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的康复治疗.ppt

合集下载

小儿脑瘫痉挛型的康复训练ppt课件

小儿脑瘫痉挛型的康复训练ppt课件
家属教育指导
向家属传授康复训练知识,提高家属的康复训练技能和信心。
家属互助支持
鼓励家属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支持患儿的康复训练。
05
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安全问题
1 2
确保环境安全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确保训练环境安全,避免孩 子受伤。
注意动作幅度
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动作幅度,避免过度拉伸或 扭伤。
小儿脑瘫痉挛型的康复训 练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 康复训练方法 • 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 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小儿脑瘫痉挛型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阐述本ppt课件的目 标和内容
分析当前脑瘫痉挛型 康复训练的需求和挑 战
脑瘫痉挛型概述
脑瘫痉挛型的定义和分类 脑瘫痉 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调整和行为矫正来改善患儿的情绪和行 为问题。
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家庭关系,为 患儿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
支持性心理治疗
给予患儿鼓励、支持和安慰,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04
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日常生活中的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针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动作,如穿衣、进食、洗漱、上厕所等进行 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语言交流训练
鼓励患儿多说话,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认知能力训练
通过游戏、图片、实物等手段,训练患儿的认知能力,提高其思维 活跃度。
家庭环境调整
家居设施改造
01
根据患儿的需要,调整家居设施,如设置专门的洗漱台、厕所
等,方便患儿的生活。

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康复科】 ppt课件

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康复科】  ppt课件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抗痉挛
本体感觉抑制技术:
① 轻柔挤压关节; ② 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
③ 缓慢推摩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
④ 缓慢转动体位; ⑤ 中等温度,但不能高于体温。 ⑥ 肌肉持续牵伸; ⑦ 远端固定、近端运动;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抗痉挛
PNF技术-节律性启动

方 法:在选择靶原动肌及运动方向后,依次进行 如下运动:数次被动运动、利用病变较轻肢体或 借助滑轮重锤系统等器械予以患肢数次主动 -辅助 运动、患者尝试性主动运动、成功后的轻抗阻运 动 作 用:改善靶原动肌的定向和发起运动的能力, 尤其适用于存有僵硬或严重痉挛的患者

增加肩后伸
牵张肩前屈肌群
患者背对桌子而坐 牵拉侧上肢后伸,手放在桌子上,伸肘、非 牵拉侧手放在肩部,身体向前并向下运动。

增加肩外展
牵张肩内收肌群 患者坐在桌旁,牵拉侧上肢放在桌上,伸肘,前臂旋前,非牵拉侧手放在上臂上面,身 体向下及桌子方向倾斜。

增加肩旋转
牵张肩内旋肌群 患者坐在桌旁,牵拉侧上肢放在桌上,屈肘,牵拉外旋肌时,肩内旋,前臂掌面向桌面 运动。牵拉内旋肌群时,前臂掌面离开桌面。

扶墙屈肘牵拉:
双手平放墙上,上身向前,同时屈肘,借助上身重量达到牵拉 目的。

伸肘分离牵拉:
患者背向床头,双手握住扶手。伸肘,上身向前,借助上身重
量牵拉屈肘肌群。

扶墙伸肘下蹲:
侧对墙壁站立,屈肘,前臂旋前,手掌平放墙上,下蹲并伸肘。

悬吊伸肘牵拉:
双手握住单杠,双足悬吊,借助身体重量牵拉肘部肌肉。
头颈部
胸骨柄
拇 指
控 制 关 键 点 抗 痉 挛
肩部

抗痉挛体位摆放训练技术PPT课件

抗痉挛体位摆放训练技术PPT课件
02 抑制性神经元活动
通过激活抑制性神经元,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 释放,降低肌肉紧张度。
03 大脑可塑性
通过反复刺激和训练,促进大脑神经网络的重组 和优化,提高抗痉挛能力。
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
肌肉拉伸
通过拉伸痉挛肌肉,改善 肌肉长度和张力,减轻肌 肉紧张和疼痛。
姿势稳定性增强
通过改善姿势稳定性,减 少因姿势异常引起的肌肉 紧张和痉挛。
下肢伸直并拢或稍分开。
侧卧位摆放
患者侧卧于床上,头部用薄枕支 撑,双上肢自然屈肘置于胸前或 轻放于腹部,双下肢自然屈髋屈
膝或稍分开。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帕金森病患者的应用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肌张力增高和震颤等原因导致姿势异常和平衡障碍。通过抗痉挛体位摆放训 练技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姿势和平衡能力。具体方法包括仰卧位、俯卧位和侧卧位的摆放训练。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皮肤破损
关节脱位
呼吸不畅
其他并发症
为避免皮肤破损,应定期检查 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 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压或摩 擦。如出现破损,应及时清洁 伤口并涂抹药膏以促进愈合。
在摆放体位时,要特别注意保 护关节的稳定性,避免过度牵 拉或外力冲击。如发生关节脱 位,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就医处 理。
02 促进神经康复
该技术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促进神经 系统的康复,对于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 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03 预防并发症
合理的体位摆放能够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 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痉挛的定义和影响
痉挛的定义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的不自主收缩,表现为肌肉僵硬、 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抗痉挛体位摆放 训练技术
汇报人:xxx

痉挛状态(Spasticity)的康复现状ppt课件

痉挛状态(Spasticity)的康复现状ppt课件
系统性药物—地西泮(diazepam)
GABAA的协同剂,抗痉挛作用是经由苯二氮卓类—GABAA受体复合体的。 在脊髓水平对输入增加突触前抑制,减少单突触和多突触的反射传导。 在脊髓损伤和多发性硬化时用于症状缓解,如屈、伸肌痉挛、僵直、疼痛。 治疗剂量5~40mg/d 潜在副作用:嗜睡、呼吸抑制、成瘾、撤药综合征。
痉挛状态(Spasticity)的康复现状
定义: 痉挛状态;是一种由速度决定的,强直性牵张反射增强运动障碍,牵张反射是对肌0 +肉牵伸而产生的肌肉收缩的反射,由于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处于亢进,组成所称的“上 运动神经元病损(UMN)”综合征。
定义: 痉挛:自发不能控制的肌肉运动,可由痉挛状态,过强脊髓反射,如张力障碍、强直、去大脑、去皮质性强直,帕金森病,僵人综合征引起。 肌肉痉挛:在增加肌肉运动活动时,局部区域肌痉挛伴疼痛。
痉挛状态的评定
Ashworth 量表(1964)国际通用 O级:无肌张力增高 1级:轻度肌张力增高,在屈伸肢体过程中,出现 一过性停顿。 2级:较明显肌张力增高,但肢体尚易于屈伸。 3级:明显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改良的Ashworth量表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出现强直状态而不能动。
ITB的病人选择
痉挛状态应是严重的; 对口服药物反应差,对创伤性治疗疗效差,如神经阻滞等; 对ITB巨丸剂量呈阳性反应(给药试验); 体积大,腹部可装泵; 一般病后一年才做; 由肾排出,在肾病、妊娠、哺乳、精神不正常者不做

医学康复资料:痉挛状态的评定和治疗

医学康复资料:痉挛状态的评定和治疗

活动
Oswestry等级量表(续)
3 中度痉 可活动,呈痉挛模式,在远端关节

(踝关节或腕关节)存在小范围的
活动
4 轻度痉 肢体在抗阻运动或身体其它部位用

力时,远端关节可在较大范围中活

5 无痉挛 活动正常。不存在痉挛模式
Penn痉挛频率量表
用于评定脊髓损伤患者每小时双下肢痉 挛出现的频率,了解患者痉挛的程度。 有利于治疗的前后对比。 0分:无痉挛 1分:轻度痉挛,可由刺激引起 2分:每小时痉挛出现1次 3分:每小时痉挛出现>1次 4分:每小时痉挛出现>10次
导胱或直肠充盈 机械因素:过紧的衣服或鞋子 皮肤损伤
痉挛的评价
改良的Ashworth量表
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该表将肌张力 分为0-4级,使痉挛评定由定性转为定量。
是否引起功能障碍 是否影响夜间睡眠 是否引起疼痛 是否掩盖了其他的并发症 痉挛治疗的利弊 选择何种治疗 病人的要求是否现实 如何评价治疗效果
良肢位
给患者提供一个稳定、舒适的体位 缓解肢体的痉挛 预防褥疮和关节挛缩等现象的发生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模式
上肢: 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前 腕关节:屈曲 手指关节:屈曲
Ⅳ: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强直 状态而不能动
髋内收肌张力量表
该量表是评定髋内收肌群的特异性量表, 主要用于内收肌张力高的患者治疗前后 肌张力改变的评定,包括0-4个等级。
髋内收肌群张力分级评定表 (Aductor Tone Rating)
0
肌张力不增加
1
肌张力增加,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

抗痉挛的康复处理.

抗痉挛的康复处理.

发生率和病因
• 美国:>500,000 痉挛患者
– 中风CVA: 35% – 脑外伤TBI: 50% – 脑瘫CP: >90% – 多发性硬化MS :37-78% – 脊髓损伤SCI: 40% – 其它
病理生理学
**传导到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冲动不平 衡 --由于缺少下行性抑制传入,导致α运动神 经元兴奋性增高
肌肉痉挛的康复治疗
肌 肉
• 肌肉:
–人体最主要的运动器官,骨骼肌是机体赖以完成随意 运动的效应器官
–分类:伸肌与屈肌/内收肌与外展肌;原动肌与拮抗 肌
• 伸肌:在直立姿势中起特殊作用,主要是使机体各部分抵 抗重力作用,生理学上称之为伸肌,如腓肠肌和指总伸肌 • 屈肌:与伸肌在相反方向上作用于关节的肌肉,如上肢的 肱二头肌和下肢的腘绳肌
肌张力↑ ROM↓
功能受损 姿势异常
17
痉挛对患者的影响--益处
–保持肌肉的质量
–痉挛可使肌肉对静脉起唧筒作用而减少深部静 脉血栓(DVT)的危险
–可帮助维持姿势
–即使不负重与废用,痉挛能维持骨的矿化 –有助于ADL活动(如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站立与 行走) –可使瘫痪肢体的下坠性水肿减轻
痉挛对患者的影响--害处
肌张力障碍(Dystonia):Abnormal posturing, twisting,or repetitive movements 舞蹈症(Chorea): Irregular dance-like movements 多动(Athetosis):Writhing, distal movements 舞蹈样多动(Choreoathetosis): Combination both chorea and athetosis 共济失调(Ataxia): Flailing movements,

痉挛的康复处理

痉挛的康复处理

BTX-A下肢注射部位
• 屈髋 股四头肌 髂腰肌 腰小肌 • 屈膝 腘绳肌 • 内收肌紧张 内收肌群
• 屈膝
腘绳肌
• 内收肌紧张 内收肌群
• 跖屈 腓长肌内外侧 比目鱼肌 胫前 /后肌 趾长 短伸肌 • 拇上翘 拇长伸肌 拇长 短屈肌
4步
• • • •
治疗计划
确定全部注射肌肉 计算每块肌肉的剂量 计算患者所用总剂量 选择稀释剂 10u/0.1ml或2.5u/0.1ml (低容量
肉毒素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合
3). BTX 作用时间
BTX 注射后 2 至 3 天开始起作用,尽 管有人报道在几小时有反应,而有人需要 一周。效果持续 8 至 12 周。在此期间神 经发芽和再支配使毒素失活。
4). BTX 的副作用
尽管 BTX 有毒性,但还是有较好的耐 受,很少出现不期望的肌肉无力(如吞咽 困难、上睑下垂),不到 1% 病人有类流 感表现。
运动系统组构
运动控制的神经通路
运动皮层
计划,启动随意运动
基底神经节
选通正确的运动
脑干
控制运动和姿势
小脑
感知运动 协调
皮质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局部神经元环路
反射 协调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和脑干回路
骨骼肌
三 痉挛的发生机制
机制尚不清楚:
1) 神经损伤后 α运动神经元 过度敏感; 2) 神经的侧枝长芽导致抑制 性信号传入的进一步减少; 3) γ运动神经元的易兴奋性 增加神经-肌肉轴的敏感性; 4) 中间神经元活性及兴奋性. 最终导致兴奋性冲动和抑制 性冲动间的失衡, α运动神 经元去抑制。
用空针电极进行 EMG或电刺激
二步
肌肉解剖 肱二头肌 肉

痉挛的偏瘫治疗PPT课件

痉挛的偏瘫治疗PPT课件
• • • • • • •
并保持; 站立位,伸髋,脚跟着地,上身向患侧旋转或向健侧旋转; 站立位左右重心转移训练和左右侧跨训练; 患侧下肢负重伸髋位,健侧下肢直腿后伸保持训练; 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屈膝屈髋上踏并保持训练; 站立位,患侧负重,患侧上半身侧方静力性抗阻; 站立位交替弓步训练; 上坡站立保持训练(伸髋位).
5


患者主客感觉异常:
• 患侧肢体本体感觉减退,平衡系统异常; • 患者对异常运动不能理解; • 患者的平衡问题使痉挛加重; • 患者的心理问题。
6
解决的办法:
• 牵张--训练--牵张 • 多体位牵张治疗:
• • • • • • •
卧位下患侧跟腱的牵张; 卧位下下肢内旋牵张和外展牵张; 患侧股四头肌牵张; 躯干旋转及屈髋牵张; 卧位下双髋及腰后伸牵张; 颈部多方位牵张; 站立位髋腰背伸重力牵张。
13
关键词:
• 牵张 姿势 重心 负重 • 分析 分解 静态 动态 • 口令 引导 实时 全程 • 有机运用 控制性运动 自然运动 • 注重运动感觉训练 • 功能性训练为主,任务性训练辅.
14
大腿内收肌、股四头肌、大腿外旋肌; 小腿腓肠肌; 患侧躯干肌、颈部肌群。 关节活动受限
3
异常反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正相支撑反射; • 紧张性迷路反射; • 对称性及非对称性颈反射。
4
异常运动:

• •
患侧下肢摆动相表现为提胯、大腿外旋内收、 足下垂内翻、上身前倾; 支撑相开始足跟不能着地,中心后移,屈髋, 躯干向健侧旋转;伸髋,躯干向患侧旋转; 健侧摆动相缩短,身体重心前移不足,健足迈 步不能超过患侧,患側伸髋不能; 低头位,头转向健側并患側屈,患侧上肢屈 曲痉挛; 运动转换中不能分离.

痉挛的其他康复治疗方法.ppt

痉挛的其他康复治疗方法.ppt

康复治疗方法
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预防体位、 物理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等
治疗目的是通过缓解肌痉挛,恢复患者的运 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治疗方法
1.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 2.采取正确体位; 3.物理治疗; 4.支架和夹板; 5.药物治疗; 6.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方法
1. 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痉挛与某些外界刺激有关,因此 在治疗肌痉挛之前,要尽量解除这些外界刺激因素,如压疮、 便秘、泌尿道感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等。通常在诱因解 除后,肌痉挛会有明显减轻。
夹板支具、理疗(电刺激、微波、反馈)
牵伸技术、被动活动、神经肌肉促进、去除诱因
注意事项
明确痉挛发生的原因,解除诱因 被动训练手法轻 注意训练体位,选择正确姿势 物理治疗为基础,辅助综合治疗
2. 采取正确体位: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良好体位的摆放, 可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体位,可减轻肌痉挛;脊髓损伤患 者利用斜床站立,也可减轻下肢肌痉挛。
3.理疗
功能电刺激 脊柱旁电刺激 直肠电刺激 电极埋入性电刺激 振动治疗 温度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抗痉挛状态药物的剂量(mg)
利多卡因运动点或神经干注射
手术治疗
6.手术治疗:当痉挛经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效果 不明显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选择性脊 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术及神经切断术等。
胫前肌肌腱分裂术
适用于由于胫前肌痉 挛导致足内翻,同时 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 导致足下垂。
胫前肌肌腱分裂后转 移在足两侧,使内外 肌力平衡,同时尽量 保持踝背伸肌力。
手术-腘绳肌延长术
膝关节屈曲畸形<45度 需要保留腘绳肌功能

偏瘫痉挛状态ppt课件

偏瘫痉挛状态ppt课件

ppt课件
14
(6)肌肉痉挛的静态牵拉:一次性肌肉过度伸展治 疗偏瘫下肢痉挛,可以明显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从而抑制痉挛。静态牵拉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短暂牵 拉(数秒)、持续牵拉(数分钟到数小时)以及慢性牵拉等。 牵拉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降低牵张反射的反应性,从 而缓解痉挛。
ppt课件
15
2.2 物理疗法
外科疗法如周围神经切断术、脊神经根切断术、肌腱切断或肌腱延长 术等,可以通过破坏神经通路的某些部分,切断牵张反射环路,使过度 增高的肌张力下降而缓解痉挛,但费用和技术要求高,术后需要长期随 访,临床应用局限。目前西医对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主要从理疗、功能 训练等康复手段着手。
ppt课件
9
1、药物疗法
ppt课件
8
(二)现代医学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现状
现代医学对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目前临床抗痉挛药 物有4种使用途径:口服、经皮注射、鞘内注射及局部组织注射,主要 药物有苯二氮卓类、妙纳、巴氯酚、丹曲林钠、乙醇和A型肉毒毒素等。 它们对偏瘫痉挛状态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由于副反应大、远期疗效 不确定和个体差异明显限制了药物的应用。
ppt课件
6
随着神经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对肌张力增 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体脑血管床分布有丰富的 肽能神经参与脑循环的调节,P物质是其中重要的 一种神经多肽。研究表明P物质是感觉神经初级传 入C类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神经 系统中,对运动神经元及感觉神经元均具有兴奋作 用,不但参与对痛觉的传递和调控,对肌肉张力的 调控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阻断脊髓后根P物质的 传入或降低脊髓后角P物质的水平达到降低下肢肌 电发放而缓解肌紧张,是治疗瘫痪后下肢肌紧张度 的增高的一种有效办法。

痉挛的康复治疗PPT课件

痉挛的康复治疗PPT课件

05
痉挛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原则
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安全性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疲劳、避免使用暴力、注意姿势和体位、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
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Bobath疗法
通过控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常姿势和 运动的发展。
Rood疗法
通过刺激皮肤、关节和肌肉等感觉器官,促 进运动功能和姿势的改善。
06
痉挛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预防痉挛的措施和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增强身体免疫 力。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减少血管痉 挛的风险。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减少痉挛发生的 可能性。
痉挛患者的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 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
康问题。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 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
畅。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太极拳等,增强身体素
质。
心理调适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 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痉挛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生活质量提升
心理支持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 量或更换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同时,患者应保持积极 配合,按时服药,不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
常用的痉挛治疗药物
口服药物
如巴氯芬、替扎尼定等, 适用于轻中度痉挛患者。
注射药物
如肉毒素、苯酚等,适用 于重度痉挛或口服药物无 效的患者。

痉挛

痉挛

结果判断:0~7分:无痉挛;8~9分:轻度痉挛; 10~12分:中度痉挛;13~16分:重度痉挛。
量表评定 (3)
两侧内收肌肌张力分级
0 1 肌张力不增加 肌张力增加,一人可轻易使髋关节外展到45°
2
肌张力增加,一人轻微用力即可使髋关节外展
到45° 3 一人需用较大力才可使髋关节外展到45°
4
需两人才能使髋关节外展到45°

肌肉的持续牵伸,骨骼、关节的固定
减缓肌痉挛、疼痛 预防和/或矫正畸形 防止关节挛缩

肢体固定在休息位或功能位
手部抗痉挛夹板
穿 戴 前
穿 戴 后
脑瘫患者穿戴矫形器前后
药物治疗
全身用药 神经传导阻滞(运动点阻滞) 肉毒毒素(BTXA)注射

口服用药的适应证

患者伴有痉挛性疼痛,睡眠减少,癫痫发作和张 力异常;
痉挛的康复治疗
主要内容
概 述 康复评定 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概 述
定义


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 , UMN)损伤后,由于脊髓与脑干反射亢进而导致 的肌张力异常增高状态。 经常在脑或脊髓病变后出现。 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运动障碍表现之一 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 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 腱反射的亢进。
肉毒毒素(BTXA)注射

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即突触处,抑制 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 常用制剂:BTXA(兰州)、Dysport(英国)、Botox(美国) 2~3天内见效,有些可在数小时内见效,有些则要1周 疗效持续8~12周 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 大肌肉徒手定位,但深部或精细肌肉注射需要EMG、电 刺激或超声定位 常用于治疗脑或脊髓损伤后的肢体痉挛、痉挛性斜颈、书 写痉挛等,也可用于治疗睑肌痉挛、面肌痉挛、Meige综 合征、斜视、构音障碍、咬肌痉挛和抽动症

面肌痉挛讲课PPT课件

面肌痉挛讲课PPT课件
痉挛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面肌 痉挛,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 冷水等刺激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牙周 炎等炎症刺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在疾病
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注意面部保暖, 避免冷风、冷水 等刺激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激动和 过度疲劳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关注患者 的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需求和 困难。
教授应对策略:指导患者进行放 松训练、情绪调节等方法,提高 应对能力。
提供情感支持:给予患者关心、 理解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
提供社会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 朋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减轻 孤独感。
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了解面肌痉挛: 了解疾病的症状、 病因和治疗方法, 以减轻焦虑和恐 惧。
单击
面肌痉挛的治疗 方法
面肌痉挛的康复 训练

面肌痉挛的概述
面肌痉挛的预防 和日常护理
面肌痉挛患者的 心理支持
定义和症状
症状通常表现为阵发性、快 速、不规则的肌肉收缩
面肌痉挛是一种面部肌肉不 自主抽搐的疾病
发病部位通常在眼睑、嘴角 等面部肌肉
症状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严 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
病因和病理机制
手术治疗:包括微血管减压 术和面神经梳理术等手术治
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癫痫药物 和镇静剂等药物治疗面肌痉 挛
最新技术:如面肌痉挛的电 生理监测技术、面肌痉挛的
神经调控技术等
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药物治疗:寻找更安全、有效的 药物,以减轻面肌痉挛症状。
神经调节技术:利用神经调节技 术,如电刺激等,对面肌痉挛进 行治疗。

胃痉挛演示ppt课件

胃痉挛演示ppt课件

VS
心理支持
胃痉挛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对患者康复非常重要。心理 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和压力,增强信心和积极应对疾病的能力 。
谢谢聆听
选择易消化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 的食物,如粥、面条、蒸 蛋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油腻、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 椒、咖啡、冷饮等。
生活习惯预防
注意保暖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 意腹部保暖,避免胃肠道受寒冷刺激 。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导 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引发胃痉挛。
04
03
06 胃痉挛的康复与随访
康复期生活指导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 、油腻、咖啡因等。增加高纤维 食物摄入,如水果、蔬菜、全谷
类。
生活方式改善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 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 步、瑜伽等,以缓解压力和促进
消化。
应对压力
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如通过冥想 、呼吸练习、心理咨询等方式减 轻精神负担,有助于缓解胃痉挛
胃痉挛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胃痉挛概述 • 胃痉挛的鉴别诊断 • 胃痉挛的治疗方法 • 胃痉挛的预防措施 • 胃痉挛的并发症及风险 • 胃痉挛的康复与随访
01
胃痉挛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胃痉挛定义
胃痉挛是指胃部肌肉异常收缩,导致 胃壁血管受压、缺血,进而引发疼痛 的一种
严重后果
胃穿孔可能导致急性腹 膜炎,危及生命。
营养不良或贫血
营养吸收障碍
胃痉挛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 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典型的痉挛模式

典型的痉挛模式

典型的痉挛模式部位表现模式头部旋转并向患侧屈曲面向健侧上肢上肢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后(可有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手指屈曲内收躯干患侧骨盆旋后上提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足跖屈、内翻,足趾屈曲、内收言语功能障碍ABC分类及失语症特征表ABC分类主要特征1.皮质性失语综合征①外侧裂周失语综合征Broca失语表达不流利,理解好,复述差Wernicke失语表达流利,理解极差,复述差传导性失语表达流利,理解好,复述差②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经皮质性运动性失语表达不流利,理解好,复述好经皮质性感觉性失语表达流利,理解极差,复述好经皮质性混合性失语表达理解都不好,复述好③完全性失语表达理解复述都不好④命名性失语表达理解复述都好,命名极差2.皮质下失语综合征①基底节性失语缄默声低非流利,理解复述好②丘脑性失语话少声低流利,理解差,复述好吞咽障碍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项目真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病灶脑干双侧大脑半球性质出血、梗死出血、梗死、多发性梗死双侧皮质脊髓束病损病因双侧迷走神经核及其核下纤维病损舌肌萎缩有无舌肌纤颤有无咽反射消失存在或减弱锥体束征无双侧构音发声困难、有鼻构音障碍、无鼻音吞咽运动障碍部位咽喉期口腔期(一)急性期康复内容:1、床上正确的体位摆放2、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3、翻身训练4、准备坐起和站立5、准备做无划圈运动的步行6、上肢训练7、从仰卧位到床沿8、坐位平衡训练4准备坐起和站立①有控制地伸、屈膝的训练●为避免下肢活动时引起上肢的联合反应,让患者作Bobath式握手,伸直双肘并将双上肢高举过头。

PT托患者足底,被动地屈其膝,待由于患者伸肌痉挛而施加于PT手上的压力消失后,让患者小范围、不用力地伸、屈膝。

成功后,再让他主动地、有控制地伸、屈膝。

②踝背屈训练●PT被动地背屈患者的踝,待由于踝跖屈肌痉挛而施加于足底的压力消失后,让患者小范围、不用力地伸屈踝。

抗痉挛体位ppt模板

抗痉挛体位ppt模板

• 偏瘫患者正确的卧位姿势在康复医学中称为抗痉 挛体位。
• 抗痉挛体位又叫良肢位,基本康复手段的一种, 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位 置或保持一种姿势。因为偏瘫之后容易出现人体 抗重力肌的痉挛,也就是上肢的屈肌痉挛,下肢 的伸肌痉挛。所以,良肢位的摆放,对这种痉挛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膝关节稍弯曲,膝下可垫一小枕; 踝关节背曲,保持90度,足尖向上, 防止足下垂,在床尾放置枕头。
仰卧位
上抬
外展
伸直 掌心向上
上抬
避免 外旋
屈曲
1、尽量减少仰卧位的时间,因其受颈紧张性 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
2、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发生褥疮的危险 性增加。
3、避免被子太重而压迫偏瘫足造成足尖的外 旋。
4. 两手移至床上,整理坐姿或躺至床上
重视早期康复 强调持续康复
重谢视心谢理您康的复 聆听
重视家庭成员的参与
• 错车式转移
解,下面将患者正在坐的
椅子称为第一张椅子,将
要转移过去的椅子称为第
二张椅子,常用有下述几
种方法
两椅并排放,如果使用轮椅,两轮椅之间的 扶手要拆除
步骤
患者身体向第二张椅子侧斜,握着该座位的远 侧扶手或座位边缘,另一只手握着 第一把椅 子扶手
患者将臀部从第一把椅子横过到第二把椅子上
调整两脚姿势慢慢坐下
不正确的卧位姿势可诱发加重痉挛模式, 进而引发关节挛缩,导致患者严重的功能 障碍。
正确的抗痉挛体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 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 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的治疗性体位。 可有效地预防肩关节半脱位 。
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和加强康复训练,可降 低患者的致残率,可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疗法
②牵张训练:缓慢、持续牵拉紧张的肌肉可降低肌张力、 放松肌肉、缓解痉挛,为主动运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牵张 训练可分为被动牵张和自我牵张。被动牵张指借助于外力 (如采用手法或矫形器)进行缓慢持续的牵张。自我牵张 指利用自身体重使痉挛肌受到牵张以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如脑血管意外患者采用偏瘫上肢负重的方法缓解上肢以及 手指屈肌痉挛;截瘫患者斜床或起立床站立以缓解下肢屈 肌痉挛。
痉挛的康复治疗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一)康复治疗原则
根据痉挛的不同形式,可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全身性痉挛:主要是全身用药,包括口服和注射 系统性痉挛:采用神经干阻滞,也可口服用药 局部痉挛:主要采用局部神经阻滞技术,一般不全身
用药
(二)康复治疗方法
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预防体位、物理治疗、 药物及手术治疗等
(2)水疗法:将痉挛侧肢体浸浴在温水中也有利于肌痉
挛的缓解。室温宜保持在22~25℃,水温宜在37~40℃。
理疗
(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减少静止 时肌痉挛的活动及相关反应,也可抑制被动牵张时痉挛 肌的不自主运动。因此,临床常用语痉挛型脑瘫和脑血 管意外患者上肢的屈肌痉挛的治疗。治疗时20~30min/ 次,1~2次/d。
胸骨柄 拇指
膝部
理疗
功能电刺激 脊柱旁电刺激 直肠电刺激 电极埋入性电刺激 振动治疗 温度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理疗
(1)冷疗法或热疗法:冷疗法或热疗可使痉挛的肌肉有 一过性放松,也可缓解疼痛,常在运动疗法之前使用。 冷疗的方法:将手足直接泡在冰水中15~20s,然后用 干毛巾擦干,反复5~6次至皮肤发红。热疗的方法:将 布袋在热水中升温至70~80℃,然后用毛巾包裹布袋放 在患部进行热疗,也可用红外线、蜡疗等温热疗法。
理疗
③功能性电刺激:对脑血管意外合并有屈指肌痉挛的患 者,电刺激其伸指肌群,对缓解肌痉挛有利。电刺激配 合肉毒毒素注射比单用肉毒毒素注射更有效。对腓肠神 经的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可以减轻小腿的肌痉挛, 使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大。20~30min/次,1~2次/d。
支架和夹板
4.支架和夹板:可利用上肢或夹板、系列塑性或矫形器 等矫正痉挛,如用于内收肌痉挛的外展支架,用于屈肘 肌痉挛的冲气压力夹板等。支架和夹板的作用除了能防 止肌痉挛的加重外,还能防止挛缩,应提倡早期应用。
(4)电疗法:①交替点刺激疗法:通过交互抑制 原理,使肌张力降低。使用两组点极,分别交替 刺激痉挛肌的肌腱和拮抗肌的肌腹,两路电流为 电脉冲出现时间相差0.1~1.5s,脉冲宽度 0.2~0.5ms的方波或一组波群,方波或波群出现 的频率为0.66~1Hz,电流强度均以能引起肌肉明 显收缩为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疗
2. 采取正确体位: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良好体位 的摆放,可使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得到抑制,如脑血管 意外、颅脑外伤的急性期采取卧位抗痉挛体位,可减 轻肌痉挛;脊髓损伤患者利用斜床站立,也可减轻下
肢肌痉挛。
对抗痉挛体位
头颈-躯干保持中立位,左右对称 休息位肢体摆放对抗痉挛 活动中对抗痉挛:体位转换、移动、ADL PT和OT治疗中对抗痉挛(上肢-下肢)
运动疗法
③拮抗肌的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适度的主动运动, 对痉挛肌有交替性抑制作用,如肱二头肌痉挛可训练 肱三头肌主动收缩,股内收肌痉挛可训练髋外展肌的 主动和抗阻收缩等。
④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应用各种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对 患侧肢体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射性模式进行抑制, 可缓解痉挛。如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出现的痉挛,可 通过Bobath技术、Rood技术以及PNF技术抑制痉挛模式, 调整肌张力,以建立正确的姿势模式和功能活动模式。
治疗目的是通过缓解肌痉挛,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二)康复治疗方法
1.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 2.采取正确体位; 3.物理治疗; 4.支架和夹板; 5.药物治疗; 6.手术治疗
(二)康复治疗方法
1. 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痉挛与某些外界刺激有关, 因此在治疗肌痉挛之前,要尽量解除这些外界刺激因 素,如压疮、便秘、泌尿道感染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 痛等。通常在诱因解除后,肌痉挛会有明显减轻。
②直肠电刺激法:采用棒状电极(纵向电极为4点式,2 个正极,2个负极;横向电极为2点式,1个正极,1个负 极),棒状电极长100~150mm,直径20~25mm,以肥皂水 润滑后置入肛门内,深度约80~100mm,电刺激量9~10V, 3~160mA,方波脉冲,每次刺激1s,间隔29m,共刺激30 次,总时间15min。用于脊髓损伤患者。
反射性抑制抗痉挛
躯干肌痉挛:头抬高过伸抑制屈肌痉挛; 头屈曲抑制伸肌痉挛 上肢上举过头抑制躯干、髋屈肌痉挛
肢体痉挛:肢体内旋抑制肢体伸肌痉挛; 肢体外旋抑制肢体屈肌痉挛; 上臂举过头抑制上肢屈肌痉挛;
躯干、头和肢体的伸肌痉挛:旋转躯干(骨盆不动) 髋、膝屈及髋外展
肩部




点 抗
骨盆


拇趾
头颈部
药物治疗
5.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口服用药及局部用药两 大类。
1)口服药:①巴氯芬(baclofen):可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使肌痉挛缓解。②其它口服药:地西 泮、复方氯唑沙宗及氯丙嗪等中枢神经抑制剂,也有 降低过高肌力的作用,可作为肌痉挛的辅助治疗药物。
(二)康复治疗方法
3.物理治疗 (1)运动疗法:通过被动运动或主动运动缓解肌痉挛。 被动运动与按摩 牵张训练 拮抗肌的主动运动 神经发育治疗技术-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
运动疗法
①被动运动与按摩:由治疗师通过被动运动、被动牵张 和局部按摩的方法改善肌痉挛。深入而持续较长时间的 肌肉按摩,或温和地被动牵张肌痉挛,可降低肌张力, 有利于训练系统地进行,但其效果仅能维持数十分钟。 被动运动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导致肌肉肌腱损伤。被动 运动可结合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如被动屈曲足 趾可降低膝伸肌张力,利于被动屈膝。嘱患者作痉挛肌 等长收缩继以主动放松,再作被动牵张时可明显降低牵 张阻力。被动运动和按摩可每日数次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