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48)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48)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 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 论取胜的一句是: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 “斥”的一句是:
“帝感其诚”的 “诚”是指: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 “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 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 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 么?
• 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 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命名意 味深长。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
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 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 作业: • 1、改编《愚公移山》课本剧。 • 2、会背会翻译本文。
•谢谢合作!
愚愚 公公 移移山山
榆中县小康营中学 陈凤
榆中县小康营中学 陈凤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感动和启示过无数人, 但也有人说他傻。
大画家徐悲鸿也不可能傻,他有一幅 名画叫做《愚公移山图》
毛泽东更不可能傻,他写过一篇文 章叫做《愚公移山》,文中说: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 山” ……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 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 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难句翻译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难句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难句翻译 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 帝感(于)其诚
答问 深入理解
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表示愚公移山的主张得 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的释义

《愚公移山》的释义

《愚公移山》的释义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移山,决心不懈
的坚持和努力。

故事中,愚公带领着家人,朝着远方的山头挖土,准
备移走挡住去路的大山。

尽管被人嘲笑为愚蠢,但愚公毫不退缩,一
直坚持下去。

后来,上天感受到了愚公的诚意,派来了神仙祝福。

最终,神仙在愚公的坚持下,移走了山。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无往不胜。

并且,它也寓意着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心怀信念,就能够化解困难,实现目标。

这个故事以愚公为主人公,将智慧和勤奋传递给了后世,
启示人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困难,努力拼搏,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精神的
象征。

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只要对目标有着坚定的
追求,不断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这个
故事给人们带来了鼓舞和正能量,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及配套教案《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反复诵读,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

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愚公的精神。

2、讨论交流,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4、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

甚矣,汝之不惠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22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 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1、原文: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面,有两座方圆七百里、高八千多尺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将近90岁了,一家人面对着高山居住着。

有两座大山挡在前面,愚公一家非常辛苦,出入要绕很远很远的路。

一天,愚公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孩子们,因为前面这两座山,我们出行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你们看怎么样?”大家七嘴八舌的表示同意。

愚公的妻子想了想,提出疑问说:“觉得不妥,凭你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包都挖不平,怎么能挖平太行山。

王屋山呢?况且把那些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呀?”大家七嘴八舌的说:“把土石扔到渤海海边上和东北薄州的北部好了。

”意见统一后,愚公就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山,破石挖土,用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有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是愚公的邻居,她有个男孩,孩子刚开始换牙,也蹦蹦跳跳的来帮忙。

冬天过去了,夏天来临,运土石的人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河湾的智叟听说了这件事,就嘲笑愚公说:“你也太愚蠢了,你还能活几年啊?凭你所剩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草树都无法毁坏,能把那些土和石头怎么样?”住在北山的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的一点都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虽然我会死掉,但我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时候,而那山不会增高,何必担心挖不平呢?”住在河曲的智叟无话可说了。

手里握着长蛇的山神得知愚公挖山的消息,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急忙的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真诚感动了,便派大力神夸娥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了。

从此,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面,一片平坦,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人出入也方便了。

2、读后感: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 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 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 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 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 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 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 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 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 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 喻户晓,广为流传。
朗读停顿、字音参考: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 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qiě /九十,面 山而居。惩chéng /山北之塞sè,出 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rǔ /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 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 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6.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概括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
不畏艰难、目光长远、用发展的 观点看待事物;持之以恒、雄心 壮志、意志坚定——大智若愚
对 比
智叟
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 物——假智真愚
7、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 想象以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 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 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神 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加 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仆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 /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2 / 3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 / 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惩山北之塞(塞:)杂然相许(杂然:)寒暑易节(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惧其不已也(已:)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惩山北之塞(惩:)杂然相许(许:)荷担者(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年且九十(且:)帝感其诚(感:)而山不加增(加:)聚室而谋日(聚室:)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4、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5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6.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7.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8、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经典。

故事发生在两座高山之间,愚公和他的家人居住在山的北面,但是由于一座大山挡住了他们通往南方的道路,导致愚公非常不便。

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移山造路。

愚公和他的儿孙一共四代人,开始了艰苦的移山工作。

虽然他们的力量微小,但他们的决心坚定。

他们用镐头砍山,用篮子搬运土石,一天一天地坚持下去。

这一情景引出了一个古汉语的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以及他的后代,用非常坚决的态度对待挑战。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困难,通过他们的努力精神,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没有攻不克的山。

同时,《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古人的坚韧精神。

在古代,生活条件艰苦,人们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

愚公和他的家人在艰难的环境下,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壮举。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与力量。

除此之外,愚公移山还有一个普遍的寓意,即团结的力量。

愚公自己无法移动整座山,但是他的后代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动中。

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坚持下来,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总之,愚公移山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力量,更可以从中找到对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通过其深刻的文言知识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它教导我们不要轻言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和挑战。

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各种复杂的困境和挑战,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正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一样,只要我们有决心,坚持不懈,我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付出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成功。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故事情节:故事讲述了昆仑山脚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母娘娘修松山,这两座山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愚公希望能够将这两座山给移开,于是,他带领全家动员起来,决心从事这项艰巨的任务。

尽管一开始大家都感到困难重重,被其他人嘲笑质疑,但愚公一家却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

他们利用一家人挖山、扔石的方法,每天干一天夜一夜,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努力着。

终于,在一位神仙的帮助下,愚公一家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顺利地移走了两座大山。

故事寓意:《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传递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

1.坚持不懈:故事中的愚公一家人坚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移山的目标。

他们将目光放得很长远,劳动不辍,最终在反复努力之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2.团结合作:愚公一家人面对的任务非常艰巨,但他们通过团结互助,共同努力,才能够使工作进展顺利。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相互帮助,才能够达到共同的目标。

3.乐观向上: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反对,但愚公一家人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即使失败了,他们也没有气馁,依然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相信梦想能够实现。

1.追求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有多么艰巨、困难,只要我们努力去实现,就一定会成功。

故事中的愚公一家人就是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告诉人们只要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2.毅力和耐心:愚公一家人移山的过程非常漫长,虽然遭到了很多的质疑和嘲笑,但他们通过毅力和耐心,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3.合作与团结:愚公一家人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愚公者,山东之翁也,家在渤海之滨,西南有乔山,高七八里,山形如斗,双峰插云,又名“嵩山”。

愚公恨其妨耗人事,力不能胜,欲挖平之。

其妻谏曰:“夫子何不图其险而遂居乎?”愚公曰:“千载一时,奇功也。

”乃筐石于渤海之渚,载以途中,倾倒而成,遂以通道。

又欲削平乔山,其妻又谏曰:“古之人有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子欲平之,无易其志也。

且夫子试石穴以为室,奈何?”愚公听从其言,因止。

注释:愚公:指故事中的主人公,即愚公移山的发起人。

山东之翁:指愚公所在的地方,即山东。

渤海之滨:指山东半岛东部的海岸线。

乔山:即嵩山,位于山东滕县西南。

高七八里:指嵩山的海拔高度。

山形如斗:形容嵩山的形状。

双峰插云:形容嵩山的景象。

嵩山:即乔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有“华夏第一山”之称。

妨耗人事:指嵩山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欲挖平之:指愚公想要把嵩山挖平。

其妻谏曰:指愚公的妻子对他的劝告。

夫子何不图其险而遂居乎:指愚公的妻子建议他选择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千载一时,奇功也:指愚公想要创造千载难逢的奇迹。

筐石于渤海之渚:指愚公从渤海的海滩上搬运石头。

载以途中:指愚公把石头装在车子里,运到了嵩山。

倾倒而成:指愚公把石头倒在嵩山上,填平山谷,使人们可以通行。

遂以通道:指愚公用石头填平山谷,使人们可以通过。

削平乔山:指愚公想要把嵩山削平。

古之人有言:指中国古代的智慧和谚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指土地和水的积累会导致山和水患的产生。

无易其志也:指愚公的妻子认为愚公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

试石穴以为室:指愚公想要在嵩山上开凿石穴,建造房屋。

奈何:表示无奈之情。

因止:指愚公听从妻子的劝告,放弃了削平嵩山的想法。

结论:《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愚公的妻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通过自己的劝告,让愚公放弃了削平嵩山的想法,转而选择了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无陇断焉。

”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①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照答案一、文中人物 (包含天神 )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找出有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照答案: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可以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怀疑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讽、讽刺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惧怕、惧怕 )天神: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敬重、感人) 二、这则寓言记述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绘了两个对照鲜亮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议论沟通。

参照答案: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只需有恒心、有毅力、坚韧不拔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三、翻译句子,领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后代孙无量匮也,而山不加增,何必而不平参照答案:1.你也太不聪了然 ! 凭你年老的年龄和剩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不可以铲除,又能把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移山不行能 )2.子后代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加大增高,为何还担忧挖不平呢(深信能够移山 )四、解说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必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4帝感其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参照答案:1.快要;何况2 .阻挡;只是,只3 .愁、担忧;使动用法,使五、从下边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有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许多于 200 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争辩参照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争辩就这样决定后,愚公和家人便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工作。

邻家的京城氏是个寡妇,她有个刚才换牙的儿子,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

河曲有个智叟,听闻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挡,说:“你怎么这么傻呀 ! 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应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同乡们进出不便哪。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

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

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

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

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

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

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释]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

(4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七尺或八尺。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翻译: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2.《愚公移山》中表明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3.《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大家拥护的句子是:4.《愚公移山》中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5.《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6.《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结果的句子是: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仆御》晏子为齐相,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少:“荷担者三夫”;
•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工具简陋:箕畚
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愚公:目光 长远、积极奋斗、 用全面、发展的 观点看待事物。
愚公
智叟:目光短 浅、冷漠逃避、用 片面、静止的观点 看待事物。
智叟
愚公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3):写河曲智叟 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 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 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 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 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 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二者是同 时到来的。
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 •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 •人之老:“年且九十”;
纷纷 之于
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垦壤,
挖掘泥土
于是,就 肩负,抗 成年男子 敲,打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簸箕,这里是名词用作状语,指用箕畚装土石。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换牙 更替
反焉。
通“返”,往返。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 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 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那些土石 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 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 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 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 往返一次。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
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
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9.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 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 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 方式,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 色彩。
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 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 斗。
还怕挖不平吗?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 停止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背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措”,放置,安放 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通“垄”,高地
操蛇之神闻之,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 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 告。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 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 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的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 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 有高山阻隔了。
10.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
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
报告。
1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
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特殊字词句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
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帝感其诚
3.何苦而不平
被动句 宾语前置
4.且焉置土石? 宾语前置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
6.告知于帝。
状语后置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首先交代故事背景, 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 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 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 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 的开端。
将近 况且 阻止 只
愁苦,这里指担心
且焉置土石
2、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止露尻尾
3、苦: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一词多义
4、诚:帝感其诚
诚心 真正,确实

岂不诚大丈夫哉
5、于:达于汉阴
告知于帝
6、以:以君之力

凭,靠
河曲智叟无以应 连词,表目的,来
词类活用:
名作动,向着 1、面山而居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形作名,冬季 3、寒暑易节 4、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作名,险峻的大山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1.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就集合全家来商量。 2.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 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 以吗?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削减 提出疑问 凭借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把……怎么样 况且 | 哪里|安放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的雕塑
作者简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 (又称“圄寇”“国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 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 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 州)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 前辈。
列子
作品简介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 写。《汉书〃艺文志》所录 《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 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 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 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说。
文学体裁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 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 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其实我们知道的许多成语故事就是寓 言,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 苗助长》《亡羊补牢》《猴子捞月》等, 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 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连……都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即使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穷尽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以应。 何愁,担心什么 同“无”没有
河湾上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 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 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 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 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 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 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 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 智叟无话可答。
连词表顺承,不译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南岸 直 纷纷地 赞同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 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 要绕远,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 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 示赞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指面积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 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 部、者,年且九十,
面向着,名作动
曲折、绕远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吾与汝毕力平险, 尽,全 形作名,险峻的大山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 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 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 石运到渤海边上。
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 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表修饰 严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阻止 通“慧”,聪明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连……都 草木 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把……怎样 其
通达,这里指改变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