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案

合集下载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组歌》语文教案《组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录音机、投影仪预习要求:1、制作读书卡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学法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

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

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

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七律长征》导入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1、中心句是哪句?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D�D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案

《组歌(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了解运用拟人手法所创造的意境。

3.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组歌》的内容和情感。

2.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并体会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研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所运用的拟人手法和优
美的语言,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感情。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海浪和雨的认识和感受,引导
学生理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5.总结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海浪和雨的短文,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和优美
的语言。

2023最新-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

2023最新-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火把节之歌》原文阅读这是一个火的民族,它的历史就是一条火的长河。

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实际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节。

在凉山彝族群众心目中,火是圣物,它能够净化一切。

年节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将一块石头烧过,经淬水冒出蒸汽,再将祭品在上面绕三圈以除掉一切污浊。

他们视火为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与跨越。

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在家要挂在屋壁上方,用后只能用手压灭而不许用唾沫淹灭。

火是中心,哪里有了火,哪里便会围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们的轴心。

人类最初一代的文明,是被火焰照亮的。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火的崇拜、火的禁忌的习俗。

然而,像我国彝族那样,把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形式固定下来,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却是不多见的。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了解歌曲表达情感的方式,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组歌,回顾学过的一些经典组歌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组歌的特点和要求,如合唱方式、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如何通过音乐完成情感的表达。

3.分组练习(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首适合自己的歌曲进行合作创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行创作歌词,也可以选择改编已有的音乐作品。

4.创作分享(20分钟)5.练习演唱(30分钟)每个小组开始排练演唱,老师和助教利用这个时间帮助学生纠正唱歌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发声、控制节奏和合理运用声音的表情。

6.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7.总结评价(10分钟)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才华,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创作精神。

四、课后延伸: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歌曲创作保存下来,用于其他演出或参加相关比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歌曲创作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组歌》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歌曲,适合作为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美的感受,在诗歌的演唱中培养学生的声乐素质、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以下是一份《组歌》语文教案的参考:教学目标:1. 通过学唱《组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音感和音准。

2. 增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唱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音响设备和音乐资源。

2. 《组歌》歌曲的歌词和音乐文件。

3. 打印学生歌词,分发给学生。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组歌》的封面和歌手信息,简要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作词作曲的人物。

引起学生对该歌曲的兴趣。

2. 学唱(1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和逐句教唱的方式,带领学生逐步学唱《组歌》。

首先播放整首歌曲,让学生用听觉感受整个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然后以句子为单位,逐句教唱,学生跟读后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整首歌曲。

3. 理解(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组歌》的歌词,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歌曲的主题是什么?这首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4. 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来演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部分进行表演。

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动作、舞台布置等,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在表演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排练和指导,确保每个小组的表演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5. 总结(5分钟):邀请学生评论各个小组表演的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合唱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意义。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本次合唱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歌曲歌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唱歌曲,进行分组练习和表演,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唱技巧和音乐素养。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组歌的音乐形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分析组歌的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与特点2. 组歌的结构分析3. 组歌的欣赏与评价4. 组歌的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和结构分析。

2. 示范法:播放经典组歌,让学生感受组歌的魅力。

3. 实践法:分组创作组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组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组歌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投影仪等。

3. 分组材料:乐谱、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组歌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构成要素。

3. 欣赏与评价:播放经典组歌,让学生感受组歌的魅力,并进行评价。

4. 创作实践:分组创作组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创作心得,总结组歌学习的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组歌,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组歌,分析其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音乐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组歌知识,如观看音乐会、写观后感等。

八、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回顾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覆盖组歌的定义、特点、结构和创作方法。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待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组歌》的意义;(2)通过音乐欣赏、演唱等方式,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背景介绍;2. 《组歌》中的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3. 《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4. 《组歌》中的歌曲欣赏和演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的理解;2. 教学难点:《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组歌》的背景、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 讨论法: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 欣赏法:欣赏和演唱《组歌》中的歌曲;4.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演唱《组歌》。

五、教学课时1. 课时安排:共2课时;2. 每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第二课时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组歌》的背景,学生阅读各个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个篇章主题和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内容: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学生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学生对《组歌》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和演唱能力;3. 评价标准:能够理解《组歌》的主题和内容,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组歌-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组歌-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组歌-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本文档主要介绍了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的教案,重点是其中的一个教学内容——组歌。

组歌,指将多个独立的歌曲或曲段组合成一个连续、完整的大型音乐作品,是合唱团、管弦乐队以及交响乐团等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组歌的概念,了解组歌的演唱方式和创作流程;2.能够应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设计一首具有流畅性、统一性和美感的组歌;3.能够通过集体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内容1.组歌的概念和基本形式;2.组歌的演唱技巧;3.组歌的创作流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组歌的概念和基本形式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组歌的定义和基本形式;2.能够鉴赏具有代表性的组歌作品。

教学步骤1.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定义和基本形式;2.通过播放多个代表性的组歌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组歌的音乐魅力并尝试分析其中的组成部分;3.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声音的组合,创作属于自己的组歌作品。

第二课时:组歌的演唱技巧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组歌的演唱技巧;2.能够尝试合唱、独唱、合奏等不同的演唱方式。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组歌的演唱技巧,如节奏掌握、声音协调、音量掌控等;2.分组训练学生的独唱、合唱和合奏技巧;3.学生互相合唱、合奏,发现和解决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课时:组歌的创作流程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组歌的创作过程,练习音乐创作的方法和技巧;2.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品的创作。

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组歌的创作过程和技巧,如和声、旋律、节奏等;2.小组合作,根据教师要求,设计属于自己的组歌作品;3.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教学评价1.阶段测试;2.课后作业——合唱或创作一首组歌,并分析其中的难点和改进方法;3.课堂群评互评。

教学反思组歌教学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音乐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意识,才能达到实际教学效果。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组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历史。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和特点2. 组歌(节选)的欣赏3. 组歌的历史背景4. 组歌的创作方法5. 组歌的表演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的基本知识,组歌(节选)的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组歌的创作方法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等基本知识。

2. 示范法:欣赏优秀的组歌(节选),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组歌的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组歌的历史背景,播放优秀组歌(节选)供学生欣赏。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讨论组歌的创作方法和表演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组歌创作和表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组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创作组歌。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组歌的资料,了解其发展历程,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创作与表演: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创作的组歌和表演效果,从创意、配合、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搜集的组歌资料,评估其对组歌历史和发展了解的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示范、引导和评价等方面。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反馈,以及他们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

3. 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优秀8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情导入:雨,来自辽远的天空,它有时缠绵,有时奔放,有时伤感,有时飘逸,这就是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初步阅读,感知文本——听雨声:投影:自读全文,要求: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悟展示:学习诗歌,读为先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1、学生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每生读一部分,生互评,评点到位者范读。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师结: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来自天籁的雨声,满足了听觉的享受,我们一起观赏雨景,品味雨景。

三、品味语言,揽胜探美——赏雨景:过渡语:雨雪风霜,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请同学们口头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雨景。

1、请学生口头描述雨景:生发言后,生评价,师借机引导学生将生描述的雨景与本文的语言相比。

过渡语:同学们的描述很真实,不过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

看来,我们只能描述雨景,而纪伯伦是在描绘雨景。

2、作者是怎样描绘雨景的呢?生发言:作者把雨比喻为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等。

师小结: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句呈现的画面等方面来谈。

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让诗歌中的雨现出来、水动起来、鲜美的芳草摆动起来、缤纷的花朵绽开笑脸。

预设示例:(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品味赏析:“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章节一: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组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章节二:作品分析1. 教师讲解组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每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旋律走向。

章节三:声乐技巧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音准、节奏和发声练习。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章节四:合唱排练1. 教师分配合唱中的各个声部。

2. 指导学生进行声部协调和音色融合。

3. 排练整首组歌,注意合唱的整齐和和谐。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技巧。

3.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曲和合唱曲目。

章节六:音乐理论基础1. 介绍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

2. 结合《组歌(节选)》中的实例,讲解相关的音乐理论。

3. 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来更深入理解作品。

章节七:作品欣赏与讨论1. 播放《组歌(节选)》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章节八:创意表达与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从组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表达。

2. 可以是写作、绘画、舞蹈等形式的创意活动。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章节九:声乐排练与表演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声乐排练。

2. 注意学生的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最终进行完整的表演,可以是课堂上的小型表演,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形式的展示。

章节十:课程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组歌》教案

《组歌》教案

《组歌》教案《组歌》教案(一)第二次层次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身份证号码的含义、编码规律,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识别身份证号码、设计身份证号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编排的规律与方法,还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编码,学生列举了很多,如身份证、门牌号、汽车牌照等等,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些图片做了补充,使这些广泛存在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略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数字与编码”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这里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但在老师问出还有什么疑问时,学生反映不大,我感到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除收集一些身份证号码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先去预习一下这个知识,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然后在上课时一起研究。

教学目标: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有一个活动目的是探索两种不同导入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中的课堂运用实效。

因此,执教的两位老师在基本确定了活动过程后,对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设计。

两个活动,我们分别运用了两种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另一种是手指游戏变魔术导入,教师通过魔术变出三种图形,然后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⒈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不同的组歌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分析组歌的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及特点2. 著名组歌作品欣赏3. 组歌的结构分析4. 组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5. 音乐实践:分组演唱组歌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组歌的定义、特点、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2. 难点:对组歌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音乐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2. 欣赏法:播放著名组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分组演唱组歌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组歌的定义及特点,引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欣赏著名组歌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风格及表现手法。

3. 分析组歌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组歌形式,如合唱、独唱、对唱等。

4. 探讨组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5. 分组演唱组歌作品,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提高音乐表现力。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组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音乐实践:评估学生在分组演唱组歌作品时的表现,包括准确性、节奏感、音准和团队协作。

3.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组歌作品的欣赏分析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准备相关的组歌作品音频,确保音质和播放效果。

2. 视频资料:如有必要,准备相关的组歌作品视频资料,以便更直观地展示作品表演。

3. 乐谱:为学生提供分组演唱时所需的乐谱或歌词。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了解并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演唱组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组歌(节选)的背景介绍2. 组歌(节选)的歌词分析3. 组歌(节选)的旋律、节奏特点分析4. 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指导5. 组歌(节选)的团队协作训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歌词分析、旋律节奏特点等。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演唱技巧。

3. 练习法:分组练习,团队合作演唱,教师点评指导。

4.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促进师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授:分析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讲解演唱技巧。

3. 示范演唱: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学生跟随练习。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合作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加深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演唱技巧评估:通过分组演唱,评估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技巧掌握程度,如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3. 团队协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演唱中的表现,如默契度、协作精神、音色搭配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组歌》中的各个篇章;(2)掌握《组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3)了解《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2)学会欣赏《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组歌》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组歌》中的各个篇章;(2)掌握《组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3)了解《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2)欣赏《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组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组歌》中的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组歌》文本、相关参考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组歌》文本,了解作者简介和文学背景;3.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齐全,便于进行教学展示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组歌》文本,感知文本内容,记录重点词汇和句子;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分析《组歌》中的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组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组歌》中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解读《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组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组歌》中的艺术美和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组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概述《组歌》的诗歌形式和结构特点。

2.2 诗歌分析:分析《组歌》中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解读《组歌》中的意象、象征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组歌》中的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情感表达。

3.3 创作与表达: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组歌》的文本材料。

5.2 参考资料:有关《组歌》的背景资料、诗歌创作技巧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如诗歌朗诵、解读等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组歌》中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

(2)理解组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的主题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组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组歌。

(2)理解组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的主题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组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组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组歌》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组歌》。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词语解释:(1)解释组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2)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组歌》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名确认。

六、教学内容1.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组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2. 写作练习:(1)请学生以组歌中的某一主题为素材,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彼此的作品。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歌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组歌中的某一问题或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估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组歌的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水平。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理解不同风格的组歌形式。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和特点2. 不同风格的组歌形式3. 著名组歌作品欣赏4. 组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5. 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和不同风格的形式。

2. 示范法:欣赏著名组歌作品,分析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3. 实践法:分组练习演唱组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组歌的定义、特点、不同风格的形式以及著名组歌作品。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组歌作品。

3. 乐谱:提供给学生练习演唱。

4. 分组标志:用于区分不同团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组歌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不同风格的组歌形式,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3. 欣赏:播放著名组歌作品,分析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4. 实践:分组练习演唱组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组歌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不同风格的组歌形式。

2. 学生能欣赏并分析著名组歌作品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3. 学生在演唱组歌时,展现出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组歌的艺术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组歌比赛或表演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组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音乐才华。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音乐学习情况。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2.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纪伯伦组歌教学教案设计

纪伯伦组歌教学教案设计

纪伯伦组歌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组歌》的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教学内容:1. 简介纪伯伦及其作品《组歌》。

2. 分析《组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播放纪伯伦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学生阅读《组歌》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组歌》中的艺术美。

教学内容:1. 分析《组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讨论《组歌》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分组讨论《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如爱情、生命、自然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2. 让学生学会从《组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内容:1. 分析《组歌》中的创意写作手法。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中的创意写作手法,如想象、象征等。

2. 学生根据《组歌》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3.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四章:诗歌表演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

2. 让学生通过表演形式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表演准备。

2. 诗歌表演展示及评价。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组歌》进行表演准备。

2. 各组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3. 教师总结评价,强调表演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歌
作者简介:纪·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哲理诗人、画家。

主要著作有《泪与笑》《疯人》《先知》《先驱者》《沙与沫》《叛逆的灵魂》《被折断的翅膀》《珍趣集》等。

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的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开拓者之一。

本文语言特点:《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1、朗读《浪之歌》,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讨论一下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浪之歌》中,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2.文章结构:
Q:《浪之歌》可以分为多少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海浪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海浪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3.读课文,按内容填空。

诗中的海浪形象非常感人,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

黎明她_ 在情人耳边发出海誓山盟_____,傍晚她__把爱恋的祷词歌吟___,潮涨时她_拥抱着他___,潮退时她___扑倒在他的脚下__,他们的爱__执著坚定,难舍难分____
4.第⑤段中,加粗的“它”指_____礁石____,这一节主要用___拟人____和___排比___修辞手法,表现海浪( D )。

A.对广阔的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爱情。

B.移情别恋。

C.对爱情真谛的理解。

D.对生命意义的集中诠释。

5.如何理解“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夜阑人静,万物沉睡,惟有海浪守护万物彻夜不寐。

她是世间美好价值的守护者,她的歌唱也是她的叹息。

她的情感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

再次朗读《雨之歌》,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节奏主要就是两首诗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而言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汉语译者的匠以所在。

两首诗在翻译过来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得诗在声音层面不县得单调。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文章结构:
Q:《雨之歌》可以分为多少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雨是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写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暗示尘世人生也是一个循环.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雨来到了人的世界,而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的世界运动过程的各种形式.
(二)阅读<<雨之歌>>
1.写出第⑤段中的韵脚:“道”、“了”、“抱”
2.第③段中为什么“我哭”、“山河乐”,“我掉下来”花草“绽笑脸”?
雨下得山河水涨浪高,呈现出“乐;雨“掉”下来才能“风调雨顺”,满足了花草的需要,因而“绽笑脸”
4.第⑧段中诗人连用两组排比句,将“雨”同“爱情”进行了类比,请结合课文,谈谈他是怎样“何其酷肖”的。

①雨是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爱情不只包括情感传递,更意味着奉献;②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你知道在本文中,浪和雨各代表着什么形象吗?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雨:奉献者的使者形象.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已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抒情特点的诗.它首先必须是诗,其次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它不同于格律诗或自由诗,不仅仅在于消极方面,它更在于积极方面.它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它不同于诗意的散文,它更在于篇幅的短小和诗质的致密,或者不如说,诗意的散文归根到底是散文,而散文诗实际上就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