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坚三志己卷

合集下载

《夷坚志》中的宋金关系和金代社会

《夷坚志》中的宋金关系和金代社会

‘夷坚志“中的宋金关系和金代社会㊀㊀宋人洪迈(1123 1202)撰‘夷坚志“①是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集,历来受到文人㊁学者的关注㊂如,宋人陆游‘题夷坚志后“诗云: 笔近反离骚,书非支诺皋㊂岂惟堪史补,端足擅文豪㊂ ②清人阮元说: 书中神怪荒诞之谈居其大半,然而遗文轶事可资考镜者,亦往往杂出其间㊂ ③近人鲁迅称其 偏重事状,少所铺叙 , 以著者之名与卷帙之多称于世 ④㊂可见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而且有一定的史料价值㊂据粗略统计,‘夷坚志“中有不下八九十篇直接涉及宋金关系和金代社会,为研究宋金战争给社会造成的危害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及金代社会生活等,提供了一些有用而形象的信息,可据以印证和补充史书中的记载㊂在金代文献资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尤其值得予以重视㊂以下拟分几个方面叙述㊂①②③④中华书局1981年版㊂‘剑南诗稿“卷三七,见‘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㊂‘揅经室外集“卷三㊂ 四部丛刊 本㊂‘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81页㊂一㊀宋金战争及其造成的社会动乱‘夷坚志“中有多篇涉及宋金战争及其造成的社会动乱的内容㊂关于宋金战争㊂如‘负御容赴水死“载:靖康元年,金兵围太原, 凡二百六十日,城中军民饿死者十之八九 ①㊂‘光州兵马长“载: 光州经建炎之乱,被祸最酷㊂民死于刀兵者,百无二三者得免㊂ ②‘王宣宅借兵“载: 王左丞家在姑苏,值建炎胡暴,奔泊近村 虏逢人辄杀,有数百尸聚一处㊂ ③‘罗赤脚“载: 金虏攻饶风关,尽锐迭出,大将吴玠御之,杀伤相当,犹坚持下去㊂ ④以上都较具体地反映了宋金战争造成双方军民大量丧亡的事实㊂‘夷坚志“虽为小说,许多记述与史料记载基本相符㊂如太原之战,‘靖康小录“曰: 太原之围,自乙巳十二月至丙午九月初三日方破 , 城中饿死者十将八九 ⑤㊂与‘负御容赴水死“一致㊂关于战争造成的社会动乱㊂如‘丹州石镜鼓“载:丹州于 绍兴中,地虽陷虏,而秦民聚众起义欲归本朝(宋朝)者未尝绝,此寨常屯万人 关中群寇,蚁聚无时,战争辄败衂而退㊂岁余,胜兵至十万,遂据延安称王 ⑥㊂‘李婆墓“载: 绍兴丁巳岁,伪齐之末,群盗肆行,焚庐发冢,略无虚日㊂ ⑦反映了032㊀宋德金集①②③④⑤⑥⑦‘三补“㊂‘支癸“卷七㊂‘志补“卷一ʻ㊂‘丙志“卷二㊂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中帙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㊂‘支甲“卷二㊂同上㊂由宋金战争而引发的社会动乱㊂尽管宋代史料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丰富,‘夷坚志“在这点上也许并未增加什么,然而从它与史料的一致之处,可以看出其参考价值㊂二㊀人口流动和南北通婚‘夷坚志“中有些篇章记载了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情况㊂‘杨三娘子“载: 青州人韦高,避靖康乱,南徙居明州㊂ ①‘仙岩三羊“载: 建炎中,北方士大夫多寓居南土㊂ ②‘水阳陆医“载: 建炎中,挈家居船间㊂ ③‘田道人“载: 田道人者,河北人,避乱南渡,居京口㊂ ④‘圣七娘“载: 建炎初,车驾驻跸扬州㊂中原士大夫避地南来,多不挈家㊂ ⑤‘蓑衣先生“载:何蓑衣,淮阳朐山人, 家素富盛,为鼎族,遭乱南来,寓姑苏 ⑥㊂反映出宋金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特别是迁徙至东南沿海的事实㊂与此同时,宋人流寓华北㊁东北者也屡见不鲜㊂‘太原意娘“就是反映这类主题中较精彩的一篇㊂故事大意说,宋朝京师人杨从善陷于金国云中(治今山西大同),一次赴燕山(今北京)办事,饮于酒楼㊂见壁间有署名 太原意娘 的题字和词作,都是132‘夷坚志“中的宋金关系和金代社会㊀①②③④⑤⑥‘志补“卷一ʻ㊂‘丙志“卷一七㊂‘丁志“卷一ʻ㊂‘丁志“卷一一㊂‘支景“卷五㊂‘志补“卷一二㊂。

《夷坚甲志》(宋洪迈)

《夷坚甲志》(宋洪迈)

《夷坚甲志》(宋·洪迈)《夷坚甲志》(宋·洪迈)夷坚志乃番阳洪公迈之所编也.公广览博闻.好奇尚异.游宦四方.采摭众事.集成此编.分甲乙丙丁四志.每志有二十卷.每卷十一二事.或十三四事.譬诸小道.亦有可观.载考其序.乃知此志镂板不一.有蜀本.有婺本.有闽本.而古杭亦有本.公随所寓锓梓.今蜀浙之板不存.独幸闽板犹存于建学.然点检诸卷.遗缺甚多.本路张府判绍先提调学事.勉予访寻旧本补之.奈闽板久缺.诚难再得其全.幸友人周宏翁于文房中尚存此书.是乃洪公所刊于古杭之本也.然其本虽分甲乙至壬癸为十志.似与今本闽本详略不同.而所载之事.亦大同小异.愚固摭浙本之所有.以补闽本之所无.兹遇廉使相公陈先生居济分司来此.益加勉励.遂即命工镂板四十有三.始完其编.庶不失洪公编葺之初意.由是夷坚志之传于天下后世.可为全书矣.□□□□□□□□□□□□□□□掾古杭一斋沈天佑序.重刻宋本夷坚志甲乙丙丁四集序夷坚志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总四百二十卷.见陈振孙书录解题.明以后流传甚罕.胡应麟博极群书.祗据王景文夷坚别志序.知其义例而已.四库所收支甲至支戊五十卷.民间颇不易得.所通行者.有明仿宋刊分类夷坚志五十卷.盖宋人摘录之本.坊刻二十卷本.虽从原书摘出.又出分类本下.是不但全书不存.即正集二百卷.若存若亡者.亦数百年.阮文达得宋刻甲至丁八十卷.影写进呈.阮氏得之吾郡严久能.后归吴门黄荛圃.荛圃归于汪阆原.阆原归于胡心耘.余从胡氏得之.中有玉兰堂印.衡山文氏旧藏也.列子曰.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夷坚之名.盖取诸此.自来志怪之书.莫古于山海经.按之理势.率多荒唐.沿其流者.王嘉之拾遗.干宝之搜神.敬叔之异苑.徐铉之稽神.成式之杂俎.最行于时.然多者不过数百事.少者或仅十余事.未有卷帙浩汗.如此书之多者也.虽其所载.颇与传记相似.饰说剽窃.借为谈助.支甲序已自言之.至于文思隽永.层出不穷.实非后人所及.自甲志至四甲凡三十一序.各出新意.不相复重.赵与时宾退录.节录其文.推挹甚至.信乎文人之能事.小说之渊海也.琴希洪君.搜刻先世遗书.不遗余力闻余得是书.寓书怂恿梓行.因付手民.以塞洪君之意云.光绪五年岁在屠维单阏阳月.归安陆心源撰.夷坚甲志卷第一十九事孙九鼎.字国镇.忻州人.政和癸巳居太学.七夕日.出访乡人段浚仪于竹栅巷.沿汴北岸而行.忽有金紫人骑从甚都.呼之于稠人中.遽下马曰.国镇久别安乐.细视之.乃姊夫张兟也.指街北一酒肆.曰.可见邀于此少从容.孙曰.公富人也.岂可令穷措大买酒.曰.我钱不中使.遂坐肆中.饮自如.少顷.孙方悟其死.问之曰.公死已久矣.何为在此.我见之.得无不利乎.曰.不然.君福甚壮.乃说死时及孙送葬之事.无不知者.且曰.去年中秋我过家.令姊辈饮酒自若.并不相顾.我愤恨倾酒壶击小女以出.孙曰.公今在何地.曰.见为皇城司注禄判官.孙喜即诣前程.曰.未也.此事每十年一下.尚未见姓名.多在三十岁以后.官职亦不卑下.孙曰.公平生酒色甚多.犯妇人者无月无之.焉得至此.曰.此吾之迹也.凡事当察其心.苟心不昧.亦何所不可.语未毕.有从者入报曰.交直矣.张乃起偕行.指行人曰.此我辈也.第世人不识之耳.至丽春门下与孙别.曰.公自此归.切不得回顾.顾即死矣.公今已为阴气所侵.来日当暴下.宜毋吃他药.服平胃散足矣.既别.孙始惧甚.到竹栅巷见段君.段讶其面色不佳.沃之以酒.至暮归学.明日大泻三十余行.服平胃散而愈.孙后连蹇无成.在金国十余年.始状元及第.为秘书少监.旧与家君同为通类斋生.至北方.屡相见.自说兹事.蒋静叔明.宜兴人.为饶州安仁令.邑多淫祠.悉命毁撤.投诸江.且禁民庶祭享.凡屏三百区.唯柳将军庙最灵.未欲辄废.故隐然得存.庙庭有杉一株.柯干极大.蔽阴甚广.蒋意将伐之.日昼卧琴堂中.梦异人被甲乘马.叩阶而下.长揖言曰.吾姓木卯氏.居此方久矣.幸司成赐庇.不敢忘德.后十五年当复来临.觉而知其为神.但不晓司成为何官.颇加叹讶.因置木不伐.仍缮修其堂宇.逮秩满.诣庙告别.留诗壁间.曰.梦事虽非实.将军默有灵.旧祠从此焕.古桧蔚然青.甲马霄中见.琴堂卧正冥.留诗非志怪.三五扣神扃.今刻石尚存.后十五年.乃自中书舍人出镇寿春江宁.钤辖江东安仁.实隶封部.入为大司成.至显谟阁直学士而卒.宝楼阁咒袁可久.尝教其弟昶.以宝楼阁咒.昶不甚深信.然旦起必诵三五十遍.初未知其功效也.绍兴三年夏.肄业府学.方大军之后.城邑荒残.直斋卒汪成.每番宿室中.必梦魇.达旦方已.无一夕安寝.成殊以为苦.或询其所见.云.被人捽发欲加棰.故呼叫拒之.昶令徙于己房.犹不止.同舍生恶其妨睡.共议遣逐.昶试书咒语贴子柱.此夜晏然.由是一斋妖祟绝迹.其咒语即所谓唵摩尼达哩吽拨吒八字.但世俗所传讹谬.写皆从口.而亦不得其音.要当取大藏中善本元初译师言为证.自有大功.昶因悔昔慢.始笃奉之.秘其事.三事皆孙九鼎言.孙亦有书纪此事甚多.皆近年事.三河村人张维.字正伦.燕山三河人.家君初出使至太原.维以阳曲主簿馆伴.尝言宣和乙巳岁.同邑有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年六十余.一夕惊魇而觉.战栗不自持.谓其妻曰.吾命止此矣.妻惊诘其故.曰.适梦行田间.见道上有七胡骑.内一白衣人乘白马.怒色谓我曰.汝前身在唐为蔡州卒.吴元济叛.我以王民治.为汝所杀.我衔恨久矣.今方得见.虽累世犹当以命偿我.乃引弓射中吾心.因颠仆而寤.吾必不免.明日当远窜以避此患.妻云.夜梦何足信.汝妄思所致耳.老父益恐.未旦而起.其家甚贫.止令小孙携被.欲往六十里外一亲知家避之.行草径三十余里.方出官道.又二里许.遇数人.与同行.忽有骑驰至.连叱众令住.行者皆止.老父回视.正见七骑.内一白衣人骑白马.宛如梦中所睹.因大骇.绝道亟走.骑厉声呵止之.不听.白衣大怒曰.此□交加人.遂鞭马逐之.至其前.引弓射中心.应弦而毙.七人者.皆女真也.铁塔神蔚州城内浮图中有铁塔神.素著灵验.郡人事之甚谨.契丹将亡.州民或见其神奔走于城外.亟诣寺视之.神像流汗被体.虽颇惊异.然莫测其故.至夜神见梦于寺主讲师.曰.吾奉天符.令拘刷城中合死人.连日奔驰.始克就绪.来日午时.女真兵至破城.城中当死者.一千三百有畸.而本寺僧四十余.和尚亦在籍中.吾久处兹地.平日仰师戒德.辄为以它名易之.诘旦从此而逝.庶万一可脱.讲师既寤.以语寺众.皆笑其妄.遂独挈囊登寺后山颠避之.行约五里.忽忆所遗白金盂.复下至寺.适有修供者.众竞挽留之曰.和尚聪明如此.顾乃信梦.今檀越在此.正欲和尚升堂演法.无故舍去.则此寺不可为矣.况边上不闻有警.勉徇众意.斋罢而行.亦何晚耶.僧不得已.遂升堂讲毕.各就食.方半.有报女真自草地至.即围城.城素无备.不可守.顷刻而陷.僧苍皇失措.不暇走.兵已大掠城中.人与寺僧死者.如神告之数.讲师亦不免.观音偈张孝纯有孙.五岁不能行.或告之曰.顷淮甸间一农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观世音名号不辍.遂感观音示现.因留四句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偈满百日.故病顿愈.于是孝纯遂教其孙及乳母斋洁持诵.不两月.孙步武如常儿.后患腿足者诵之皆验.又汀州白衣定光行化偈亦云.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凡人来问者.辄书与之.皆于后书赠以之中四字.无有不如意.了不可晓.刘厢使妻金国兴中.府有刘厢使者.汉儿也.与妻年俱四十余.男女二人.奴婢数辈.一日尽散其奴婢从良.竭家赀建孤老院.缘事未就.其妻施左目.以铁杓剜出.去面二三寸许.方举刀断其筋.若有物翕然收睛入.其目俨然.如是者三.流血被体.众人力劝而止.明日举杓间.目已失所在.不克剜.又明日复如故.精明异常.众皆骇而怜之.争施金帛院宇遂成.时金国皇统元年.即绍兴十年庚申也.天台取经绍兴丁巳岁.伪齐济州通判黄塍.死三日复苏.言有数人追之.往一公庭.见服绯绿人坐云.差汝押僧五百人至五台.吾辞以家贫多幼累.不可行.左右吏前曰.可差李主簿代之.兼它非晚自有差使.复遣元追人送归.故得活.后两日.本州山口县报帅司差李主簿赴州点视钱粮.舍县驿中.一夕落枕暴亡.塍心知其代己死.为尽送终之礼.居一岁.忽沐浴易衣.告妻子曰.今当别汝.缘官中差我往天台取经.我平生得力者.缘看了华严经一遍.语迄.瞑目而逝.冰龟戊午夏五月.汴都太康县.一夕大雷雨.下冰龟亘数十里.龟大小不等.首足卦文皆具.阿保机射龙阿保机尝居西楼.夜宿氊帐中.晨起见黑龙长千余丈.蜿蜒其上.引弓射之.即腾空夭矫而逝.坠于黄龙府之西.相去已千五百里.才长数尺.其骸今见置金国内库.蕃相陈王悟室长子源尝见之.尾鬣支体.皆具双角.已为人截去.云与吾家所藏董羽画出水龙绝相似.谓其背上鬣不作鱼鬣也.冷山龙冷山去燕山几三千里.去金国所都五百里.皆不毛之地.绍兴乙卯岁.有二龙不辨名色.身高丈余.相去数步而死.冷气腥焰袭人.不可近.一已无角.如被截去.一额有窍.大如当三钱.类斧凿痕.陈王悟室欲遣人截其角.或以为不祥.乃止.先君所居.亦曰冷山.又去此四百里.熙州龙戊午夏.熙州野外泺水.有龙见三日.初于水面见苍龙一条.良久即没.次日见金龙以爪托一婴儿.儿虽为龙所戏弄.略无惧色.三日金龙如故.见一帝者乘白马.红衫玉带.如少年中官状.马前有六蟾蜍.凡三时方没.郡人竞往观之.相去甚近.而无风涛之害.熙州尝以图示刘齐.刘不悦.赵伯璘曾见之.酒香龟徽庙有饮酒玉骆.大四寸.计贮酒可容数升.香龟小如拳.类紫石而莹.每焚香以龟口承之.烟尽入其中.二器固以黄蜡.遇游幸必怀以往.去窒蜡.即出酒.龟吐香.禁中旧无之.或传林灵素所献也.伪齐咎证伪齐受册之初.告天祝版.吏误书年号为靖康.又纯用赵野家庙器.识者以为不祥.卒为金人所废.又作纸交子.自一贯至百贯.右语云.过八年不在行用.至其年被废.其数已兆矣.犬异金国天会十四年四月.中京小雨.大雷震.群犬数十.争赴土河而死.所可救者才一二耳.石氏女京师民石氏.开茶肆.令幼女行茶.尝有丐者病癫.垢污蓝缕.直诣肆索饮.女敬而与之.不取钱.如是月余.每旦择佳茗以待.其父见之.怒不逐去.笞女.女略不介意.供伺益谨.又数日.丐者复来.谓女曰.汝能啜我残茶否.女颇嫌不洁.少覆于地.即闻异香.亟饮之.便觉神清体健.丐者曰.我吕翁也.汝虽无缘.尽食吾茶.亦可随汝所愿.或富贵或寿皆可.女小家子不识贵.止求长寿.财物不乏.既去.具白父母.惊而寻之.已无见矣.女既笄.嫁一管营指挥使.后为吴燕王孙女乳母.受邑号.所乳女嫁高遵约.封康国太夫人.石氏寿百二十岁.王天常元丰中.京师有富人王天常.高鲁王家婿也.一夕梦二急足追至一处.令闭目露坐.无得窃窥人物.吾检会文字毕.当复来.既行.天常回顾.见门阙甚伟.榜曰三坤城.庭下桎梏者颇众.皆僧道尼.亦有狱吏卫守.复坐移时.急足至.令同行.趋入公府.主者朝服坐.众吏侍立.问何处来.答曰.京师.一吏禀曰.误矣.所追王天常.非京师人.当速令此人归.天常见他吏乃故友.死已年余.赍抱一大册.降阶相揖道旧.曰.公可亟去.此非世人所处之地.问册中何事.曰.记世间生死者.天常再三欲视己事.吏辞不获.遂开一叶.但见某年月日以一刀死.急掩卷.令人送出.既寤.为亲戚言之.恐罹非命.积忧成劳疾而终.后人思之.一刀盖劳字也右二事赵伯璘言黑风大王汾阴后土祠.在汾水之南四十里.前临洪河.连山为庙.盖汉唐以来故址.宫阙壮丽.绍兴间陷虏.女真统军黑风大王者.领兵数万.将窥梁益.馆于祠下.腥膻污秽.盈积如阜.不加扫除.一夕乘醉欲入寝阁.观后真容.且有媟渎之意.左右固谏.弗听.率十余奴仆径往.未及举目.火光勃郁.杂烟雾而兴.冷逼于人.立不能定.统军惧.急趋出.殿门自闭.有数辈在后.足为关闑翦断.统军百拜祷谢.乞以翼旦移屯.至期天宇清廓.杲日正中.片云忽从祠上起.震电注雨.顷刻水深数尺.向之粪污.荡涤无纤埃.统军斋洁致祭.捐钱五万缗以赎过.士卒死者什二三.韩郡王荐士绍兴中.韩郡王既解枢柄.逍遥家居.常顶一字巾.跨骏骡.周游湖山之间.才以私童史四五人自随.时李如晦晦叔.自楚州幕官来改秩.而失一举将.忧挠无计.当春日.同邸诸人.相率往天竺.李辞以意绪无聊赖.皆曰.正宜适野.散闷可也.强挽之行.各假僦鞍马.过九里松.值暴雨.众悉迸避.李奔至冷泉亭.衣袽沾湿.愁坐良叹.遇韩王亦来.相顾揖.矜其憔悴可怜之状.作秦音发问曰.官人有何事萦心.而悒怏若此.李虽不识韩.但见姿貌魁异.颇起敬.乃告以实.韩曰.所欠文字.不是职司否.答曰.常员也.韩世忠却有得一纸.明日当相赠.命小史详问姓名阶位.仍询居止处.李巽谢感泣.明日一吏持举牍授之.曰.郡王送来.仍助以钱三百千.李遂升京秩.修笺诣韩府.欲展门生之礼.不复见.夷坚甲志卷第二十四事张夫人张子能夫人郑氏.美而艳.张为太常博士.郑以疾殂.临终与张诀曰.君必别娶.不复念我矣.张泣曰.何忍为此.郑曰.人言那可凭.盍指天为誓.曰.吾苟负约.当化为阉.仍不得善终.郑曰.我死当有变相可怖畏.宜置尸空室中.勿令一人守视.经日然后敛也.言之至再三.少焉气绝.张不忍从.犹遣一老妪设榻其旁至夜半.尸忽长叹.自揭面帛.蹶然而坐.俄起立.妪惧以被蒙头.觉其尸行步踸踔.密窥之.呀然一夜叉也.妪既不可出.震栗丧誊.大声叫号.家人穴壁观之.尽呼直宿数卒.持杖环坐于户外.夜叉行百匝乃止.复至寝所.举被自覆而卧.久之.家人乃敢发户入视.则依然故形矣.后三年.张为大司成.邓洵仁右丞.欲嫁以女.张力辞.邓公方有宠.取中旨令合婚.成礼之夕.赐真珠复帐.其直五十万缗.然自是多郁郁不乐.尝昼寝.见郑氏自窗而下.骂曰.旧约如何.而忍负之.我幸有二女.纵无子.胡不买妾.必欲娶何也.祸将作矣.遽登榻以手拊其阴.张觉痛.疾呼家人至.无所睹.自是若阉然.卒蹈奇变.宗立本小儿宗立本.登州黄县人.世世为行商.年长未有子.绍兴戊寅盛夏.与妻贩缣帛.抵潍州.将往昌乐.遇夜驾车于外.就宿一古庙.数仆击柝持仗守卫.明旦.蓐食讫登涂.值小儿可六七岁.遮拜于前.语言獧利可喜.问其谁家人.自那处来.对曰.我昌邑县公吏之子也.亡父姓名是王忠彦.与母氏俱化去.鞠养于他人.将带到此.潜舍我而去.兹无所归.必死于狼虎魑魅矣.立本拊之曰.肯从我乎.又再拜感泣.遂收而育之.命名曰神授.儿性质警敏.每览读文书.一过辄忆.又能把巨笔作一丈阔字.篆隶草不学而成.见名贤古帖墨迹.稍加摹临.必曲尽其妙.立本盖市井小民耳.遽弃旧业而携此儿行游.使习路岐贱态.藉以自给.后二年之春.至济南章丘.逢一胡僧.神貌杰.指儿谓立本曰.尔在何处拾得来.立本瞠曰.吾妻实生之.奚乃轻妄发问.僧笑曰.是吾五台山五百小龙之一也.失之三岁矣.方寻访见之尔.久留定掇大祸.吾已密施法禁.彼亦无所复肆其虐.于是索水喷噀.立化为小朱蛇.盘旋于地.僧执净瓶呼神授名.蛇即跃入其中.僧顶笠不告而去.立本夫妇思念.久而不忘.淮东钤辖王易之.亲睹厥异.齐宜哥救母江阴齐三妻欧氏.产乳多艰.几于死乃得免.一子宜哥.年六岁.警悟解事.不忍母困苦.咨于老人.问何术可脱此厄.老人云.唯道家九天生神章.释教佛顶心陀罗尼为上.即求二经.从一史道者学.持诵三日.悉能暗忆.于是每以清旦.各诵十过.焚香仰天.输写诚恳.凡越两岁.绍熙元年.欧有孕.更无疾恼.至十月将就蓐.宜哥焚诵之次.见神人十辈.立侍于旁.异光照室.少焉生(以下原空一叶凡十八行行十八字)卧游到处总伤神.今集中亦无.陈苗二守陈、字中玉.郑州人、文惠公诸孙也.政和中.为蔡州守.始视事.谒裴晋公庙.读平淮西碑.乃段文昌所制者.怪而问邦人.曰.自韩文公碑刻石.后为李愬卒所诉.以为不述愬功.而专美晋公.宪宗诏文昌别撰.事已久矣.忿然不平.即日磨去旧碑.别诿能书者.写韩文刻之.苗仲先者.字子野.通州人.为徐州守.徐旧有东坡黄楼碑.方崇宁党禁时当毁.徐人惜之.置诸泗浅水中.政和末.禁稍弛.乃钩出.复立之旧处.打碑者纷然.敲杵之声不绝.楼与郡治相连.仲先恶其烦聒.令拽之深渊.遂不可复出.二事相反如此.朱新仲说.鳖报承节郎怀景元.钱塘人.宣和初.于秀州多宝寺.为蔡攸置局应奉.性嗜鳖.一卒善庖.将烹时.先以刀断颈沥血.云味全而美.后患瘰疬.首大不可举.行必引首.既久蔓延不已.肤肉腐烂.首坠而死.宛若受刃之状.景元自是不敢食鳖.玉津三道士大观中.宿州士人钱君.兄弟游上庠.方春月待试.因休暇出游玉津园.遇道士三辈来揖谈.眉宇修耸.语论清婉可听.顷之辞去.曰.某有少名酝.欲饮二公.日云莫矣.明日正午.复会于兹.尚可款.稍缓恐相失.钱许诺.独小道士笑曰.公若愆期.可掘地觅我.皆以为戏.大笑而别.翌日.钱以他故滞留.至晚方抵所会处.则肴核狼藉.不复见人.怅然久之.弟曰.得非仙乎.试假畚锸凿地.才尺许.得石函.启之.乃三道士象.冠巾俨然.如昨所见者.外有方书言锻水银为白金事.弟曰.兄取其书.弟愿得道象.归奉香火.兄欣然许之.既试.弟中选.兄复归宿.验其方.无一不酬.不数年.买田数万亩.为富人居.一日坐庑下.外报三道士来谒.既见.一人起致词曰.昔年玉津之会.君忆之否.君得吾仙方.不以赈恤贫乏.而贪冒无厌.禄过其分.天命折君算.今日即自改.尚延三岁.如其不然.旦暮死矣.吾以泄天机谪为人.当来主之矣.既去.钱君始大悔.即焚方毁灶.阖质户不复启.明日.小道士复至.未及坐.闻侍妾免乳.亟入视之.生一男.出陪客无所见.问诸仆隶皆莫知.钱不三年而殂.陆氏负约衢州人郑某.幼旷达能文.娶会稽陆氏女.亦姿媚明爽.伉俪绸缪.郑尝于枕席间语陆氏曰.吾二人相欢至矣.如我不幸死.汝无复嫁.汝死我亦如之.对曰.要当百年偕老.何不祥如是.凡十年.生二男女.而郑生疾病.对父母复申言之.陆氏但俯首悲泣.郑竟死.未数月而媒妁来.陆氏与相周旋.舅姑责之.不听.才释服.尽携其资.适苏州曾工曹.成婚才七日.曾生奉漕檄.考试它郡.行信宿.陆氏晚步厅屏间.有急足拜于庭.称郑官人有书.命婢取之.外题示陆氏三字.笔札宛然前夫手泽也.急足已不见.启缄读之.其辞云.十年结发夫妻.一生祭祀之主.朝连暮以同欢.俸有余而共聚.忽大幻以长往.慕何人而辍许.遗弃我之田畴.移资财而别户.不恤我之有子.不念我之有父.义不足以为人之妇.慈不足以为人之母.吾已诉诸上苍.行理对乎幽府.陆氏叹恨.不意三日而亡.其书为郑从弟甸所得.尝出示胡翛然.张彦泽遁甲绍兴四年.李参政少愚回为江西帅.遣总管杨惟忠讨贼.以四月壬申日寅时.出师鄱阳.胡翛然送之渡江.回谒道友陈生.有道士张彦泽者.洛阳人.顷事徐神翁.多居西山好道之家.偶来会语.问何人选日时.翛然曰.穆茂才也.彦泽曰.何其缪邪.幸而非寅时则可.若然.贼虽自擒.主将将不利.以正午卜之.苟无大雨则善.时天色清霁.已有微暑.三人食已.散步僧舍.俄阴云四合.雨下如注.沟壑皆盈.彦泽拊掌曰.必寅时也.杨公其危哉.时贼众万二千.官军才三之二.先锋将傅选悉五军旗帜.行以壮军声.贼谍知之.曰.先锋尚如此.若全师而来.何可当也.遂遣使迎降.次日.杨公所乘青骢马忽毙.杨亦得疾.即反豫章.翌日而卒.谢与权医杨惟忠.病时面发赤如火.群医不能疗.子婿陈槱忧之.以问胡翛然.有蕲人谢与权.世为儒医.翛然引之视疾.既入.不诊.曰证候已可见.杨公夫人滕氏.令与众议药饵.朱张二医曰.已下正阳丹.白泽圆.加钟乳附子矣.谢曰.此伏暑证也.宜用大黄黄檗等物.因疏一方.议不合.时杨公年六十余.新纳妾嬖甚.夫人意其以是得疾.不用谢言.谢退谓翛然曰.公往听诸人所议.才及门.众极口诋谢曰.此乃千金中一治暑方.用药七品.渠只记其五.乃欲疗贵人疾邪.翛然以告谢.谢曰.五药本以治暑.虑其太过.故加二物制之.今杨公病深矣.当专听五物之为.不容复制.若果服前两药.明日午当躁渴.未时必死.吾来助诸公哭吊也.翛然语陈槱.槱不敢泄.明日杨卒.皆如谢言.四事皆胡翛然说.赵表之子报赵令衿、字表之.宣和五年.赴南康司录.过蕲州.游五祖山.冒风雨独履绝顶.至白莲池亭.憩磐石上.若梦寐间.见一老僧倚杖而言.曰.公此去庐阜无苦.但至晋州.当有哭子之戚.以昔守晋州.因事系民母.遂失所生子.今报也.言讫不见.表之审非梦所.又思虑未尝及.而晋在河东.意他时当官于彼.归为家人说.嗟异之.自祖山至黄梅县.翌日、以雨不行.幼子善郎.忽感疾.县令吴宇至.偶言邑之因革.曰.唐时尝为南晋州.鲜有知者.表之惊叹.知僧言有证.疑其子必不久.乃许祝发为浮屠.越四日.竟死于白湖驿.去邑才三十余里.表之亲记其事.神告方。

《夷坚志》佚文拾补-2019年精选文档

《夷坚志》佚文拾补-2019年精选文档

《夷坚志》佚文拾补南宋洪迈《夷坚志》原420卷,被后世称作文言小说之巨编。

但自明代以来就陆续散佚,今所存仅约原书之半。

上世纪初,张元济先生编印《新校辑补夷坚志》,从诸书辑得《志补》凡二十五卷、《再补》一卷,并以“三补四补”以期后学。

此后陆续有响应者。

中华书局1981年版何卓新校本《夷坚志》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佚文二十六则;康保成有《辑佚九则》,载《文献》1986年第3期;李裕民有《补遗三十则》,载《文献》1990年第4期;王秀惠《佚文辑补》凡得二十九则,载《汉学研究》第7卷第1期;李剑国辑有佚文二十二则,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赵章超辑有佚文21则,载《文献》2004年第4期。

但由于该书内容驳杂,兼具子、史、集三部之特征,导致其散佚面大,辑佚工作并未结束。

笔者于近年的宋代文言小说研究中,翻检诸书,复得佚文八十余则如下。

1.取明隔子,人多呼为亮隔。

《夷坚志》乃云:“廊上列水盆巾,堂壁皆金漆凉隔子。

”又却用此凉字,作平声。

(《瓮牖闲评》卷六)2.“针指”二字本俗语,《夷坚志》采而用之,亦自不恶也。

其记婺州民女书云:“夜与母共寝,昼则作针指于牖下。

”(《瓮牖闲评》卷六)3.洪迈《夷坚志》云:惊气入心络,不能言语者,用密陀僧末一匕,茶调服,即愈。

昔有人伐薪为狼所逐,而得是疾,或授此方而愈。

又一军校采藤,逄恶蛇病此,亦用之而愈。

此乃惊则气乱,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

其功力与铅丹同,故膏药中用代铅丹云。

(《本草纲目》卷八)4.洪迈《夷坚志》云:汝人多病瘿,地饶风沙,沙入井中,饮其水,则生瘿。

故金房间人家,以锡为井阑,皆夹锡钱镇之。

或沉锡井中,乃免此患。

(《本草纲目》卷八)5.洪迈《夷坚志》云:台州狱吏悯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

人传一方,只用白及为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

”后其囚凌迟,刽者剖其胸,见肺间窍穴数十处,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

張祝平〈《夷坚志》的版本研究〉

張祝平〈《夷坚志》的版本研究〉

張祝平〈《夷坚志》的版本研究〉《夷坚志》的版本研究张祝平原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2期【内容提要】《夷坚志》是南宋洪迈用六十年编纂的中国最大的文言志怪小说集,是宋代文言小说的代表,因其卷帙浩繁,随编随印,版刻及其流传情况异常复杂,本文对宋以后所能见到的版本以及选本主要分三个部分,即宋刻元修《夷坚初志》八十卷本部分,明故应麟从京师所得的《夷坚支志》《三志》的百卷本部分,《分类夷坚志》五十卷本部分进行了清理,对前人未能关注的明祝允明手抄《夷坚丁志》,明万历王光祖的选本《感应汇徵夷坚志纂》,万历间题名钟惺评点的《新订增补夷坚志》以及作为《夷坚志》重要选本的《分类夷坚志》分类上的独到之处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夷坚志》;版本;研究引言四百二十卷的《夷坚志》是南宋洪迈用六十年心血和精力编纂的中国最大的文言志怪小说集,是宋代文言小说的代表,它以数千篇短篇小说展现了宋宁宗嘉泰年以前宋代社会的种种世相和人情百态,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和时代风貌,是宋代社会全景式地描绘。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夷坚志》,在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广泛方面达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峰。

它不仅带动和影响了宋代小说的创作和搜集,而且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清许多话本和戏曲都从中取材。

然而,由于人们囿于某些小说观念,对它的价值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中对作为基础研究的《夷坚志》的版本以及在其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选本、评点本及其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就此对《夷坚志》的版本及流传情况进行清理,对一些前人未能予以注意的版本进行研究,以期为深入研究《夷坚志》奠定一个基础。

一、《夷坚志》宋代刻印及以后散佚情况洪迈编纂《夷坚志》前后共六十年,其书的刻印也是随编随印,镂版时地不一。

《夷坚志》的刻印情况我们只能从洪迈自己所述中了解一些片断。

据其《夷坚乙志序》云:“《夷坚》初志(指《甲志》)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版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

元好问续夷坚志“作意” 辨正

元好问续夷坚志“作意” 辨正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元好问«续夷坚志» 作意 辨正元㊀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ꎬ北京100872)[收稿日期]2017-12-01[作者简介]元伟(1989-)ꎬ男ꎬ山西长治人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 子部小说 目录汇考与综合研究 (18XNL005)[摘㊀要]㊀古人对«续夷坚志» 作意 的解读ꎬ主要有存 一代之迹 ㊁实录以劝惩㊁书写灾异以警人事㊁记录神怪四种观点ꎬ前三种可归入 存史 说ꎮ今人多沿用 存史 说ꎬ亦有学者认为«续志» 作意 是 遣兴娱乐 ꎮ从文本形态㊁说理方式细析文本ꎬ可知«续志»确有 存史 寓意ꎮ«续志»选择金至元初事件著录ꎬ大定㊁泰和㊁贞祐和正大年间最多ꎬ泰和至贞祐间最频繁ꎻ偏重记录史事㊁人事和灾异果报题材ꎬ纯粹神怪内容很少ꎻ坚持实录态度ꎮ元好问有感于金亡丧乱而以志怪题材记录ꎬ融入了格物和劝惩意识ꎮ 格物 即洞悉灾变异动㊁奇人异物之机理ꎬ认知世界ꎻ 劝惩 即引导人在遭逢时变时如何趋避㊁规范行为ꎮ«续志»是元好问解释世界㊁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ꎮ[关键词]㊀«续夷坚志»㊀作意㊀存史说㊀娱乐说㊀辨正[中图分类号]I207 41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18)11-0090-14[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181108㊀㊀«续夷坚志»(下称«续志»)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史学家元好问所撰的志怪集ꎬ作为有金一代硕果仅存的志怪集ꎬ也为研究金代文学者常常论及ꎮ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元好问研究热潮兴起以来ꎬ有关«续志»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ꎮ然而ꎬ由于«续志»自序久佚ꎬ有关元好问撰述«续志»之观念(即 作意 )问题ꎬ学界始终众说纷纭ꎮ细审之ꎬ似可再进一步探讨㊁反思ꎮ一㊁古今诸家对«续夷坚志»作意 之解读㊀㊀后世诸家对«续志»撰述观念之解读不尽相同ꎮ梳理相关文献ꎬ大致可以缕析出一些研究线索来ꎮ(一)存 一代之迹 :对«续夷坚志» 作意 的笼统解读所谓笼统解读ꎬ即将«续志»涵括在元好问总体著述中㊁未专门提及的 作意 之论ꎬ意味着元好问著述之志即包含了«续志» 作意 ꎮ如郝经«遗山先生墓铭»云: (元好问)每以著作自任ꎬ以金源氏有天下ꎬ典章法度ꎬ几及汉唐ꎬ国亡史兴ꎬ已所当为ꎮ 往来四方ꎬ采摭遗逸ꎬ有所得ꎬ辄以寸纸细字亲为记录ꎮ 杂录近世事至百余万言ꎬ捆束委积ꎬ塞屋数楹ꎬ名之曰野史亭ꎬ书未就而卒ꎮ 国史兴丧是吾职ꎬ义烈不负董狐笔ꎮ [1](P1262)墓铭陈列了几个事实ꎬ如元好问晚年以修国史自任ꎬ建 野史亭 且付诸行动等ꎮ其著作本意在于记录一国存亡之史ꎬ且堪称 实录 ꎮ郝«铭»罗列元氏«中州集»«金源君臣言行录»等作ꎬ未提及«续志»ꎻ但按常理ꎬ«续志»应包含在元氏 著作 杂录 之中ꎬ因此也被赋予史的品格ꎮ郝经曾亲炙遗山ꎬ所言颇受信重ꎬ故所撰«墓铭»多被引用㊁抄载ꎬ代表如«金史»本传几乎全抄自郝«铭»ꎬ言 纂修«金史»ꎬ多本其所著 ꎻ又转述元好问 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 之语ꎬ以证元好问对«金史»修纂的功绩ꎮ[2](P2742)本传未提及«续志»ꎬ也认为元好问著述本意是保存㊁留传金朝 一代之迹 ꎮ到了至正戊子年(1348)«金史»新刻ꎬ王东便将本传附于所抄«续夷坚志»后ꎬ从此与小说一起流传ꎮ明人储巏«柴墟文集»卷十«重刊遗山先生集»谓: (元好问)所自著若«中州集»«壬辰杂编»«续夷坚志»ꎬ并兹集四十卷ꎬ则皆一代文献之所萃ꎮ 向无遗山ꎬ则金源氏立国之故存什一于千百ꎬ未必尽章闻于后世也ꎮ [1](P1256)是不多的将«续志»与他著并举为 金源氏立国之故存 的记载ꎮ(二)诸序跋:实录以劝惩对«续志» 作意 作出具体解读的是序跋ꎮ现存最早者为元至顺三年(1332)宋无等四人的一组序跋ꎮ宋无识曰:所续«夷坚志»ꎬ岂但过洪景卢而已!其自序可见也ꎮ恶善惩劝ꎬ纤细必录ꎬ可以知风俗而见人心ꎬ岂南北之有间哉? 深有启于予心![3](P98)吴道辅以诗代跋:渊源由«史»«汉»ꎬ警策出机㊁云ꎮ予亦尚奇者ꎬ何期广见闻ꎮ[3](P98)呰窳叟引子思子 国家将兴ꎬ必有祯祥ꎻ国家将亡ꎬ必有妖孽 之语ꎬ又说:洪景卢«夷坚志»多政㊁宣事ꎻ元好问«续志»多泰和㊁贞祐事ꎮ其视平世有间耳![3](P98)石岩识曰:«续夷坚志»乃遗山先生当中原陆沉之时ꎬ皆耳闻目见之事ꎬ非若洪景卢演史寓言也ꎮ其劝善戒恶ꎬ不为无补ꎮ吾知起善推广之心ꎬ即遗山之心也ꎮ[3](P99)细味之ꎬ四人观点一致ꎬ主要有两层意思ꎮ一是«续志»乃是 实录 ꎬ即 纤细必录 渊源由«史»«汉» 多泰和㊁贞祐事 ꎬ 中原陆沉 时之 耳闻目见之事 等ꎮ二是 劝惩 寓意ꎬ即所谓 恶善惩劝 知风俗而见人心 深有启于予心 警策出机云 劝善戒恶ꎬ不为无补 ꎮ其中ꎬ劝惩是第一要义ꎮ四人不约而同地体察到«续志»在感发人心㊁惩创教化方面的 作意 ꎮ实录 和劝惩说影响深远ꎬ尤其是石岩所说 中原陆沉之时ꎬ皆耳闻目见之事 ꎬ屡屡被引用ꎮ就连«四库提要»也一定程度上表示认同: 然其中诗词之类ꎬ往往可资采录ꎻ而遗闻琐事ꎬ亦多足为劝戒ꎬ非尽无益於人心者ꎮ [4](P1884)清代余集序云 颇资闻见 ꎬ荣誉元好问«续夷坚志» 作意 辨正序云 可使善者劝而恶者惩 因携之以资检阅 ꎬ皆沿自石岩跋语ꎮ[3](P1-2)近现代㊁当代学者的意见ꎬ依旧闪烁着这一影子ꎮ(三)书写灾异以警人事 回归五行志语境的 作意 解读前引呰窳叟 国家将兴ꎬ必有祯祥ꎻ国家将亡ꎬ必有妖孽 之语ꎬ已体现出史书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常见的谶纬论调ꎮ元代文史学家苏天爵对«续夷坚志» 作意 的理解ꎬ便是基于阴阳五行㊁谶纬学说而展开的ꎬ«书续夷坚志后»曰:右遗山元公«续夷坚志»四卷ꎬ述金季灾异事也ꎮ昔者圣人语常而不语怪ꎬ春秋二百四十年间ꎬ所书何灾异之众多欤!将天出此以警时君ꎬ而圣人笔之以戒后世欤! 故人事作于下ꎬ则天变应于上ꎬ有不期然而然者ꎮ 予观三代而下ꎬ其衰乱未有若晋之甚者也ꎬ故灾异亦未有若晋之多者也ꎮ而宋金之季ꎬ实有以似之ꎮ其在南方ꎬ番阳洪公为之志ꎻ其在北方ꎬ遗山元公续其书ꎮ凡天裂㊁地震㊁日食㊁山崩㊁星雷㊁风雨之变ꎬ昆虫㊁草木之妖ꎬ盖有不可胜言者矣ꎮ他时志«五行»者ꎬ尚有稽焉ꎬ未可以稗官小说目之也ꎮ«传»曰: 国家将兴ꎬ必有祯祥ꎻ国家将亡ꎬ必有妖孽ꎮ 读是书者ꎬ其亦知所警惧矣夫![5]这段话前半部分追溯灾异书写的传统意义ꎬ即 天出此以警时君ꎬ而圣人笔之以戒后世 ꎻ世道衰乱莫过于晋代ꎬ故灾异书写尤多ꎬ实则借此警示君王㊁告诫后世ꎮ后半部分即转入«续志»正题ꎬ认为宋金之际之衰乱与晋代相似ꎬ而洪迈和元好问分别担起了 志«五行» 以警君王和世人的重任ꎮ到清嘉庆戊辰年(1808)ꎬ余集仍沿用了这一观点: 此«夷坚志»虽续洪氏ꎬ而适当百六之会ꎬ灾变频仍ꎬ五行乖舛ꎬ有开必先ꎬ动关运会ꎮ非吊诡之厄言ꎬ实禨祥之外乘ꎮ [3](P2)认为«续志»的灾异书写乃 禨祥之外乘 ꎬ与史书五行志语境相似ꎬ是金元之际的秉笔之作ꎮ(四)«四库全书»辨体视域下的解读«四库全书»将«续志»列入子部小说家类存目ꎬ«提要»云: 是编盖续宋洪迈«夷坚志»而作ꎬ所纪皆金泰和㊁贞祐间神怪之事ꎮ [4](P1909)只说续«夷坚志»而记 神怪之事 ꎬ未明言作意为何ꎮ值得推敲的是ꎬ对于同样非史著的元好问诗文集ꎬ四库馆臣却提出了 以诗存史 的说法ꎮ«中州集»提要云: 大致主于借诗以存史ꎬ故旁见侧出ꎬ不主一格ꎮ 又说 如斯之类ꎬ尤足存一代之公论 ꎮ[4](P2629)«遗山集»提要云: 所撰«中州集»ꎬ意在以诗存史 晚年尝以史笔自任ꎬ构野史亭ꎬ采金源君臣遗言往行ꎬ裒辑纪录至百馀万言ꎮ今«壬辰杂编»诸书虽已无传ꎬ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所著ꎬ故於 三史 中独称完善ꎬ亦可知其著述之有裨实用矣ꎮ [4](P2201)这与对志怪小说集«续夷坚志»的评价形成巨大反差ꎮ另外ꎬ«四库提要»一定程度上认同了 劝惩 ㊁广见闻的说法ꎬ«夷坚支志»提要云: 然其中诗词之类ꎬ往往可资采录ꎻ而遗闻琐事ꎬ亦多足为劝戒ꎬ非尽无益於人心者ꎮ [4](P1884)但也仅就其中的诗词㊁遗闻而言ꎬ未及志怪ꎮ作为古代最大的官修丛书ꎬ«四库全书»对后世影响甚深ꎮ嘉庆戊辰年余集序云 颇资闻见 ꎬ与道光十年荣誉跋云 资检阅 ꎬ都受四库馆臣批评话语的影响ꎮ二序提及 吊诡之厄言 绪余 等ꎬ似乎也受到«四库全书»说法的牵制ꎮ综上所述ꎬ古人对«续志»作意的认识主要有保存金朝 一代之迹 ㊁实录以劝惩㊁书写灾异以警人事㊁记录神怪之事四种观点ꎮ前三种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11期都有 存史 寓意ꎬ只是第二㊁三种观点又强调了教化㊁警示的意义指向ꎮ唯独四库馆臣 记录神怪 之语含义暧昧ꎬ但其评诗的 以诗存史 说却影响甚巨ꎬ后甚至被移植于«续志»ꎬ使 存史 一说几成定谳ꎮ(五) 存史 说的流行与 娱乐 说的兀现 现当代学者的解读现当代学者对«续志»作意的解读ꎬ多数延续了古人的 存史 说法ꎮ如上海进步书局于20世纪20年代刊印«笔记小说大观»ꎬ提要云: 此续洪氏«夷坚志»而作ꎮ遗山丁金源之末造ꎬ道德凌夷ꎬ身世颠沛ꎬ所至撮其见闻ꎬ纪录成编ꎬ意主劝惩㊁诛奸恶而扬懿美ꎬ是是非非ꎬ犹想见野史直笔云ꎮ [6](P240)当代学者亦如此ꎮ如李正民认为 元好问之撰«续夷坚志»ꎬ却大有深意在 从历史的角度看ꎬ«续志»又具有金代史料的性质ꎬ它的编撰目的同被选采入«金史»的«中州集»«壬辰杂编»等一样ꎬ同«中州集»的 以诗存史 一样ꎬ是要 以小说存史 ꎮ[7](P2)钟婴认为ꎬ«续志» 以怪诞反映现实 ꎬ于怪诞中见 乱世人间的悲怆 ꎬ见 乱世人的种种心态 ꎬ见 史实民情 ꎬ总而言之是 怪 中见 真 ꎮ[8] «续夷坚志»虽为志怪小说ꎬ却生动记叙了金末元初的社会ꎬ剖析了人们的深层心理ꎬ体现了以小说存史的特点ꎮ [9] «续夷坚志»旨在 国亡史存 之目的㊁以述写金地金事的主旨ꎮ [10]«续夷坚志»中的许多内容也被当作史料来用ꎬ康玉庆㊁李瑞等人对其史学价值作了探讨ꎮ[11]另外ꎬ研究元好问史学成就者也将«续志»与«壬辰杂编»等并提: 元好问 所撰的«中州集»«壬辰杂编»«续夷坚志»及«元遗山先生文集»等诸多论述ꎬ都寓史于文ꎬ对元人修«金史»起了重要的作用ꎮ [12]大陆以外的学界研究«续志»的ꎬ以台湾学者王国良为代表ꎮ他赞同 存史 说ꎬ认为«续志» 虽是偏重志怪性质ꎬ却也保留了某些文学㊁历史㊁社会等方面的资料 ꎬ 记载了不少金世宗大定到金哀宗天兴间北方的真人真事ꎬ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ꎬ 元氏书中也记载了不少与祯祥㊁妖孽有关的事物ꎬ等于一部小型的«五行志» ꎬ 仿洪氏«夷坚志»而作ꎬ但几乎不带传奇小说的笔致与文采ꎬ更像典型的笔记小说 ꎮ王文详细考订后认为ꎬ«续志»有明确的资料来源ꎬ与其他著作如«中州集»«遗山文集»«元氏集验方»«壬辰杂编»等存在明显借鉴关系ꎮ既然诗文可存史ꎬ«续志»也应如此ꎮ[13](P275-277ꎬ252-254)但就在这种情况下ꎬ胡传志«‹续夷坚志›:‹夷坚志›的异域回响»一文提出了不同看法: 元好问处于易代之际ꎬ难免有故国之思ꎬ容易在著述中寄寓感时伤乱㊁保存国史的情怀ꎮ 但是ꎬ 元好问漫不经心地撰写«续夷坚志»ꎬ正是恢复了一般文人 游戏笔端ꎬ资助谈柄 的常态ꎮ «续夷坚志»在性质上与«夷坚志»契若符节ꎬ都记述奇闻异事ꎬ都以遣兴娱乐为宗旨ꎮ [14]此 遣兴娱乐 说对传统观点作了颠覆性反驳ꎬ值得思考ꎮ二㊁«续夷坚志»作意 相关问题述论㊀㊀(一) 作意 诸说辨正本质上看ꎬ郝经«墓铭»和«金史»的笼统解读显得 大而无当 ꎬ因其未能落实到«续志»文本层面ꎮ但是作为解读的前阶段ꎬ有提出之必要ꎮ与笼统解读相比ꎬ序跋无疑更贴近小说文本ꎮ宋无㊁吴道辅㊁呰窳叟和石岩的 实录 和 劝惩 说ꎬ是从古人重视 信史 与教化的角度提出的ꎮ事实上ꎬ 实录 和劝惩意图不唯«续志»独有ꎬ实为志怪小说常标榜的话元好问«续夷坚志» 作意 辨正语ꎮ但志怪小说常常荒怪失真ꎬ 实录 多数时候会流于形式ꎬ故«续志»之实录还应具体分析ꎮ志怪小说是介乎子㊁史之间的文体ꎬ其产生之初就与史书尤其是«五行志»有着密切联系ꎮ即便到了宋金元时期ꎬ志怪小说看似 不复六朝之古质 (鲁迅语)ꎬ实则在灾异书写的谶纬话语模式㊁逻辑结构上仍与六朝志怪有着一致性ꎬ因此古人序跋常见这类内容ꎮ明确这一点ꎬ对于理解古人对«续志» 作意 的评价很有必要ꎮ元人苏天爵就将元好问«续夷坚志»视作 志«五行» 之举ꎬ回到了以阴阳五行灾异学说解读志怪小说的模式ꎬ显示出复归倾向ꎮ四库馆臣所谓 纪神怪之事 ꎬ很难说属于何种 作意 ꎬ然其隐含内容似可体味ꎮ众所周知ꎬ四库馆臣为了肃清各部体例ꎬ以 语怪 怪诞不经 恍惚无征 等由ꎬ自史部退至小说家类者不在少数ꎬ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ꎻ可见其对子史二部有着严格要求ꎬ潜在判断即«续志»是神怪不经之书ꎮ其实ꎬ从四库馆臣以 以诗存史 评元诗集而独未及«续志»ꎬ就已显示出价值否定意味了ꎮ吊诡的是ꎬ笔者综观相关文献后认为ꎬ«续志» 以小说存史 说的流行ꎬ恐怕还受益于对 以诗存史 这一话语的借鉴ꎮ不过从接受层面看ꎬ许多文人对四库馆臣的观点并非完全信从ꎬ而是采取了折中态度ꎮ嘉庆戊辰年(1808)余集与道光十年(1830)荣誉之序跋便是如此ꎮ余序谓: 此«夷坚志»虽续洪氏ꎬ 非吊诡之厄言ꎬ实禨祥之外乘ꎮ不贤识小ꎬ又何讥焉? 颇资闻见ꎮ [3](P2)所谓 吊诡之厄言 不贤识小 ꎬ应是指以四库馆臣 多涉荒怪 为代表的批评ꎮ对此余集辩称«续志»为 禨祥之外乘 ꎮ荣序云: 有金元遗山先生 又以其绪余作为此书ꎬ其名虽续洪氏ꎬ 非齐谐志怪比也ꎮ [3](P1)除陈述元好问晚年著史事迹外ꎬ还首次提出«续夷坚志»为修史之 绪余 的说法ꎮ荣序一方面似对«续志»有所褒许ꎬ认为其属史著㊁非 齐谐志怪 可比ꎻ另一方面又囿于时人(如四库馆臣)批评和思维惯性ꎬ视其为 史余 ꎮ 绪余 是荣誉折中处理后的 臆测 ꎮ(二)诸家为«续志» 正名 的良苦用心元好问作为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㊁文学史上的名家ꎬ一向受学林推重ꎮ就目力所及ꎬ除«四库全书»外ꎬ古人对«续志»的评价大致偏向赞许ꎬ甚或有意抬高ꎮ可«续志»毕竟是志怪集ꎬ自古以来志怪作家无不背负着 子不语怪力乱神 的思想包袱ꎬ因此欲坐实 存史 之志ꎬ必先正名ꎮ洪迈毕生痴迷于志怪ꎬ作«夷坚志»后期更因草创促速而多遭诟病ꎬ是以四库馆臣有 «夷坚»之流 贬语ꎮ因«续志»以续«夷坚»为名ꎬ故 正名 必先将其与«夷坚志»区别看待ꎮ元代的序跋便一再强调«续志»比«夷坚志»可靠ꎬ非一般志怪可比ꎮ宋无说 岂但过洪景卢而已 ꎬ石岩说 非若洪景卢演史寓言 ꎬ余集谓 虽续洪氏ꎬ 非吊诡之厄言 ꎮ荣誉也说 名虽续洪氏ꎬ 非齐谐«志怪»比也 ꎮ大意都是说«续志»并非如«夷坚志»和大多数志怪那样舛错失真㊁荒怪幻诞ꎮ然而ꎬ«夷坚志»毕竟皇皇巨著㊁盛名已久ꎬ也有人将二者并举而加以揄扬ꎬ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小说来看待它ꎮ如苏天爵认为洪㊁元二人分别担起志五行的重任ꎬ谓 未可以稗官小说目之也 ꎮ至20世纪20年代ꎬ王文濡主编的«笔记小说大观»(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提要云 犹想见野史直笔 ꎮ 野史直笔 耐人寻味ꎬ既云野史ꎬ便常不足信ꎻ又言直笔ꎬ表明不忍弃之于野ꎮ这可谓对«续志»较高的评价了ꎮ至当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11期代ꎬ李正民等学者也极力强调«续志»之存史寓意ꎮ(三)关于 野史亭野史亭 一名值得注意ꎮ据«墓铭»及«金史»本传记载ꎬ元好问晚年请缨修史被乐夔所沮而止ꎬ为不使 一代之迹泯而不传 ꎬ于是建 野史亭 ꎬ著述其上ꎮ研究者大都认为ꎬ已佚«壬辰杂编»和«续夷坚志»便成书于此ꎮ有关 野史亭 的这段著述ꎬ被后世诸家反复引述ꎮ野史 本义指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纂的历史ꎬ通常也意味着价值判断:质量㊁权威性远不及正史ꎮ不过元好问的情况非如此类ꎮ众所周知ꎬ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文坛领袖ꎬ其史著«壬辰杂编»与刘祁«归潜志»向被认为是保存金史的功勋文献ꎻ以其史才足堪修史之任ꎬ这一点也得到普遍承认ꎮ据李正民先生引欧阳元«圭斋集 送振先宗丈归祖庭诗序»载ꎬ «壬辰杂编»记载有金安平都尉完颜斜烈释放俘虏中欧阳修后人的史实ꎬ与«续志»中的某些篇目十分类似ꎮ [7]知«杂编»与«续志»皆具史料性质ꎮ可见 野史 不是价值否定ꎬ而可能是元好问为避免与官修史书相犯而取的名ꎬ也可能是他自荐修«金史»失败后的自嘲之语ꎮ总之ꎬ不能用元好问自称 野史 来反证«续志» 存史 之伪ꎮ(四) 遣兴娱乐 说质疑 兼与胡传志先生商榷对胡传志先生提出的 遣兴娱乐 说ꎬ笔者有不同意见ꎮ然商榷事大ꎬ兹谨怀学习之态度粗陈拙议ꎮ胡先生«‹续夷坚志›:‹夷坚志›的异域回响»[15]一文(下称胡文)中ꎬ支撑 遣兴娱乐 说的论据主要有:①洪迈«夷坚志»以消遣娱乐为主ꎬ鲜有寓意ꎻ远播金源ꎬ影响元好问作«续志»ꎮ②«续志»序跋及后世学者所言 存史 劝惩 等说ꎬ未必是元好问之原意㊁创作动机ꎮ③序跋㊁历代学者评论存在着拔高㊁片面和失察的问题ꎬ 亡国妖孽 说不能成立ꎮ④«续志»写实手法造成重史假象ꎮ⑤«续志»写作迟缓㊁篇幅小ꎬ折射出元好问不经意㊁以娱乐为主的小说观ꎮ现在我们就对各论据逐一作考察ꎮ其一ꎬ胡文认为洪迈一生痴迷于志怪ꎬ将消遣娱乐的著述演变成个人的重要事业ꎬ看似大略无差ꎮ但以消遣娱乐形容洪迈毕生的志怪行为ꎬ是否允当?洪迈在73岁高龄时尚不顾年迈体衰和风雪天气ꎬ不远千里地征集奇闻异事(«夷坚支乙集序»)ꎬ堪称志怪成痴ꎮ但消遣娱乐是否能支撑这一行为?对此ꎬ李剑国先生有精当概括:开头的«夷坚»写作ꎬ只是一种公之余㊁业之余㊁文之余的消遣ꎬ这是文人小说写作的普遍状态ꎬ察承着 史官末事的传统观念ꎻ而当洪迈越来越多地投入精力ꎬ末事几成主事ꎬ情况就完全发生了变化ꎮ以六十年之久经营一部小说书ꎬ洪迈以前未闻焉ꎬ以后亦罕有其伦ꎬ这不能不反映着洪迈对小说的极度重视ꎮ[16]既然 极度重视 ꎬ自然难以 消遣娱乐视之ꎮ洪迈所谓 天下怪怪奇奇尽萃于是 ꎬ娱乐之心自然有之ꎬ但更多体现了一种笔耕不辍的鸠集之功ꎮ此外ꎬ胡文言«夷坚志»远播金源并激发了元好问的创作ꎬ所论甚是ꎬ元代苏天爵跋语就有洪㊁元二人分志南㊁北之怪的说法ꎮ其二ꎬ如何看待«续志»序跋及后世学者 别有寓意 的解读?胡文认为恶善惩劝的教化功能属志怪应有之意ꎬ洪书也多有ꎬ故未必是元好问原意ꎻ即便有ꎬ也未必是用心所在ꎮ故以劝惩说证明«续志»超过洪迈不足信ꎮ按:此质疑在理ꎬ不过尚属推论ꎮ序跋所言是指«续志»之劝惩教化意义更胜于«夷坚志»ꎮ元好问«续夷坚志» 作意 辨正胡文又指出序跋往往喜欢拔高对象ꎬ不足全信ꎮ这一说法应予以赞同ꎬ抬高评论对象似乎是古人常见的序跋风气ꎬ胡文提醒我们研究古人序跋需要谨慎信从ꎮ不过就«续志»序跋来看ꎬ宋无等人毕竟见到了元好问自序ꎬ因此所言势必有据ꎬ纵有偏差却不至于信口开河ꎬ故不宜轻易否定ꎮ胡文对 存史 一说也多有质疑ꎬ认为当代学者沿着序跋之论挖掘«续志»保存故国历史之心似有过焉ꎮ 任何一部志怪小说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一些历史ꎬ本不足为奇ꎮ 但保存金史并非其主要甚至次要动机ꎬ因为«壬辰杂编»和已刊刻的«中州集»已经完成了保存金末历史的使命ꎬ所以 保存少量历史充其量只是«续志»的附加值而已 ꎮ胡文此段话强调了 存史 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性ꎬ可以防止我们陷入泛化的存史论ꎮ但称«续志»是 附加值 ꎬ却未提供切实的文本依据ꎬ就显得难以成立ꎮ究其源ꎬ仍是预设了志怪小说难以为史的先念所致ꎮ其三ꎬ胡文认为序跋及诸家评论存在片面化㊁失当问题ꎮ如认为 «夷坚志»多政㊁宣事 即不切实际ꎻ认为诸家 多泰和㊁贞祐事 到 皆中原陆沉事 ꎬ再到«四库提要» 皆泰和㊁贞祐间神怪之事 的概括ꎬ越来越以偏概全ꎮ按严格考究ꎬ此说良是ꎮ即便是«四库全书»也常有失察处ꎬ或阅书未详所致ꎬ前辈学者余嘉锡㊁李裕民等做了辩证纠谬工作ꎮ无意开脱ꎬ只想提供另一解释维度ꎬ即除«四库提要»外ꎬ序跋之论似可看作一种印象之论ꎬ即序跋者对«续志»印象最深者便是泰和㊁贞祐间之事ꎮ古人对易代之际的杰出文人ꎬ往往身同此心ꎬ对挖掘其志怪寓意很感兴趣ꎮ胡文所诟病者大抵类此ꎮ胡文还认为ꎬ呰窳叟㊁苏天爵等人以«续志» 多泰和㊁贞祐事 附会 国家将亡ꎬ必有妖孽 说不成立ꎮ原因是«续志»中 承平时代也有妖异征兆 ꎬ而 中原陆沉之际也不乏善事 ꎬ并举«蛙化鼠»«瑞禾»为证ꎮ此说值得商榷ꎮ一者ꎬ 国家将亡ꎬ必有妖孽典出«中庸»ꎬ是阴阳五行灾异学说的常用话语ꎬ在汉晋以来«五行志»与志怪中很常见ꎮ意谓怪异非常之事往往意味着大事(如兵戎㊁弑逆乃至易代等)发生ꎬ但并非怪异事就一定有 应 ꎻ吉兆也不必尽在承平时ꎮ即便在六朝志怪里ꎬ也存在着怪事和谶应不完全对应的现象ꎬ遑论后世志怪ꎮ况且相比全书ꎬ胡文所举只是特例ꎮ二者ꎬ志怪中的休咎祸福不只是国家层面ꎬ还表现在个人命运上ꎮ细读就会发现ꎬ胡文所举«瑞禾»载凤翔虢县谷田一茎多穗之怪现象ꎬ实是郝氏 统军万人ꎬ佩金虎符 的预兆ꎬ属于个人前途的吉兆ꎬ并不适用于解释国家兴亡ꎮ故先不论元好问是否有此思想倾向ꎬ就胡文而言ꎬ所论实有不当ꎮ其四ꎬ关于«续志»写实手法造成的 重史 假象问题ꎮ胡文认为«续志»交代真实时间㊁地点㊁人物和材料来源ꎬ看似增加了可信度ꎬ 全书以客观叙述为主ꎬ几乎没有议论 似乎与史书写法一致ꎬ但并非来源于史学传统ꎬ恰恰是继承了志怪笔法 ꎮ首先ꎬ胡文说志怪(«续志»)继承了志怪笔法ꎬ那么志怪笔法从何而来?熟悉志怪源流就会发现ꎬ志怪本是介于子㊁史之间的边缘性文体ꎬ兼具史书的叙事特征和子书的博物传统ꎮ[17]志怪演说灾异祸福ꎬ与史书«五行志»有着渊源关系ꎻ志怪带有人物传记性质的篇目ꎬ也与杂史杂传存在亲缘关联ꎮ志怪小说作者也常是史家ꎬ如干宝撰有«搜神记»«晋纪»ꎮ李剑国先生也说 志怪小说是从史书中分化出来的 志怪小说是史传之支流 ꎮ[18](P24)因此置史学传统与志怪笔法为二途的说法并不稳妥ꎮ不过胡文提出写实手法与 存史 存在区别ꎬ很有启发意义ꎮ最后是«续志»写作迟缓与篇幅短小问题ꎮ«续志»成书上距离洪迈去世已50年ꎬ篇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11期。

传奇类《夷坚志》宋·洪迈撰夷坚丁志夷坚丁志卷第五十五事

传奇类《夷坚志》宋·洪迈撰夷坚丁志夷坚丁志卷第五十五事

传奇类《夷坚志》宋·洪迈撰夷坚丁志夷坚丁志卷第五十五事夷坚丁志宋·洪迈撰夷坚丁志卷第五十五事三士问相政和初。

建州贡士李弼、翁楶、黄崇三人。

偕入京师。

游相国寺。

时有术者。

工相人。

平生祸福。

只断以数语。

其验如神。

共扣焉。

曰。

李君即成名。

官至外郎。

翁君须后一举。

官亦相次。

黄君隔三举乃可了。

官亦与翁同。

既而弼楶如其言。

崇蹉跎恰九岁。

方复获解。

入京相者犹在。

见崇来。

大呼曰。

何为至此。

崇话畴昔事。

且言李翁二君已登科。

相者曰。

往来如织。

安能记省。

姑以君今日论之。

法当得升朝官以上。

柰何作不义事。

谋财杀人。

阴谴已重。

宜速归。

非久当死。

不必赴省试也。

又问几子。

曰、三人。

曰、行亦绝矣。

崇不乐而退。

果下第归。

不一年而死。

三子继夭。

妻改嫁。

其嗣遂绝。

初。

崇母既亡。

父年过六十。

买妾有娠。

临就蓐。

崇在郡学。

父与崇弟谋。

晚年忽有此。

吾甚愧。

今将不举乎。

或与人乎。

不然。

姑养育待其长。

使出家若何。

对曰。

此亦常理。

唯大人所命。

不若举而生之。

兄归须有以处。

妾遂生男。

第遣信报崇。

崇即还。

揖父于堂。

父告以前事。

命抱婴儿出。

时当秋半。

闽中家家造酒。

汲水满数巨桶。

置廷内以验其渗漏。

崇以手接儿。

径掷桶中溺杀之。

父抆泪而已。

盖黄氏赀业微丰。

崇畏儿长大。

必谋分析。

故亡状如此。

宜其陨身绝祀也。

李弼仕至朝奉郎。

宗子博士。

翁楶至承议郎台州通判。

相者可谓造妙矣。

陈通判女兴化陈子辉。

绍兴戊午。

待南雄通判阙。

居乡里。

当夏夜。

家人聚饮。

其妻顾长女使理乐。

乐声失节。

怒而叱去之。

女不复出。

酒罢问所在。

得于后堂空室中。

对灯把针。

痴不省事。

挟与还。

卧床则已死。

气虽绝而心微温。

医巫拯疗不効。

凡奄奄百二十日。

闻泉州有道士。

善持法。

招之而至。

先以法印。

印遍体。

乃召其魂。

云为漳州大庙所录。

后两夕。

忽呻吟作声。

至旦。

屈右足呼痛。

视之。

一指破流血。

正昼稍能开目。

又明日。

始言外翁召我去。

女外家在漳州。

元未尝识。

而说其舍宇不少差。

且云。

外翁嫁我与大王作小妻。

受聘财金钗两双。

《夷坚志》《夷坚丙志》《夷坚丁志》

《夷坚志》《夷坚丙志》《夷坚丁志》

《夷坚志》《夷坚丙志》《夷坚丁志》《夷坚志》(宋)洪迈《夷坚志》中国宋代志怪小说集。

作者洪迈。

洪迈从中年起,开始杂采古今奇闻琐事,本《列子·汤问》“夷坚闻(怪异)而志之”之意写作此书。

全书420卷。

取材繁杂,凡梦幻杂艺,冤对报应,仙鬼神怪,医卜妖巫,忠臣孝子,释道淫祀,贪谋诈骗,诗词杂著,风俗习尚等,无不收录。

宋末周密批评此书“贪多务得,不免妄诞”(《癸辛杂识序》)。

书中亦有不少故事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或属于轶闻、掌故、民俗、医药,提供不少可资考证的材料。

作者生前即有多种刻本、抄本行于世。

但因卷帙甚繁,散失不少。

1981年点校本出版。

续夷坚志一宋无、王东诸跋遗山,中原人。

使生宋熙、丰间,与苏、黄诸人同时,当大有声。

不幸出完颜有国日。

虽偏方以文饰戎事,用科举选人,惜又在贞祐前后,不得掌其笺牒文柄,故闲居著述。

观其文与诗词,宏肆轶宕。

及所传其国人号《中州集》,人各有传,其颠叙其行业仕隐,诗则一联不遗;宋士夫沦陷其国者,概见于末。

文有史法。

其好义乐善之心,盖广矣!所续《夷坚志》,岂但过洪景卢而已!其自序可见也。

恶善惩劝,纤细必录,可以知风俗而见人心?岂南北之有间哉?北方书籍,率金所刻。

罕至江南,友人王起善见之,亟钞成帙。

其学富笔勤又可知矣。

持以示予,时日将夕,读至丙夜,尽四卷。

深有启于予心!以病不能钞,姑识卷末而归之。

壬申岁之除、商邱宋无子虚书于沙头白鸥眠处。

中州曾历览,底处觅孤坟!勋业元无我,文章正数君!渊源由《史》、《汉》,警策出机、云。

予亦尚奇者,何期广见闻。

吴道辅景文。

子思子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洪景卢《夷坚志》多政、宣事;元好问《续志》多泰和、贞祐事。

其视平世有闲耳!砦窳叟。

吴中王起善博学且勤,人有异书,必手钞之,此其一也。

按《续夷坚志》乃遗山先生当中原陆沈之时,皆耳闻目见之事,非若洪景卢演史寓言也。

其劝善戒恶,不为无补。

吾知起善推广之心,即遗山之心也。

至顺三年,朱方石岩民瞻氏识。

《夷坚志》之叙事解读

《夷坚志》之叙事解读

《夷坚志》之叙事解读
《夷坚志》,又名《殷周夷坚志》,是一部战国初期的纪传体文学作品,主要内容是叙述夷坚的政治、军事活动。

《夷坚志》是先秦三代以十二郡为主体的诸侯国时期大魏国夷坚的传记,全书共有三篇,分别为《序篇》、《夷坚篇》和《终篇》,体例主要是以传记为主,特色是全书以坚而后传覆盖夷坚这一行政活动的历程。

作为一部重要的史实文献,《夷坚志》对于了解夷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夷坚身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外交能力极强,在乱世中,他组织起强大的敌对势力,谋求和平,保护自己的国家,将他的国家大大扩大,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行为也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夷坚的军事能力也非常出色,在战国时期,除了政治上的繁荣外,也广泛采用了军事战略,取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这也让他的国家在战国中的地位得到强化和巩固,为日后大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夷坚志》的读者们,可以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发现它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仅以此书提供的信息,我们就可以了解夷坚这一伟大政治家的性格和道德,以及他在政治、军事上的英勇和智慧。

另外,《夷坚志》还是一部值得仔细研究的经典文献,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它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其创作者们品评历史的严谨性和批判性,也显示出他们拥有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品位。

从文学分析的角度看,《夷坚志》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传统形式融合了故
事性的思维和叙事文学的表达方式,同时用贴切的比喻和寓言来表达对事物的形象化把握,形成一种完美的叙事结构。

因此,从文献价值、政治影响、史诗风格到叙事结构等方面,《夷坚志》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学作品,它所赋予的史实价值和文学特色,都是我们应当细心研究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

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朱海滨绪言多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民间信仰的诸神灵中,既有像关帝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受到祭拜的神,也有在数省或一省的部分地区乃至一县之内受到祭拜的神;通常前者可称之为全国神,后者可称之为地方神。

一般而言,中国民间在祭拜全国神的同时,也信仰着某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神,而各地民间信仰的差异,也往往是通过崇祀不同的地方神来体现的。

为此,本文将围绕浙江各地所崇祀的地方神展开论述。

有关浙江神灵信仰的整理及研究,民俗学者曾作过一些十分有益的工作。

1986年浙江人民岀版社出版的《浙江风俗简志》中,汇集了不少有关浙江各地民间神灵信仰的风俗资料。

与此同时,浙江的许多县市也编集了本地的风俗志,如《绍兴风俗志》、《东阳风俗志》等,介绍了当地的主要神灵信仰。

进入90年代后,对浙江地方神信仰的调査及研究有所深入。

由上海民间文艺学会与上海民俗学会编的《中国民间文化》杂志,在此时期也刊登了不少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有关浙江地区神灵信仰的研究论文,如胡国钧的《辐射性的同心圆:胡公大帝信仰圈概述》、沈毅的《浙江景宁山区地方神信仰调査》、王召里与胡逸的《淳安县地方神信仰调查》、徐起佳的《龙泉县的陈十四夫人信仰风习》,等等。

目前为止,由历史学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来研究浙江地区的地方神信仰的成果也有一些。

就江南地区的神灵信仰而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滨岛敦俊先生对明清时期江南城隍信仰及土神(李王、刘王、金总管)的兴起、变迁及其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作出了一系列的分析、考证①。

美国学者Valerie Hansen在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一书的第五章^Popular Deities in Huzhou”中,对宋代湖州山地区和平原区的神灵信仰也作了对比研究②。

另外,日本须江隆先生以宋代为中心,对江南兴建徐偃王庙活动的社会背景也作过①[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都市历史的研究》,刀水书房1988年,第218—231页;《江南刘姓神杂考》,《待兼山论丛》(史学篇)24号,1990年12月,第1—18页;《明清江南城隍考、补考》,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都市七农村》,汲古书院1992年,第499-527页;《近世江南李王考》,《中国近世法制七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第511-541页;《近世江南金总管考》,《明末清初①社会h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6年,第375-413页。

夷坚三志己卷

夷坚三志己卷

夷坚三志己卷第一-十夷坚三志己序一话一首,入耳辄录,当如捧漏甕沃焦釜,则缵词记事,无所遗忘,此手之志然也。

而固有因循宽缓而失之者。

滕彦智守吾州,从容间道其伯舅路当可得法,而几为方氏女所败。

一辅语曰:“更有两事,它日当告君。

”未及而云亡。

黄雍父在之馆时,说东阳郭氏馆客紫姑之异,不曾即下笔,后亦守吾州,又使治铸,申摅旧闻,云已访索,姓字岁月殊粲然,只有小不合处,兹遗询之矣。

日复一日,亦蹈前悔,至今往来襟抱不释也。

三志已编成,因遣书之,以渫馀恨,且念二君子之不可复作云。

庆元四年四月一日序。

夷坚三志己卷第一【七事】石六山美女宁越灵山县外,六山相连,故名曰石六山。

岩公奇伟,山容秀绝。

旧为墟市,居民益广。

商旅交合,在于成邑。

郡胥宁赏,主藏于驿中。

尝晓起盥栉,俄一女子至,荷筠筒候门,徘徊羞怯,将汲井。

赏凝睇久之,蓋美色也。

所著布缞,净白无垢污,讶请异物,执而讯之。

对曰:“我只山下村家,丧夫半岁矣。

姑舅严急,每天明必使负水,少迟则遭挞不计其数,臀脊常流血,不如无生。

”因汪汪泣下。

赏已羡其色,又悦其语音儇利,欲加以非义,拒不肯。

赏奋怒,令驿卒系之柱间,殊不慑怖。

至晓,始悲告求释。

赏再诘之,收泪而言曰:“碧岩之前,绿水之滨,乔木之上,白云之间,君幸勿相苛窘,他日当自知。

”赏命解缚遣之,与俱出门,倏尔不见,惟筠筒在焉。

赏料必灵山之精,邀朋辈好事者,挈壶酒往游,冀有值遇,路无所睹。

日将暮,云阴四合,于林杪,一白猕猴引手垂足,且往且来,掷一木叶堕前,其大如扇,书二十字于上,墨犹未干。

其词曰: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

佳景虽堪翫,萧郎尚未来。

众传观惊叹,即随失之。

赏虑其为妖孽,亟率众奔归,消息遂绝。

后十年,县市一少年,狂醉继日,因过岩畔,逢女子,秀色夺目,留盼不能进步。

女亦注视,含笑而迎曰:“慕君之能旧矣,能过我乎?”少年喜甚,便握手相从。

入石室,但见琼楼瑶砌,碧玉阶梯,中铺宝帐,名香芬馥,奇葩仙卉,不可殚述。

遂留饮同寝,各各惬适。

《夷坚志》

《夷坚志》

《夷坚志》简介全书原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

著成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三甲至三癸各一百卷;四甲、四乙各十卷。

(今仅存二百零六卷)《夷坚志》之繁浩,为后人叹为不可及。

《四库全书总目》说小说家唯《太平广记》为五百卷,然卷帙虽繁,乃搜集众书所成者,其出于一人之手而卷帙遂有《广记》十之七八者,唯有此书。

"《夷坚志》是洪迈所经历的宋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面镜子,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

从文学发展史上看,《夷坚志》又是宋代志怪小说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是自《搜神记》以来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醉翁谈录》载:当时的"说话"艺人中,"《夷坚志》无有不览"。

明清拟宋市人小说,有不少取材于其中,仅凌蒙初的"二拍"、正话、入话出于《夷坚志》的,约有三十余篇。

陆游有诗《题夷坚志后》云:"笔近反离骚,书非支诺皋。

岂惟堪补史,端足擅文豪。

驰骋空凡马,从容立断鳌。

陋儒哪得议,汝辈亦徒劳。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洪迈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

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

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

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饶二州之间。

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渡,见败壁间题有二色句,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

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

"迈读后,爱而识之。

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绍兴十五年(1145年),洪迈中进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

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

其时洪皓已自金返国,正出知饶州。

洪迈便不赴福州任而至饶州侍奉父母,至绍兴十九年(1149年)才赴任。

夷坚三志壬卷

夷坚三志壬卷

夷坚三志壬卷第一-十夷坚三志壬序昌黎公《原鬼》一篇,备极幽明之故,首为三说,以证必然之理。

谓鬼无声与形,其啸于梁而烛之无睹,立于堂而视之无见,触吾躬而执之无得者,皆非也。

世固有怪而与民物接者,蓋忤于天、违于民、爽于物、逆于伦而感于气,是以或托于形凭于声而应之,其论通彻高深,无所底碍。

又引“祭如在”及“祭神如神在”之语,以申《墨子·明鬼》之机,然则原始反终,灼见鬼之情状,斯尽之矣。

《夷坚》诸志,所载鬼事,何啻五之一,千端万态,不能出公所证之三非,窃自附于子墨子,不能避孟氏邪说淫辞之辩,其可笑哉!时庆元四年月初六日序夷坚三志壬卷第一【十四事】倪太博金带淳熙十二年春,兰溪范子由为大理主簿,梦出坐门首,逢皇城快行卒,将金带一条穿于臂间。

范曰:“欲将赐谁?”曰:“此是倪太博者。

”是时吴兴倪正父思为提学博士。

范取观之,九镮烂然,而不暇审为毬文御仙花,覆视其里,乃非玳瑁非白角,而亦衬以金,甚异之。

复加详翫,每胯上皆刻两字,梦中记之,历历不失。

及觉,仅能忆前后四字,其前曰“天台”,其后曰“文资”。

明日,走告倪,且贺之曰:“表里皆金,蓋示重黄之意兆也。

天台固佳,文资者,殆是观文资政学士,君连中科目,到彼不难。

”倪谦谢,约使勿广。

后数日,少迁太常,官称尚仍旧。

俄有召试馆职之命,范益庆其塗辙不同。

不五年,遂直翰林,自将作监擢中书舍人,再为吏部侍郎,春秋才半百,前程未易量也。

【子由说。

】吴仲权郎中绍熙初,临川董居厚醇父自靖州教授赴都改秩,未及调县,病终于旅邸,无亲故在旁。

崇仁吴仲权镒时为秘书正字,虽无雅契,特以同郡之故,医疗棺殓,寄攒遣报,皆一力任之。

庆元二年,吴由尚书郎出持湖南漕节。

明年四月徙广西,旋遭论罢。

方还乡建大第〖“义学”〗。

平日嗜酒,膳食尽废,清瘦柴立,而精明殊不衰。

至冬感疾,即沉困,忽呼家人使备茶汤曰:“董教授来见我。

”怪问之,曰:“醇父也。

”俄与喏诺应答。

次日复然,时时若与之言。

人问何在,指其拄杖曰:“正坐于此,他报我后日午时当去,可造斋食一分先遣之。

夷坚志三补二十八事

夷坚志三补二十八事

夷坚志三补【二十八事】崔春娘南城士人张临,壮岁未受室与郡倡崔春娘甚昵,约为夫妇,偕诣城隍庙诅盟。

居数年,尝宿其家,崔亦坚意合好,不复纳他客。

已而临连获乡举,有媒妁来为议,娶富家嫠妇。

临深念半世困于书生,苦贫为祟,若更聘一倡,两穷相守,何时可苏?今幸会此姻,当不终否。

彼要盟无质,何足恤哉!乃备礼纳采,不令崔知。

将成昏,或以告崔,崔走仆邀临至,责其负约。

临犹讳云:“焉有是事,谗者妬我二人耳,忽轻听妄言。

”崔曰:“君嘉期已定,卜用某日,谓我真不知邪?不然,可同谒城隍以验之。

”临既慊于心,不愿行,而辞不得免,强往焉。

崔拜泣而诉曰:“春娘昔与张临立誓于大神,有渝盟者明神殛之。

不意临见利忘义,欺人罔神,神如有灵,乞垂警治。

”临即股栗仆地,禁不能言。

但悔惧搏颊。

舆还家,数日而卒。

此卷皆邓直清说。

【《永乐大典》卷二千七百四十二。

】红梅宜兴县斋前红梅一树,交阴半亩。

有赵令者,花时饮客,酒散月明,见红裳女子,自此恍若有遇。

老卒曰:“某令之女死葬于此,植树识之。

”令发视,正联络根下,两和微蚀一窍如钱。

启视,貌如玉,真国色也。

遂舁置密室,加以茵藉,而四体和柔,于是每夕与接焉。

已而惙然疲痿,其家穴壁取焚之,令亦殂。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九。

】道术通神江州天庆观道士杨德一,戒行端饬,持法精专。

尝昼梦到一大宫,挂朱书巨牌曰“报应所”,寂无一人守门,遂入。

见东廊揭榜曰:“江州太守来日诣本观烧香,被猖神迷祟。

”次一牌云:“德化知县以明日遭邪祟,可付杨德一治。

”及寤,自以姓字通于神明为喜。

是夕江州守、德化宰皆同此梦。

明日守以朝拜拈香归府,即得蹷疾。

其家人既闻所梦,立遣驶卒邀杨师至,则守已闷。

杨书符三道,次第使灌服,随手而甦。

方出仪门,县宰之使亦至,挟车奔行,望见县宰罔罔如狂痴。

与一符吞之,亦愈。

杨归观复梦抵昨处,又挂一牌云:“知州知县两祟皆伏辜。

”杨叹道术之感格,始为其徒言之。

予谓郡守县令,职有民社,乃因谒观宇而受侮,神能预疏其故,明以告德一,何不祛斥邪祟,顾令肆虐,岂冥冥之中固欲世间知所敬奉,委曲以示人耶?殆不可测度也。

从《夷坚志》看南宋皖江地区民间信仰

从《夷坚志》看南宋皖江地区民间信仰

尉储生 , 窜避不及 , 为贼党缚去 , 德 自临斩之。已 脱衣搦 坐, 德见其顶有毫光三道出现 , 乃释之 , 且 令主邑事 , 付以仓库 。后盗平 , 用此策勋改京官。
宣 城僧 祖胜 云 : ‘ 储尉 每 日诵 《 圆觉经 》 一部 , 观世
法, 知为怪妄 , 于是大声语之 日: ‘ 尔为蠢蠢小虫 , 当安窟穴 , 那得凭托妖 祟 , 受人 血 !食吾 今与汝
约, 此 日之 事 , 理无 两 全 , 尔 实 有灵 , 宜 即 出螫 我 , 虽死 不惮 。苟 为 不 然 , 当焚 尔作 灰 , 以洗 愚 俗 。 ’
音菩 萨 千 声 , 率 以 为 常, 以故 获 果 报 , 得 免 横 逆。 ” “ J 1 又《 夷坚 丙志》 卷七 《 利 国圩工》 记载 : “ 政和中, 太平州修利国圩 , 工徒甚众。忽有鸦千
语毕 , 蜂如不闻。钱 固已蓄干荻 , 命积于庭下 , 紧 闭龛 户 , 舁 出加 燕 , 蜂 在 内喧 咆撞 突 , 声音 哀怨 , 顷 之煨 烬 无 余 , 遂 并火其 庙, 邑 人 自是 不 敢 复
言。 ” 妖蜂 “ 托妖祟 , 受 人血 ” 和 上 文 提 到 的
数, 噪集于别埂之傍。主役者异之 , 使人验视 , 乃 役夫 已毙 , 而鸦衔土以覆之 , 蔽瘗几半。又令启 土, 于死者胸臆间得小卷轴 , 乃《 金 刚经》 也。众
从《 夷坚 志》 看南宋 皖江地 区民间信仰
陈思瑞 , 李梦 圆
( 安徽大学 历史系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要 :《 夷坚 志》 中关于宋代皖江地 区的故事约百余则 , 反映了这一时期 皖江地 区佛教、 祠 神、 道教 、 灵 鬼等 民间信
仰 的基本情况 , 亦可以从中发掘信仰来源 以及地域性的特点。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夷坚志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夷坚志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夷坚志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
念“夷坚志”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夷坚志
五十卷。

宋洪迈(详见《容斋随笔》)撰。

书名取《列子·汤问》“夷坚闻(怪异)而志之”之意,取材广泛,内容芜杂,凡梦幻杂艺,冤对报应,仙鬼神怪,医卜妖巫,忠臣孝子,释道淫祀,贪谋诈骗,诗词杂着,风俗习尚等事,无不搜求笔录。

大多神奇诡异,荒诞不经。

其中一部分录自六朝志怪小说及《太平广记》等书,较有资料价值。

某些轶闻、掌故、民俗、医药等方面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为研究宋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少可资考证的材料。

《夷坚志》原书四百二十卷,分为初志十集,每集二十卷;支志十集,每集十卷;三志十集,每集十卷;四志甲乙二集,二十卷。

作者生前即按完成时间先后,有多种刻本、抄本行于世,但因卷帙甚繁,多已散佚。

《四库全书》所收者,乃支志五十卷,为全书的八分之一。

1981年中华书局以涵芬楼刊本为底本,出版的何卓校点本有初志甲乙丙丁,支志甲乙丙丁戊庚癸,三志己辛壬,及搜补之二十六卷,约为全书之半。

其它版本有八十卷本宛委别藏本、光绪五年刻本陆心源校、《十万卷楼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又明嘉靖刊本、清乾隆戊戌钱塘周氏刊巾籍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五十卷。

《夷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夷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夷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夷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集,南宋洪迈编著。

《夷坚志》诗词著录刍议

《夷坚志》诗词著录刍议

《夷坚志》诗词著录刍议宋代江西人洪迈的《夷坚志》虽然早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它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多,但作为《夷坚志》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录的诗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探讨。

笔者认为:《夷坚志》中引用和转录了相当数量的诗词,这些诗词来源广泛,内容各异,其价值不可低估。

本文旨在从文献范围与文献意义、诗词类型与文学价值两大方面,对《夷坚志》所录诗词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夷坚志》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笔记体小说集,在它丰富而驳杂的故事中,引用和著录了相当数量的诗词,这些诗词或者采访自社会流传的掌故,或者是佛道神仙的偈谶,或者直接来源于历代或同时的文人创作。

诗词中既保存了部分史料,又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同时也使得叙述生动丰富,添加了文学色彩,在主题不同的篇目中,点缀生姿,成为全书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文拟从文献范围与意义、引录诗词类型与文学价值两方面对《夷坚志》所录诗词进行初步的探讨。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夷坚志》,称其甲至癸200卷、支甲至支癸100卷、三甲至三癸100卷、四甲四乙20卷,大凡420卷。

但由于散佚严重,《夷坚志》现存的初志、支志、三志加补遗共有206卷。

统计现存《夷坚志》中,共录有诗、词277首,包括五言与七言近体、古体诗词,还有数量相当的断句,而且分布并不均衡,除去严重的散佚这一原因外,也与其随作随刊的编辑印行方式有一定联系。

《夷坚志》的创作,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每一志的创作时期和编辑速度并不相同,赵与时在《宾退录》收录了一段关于《夷坚志》各志序言的材料:初《甲志》之成,历十八年,自《乙》至《己》,或七年,或五六年……绍熙庚戌腊,从会稽西归,至甲寅之夏季,(夷坚)之书绪成《辛》、《壬》、《癸》三志,合六十卷,及《支甲》十卷。

财八改月,又成《支乙》一编,殊自喜也。

[1](P4216-4223)由于创作跨越不同时期,洪迈所面对的材料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他并没有把选材局限于仙鬼玄幻,而是如通常的宋人笔记一样,众体咸备,不拘一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夷坚三志己卷第一-十夷坚三志己序一话一首,入耳辄录,当如捧漏甕沃焦釜,则缵词记事,无所遗忘,此手之志然也。

而固有因循宽缓而失之者。

滕彦智守吾州,从容间道其伯舅路当可得法,而几为方氏女所败。

一辅语曰:“更有两事,它日当告君。

”未及而云亡。

黄雍父在之馆时,说东阳郭氏馆客紫姑之异,不曾即下笔,后亦守吾州,又使治铸,申摅旧闻,云已访索,姓字岁月殊粲然,只有小不合处,兹遗询之矣。

日复一日,亦蹈前悔,至今往来襟抱不释也。

三志已编成,因遣书之,以渫馀恨,且念二君子之不可复作云。

庆元四年四月一日序。

夷坚三志己卷第一【七事】石六山美女宁越灵山县外,六山相连,故名曰石六山。

岩公奇伟,山容秀绝。

旧为墟市,居民益广。

商旅交合,在于成邑。

郡胥宁赏,主藏于驿中。

尝晓起盥栉,俄一女子至,荷筠筒候门,徘徊羞怯,将汲井。

赏凝睇久之,蓋美色也。

所著布缞,净白无垢污,讶请异物,执而讯之。

对曰:“我只山下村家,丧夫半岁矣。

姑舅严急,每天明必使负水,少迟则遭挞不计其数,臀脊常流血,不如无生。

”因汪汪泣下。

赏已羡其色,又悦其语音儇利,欲加以非义,拒不肯。

赏奋怒,令驿卒系之柱间,殊不慑怖。

至晓,始悲告求释。

赏再诘之,收泪而言曰:“碧岩之前,绿水之滨,乔木之上,白云之间,君幸勿相苛窘,他日当自知。

”赏命解缚遣之,与俱出门,倏尔不见,惟筠筒在焉。

赏料必灵山之精,邀朋辈好事者,挈壶酒往游,冀有值遇,路无所睹。

日将暮,云阴四合,于林杪,一白猕猴引手垂足,且往且来,掷一木叶堕前,其大如扇,书二十字于上,墨犹未干。

其词曰: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

佳景虽堪翫,萧郎尚未来。

众传观惊叹,即随失之。

赏虑其为妖孽,亟率众奔归,消息遂绝。

后十年,县市一少年,狂醉继日,因过岩畔,逢女子,秀色夺目,留盼不能进步。

女亦注视,含笑而迎曰:“慕君之能旧矣,能过我乎?”少年喜甚,便握手相从。

入石室,但见琼楼瑶砌,碧玉阶梯,中铺宝帐,名香芬馥,奇葩仙卉,不可殚述。

遂留饮同寝,各各惬适。

居数日,女于席上歌曰:洞府深沉春日长,山花无主自芬芳。

凭栏寂寂看明月,欲种桃花待阮郎。

少年不思归,女曰:“与君邂逅合欢,恨不得偕老。

君之家人失君久,晓夕叫呼,寻访于绝崦孤寂之墟,行且抵此,恐请不便,君子宜遽归。

”犹眷恋弗忍,不获已而行。

及家,已三更,妻孥言失之两月矣。

后亦无恙。

孝感寺石鱼广陵陈生,往孝感寺谒僧,逼暮,趋回山庄,遇樵人谓之曰:“早上砍柴之树,得石鱼一枚,形状可爱,我村野农夫,无用此物,以与君。

”陈袖之而归。

是夕月白风清,阶前元置石盆,因纳其中,掬水沃之为戏。

因取酒同妻孥饮。

盆水忽泛溢,涓声渐高,久而不止,一家为之惊异。

秉烛临视,水已空竭,而鱼身略无涓滴。

生叹曰:“妖由人与,祸不自作,古贤之语,岂虚乎哉!设或留蓄,将必为患。

”遂持顽石就击之,其鸣如雷,破成四片,腹内白蚁数百,飞走而出。

莫能名为何怪也。

秦忠印背龙州人秦忠,好猎,所杀鹿豕,前后以千数。

尝因醉射一豚,中其足,逐之入一岩,新到五十馀步失踪。

徘徊至暮,无复得路。

闻岩内人言:“此人久射神豚,何不报王?”又闻言:“奉山王指挥,令付狱偿硕。

”俄引至一殿,仰窥绯衣神正中坐。

良久,送下黄纸一幅,云:“秦生罪与赦。

”绿衣吏前读案,记其四语曰:“福不可作,祸安敢为?赦汝之罪,须用印之。

”忠得免甚喜,再拜而出,但不晓用印之义。

徐送达于外,东方大明,冷汗浃背,回视昨岩,已不见。

是日到家,家人惊云:“汝去且一月,不知何往?”乃具道其事。

自后惟觉背痛,令人视之,皮上有赤印四处,若世间篆文,经月始没。

忠遂栖心道门,尽毁猎具。

有一书名曰《说异》,自序云罗汉寺僧舍归虚子述,凡两卷,才十事。

以其不传于世,择取其三。

吴女盈盈魏人王山,能为诗,标韵清卓。

因省试下第,薄游东海,值吴女盈盈者来,年才十六,善歌舞,尤工弹筝。

容貌甚冶,词翰情思,翅翅出群。

少年子争登其门,不惜金玉帛。

盈遴简嘉耦,乃许一笑。

府守田龙图召使侍宴,山预宾列,相得于樽俎之间,从之欢处累月。

山辞归,盈垂泣悲啼,不能自止。

明年,寄《伤春曲》示山,其词云:芳菲时节,花压枝折。

蜂蝶撩乱,阑槛光发。

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空使雕阑对寒月。

山作长歌答之曰:东风艳艳桃李松,花围春入屠酥浓。

龙脑透缕鲛绡红,鸳鸯十二罗芙蓉。

盈盈初见十五六,眉试青膏鬓垂绿。

道字不正娇满怀,学得襄阳大隄曲。

阿母偏怜掌上看,自此风流虽管束。

莺啄含桃未嚥时,便会吟诗风动竹。

日高一丈罗窗晚,啼鸟压花新睡短。

腻云纤指拢还偏,半被可怜留翠暖。

淡黄衫袖仙衣轻,红玉阑干妆粉浅。

酒痕落腮梅忍寒,春羞入眼横波艳。

一缕未消山枕红,斜睇整衣移步懒。

才如韩寿潘安亚,掷果窃香心暗嫁。

小花静院酒阑珊,别有私言银烛下。

帘声流皱金泥额,六尺牙床罗帐窄。

钗横啼笑两不分,历尽风期腰一搦。

若教飞上九天歌,一声自可顷人国。

娇多必是春工与,有能动人情几许。

前年按舞使君筵,睡起忍羞头不举。

凤凰箫冷曲成迟,凝醉桃花过风雨。

阿盈阿盈听我语,劝君休向阳台住。

一生纵得楚王怜,宋玉才多谁解赋。

洛阳无限青楼女,袖拢红牙金凤缕。

春衫粉面谁家郎,只把黄金买歌舞。

就中薄倖五陵儿,一日冷心玉如土。

云零雨落止堪悲,空入他人梦来去。

浣花溪上海棠湾,薛涛朱户皆金镮。

韦皐笔逸玳瑁落,张祐盏滑琅琅乾。

压倒念奴价百倍,兴来奇怪生毫端。

醉眸觑纸聊一扫,落花飞雪声漫漫。

梦得见之为改观,乐天更敢寻常看。

花间不肯下翠幕,竟日烜赫罗雕鞍。

扫眉塗粉迨七十,老大始顶菖蒲冠。

【原注:涛七十始顶菖蒲冠,学谢自然上升之术】至今愁人锦江口,秋蛩露草孤坟寒。

盈盈大雅真可惜,尔身此后不可得。

满天风月独倚阑,醉岸浓云呼佚墨。

久之不见予心忆,高城去天无几尺。

斜阳衔山云半红,远水无风天一碧。

望眼空遥沉翠翼,银河易阔天南北。

瘦尽休文带眼移,忍向小楼清泪滴。

又明年,山适淄川,遇王通判于邸舍,出盈盈简,欲偕游东山。

纸尾一词云:枝上差差绿,林间簌簌红。

已叹芳菲尽,安能樽俎空?君不见,铜驼茂草长安东,金玉镳勒雪花骢。

二十年前是侠少,累累昨日成衰翁。

几时满饮流霞钟,共君倒载夕阳中。

时方初夏,山以病不克赴其约。

秋中再如山东,盈已死。

王通判谓山曰:“子去后,盈若平居醉寝,梦好裳美人手执一纸书告曰:‘玉女命汝掌奏牍。

’及觉,泣以白母云:‘儿不复久居人间矣。

异日当访我于东山。

’遂呜咽流涕,其夕竟卒。

”王命山作诗吊之,山立赋三章。

其一曰:烛花红死睡初醒,一枕孤怀病客情。

海上有山应大梦,人间无路可长生。

乾坤意入凭栏阔,风月人归似旧情。

汉殿香销春寂寂,夕阳无语下下城。

其二曰:弦绝秦筝镜任尘,细腰休舞凤凰茵。

一枝浓艳埋香土,万颗珍珠湿袖巾。

行雨不归魂梦断,落花虽伴绮罗春。

汉皇甲帐当年意,纵有芳魂不似真。

其三云:小巷朱桥花又春,洞房何事不归云。

二年前过曾携手,今日重来忽见坟。

香魄已飞天上去,凤箫犹似月中闻。

纵然却入襄王梦,会向阳台忆使君。

后五年,山游奉符,与同志登岱岳。

至绝顶玉女池,追思畴昔盈盈之梦,徘徊池侧,心忆神会,因题于石曰:浮世繁华一梦休,登临因忆昔年游。

人归依旧野花笑,玉冷几经坟树秋。

风月过情须感慨,江山多恨即迟留。

如今纵拟夸才思,事往情多特地愁。

又曰:柳条黄尽杏梢新,山翠无非昔日春。

花色笑风春似醉,寂寥惟少赏花人。

忆昔闲妆淡纻衣,一枝红拂牡丹徽。

万端不入襄王梦,为雨为云到处飞。

山归就次,遂梦游日观峰北,见石上大字笔迹类盈书,一诗曰:终阙琳宫锁乱霞,长生未晓弃繁华。

断无方朔人间信,远阻麻姑洞里家。

历劫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

紫台树稳瑶池阔,凤懒龙娇日又斜。

读毕忽寤。

是夕昏醉惘惘,有女奴来,召至一溪洞门,碧衣短鬟出,迎入宫殿。

一女子玉冠黄帔,衣绛绡,长身晬容。

山趋拜,女遽起止之,揖升阶。

少选,盈与一女偕至,微笑曰:“为雨为云到处飞,何乃尤人如此也?”命进酒,各有赋咏。

夜既深,二女曰:“盈盈雅故,便可就寝。

”闻鸡声起,复置酒,珍重语别。

山辞诀,怳然出洞。

但苍崖古木,非向所历,感怆而反。

【山有《笔奁录》详记所遇。

】长安李妹李妹者,长安女倡也。

家甚贫,年未筓,母以售于宗室四王宫,为同州节度之妾,才得钱十万。

王宠嬖专房。

渐长,益美,善歌舞,能祗事王意。

一日忤旨,命车载之戚里龙州刺历张侯别第。

张尝于宴席见其人,心动不能忍,乃私愿得之,虽竭死无惮。

继而获焉,以为笼中物,喜骇交抱,罄所蓄妓乐,张筵五六日不息。

妹事之曲有礼节,大率如在王宫时。

然每至调谑惑狎,辄庄色敛衽。

饵以奇玩珍异,却而弗顾。

张固狂淫者,必欲力制之。

乘其理发簷下,直前拥致之。

妹大呼啜泣,走取其佩刀,将自刎,婢媵夺救得止。

由是浸不合张意。

张耻且怒,披酒挺刃,突入室逼之,妹犹自若,谓之曰:“妇人以容德事人,职主中馈。

妹不幸幼出贱污,鬻身宫邸,委质妾御,不获托久要于良家,罪实滋大。

幸蒙同州怜爱,许侍巾履。

同州性严忌,虽亲子弟犹不得见妹之面。

偶因微谴,暂托于君侯,则所以相待愈于爱子矣。

不图君侯乃欲持货利见蛊,而又凭酒仗剑,威胁以死。

欺天罔人,暴媟女子,此诚烈谊丈夫所不忍闻。

妹宁以颈血污侯刀,愿速斩妹头送同州,虽死不憾。

”遂膝行而前,拱手就刃。

张羞愧流汗,掖之使起,曰:“我安敢如是?而今而后,有何面目复见同州哉?”自是不复与戏言。

妹竟缢死。

他日,张昼寝,见妹披发而立曰:“为妹报同州,已辨于地下矣。

”张大惧,悒闷不食,数日而卒。

初时张尝为王山谈其节,故山为做传。

【亦见《笔奁录》。

】京师贫士相王珩彦楚,自明州入京师赴省试。

揭榜前一日,独在邸舍,时年方二十,以贫甚,不出游。

俄有贫士前摇,谓为丐者,略不顾视。

士忽发问曰:“秀才待榜乎?”王曰:“然。

君岂善相人耶?珩今举可得否?”士曰:“秀才能从吾饮,当言之。

”王曰:“我正乏旅费,囊无酒资。

”士倾袖中钱数百,曰:“用此足矣。

”王颇异焉。

即相与诣旗亭,酌数杯罢,复叩之曰:“明日榜出,幸为决得失。

”士曰:“后日方榜出,明日未也。

”王曰:“恰已见宜押台官入贡院拆封,何由留连信宿?”士曰:“我但知如是耳。

秀才猝未登第,直到五十八岁乃可。

”王曰:“倘如所言,前程当不能远大。

”曰:“却有些好处,才了当便任京局,不三年超迁卿监,连典大郡作监司,寿登八十。

”王意色不怿,舍之去。

顷之,遇太学斋仆过门,问以放榜事。

仆曰:“奏谏错误,展作后日。

”王始惊叹。

已而不第。

寻访贫士,更无识之者。

后悉如其说。

王以大观己丑成名,建炎初为京西转运使。

甲志尝载其梦中诗云。

韩郡王荐士绍兴中,韩郡王既解枢柄,逍遥家居。

常顶一字巾,跨骏骡,周游湖山之间,才以私童吏五六人自随。

时李如晦叔自楚北幕官来改秩,而失一举动将,忧挠无计。

当春日,同邸诸人相率往天竺,李辞以意绪无聊赖,皆曰:“正宜适野散闷可也。

”强挽之行。

各假僦鞍马,过九里松,值暴雨,众悉迸避。

李奔至冷泉亭,衣袽沾湿,愁坐长叹。

遇韩王亦来,相顾揖。

矜其憔悴可怜之状,作秦烟发问曰:“官人有何事萦心,而悒怏若此?”李虽不识韩,但见姿貌魁异,颇起敬,乃告以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