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导学案小页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2、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丹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1、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 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课前预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鄙( 玉帛( ) 登轼( ) 靡( )2、 字词积累:A 、古今异义(画线词语):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16年贵港市中考题)⑤ 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 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 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B 、词类活用(画线词语):神弗福也 C 、一词多义:公将鼓之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故 公问其故 故逐之从 民弗从 战则请从D 、 3通假字:小惠未徧:通 翻译下列句子。

遍”普遍,遍及徧()盈( )肉食者鄙必以信忠之属也辙( 再而衰(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4、第一段中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作战的先决条件5、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哪里?7、中考考题再现(2016年贵港市中考题)A:解释词语:孚B、翻译: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2.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曹刿的战略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难点)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四、学习过程1. 背景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

齐是强国,鲁是弱国。

- 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襄公时,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

2. 文学常识- 古今异义-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 狱:古义指诉讼案件;今义指监狱。

- 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 一词多义- 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从:听从(民弗从也);跟随(战则请从)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教师进行点拨和解答。

- 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 曹刿在战争中采取了哪些策略?4. 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如何看待曹刿这个人物?他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从鲁庄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长勺之战中,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5. 拓展延伸- 学生思考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曹刿论战》中学习到哪些道理和策略?-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和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鲁庄公的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

文章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一些基本规律,如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时机等。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3.掌握重要词句.【温故知新】一、简介作品《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课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给黑体字注音(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弗()敢加也(4)小惠未徧()(5)小信未孚()(6)望其旗靡()(7)登轼()而望四、朗读课文。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情节,感知文章内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特点及对比写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物形象2.详略安排及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解释加黑字词意思肉食者鄙又何间也牺牲玉帛公将驰之2.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再读课文,感知探究(一)读课文,感知课文情节1.知大意:简要概括三段意思。

2.明情节:从本文题目看全文扣住“”(原文、一个字)字来写。

本文结构严谨。

第一段详细扣住“”(原文、三个字)来写;第二段略写战争经过;第三段详细扣住“”(原文,三个字)写。

突出主要人物曹刿的“”(原文、两个字)。

(二)小组合作交流1“远谋”这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战前:战中:战后:概括(曹刿形象):2. 哪个字最能概括鲁庄公这一人物。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这个字是:战前:战中:战后:概括(鲁庄公形象):3.讨论:本文仅用200余字就写出长勺之战全过程,想一想作者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样安排?4.对比手法在本文写人物时是如何运用的?三、练习反馈(原文回答)1、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政治上:;军事上最佳反击时机是:,最佳追击时机是:。

2、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话是:。

3.你能说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四、小结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1.课下巩固文言词语的意思,并会翻译重点句子。

2.背诵课文,并收集本课的成语。

3.写个片段,评价你身边的一两个人,运用本文学到的手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内容,掌握主要的人物和事件。

2.理解文章中夸九五之言的含义,学会运用夸张手法写作。

3.学会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引入话题:告诉学生课文来自《战国策》,简单介绍《战国策》。

2.提问:你了解《战国策》吗?对这本书有什么了解?3.导入: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曹刿论战》,并提问:你们知道曹刿是谁吗?他在《战国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二、自主学习(30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文《曹刿论战》。

2.学习相关知识:(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向学生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解释夸九五之言的意思:告诉学生夸九五之言是夸大的说法,是一种修辞手法。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中的对比和比喻的运用。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曹刿的话是否恰当,夸九五之言的用意是什么?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整理思路: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梳理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讨论问题: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1)曹刿为什么要用夸大的语言说话?(2)曹刿的论战有哪些特点?它为什么能够起到一战定乾坤的作用?(3)你认为曹刿的胜利有没有偶然性?为什么?五、课堂小结(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成果。

2.老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本课的学习要点和体会。

【导学案答案】一、导入新课1.学生回答问题。

2.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习《曹刿论战》。

提问:你们知道曹刿是谁吗?他在《战国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略)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

2.解释夸九五之言的意思,并让学生思考文章中夸九五之言的用意。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存文言文经常使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二、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a【学习重点】一、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二、体会课文剪裁适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一、明白得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二、学习课文对照衬托的写作手法。

【自主预案】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二、翻译以下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捐躯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内探讨案】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窗们,咱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伙儿明白贫困掉队的中国什么缘故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咱们是正义的,反入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一起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确实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讨它的缘故。

本节课咱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文章内容,探讨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缘故。

3.自主探讨,释疑解惑。

(一)读文一、整体感知,注意句子的节拍。

二、同窗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教师点拨。

(二)研文一、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故是什么?②鲁庄公以为战前的预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判他的预备的?③在战争中,曹刿是如何帮忙鲁庄公选择反扑机会的?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说明分几层意思?二、细读全文,试探回答以下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如此安排有什么益处?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④战争进程中,曹刿什么缘故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不是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三)思文一、想一想:曹刿是如何论战的?鲁庄公的“鄙”表此刻哪里?2.思一思a.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缘故是什么?b.鲁庄公真的很鄙吗?(四)说话一、学习了本文,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是如何评判的?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喜爱(不喜爱)鲁庄公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二、“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知道了_____”说话。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21、《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和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资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从立意、选材、表示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学习重点: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

学习难点:掌握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的写法。

学习流程:【板块一、激情引入】1、引入。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2、简介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和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缺乏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板块二、独学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

2、学生概述课文大意。

3、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局部。

第一局部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二局部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三局部写曹刿说明取胜的原因。

【板块三、互学深入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段。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深入体会古文的独特魅力。

其次,要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策略,以及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要通过解读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领悟其中的政治智慧与领导才能,学习如何以民为本、取信于民。

二、预习检测1.《曹刿论战》出自哪部古代典籍?2.《曹刿论战》讲述的是哪两国之间的战争?3.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肉食者”指的是哪一类人?5.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在战术上有什么含义?7.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庄公追击齐军的时机的?三、全文翻译《曹刿论战》译文如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同曹刿一起坐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优秀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的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的战例。

请举出一些例子。

(三国时的官渡之点战,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打败百迈万大军的“淝水之战”。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1、识记介绍《左传》,成学案内容。

2、了解勺之战”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自主完成学案内容。

2、指名朗读,把握语气、语调、停顿。

指导完成学案内容。

3、播放视频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理解文意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翻译全文,做好圈点批注。

2、文言实词归类,理解掌握实词意思,一词多义,古今词义,通假字、词语用法及特殊句五、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六、小结七、抄写翻译全文。

式。

完成学案内容。

一、研读文本,分析课文内容探究战争取胜的原因及人物性格。

(1)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1、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④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2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2、探矿究(1)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2)鲁庄公真的很鄙吗?【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二、小结“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_____”说话。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文档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文档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曹刿论战》导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 整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学法引导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材料,了解背景,以助于理解文章。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注意积累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色要着重体会。

(三)审美鉴赏周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

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

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

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四)重点难点突破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锁定目标目标: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学习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实虚词。

2.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写作方法。

一.预习巧导航: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

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

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

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

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

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

(本篇所记即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知识链接(1)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

(2)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如《国语》《战国策》,《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导学案«曹刿论争»导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 全体感知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和往经常用的方式,目的是经过人物的议论,总结战争的阅历经验,论述军事妥协的战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说明弱国在对立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那么,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掌握机遇、先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真知灼见和军事上的出色才干。

(二)学法引导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资料,了解背景,以助于了解文章。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全体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育全体感知的才干,留意积聚重点字词,提高白话文的阅读和了解才干。

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妥当,重点突出的特征要着重体会。

(三)审美鉴赏缜密严紧的构思美本文的篇幅极端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情,引见得头头是道,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布置。

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预备——战役进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局部间又留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缜密。

如第一、二两局部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局部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

前后照应的中央,如第一局部〝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局部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局部中〝辙乱〞〝旗靡〞与上局部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缜密。

(四)重点难点打破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如今哪里?曹刿的〝远谋〞表如今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打败弱小的齐国缘由有哪些?[析]此题一题三问,主要考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从文字资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才干。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如今:(1)战前预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说明他寄打败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曹刿论战》1
主备人
李明
课型
新授




知识
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伐,间、鄙等),虚词(之、夫等),特殊句式(反问句,倒装句)等。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
与方法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法指导
通过老师的点拨提示及学生查工具书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通过自读、对话、评读等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体会曹刿高超的政治远见及卓越的军事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法指导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旧知错误纠正
新知障碍点
导学案教学设计第周总第课时·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旧知错误纠正
新知障碍点
导学案教学设计第周总第课时·
过程
与方法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堂
检测
姓名
得分率
得分率
得分
待清者
课堂
作业
反思
课后问题汇总
备课组长评价排名··教研组长评价排名
课题
《曹刿论战》2
主备人
李明
课型
新授




特殊句式。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过程
与方法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情分析
旧知错误纠正
新知障碍点
导学案教学设计第周总第课时·
课堂
检测
姓名
得分率
得分率
得分
待清者
课堂
作业
反思
课后问题汇总
备课组长评价排名··教研组长评价排名
课题
《曹刿论战》4
主备人
李明
课型
新授




知识
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伐,间、鄙等),虚词(之、夫等),特殊句式(反问句,倒装句)等。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旧知错误纠正
新知障碍点
导学案教学设计第周总第课时·
课堂
检测
姓名
得分率
得分率
得分
待清者
课堂
作业
反思
课后问题汇总
备课组长评价排名··教研组长评价排名
课堂
检测
姓名
得分率
得分率
得分
待清者
课堂
作业
反思
课后问题汇总
备课组长评价排名··教研组长评价排名
课题
《曹刿论战》3
主备人
李明
课型
新授




知识
与技能
1、曹刿在长勺之战中表现的才能。
2、本文的记叙方法。
3、断句能力的训练。
过程
与方法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