
字定 褒贬 ;“ 正百事 之名 ”,即 “ 别 同异 ,明是 非 ” 。 总 的来 说 都 可 以理 解 为 意 念 根 据情 境 来 实 化 ,意义 根据 情境 来生 发 。在历 代 注 家 那里 ,各 个 “ 正 名 ” 方 案 基 本 都 行不 通 ,而孔 子也 没 有 提 出具体 途径 ,“ 正名 ” 在 当时 场景 中 的意义就 被遮 蔽 了 。其 实 ,子 路 “ 卫 君 待子 为政 ” 的设 问 在 几种方 案 中被忽 略 了 ,子 路 问孔子 如果 卫君 辄请 你去 治理 国家 ,你 将从 哪些 事情 做起 ?孑 L 子 回 答 首先 必须 正名 分 。但子路 觉 得辄 的名 实在太 难 正 了 ,所 以认 本 文 为 为孑 L 子 的 方案 太 不 合 时宜 。 孔子觉 得 仲 由你 这样 误会 我 实 在 是 很 “ 粗 野 ” 的 ,而 且 敲 打 他 :君 子对 于 他 所 不 知 道 的事 情 , 总是采 取存 疑 的态度 。言外 之 意是 :其 实你根 本 还没有 搞 明 白我要说 的是 什 么 ,你 对 自己还 没 有 搞 清楚 的事 情 ,应该 心存 疑虑 、谦 虚谨 慎 ,如果 老师 我真 有机会 ,你就 等着 瞧吧 。 本 文将 给 出第 四种解读 ,即情境 化 前理解 式 的解读 ,回到 意义 起源 的原 点 ,对其 源生情 境 进

孔子“游于艺”与庄子“游心”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

孔子“游于艺”与庄子“游心”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

孔子“游于艺”与庄子“游心”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作者:吴旦旦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年第01期摘要:以孔子“游于艺”和庄子“游心”这两个命题为思想源头,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游”的一系列美学、艺术思想,但后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疏解多见仁见智,部分学者无视孔、庄思想的不同,将之混为一谈。

将“游”的概念放归到孔、庄两家整个思想体系中考察,有助于厘清两家对“游”的概念的具体界定,对我们认识以孔、庄为代表的儒、道两家关于“道艺关系”的思想可以提供一隅之明。

关键词:游于艺;游心;比较;道艺关系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1-0066-08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19.01.012“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以孔子“游于艺”和庄子“游心”这两个思想命题为中心和源头,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与“游”相关的美学思想,并影响到后来相关艺术理论的建构。

历代学者对孔子“游于艺”和庄子“游心”命题的理解,尤其是对孔子“游于艺”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不能完全理解“游”这一概念在孔、庄不同思想背景下的原初旨意;另一方面,对于这一概念在孔、庄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蕴含的更广更深的思想意义也会作简单浅薄的处理。

在具体的美学、艺术理论中,更会影响对“道艺关系”思想作出全面准确的理解。

所以,厘清孔、庄这两个命题的具体指谓,有助于我们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上述诸多问题。

一、“游于艺”“游于艺”命题出现在《论语》[1]“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99由于孔子思想“一以贯之”的整体性特征,《论语》文本中任何一个命题概念都是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

“游于艺”的思想命题更是如此。

在阐释“游于艺”中的“游”之前,需要先了解这一命题中的“艺”的意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唐人树埶字作蓺,六埶字作兿,说见经典释文,然蓺、兿字皆不见于说文。

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

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

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摘要:以往著作中,凡是谈到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的时候,很多作者都是按图索骥,从儒家和道家经典中摘录和旅游相关的论述,可是旅游这个词汇是现代才有的,直接从儒家或者道家经典去寻找,难免牵强附会。

谈旅游观还勉强能找到那么好像跟旅有点关系的句子,如果换成爱情观,或者从儒家道家看现代经济危机,那些作者岂不傻眼了吗。

这种盲人摸象的做法所得出的结论不知误导了多少读者。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上来先介绍两家思想的特点,先融入两家思想之中,领悟两家思想的真谛后再跳出来看旅游。

关键字:儒家,道家,旅游观我之所以用大篇幅来介绍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是受六祖慧能指月的启发。

指月之说在《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

”慧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象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

文字所记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之所在。

我们这里要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明月,而不是儒家和道家的“手指”。

当我们理解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真谛后,至于两家的旅游观就胸有成竹了。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孔子“游于艺”与庄子“游心”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

孔子“游于艺”与庄子“游心”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

㊀㊀㊀孔子 游于艺 与庄子 游心 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吴旦旦收稿日期:2019-01-20作者简介:吴旦旦ꎬ哲学硕士ꎬ研究方向:美学理论㊁美术史论ꎮ孔子 游于艺 与庄子 游心 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吴旦旦(贵州大学哲学院ꎬ贵州贵阳㊀550025)摘㊀要:以孔子 游于艺 和庄子 游心 这两个命题为思想源头ꎬ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 游 的一系列美学㊁艺术思想ꎬ但后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疏解多见仁见智ꎬ部分学者无视孔㊁庄思想的不同ꎬ将之混为一谈ꎮ将 游 的概念放归到孔㊁庄两家整个思想体系中考察ꎬ有助于厘清两家对 游 的概念的具体界定ꎬ对我们认识以孔㊁庄为代表的儒㊁道两家关于 道艺关系 的思想可以提供一隅之明ꎮ关键词:游于艺ꎻ游心ꎻ比较ꎻ道艺关系中图分类号:J0-0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1-0066-08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9.01.012㊀㊀ 游 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ꎬ以孔子 游于艺 和庄子 游心 这两个思想命题为中心和源头ꎬ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与 游 相关的美学思想ꎬ并影响到后来相关艺术理论的建构ꎮ历代学者对孔子 游于艺 和庄子 游心 命题的理解ꎬ尤其是对孔子 游于艺 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ꎬ莫衷一是ꎮ由此造成的后果是ꎬ一方面不能完全理解 游 这一概念在孔㊁庄不同思想背景下的原初旨意ꎻ另一方面ꎬ对于这一概念在孔㊁庄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蕴含的更广更深的思想意义也会作简单浅薄的处理ꎮ在具体的美学㊁艺术理论中ꎬ更会影响对 道艺关系 思想作出全面准确的理解ꎮ所以ꎬ厘清孔㊁庄这两个命题的具体指谓ꎬ有助于我们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上述诸多问题ꎮ㊀㊀一㊁ 游于艺游于艺 命题出现在«论语»[1] 述而 篇:子曰: 志于道ꎬ据于德ꎬ依于仁ꎬ游于艺ꎮ [1]99由于孔子思想 一以贯之 的整体性特征ꎬ«论语»文本中任何一个命题概念都是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ꎬ牵一发而动全身ꎮ 游于艺 的思想命题更是如此ꎮ在阐释 游于艺 中的 游 之前ꎬ需要先了解这一命题中的 艺 的意义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 唐人树埶字作蓺ꎬ六埶字作兿ꎬ说见经典释文ꎬ然蓺㊁兿字皆不见于说文ꎮ周时六兿字盖亦作埶ꎬ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ꎬ犹农者之树埶也ꎮ [2]113段注清楚地阐明了 艺 字最早的演变和在儒家典籍中的释义ꎮ«说文解字»中无 艺660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3卷㊀总第109期㊀2019年第1期㊀㊀㊀字ꎬ 艺 作 埶 ꎮ释为: 种也ꎮ从坴㊁丮ꎮ持亟种之ꎮ [3]81本是指人持握苗木很快地种在土里ꎬ引申为技能㊁才艺ꎮ 艺 的字源意相当于一种园艺和农艺ꎮ古代的 艺 包含了现代意义上所说的艺术ꎬ但是又不完全是指艺术ꎬ 艺 的内涵外延都要更加宽泛ꎮ儒家是将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等同于与农者相关的农艺和园艺ꎬ是一门技能或者技艺ꎮ«论语»中其他几处谈到 艺 的地方ꎬ也能够佐证段注是准确的ꎮ据研究者统计ꎬ 艺 在«论语»中另出现三次[4]:求也艺ꎬ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 雍也第六»)牢曰: 子云: 吾不试ꎬ故艺ꎮ («论语 子罕第九»)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ꎬ公绰之不欲ꎬ卞庄子之勇ꎬ冉求之艺ꎬ文之以礼乐ꎬ亦可以为成人矣ꎮ («论语 宪问第十四»)这几处对 艺 字的阐述ꎬ引申为才能㊁技艺和才艺ꎬ基本上是被历代注家所公认ꎮ譬如何晏在«论语注疏解经 卷九»中释冉求之 艺 为 才艺 ꎻ释孔子之 艺 为 技艺 [5]ꎮ朱子也释冉求之 艺 为 多才能 [1]91ꎮ在 游于艺 中的 艺 和这几处的 艺 是不是同样也指才能和技艺呢?郑玄«论语注»对此章注解已不可见ꎬ但他在«仪礼注疏»中依然指 六艺 为 礼乐射御书数 ꎮ何晏«论语注疏»是现存最早的«论语»注疏文本ꎬ他释 艺 为 六艺 : 六艺谓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也ꎮ«周礼 保氏»云: 掌养国子ꎬ教之六艺ꎬ一曰五礼ꎬ二曰六乐ꎬ三曰五射ꎬ四曰五驭ꎬ五曰六书ꎬ六曰九数 («论语注疏解经 卷七»)ꎮ这一解说被历代大多数学者所接受ꎬ后面如皇侃ꎬ还有即使不满何注的宋代邢昺也延持此说ꎬ朱子也释 艺 为六艺: 艺ꎬ则礼乐之文ꎬ射㊁御㊁书㊁数之法 [1]99ꎮ历代注解«论语»的版本中ꎬ 艺 指的就是 六艺 ꎬ并无大的争论ꎮ分歧主要集中在 艺 是指 新六艺 即 六经 (诗㊁书㊁礼㊁乐㊁易㊁春秋)ꎬ还是 旧六艺 (礼㊁乐㊁射㊁驭㊁书㊁数)?这种纷争在历代经学家那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ꎬ而在一些史学家那里ꎬ可能会存在一些误读ꎬ将 六艺 指为 六经 ①ꎮ这个问题最早滥觞于汉代②司马迁和班固等人的著作中ꎬ司马迁说: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ꎬ弟子盖三千焉ꎬ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6]2347㊁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ꎬ六艺经传以千万数 ꎮ[6]3995这两处表述比较模糊ꎬ不过在其他地方ꎬ司马迁明确指 六经 为 六艺 :孔子曰: 六艺于治一也ꎮ礼以节人ꎬ乐以发和ꎬ书以道事ꎬ诗以达意ꎬ易以神化ꎬ春秋以义ꎮ [6]3885在司马迁这里对 新六艺 和 旧六艺 已有混用现象ꎮ班固则明确地指 六经 为 六艺 ꎬ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ꎬ仁之表也ꎻ«诗»以正言ꎬ义之用也ꎻ«礼»以明体ꎬ明者著见ꎬ故无训也ꎻ«书»以广听ꎬ知之术也ꎻ«春秋»以断事ꎬ信之符也ꎮ五者ꎬ盖五常之道ꎬ相须而备ꎬ而«易»为之原 [7]331ꎮ这亦是造成后世指 六艺 为 六经 的所谓重要证据之一ꎬ常常被引用ꎮ两汉对 六艺 和 六经 混用现象的出现ꎬ其原因除了在秦代对文本传授出现断裂等因素外ꎬ一些学者未能将 艺 放回到«论语»具体文本ꎬ未能从孔子整体思想做全面考察也是造成理解不当的首要原因ꎮ如果 游于艺 之 艺 是指 新六艺 ꎬ这就与 六经 的价值意义有所悖逆ꎮ«礼记 经解»中提到了 六经 的功用意义: 孔子曰: 入其国ꎬ其教可知也ꎮ其为人也ꎬ温柔敦厚ꎬ诗教也ꎮ疏通知远ꎬ书教也ꎮ广博易良ꎬ乐教也ꎮ絜静精微ꎬ易教也ꎮ恭俭庄敬ꎬ礼教也ꎮ属辞比事ꎬ春秋教也ꎮ故诗之失愚ꎬ书之失诬ꎬ乐之失奢ꎬ易之失贼ꎬ礼之失烦ꎬ春秋之失乱ꎮ其为人也ꎬ温柔敦厚而不愚ꎬ则深於诗者也ꎮ疏通知远而不诬ꎬ则深於书者也ꎮ广博易良而不奢ꎬ则深於乐者也ꎮ絜静精微而不贼ꎬ则深於易者也ꎮ恭俭庄敬而不烦ꎬ则深於礼者也ꎮ属辞比事而不乱ꎬ则深於春秋者也 ꎮ[8]736 六经 如此深远且包含涉及身心二元的价值理念ꎬ暂且不说能不能 游 之ꎬ仅这诸方面的价760①②不过也有史书是将 六艺 归为 旧六艺 的ꎮ如范晔在«后汉书 张衡传»中说张衡: 通五经ꎬ贯六艺ꎮ 明显地将 五经 和 六艺 做了区分ꎮ六艺 六经 的概念至迟在汉代前就已经出现ꎬ如前引«周礼 保氏»中已有 六艺 之说ꎻ«庄子 天运篇»中有 六经 说ꎮ至于 六经 说到底能不能成立?即是不是没有 六经 而只有 五经 的争论也长期存在ꎬ这一争论对本文此处所探讨问题影响不大ꎬ因为此处主要探讨的是能不能指 经 为 艺 的问题ꎮ指 经 为 艺 的观念其实可以追溯到«庄子»ꎬ«庄子 天下篇»中将百家学说看作是一种技能ꎬ其实就是一种指 经 为 艺 : 天下大乱ꎬ圣贤不明ꎬ道德不一ꎬ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ꎬ譬如耳目鼻口ꎬ皆有所明ꎬ不能相通ꎬ犹百家众技也ꎬ皆有所长ꎬ时有所用 ꎮ这里将百家学说指为 百家众技 实则也是带了一种贬损讥诮的意味在里头ꎮ㊀㊀㊀孔子 游于艺 与庄子 游心 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吴旦旦值意义ꎬ就已经包含 游于艺 所在篇章其他 志于道㊁据于德㊁依于仁 等命题中相关思想ꎮ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和技能ꎬ更多的是指完成人格修养的道德理性精神ꎮ退一步讲ꎬ如果将 六经 作为一种技艺技能ꎬ一个熟谙这六种技艺㊁技能的人要么是一个通其术的 艺 者ꎻ要么就是一个徒有虚文的人ꎬ其技能可能很娴熟ꎬ然而其技能所能达到的境界就不得而知了ꎬ遑论其道德品性ꎮ其次ꎬ 六艺 的价值意义在儒家思想中虽也重视ꎬ但地位一直不高: (六艺)此六者所以饰身耳ꎬ劣于道德与仁 («论语注疏解经 卷七»)ꎮ孔子对 艺 的态度有 六艺之卑 的观念ꎬ他不可能将教授众弟子并使其身心修养成人成君子的 六经 指为 鄙事 之 艺 ꎮ所以ꎬ 游于艺 之 艺 只能是原来从周代开始一直教授国子的 礼乐射御书数 六种才艺技能ꎮ理清 游于艺 中 艺 的意义后ꎬ对我们准确理解 游 的意义会提供便利ꎮ«说文解字»释 游 为: 旌旗之流也ꎮ从ꎬ汓声ꎮ()ꎬ古文游ꎮ [3]190段玉裁释 游 为: 旗之游如水之流ꎮ故得偁流也 又引伸为出游㊁嬉游ꎮ俗作遊ꎬ古文游ꎬ从辵者㊁流行之義也ꎮ从者㊁汓省声也ꎮ俗作遊者㊁合二篆为一字ꎮ [2]311从字源学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游 作为一个基本语词的字源意义ꎮ 游 «论语»中除人名(子游)外ꎬ共出现四处五次:子曰: 父母在ꎬ不远游ꎬ游必有方ꎮ («论语 里仁第四»)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ꎮ(«论语 颜渊第十二»)孔子曰: 益者三乐ꎬ损者三乐ꎮ乐节礼乐ꎬ乐道人之善ꎬ乐多贤友ꎬ益矣ꎮ乐骄乐ꎬ乐佚游ꎬ乐宴乐ꎬ损矣ꎮ («论语 季氏第十六») 远游 的具体内容可包含:出游㊁客游㊁游历㊁游学㊁宦游㊁漫游㊁云游㊁漂游ꎻ 从游 的具体内容可包含:出游㊁游学㊁游历㊁游览ꎻ 佚游 一般可理解为游戏㊁嬉游㊁游玩㊁游荡㊁闲游㊁浪游㊁游恣㊁冶游ꎮ前两处 游 基本上可以等而视之ꎬ这是一种主以 游历 意义的 游 ꎬ可以开阔眼界㊁增长见闻ꎬ偏重在经验理性的认识层面ꎬ也可能出现一定感官和精神的愉悦ꎮ而 佚游 在当时的语境之下ꎬ则是一种没有拘束完全放荡的游乐ꎬ是对身体官能的放任ꎬ更多地偏重在肉体感官层面ꎮ 游于艺 的 游 不是字源意义上的游 ꎬ孔子虽然没有对其做具体明确的阐释ꎬ但在孔子整体思想框架之下ꎬ不难找到其他镜鉴ꎮ何晏释 游于艺 之 游 为 游习 («论语注疏解经 卷七»)ꎮ皇侃释 游 为 履历 游历 [11]ꎮ他们仅是对此章逐句做了解释ꎬ未能明确做整体连贯的释义ꎬ但是也拓宽了理解此章的途径: 此六者(六艺ꎬ笔者注)所以饰身耳ꎬ劣於道德与仁ꎬ故不足依据ꎬ故但曰游 («论语注疏解经 卷七»)ꎮ这种区分ꎬ也是基于«论语»中孔子对 艺 的 六艺之卑 的态度而作出的ꎬ为理解此章提供了两条基本的路径:其一ꎬ 劣于道德与仁 强调了 艺 不及 德 与 仁 重要ꎬ三者在内容上有轻重之别ꎮ这与孔子对 艺 的态度吻合ꎮ此处虽然没有提到 志于道 之 道 ꎬ其言下之意也是有比较的ꎬ因为 道 是全体ꎬ是统帅后面 德 仁 艺 的ꎬ它们三者是并列的内容ꎬ在同等内容之下作比较ꎬ故未提及 道 ꎮ其二ꎬ 不足依据 之 游 不同于 据于德 之 据 和 依于仁 之 依 ꎬ这是对 游 的一种规定ꎮ 游 与 据 和 依 在践行程度上有强弱轻重之别ꎮ朱子的解读更进一步ꎬ比较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此章大义: 游者ꎬ玩物适情之谓ꎬ艺ꎬ则礼乐之文ꎬ射㊁御㊁书㊁数之法ꎬ皆至理所寓ꎬ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ꎮ朝夕游焉ꎬ以博其义理之趣ꎬ则应务有馀ꎬ而心亦无所放矣ꎮ [1]99其实在«礼记 学记»就有关于学习方式的陈述: 故君子之于学也ꎬ藏焉修焉ꎬ息焉游焉 ꎮ郑玄注云: 游 谓闲暇无事之游ꎮ[8]549游于艺 之游 ꎬ也是君子之于 学 的一种方式和途径ꎬ它主以 游 的方式ꎬ兼有 息 的特征ꎮ朱子明确释 游 为 玩物适情 ꎬ比何晏的疏解多了一层审美的意味ꎬ这也是符合 艺 之属性ꎬ并且明言何以 游于艺 的原因是 艺 为 至理所寓 日用不可阙者 ꎬ其目的是为了 博其义理之趣 ꎮ如此就可避免 应务有馀 之时不至于心有所放ꎬ即在闲暇时不过于疏远于明道㊁进德㊁体仁之心ꎬ即«中庸»所讲 道也者ꎬ不可须臾离也 之谓ꎮ但毕竟是 应务有馀 的闲暇之时ꎬ所以不需要战战兢兢非常严肃地对待 艺 ꎬ但也不是肆意沉溺于 劣于道德与仁 的 艺 而放浪形骸ꎮ可见朱子对 游 的释义ꎬ亦可理解为 游习 游历 ꎬ只不过发扬了其中的审美意味ꎬ更可以说是 玩艺 ꎮ但是ꎬ结合孔子对 损者三乐 中 乐骄乐ꎬ乐佚游ꎬ乐宴乐 的指责ꎬ即使 游于艺 中有 玩艺 的成分ꎬ 游于艺 这一命题也绝不会就停留至此ꎮ后世对 游于艺 的860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3卷㊀总第109期㊀2019年第1期㊀㊀㊀一些误解也多是因止步于此ꎬ忽略了其更加深远的关怀ꎮ朱子注意到孔子的道德关怀ꎬ所以他对 游于艺 的注解并没有就此止步ꎬ紧接着在 玩物适情 之后强调要 博其义理之趣 ꎬ使 心亦无所放焉 ꎮ他指出了该章 道㊁德㊁仁㊁艺 的本末㊁内外关系和先后次序ꎬ以及 志㊁据㊁依㊁游 的轻重之别: 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ꎮ盖学莫先于立志ꎬ志道ꎬ则心存于正而不他ꎻ据德ꎬ则道得于心而不失ꎻ依仁ꎬ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ꎻ游艺ꎬ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ꎮ学者于此ꎬ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㊁轻重之伦焉ꎬ则本末兼该ꎬ内外交养ꎬ日用之间ꎬ无少间隙ꎬ而涵泳从容ꎬ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1]99ꎮ朱子的注解基本奠定了我们理解 志于道 这一章的整体思想格调ꎮ钱穆释此章道: 本章所举四端ꎬ孔门教学之条目ꎮ惟其次第轻重之间ꎬ则犹有说者ꎮ就小学言ꎬ先教书数ꎬ即游于艺ꎮ继教以孝弟礼让ꎬ乃及洒扫应对之节ꎬ即依于仁ꎮ自此以往ꎬ始知有德可据ꎬ有道可志ꎮ惟就大学言ꎬ孔子十五而志于学ꎬ即志于道ꎮ求道而有得ꎬ斯为德ꎮ仁者心德之大全ꎬ盖惟志道笃ꎬ故能德成于心ꎮ惟据德熟ꎬ始能仁显于性ꎮ故志道㊁据德㊁依仁三者ꎬ有先后ꎬ无轻重ꎮ而三者之于游艺ꎬ则有轻重ꎬ无先后ꎬ斯为大人之学ꎮ若教学者以从入之门ꎬ仍当先艺ꎬ使知实习ꎬ有真才ꎮ继学仁ꎬ使有美行ꎮ再望其有德ꎬ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实心性可据ꎮ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ꎮ苟单一先提志道大题目ꎬ使学者失其依据ꎬ无所游泳ꎬ亦其病 [10]192ꎮ钱穆对 道㊁德㊁仁㊁艺 以及 志㊁据㊁依㊁游 概念做了更为细致和精到的疏解ꎬ不仅指出了这些概念内容的所出原因ꎬ也区别了它们的先后㊁轻重ꎬ很为恰切ꎮ惟释 游于艺 条ꎬ稍有单薄ꎬ释 游 为 游泳 ꎬ虽然是比喻义以上的解释ꎬ微有不确ꎮ要之ꎬ首先ꎬ孔子 游于艺 之 艺 是六艺ꎬ即礼乐射御书数ꎬ孔子其时ꎬ现代意义上的 艺术 还没有从技艺㊁技能中分离独立ꎬ所以孔子之 艺 泛指一切技艺和现在所说的艺术ꎮ其次ꎬ孔子对 艺 还有 六艺之卑 的观念ꎬ即在 艺 之外有更为重要的包含 仁 德 的大道流行ꎮ但 艺 是 至理所寓 ꎬ中有 义理之趣 ꎬ可供人闲暇时绝斥三乐之损ꎬ不至于心有所放ꎬ疏远大道义理ꎬ故而 游 之ꎮ 游 者ꎬ游习㊁履历ꎬ调息游习ꎬ修养身心ꎬ以区别于 据于德 依于仁 的 依 和 据 之重ꎬ所以仅仅是游习之 游 ꎬ 游 之意在言 轻 ꎬ若 溺 于 艺 ꎬ于以仁㊁德为内容的大道而言ꎬ便是轻重不分ꎬ道义不明ꎮ最后ꎬ 游于艺 主要不是审美概念ꎬ而是认知概念ꎬ通过诸多 艺 为途径ꎬ从中感知德与仁的具体内容去体道ꎮ当然ꎬ要对道㊁德㊁仁作践行工夫ꎬ并不只是惟有通过 游于艺 一条途径才可以到达ꎮ德与仁既是价值理性ꎬ也是践行手段和工夫ꎮ至于朱子指 游 有 玩物适情 的审美意义ꎬ单另而言ꎬ 游 和 艺 中皆有审美意义存在ꎬ只是在孔子这里ꎬ审美意味微乎其微ꎬ并不是强调的重点ꎮ后来学者论及孔子 游于艺 的概念ꎬ脱离具体文本ꎬ忽视孔子思想背景ꎬ大发其所谓的审美论调ꎬ尽数其中自由之意ꎬ其实已经远离了孔子 游于艺 思想之本根ꎬ确是一种过度阐释ꎮ㊀㊀二㊁ 游心游 在«庄子»[11]一书中是一个被频繁述及的概念ꎬ据研究者统计ꎬ全书 游 字共出现约113次[12]ꎮ庄书开篇便题名为 逍遥游 ꎬ在正文中ꎬ 游 也频频出现ꎮ有论者指出: «庄子»一书ꎬ一 游 字足以尽之 «易»之道尽于时ꎬ«庄»之学尽于游 [13]ꎬ这些观点都道出了 游 在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性ꎮ但是这些与 游 相关的语词概念ꎬ有着诸多变换不定的含义和不同层面的指谓ꎬ在庄书中的丰富性也是其复杂性的体现ꎮ为何游?游于何?如何游?此三者是理解庄子之 游 论思想的逻辑路径: 为何游 是庄子 游 论思想之原始基点ꎻ 游于何 可以辨别庄子之 游 的意义层次ꎻ而明白 怎么游 可以清楚 游 论思想之践行工夫ꎮ庄子所生之时ꎬ正是社会急剧动荡的大转变时代ꎮ天下沉浊ꎬ昔时孔子面对类似的社会大背景所开的济世药方 仁义道德ꎬ在此时于统治者而言已沦为 禽贪者器 ꎬ而对于一般百姓却成了一种 桎梏凿枘 ꎮ庄子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ꎬ强调用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的个体精神超越去化解ꎬ这就是庄子 游 论思想的原始起点ꎮ在«庄子»众多的与 游 相关的语汇中ꎬ根据其意义内涵的不同ꎬ基本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游历之 游 ꎮ这是一般层面 游 的基本意义ꎮ如 游居寝卧其下 («天运»)㊁ 庄周游乎雕陵之樊 («山木»)等等ꎮ强调的是形体㊁经验层面的游历㊁履历ꎬ如前文所述的出游㊁客游㊁游学㊁漫游㊁云游㊁漂游等意义ꎮ二是游于技之 游 ꎮ庄子在庖丁解牛的故事里960㊀㊀㊀孔子 游于艺 与庄子 游心 思想辨析及其道艺关系吴旦旦描述了这种 游 : 彼节者有闲ꎬ而刀刃者无厚ꎬ以无厚入有闲ꎬ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养生主»)ꎮ这是庄子的技艺之 游 ꎬ庄子的 游刃 之 游 ꎬ从字面看有 游泳 的比喻意义ꎬ刃游于闲可用鱼游于水比喻ꎮ但是庄子追求的远不是能够熟练用刀宰牛这门技艺ꎬ对工具娴熟的掌握获得没有拘束的自由感才是他所好之境ꎮ所以这里的 游 强调的是从容自得ꎬ是 养生之士ꎬ体道之人ꎬ运至忘之妙智ꎬ游虚空之物境是以安排造适闲暇有余ꎬ境智相冥ꎬ不一不异 [11]131的境界状态ꎬ即一种由技能才艺所获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ꎮ三是游于世之 游 ꎮ这也是庄子所赋予 游 的一种特殊意义ꎬ超越游历㊁履历意义ꎬ是庄子 逍遥游 的一种ꎮ 逍遥 者何谓?成玄英举了其前三种解释 顾桐柏释 逍者ꎬ销也ꎻ遥者ꎬ远也ꎮ销尽有为累ꎬ远见无为理ꎮ以斯而游ꎬ故曰逍遥 ꎻ支道林释为 物物而不物于物ꎬ故逍然不我待ꎬ玄感不疾而速ꎬ故遥然靡所不为ꎮ以斯而游天下ꎬ故曰逍遥游 ꎻ穆夜释 逍遥者ꎬ该是放狂自得之名也ꎮ至德内充ꎬ无时不适ꎬ忘怀应物ꎬ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ꎬ故曰逍遥游 [11]8ꎮ三家之言ꎬ或言逍遥本意ꎬ或言工夫方法ꎬ各有所得ꎬ概而言之ꎬ即指精神的自由之游ꎮ但这种 游 与普通意义上的 游历㊁履历 之 游 的相同点是似乎依然有空间所限ꎬ如 出入六合ꎬ游乎九州(«在宥»)㊁ 夫明白入素ꎬ无为复朴ꎬ体性抱神ꎬ以游世俗之间者 («天地»)㊁ 吾所与吾子游者ꎬ游于天地(«徐无鬼»)㊁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ꎬ顺人而不失己 («庄子 外物»)ꎬ这些 游 所游之地都是在天地人间世内ꎮ然而这一类 游 还是不同于 游历㊁履历 这些经验之游ꎬ它更偏重的是个体的精神层面的 游 ꎮ这是一种在世间游于某地某处但又不被其所限的 游 ꎬ是身心并重的 游于世 的逍遥游ꎮ由此可证ꎬ庄子并不是什么逃避社会现实的遁世主义者ꎬ而是 不谴是非ꎬ以与世俗处 在世而不遁世有着高超处世精神的思想者ꎮ这种 游于世 看似有游戏人生的混世色彩ꎬ但如研究者所指出的ꎬ 实为消解矛盾对待㊁消解知识理性的肢解与遮蔽而所取的一种人生策略㊁人生艺术 [14]126ꎮ四是游于道之 游 ꎮ这一类 游 不同于以上所列几种ꎬ它是一种没有任何外在条件限制的㊁纯粹的精神之游ꎮ如 若夫乘天地之正ꎬ而御六气之辩ꎬ以游无穷者ꎬ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㊁ 游乎尘垢之外 («齐物论»)㊁ 游于无有者也 («应帝王»)㊁ 游无朕 («应帝王»)㊁ 游乎于无 («在宥»)㊁ 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 («山木»)ꎮ这类 游 所游之处如 无穷 尘垢之外 无有 无朕 无 大莫之国 等可以说是 道 的异名称谓ꎬ是庄子承绍老子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概念ꎬ相当于庄子哲学思想的最高概念 道 ꎮ庄子之 道 不同于老子的宇宙本体之 道 ꎬ是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之 道 ꎮ游于 无 ㊁游于 道 就是精神超越所有相对有限事物的束缚ꎬ达到了纯粹的自由境界ꎮ 游 是和 道 合而为一的一种自由状态ꎮ这种自由的精神之 游 ꎬ用«庄子»自己的概念ꎬ便是 游心 ꎮ如徐复观所言: 顺着在大动乱时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梏㊁倒悬一样的痛苦中ꎬ要求得到自由解放ꎬ而这种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现世ꎬ也不能如宗教家的廉价的构想一样ꎬ求之于天上㊁未来ꎬ而只能是求之于自己的心 心的作用㊁状态ꎬ庄子即称之为精神 即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 [15]46ꎮ可以说 游心 概念是庄子 游 论思想的核心概念ꎬ所有不同层次的各种 游 都和这一概念有密切的关系ꎮ这也是区别于儒家以 游于艺 为核心的儒家之 游 的主要概念ꎮ 游心 在«庄子»一书中也频频被直接或间接地提到ꎬ如 乘物以游心 («人间世»)㊁ 游于形骸之内 («德充符»)㊁ 游心于德之和 («德充符»)㊁ 游心于淡 («应帝王»)㊁ 心有天游 («外物»)等等ꎮ这诸多 游心 概念ꎬ其感情色彩或是中性或是褒义ꎬ然而有个别地方同样是谈论 游心 ꎬ但却具有贬损之意ꎬ如 骈于辩者ꎬ累瓦结绳窜句ꎬ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 («骈拇»)里的 游心 便是贬义ꎬ它指的是名家学派一种在技术上的沉溺ꎬ与庄子之 游心 相去甚远ꎮ庄子 游 论思想在 游心 ꎬ而 游心 之要又在 心 上ꎮ关注 心 ꎬ阐发 心 ꎬ建立 心 ꎬ是庄子所处时代思想家们共同关注的时代话题ꎬ如孟子就在另一领域别开 心 之道德伦理体系ꎮ所以说 游心 思想是庄子思想的时代性特征的具体体现ꎬ是庄子不同于孟子而建立的另一种 心学 ꎮ具体而言ꎬ«庄子»中的 心 ꎬ有 成心 机心 和 虚心 几个不同层次ꎮ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ꎬ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ꎬ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ꎮ是以无有为有ꎮ无有为有ꎬ虽有神禹且不能知ꎬ吾独且奈何哉! («齐物论») 成心 即迷执一家之经验偏见ꎬ以此经验偏见恒定在心为判断070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㊀第33卷㊀总第109期㊀2019年第1期㊀㊀㊀事物之是非曲直的标准ꎬ不知随事随时变化ꎮ怀有成心的人ꎬ正是 坚执是非ꎬ何必知他理长ꎬ代己之短ꎬ唯欲斥他为短ꎬ自取为长 [11]68的人ꎮ 机心 是类似于 成心 的另一种怀有功利目的的 心 的状态: 吾闻之吾师ꎬ有机械者必有机事ꎬ有机事者必有机心ꎮ机心存于胸中ꎬ则纯白不备ꎻ纯白不备ꎬ则神生不定ꎻ神生不定者ꎬ道之所不载也ꎮ («天地»)怀有机心的人必有各种利害得失的奸巧计算ꎬ如此便必使纯洁之心有所破坏ꎬ使得心神受到侵扰ꎬ不得安宁ꎬ而这又是和道体相违背的ꎮ因为 道不欲杂ꎬ杂则多ꎬ多则扰ꎬ扰则忧ꎬ忧而不救 ꎮ(«人间世»)成心㊁机心其实都是一种处处有 我 的私心ꎬ它们都是个体在经验判断和利害得失上的一种 小我 局面的展现ꎮ这两种心体之状态ꎬ在庄子思想中ꎬ是有悖于道的精神境界的ꎮ也是顺此ꎬ庄子思想中关于达至 游心 的工夫 可概括为 虚心 的思想便得以开出ꎮ虚心是心体的一种虚静澄明的状态ꎬ也是心体摒弃成心与机心至于平静㊁ 纯白 之境使得 游心 得以成立的一种工夫ꎮ要达到虚心的心体工夫ꎬ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 心斋 和 坐忘 上:回曰: 敢问心斋ꎮ 仲尼曰: 若一志ꎮ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ꎬ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ꎮ听止於耳ꎬ心止於符ꎮ气也者ꎬ虚而待物者也ꎮ唯道集虚ꎮ虚者ꎬ心斋也ꎮ («人间世»)仲尼蹵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ꎬ黜聪明ꎬ离形去智ꎬ同于大通ꎬ此谓坐忘ꎮ(«大宗师»)由心斋和坐忘展开的具体工夫论思想散见于«庄子»全书各处ꎬ如: 今者吾丧我 («齐物论»)㊁ 假于异物ꎬ托于同体ꎬ忘其肝胆ꎬ遗其耳目ꎬ反复终始ꎬ不知端倪ꎬ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ꎬ逍遥乎无为之业 («大宗师»)㊁ 忘乎物ꎬ忘乎天ꎬ其名为忘己ꎮ忘己之人ꎬ是之谓入于天 («天地»)㊁ 夫虚静恬淡ꎬ寂寞无为者ꎬ万物之本也 («天道»)㊁ 物物而不物于物ꎬ则胡可得而累邪! («山木»)ꎮ通过如此种种的心斋㊁坐忘的具体途径ꎬ其要在弃绝感官知觉㊁摒弃理性思辨ꎬ获得一颗无欲无求㊁无是无非㊁无物无我的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的虚静澄明之心体ꎬ如此便可齐古今生死ꎬ便可游心于大道天地人间世ꎮ这样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是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ꎮ这便是庄子 游心 思想的基本全貌ꎮ㊀㊀三㊁ 游 与道艺关系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ꎬ儒道两家的 游 论思想ꎬ对后来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诸如审美观照㊁审美主体㊁审美心理㊁艺术品次㊁艺术功用㊁艺术价值等等问题的建构均产生了重要影响ꎮ儒㊁道思想是形成中国艺术精神源泉的两股重要泉眼ꎬ其中更是包含了丰富的道艺关系内容ꎮ道艺关系问题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ꎬ从宏观层面来讲ꎬ道艺关系中的 道 是指艺术本体的形而上意义ꎬ即艺术精神ꎬ是价值理性ꎻ 艺 是具体的艺术门类ꎬ但主要指的是一种技术性的形而下的内容ꎬ包括创作方法㊁规则㊁技术等等ꎬ概言之指一门技艺ꎬ是工具理性ꎮ故道艺关系也相当于道技关系ꎬ又因为在古代文和艺的密切关系ꎬ即早期艺也包含文ꎬ文也是艺的一种ꎬ所以儒家 文以载道 中的道文关系ꎬ也是道艺关系ꎮ一般而言ꎬ道艺关系论主要有 道艺一体 和 道艺两分 两种观念ꎮ道艺一体ꎬ即艺术技巧和艺术精神的统一ꎮ如王微言 以图画非止艺行ꎬ成当与«易»象同体 [16]585㊁陆九渊言 艺即是道ꎬ道即是艺ꎬ岂为二物 [17]8等等ꎻ道艺两分论者认为道就是道ꎬ艺就是艺ꎬ技艺之中没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可言ꎬ如东汉王充就偏狭地说: 人好观图画ꎬ夫所画者ꎬ古之死人也ꎬ见死人之面ꎬ孰与观其言行?古昔之遗文㊁竹帛之所载灿然ꎬ岂徒墙壁之画哉? [16]8不过持此论者较为极端ꎬ较为少见ꎮ还有一种ꎬ认为道和艺虽然不同ꎬ但是艺中有道ꎬ通过艺可以达于道ꎬ道是体ꎬ艺是用ꎬ这一类观念其实也可归之于道艺一体论ꎬ是较为普遍流行的观念ꎮ如苏轼言: 虽然有道有艺ꎬ有道而不艺ꎬ则物虽形于心ꎬ不形于手 [16]629㊁«宣和画谱»云: 画亦艺也ꎬ进乎妙ꎬ则不知艺之为道ꎬ道之为艺 [18]473㊁刘熙载言: 艺者ꎬ道之形也ꎮ学者兼通六艺ꎬ尚矣 [17]8㊁王昱言: 画虽一艺ꎬ其中有道 [17]30㊁黄宾虹言: 艺必以道为归 [17]30等等皆是此理ꎮ通过孔子和庄子 游 论思想观照儒㊁道两家的道艺关系论ꎬ可以发现ꎬ他们有某些重合而又有别的思想ꎮ首先ꎬ对 艺 (技)的内涵的界定和认识表现出一致ꎮ如前文所述 游于艺 的 艺 ㊁庖丁游心于技的 技 ꎬ皆是指一种技艺ꎬ它们包含今天讲的艺术和技术的全部内容ꎮ艺或技ꎬ是一种工具㊁也是一种手170。

孔子、庄子“游艺”观之比较

孔子、庄子“游艺”观之比较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53·孔子、庄子“游艺”观之比较赵 亮(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摘要:游艺在孔子看来是儒者历练性情与德业的重要科目,而庄子则视其为雕虫小技。

孔子将“艺”视为可以内化心灵之德的途径之一,庄子对于“艺”的态度与孔子相辅相成,强调所谓“天人合一”并非以“天”灭“人”,而是“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通过考察二者对“游艺”的阐释可以窥见先秦时期对技术及科学的认识与思想表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游艺;孔子;庄子;技术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7-0253-002一、孔子的“游”与“艺”“游”字在《论语》中见于孔子弟子子游这一人名,作为一个词,它出现于四处,共五次。

其中《论语·述而》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古今各家讨论的焦点所在。

要理解这个“游”字的具体意义,还必须对“艺”加以分析。

《论语》中,“艺”词共出现过四次,出上文提到的“游于艺”之外,它还出现在:(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相对于“游”而言,“艺”所蕴含的意义要明确和固定一些。

“冉求之艺”“求也艺”之的“艺”意思是多才能。

至于对“吾不试,故艺”一句的理解,康有为、钱穆均采用朱熹的注解:“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

”这里的艺即技艺。

“游于艺”之“艺”显然与前面的解释有关,朱熹注之曰:“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言,而日用不可阙者也。

”刘宝楠、钱穆、杨伯峻等均取此说。

艺即六艺,均为人道之要,儒家说,学艺、通艺而进德。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游于艺”中的“游”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对“艺”的熟练掌握,以达到可以在众多技艺当中游刃有余的地步,其中尤其以对“礼乐”的掌握为主要。

孔子旅游思想研究述评与再审视

孔子旅游思想研究述评与再审视

孔子旅游思想:研究述评与再审视[摘要]目前学术界对孔子旅游思想的研究涉及到孔子旅游活动的分类,远游观和近游观,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游和体山悟水的自然之游,反对佚游等旅游态度,以及山水比德的旅游审美观等,并认为孔子的旅游思想是功利性的。

本文在评述前人成果基础上,指出研究中存在对“旅游”内涵界定不明确,对旅游行为分类不合理,论证中的牵强附会之风,以及比德观的简单化认识等问题,并对孔子“比德”的旅游审美观进行了再审视,认为对孔子的旅游观做功利与否的断定是不切实际和没有意义的。

[关键词]孔子;旅游思想;比德;审美观随着当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这种休闲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引发多维度、跨学科的学术思考,对旅游进行的“历史的追问”随之展开,其中对孔子的旅游思想及相关思想的研究较早发轫。

本文从孔子的旅游活动及其态度、孔子的旅游观等两大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总结,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1 对孔子旅游行为及其态度的研究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一生经历可分5个阶段。

30岁之前成长、学习,曾观览过鲁国的太庙。

30岁到50岁之间为早年讲学时期,曾到京师洛阳观览周代的礼乐制度,适齐问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并“登泰山而小天下”。

51岁至54岁仕于鲁,有机会利用政治地位观览到更多的上层文化,如在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参与了腊祭之后便到太庙的门阙上游览。

55岁到68岁,孔子吟唱着“悠哉游哉,维以卒岁”度过了14年的周游生涯,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7国。

他曾止于岸边,驻足桥上,览山川美景,叹世事人生;也曾之于杞、宋,探寻夏商遗存。

68岁以后,落叶归根,整理典籍,传道授业。

闲暇之余同弟子或游于舞雩、古泮池,或“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于游中教学相长,陶冶性情。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形成了较系统的旅游思想。

1.1对孔子旅游活动的分类许宗元将孔子的旅游活动概括为学游、仕游、文化之游;李小波将其分为游览、游学和游仕。

从生死观看孔、庄思想之异同

从生死观看孔、庄思想之异同

从生死观看孔、庄思想之异同孔子、庄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直被看作是两个绝不相容的实体。

本文以生死观为切入点,分析了孔、庄思想产生的根源,同时阐述了他们各自的理论体系,重在揭示两者的思想既有分歧又存在共通点。

标签:孔子; 庄子; 仁;道;思想一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与孔子对丧礼的慎重态度相比,庄子则显得冷漠无情: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庄子·养生主》)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庄子之所以表现得让常人觉得怪异,是因为他已冲破了生死大关,“以死生为一条” (《庄子·德充符》),“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大宗师》里关于子桑户丧葬的描述,更为有趣:“子桑户死,未葬。

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

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

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差异作文

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差异作文

孔子和庄子的思想差异作文说起孔子和庄子,这两位可都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大咖呀!咱今天就来唠唠他们思想上的那些不同。

孔子呢,就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总是强调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他觉得人要遵循礼仪道德,君臣父子之间得有明确的规矩,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儿。

比如说,孔子主张“仁”,这可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

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得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古代的礼仪展览,那里面展示了各种繁琐的礼仪规范。

就拿君臣之间的礼仪来说吧,臣子见到君王要行特定的礼,弯腰的幅度、站立的姿势,那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让我想到孔子所倡导的,他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礼仪规范,让社会秩序井然,人人都知道自己该干啥,不该干啥。

孔子还特别注重教育,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

他的学生们跟着他学习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庄子呢,和孔子就不太一样啦。

他就像个自由自在的仙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逍遥境界。

庄子觉得人不要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当我爬到山顶,望着那广阔的天地,忽然就有点理解庄子的思想了。

站在那里,感受着微风拂面,看着山下的一切变得那么渺小,我好像暂时抛开了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

庄子也许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像这样,摆脱尘世的羁绊,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叫“庄周梦蝶”。

说庄周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特别快乐。

等他醒来,就开始琢磨了,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这个故事其实就反映了庄子对于现实和虚幻、自我和外界的思考。

他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也许并不是真正的真实,我们应该超越这些表面的东西,去探寻更本质的东西。

孔子讲究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努力来改善社会。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摘要:孔子与庄子在其思想主张的阐解中都曾说到“游”,因而这二“游”之间的异同也成了我们在对比孔庄二位伟大思想家思想主张时无法避开的问题了。

这篇研究就是从孔庄二“游”处下手,通过对二者“游”的思想的对比阐解来指出它们间的异同。

关键字:孔子;庄子;“游”的思想论思想家思想的异同得从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具体内容中入手,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的异同也正是通过对他们“游”的观点的层层对比分析清晰起来的。

一在分析孔子的“游”的思想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基本落脚点,那就是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他的所有思想主张也是他的处世之道。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游”是“游于艺”的“游”。

孔子口中的“艺”不同于我们现在生活中提到的文艺,而是当时先秦时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而“游”就是熟练有技,将六艺运于股掌之中,实际上就是强调对客观物质世界中技艺的掌握,即抓住自然的规律性,达到“从心所欲”。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就体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这个“矩”正是自然规律性的具化。

然而孔子为何要靠“游”来实现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将“仁”视作人生最高追求和境界之最,因而孔子说“游于艺”仍是为“仁”作阐释。

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种立意下的“六艺”已非当时具体的六艺,礼乐也非“礼乐制度”,而是体现着“仁”的精神。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中“志道”与“据德”体现精神方面的准绳,“依仁”与“游艺”反映行为、生活方面的原则,然而这一切都不再是简单的思想或实践,而是由实现人的自由与从心所欲,为达到“仁”的境界的。

论语与庄子的哲学思想比较

论语与庄子的哲学思想比较

论语与庄子的哲学思想比较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孔子和庄子被认为是两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论语》和《庄子》两部经典著作中,其中展示了各自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论语和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

一、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举止,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侧重于伦理道德和社会治理。

1. 人性:孔子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他相信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道德,尽力做到仁、义、忠、孝等美德。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然后从家庭做起,进而推行到整个国家和天下。

他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德才兼备、有德有能的人才,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 仁爱:孔子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爱。

他认为,仁者爱人,要通过关爱他人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他提倡的仁爱观使他的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联系在一起。

二、庄子《庄子》是庄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对他思想的整理和总结,体现了庄子的思辨哲学和自然观。

1. 自然万物:庄子的哲学思想以自然为中心,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他反对人的自我追求和功利主义思维,主张舍弃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2. 游戏人生:庄子提倡“逍遥游”,他认为人们应当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放松身心,追求内在的快乐。

他以“蝴蝶梦”为例,告诉人们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并不明确。

3. 自由与无为:庄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自由和无为之境,摆脱功利和欲望的困扰,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他的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紧密相关。

三、共同点和差异尽管孔子和庄子在哲学思想上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点。

共同点:1. 人的自我修养:无论是孔子还是庄子,他们都认识到人的自我修养的重要性,都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道德和个人素养。

比德之旅与心游之路_孔子_庄子的旅游思想比较

比德之旅与心游之路_孔子_庄子的旅游思想比较
[ 责任编辑: 宋志伟; 责任校对: 文立玲 ]
比德之旅与
心游之路
孔子、庄子的旅游思想比较
李小波 1, 赵 夏 2
( 1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系, 四川 成都 610066;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北京 100871)
[ 摘 要] 孔子、庄子是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同时也是中国 旅游思想理论的创立者。孔子游历诸侯, 在漫长的旅途中形 成了山水比德的旅游思想, 庄子则在心游的空间里驰骋自己 逍遥的心灵。他们的旅游境界各有千秋; 君子三道和安贫乐 道; 礼乐社会和至德之世; 尽善尽美和无言之美分别是孔子、 庄子旅游中的人生感悟、社会关怀以及美学追求。 [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比德之旅; 心游之路 [ 中图分类号] F 59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5006( 2001) 01- 0000- 00
71
第 16卷 2001 年第 1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 UNE
为, 四方皆伐焉, 每无私予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 间, 阴阳和合, 雨露之泽, 万物以成, 百姓以食。此仁 者之乐于山者也 。可见, 乐水 是由于水的丰富变
孔子、庄子是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其思想博 大精深, 超越时空, 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从古 至今, 对孔子、庄子思想的研究可谓洋洋大观, 成就 斐然。但从旅游角度去认识两位贤人者并不多见, 或显力度不够。一般的研究者仅仅有 仁者乐山, 智 者乐水 和自然逍遥清净无为的宽泛概括, 对其旅游 思想的形成和内容缺乏全面的、深层次的认识。事 实上, 旅游在孔子、庄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问学京师, 游历诸侯, 从漫长 的旅程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 成就了粲然的道德

浅论儒道旅游思想理论

浅论儒道旅游思想理论

JISHOU UNIVERSITY课 程 作 业题 目:浅论儒道旅游思想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发展史 姓 名:李润孝 学 号: 2012200895 所属学院: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 班 级:2010级旅本3班(专升本) 任课教师:田金霞浅论儒道旅游思想理论摘要:旅游思想是随着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应运而生的。

我国旅游思想的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分别开创了注重道德价值的“比德观”和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比情观”。

作者对这两种不同的旅游思想进行了论述,试图探寻两者对后世旅游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道家;功利主义;自然主义;比德说;情感说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先秦诸子既是旅游的最早实践者,又是早期旅游思想观念的拓荒者。

在旅游观念方面,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比德说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逍遥游遗泽后世,影响深远。

一、孔子的近游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代表着孔子的近游观。

《孝经》、《礼记》和《荀子》也有类似的近游思想。

这种近游观固然与农耕文明安土重迁的习俗有关,更主要的是儒家注重人伦的文化体现。

儒家之所以提倡近游,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的仁政思想。

如果既要亲近自然、修养身心、陶冶心情,又要恪守孝道、奉养父母,那该如何两全其美呢?孔子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就是近游。

这也是孔子对郊游大加推崇的原因。

如《论语·先进》。

孔子请弟子们各言其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等述毕,最后是曾点道出己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击节赞赏曾点的暮春郊游,“吾与点也!”。

其实,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反对远游。

相反,他还极力提倡读书人游学、游说。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向》)等。

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

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

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摘要:以往著作中,凡是谈到儒家和道家的旅游观的时候,很多作者都是按图索骥,从儒家和道家经典中摘录和旅游相关的论述,可是旅游这个词汇是现代才有的,直接从儒家或者道家经典去寻找,难免牵强附会。

谈旅游观还勉强能找到那么好像跟旅有点关系的句子,如果换成爱情观,或者从儒家道家看现代经济危机,那些作者岂不傻眼了吗。

这种盲人摸象的做法所得出的结论不知误导了多少读者。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上来先介绍两家思想的特点,先融入两家思想之中,领悟两家思想的真谛后再跳出来看旅游。

关键字:儒家,道家,旅游观我之所以用大篇幅来介绍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是受六祖慧能指月的启发。

指月之说在《六祖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

”慧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象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

文字所记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之所在。

我们这里要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明月,而不是儒家和道家的“手指”。

当我们理解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真谛后,至于两家的旅游观就胸有成竹了。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

孔子、庄子旅游思想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孔子、庄子旅游思想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孔子、庄子旅游思想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而旅游思想既是指导旅游实践的理论,也是旅游活动中人们主观意识的反映。

这些思想理论或者思想观念,往往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性和价值观念。

因此,研究旅游思想,不仅有助于揭示旅游产业的演进规律,还能深刻理解人类心灵世界和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孔子和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旅游思想。

孔子提出了“出门旅行,以见君子”的观念,对旅游有着深刻的认识。

而庄子则把旅游仅仅作为一种寻求心灵自由的手段,他认为真正的旅行不是出门在外,而是涵养心灵、修养身心的过程。

这两位古代哲学家的旅游思想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值得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孔子和庄子的旅游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哲学和文化角度深入探讨两位思想家的旅游思想,总结其特点和意义,分析其对旅游发展和旅游服务提升的启示,为旅游产业做出贡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孔子和庄子的旅游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弄清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论述本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部分:孔子的旅游思想。

分析孔子的旅游思想的起源、特点、内涵等,探讨其对现代旅游产业的启示。

第三部分:庄子的旅游思想。

对庄子的旅游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阐述其哲学思想与旅游之间的联系。

第四部分:两位思想家旅游思想的比较研究。

从哲学、文化、实践等多个角度比较孔子与庄子的旅游思想,总结其内在联系和区别。

第五部分:结论。

对全论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和展望。

“鱼之乐”与“孔颜乐处”庄子与孔子人生境界追求

“鱼之乐”与“孔颜乐处”庄子与孔子人生境界追求

‚鱼之乐‛与‚孔颜乐处‛庄子与孔子人生境界追求(一)庄子在深思: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疯狂地追逐名利,无情地侵害争夺,获得了什么成功?这样活着岂不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归宿,人们难道不是确实存在着蒙昧吗?儒道两家向来非常重视人生意义问题。

庄子对他所在的那个大动荡时代的人的痛苦境遇体验深切,他始终以哲人的慧识关怀着个体的解脱。

他发问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平?‛(《庄子〃齐物论》)庄子在深思: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疯狂地追逐名利,无情地侵害争夺,获得了什么成功?这样活着岂不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归宿,人们难道不是确实存在着蒙昧吗?庄子这样的发问已直接取向于对生存的意义的具体感受——苦乐——的思考。

修道境界孔子也重视从人的身生感受的升华汲取乐意。

孔子的时代是庄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的序,个体生存的苦处要少一些。

当时,主要是‚礼崩乐坏‛、政道废弛,波及而出的是‚仁义不施‛的人伦危机。

整个士阶层以其独醒的忧患意识,感叹国无纲纪。

因而,孔子主要从社会道德危机入手来规划人生的社会使命。

孔子对个体人生的生存体验可能不及庄子,他侧重于社会环境的整饬,并且认识到必须以个体的人生的调节来拯救世风。

可以说,庄子要解决的是个体安身立命的问题,而孔子则赋予自己以‚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他把自我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起来。

他认为人生要有意义,就要弘道践道、改造社会。

对此,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此种‚乐‛,是人生价值的胜义。

庄子的人生价值观可以从他与惠施在濠上观鱼的对话中表现出来。

《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庄子相信‚鱼之乐‛是有内在原因的。

庄子的人生观承起自然天道观,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孔子庄子思想的异同1200字

孔子庄子思想的异同1200字

孔子庄子思想的异同1200字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良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良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室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和比德 说。
从而使 自然之美 与伦理 之善 联 系起来 。“ 比德说 ” 虽然 是清 “ 父母 在 , 不远 游 , 游必 有方 ” , 表着孔 子 的近游 观。 人刘宝楠在《 … 代 论语 正义》 中首先 明确提 出的 , 它源于孔 子所 但
《 孝经 》 《 、礼记》 苟子》 和《 也有类似的近游思想 。这种近游观 固然与农 耕文明安土重迁 的习俗有 关 , 主要 的是儒 家注重 更 人伦 的文 化体 现。儒 家之所 以提倡 近游 , 目的就是 为了减 其 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 , 从而实现其 “ 老者 安之 ……少者怀 之” 和“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的仁政思 想。如果既要 … 颁 _ 亲近 自然 、 修养身心 、 陶冶心情 , 又要恪守 孝道 、 养父母 , 奉 那
关键词 : 子 ; 子 ; 游观 ; 孔 庄 旅 比德 说 ; 遥 游 逍
中图分类号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8— 7 5 20 )3— 0 0—0 B2 A 10 6 6 ( 0 6 0 0 2 2
在中国旅游文 化史上 , 先秦诸子既是旅游的最早实践 者 ,
其 实, 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反对远游 。相反 , 他还极力 提
言“ 知者乐 水 , 仁者 乐 山。知 者 动 , 者 静 。知 者 乐 , 者 仁 仁 寿” 。苟况 的《 … 苟子 ・ 宥坐》 “ :孔子观于东 流之 水。子贡问 于孔子 日 :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 观焉者 , ‘ 是何? 孔子 日 : 夫 ’ ‘ 水, 遍与诸生而无为也 , 似德 ; 流也埤 下 , 拘必循 其理 , 其 裾 似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3期 1
20 0 6年 6 月






J OURN OF XI AL NYU COL E L GE
Vo . 1 NO. 11 , 3 J n 0 6 u. 0
简 析 孔 子 与 庄 子 旅 游 观 之 异 同

因此 , 周礼 也成 为儒 家旅 游必须遵 循 的规范和前 提 , 礼 ・ 如《
所谓“ 子比德” 其 基本 涵 义是 : 君 , 自然物 的性质 特征 与
曾子 问》 言“ 年之 丧练 , 所 三 不群 立 , 旅行 ”旅 游必 须 符合 人 的品格道德有相似之处 , 不 , 人对 自然 物的爱赏与赞美 , 归因于 “ 君君 、 臣臣 、 父父 子子 ” 忠孝节 义” 的“ 以及 修身养 性 、 礼乐 自然物 的某些特征能够 比拟 、 象征人 的某 种美 德 ; 自然 物之所 教化 和齐 家治 国平 天下等思 想。孔子反 对读 书人不 顾家庭 、 以美 , 是因为它的某些 属性 特征 “ 似有 德者” 也就 是将 自然 。 不守孝道 的滥游 。在此基础上 , 子提出了他的近游观 、 孔 远游 物 的外观特征伦理化 、 人格 化 , 观念上将 其 纳入社会 范畴 , 从
又是早期旅游思想 观念 的拓 荒者 。在旅 游观 念方 面 , 家学 倡读 书人游学 、 儒 游说。“ 君子 怀德 , 人怀土” , 士而怀居 , 小 J“
派创 始人孔子 的比德说 和道 家代表人 物庄 子的逍遥 游遗泽后 不 足以为士矣” 等。不过 , … 远游 还是 应该有前 提 的, 这就 是 世, 影响深远 。 父母在世 ,游 必有 方” “ 。也 就 是在 出 门之前 , 须制 订好 旅 必 孔子一生可谓游历丰富 , 曾经 游览 泰 山、 舞雩 等地 ; 游学 游 计划 , 把旅游路线 、 目的地 、 间 、 期等 告诉 父母 , 时 归 以免 父 于周 , 问礼于老聃 ; 周游 列国 , 游说诸侯等 。更难能可 贵的是 , 母担心牵挂 。自然 , 如果父母去世 , 就不受此限制了。 他游 中有学 , 中有悟 , 游 把学习知识 、 传道悟道 、 生情悟情 融为 可见 , 孔子 的近游观 和远游 观从 根本上 讲是 统一 的。这 体 。孔子的游历生涯对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影响极 大。正是 统 一的基础就是恪守孝道 。就孔子 看来 , 不管 是近游 还是 远 在游历 的过程 中, 子关注 的重心 由 “ 走 向“ ” 完成 了 游 , 孔 礼” 仁 , 都应该严格遵循周礼规 范和人伦 秩序 。 思想理论体系 的创建 。“ 以孝悌 为本 , 仁” 它是儒 家思想 理论 在游历 的过程 中, 孔子不仅 因礼得 仁 , 而且将仁与 自然山 的核心和基础 , 克己复礼 ( 周礼 ) 是达到 “ ” 仁 的手段 和途径 。 水有机融合 , 成了“ 形 君子 比德” 的经典旅游思想 。
义; 其洗洗乎不洞尽 , 似道 ; 有决 行之 , 若 其应佚 若声 响 , 赴 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百仞之谷不惧 , 似勇; 主量必平, 似法; 盈不求概 , 似正; 淖约微 该如何 两全其美呢?孔子认 为 , 决这个 问题 的 良策 就是 近 达 , 解 似察 ; 以出以入 以就 鲜 絮 , 似善 化 ; 万折 也必 东 , 志。 其 似
游。这也 是孔 子对郊游 大加 推崇 的原 因。如 《 语 ・ 论 先进 》 是故君 子见 大水必观焉 。 ”西汉刘 向 的《 苑 ・ 言》 说 杂 中也有 中子路等弟子侍坐章。孔子请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 、 冉有 、 类 似的记述 。孔 子 的这 种 自然 ( 大水 ) , 观 后人 称之 为“比德 公西华等述毕 , 最后 是曾点道 出己志 : 莫春者 , “ 春服 既成 , 冠 说” 。从旅游客体—— 自然 景观 ( 流 的大水 ) , 往 观水 东 上 前 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孔子击节 的旅游 主体——孔子 独具 慧 眼地 发现 其可 贵 的禀性 : 、 、 ” 仁 义
● 余 冬 林
( 九江学院 文化传播学 院 , 江西 九江 3 2 0 ) 30 5

要: 在旅 游观 念方面儒 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由于在哲 学观 和 自然观 上 的差 异 , 致形成 大相异 导
趣 的“ 比德 说” 逍遥 游” 和“ 。不过 , 在追求天人合一上 , 它们是殊途 同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