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孟子战国时期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儒家学派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阅读下列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答:儒家;太学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3.阅读下列材料:“……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请回答: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答:麻沸散;东汉、华佗。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答: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他有什么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什么?答: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医圣。
5.阅读下列材料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请回答: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答:东晋,王羲之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誉?答:《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答:书圣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651年,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共推春秋霸主,周天子派人参加,以此为标志,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产生。
①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答:齐桓公②他在争霸过程中任用谁为相?答:管仲③他在争霸过程中以什么为号召?答:尊王攘夷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三:(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作用?(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什么?(2)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他创作了一种新体诗歌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6)结合材料,谈谈你觉得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品质?5.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上图的人物是谁?(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3)他的主张是什么?(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1)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7.材料一: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8.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9.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编及答案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答案】(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
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七年级的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资料,剖析,题,一,阅读,以下,一阅读以下资料,联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929 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挖掘出一个完好的远先人类头盖骨化石。
今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好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余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批的石器和石片等。
别的,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焚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批的朴树籽”请回答:( 1)资猜中的远先人类名称是什么?( 2 分)北京人( 2)该远先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分)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3)从资猜中能够看出该人类已在使用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4 分)火,作用:熟食(烧烤食品),缩短消化过程,增强者的体质;驱兽(驱逐野兽),增强者类自卫和打猎能力;照明,进而扩大生活领域;御寒取暖。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 4)你能从资猜中获得哪些重要历史信息?(3分)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收集和打猎生活。
二1、阅读下边资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资料反应的是什么期间的生产状况?神农为何“教民农作”?这段资料反应的是原始农耕期间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公众多,禽兽不足”。
( 2)列举出这个期间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栽种的农作物。
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栽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栽种粟。
2、资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建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 1)上述资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孙中山( 2)资猜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优秀贡献?后代尊称他为何?轩辕指黄帝,制造房子、车船、兵器、衣裳;让部下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完整word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
2、。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经济新气象】材料一图一春秋铁制农具图二战国牛尊(1)这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上有了怎样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进步有何积极作用?(2分)【政治新面貌】材料二(2)图示中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在哪一时期完成的?请结合史实说一说封建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
(2分)【思想新动态】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3)请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7分)(4)上述表格中的治国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分)3、.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奴隶王朝的开端】夏朝都城的宫殿复原图(1)夏朝是由谁建立的?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4分)(2)除了宫殿外,夏朝还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请你说一说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的实质。
(2分【文明进步与发展】图一图二(3)这两张图片见证了哪一王朝的历史?请你说一说这两张图片的名称。
从这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5分)【疆域扩大与巩固】(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4)上述材料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中诸侯对周王需要履行哪些义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4分)【战争频繁的东周】(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怎样的旗号?(2分)(6)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在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4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
七上历史《材料题大汇总》(含答案)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生产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2)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状况。
神农“教民农作”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水稻;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粟。
2、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之口?(2)材料中“轩辕”指的是谁?相传,他对民族有哪些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什么?(3)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1)孙中山(2)黄帝;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始祖。
(3)涿鹿之战。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史记》请回答:(1)这句话是说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一个君主?(2)哪一次大战导致了商朝的灭亡?(3)试分析一下商朝灭亡的原因。
(1)商朝帝纣(2)牧野之战(3)昏庸乱德,宠幸女人,搜求珍奇贪图享乐,苛捐杂税修造鹿台,横征暴敛充实巨桥,侮慢鬼神,残杀忠臣,酒池肉林,刑法残酷。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说的是哪个诸侯国称霸的事?(2)这个诸侯国“霸诸侯”的背景是什么?(3)这个诸侯国有哪些称霸的有利自然条件?(4)管仲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5)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成果?(6)桓公在称霸过程中提出了什么口号?(7)公“霸诸侯”正式被周天子承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齐国。
七年级上册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培优篇)
七年级上册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培优篇)一、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1.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小报,下面是他们设计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
邀你一起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栏目一)伟大的工程与发明(1)图一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
写出此项工程的名称。
图二是造纸工艺流程图,对造纸术做出重大改进的人物是谁?(栏目二)先进的医学与数学(2)写出张仲景的代表作。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哪一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栏目三)辉煌的史学与艺术(3)写出图三的作者及该书的地位。
图四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这是谁的代表作?(4)结合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科技文化?【答案】(1)都江堰;蔡伦(2)《伤寒杂病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或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3)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王羲之(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或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详解】(1)依据图一“二王庙”“岷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二王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
结合课本所学,战国时期,各国注重兴修水利。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医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了竹简、布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依据栏目二图片人物张仲景、张仲景。
结合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题姓名1、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深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种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等。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答:北京人只能过群居的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答:材料二证明了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使用天然火的意义: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照明、防寒。
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读图分析: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原始居民为什么建造两种不同结构的房屋?答: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是根据南方气候潮湿、自然灾害较多而建造的,起通风防潮、防止洪水以及猛兽的袭击的作用。
半坡人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根据北方气候寒冷、地层比较干燥、地下保温的特点,是房屋延伸到地下,以保持室内的温度。
3、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1)“中华开国五千年”是从什么时期算起?答:从黄帝时期算起。
(2)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他在哪次战役中平定了蚩尤之乱?答:轩辕指黄帝,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初祖”,他在逐鹿之战中平定了蚩尤之乱。
4、材料一:“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材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1)上述两段材料均涉及西周一项重要的制度。
请说出这项制度的名称和这项制度实施的目的?答:制度名称为分封制,这项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2)说说,这一制度有何内容?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答:制度的内容: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③诸侯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3)从长远来看,这一制度的推行将会出现争议的不利局面?答: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周王室衰落,将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
5、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的是谁?他们是哪国人?答:“卫鞅”指商鞅,“孝公”指秦孝公。
商鞅是卫国人,秦孝公是秦国人。
(2)材料中的“卫鞅”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这一变法有何内容?作用是什么?这运动代表哪一新兴阶级利益?答:这一变法的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耕、战);③建立县制。
作用是: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请你指出材料二中使“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措施?答:材料二中使“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措施是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6、材料一:“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写到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建筑?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写到了阿房宫。
(2)“六王毕,四海一”后,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什么?答: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3)“戍卒叫”指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答: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4)导致材料二中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秦朝的暴政。
(5)材料二的事件失败后,还有谁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斗争?答:刘邦和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在继续斗争。
7、材料: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1)毛泽东在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谁?答:秦皇指秦始皇,汉武指汉武帝。
(2)秦皇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多年以前,有一项重大改革为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奠定了基础,指什么事件?当时在位的国君是哪一位?答:秦皇最伟大的功绩是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指商鞅变法,当时在位的国君是秦孝公。
(3)秦皇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答: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4)秦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危害?汉武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答:秦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焚书坑儒”,挟制了人们的思想;汉武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
(5)在军事上他们遇到了来自北方哪一民族的骚扰?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来自北方匈奴族的骚扰。
秦皇采取北筑长城抵御匈奴;汉武采取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8、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9、材料一: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材料二:(1)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大泽乡起义,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②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刑法残酷和秦二世统治的更加残暴。
(2)材料一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 答:《史记》。
陈胜。
(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 答: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答: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0、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 ——《资治通鉴》 材料三:“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汉代哪个阶段的历史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西汉建国初期的景象。
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和长期的战乱。
(2)材料二、三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什么?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材料二反映的史实史称“文景之治”。
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西汉前期的几个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以德治国。
(3)用一句话概括董仲舒的建议。
他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11、材料一: 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答:汉武帝。
措施有:①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②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③在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⑤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 答:汉代讲学,是太学,在长安。
主要教材是儒家的五经。
(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12、阅读下列材料:“汉与匈奴合同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1)“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答: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2)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答:西汉汉元帝时;民族友好和和睦相处占主流。
13、材料一 :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有响声的箭)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答:昭君出塞,西汉(或汉元帝)时期 (2)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和亲的历史作用的?答:和亲使北方边境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汉匈友好相处。
(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后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答:前两句反映的是西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后两句说的是昭君出塞后换来了边境的安宁。
(4)从材料二看,翦伯赞对和亲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答:持赞同态度。
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14、材料一: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二:观察下图 材料三:(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答:杜甫。
(2)该材料是颂扬哪位古代军事家的? 答:诸葛亮。
(3)请你谈谈被颂扬之人的主要功绩?答: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帮助刘备,建立蜀国。
(4)结合材料三核材料四,谈谈三国鼎立的形成及三国的经济?答: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一次战役是什么?答:赤壁之战。
15、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答: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汉代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1.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人民的辛勤劳动。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答: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材料二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风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王猛是哪一个政权中的人物?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时间?答:前秦,氐族,4世纪后期(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件大事?发生在哪一年?结果如何?答: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大败前秦(3)由材料二中产生出来了哪一个成语?答:草木皆兵17、阅读下列材料“西晋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似乎很兴盛,但是个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