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诗四首【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诗歌的内涵及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归园田居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2. 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思考问题:168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四首教与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与难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与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文学常识见《金榜行动》二、,先熟读诗四首,再完成文言词汇知识表内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读、背诵四首诗五、课后作业1、完成《金榜行动》第一部分第二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一)朗读以上两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二)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探究下面问题1、这首诗可分哪几层意思?“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3、“带月荷锄归"一句用语有什么特点?由此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印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表现诗人很不擅长种田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田间劳作很勤劳的句子是:“, .”5、“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谈谈诗人之“愿”的含义。

(三)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探究下面问题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0、诗四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四首[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渡某某送别》,指导学生自读《登某某楼》。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和陈与义的《登某某楼》。

二、师生共同赏读三、指导学生赏读《渡某某送别》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渡某某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某某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某某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某某某某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X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某某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某某,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诵读提示 :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4、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a.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某某楼。
①译文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某某楼。
b.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译文: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某某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X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某某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渡某某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渡某某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某某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某某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某某某某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教师X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八上六单元30首诗四首

八上六单元30首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课题:诗四首(主备:复备:)【课标分析】【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7.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登岳阳楼》表达了陈与义从登岳阳楼中流露出的家国之恨。

2、教学重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于诗人白居易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感知诗意,初步感悟诗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学案内容预览:三十诗四首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诗四首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目标定向: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限。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作者链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人。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

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

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

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

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背景链接《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合作探究(一)《归园田居》1.读准字音秽(huì) 荷(hè)2.读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诗四首教案【篇一:初二诗四首教案】第30课《诗四首》教案张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设想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熟读成诵。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

《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

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

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09页~212页。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四首诗。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四篇作品,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难点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疑点
文中有一些诗歌所独有的用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每首诗和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四首诗,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板书设计
1.诗的结构手法
《归园田居》种豆而苗稀
晨起而暮归愿壹(隐居,不与世俗同流)道狭露沾衣
《使至塞上》
问边
征蓬归雁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来意)(所见之景)逢在燕然结果




















《渡荆门送别》荆门楚国(起)
山随江入(承)
月飞云结(转)
境界雄浑怜送(合)乡思
《游山西村》
莫笑足
疑无路又一村情景
萧鼓简朴
闲无时内心感受





















教法探讨
1.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这五首诗均要求背诵、默写,教师应对其加以指导。

3.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力,教师只需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诗的滋味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参考资料
1.《归园田居》是陶渊明所作,诗的大意是:在南山下种了些豆,但田里野草茂盛,豆苗却稀少。

清晨起来到田间除草,直到晚上,才披着月光肩扛锄头回家。

回来的田间小路上,草木丛生,夜露把衣服也打湿了。

可衣服打湿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自己自得田园之乐,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不受到违背就行了。

诗的用语平淡,不事雕琢,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有机地统一,形成了陶诗的鲜明艺术特点。

2.《使至塞上》诗人王维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轻车简从,前往边地慰问将士,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