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河》中死亡的意义

合集下载

莫言《枯河》中的变异及叙事策略

莫言《枯河》中的变异及叙事策略

莫言《枯河》中的变异及叙事策略作者:陈小强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7期《枯河》是莫言以童年视角看取社会、人生、人性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

主人公小虎是一个身心不健全的孩子,经常受嘲弄、挨打,却有着高超的攀树技能。

在书记的女儿小珍的怂恿下,小虎勇敢地爬上全村最高的白杨树为小珍折树杈,不料连同树杈摔落下来,砸晕了小珍,这意外导致小虎被村支书、哥哥、母亲、父亲等人轮翻毒打,身心俱创。

于是在挨打当晚,小虎便离家出走,悲惨地死在了村中的枯河里。

作家莫言有着不幸的童年,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以不幸儿童的视角来表现生活中的悲剧,《枯河》延续了这一创作特点。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在语言、意象营造及叙事策略上却显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意味。

一、语言的变异变异即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

[1] 成功的变异能使作品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语言的变异在莫言的小说中相当常见,这一特点在《枯河》中也体现得极为鲜明。

如小说中多次对月亮的描写:“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他摔倒在沙窝里时,月亮颤抖不止,把血水一样的微光淋在他赤裸的背上。

”“这时,他非常辛酸地仰望着夜空,月亮已经在正南方,而且褪尽了血色,变得明晃晃的……”月亮本是静物,小说却用“水淋淋”、“血色”、“颤抖”等词来描写、修饰,这样的描写虽在语符表层的搭配上不合常规,却取得了良好的修辞效果:一则这些词自身带有鲜明的形象感,使月亮不仅具有异常的颜色且富有动态感,把原本没有生命的、静态的月亮写活了,在文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二则语符表层搭配上的不合常规打破了读者常规的阅读经验,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给人以新鲜感。

类似的,小说对周边环境其他事物的描写,也运用了大量的变异的语言:“几颖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

”“匆忙中,他看到从忽然变扁了的瓦房里,跑出了一个身穿大花袄的女人,她的嘴巴里发出马一样的叫声。

鲁迅与莫言“复仇”叙事比较研究

鲁迅与莫言“复仇”叙事比较研究

鲁迅与莫言“复仇”叙事比较研究作者:薛浪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5期摘要: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复仇”是比较容易见到的主题。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复仇的内容和意义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中,“复仇”的社会批判色彩和生命体验更多一些,而本篇文章则是从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上分析了二者的复仇叙事,能够帮助读者更方便的了解二者和复仇相关的作品。

根据研究表明,莫言的复仇叙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鲁迅社会批判精神的一种继承,利用复仇来对生命强力进行呼唤,和鲁迅的社会担当能够形成一种呼应,并且二人的叙事策略和技巧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鲁迅更偏于理性,而莫言则更加的感性。

关键词:鲁迅莫言文学复仇叙事比较虽然鲁迅和莫言所处的时代不同,视角和立足点都有一定的变化,风格也完全不同,但是通过对于二者作品的研究,很容易发现二者作品中复仇叙事的相同之处。

二者作品中的复仇都是介于虚幻和真实、荒诞和庄严之间,揭示出了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

本文根据五四文学的特点以及新时期文学的特点,比较了二者的复仇叙事,寻找鲁迅和莫言复仇叙事中隐藏的叙事策略以及深层次的精神指向。

对于我们解读二者的文学作品,把握其背后的时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鲁迅和莫言“复仇”叙事内容的比较鲁迅作品中进行复仇创作的时候,能够比较理性、冷静对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的灵魂进行拷问,表现出来的是人发自灵魂的痛苦和焦虑,在绝望中寻求出路进行抗争。

鲁迅的笔调比较冷峻犀利,具有深层次的哲思。

而莫言的叙事是比较有肉感的,通过现代人和老一代人的对比,对于两代人的复仇结果进行展示,通过对于子辈复仇没有效果原因的探究,来对强力生命和担当精神进行呼唤,从而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一)鲁迅的复仇叙事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带有复仇形象,比如《复仇》、《孤独者》、《复仇(其二)》、《女吊》《铸剑》等。

这些作品都呈现出复仇对象复杂的特点,复仇行为也都不是正常的形态。

莫言作品《枯河》读后感

莫言作品《枯河》读后感

莫言作品《枯河》读后感莫言作品《枯河》读后感——现实与理想并不对等,曾经的真理瞬间就可以演化为童话,曾经的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换为笑谈,而这种演化与变换过程中所能体会的感受与小虎的痛苦又有何异?简而言之,《枯河》唤起了人久违的思考。

在我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有种恐怖的心情浮上心头,我被文中表现的恐怖压抑的环境描写深深震撼。

这不是一篇恐怖小说,更不是鬼故事,不需等待一个夜深人静的孤独的夜,不需要寻找一间空寂无声的小屋,即使身处闹市,当你手捧着它一口气读完后,我相信你的心情也一定会变的压抑无比。

实际上,让人为之动容的不是动人惊险的情节,而是充满着主观色彩的环境描写,在莫言的笔下,人物已经不再是人物,人物到更像是一处景,一种符号,一点色彩。

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并未读懂故事情节,虽然现在看起来情节很简单,但当时却是没有意识到文章脉络,但我相信,这正是作者首先要传达的信息。

现在不妨介绍一下故事情节:小虎和小珍子在一块玩儿,小珍子让小虎上树,小虎不情愿的上去了,但是越上越高,最终压断了树枝,小虎从树上到了下来,却砸晕了等在下面的小珍子。

小镇子的爸爸是村支部书记,小户的父亲是农民,这事儿一出,小虎的爸爸把小虎打死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然而,故事的背景并不简单,那是一个极左的时代,小虎家成分是中农,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掌权者手中,而出支部书记就是掌权者。

书记的女儿死了,小虎的哥哥当兵的梦想化为了泡影,小虎被打死也就可以成为一种必然。

在那样一个背景下,这是一种悲剧的必然,也是一种必然的悲剧。

显然,这是一篇时代感很强的文章文章作于1985年3月,一个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正在觉醒。

时至今日,但我们离开那个极左的时代近30年之际,在我们这些在80年代末出生的孩子——一个个刚满18岁的孩子看起来,文章中透露出的悲凉,冷寂,以及人性的冷漠仍然给我以深深地触动。

换句话说,即使将灰色的背景去掉,我依然能够体会出孩子悲惨的命运。

莫言《枯河》《倒立》中的权势与奴性

莫言《枯河》《倒立》中的权势与奴性

莫言《枯河》《倒立》中的权势与奴性作者:汪丽霞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1期内容摘要:莫言小说中有诸多关于权势的叙述,短篇小说《枯河》《倒立》就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权势和权势导致的奴性。

因为时代不同,权势与奴性在人身上的作用和体现也不完全一样。

权势表现在《枯河》里是外在的、极度膨胀的,使人被迫为奴,人伦颠倒亲情异化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倒立》里是内在的、深入人心的,让人甘愿为奴,对人格尊严的扭曲则是隐性的。

两个时代的权势及奴性的对比,呈现出一种退化。

关键词:莫言《枯河》《倒立》权势奴性在莫言的作品中不乏关于权势的叙述,短篇小说《倒立》整个就是对现代社会中人对权力的膜拜与畏惧的描绘,早期的《枯河》虽大篇幅描写父母亲人对孩子的毒打,而施暴之因却是来自“干部”的权势。

在官本位的社会里,有权势的人高高在上,拥有地位拥有财富,无权势的人卑微低下,久而久之,奴性由外而内。

《枯河》与《倒立》都写权势,都写奴性,却不尽相同:一个是1976年前的压抑的乡村,一个是1976年后的喧嚣的城市;一个是非正常时期的官民极端对峙,一个是常态社会里同学聚会的一团和乐;一个是外在权势的极度膨胀压迫得亲情苟延残喘,一个是内在官本位思想导演着一场出乖露丑;一个是不得不卑躬屈膝、暴打亲子以求得生存,让人怜悯,一个是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卖乖讨好以获取利益,招人鄙视;小虎“用屁股迎着初升的太阳”,是一种颠倒,谢兰英“裙子就像剥开的香蕉皮一样滑下去”,也是一种颠倒,然而颠倒着的不仅仅是这两个人,还有人伦与人格,物质进步了,人却退化了。

一.权势的膨胀与官本位思想权势,在《枯河》中更多的表现为外在权势膨胀,在《倒立》中则是内在官本位思想。

权势的膨胀挤压着普通民众的生存空间,官本位思想侵犯着人的思想自由。

两篇小说都没有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显而易见,《枯河》中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以前,《倒立》中的故事在1976年以后。

以1976年来划分太过笼统,却已足够说明问题。

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莫言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作者:谢玉珠来源:《当代旅游》2018年第07期摘要:莫言,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表现艺术,并且发现人类心灵的真实感受,发现生命对生命的感受。

莫言作品中最生动,鲜明的文学特征,是对生命状态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宣传,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本文从原始敬畏,生死两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旨在為丰富中国文学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莫言;小说;生命意识莫言是我国当代作家中对生命和人性的书写最具穿透力的作家之一。

莫言,是一个非常崇尚生命、崇尚人性的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自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通过小说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故事,而他也是在讲历史,讲那些发生在我们民族历史中的真实、瑰丽的故事。

他小说中的人在“高密东北乡”感受到的幸福,经历过的苦难,都是生活中最真实也是最让人惊叹的印证。

在《红高粱》中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呈现,展示出一种火红的民族性格和火红的生命力;在《蛙》中有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呼唤,有着对人性、对历史的冷峻拷问;而《檀香刑》显然在为我们讲述着一个死亡比活着更困难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呈现的是人性的悖论。

一、莫言小说中对原始生命力的书写在写作原始生命力的过程中,莫言通过人类的写作和自然的写作来反映原始生命力的张力。

在人类的写作中,原始生活的前提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性,或者已经成为他人,宗教或社会道德的附庸。

这是对生命的肯定,这种认识承认有血有肉,是情感的。

在此基础上,社会个体将抵制封建伦理,实现自身人性的回归。

这种性格在莫言的作品中非常普遍,如《爆炸》中的妻子和父亲,《球形闪电》中的侄子和婚姻。

可以看出,莫言对这种情感的表达主要表现在遭受生命不幸和人民生命与命运斗争的人们身上。

在这个描述中,莫言使用荒谬和扭曲的方式,将人灵魂中的意志揭示出来,这种方法更能体现生命的宝贵。

《死河》读后感

《死河》读后感

《死河》读后感《死河》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的神秘事件。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她来到这个小镇调查一个关于死亡的谜团,却发现整个小镇都笼罩在一种莫名的恐惧之中。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通过描绘小镇上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秘密和欲望,他们在面对死亡和恐惧时展现出不同的反应。

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掩饰,有的人选择直面。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思考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本能反应。

小说中的“死河”是一个象征,它不仅代表着死亡和恐惧,更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黑暗力量。

在这个小镇上,每个人都像是被“死河”所笼罩,他们无法摆脱这种恐惧和绝望。

而主人公通过调查和探索,最终揭开了“死河”背后的真相,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答案。

读完《死河》,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和反思。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恐惧和死亡的世界中,但只有直面这种恐惧,才能找到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面对种种困难和危险,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找到了解脱的道路。

通过阅读《死河》,我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态度。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和恐惧,但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感谢作者用深刻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让我得以体会到这种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死河》是一部充满深意和内涵的小说,它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思考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得到了乐趣,也获得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和启示。

一道永远裂开的伤痕

一道永远裂开的伤痕

一道永远裂开的伤痕——读莫言小说《枯河》2012年月号,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荣登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国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为之欢呼。

一时间莫言热的狂潮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莫言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成了成千上万人眼中的焦点。

莫言的文学作品也悄无声息的走进大江南北、走进千家万户。

《枯河》是莫言的早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莫言的典型代表著作之一。

《枯河》讲述的是一个简单但又发人深省、令人心痛的故事:出生于中农家庭的小虎,是个“黑黑瘦瘦,嘴巴很大,鼻梁短促,目光弹性丰富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

他攀树的技能高超。

”为了给给村书记的女儿小珍折根树杈,他爬上了高大的白杨树。

最后在树杈折断时,他不小心和树杈一起掉了下来,把在树下等待的小珍砸伤了。

为此,遭到了书记、书记的老婆的谩骂和拳打脚踢。

而更让人伤心的是在这样的时候,本该需要呵护和安慰的小虎,没有得到亲人的关怀,而是遭受了更加无情的折磨。

本来这只是在童年时代里一则天真无邪的故事、是小孩子间玩乐嬉戏的一些小把戏,但是因为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村书记是村中的“白杨树”,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代表。

其他村民只瑟缩着的树木,“不敢超越白杨树的高度”。

而伤害了书记的女儿当然是滔天大罪,是不可饶恕的。

所以为了使书记的怒气得以宣泄,为了保持和书记的友好关系。

作为小虎的亲人的哥哥、父亲、母亲却变得冷血动物般残忍,轮番的对小虎进行毒打,最后小虎只能逃在那条枯河里,第二天人们发现“他像只青蛙一样蜷伏在河底的红薯蔓中长眠不醒时,村里的人们围成团看着他,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岁数,少数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是一曲人性沦丧的悲歌,是一曲社会良知泯灭的哀歌,同时也是一曲悲惨童年的挽歌。

这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作者悲情苦难经历的真实写照。

我想作者一定是饱含热泪、忍着隐藏的伤痛写完小说的,而作为读者,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有太多的疑问和不解,是什么让人性、人情、亲情在那样的情境下,显得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谁该对小虎的命运负责?又该由谁对那个无情无爱的社会买单?读完小说心情总不能平静下来,总是在那无尽的叩问中徘徊、游荡,那一丝丝凄凉之感总一次次的浸透人心,无法逃避、无法避免。

隐喻的丛林和现代性书写——重读莫言《枯河》

隐喻的丛林和现代性书写——重读莫言《枯河》

隐喻的丛林和现代性书写—重读莫言《枯河》李 浩重温经典一 枯 河在小说中“枯河”是一个隐喻性的存在,我认为整篇小说以及其中的所有的人物都可笼罩于这一隐喻之下,它是统摄性的意象,居于中心的位置。

当然小说中也先后多次出现具体的“枯河”,它是小说中核心的环扣,莫言一次次极为策略地提到枯河,让故事的发生发展与这一意象始终保持着关联性—譬如小说开头部分写到“他沿着村后的河堤舒缓地漂动着,河堤下枯萎的衰草和焦黄的杨柳落叶喘息般响着。

他走得很慢,在枯草折腰枯叶破裂的细微声响中,一跳一跳地上了河堤”①;这个名叫小虎的孩子从树上掉下来砸到小珍,遭受殴打,故事衔接回开头的场景:已经是夜晚,一只浑身虎斑纹的猫踏着河堤上的枯草上了堤顶,接下来则又写到枯河之枯,内容提要:《枯河》 作为莫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特色尤为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文本为依托,将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探析《枯河》包涵的种种艺术可能:首先,探讨作品核心意象“枯河”的隐喻性;第二,试解以“枯河”为种而生发的隐喻之树,强调隐喻表现出的想象力和整体性;第三,从叙事语调、叙事结构详解莫言在《枯河》中讲述故事的方式;第四,论叙惩罚情节在作品中的特殊效用;第五,探讨“臭狗屎”这一意象的深层意义;第六,详解《枯河》对世界经典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莫言 《枯河》 隐喻 拿来68隐喻的丛林和现代性书写69河底“喧腾腾”的沙土;记忆与预感,以及种种的幻觉:“现在,小媳妇,死,依稀还有那条黄色的小狗,都沿着遍布银辉的河底,无怨无怒地对着他来了。

他已经听到了她们的杂沓的脚步声,看到了她们黑色的巨大翅膀。

” “在看到翅膀之后,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来龙去脉,他看到自己踏着冰冷的银花,在河水中走来又走去,一群群的鳗鱼像粉条一样在水中滑来滑去。

”小说最后,小虎躺倒在河道中,“天亮前,他又一次醒过来,他已没有力量把头抬起来,看看苍白的月亮,看看苍白的河道”“鲜红太阳即将升起那一刹那,他被一阵沉重野蛮的歌声唤醒了。

莫言作品《枯河》

莫言作品《枯河》

莫言作品《枯河》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

这时太阳刚刚落下来,地平线上还残留着一大道长长的紧云。

几颗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

村子里朦胧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

月亮升着,太阳落着,星光熄灭着的时候,一个孩子从一扇半掩的柴门中钻出来,一钻出柴门,他立刻化成一个幽灵般的灰影子,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沿着村后的河堤舒缓地飘动着,河堤下枯萎的蓑草和焦黄的杨柳落叶喘息般地响着。

他走得很慢,在枯草折腰枯叶破裂的细微声响中,一跳一跳地上了河堤。

在河堤上,他蹲下来,笼罩着他的阴影比他的形体大得多。

直到明天早晨他像只青蛙一样蜷伏在河底的红中长眠不醒时,村里的人们围成团看着他,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岁数,少数人知道他的名字。

而那时,他的父母全都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无法准确地回答乡亲们提出的关于孩子的问题。

他是个黑黑瘦瘦,嘴巴很大,鼻梁短促,目光弹性丰富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

他攀树的技能高超。

明天早晨,他要用屁股迎着初升的太阳,脸深深地埋在乌黑的瓜秧里。

一群百姓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的比身体其他部位的颜色略微浅一些的屁股。

这个屁股上布满伤痕,也布满阳光,百姓们看着它,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

他蹲在河堤上,把双手夹在两个腿弯子里,下巴放在尖削的膝盖上。

他感到自己的心像只水耗子一样在身体内哧溜哧溜地跑着,有时在喉咙里,有时在肚子里,有时又跑到四肢上去,体内仿佛有四通八达的鼠洞,像耗子一样的心脏,可以随便又轻松地滑动。

月亮持续上升,依然水淋淋的,村庄里向外膨胀着非烟非雾的气体,气体一直上升,把所有的房屋罩进下边,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挺拔的树干如同伞柄,气体如伞如笠,也如华盖如毒蘑菇。

村庄里的所有树木都瑟缩着,不敢超过白杨树的高度,白杨树骄傲地向天里站,离地二十米高的枝丫间,有一团乱糟糟的柴,柴间杂居着喜鹊和乌鸦,它们每天都争吵不休,如果月光明亮,它们会跟着月亮噪叫。

读莫言小说《枯河》有感_读后感作文

读莫言小说《枯河》有感_读后感作文

读莫言小说《枯河》有感初一(12)班曾晓霏家长一口气读完《枯河》之后,我被文中压抑的描写深深地震撼,心中难免有一些悲伤,久久不能平静。

《枯河》作于1985年3月,一个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正在觉醒。

文章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无疑是一篇时代感极强的悲剧。

小虎和小珍子在一块玩儿,小珍子让小虎上树,小虎不情愿地上去了,但是越上越高,最终压断了树枝,从树上掉了下来,却砸晕了等在下面的小珍子。

小虎家的成分是上中农,而小珍子的爸爸是村中最高权势人物——村支部书记。

这事儿一出,小虎的父亲、母亲和哥哥分别对他大加出手。

小虎终于不堪忍受,逃到村外的枯河默默死去了。

小虎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又应该由谁负责?然而,故事的背景并不简单,在阶级斗争理论大行其道的岁月里,那是一个极左的时代。

小虎家的成分是上中农,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掌权者——村支部书记手中。

在那样一个背景下,小虎伤了书记的女儿,必然导致可怕的悲剧。

小说中让人为之动容的不是动人惊险的情节,而是充满着主观色彩的环境描写。

在莫言的笔下,人物已不再是人物,倒更像是一处景,一种符号,一点色彩。

在作品中,枯河是一条自然的小河,河上横七竖八着杂枝乱木;这丑陋的小河,也是人们情感和心灵的枯河。

面对失去了爱憎能力的村民,阳光照耀下小虎赤裸的伤痕累累的屁股,是一种强烈的嘲讽,也是一种人心的拷问,拷问人心的丑陋和愚昧。

“一辆绿色的汽车驶过去……他看到一条被汽车轮子碾出了肠子的黄色小狗蹒跚在街上。

狗肠子在尘土中拖着……黄狗走成黄兔,黄兔走成黄鼠。

终于走得不见踪影。

”这是在那个“极左路线横行的时代”中常见的一幕。

一个农民仅仅等同于一条狗,有时候可能连狗都不如。

“他看到两条粗壮的腿在移动,两只磨得发了光的翻毛皮鞋直对着他的胸口来了。

”“父亲跪着哀求:‘书记,您大人不见小人的怪……他十条狗命也不值小珍子一条命,只要小珍子平安无事,要我身上的肉我也割……’”小虎离家时,“……跳跃着奔向柴门,从缝隙中钻了出来……”,“他走得很慢很慢……一跳一跳地上了河堤。

莫言短篇小说《枯河》读后感1500字(范文大全)

莫言短篇小说《枯河》读后感1500字(范文大全)

莫言短篇小说《枯河》读后感1500字(范文大全)第一篇:莫言短篇小说《枯河》读后感1500字莫言短篇小说《枯河》读后感范文1500字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莫言短篇小说《枯河》读后感范文15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莫言短篇小说《枯河》,我读了不下5遍。

日本有位作家专门写了一篇读书的文章叫《读三遍》,他说,重读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发现第一遍读书没有注意过的细节,第二遍读的时候,由于已经知道了情节,心是平静的,就像走一条已经走惯了的路,不必担心走错。

于是能分出一些注意力,去看看路边人家院子里的树、树上盛开的花、停在电影上的鸟、悠然散步的猫。

我们也就能细细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欣赏作者对文字的选择和对风景的描写。

作家说的三遍,我觉得可以从中国人说的“三”来理解,基本可以等同N遍,尤其是用在读经典的短篇小说。

读莫言的《枯河》,第一遍,小虎爬树,小虎被书记打、被父母打、小虎死了。

小虎的凄惨化作拳击手凶狠的左勾拳、右勾拳,击打的我太阳穴嗡嗡鸣叫,呼吸也变得困难。

如果不是读书作业,我不仅不愿再读第二遍,甚至都想忘掉这一遍印刻在我记忆里的小虎的惨,书记的狠,父母的卑微麻木。

读了3遍之后,我像那位日本作家所说,开始可以品味莫言的遣词造句、文章结构了。

我反复阅读文中的这段话,它出现在小虎爬上村里最高的树后看到的远处的场景:一辆绿色的汽车驶过去,搅起一股冲天的灰土,好久才消散。

灰尘散后,他看到有一条被汽车轮子碾出了肠子的黄色小狗蹒跚在街上,狗肠子在尘土中拖着,像一条长长的绳索,小狗一声也不叫,心平气和地走着,狗毛上泛起的温暖渐渐远去,黄狗走成黄兔,走成黄鼠,终于走得不见踪影。

此时,我只是单纯的喜欢莫言的叙事。

我无比佩服他把“心平气和”四个字用在一条被汽车碾出了肠子的小狗身上。

让我佩服的还有黄狗到黄兔又到黄鼠的影像式的动感的画面,无数人只能写:“这条小黄狗越变越小,渐渐消失在视线里。

论文:论《透明的红萝卜》和《枯河》中野蛮天地下的金色希望

论文:论《透明的红萝卜》和《枯河》中野蛮天地下的金色希望

论《透明的红萝卜》和《枯河》中野蛮天地下的金色希望摘要:该文从莫言的故乡往事出发,借其叙事中“饥饿”与“不公”的内核,分析其成名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和姊妹篇《枯河》,提炼两者中的相同之处。

并通过阐述“权势力量”对“弱势者”的野蛮控制,揭示黑孩和小虎受害者与反抗者的身份,再现两人的情感转变与意志反抗。

关键词:权势力量沉默弱势者奴性反抗在那个物质贫乏,精神困窘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封闭在偏僻闭塞的乡村,他们在围城中找不到出路,孤独地和自己说话,苦闷彷徨,也无力解脱。

他们在边缘的乡村忙着生长与衰老,政治的余浪徒添烦恼,梦呓般呢喃田地里金黄色的梦,高喊着虎啸般的怒。

在《透明的红萝卜》及其《枯河》中莫言为我们再现了高密的饥饿与顽强。

一、作家故乡往事在莫言笔下的叙事中,“饥饿”与“不公”向来是文本内核所在【1】,而莫言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很大程度上为其叙事提供了创作脉流。

莫言的童年与“饥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的高密县“五风”狂起,卷得村庄到处是残壁断垣,饿得人骨瘦形销。

为了食物,莫言还曾去生产队偷过红萝卜,不幸捉住,新鞋被剥下来,人也被押在毛主席像面前背诵“不损坏老百姓庄稼”的语录条文,忏悔罪行,受着二哥和父亲的拳打脚踢【2】。

而至于“不公”的内核,婉曲隐藏在莫言回忆往事中对“公社干部”的描述中。

在只能吃草根、树皮、小甲虫时,村里干部托着香瓜大摇大摆,生产队有着大片的黄麻地和萝卜地。

莫言偷萝卜被抓后,干部剥去他的新鞋子,召集群众当众处罚,全然没有人民干部悲天悯人的情怀。

干部不近人情、群众冷眼旁观和亲人拳脚相向,都给莫言留下了难以遗忘的记忆。

少年时经历的饥饿难耐和社会带来的耻辱与不公,再加上莫言自身的感念与思考,为其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和姊妹篇《枯河》提供了创作来源与情感源泉,为我们再现了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乡土高密。

笔者将从权势力量和瘦弱主人公的角度对《透明的红萝卜》及《枯河》作对比分析,以此来呈现弱势者于社会现实中的命运。

隐在的“疯狂”——从福柯《疯狂史》窥探莫言短篇小说《枯河》

隐在的“疯狂”——从福柯《疯狂史》窥探莫言短篇小说《枯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2月20日Feb.20 2021第41卷 第2期Vo1.41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13隐在的“疯狂”——从福柯《疯狂史》窥探莫言短篇小说《枯河》马加骏 吕 颖(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枯河》是莫言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以智性奇谲的隐喻书写,先锋新颖的叙事策略,对社会现实给予了深切、“隐在”的观照。

站在福柯《疯狂史》的思想高地上俯瞰《枯河》,从其“沉默的考古学”中汲取养料,便于审视《枯河》中叙事的生成机制与隐在的“文本真实”,开掘文本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枯河》;《疯狂史》;莫言;福柯;叙事动机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029-02《枯河》是莫言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一位身心不健全的男孩小虎的儿童视角俯瞰世界。

主人公小虎,是一个“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文中描写的诸多细节都可以印证他是一个从小头脑、身心都不健全的孩子。

小说主要围绕小虎爬树意外摔落砸伤村支书的女儿小珍这一事件展开,人物、视角、矛盾主要集中于小虎身上,其在文本中具有“叙事人”与“叙事对象”双重身份。

小说以小虎的“痴儿视角”透视全文,作品中的环境、故事、人物、对话都经由小虎的“大脑”得以呈现,彰显莫言的叙事艺术,呈现出复杂的叙事时空。

作品延续了莫言之前先锋的叙事风格,即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叙事时空根据人物的意识流动或情节的发展使得现实与记忆交错。

并且,《枯河》属于象征隐喻意味较为浓厚的作品,莫言从福柯对于“疯狂”的界定入手,对文中“痴儿”小虎予以观照,寻得阐释“疯狂”的路径。

因此,从福柯的《疯狂史》进入莫言的书写世界,探讨他在《枯河》中的叙事生成机制,对把握作品中的隐喻所指、明晰隐在的“文本真实”具有积极意义。

论莫言《枯河》的变异性

论莫言《枯河》的变异性

第33卷第2期2017年4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3 No.2Apr.2017论莫言《枯河》的变异性王佳欢(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〇〇〇1)摘要:莫言的短篇小说篇幅虽然不长,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他早期创作的《枯河》,就是一篇向度深、广度泛的短 篇小说。

《枯河》中,莫言显露出他陌生化叙事的特点,以语言、感官、心理、结构的变异为突破点,对乡村 权势和奴性的压抑进行了一次“向死而生”的反抗。

关键词:莫言;《枯河》;变异性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M44( 2017) 02—0151—03莫言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凭借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蛙》,获得了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祖籍山东高密,他的作品中也处处充斥家乡的生活气息,正如鲁迅拥有鲁镇,沈从文拥有湘西一样,莫言拥有的是高密。

他擅长创作长篇小说,“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但同时他也并不否认短篇小说的威力,“我当然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其力量和价值都胜过某些臃肿的长篇,我当然也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已经成为经典……”m莫言早期创作的《枯河》就是这种篇幅不长,力量和价值却极大的短篇小说。

《枯河》是莫言以儿童视角表现社会人生的短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小虎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经常受到嘲弄和打骂,在村支书女儿小珍的怂恿下,小虎爬上村里最高的一棵白杨树为她折树枝,就在树枝快折断的时候,小虎连同树枝一起从树上摔了下来,正好砸到在树下等待的小珍身上。

小珍的昏死导致了小虎的悲剧,他受到村支书、父母及哥哥等人的轮番毒打。

《枯河》中死亡的意义

《枯河》中死亡的意义

《枯河》中死亡的意义《枯河》中死亡的意义引导语:人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死了……他的父母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百姓们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布满阳光的屁股……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莫言的小说《枯河》里,小虎最后悲惨死去,在这部小说里,死亡的意义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向死而生需要注意的是“小狗”这个形象,文中三次把小狗和小虎的命运放在一起。

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恰恰是他们的弱小。

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小虎就像小狗一样弱小,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被碾压后的小狗拖着肠子越走越远,小狗走时的样子是那样安详又无可奈何。

小虎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像那只小狗一样。

他们生活的共同点恰恰就是没有人注意他们,没有人承认他们,没有人关心他们。

换句话说,即缺乏存在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小虎所缺少的恰恰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人生存最需要的是什么?――存在感。

在“小媳妇的死”这一片段中小虎终于找到了能够引起村里人注意的方式了。

因为小媳妇死了,她引起了那村里所有人的注意,所以他非但没有觉得死亡的可怕,反而觉得死亡的“诱人”。

“死”成为了他证明自己活着的极致表现;当小虎最终躺在枯河的河堤时,此时耳边响起了母亲的呼唤。

尽管痛苦,但他当时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的。

他终于报仇雪恨了,报仇后的感受却是那样地欢愉与痛快。

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小虎其实就是在以死明志。

正是海德格尔的那句“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死亡的升华,也是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但用在小虎身上,却又是那样无可奈何地确切而又生动。

莫言在短短的小说中,融汇的象征手法是非常巧妙的,这些意象本身具有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在今后的解读中值得读者深思与挖掘。

《枯河》节选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

【文化评论】穿越心灵枯萎的河流——试谈莫言《枯河》的艺术手法与悲剧意蕴(上)

【文化评论】穿越心灵枯萎的河流——试谈莫言《枯河》的艺术手法与悲剧意蕴(上)

【⽂化评论】穿越⼼灵枯萎的河流——试谈莫⾔《枯河》的艺术⼿法与悲剧意蕴(上)⽂︱赵学亮《枯河》是作家莫⾔发表于1985 年的短篇⼩说,作者以⼉童视⾓解读时代的荒谬和⼈性的丑陋,为读者讲述了⼀个鲜活⽣命因意外事件惨遭暴⼒摧残的悲剧故事。

《枯河》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公⼩虎是⼀个⾝⼼不健全的孩⼦,经常受嘲弄、挨打,却有着⾼超的攀树技能。

在村⽀书⼥⼉⼩珍的怂恿下,⼩虎勇敢地爬上全村最⾼的⽩杨树为⼩珍折树杈,不料连同树杈摔落下来,砸晕了⼩珍。

这场意外导致⼩虎被村⽀书、哥哥、母亲、⽗亲轮番毒打,⾝⼼俱创,⼩虎离家出⾛后惨死在村中的枯河⾥。

作为⼀个会讲故事的⼩说家,莫⾔先⽣围绕⼩虎的遭遇,通过凄凉的语境、浓烈的画意、残酷的现场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陷⼊沉闷压抑的悲剧意象之中,引发⼈们对⼩虎的悲剧产⽣了深切的关注,从⽽敲响了严酷时代的丧钟。

“⼀千个读者⼼中有⼀千个哈姆雷特”,笔者不辞浅陋,试从⽂本细读出发,对语境、画意为主导的艺术⼿法及其悲剧意蕴谈点感想。

如闻其声:借助⼉童视⾓,在凄凉语境下沉郁述说⼩说从⼩虎离家出⾛起笔,“⼀轮巨⼤的⽔淋淋的鲜红⽉亮从村庄东边暮⾊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亮的那种凄艳的红⾊……⼀个孩⼦从⼀扇半掩的柴门中钻出来,⼀钻出柴门,他⽴刻化成了⼀个幽灵般的灰影⼦,轻轻地漂浮起来……”随即交待⼩虎在枯河⾥惨死的结局,“明天早晨,他要⽤屁股迎着初升的太阳,脸深深地埋在乌⿊的⽠秧⾥。

⼀群百姓⾯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的⽐⾝体其它部位的着⾊略微浅⼀些的屁股。

这个屁股上布满伤痕,也布满阳光,百姓们看着它,好像看着⼀张明媚的⾯孔,好像看着我⾃⼰。

”⼩虎晚上离家出⾛,第⼆天早晨死在枯河,原因何在?作者通过“⽔淋淋的⽉亮”“瘦⼩的星⽃”“幽灵般的灰影⼦”“像只青蛙⼀样蜷伏在何底的红薯蔓中长眼不醒”“布满伤痕,也布满阳光的屁股”这⼀系列耐⼈寻味的意象,交代了⼩虎离家的原因(挨打)和惨死的结局,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凄凉语境,从⽽激起读者追随⼩虎命运深⼊阅读的兴趣。

【莫言枯河的解读】解读莫言的三个故事

【莫言枯河的解读】解读莫言的三个故事

【莫言枯河的解读】解读莫言的三个故事从莫言在诺奖上的发言之后,便有许多人解读莫言的发言,力图从中找出他的本意,或像西方人所期盼的那样,最好有对所谓专制的抨击,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民主斗士,更想从中找出反对当前政府的意思,特别是关于他讲的第一个故事中的那句话:当哭成为表演时,要允许有的人可不哭。

一时成为网络热点。

那么,莫言的故事到底想说明什么?让我来解读一下莫言的这个三个故事。

也许大家能真正理解莫言的真意。

先让我把三个故事放在这儿,大家先读一下,1: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

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

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

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

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

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2: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

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3: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

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

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

枯河观后感

枯河观后感

枯河观后感导言《枯河》是一部由作家莫言所著的小说,莫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笔触刻画了一幅充满浓郁中国乡土气息的画卷。

通过对农村人民生活的描绘,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以及作品意义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阅读感受。

内容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围绕着一个叫枯河的村庄展开。

整个村子因为缺水而干涸,成为一片死寂,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艰难。

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贫瘠的农田、干瘪的河流和人们的贫困。

阅读其中,我仿佛能听到村庄里干裂的土地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人们心灵的枯竭。

作者通过枯河村里的人物刻画,深入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主角煤矿工人明朗的一家,生活艰苦,却仍然坚持着希望。

即使在生活的重压下,明朗也不愿向命运低头,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家庭带来一些微薄的收入。

小说中,莫言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有力,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小说中还存在一种人性的温暖。

明朗的妻子阿红,虽然身负重疾,但是她的坚强和乐观让人感动不已。

她总是微笑着面对困难,无私地关心着家人。

这种为亲情所驱动的奉献精神,使我深深地被感动。

《枯河》让我对现实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村子的贫穷和人们的艰辛生活,让我体会到了农村人民的艰难处境,也让我意识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与不平等。

小说的最后,当枯河被重要的利益集团夺走,人们的生活更加困苦时,我感到一阵无力感袭上心头。

同时,《枯河》也让我思考了人性与爱的问题。

小说中明朗和阿红夫妻的坚持和奉献展现了爱的力量。

他们的爱不仅体现在家庭,还体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

小说通过阐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表达了莫言对人性的思考和思索。

结束语《枯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饱满的笔触,莫言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令人动容,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地和不屈精神。

作品所传达出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让我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枯河》: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抗争

《枯河》: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抗争

课例研究《枯河》是莫言早期的一篇短小作品,与“红高粱系列”、《丰乳肥臀》等赫赫有名的作品相比,它大概只是旧书堆里泛黄积灰的几页薄纸而已。

抽出这几张纸来阅读,是因为文章开头那离奇可怖的渲染震撼人心:“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莫言张狂的修辞龙飞凤舞,拖着我的各种观感一点一点地渗进字里行间。

读着这诡谲月光润湿的人和事,好像寒夜里纤纤素手碰到针尖一般,叮一声,冰冷、麻木、细碎,而后刺痛万分。

平时饱受嘲弄的主人公小虎在书记女儿小珍的怂恿下爬上高大的白杨树,因为不慎摔下来砸伤了小珍,他遭到了书记、哥哥、母亲和父亲的轮番毒打,最后他离家出走,悲惨地死在村中的枯河里。

一、白杨树上爬上那棵村里最高的白杨树,是他的第一步抗争。

为什么这样说?他攀树技能高超,可是家里人不准他上树。

小珍问他能否爬上去,这中间她软硬兼施,不是威胁他说“不跟你耍了”,就是骂他“是只小老母猪”。

小虎没说几句话,但内心是做过许多挣扎的,简单的几个动作便把这种矛盾心理刻画出来。

“他怔怔地看着女孩,嘴巴咧了咧,短促的鼻子上布满皱纹。

”“他用牙齿咬住了厚厚的嘴唇。

”“他用力摇摇头。

”“他用黑眼睛很亮得看着女孩,嘴咧着,像是要哭的样子。

他把脚放在地上搓着,终于干巴巴地说:‘我能上去。

’”“他使劲地点点头,把大褂子脱下来,露出青色的肚皮。

”他上树的动作迅捷有力,一点不打滑。

敏捷的身手与他之前的扭扭捏捏的女儿情态形成鲜明的对照。

明明是天赋异禀,却在应该展现男子汉气概的时候没有上树的自信和勇气,原因只是因为“俺家里人不准我上树。

”从这里或多或少都可以知道,他在家里是一个天性受到限制的孩子。

现在,他放开手脚,把父母的命令都抛诸脑后了。

他爬着白杨树,心里是害怕的,同时也是幸福的。

平时,书记经常拧他的耳朵,在众目睽睽之下嘲弄他,把他当小丑一样耍。

即使他的姿态没有那么低,也因为哥哥的一声不吭和父亲的曲意赔笑而低进尘土里去。

现在他从来没有站得这么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枯河》中死亡的意义
引导语:人们找到他时,他已经死了……他的父母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百姓们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布满阳光的屁股……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的《枯河》里,小虎最后悲惨死去,在这部小说里,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死亡的意义――向死而生
需要注意的是“小狗”这个形象,文中三次把小狗和小虎的命运放在一起。

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恰恰是他们的弱小。

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小虎就像小狗一样弱小,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被碾压后的小狗拖着肠子越走越远,小狗走时的样子是那样安详又无可奈何。

小虎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像那只小狗一样。

他们生活的共同点恰恰就是没有人注意他们,没有人承认他们,没有人关心他们。

换句话说,即缺乏存在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小虎所缺少的恰恰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人生存最需要的是什么?――存在感。

在“小媳妇的死”这一片段中小虎终于找到了能够引起村里人注意的方式了。

因为小媳妇死了,她引起了那村里所有人的注意,所以他非但没有觉得死亡的可怕,反而觉得死亡的“诱人”。

“死”成为了他证明自己活着的极致表现;当小虎最终躺在枯河的河堤时,此时耳边响起了母亲的呼唤。

尽管痛苦,但他当时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的。

他终于报仇雪恨了,报仇后的感受却是那样地欢愉与痛快。

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小虎其实就是在以死明志。

正是海德格尔的那句“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死亡的升华,也是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但用在小虎身上,却又是那样无可奈何地确切而又生动。

莫言在短短的小说中,融汇的象征手法是非常巧妙的,这些意象本身具有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在今后的解读中值得读者深思与挖掘。

《枯河》节选
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

这时太阳刚刚落下来,地平线下还残留着一大道长长的紫云。

几颗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

村子里朦胧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

月亮升着,太阳落着,星光熄灭着的时候,一个孩子从一扇半掩的柴门中钻出来,一钻出柴门,他立刻化成一个幽灵般的灰影子,轻轻地漂浮起来。

他沿着村后的河堤舒缓地漂动着,河堤下枯萎的衰草和焦黄的杨柳落叶喘息般地响着。

他走得很慢,在枯草折腰枯叶破裂的细微声响中,一跳一跳地上了河堤。

在河堤上,他蹲下来,笼罩着他的阴影比他的形体大得多。

直到明天早晨他像只青蛙一样蜷伏在河底的红薯蔓中长眠不醒时,村里的人们围成团看着他,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岁数,少数人知道他的名字。

而那时,他的父母全都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无法准确地回答乡亲们提出的关于孩子
的问题。

他是个黑黑瘦瘦,嘴巴很大,鼻梁短促,目光弹性丰富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

他攀树的技能高超。

明天早晨,他要用屁股迎着初升的太阳,脸深深地埋在乌黑的瓜秧里。

一群百姓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的比身体其他部位的颜色略微浅一些的屁股。

这个屁股上布满伤痕,也布满阳光,百姓们看着它,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

他蹲在河堤上,把双手夹在两个腿弯子里,下巴放在尖削的膝盖上。

他感到自己的心像只水耗子一样在身体内哧溜哧溜地跑着,有时在喉咙里,有时在肚子里,有时又跑到四肢上去,体内仿佛有四通八达的鼠洞,像耗子一样的心脏,可以随便又轻松地滑动。

月亮持续上升,依然水淋淋的,村庄里向外膨胀着非烟非雾的气体,气体一直上升,把所有的房屋罩进下边,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梢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挺拔的树干如同伞柄,气体如伞如笠,也如华盖如毒蘑菇。

村庄里的所有树木都瑟缩着,不敢超过白杨树的高度,白杨树骄傲地向天里钻,离地二十米高的枝丫间,有一团乱糟糟的柴棍,柴棍间杂居着喜鹊和乌鸦,它们每天都争吵不休,如果月光明亮,它们会跟着月亮噪叫。

或许,他在一团阴影的包围中蹲在河堤上时,曾经有抽泣般的声音从他干渴的喉咙里冒出来,他也许是在回忆刚刚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他穿着一件肥大的褂子,赤着脚,站在白杨树下。

白杨树前是五间全村唯一的瓦房,瓦房里的孩子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漆黑的眼睛像两粒黑棋子。

女孩子对他说:“小虎,你能爬上这棵白杨树吗?”
他怔怔地看着女孩,嘴巴咧了咧,短促的鼻子上布满皱纹。

“你爬不上去,我敢说你爬不上去!”
他用牙齿咬住了厚厚的嘴唇。

“你能上树给我折根树杈吗?就要那根,看到了没有?那根直溜的,我要用它削一管枪,削好了咱俩一块耍,你演特务,我演解放军。


他用力摇摇头。

“我知道你上不去,你不是小虎,是只小老母猪!”女孩愤愤地说,“往后我不跟你耍了。


他用黑眼睛很亮地看着女孩,嘴咧着,像是要哭的样子。

他把脚放在地上搓着,终于干巴巴地说:“我能上去。


“你真能?”女孩惊喜地问。

他使劲点点头,把大褂子脱下来,露出青色的肚皮。

他说:“你给我望着人,俺家里的人不准我上树。


女孩接过衣裳,忠实地点了点头。

他双脚抱住树干。

他的脚上生着一层很厚的胼胝,在银灰色的树干上把得牢牢的,一点都不打滑。

他爬起树来像一只猫,动作敏捷自如,带着一种天生的素质。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树慢慢地倾斜,慢慢地对着自己倒过来。

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

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

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

在渐渐西斜的深秋阳光里,白花花的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

冰一样澄澈的天空中,一绺绺的细密杨枝飞舞着;残存在枝梢上的个把杨叶,似乎已经枯萎,但暗蓝的颜色依旧不褪;随着枝条的摆动,枯叶在窸窣作响。

白杨树奇妙的动作撩乱了女孩的眼睛,她看到越爬越高的男孩的黑色般的脊梁上,闪烁着鸦翅般的光翚。

“你快下来,小虎,树要倒了!”女孩对着树上的男孩喊起来。

男孩已经爬进稀疏的白杨树冠里去了,树枝间有鸦鹊穿梭飞动,像一群硕大的蜜蜂,像一群阴郁的蝴蝶。

“树要断啦!”女孩的喊声像火苗子一样烧着他的屁股,他更快地往上爬。

鸦鹊翅膀扇起的腥风直吹到他的脖颈子里,使他感到脊梁沟里一阵阵发凉。

女孩的喊叫提醒了他,他也觉得树干纤细柔弱,弯曲得非常厉害,冰块一样的天空在倾斜着旋转。

他的腿上有一块肉突突地跳起来,他低头看着这块跳动的肌肉,看得清清楚楚。

就在这时候,他又听到了女孩的叫声,女孩说:“小虎,你下来吧,树歪倒了,树就要歪到俺家的瓦屋上去了,砸碎俺家的瓦,俺娘要揍你的!”他打了一个愣怔,把身体贴在树干上,低眼往下看。

这时他猛然一阵头晕眼花,他惊异地发现自己爬得这样高。

白杨树把全村的树都给盖住了,犹如鹤立鸡群。

他爬上白杨树,心底里涌起一种幸福感。

所有的房屋都在他的屁股下,太阳也在他的屁股下。

太阳落得很快,不圆,像一个大鸭蛋。

他看到远远近近的草屋上,朽烂的麦秸草被雨水抽打得平平的,留着一层夏天生长的青苔,青苔上落满斑斑点点的雀屎。

街上尘土很厚,一辆绿色的汽车驶过去,搅起一股冲天的灰土,好久才消散。

灰尘散后,他看到有一条被汽车轮子碾出了肠子的黄色小狗蹒跚在街上,狗肠子在尘土中拖着,像一条长长的绳索,小狗一声也不叫,心平气和地走着,狗毛上泛起的温暖渐渐远去,黄狗走成黄兔,走成黄鼠,终于走得不见踪影。

四处如有空瓶的鸣声,远近不定,人世的冷暖都一块块涂在物上,树上半冷半热,他如抱叶的寒蝉一样觳觫着,见一粒鸟粪直奔房瓦而去。

女孩又在下边喊他,他没有听。

他战战兢兢地看着瓦房前的院子,他要不是爬上白杨树,是永远也看不到这个院子的,尽管树下这个眼睛乌黑的小女孩经常找他玩,但爹娘却反复叮咛他,不准去小珍家玩。

女孩就是小珍吗?他很疑惑地问着自己。

他总是迷迷瞪瞪的,村里人都说他少个心眼。

他看着院子,院子里砌着很宽的甬道,有一道影壁墙,墙边的刺儿梅花叶凋零,只剩下紫红色的藤条,院里还立着两辆自行车,车圈上的镀镍一闪一闪地刺着他的眼。

一个高大汉子从屋里出来,在墙根下大大咧咧地撒尿,男孩接着看到这个人紫红色的脸,吓得紧贴住树干,连气儿都不敢喘。

这个人曾经拧着他的耳朵,当着许多人的面问:“小虎,一条狗几条腿?”他把嘴巴使劲朝一边咧着,说:“三条!”众人便哈哈大笑。

他记得当时父亲和哥哥也都在人群里,哥哥脸憋得通红,父亲尴尬地陪着众人笑。

哥哥为此揍他,父亲拉住哥哥,说:“书记愿意逗他,说明跟咱能合得来,说明眼里有咱。

”哥哥松开他,拿过一块乌
黑发亮的红薯面饼子杵到他嘴边,恼怒地问:“这是什么? ”他咬牙切齿地说:
“狗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