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声音 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节课。

在探究过“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承接本单元前半部分所学内容。

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对声音的研究也很有兴趣。

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在第二节课中,学生已经观察到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使水面产生波纹。

对于声音的传播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声音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用画图表示时会画出简单的波状图,因此学生对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有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各种物质。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五、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导学单、音叉、长宽相同的钢条、木条、塑料条教师准备:会动的发生器、真空抽气装置六、教学过程(一)“土电话”引入T: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声音。

老师带来了一个与声音有关的玩具,你会用它吗?谁来试试?(要注意线要拉紧)T:现在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玩法,敲击音叉,把音叉底部靠住棉线中间,有声音吗?(等到音叉的声音其他同学听不到的时候靠在棉线上)拿掉听筒,你们觉得还能听到声音吗?试试看T:听到的声音是怎样的?你们刚才听到音叉的声音了吗?我也没听到,你们真的听到了?【设计意图:一方面让两个学生示范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另一方面是解决了声音能够通过棉线传播这一问题。

四上3-5《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

四上3-5《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

5.声音的传播【教材简析】《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五课。

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振动物体和声波。

教材通过“音叉的振动引起水面波动”和“玩土电话”两个活动,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对声波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学生以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它们传到耳朵中,来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

最后教科书通过放置在玻璃罩内的闹钟,和月球上两个人难以直接对话资料的介绍,让学生对声音依靠空气传播有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小组:土电话、音叉(敲击小锤)、水槽、长1米直径3毫米的圆柱形钢条、竹条、棉线、尼龙绳,一次性纸杯“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并且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声音现象充满好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但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还不太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

3.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桌子、铅笔等。

2.课件: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例子,如两个人对面交谈、电话通话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一:将气球放在桌子上,用塑料管对着气球吹气,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塑料管放在水中,用同样的方法吹气,观察水的波动和声音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在真空中能否传播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做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音叉、挂历纸、纸杯(一次性塑料杯)、线(长5米)……2、演示实验材料: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下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现在我们每组的六位同学来分分工,请三位同学把一只耳朵堵上,两位同学的另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一位把耳朵贴在桌子上水槽里的水面上(请注意抬起耳朵时向上提,并用纸巾擦掉水分,防止水进入耳朵里);两位同学在座位上端坐;一位同学把两只耳朵都堵上(要紧紧堵住),听我指挥:“全体——起立!”……“请坐下!”谈话:组里堵住两只耳朵的同学看到了什么情况?你能猜想出是什么原因吗?……刚才大家为什么都突然站起来又坐下了啊?……老师的指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1)认识声音的传播途径讨论:①刚才没有堵住耳朵的两位同学,你们听到的老师指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的耳朵里的?比如你们耳朵与老师发声之间间隔着什么?这说明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播过来的?②刚才耳朵贴在桌面的两位同学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过来的呢?学生讨论。

③刚才耳朵贴在水面的同学所听到的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的呢?④为什么两只耳朵堵住的同学就不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呢?(2)引导:通过对以上现象的猜想研究,你认为声音在哪些物体中能传播,传播的方向是什么样的?请大家利用老师给各组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来证实你的推测吧!(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实验结果。

第5课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5课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出示景海鹏、陈冬两位宇航员照片)这两位叔叔同学们认识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2、等到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他们就可以开心的谈话聊天了,你说那有多好呀!3、(学生提出异议)引出课题《声音的传播》(板书:声音?传播)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一)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1、老师说话的这个声音,它是靠什么传播出去的?2、空气是一种气体,它能把声音传播出去,其他物体也能传播声音吗?3、声音到底能不能在这些物体中传播呢?4、介绍材料超市中的物品,每组可以选择两种材料进行研究,小组内先讨论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材料,准备如何研究?5、小组汇报实验计划,其他小组提建议或想法。

6、小组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7、根据大家的汇报结果,你能总结一下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教师小结板书(声音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二)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能力不同1、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一样吗?2、请你根据材料超市中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实验、记录4、实验交流汇报。

5、教师补充(ppt)这是一份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快慢的数据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三、声音的传播形式1、坐在这个教室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2、那么声音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的呢?3、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泡沫小球)4、通过观察,你认为声音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的呢?5、教师课件补充(声音的传播仿真实验)6、请同学们打开书54页一起读读教材中是怎样讲的。

【推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声音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doc

【推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声音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doc

声音的传播教学背景分析:声音从声源发出后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并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

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

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

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会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传向四面八方的。

2、在探究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并且传向四面八方。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必须通过介质传播。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桌子、石块儿、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教师准备:真空收纳袋,抽气筒、发声玩具、记录表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1、谈话: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

2、教师由强到弱敲击桌面请学生听。

你们听,听见了什么声音?(慢慢敲)现在还听得到么?你们也试一试,不要让别人听到你的敲击声。

当敲得很轻时,我们就听不见声音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听见声音?(把耳朵贴在桌面上)3、耳朵需要贴在桌子的那些地方就可以听到声音?请把你们的预测画到记录单上。

4、谁来说一说你们的预测?(找出不同的预测)同学们预测到在桌子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声音,是这样的吗?下面让我们来亲自试一试。

但要注意以下几点:为了能听见声音,教室必须保持安静。

注意敲击声不能让别的小组听见,用耳仔细听。

把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分小组实验。

6、交流:你们都听见敲击桌面的声音了吗?在桌子的什么地方听到的?有多远的距离能听到声音?为什么贴着桌子就可以听见声音了?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7、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呢?下面可以在你的附近找一找、听一听并把可以传播声音的固体记录下来。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本章节内容基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五课时。具体内容包括:
1.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探讨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如空气、固体和液体等。
2.声音传播的速度: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效果。
-声音传播的距离:理解声音传播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关系。
举例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情况,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比较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温度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使学生理解速度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传播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感到好奇,这也正是我们本章节的重点之一。在讲授理论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时,参与度非常高。他们通过亲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内化知识。不过,我也观察到在一些小组中,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稍显混乱,这时我适时地介入,引导他们更加有序地思考和表达。
-设计实验,记录声音在固定距离下的强度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使学生理解声音强度与传播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声音在房间内回响或者在不同季节声音传播距离似乎有所不同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传播的奥秘。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传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等知识点。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声音传播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怎样传播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3.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听听自然界的声音…(播放声音素材)3.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45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沙沙、叮当、咚咚、咣啷等不同的物体可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3.5声音的传播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3.5声音的传播 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5课。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开始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同时,振动本身还能够引起周围的物体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音叉振动引起水面波动,认识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使学生真实感受以“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也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四周传播。

”之后通过制作土电话感受声音通过棉线的传播过程,初步形成对声波的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研究声波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效果,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情况进行比较,并认识到空气、固体和液体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不同的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

本课的土电话的制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棉线能够传播声音有个主观上的初步体验,价值不高,而且同后面探究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部分有重合,因此在设计上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去掉了土电话的活动,加入了玩“传声筒”的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为后面学习作出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对声音的产生有了了解,知道物体的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很难理解振动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但他们对水波的传播比较熟悉,可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的经验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个现象。

在动手操作方面,四年级的学生热情很高,很踊跃,但对于实验的规范不熟悉,对实验的方法也没有掌握,需要通过更多的模拟示范等方式,学习如何做实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规范。

【教学风格】梁惠芬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善于用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梁惠芬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各种教学方法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实验探究,科学解释概念,注重生活迁移,通过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听听声音|教科版(3)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听听声音|教科版(3)

《听听声音》电子教案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中“声音”单元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

本节教材基本上是围绕身边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及声音简单记录展开的,初步能能对声音进行描述、记录、分析。

对声音的记录和分类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建立对声音新的认识,这也为本单元以后的解释声音如何产生、传播及变化的基础。

不断完善对声音的认识。

期待学生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对声音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声音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了声音,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2)通过多媒体技术、实验等,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音的高低、强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中对声音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能清楚的描述声音,并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信息技术能对倾听声音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对声音研究的好奇和热情。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2)了解声音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知道声音的利弊知识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孩子来说似乎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却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甚至于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最常见的最熟悉的往往是孩子们最容易忽视的。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把“最熟悉的声音”转化成“最了解的声音”是这一课乃至整个单元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把学生的“熟悉的场景”在课堂上重现,变成为了突破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1、难点及突破:声音的高低,声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中的场景,把课堂带回到学生真实生活,感觉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应用声音频率测试软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声波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轻轻拨、用力拨画图以后,填写你听到的声音是强还是弱,填到括号里。

用pad中的分贝仪App进行定量测量。

另外,我们应该最注意什么?(保持安静,听声音)实验4min开始。

5、分享实验记录单。

解读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6、利用悬浮球进一步理解振幅的含义。

进行科学的测试。

5、用希沃展台分享记录单,理解科学概念。

三、橡皮筋实验(14min)1、我们已经知道了音量是由振幅决定的,那声音的高低和振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有一根橡皮筋,谁能用它发出高音和低音呢?2、很好,这又是一个对比实验,既然我们改变松紧了,我们要不要保证其他的条件相同?很好,那长短要不要相同?那力度要不要相同呢?怎样来控制力度相同呢?3、很好,齐读实验要求,将橡皮筋起。

同样,保持安静。

另外,可以通过pad中的微视频完成实验。

实验5min开始。

4、分享实验记录单。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5、利用音叉(带乒乓球)进一步理解振动快慢。

1、思考制造高音低音的方法。

2、思考力度相同的办法。

3、齐读实验要求。

自主观看pad中的微视频突破重难点。

4、用希沃展台分享记录单,理解科学概念。

四、拓展延伸(2min)1、音高还有一个名字叫,音调。

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音调吧。

2、物理中振动的快慢叫什么呢?1.全班利用微视频了解音调。

2、频率五、知识应用(5min)1、白板互动游戏做总结。

2、运用平板统计答题。

3、尤克里里上面有四根弦,试想最高音是哪根弦发出来的?4、演示四根线的声音。

1、最细的六、唱校歌(2min)其实,我们不光能听到声音的变化。

还能看到声音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唱响校歌吧!齐唱校歌利用软件音频频谱分步仪来感受声音的变化。

板书设计3.3声音的变化强(大、响)振幅大弱(小、轻)振幅小高(尖、细)振动快低(沉、闷)振动慢>>音量音高(音调)。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

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表格2: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四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声音》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声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懂得声音的形成;
(2)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理解声音的特性;
(3)熟悉声音的分类;
(4)了解声音的应用。

2.过程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考,记忆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责任心,热忱参与,积极求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声音的概念,掌握声音的形成;
(2)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理解声音的特性;
(3)熟悉声音的分类;
(4)了解声音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一个游戏引入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声音和图像有很多种。

你们可以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变成让大家听到的声音吗?”引出大家关于声音的认识。

2.用一句话帮助学生把握本单元内容:声音是什么,它的特性又有哪些?
(二)自学:
1.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本单元知识,掌握声音的形成;
2.通过视频和动画,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同时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光和影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但是对于声音的传播和特性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传播介质(如空气、水等)、音叉、耳朵模型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

然后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同时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直观地展示声音的传播,如将振动的尺子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波的产生。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如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教案

声音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的传播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观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学具准备:“土电话”——两个杯子、棉线(二人一组)“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4个杯子、棉线、毛线、铁丝、塑料绳、牙签、镊子、敲击棒教具准备:教学VCD片(播放听症器,证明空气传播声音)(播放钟声在真空中无法传播)课件、小黑板、水、水槽教学过程:一、振动物体与声波1.气体(空气)课件演示:手机铃声的传播师:现在声波遇到了谁?然后再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呢?(手机铃声——空气——耳朵)结论: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师:声音的这种波,我们叫它“声波”。

2.固体(棉线)——玩“土电话”温馨提示: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师:声音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说话的声音——空气——耳朵)4.液体、气体碰铃的声音——水——空气——耳朵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音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小考察: 你能听到闹钟的铃声真空——无法传播声音。

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气体与固体的比较——拍桌子听声音(课件)声波——空气——耳朵一般慢声波——固体(桌面)——耳朵响一些快2.固体与固体的比较实验注意事项3.出示不同声音在物体里的传播数据。

4.小结并板书:固体>液体>气体板书:声音的传播固体>液体>气体课堂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声音通过哪些途径传播进行研究。

难点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内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听听自然界的声音…(播放声音素材)3.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45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沙沙、叮当、咚咚、咣啷等不同的物体可发出不同的声音。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听听声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听听声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听听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听听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1教学⽬标
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我们也可以利⽤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

过程与⽅法:运⽤语⾔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并能根据声⾳的⾼、低、强、弱给听到的声⾳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2学情分析
1、我们⽣活在⼀个充满声⾳的世界⾥,声⾳对于学⽣来说是很熟悉的,早在婴幼⼉时期,⼩孩⼦已经对声⾳感兴趣,到了⼗、⼗⼀岁,孩⼦们已经产⽣思考和问题,⽐如,声⾳是怎么产⽣的,声⾳是如何传播的,有⾜够的兴趣。

2、四年级学⽣,已经有了思辨能⼒,能够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分析。

3、同样,经过⼀年的科学教学,已经有了动⼿能⼒,可以对有些现象进⾏重现。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科学的语⾔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

教学难点:对声⾳的⾼、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4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的⾳叉、⼤⼩不同的3枚钉⼦、鸡蛋盒、实验记录单、课件、投影仪。

5教学过程
5.1第⼀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听听声⾳
⼀、倾听声⾳,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都听到了什么声⾳?
师⼩结:只要我们仔细地倾听,⽤⼼倾听,你肯定会听到许多的声⾳。

这个单元,我们就⼀起来研究声⾳,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声⾳》。

(板书课题:听听声⾳)
⼆、有效探究,强化感知:
(⼀)倾听周围的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声音第一课时听听声音【教学内容】第44——46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46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交流: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内容】第47——48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3、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课时声音的变化【教学内容】第49——51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

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四、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3、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

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

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

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第四课时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内容】第52——53页【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影响振动快慢,引起音高变化: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音高越低,伸出越短振动越快音高越高。

2.过程与方法:观察与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及声音的高低变化,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与提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观察,认真记录,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和描述钢尺伸出不同长短时发出的不同音高,建立振动快慢与音高的联系。

教学难点:通过归纳、分析,建立音高与物体振动快慢的本质联系。

实验材料1.学生准备:口琴、四把钢尺、记录单;2.教师准备:PPT课件,电子琴、音叉、八音琴、口琴等乐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听电子琴弹奏的音阶变化,八音琴、音叉等乐器发出的不同音高。

帮助学生区分音高与音低,引出“音高变化”。

2.揭题:探究声音的音高变化(二)探究口琴的音高变化1.口琴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学生分小组观察口琴内部结构,吹一吹,找找原因。

2.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口琴内部金属片长短不同,导致振动的快慢发生变化,音高不同。

(三)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学生上台演示让钢尺发出声音,介绍原因:尺子伸出桌面部分在振动。

2.抛出探究问题:能让钢尺发出的音高有所变化吗?3.学生思考后交流方法,做猜测,上台简单演示。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想。

4.引导学生思考,振动快慢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做出猜测。

5.出示“钢尺琴”和记录单,提出探究任务、要求。

6.小组领取材料,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7.组内交流,全班展示,交流发现。

⑴让尺子发出不同音高的方法?⑵探索:音高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四)课堂小结、拓展1.回忆、比较口琴和钢尺改变音高的方式、原理,构建科学概念:音高与振动快慢有关。

2.知识运用、强化,八音琴和音叉的音高变化判断、解释。

3.引出后续探究,二胡等弦乐音高变化的特点,关注振动快慢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记录单)班级:第小组记录员:1.振动尺子——我们能听到和看到的。

(友情提示:①用差不多的力度拨动钢尺;②音高可以用:高、较高、较低、低描述;振动快慢可以用:快、较快、较慢、慢描述。

)2.把音高的高度部分涂色,制成柱状图。

音高较高较低低8 12 16 20 尺长(厘米)3.讨论、交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会/不会)引起尺子振动快慢和音高的变化:伸出越短,音高越(),振动越();伸出越长,音高越(),振动越()。

(分工合作轻声交流认真记录)第五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内容】第54——56页教学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的传播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观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学具准备:“土电话”——两个杯子、棉线(二人一组)“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4个杯子、棉线、毛线、铁丝、塑料绳、牙签、镊子、敲击棒教具准备:教学VCD片(播放听症器,证明空气传播声音)(播放钟声在真空中无法传播)以及课件、小黑板、水、水槽、教学过程:一、振动物体与声波1.气体(空气)课件演示:手机铃声的传播师:现在声波遇到了谁?然后再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呢?(手机铃声——空气——耳朵)结论: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师:声音的这种波,我们叫它“声波”。

2.固体(棉线)——玩“土电话”温馨提示: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师:声音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说话的声音——空气——耳朵)4.液体、气体碰铃的声音——水——空气——耳朵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音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小考察:你能听到闹钟的铃声真空——无法传播声音。

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气体与固体的比较——拍桌子听声音(课件)声波——空气——耳朵一般慢声波——固体(桌面)——耳朵响一些快2.固体与固体的比较实验注意事项3.出示不同声音在物体里的传播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