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概说

合集下载

1.明代文学概说

1.明代文学概说

第二种说法,即袁行霈本‚两期‛说,见袁本P3。 第三种说法,为郭预衡本主张的‚五期‛说,即:
1、初期,包括建国前后,到建文时期,主要是太 祖洪武年间。以诗文为代表体现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是在政治高压下‚润色鸿业‛,如宋濂等;一 是承元代余绪,以高启的诗歌创作最有个性。这 一时期,戏曲也有两类,一是《拜月记》《苏武 牧羊记》等时世风云剧,一类是《诚斋乐府》为 代表的 教化剧。这一时期最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 则是产生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这 两部长篇小说。
18
(一)《三国演义》真实地再现了公元3 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暴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 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无数封建政治集 团,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彼此征战,形成了军阀 混战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作品十分明显地流露出对军阀罪恶的痛恨,反 映了战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修髯 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 引》中所说的‚欲知三国 苍生苦,请听通俗演义篇‛,就道出了全书的这 一倾向。 2、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充满浓郁的道德悲 剧意识。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 儒《百川书志》),所叙故事起于184年黄 巾起义,终于280年晋武帝灭吴,‚三分归 一统‛。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 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 画面,表现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
提示:《三国演义》的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 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 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 “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8、 “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 ;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 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 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 主题”说等。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学概说⽂/肖旭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灭元,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共276年。

在嘉靖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发⽣了重⼤变化,⽂学⽅⾯也出现了新的势态。

明代⽂学以嘉靖元年(152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明王朝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加强了特务统治,⼤兴⽂字狱;在⽂化思想上完善了学校制度,规定了⼋股⽂的科举制。

政治和⽂化思想上的这些措施,使明王朝前期⽂坛出现了死⽓沉沉的局⾯,著名的作品⼏乎都集中在元末明初之际,⽂学作品的整理⽅⾯成就⽐较显著,如《三国》、《⽔浒》的加⼯整理,章回⼩说和传奇戏曲的体例⽇趋完善,为后期⽂学创作的繁荣准备了⼀些条件。

嘉靖以后,⼟地兼并⽐较激烈,⼴⼤农民被迫流亡,在⼀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城市⾥市民⼈数增多,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势⼒也不断增长。

明后期宦官弄权突出,魏忠贤的“阉党”把持朝政,东林党⼈进⾏了反对宦官的激烈⽃争。

这时出现了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主义的哲学体系。

他们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和启发⼤胆思索⽅⾯,起了⼀定的积极作⽤。

这个体系的泰州学派,反对封建的伪道学;李贽等为⼩说、戏曲⼤声呐喊。

因此明后期⽂学出现了繁荣的局⾯。

戏曲步⼊了中国戏曲的全盛时期,产⽣了⼤批有特⾊的传奇作品,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影响为最⼤。

这出戏体现了反对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

在长篇⼩说⽅⾯,出现了神魔⼩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出现了第⼀部以描写家庭⽣活为题材的长篇⼩说《⾦瓶梅》。

在短篇⼩说⽅⾯,出现了冯梦龙的“三⾔”和凌濛初的“⼆拍”等话本、拟话本⼩说。

在诗⽂⽅⾯,唐宋派、公安派给复古派以致命打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学有这样三个特点:1、明代是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旧的东西更趋腐化,新的萌芽已经产⽣,这都影响着⽂学,且在⽂学中有所反映。

如《⾦瓶梅》的出现,反映了统治者的腐化堕落,已经影响到了社会风⽓。

市民成为话本⼩说的中⼼⼈物,情与理的⽃争,个性解放的要求,在《牡丹亭》中体现的⼗分突出。

明代文学概论

明代文学概论

目录明代文学/1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1第一节城市文化的形成/1第二节明代文学的哲学基础/2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4第四节流派发展/6第二章明代诗文/8第一节明初诗文/8第二节中期诗文/9第三节晚期诗文/10第三章三国演义/11第一节成书过程和作者/11第二节情节和主旨/13第三节人物形象/16第四节艺术成就/18第四章水浒传/21第一节成书过程和作者第二节思想意蕴/21第三节人物形象/25第四节艺术特征/26第五节影响/30第五章明代杂剧流变/30第一节明初杂剧/31第二节中后期杂剧/34第三节徐渭/34第六章明代传奇/33第一节明初传奇/34第二节三大传奇/34第三节沈汤之争/35第七章汤显祖/37第一节生平思想/37第二节临川四梦/38第三节牡丹亭/40第八章西游记/45第一节故事源流/45第二节故事构架/46第三节形象分析/48第四节艺术元素/48第九章金瓶梅/58第一节思想内容/48第二节人物分析/51第三节文学地位/53明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个高潮。

如果说,元代戏曲是这个高潮的开始,那么,明代文学则是一个突变。

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突变的时代。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重点:明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俗文学主流明代文学发展的走势,是一个先抑后扬态势。

以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准备期;后期为文学突变期。

前期,回归期。

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社会由乱而治。

(虽然明初的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出现了一批有忧患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也产生了一批崇尚雄健、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

最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随着明初经济复苏,社会相对稳定,再加之政治上的特务统治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学控制,增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

无奈文人向古人乞讨人们转向对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欣赏。

明代文学概况(简)

明代文学概况(简)

明代文学概况(简)第一篇:明代文学概况(简)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 1)明前期文学突出的成就是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经过长期流传而加工创作成书。

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而戏曲和诗文则成就不高,出现了一些宣扬封建道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杂剧和诗文。

明中叶诗文创作中提出许多主张,但成就不大。

复古主义文风占了统治地位。

戏曲和小说又有新的发展,除了历史的、神话的题材以外,还以现实斗争为题材,及时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斗争,对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束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

很多作家积极参加现实斗争,对**现实的不同反映。

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

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

从时间上看,明代享国的时间大致与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约三百年左右;从数量上看,明代诗文作家及作品的数量也远在唐宋之上。

仅《千顷堂书目》著录的明人别集就大约有近五千种,《明诗综》收录的诗人也有三千四百多人;然而从质量上看,明代的诗文作家很难找到像李白、杜甫、苏轼那样在诗文方面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巨匠,缺乏唐宋诗文作家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虽然也能够看到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抒写的个人心理感受,但不足的是他们传达信息的手法基本上是模仿古人,没有或很少在艺术观念及方法上创立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天地。

尽管如此,明代后期社会和文学的进步思潮仍然在诗文领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明代传统文学形式如此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元末文人在远离政治旋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隐逸心理和孤独性格在明初的政治高压统治下受到猛烈的重创,他们在血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再次承担其个人对封建政权的服从义务。

魏晋和元代文人尽管也受到封建强权政治的挤压,但还有隐遁于山野之途。

明代文人则连隐逸也会获罪,“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皆“罪至抄扎”。

明代文学概论

明代文学概论
3
明代文学
诗文: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提 倡复古;归有光等唐宋派反对,以“三袁”为 代表的公安派又给所后七子的复古主义以沉重 的打击,他们提出了反对贵古贱今,反对模拟 古人,主张文学要独抒性情、发前人所未发等, 有其进步意义。
四、明代文学各体概况: (一)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大发展 (二)明代在散文、诗词等旧体文学方面大为
逊色
4
梅》,英雄传奇《北宋志传》,历史小说《新列国 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短篇小说“三 言”“二拍” 戏曲创作: 徐渭《四声猿》,杂剧的最高成就。传奇以沈璟为代 表的吴江派,注重格律,注意与舞台演出的联系;以 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注重内容和文采。 《牡丹亭》、《宝剑记》、《鸣凤记》、《浣沙记》
1
明代文学
诗歌——“三杨“为代表的“台阁 体”,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
戏剧——朱有敦为代表的宫廷杂剧。 文学的整理——章回小说和传奇戏得到了
发展并趋于完善。 “前七子”——李梦阳和何景明等发起复
古运动,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 口号
2
明代文学
(二)后期 小说——《西游记》,文人独创的世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说《金瓶
明代文学
一、总貌: 历史进程滞塞,造成了明代文学的复杂性 二、明代的政治 (一)实施封建专制统治 (二)严厉的控制思想文化 三、明代文学分期概况 (一)前期 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划时代。 诗文——刘基、宋廉、高启揭露黑暗现实,富有
社会内容。如《卖柑者言》、《秦士录》、《田 家行》等。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

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摘要:一、明朝文学概述1.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二、清朝文学概述1.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2.主要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吴承恩与《西游记》3.施耐庵与《水浒传》4.曹雪芹与《红楼梦》四、清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纳兰性德与《饮水词》2.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4.吴敬梓与《儒林外史》五、明清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文学创作方法的传承与发展2.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与文学的关系3.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发展正文:专升本语文明清文学常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朝与清朝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两个时期,文学创作繁荣,流派纷呈,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明朝与清朝的文学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介绍一些代表作家及作品。

一、明朝文学概述明朝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戏曲等方面。

其中,小说创作尤为繁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主要文学流派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情小说等。

代表人物有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等。

二、清朝文学概述清朝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词、散文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丰富的特点。

主要文学流派有:考据学派、骈文派、唐宋诗派等。

代表人物有纳兰性德、纪昀、蒲松龄、吴敬梓等。

三、明朝代表作家及作品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品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吴承恩与《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品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寓意深刻。

3.施耐庵与《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英雄小说,讲述了宋江、李逵等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

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4.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

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明代文学史知识点

明代文学史知识点一、明代文学概述明代文学兴盛于明初,至万历中叶达到鼎盛,以散文为重要体裁。

明代文学描写内容多元,既有社会风情,也有政治讽刺与怀古抒怀、抒情等,其艺术成就丰富多彩。

二、明代文学起源明代文学起源于南宋,滑稽小品成为一种典型的南宋文学流派。

明代文学有着与唐宋文学有很大差别的风格特点,表现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节奏感。

三、明代科举制度与文学兴盛太祖朱元璋实行科举制度,即提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文化和教育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明代文学以散文为主,同时诗歌、戏剧、小说、传记等文学体裁也都十分丰富。

四、明代文学风格特点1. 讲究语言表现力的细节。

2. 重视对历史故事和文物的研究。

3. 以抒写情感和描写生活为主的散文和诗歌。

4. 擅长凭借小品文和散文等手段来传达文化及美学价值观念。

5. 在散文中蕴含批评现实、社会讽刺等多种意味。

6. 重视文学的审美效果和历史意义,同时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念等。

五、明代主要作家1. 冯梦龙,散文家,以散文类文艺作品最为著名。

2. 袁宏道,同时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和书画家,著有《梦溪笔谈》。

3. 杨慎,明代纪实派作家,以《世说新语》和《涂山先生集》最为有名。

4. 连橐驼,散文家,他创作的《肆书简·艺文四事》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5. 文徵明,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书法家。

他的诗以自然形象和感人情感见长,并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六、明代文学影响明代文学具有极高价值,它不仅成就了明代文学史,还对后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代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mostensn的形象。

明代文学是文化发展、政治改革与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前进路上的一个重要章节。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文学概说

◇明代文学概说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部小说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在它们以后,又出现了一系列长篇巨制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和世情小说,对以后的小说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中叶的短篇小说,也十分兴旺发达。

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

明代小说创作的特点,从发展过程来说,是由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到文人的加工整理,再发展为作家的个人创作。

从思想内容来说,明代小说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从艺术形式来说,它开始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从创作方法来说,大多是现实主义的,有的作品也不乏积极的浪漫主义。

◇《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与作者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

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尊刘(备)抑曹(操),把刘备集团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恶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丑恶的批判。

爱憎分明是整部小说给予读者最深的印象;而政治上的权谋倾轧、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的动荡不安,则是作者描写的重点。

《三国演义》还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可供我们借鉴。

诸葛亮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成为智慧的化身。

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数百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一、明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明代前期文学,包括从太祖建国至宪宗成化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停滞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元代文学的余绪,并为明代中期文学的突变作好了准备。

此期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

《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

宋濂、刘基、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品,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

首先在诗文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在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

在小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2. 明代中期文学,包括从孝宗弘治元年至穆宗隆庆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全面复苏与迅速发展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

首先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蓬勃发展,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是此期一部具有示范性的杰作,在它的影响下,神魔小说的创作一度兴盛起来,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

其次是戏曲创作出现新的转机,唱腔不断革新与发展,传奇的体制逐渐定型,涌现出了以《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为代表的三大传奇。

最后是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3. 明代后期文学,包括从神宗万历元年至明代灭亡时期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繁荣期。

此期文学的突出特点是通俗文学的创作相当兴盛。

首先是小说创作得到空前发展。

《金瓶梅》是此期最富时代特色的作品,也是世情小说的发轫之作,在古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长篇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与时事小说等新类型。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的出版,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与创作达到了高峰,它们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拟话本创作的热潮。

其次是戏曲创作达到辉煌时期。

此期的传奇创作是继元杂剧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盛时期,产生了两大戏曲流派:即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它们的创作各具特色。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吹响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最强音。

徐渭是明代最具独创性的杂剧作家,所作《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此外,被称为明代文学一绝的民歌,也在此时得到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

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

在他的影响下,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

值得一提的是小品文创作在晚明盛极一时,它形式自由活泼,文字轻灵隽永,多表现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趣,代表作家有张岱、王思任等。

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

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和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1.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小说依据的主要史料,裴注引用的材料中有一些来自野史、杂说,带有民间传说的成分。

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记载了相关的趣闻轶事。

2. 至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宋代说话的“讲史”一家中,已有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称为“说三分”,而且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在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戏曲舞台,仅元杂剧中见于著录的三国戏就有四十余种。

3. 元英宗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大约是宋元讲史话本的写定本,已粗具规模,为《三国志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故事轮廓和基本框架。

4.元、明之际,在丰富的史料和民间文学的积累的基础上,罗贯中对三国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灌注进强烈的时代精神,熔铸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同时又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创造出了不朽的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现存材料很少,有些资料的可信度也令人怀疑。

他一生著述颇丰,题名罗贯中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三、《三国志演义》的版本1. 现存《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尚未分回,一般称之为“嘉靖本”。

2. 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句改为双句,一般称“李评本”,因为此本的评语系叶昼假托李贽所为,又称“伪李评本”。

3. 至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三国志演义》,世称“毛本”。

此本在“李评本”的基础上,对全书的回目、情节和文字作了全面加工润色,小说的艺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封建正统思想也大为加强。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志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80年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往和平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

作为一部经典性的巨著,书中蕴涵的思想意义是相当丰富的,从整体上看,应明确以下几点:一、《三国志演义》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这显然是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而创作出来的,也成为寄托广大民众理想的载体,这也正是全书的创作主旨。

其创作主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其中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作者热情地肯定了他“上抱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敬贤礼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与之相对立的曹操则是奸雄的典型,作者着力批判他“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鞭挞他凶残暴虐、杀戮百姓的恶劣行径,揭露他阴险奸诈、戕害人才的专横作风。

在二人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的鲜明对照中,寄予了作者的理想。

另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足智多谋,关羽的义薄云天,勇武绝伦等等,也显现出作者对传统“忠义”观念的认同与对乱世中“智勇”才能的肯定。

二、《三国志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

这既是承受了民间长期积淀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必然结果,也是作者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还与宋元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心理有关。

最主要的是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截然不同,从而表现了作者和人民大众对明君仁政的向往与肯定,对乱臣暴政的反感与否定,这正是拥刘贬曹思想的实质所在,也与全书的创作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三、《三国志演义》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

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代表公道正义一方的蜀汉集团,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主要人物也都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但他们在与邪恶势力及残酷命运相抗争时,却毫无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就造成了一种“扶汉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态势,并给其间注入一股悲剧性的伦理力量和情感力量,使全书笼罩着一层悲观、迷惘的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幻灭与价值错位的困惑与思索。

但作者把这一场道德悲剧归于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淡化了全书的悲剧精神。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三国志演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首先,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并没有依据自己的道德立场去改变历史的进程,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重大事件的描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的,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其次,《三国志演义》中的历史实际上是作者重塑的历史,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移花接木、踵事增华、无中生有等,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与调整,全书不乏铺张渲染与大胆虚构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更有利于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现生动的情节,更有利于体现作品的创作主旨,也往往成为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二、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

《三国志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是古典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