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案

合集下载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组歌》语文教案《组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录音机、投影仪预习要求:1、制作读书卡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学法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

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

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

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七律长征》导入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1、中心句是哪句?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D�D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案

《组歌(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了解运用拟人手法所创造的意境。

3.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组歌》的内容和情感。

2.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并体会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研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所运用的拟人手法和优
美的语言,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感情。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海浪和雨的认识和感受,引导
学生理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5.总结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海浪和雨的短文,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和优美
的语言。

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

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

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组歌》既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歌教学,除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还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本文结合教育现状和实际情况,对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进行了探讨。

【正文】一、何为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分工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并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共同完成一首歌曲,达到锻炼和提升孩子们表演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的目的。

二、如何制定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1.确定选题根据课程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确定选题,如:节日歌曲、校园流行歌曲、民歌、儿歌、童谣等。

2.确定歌曲选定题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歌曲的选择。

推荐歌曲时,要根据歌曲难易程度、曲调和旋律、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歌曲适合班级整体水平和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3.确定表演形式根据歌曲选题和班级实际情况,确定表演形式和舞台布景。

如:通过独唱、合唱、舞蹈、器乐、朗诵等多种表现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不同形式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特长。

4.制定排练计划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排练计划。

应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情况,确定他们在歌曲中的角色分配。

多次排练,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保障整体表现效果。

5.展示演出演出前,教师要指导孩子们进行必要的化妆、服装、道具布置等工作,确保演出效果。

三、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能带给孩子们什么?1.提高音乐素养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学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唱歌、演奏等方式,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2.培养课堂合作能力《组歌》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是孩子们合作、协作、友爱、互助的机会,能够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3.提高自信心和表现能力在《组歌》的教学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表演、演唱与舞蹈等方式,实现自己的成就感,提高自信心,锻炼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了解歌曲表达情感的方式,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组歌,回顾学过的一些经典组歌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组歌的特点和要求,如合唱方式、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如何通过音乐完成情感的表达。

3.分组练习(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首适合自己的歌曲进行合作创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行创作歌词,也可以选择改编已有的音乐作品。

4.创作分享(20分钟)5.练习演唱(30分钟)每个小组开始排练演唱,老师和助教利用这个时间帮助学生纠正唱歌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发声、控制节奏和合理运用声音的表情。

6.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7.总结评价(10分钟)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才华,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创作精神。

四、课后延伸: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歌曲创作保存下来,用于其他演出或参加相关比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歌曲创作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组歌的概念,了解组歌的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组歌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组歌,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听、唱、奏等方式,体验组歌的魅力,培养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音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2.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组歌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组歌中的音乐元素。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听、唱、奏等方式,体验组歌的魅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音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师需要熟悉组歌的内容和特点,了解组歌的音乐元素。

2.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乐谱、音响设备等。

学生准备:1. 学生需要预习组歌的内容,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需要准备好相关的音乐材料,如乐谱、乐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或播放一组歌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教学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组歌的概念和特点,讲解组歌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 课堂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听、唱、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组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4.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如听讲、提问、回答问题等。

2. 音乐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听、唱、奏等活动中的表现,如音准、节奏、演奏技巧等。

3. 音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评价、提出见解等。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组歌》的意义;(2)通过音乐欣赏、演唱等方式,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背景介绍;2. 《组歌》中的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3. 《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4. 《组歌》中的歌曲欣赏和演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的理解;2. 教学难点:《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组歌》的背景、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 讨论法: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 欣赏法:欣赏和演唱《组歌》中的歌曲;4.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演唱《组歌》。

五、教学课时1. 课时安排:共2课时;2. 每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第二课时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组歌》的背景,学生阅读各个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个篇章主题和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内容: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学生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学生对《组歌》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和演唱能力;3. 评价标准:能够理解《组歌》的主题和内容,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初中语文组歌教案

初中语文组歌教案

初中语文组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组歌:《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鹿柴》、《江雪》。

2. 文学作品欣赏:《庐山谣》、《乌衣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组歌产生兴趣。

2. 教师通过播放组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组歌的美妙。

二、学习组歌(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个学习组歌,包括《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鹿柴》、《江雪》。

2. 教师讲解每个组歌的背景、作者、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组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学作品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庐山谣》、《乌衣巷》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组歌和文学作品的灵感,进行创作练习。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创作形式,如写作、绘画、表演等。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3. 学生在展示和评价中的表现和反思能力。

教学资源:1. 组歌的音频和歌词。

2. 文学作品的文本。

3. 创作材料(如纸张、画笔等)。

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组歌-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组歌-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组歌-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本文档主要介绍了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的教案,重点是其中的一个教学内容——组歌。

组歌,指将多个独立的歌曲或曲段组合成一个连续、完整的大型音乐作品,是合唱团、管弦乐队以及交响乐团等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组歌的概念,了解组歌的演唱方式和创作流程;2.能够应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设计一首具有流畅性、统一性和美感的组歌;3.能够通过集体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内容1.组歌的概念和基本形式;2.组歌的演唱技巧;3.组歌的创作流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组歌的概念和基本形式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组歌的定义和基本形式;2.能够鉴赏具有代表性的组歌作品。

教学步骤1.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定义和基本形式;2.通过播放多个代表性的组歌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组歌的音乐魅力并尝试分析其中的组成部分;3.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声音的组合,创作属于自己的组歌作品。

第二课时:组歌的演唱技巧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组歌的演唱技巧;2.能够尝试合唱、独唱、合奏等不同的演唱方式。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组歌的演唱技巧,如节奏掌握、声音协调、音量掌控等;2.分组训练学生的独唱、合唱和合奏技巧;3.学生互相合唱、合奏,发现和解决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课时:组歌的创作流程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组歌的创作过程,练习音乐创作的方法和技巧;2.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品的创作。

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组歌的创作过程和技巧,如和声、旋律、节奏等;2.小组合作,根据教师要求,设计属于自己的组歌作品;3.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教学评价1.阶段测试;2.课后作业——合唱或创作一首组歌,并分析其中的难点和改进方法;3.课堂群评互评。

教学反思组歌教学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音乐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意识,才能达到实际教学效果。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章节一: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组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章节二:作品分析1. 教师讲解组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每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旋律走向。

章节三:声乐技巧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音准、节奏和发声练习。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章节四:合唱排练1. 教师分配合唱中的各个声部。

2. 指导学生进行声部协调和音色融合。

3. 排练整首组歌,注意合唱的整齐和和谐。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技巧。

3.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曲和合唱曲目。

章节六:音乐理论基础1. 介绍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

2. 结合《组歌(节选)》中的实例,讲解相关的音乐理论。

3. 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来更深入理解作品。

章节七:作品欣赏与讨论1. 播放《组歌(节选)》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章节八:创意表达与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从组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表达。

2. 可以是写作、绘画、舞蹈等形式的创意活动。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章节九:声乐排练与表演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声乐排练。

2. 注意学生的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最终进行完整的表演,可以是课堂上的小型表演,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形式的展示。

章节十:课程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组歌》教案

《组歌》教案

《组歌》教案《组歌》教案(一)第二次层次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身份证号码的含义、编码规律,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识别身份证号码、设计身份证号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编排的规律与方法,还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编码,学生列举了很多,如身份证、门牌号、汽车牌照等等,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些图片做了补充,使这些广泛存在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略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数字与编码”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这里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但在老师问出还有什么疑问时,学生反映不大,我感到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除收集一些身份证号码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先去预习一下这个知识,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然后在上课时一起研究。

教学目标: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有一个活动目的是探索两种不同导入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中的课堂运用实效。

因此,执教的两位老师在基本确定了活动过程后,对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设计。

两个活动,我们分别运用了两种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另一种是手指游戏变魔术导入,教师通过魔术变出三种图形,然后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⒈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组歌-冀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组歌-冀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组歌-冀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组歌的含义以及表现主旨。

2.能够将个体的音乐表现融入到整体合唱中。

3.能够合理运用唱法、音色、韵律等技巧,实现音乐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以冀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的组歌为例,通过分析歌曲内容及音乐元素,探讨音乐合唱表演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步:歌曲欣赏和分析1.教师播放乐曲,并引导学生认真听歌、领略歌曲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

2.通过交互问答,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体裁、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理解歌曲意义和主旨。

第二步:声部传授1.教师分配声部,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合理分配声部难度。

2.教师传授各声部的唱法要点、节奏感觉、呼吸方法、发音过程和感情表达。

3.在进行唱练时,教师重点指导声音调整、声音渲染、音色表现、歌词表达等唱法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第三步:整合演唱1.整合各声部唱法,从整体上把握歌曲曲调和情感表现。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合唱时的配合默契和表现准确性。

在提高个人表现的前提下,强调团队协作与协调,建立整合观念。

3.加强对歌曲情感表达的掌握,注重音乐情感的深化,提高音乐表现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步:训练和评价1.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稳定各声部的唱法,并提高个人表现水平。

2.教师定期派发反馈表,帮助学生反思和专业化训练,加强学生自我调整和提高音乐表现水平。

教学重点1.歌曲欣赏和分析。

2.声部分配和教授,培养个人音乐表达能力。

3.整合演唱和注重音乐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在整合演唱中,尤其是在歌曲情感表达的深化和感染力方面,提高合唱表演的整体质量,延伸音乐表现领域。

2.各声部的技巧实现和整体协调,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合作精神。

课堂实践本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情感表达、学生合唱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学实践。

其中,指导学生加强声部唱法实现和整体协调,在优化合唱表演的同时,加强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在集体之外,实现个体音乐表达,确立个性和评价标准。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组歌》中的各个篇章;(2)掌握《组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3)了解《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2)学会欣赏《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组歌》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组歌》中的各个篇章;(2)掌握《组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3)了解《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2)欣赏《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组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组歌》中的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组歌》文本、相关参考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组歌》文本,了解作者简介和文学背景;3.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齐全,便于进行教学展示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组歌》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组歌》文本,感知文本内容,记录重点词汇和句子;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组歌》的内涵,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分析《组歌》中的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组歌(节选)》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1.2 课程目标(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2)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并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作品简介《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创作于年。

作品分为多个乐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2.2 作品结构(1)第一乐章:X(节选)(2)第二乐章:X(节选)(3)第三乐章:X(节选)(4)第四乐章:X(节选)(5)第五乐章:X(节选)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知识要点;3.2 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播放示范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魅力;3.3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唱、合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4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唱一首简单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2 作品介绍:讲解作品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知识要点;4.3 音频播放:播放《组歌(节选)》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魅力;4.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4.5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5.2 合唱效果:评价学生在合唱练习中的表现,如音准、节奏等;5.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成果,如乐谱熟悉程度、演奏技巧等;5.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及相关资料;6.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耳机等;6.3 网络资源: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6.4 教具:黑板、粉笔、乐谱架等。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组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组歌》中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解读《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组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组歌》中的艺术美和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组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概述《组歌》的诗歌形式和结构特点。

2.2 诗歌分析:分析《组歌》中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解读《组歌》中的意象、象征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组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组歌》中的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情感表达。

3.3 创作与表达: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组歌》的文本材料。

5.2 参考资料:有关《组歌》的背景资料、诗歌创作技巧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如诗歌朗诵、解读等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组歌》中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增加学生对语言的音乐化理解,提高发音和语调的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感受组歌的美妙和力量。

教学重点:1.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顺利进行口头演唱。

2.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演唱,锻炼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事先准备好选定的组歌曲目的歌词和伴奏音乐。

2. 提前分好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人数均匀。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一些经典诗歌,并让他们谈一谈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Step 2:分组准备(5分钟)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给定时间内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并且设计一套动作和编排。

同时,学生还可以为歌曲编写新的歌词以适应团队的主题或情感。

Step 3:演唱和合作(30分钟)每个小组依次进行演唱。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指导和建议,例如如何统一节奏、如何协调合唱等。

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表达情感,合理运用声音的变化和语气的表达。

Step 4:评价和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每个小组的表演,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合作和演唱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分享给其他同学。

Step 5:展示和分享(10分钟)最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表演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表达对表演的赞赏和建议。

Step 6: 结束(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团队合作和音乐表达方面的重要性。

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欣赏和参与音乐活动。

板书设计: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组歌,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语言的音乐化理解,提高发音和语调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通过自主选择歌曲、编写新歌词和设计动作编排,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评价和总结环节,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团队合作和音乐表达方面的收获和不足,并从其他小组的表演中汲取经验和灵感。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组歌教学目标:1.学习合唱歌曲的基本技巧,包括和声、节奏、合拍等;2.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选取一首适合学生年龄、音域和难度的合唱歌曲;2.准备歌词、乐谱和音乐伴奏;3.器乐教师或伴奏人员;4.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让学生听一段有机乐器演奏的组歌,让他们感受不同乐器合奏的和谐与美妙。

2.向学生介绍合唱歌曲的概念,并解释合唱歌曲是由多个声部合唱完成的。

3.与学生讨论合唱需要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展示:(20分钟)1.播放合唱歌曲的音乐伴奏,让学生听一遍并注意歌曲的整体的和声。

2.分发歌词和乐谱给学生,让他们跟随乐谱一起唱一遍。

3.强调歌曲的节奏感和合拍,引导学生一起打拍子。

分组练习:(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声部,分别练习自己的部分。

2.每个小组的声部分配一位学生领唱,其他成员跟随领唱学习和练习。

3.指导每个小组逐步合并声部,完成组歌的合唱。

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合作和改进。

整合练习:(30分钟)1.将各小组合并,整合成完整的合唱团队,练习整首组歌。

2.强调团队合作、和声协调和整体的音乐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提出建议。

表演和反馈:(20分钟)1.让学生为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同学表演他们所学的组歌。

2.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欣赏和赞赏他人的表演,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总结:(10分钟)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技巧和经验。

2.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

3.与学生分享合唱歌曲的欣赏和表演的乐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类型的合唱歌曲,如民歌、流行歌曲等,拓宽他们的音乐体验和表达方式;2.组织学生自主创作合唱歌曲,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邀请专业合唱团队或合唱指导来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提供更深入的合唱教学和指导。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组歌。

(2)理解组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的主题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组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组歌。

(2)理解组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组歌的主题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组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组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组歌》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组歌》。

(2)分小组进行背诵练习。

3. 词语解释:(1)解释组歌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2)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组歌》背诵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名确认。

六、教学内容1.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组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2. 写作练习:(1)请学生以组歌中的某一主题为素材,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彼此的作品。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歌的意义和价值。

(2)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组歌中的某一问题或主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估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组歌的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组歌》教案
课型:自读课主备人:胡柳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11年4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3、朗读与细读相结合;锻炼自由想象的能力;
4、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在海边,我们经常与浪碰头;生活在江南,我们经常与雨相拥。

浪花、雨这寻常的事物在我们眼中那是多么的寻常。

但是在多情的诗人笔下,它们是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的;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诗人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美妙世界吧。

(板书课题与作者)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二.检查预习注音、解释词语。

炽热( ) 祷词( ) 执拗( )俊俏( ) 衷情( ) 馈赠( )
憔悴( ) 真谛( ) 天穹( ) 璀璨( ) 镶嵌( )
翱翔( ) 长吁短叹( ) 千山万壑( )
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镶嵌酷肖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纹丝不动: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速读《浪之歌》、《雨之歌》。

思考: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片海浪和雨呢?(的浪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一说你的理解。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四、听读、跟读。

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1、听读、跟读《浪之歌》。

浪唱出了怎样的歌?海浪是怎样的形象?(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听读、跟读《雨之歌》。

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

一个信使的形象, 为云彩和田野传情。

五、探究阅读
作者借“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借雨之歌,表达诗人愿为万物付出爱心和愿为万物传递爱的信息的意愿。

六、欣赏阅读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或一段认真品读,自选角度(提示:人称、修辞、谴词用语等),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优美词句的话。

提示:(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七、问题探究
八、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已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去感悟人生的无数哲理吧。

九、一粒沙、一棵树、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

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200字以上)
十、拓展阅读
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十一: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