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高二数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二数学教案(优秀13篇)数学高二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数列的概念.在由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出数列的定义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次序”,准确理解其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数列可以看作以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为定义的函数,使学生能在函数的观点下理解数列的概念,这里要特别注意分析数列中项的“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函数关系),这对数列的后续学习很重要.本小节的难点是能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序号”与“”的对应关系,并从中抽象出与其对应的关系式.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掌握数列的概念及理解数列与函数的关系,需注意的是,与函数的解析式一样,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给出数列的有限项,其通项公式也并不唯一,如给出数列的前项,若,则都是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上只要求能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即可.二、教学目标设计理解数列的概念、表示、分类、通项等,了解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能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发展和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提高观察、抽象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思考并回答问题:函数的定义二、讲授新课1、概念引入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例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本p5)食品罐头从上到下排列成七层的罐头数依次为:3,6,9,12,壹五,18,21延龄草、野玫瑰、大波斯菊、金盏花、紫宛花、雏菊花的花瓣数从少到多依次排成一列数:3,5,8,一三,21,34的不足近似值按精确度要求从低到高排成一列数:1,1.7,1.73,1.732,1.7320,1.73205,-2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依次排成一列数:-2,4,-8,16,无穷多个1排成一列数:1,1,1,1,1,谢尔宾斯基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按面积大小,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成的一列数:1,3,9,27,81,依次按计算器出现的随机数:0.098,0.264,0.085,0.956由学生回答上面各例子的共同特点:它们均是一列数,它们是有一定次序的,由此引出数列及有关定义:1、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其中,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首项),第2项,第3项,第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简记作2、函数观点:数列可以看作以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3、数列的分类: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如数列①、②、⑦)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如数列③、④、⑤、⑥)4、数列的通项:如果数列的第项与之间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练习找上面各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①:数列④:数列⑤:(常数数列)数列⑥:指出(由学生思考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一定都能由观察法写出(如数列②);数列并不都有通项公式(如数列③、⑦);由数列的有限项归纳出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如数列①的通项还可以写为:5、数列的图像:请同学练习画出数列①的图像,得出其特点:数列的图像都是一群孤立的点2、例题精析例1:根据下面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5项:(课本P6)(1);(2)解:(1)前5项分别为:(2)前5项分别为:[说明]由数列通项公式的定义可知,只要将通项公式中依次取1,2,3,4,5,即可得到数列的前5项。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篇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篇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上课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1)选修Ⅱ1.概率与统计(14课时)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1)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通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7)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
(8)实习作业以抽样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极限(12课时)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
极限的四则运算。
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标:(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3.导数与微分(16课时)导数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复合函数的导数。
基本导数公式。
微分的概念与运算。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目标:(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m(m为有理数), sin x, cos x, ex,ax, ln x, loga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精选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可以使用讲话稿的机会越来越多,讲话稿可以起到指引或总结会议,传达贯彻上级精神等作用。
那么讲话稿一般是怎么写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中高二数学教案(精选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
而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二、考纲要求1、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2、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能用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向量坐标的求法(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2)设A(x1,y1),B(x2,y2),则=xxxxxxxxxxxxxxxx_||=xxxxxxxxxxxxxx_(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设=(x1,y1),=(x2,y2),则+=-=λ=。
2、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设=(x1,y1),=(x2,y2),则∥?xxxxxxxxxxxxxxxx.(三)核心考点·习题演练考点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例1.已知A(-2,4),B(3,-1),C(-3,-4)。
设(1)求3+-3;(2)求满足=m+n的实数m,n;练:(20xx江苏,6)已知向量=(2,1),=(1,-2),若m+n=(9,-8)(m,n∈R),则m-n的值为考点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例2: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3,2),=(-1,2),=(4,1)若(+k)∥(2-),求实数k的值;练:(20xx,四川,4)已知向量=(1,2),=(1,0),=(3,4)。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

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5篇高二下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1)目的要求:1.复习巩固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2.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求贡线的方程的能力,敏捷把握解法步骤;3.渗透“等价转化”、“数形结合”、“整体”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宽阔性及严密性。
教学重点、难点:方程的求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学点聚集:1.曲线C的方程是f(x,y)=0(或方程f(x,y)=0的曲线是C)实质是①曲线C上任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②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2.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①建系设点;②寻等列式;③代换(坐标化);④化简;⑤证明(若第四步为恒等变形,则这一步骤可省略)二、基础训练题:221.方程x-y=0的曲线是()A.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B.两个点C.两条直线D.以上都不对2.如图,曲线的方程是()A.x?y?0 B.x?y?0 C.xy?1 D.x?1 y3.到原点距离为6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4.到x轴的距离与其到y轴的距离之比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一条曲线在y轴右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A?2,0?的距离减去它到y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例2:已知P(1,3)过P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它们分别和x轴、y轴交于B、C两点,求线段BC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例3:已知曲线y=x+1和定点A(3,1),B为曲线上任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点B在曲线上运动时,求点P 的轨迹方程。
巩固练习:1.长为4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22.已知△ABC中,B(-2,0),C(2,0)顶点A在抛物线y=x+1移动,求△ABC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思考题:已知B(-3,0),C(3,0)且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高为3,求三角形ABC的垂心H的轨迹方程。
高二数学教案优秀15篇

高二数学教案优秀15篇高二数学教案篇一第一课时一、课题10.1分析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1)二、教学目标1、知识传授目标:正确理解和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2、能力培养目标:能准确地应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思想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法原理,乘法原理。
解决方法:利用简单的举例得到一般的结论.2.难点: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的区分。
解决方法: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异同.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随着社会发展,先进技术,使得各种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商品生产工序复杂化,解决一件事常常有多种方法完成,或几个过程才能完成。
排列组合这一章都是讨论简单的计数问题,而排列、组合的基础就是基本原理,用好基本原理是排列组合的关键.2.新课我们先看下面两个问题.(l)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有4班,汽车有2班,轮船有3班,问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板书:图因为一天中乘火车有4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乘轮船有3种走法,每一种走法都可以从甲地到达乙地,因此,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4十2十3=9种不同的走法.一般地,有如下原理: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十m2十?十mn种不同的方法.(2)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板书:图这里,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X2=6种不同的走法.一般地,有如下原理: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 m2?mn种不同的方法.例1 书架上层放有6本不同的数学书,下层放有5本不同的语文书.1)从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2)从中任取数学书与语文书各一本,有多少的取法?解:(1)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数学书,可以从6本书中任取一本,有6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语文书,可以从5本书中任取一本,有5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的种数是6十5=11.答:从书架L任取一本书,有11种不同的取法.(2)从书架上任取数学书与语文书各一本,可以分成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数学书,有6种方法;第二步取一本语文书,有5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的种数是N=6X5=30.答:从书架上取数学书与语文书各一本,有30种不同的方法.练习:一同学有4枚明朝不同古币和6枚清朝不同古币1)从中任取一枚,有多少种不同取法?2)从中任取明清古币各一枚,有多少种不同取法?例2(1)由数字l,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数字允许重复三位数?(2)由数字l,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数字不允许重复三位数?(3)由数字0,l,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数字不允许重复三位数?解:要组成一个三位数可以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从5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共有5种选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由于数字允许重复,这仍有5种选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同理,它也有5种选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可以组成的三位数的个数是N=5X5X5=125.答:可以组成125个三位数.练习:1、从甲地到乙地有2条陆路可走,从乙地到丙地有3条陆路可走,又从甲地不经过乙地到丙地有2条水路可走.(1)从甲地经乙地到丙地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2)从甲地到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2.一名儿童做加法游戏.在一个红口袋中装着2O张分别标有数1、2、?、19、20的红卡片,从中任抽一张,把上面的数作为被加数;在另一个黄口袋中装着10张分别标有数1、2、?、9、1O的黄卡片,从中任抽一张,把上面的数作为加数.这名儿童一共可以列出多少个加法式子?3.题2的变形4.由0-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小结:要解决某个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是分类,还是分步?分类时用加法,分步时用乘法其次要注意怎样分类和分步,以后会进一步学习七、练习设计1.(口答)一件工作可以用两种方法完成.有5人会用第一种方法完成,另有4人会用第二种方法完成.选出一个人来完成这件工作,共有多少种选法?2.在读书活动中,一个学生要从2本科技书、2本政治书、3本文艺书里任选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_。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10篇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10篇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1(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n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
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反函数的概念;2.反函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教具装备幻灯片2张第一张: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
(记作A);第二张:本课时作业中的预习内容及提纲。
教学过程1.讲授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反函数(板书课题)§反函数的概念。
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复述一下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生:(略)(学生回答之后,打出幻灯片A)。
师: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两点:(1)根据y=f(x)中x与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φ(y);(2)对于y在c中的任一个值,通过x=φ(y),x在A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
职业中学高二数学教案5篇

职业中学高二数学教案5篇通过对高二数学的学习,造就学生逻辑推理实力。
今日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职业中学高二数学教案5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职业中学高二数学教案1课题: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教学目的:1.驾驭驾驭平面与平面间距离的概念,并能求出它们的距离 2.弄清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的定义;教学重点:平行平面的距离的求法教学难点:平行平面的距离的求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点到平面的距离:确定点是平面外的随意一点,过点作,垂足为,那么唯一,那么是点到平面的距离即: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点的距离) 结论:连结平面外一点与内一点所得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2.直线到与它平行平面的距离:一条直线上的任一点到与它平行的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二、讲解新课:1.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公垂线段:(1)两个平面的公垂线: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垂直的直线,叫做两个平面的公垂线(2)两个平面的公垂线段:公垂线夹在平行平面间的局部,叫做两个平面的公垂线段(3)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都相等(4)公垂线段小于或等于任一条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线段长 2.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三、讲解范例:例1如图,确定正三角形的边形为,点D到各顶点的距离都是,求点D到这个三角形所在平面的距离解:设为点D在平面内的射影,延长,交于,,∴, ∴即是的中心,是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在中,,,,即点D到这个三角形所在平面的距离是. 四、课堂练习:五、课后作业:职业中学高二数学教案2数学教案-菱形教学建议学问构造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别的平行四边形,特别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持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根底。
高二数学教案13篇

高二数学教案13篇高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语言描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够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空间物体和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阐述目标,检查预习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实物和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概括出棱柱的定义。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
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定义、分类和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演示圆柱的实物模型,概括出圆柱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定义和表示。
(6)引导学生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定义、表示以及分类,借助演示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4.提问回答,解决问题,扩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否为棱柱?(通过反例说明)(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弦函数在R上的图像,让学生探索出正弦函数的性质;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归纳能力;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8篇)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8篇)篇一: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一高中数学教案:圆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
问题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⑴(x-2)2+(y+3)2=3⑵x2+y2=2⑶x2+y2-6x+4y+12=0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四、小结练习P771,2,3,4五、作业P811,2,3,4篇二:关于高二数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高二数学教案(优秀6篇)

高二数学教案(优秀6篇)高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推理是高考的重要的内容,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由于解答高考题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将会渗透到每一个高考题中,考察推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既可能在选择题中和填空题中出现,也可能在解答题中出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及特点,会将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演绎推理在数学证明中的重要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演绎推理的含义与三段论推理及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演绎推理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 填一填:① 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② 太阳系的大行星都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冥王星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因此;③ 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xx是奇数,所以.2.讨论:上述例子的推理形式与我们学过的合情推理一样吗?3.小结:① 概念: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____________.要点:由_____到_____的推理。
② 讨论: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有什么区别?③ 思考: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它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小结: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举例:举出一些用三段论推理的例子。
例1: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例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D,E是垂足。
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
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通用11篇)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通用11篇)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基本的三角恒等式,如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
2、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三角恒等式的理解和记忆。
2、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三角恒等式的灵活运用和复杂三角表达式的化简。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三角恒等式、例题和练习题。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已知的三角函数公式推导出新的三角恒等式?二、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概念,介绍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
2、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三角恒等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
3、引导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变换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四、巩固提升分析一些较复杂的三角恒等变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灵活运用三角恒等式进行化简。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三角恒等变换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三角恒等变换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演示和课堂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但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部分学生仍显得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三角恒等变换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数学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教案 2理解并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公式,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
能够运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化简、求值及证明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通用6篇)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篇1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基础概念。
当函数=f(x)的自变量x在一点x0上产生一个增量Δx时,函数输出值的增量Δ与自变量增量Δx的比值在Δx趋于0时的极限a如果存在,a即为在x0处的导数,记作f39;(x0)或df(x0)/dx。
导数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描述了这个函数在这一点附近的变化率。
如果函数的自变量和取值都是实数的话,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就是该函数所代表的曲线在这一点上的切线斜率。
导数的本质是通过极限的概念对函数进行局部的线性逼近。
例如在运动学中,物体的位移对于时间的导数就是物体的瞬时速度。
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导数,一个函数也不一定在所有的点上都有导数。
若某函数在某一点导数存在,则称其在这一点可导,否则称为不可导。
然而,可导的函数一定连续;不连续的函数一定不可导。
对于可导的函数f(x),xf39;(x)也是一个函数,称作f(x)的导函数。
寻找已知的函数在某点的导数或其导函数的过程称为求导。
实质上,求导就是一个求极限的过程,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也于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反之,已知导函数也可以倒过来求原来的函数,即不定积分。
微积分基本定理说明了求原函数与积分是等价的。
求导和积分是一对互逆的操作,它们都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
设函数=f(x)在点x0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0处有增量Δx,(x0+Δx)也在该邻域内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Δ=f(x0+Δx)-f(x0);如果Δ与Δx之比当Δx→0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f(x)在点x0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为函数=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为f39;(x0),也记作39;│x=x0或d/dx│x=x0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篇2一、变量间的相关关系1.常见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函数关系,另一类是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不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2.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点分布在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二、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从散点图上看,如果这些点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称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r大于0.75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三、解题方法1.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一是利用散点图直观判断,二是利用相关系数作出判断.2.对于由散点图作出相关性判断时,若散点图呈带状且区域较窄,说明两个变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若呈曲线型也是有相关性.3.由相关系数r判断时r越趋近于1相关性越强.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篇3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4.1节。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10篇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10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
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
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
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
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
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
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
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
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问题情景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
数学高二教案优秀9篇

数学高二教案优秀9篇高二数学教案篇一一、课前准备:【自主梳理】1.对数:(1)一般地,如果,那么实数叫做________________,记为________,其中叫做对数的_______,叫做________.(2)以10为底的对数记为________,以为底的对数记为_______.(3),.2.对数的运算性质:(1)如果,那么.(2)对数的换底公式:.3.对数函数:一般地,我们把函数____________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4.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a10图象性质定义域:___________值域:_____________过点(1,0),即当x=1时,y=0x(0,1)时_________x(1,+)时________x(0,1)时_________x(1,+)时________在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在__________上是减函数【自我检测】1.的定义域为_________.2.化简:.3.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4.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计算:.5.函数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_.6.对于任意的,若函数,则与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活动:【例1】填空题:(1).(2)比较与的大小为___________.(3)如果函数,那么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4)函数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例2】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例3】已知函数满足.(1)求的解析式;(2)判断的奇偶性;(3)解不等式.课堂小结三、课后作业1..略2.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3.函数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4.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5.设则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6.设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7.当时,不等式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8.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为,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9.已知.(1)求的定义域;(2)判断的奇偶性并予以证明;(3)求使的的取值范围。
数学高二教案(优秀9篇)

数学高二教案(优秀9篇)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周期现象在现实中广泛存在;(2)感受周期现象对实际工作的意义;(3)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4)能熟练地判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周期;(5)能利用周期函数定义进行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单摆运动、时钟的圆周运动、潮汐、波浪、四季变化等,让学生感知周期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周期函数的定义;根据周期性的定义,再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周期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周期现象的存在,会判断是否为周期现象。
难点:周期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
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海南岛非常幸福,可以经常看到大海,陶冶我们的情操。
众所周知,海水会发生潮汐现象,大约在每一昼夜的时间里,潮水会涨落两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周期现象。
再比如,[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
所以,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
(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我们已经知道,潮汐、钟表都是一种周期现象,请同学们观察钱塘江潮的图片(投影图片),注意波浪是怎样变化的?可见,波浪每隔一段时间会重复出现,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
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周期现象的例子。
(单摆运动、四季变化等)(板书:一、我们生活中的'周期现象)2、那么我们怎样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周期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3——P4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如何理解“散点图”?②图1-1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③如何理解图1-1中的“H/m”和“t/h”?④对于周期函数的定义,你的理解是怎样?以上问题都由学生来回答,教师加以点拨并总结:周期函数定义的理解要掌握三个条件,即存在不为0的常数T;x须是定义域内的任意值;f(x+T)=f(x)。
高二数学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10篇】

高二数学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10篇】数学是一门日常都要使用的学科,所以要拥有好的教案才能充分教导学生们如何使用数学,下面是整理的高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一高中数学必修教案一、教学过程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
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
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期望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反映随机变量取值分布的特征数,学习期望将为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做铺垫。
同时,它在市场预测,经济统计,风险与决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今后学习数学及相关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离散型随机变量期望的概念及其实际含义。
难点:离散型随机变量期望的实际应用。
[理论依据]本课是一节概念新授课,而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把对离散性随机变量期望的概念的教学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此外,学生初次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较为困难,故把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期望的概念,了解其实际含义。
会计算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概念的建构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培养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三、教法选择引导发现法四、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2)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册(x修)的第__章“__”的第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的重要内容。
此外,《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特点之二是:__。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B、C(2)能力目标:A、B、C(3)德育目标:A、B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效果。
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
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__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
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反馈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
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
C、讲述数学科学的有关情况。
)激发学生的探究__,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
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
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以上是我对《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
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3)一、教学内容分析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__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__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教学难点:巧用圆锥曲线定义__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篇4)选修Ⅱ1.概率与统计(14课时)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1)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通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7)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
(8)实习作业以抽样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极限(12课时)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
极限的四则运算。
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标:(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3.导数与微分(16课时)导数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
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复合函数的导数。
基本导数公式。
微分的概念与运算。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目标:(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m(m为有理数), sin x, cos x, ex, ax,ln x, loga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理解微分的概念(dy=y'dx),了解函数在一点处的微分是函数增量的线性近似值,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微分。
(4)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积分(14课时)定积分的概念。
定积分的简单性质。
微积分基本公式。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平面图形的面积。
旋转体的体积。
路程问题。
变力作功。
微积分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定积分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曲边梯形的面积等);了解定积分的定义和定积分的几何意义;知道函数连续是定积分存在的充分条件。
(2)理解定积分的简单性质(线性性质和对区间的可加性);了解微积分基本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会用它来求一些函数的定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