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共43页文档

合集下载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绪论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绪论
从文化自傲(天朝上国)——文化自尊(中体西用)——文
化自卑(全盘西化)——文化自强(国粹) 严复:“吾实未敢遽分其优拙也。” 西学东渐总体上说,走了一条主动选择的道路。随着时间发 展,选择内容越来越深刻,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经历了不断探 索,认识、选择、再认识、再选择的过程。 林则徐、魏源—冯桂芬、洪仁玕—康有为、梁启超——孙中 山——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再次发难:
闽浙部分僧俗人士对天主教发动
二次攻势。代表黄贞《破邪集》, 徐昌治《圣朝破邪集》。指责天 主教为“儒术之大贼”,传教士 “媚儒、窃儒而害儒”之妖孽。 明末清初的红(夷)衣大炮
明末“破邪”派的反教呐喊由 于局势动荡没能在政治上造成 驱教运动。
主流途径:“西学东渐”
器物——制度——文化(精神) 文化交流存在“势差”现象。一般来说,高度发展的文 化必然流向低度发展的文化,如水之自然流向,不可逆 转。
主力
传教士、留学生、华侨华人。
发展阶段
发端于明末清初 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不祀祖宗,是教人不孝,有背名教;私习历法,有乖律例私 习天文之禁;聚男女于一室,抹圣油,洒圣水,易败坏风俗, 淆乱纲纪” ——《三参远夷疏》
南京诸大臣都应声附和,士大夫也纷纷著书,如虞淳熙的《利
夷欺天罔世》、林启陆的《诛夷论略》、钟始声的《天学初征》 和《天学再征》、邹维琏的《辟邪管见录》、许大受的《圣朝 佐辞》等,指责天主教“暗伤王化”,“诬妄先师”,“左道 惑人”,从而掀起非教风潮。传教士或被逮捕关押或被驱逐。 徐光启在北京上《辨学章疏》,竭力为传教士辩护: 臣累年以来,因与讲究考求,知此诸陪臣(西方传教士)最 真最确。不止踪迹心事,一无可疑,实皆圣贤之徒也。其道甚 正,其守甚严,其学甚博,其识甚精,其心甚真,其见甚定。 在彼国中,亦皆千人之英,万人之杰。所以数万里东来者,盖 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天主,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皆修身事 天,理相符合,是以辛苦艰难,履危蹈险,来相印证,欲使人 人为善,以称上天爱人之意。(《徐文定公集》卷五)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与冲突始于鸦片战争,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交流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陈独秀和梁启超是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最早进行分析和总结的人。

陈独秀1916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梁启超1922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都从器物(即物质文化)、制度(即制度文化)、观念(即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过程,堪称精辟。

近代,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这使中国的有识之土痛感中国在技术装备上的落后。

于是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导致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为目标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物质层面。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不仅仅是在物质技术方面,更有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于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进入制度层面。

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已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因此,在制度文化这一层面的中西文化冲突则显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政治上讲,有革命和改良的分别,而从文化的角度讲,要解决的却都是制度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西式”的共和国,但是,袁世凯的篡权使这个西式的共和国有名无实。

“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

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从心理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同时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这个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体现了最深层面上的中西文化在精神领域的冲突,要解决的是文化深层即“国民性”的问题。

对于封建主义的中国来说,资本主义的西方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西方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其先进,一定程度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上;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后,由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但是其社会形态也由封建时代步入近代社会。

(完整word版)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

(完整word版)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

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何兆武何兆武1921年出生,1939年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系。

1956年到1986年为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曾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1986年以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

著作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中西文化交流史论》等。

■主持人开场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反抗压迫与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另一方面在科学和思想上也从没停止过追求进步摆脱落后。

今天我们请清华大学著名教授何兆武先生来谈一谈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的问题。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今天是过去的延伸,也是未来的起点。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不变革无以图自强。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来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变革,已经使中国和中国人具有了崭新的面貌,并将在开拓和创新中成为真正的巨人。

在开始今天的演讲之前,首先要向大家道歉。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没有精力准备很详细的材料,疏漏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我要讲的内容大概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中学和西学,后一部分讲近代化。

现代化和近代化这两个名词是一样的,都是modernization。

中学,大家知道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不过传统习惯上它包括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文明,一直可以算到19世纪为止。

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正面地、大规模地跟西方的学术思想接触,这些学术思想当时就简称为西学。

下面我讲的是自己个人的理解。

一、中西学术之争的历史背景先说一下中学。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是世界文明古国。

这个文明古国几千年以来形成了它一套行之久远的而且深入人心的学术和思想体系。

这个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以孔子的儒学为中心的一套道德系统和意识形态,这个我们称之为中学。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 每次人数由起初的250人左右增加到后来的 500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651人,船只也由 两只增加到四只。他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锲而 不舍,舍生忘死。
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包括文物典章制度、生 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 国后终于在奈良时代以“文化革新”为契机, 使日本实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徐福是否真的到了日本?这虽然是一个历史悬 案。但中日之间的交往开始很早,却是不容置 疑的历史事实。
二、海陆“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 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相互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抵达乌孙国。此后,汉使往来不 断。
东汉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副使甘英远至波斯 湾。与此同时,西域的使臣与商人也东来汉疆,带来 了他们的物产,换回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
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 汇的态势,而并非单因子文化;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 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还不断吸收外 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故其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 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弃浊扬清,取长补短, 已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相互影响 的.中国文化在发展中吸纳了多元文化的成分,别具一 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
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在澳门研习中文,次年进 入肇庆,获准建筑教堂,并开始传教。他与各级官员 和社会名流交往,宣讲欧洲文物和典章制度,介绍西 方的天文、算学、理化知识,将自鸣钟、地图、天象 仪和三棱镜陈列于室内任人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 作用。1589年,利玛窦到韶州,大力结交官绅,攻读 儒家经典,改穿儒服,习用儒礼,企图北上进京。公 元1601年,利玛窦等人终于抵达北京,朝见明神宗, 献上天主经像、自鸣钟、万国图及西洋琴等礼物,获 准在宣武门内居住传教。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发展。
03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与影响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 门,中国文化受到冲击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化,反对传统封建 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推动 中国近代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 命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贡献与影响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兴起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传播基督教文化 17世纪初,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学校、医院等机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双方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所交流
19世纪,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西文化交流受到阻碍,但传教士仍然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
胡适的贡献: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胡适的中西文化交流:翻译西方著作,介绍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胡适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中 西文化的桥梁”
05
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与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增强了文化的包容性和理 解力
辜鸿铭的贡献: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向西 方传播中华文化
辜鸿铭的观点:主张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反对全盘西化
辜鸿铭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 响
胡适:中西文化的桥梁
胡适的生平:1891年出生,1962年去世,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 家
04
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利玛窦的生平:意大利传教士,明朝时期来到中国 贡献:将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等知识传入中国 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与徐光启等学者合作,翻译西方书籍 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各位同学:附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选修课课件,请下载后不要外传。

另外,请大家思考:“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个是延伸题目,为必考知识,请课下准备。

几个概念的界定:一、文化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

最开始,“文”与“化”是分开的。

“文”与“化”并联使用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其中有句话,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以文教化”。

西汉以后,“文”与“化”连成一个专用词,比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这里,“文化”显然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指的是文治教化。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cultura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种含义。

牛津大辞典解释“cultural”:“对思维、审美和风度的训练、发展和雕琢,是文明的精神部分。

”这层意思和中国“文化”概念的“文治教化”的内涵比较接近。

概括起来,从最广义到最狭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广义的文化概念是“人化说”,什么是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这个命题,决定了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人才有文化问题可言。

一般的文化概念是“观念形态说”,所谓观念形态,即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和经济、政治相对应,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最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知识说”,它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的精华,这就是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这个概念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知识水平”。

二、中学、西学/新学、旧学“西学”是明末清初出现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词语,“新学”是十九世纪末开始流行的,二十世纪风行于世界的一个概念。

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无私运动以后,“新学”一词及其内容就逐渐的消匿不彰,而“西学”一词却十分活跃。

05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05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 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李传斌《条约特权制度下的医疗事业——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 究》 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1872-1949》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二)近代中国处于文化“入超”的地位
“入超”原因:
1、西方文化处于一种高势能态势
2、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广泛的途径
西方学者来 华讲学 通商口岸和租 界
外国传教士 和驻华使馆 人员
中国留学生与 出使人员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三)中国由被动接受开始走上主动选择的道路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一,在华各教会团体仍然享有条约特权保护
第二,教会对自身的行径也作了一些反省和检讨
第三,教会外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迥异于19世纪的变化: 庚子事变以后,清政府中最顽固排外的势力已被剪除;《临 时约法》从法理上肯定了公民信教的自由 在华传教士人数对比表
近代中外关系史
专题五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郭实腊(1803-1851),德籍新教 传教士,是一个对西方侵华政策颇有兴 趣的人。从1831年起,多次在中国沿海 侦察,参与英国的对华战争。 1833年 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 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 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期刊。以“为在广州 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权益进行辩护”为 办报宗旨,1838停刊。在报刊内容上, 宗教伦理方面大为削弱,科学文化知识 大大增加,尤以介绍各国地理的文章为 多。

- 副本(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

- 副本(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

梅光迪

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 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十年,做 汉文助理教授,为美国培养了大批的汉学人才。
金雅梅

金雅梅(1864-1934)又名韵梅、雅妹,生于浙江宁波一 个长老会牧师家庭,5岁时离开了中国 ,父母双亲是因为医 疗技术落后而被夺走生命的,被美国传教士麦加谛夫妇收 养,两年后带到美国。1888年也就是她从医科大学毕业3 年之后,毅然回到祖国。 毕业于美国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中国近代第一位 女留学生,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创办人。 积极在中国发展医疗事业。

“留学生”一词的来源:唐朝时,日本曾多次派遣唐史来中国。 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 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史 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 “留学生”就是当 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 唐使回国时随其一起回国。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 用下来。其语义也有了变化发展:凡是留居外国学习或研究的 学生,都称作“留学生”。 近代之前的留学生: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使得中国与欧洲 及世界有了初步接触。传教士从传教的目的出发,吸引个别学 生到欧洲求学,1650-1840年间约有一百多人赴欧留学,这些 学生主要学习耶稣教义、神学、兼及一些人文与自然科学,毕 业之后也多充当传教士,再加上人数少 ,对中外文化交流没有 太大的影响。

1872年8月11日,由陈兰彬率领第一批30名幼童,从上海坐船赴美。 1873年5月2日,容闳的昔日同窗黄胜带领第二批30名幼童赴美。 1874年8月6日, 祁兆熙带领第三批30名幼童出洋。 1875年10月2日,祁春兆带领第四批30名幼童前往新大陆。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近110年中外文化交流,经历 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三个文化层面的嬗变。 并经过重构,实现文化的重生。 成为一种爱国、革新、开放的特 征,并与救亡图存相联系,成为 近代文化的主流。
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启示
1 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动脉是资本主义 2 近代中国文化一直与三大矛盾纠缠在一起 3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题是“现代化” 4 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突出特征是东西方文 化的空前交流和和对话。 5 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也非被动抵 制和反抗西方文化,它自身也有生命力和能动 性,并也处在变化中。



6 应充分重视文化发展的人文意义 7 中国文化每次历史上的光辉,离不开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刺激。 8 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 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应互相尊重,相互 学习,共同进步 9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0 重视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历史的 眼光和历史思维。
导论 思考题:
一 中国近代文化交流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 史背景下展开的? 二 近代文化交流的主旋律和主力以及基本 格局是什么? 三 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得到什 么启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忘记历史,就看不清现在, 就不能清醒的走向未来
链接:
1 纪录片:《近代留美幼童》央视 2 纪录片:《水木清华90年》 3 容闳 : 《西学东渐记》 4 顾长生: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5 刘圣宜:《近代广州社会与文化》 6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

第二讲:传教士输入西方文化 第三讲:近代外交的艰难传入 第四讲:传播新思想——西方著作的翻译热潮 第五讲:近代中外教育交流 第七讲: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近代学科建立 第八讲:中外文化交流下的中国文学艺术 第九讲:西洋文明传入及其影响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教育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育交流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交流的‎作用不仅在‎于现有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活动,‎教育交流不‎仅限于现代‎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培养下一代‎人成为国际‎化人才。

‎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

一‎个是100‎多年以前列‎强进行舰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通过‎通商贸易,‎把西方的科‎学技术输送‎到了中国来‎。

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传‎教士,把西‎方的教育制‎度传到中国‎来。

开始,‎中国对西方‎文化是被动‎接受。

但是‎到了后来,‎逐渐领悟到‎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是‎克服我国封‎建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而逐渐‎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

但不论是‎哪个渠道,‎都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

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看到西方‎的新进科学‎技术,新政‎府、洋务派‎曾经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以后更是出‎现了留学潮‎,大批的留‎学生到海外‎学习,一开‎始到日本,‎民国时期大‎多是到西方‎。

其实当时‎向日本学习‎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因‎为日本也是‎学习西方。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际现‎象,它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结‎果。

也只有‎在互相交流‎当中,中国‎的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信‎息交流更加‎迅速、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播全世‎界。

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学者间的‎往来以及学‎者间的各种‎信函、资料‎的交换,都‎促进的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比国际‎化更加强烈‎和深刻。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PPT教案

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PPT教案
第15页/共52页
1.思想解放
➢ “中体西用”的利弊——利(先进性):
➢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 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 实际。中体西用的本意没有这个内容,但 它的思维逻辑,却在客观上使人们得到了 启示。洋务运动后,拒绝学习外国的盲目 排外思想固然没有市场了,而全盘西化的 主张,也被多数人所否定。结合本国实际 学习外国的东西,已经逐渐成人们遵循的 法则。维新派在主张君主立宪的同时,也 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孙中山提出的 三民主义,一方面第吸16页收/共52页了西方的政治理论, 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提出了
第19页/共52页
1.思想解放
➢ 维新变法: ➢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
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 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 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 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 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21页/共52页
1.思想解放
➢ 维新变法的影响:
➢ 第二,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
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 (2)西方的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
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 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0课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教学课件(共44张)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0课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教学课件(共44张)

十九世纪后期梅森瓷 器厂制作的陶瓷钟表
信念与思维 传统农业社会,计时、守时等观念比较模糊、随意。
清 乾 隆 年 间 御 制 钟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 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
1875年, 上海“美利华” 作坊制作出南京 钟,其造型典雅 古朴,民族风格 鲜明。
为满足出行、通讯、
商贸等需要,近代国人 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时间 观念,强迫自己适应新 型的精确时间观念。
到了十四世纪,乔托是文艺
复兴早期的代表人物,这幅在 1310年绘制的《宝座上的圣母》 在当时的欧洲是震撼人心的新作。
第一,圣母的身材比例趋近
真人,包括身边的天使们都更接 近真人。其次,整幅画面的色彩 开始丰富,构图更完整,产生了 简单的透视纵深,圣母和画面背 景、前景之间的距离被展现出来。
里皮是一位十五世纪意大利的 修士画家,出生于佛罗伦萨。在乔 托之后的100年,我们可以看到绘 画风格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幅绘于15世纪中期的圣母玛利亚 在此时已经和真人无异,衣服、头 发的质感都有了不错的表现,我们 可以猜想这位圣母玛利亚,或许已 经拥有了一位真实的模特。如果玛 利亚头顶没有光环,天使没有翅膀, 说这是一幅平民生活画像是完全可 以被人接受的。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西欧各国早期殖民扩张,除了商品种类和数 量增加,商贸发展还带来什么新的变化?
出现股份公司,垄断性贸易公司,银行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一部人类历史,证明了一个事实, 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推动了 人类社会前进。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是 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

文化交流存在“势差”现象。一般来 说,高度发展的文化必然流向低度发展的 文化,如水之自然流向,不可逆转。
近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和经济特征, 使得发展迟缓,自我成长能力变弱,保守 的思想文化,向的僵死而衰朽。与此同时, 西方资本主义的的勃勃生机,历经资产那 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远远把中国拉在后 面 ,中国还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自守, 妄自尊大,落后于世界而不自知,终至挨 打,留下惨痛的屈辱一笔。
五 向域外传播中国文化
传教士不少人热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将中国四书五经、词典、道德经、等向西 方介绍和传播,有些人成为汉学大师。
“中国现代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现代 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妇 女解放、娱乐体育、新闻出版等等事业, 以及理性化政治观念及其实践,所有这些 方面的开端和初步发展,都和基督教传教 士的活动及其影响密切相关,这说明在中 国现代化兴起之初对之有相当的促进作 用。” ——何光沪
维新变法后,近代科学才进入中国的教育 和研究系统,新的西方学科体系和知识体 系,导致中国新的学科分类出现,“使原 有的经、史、子、集四部系统全面崩 解……” 一 天文学(中国古代有辉煌发展,近代西 方从哥白尼开始,脱离神学,又有牛顿万 有引力学说 等发现,创立新的自然科学科学体系)
数学 最基础的科学,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涉及世间一切事物。是人类智 慧的体现。古代中国数学有重大贡献,14 世纪后陷于停滞,17世纪后传教士传入近 代数学。但在中国近代得以活跃发展。 (李善兰 项明达等,后有苏步青、熊庆 来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近代中外关系史
第四讲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就教会自身目的而言, 就教会自身目的而言,是希望借此来发展基 督教势力,就更广泛的背景而言, 督教势力,就更广泛的背景而言,是扩展西方 在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的影响。而且这种活动在很长的时期内 是处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之下, 是处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之下,侵犯了中国的 主权。从这个意义上看, 主权。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理所当然地遭到争 取民族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反对。 取民族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反对。 在客观上是顺应了向西方学习这一时代前进 的潮流, 的潮流,他们输入的异质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 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整个教会文化教育的历史, 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整个教会文化教育的历史, 也许可以说,它对基督教的贡献是有限的, 也许可以说,它对基督教的贡献是有限的,但对 本节内容结 中国的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是深远的。束返回请按 中国的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是深远的。
已被抢 救回国 圆明园海 的铜兽 晏堂前的 首 12生肖铜 12生肖铜 像
刘 洋
本节内容结 束返回请按
蔡铭超
近代中外关系史
第四讲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斯坦因( ),英国探险家 斯坦因(1862—1943),英国探险家 ), 和考古学家。先后进行三次中亚探险。 和考古学家。先后进行三次中亚探险。 在第二次探险中, 在第二次探险中,从1907年起多次走访 年起多次走访 莫高窟,拍摄洞窟壁画, 莫高窟,拍摄洞窟壁画,廉价骗购藏经 洞出土文物。第三次探险时, 洞出土文物。第三次探险时,于1914年 年 再次到敦煌骗取大量敦煌写本。 再次到敦煌骗取大量敦煌写本。1930年, 年 拟进行第四次中亚探险, 拟进行第四次中亚探险,被南京政府拒 据统计,他先后窃去织绣品150余 绝。据统计,他先后窃去织绣品 余 余幅, 方,绘画500余幅,图书、经卷、印本、 绘画 余幅 图书、经卷、印本、 写本等6500余卷。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 余卷。 写本等 余卷 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英国博物馆。 土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英国博物馆。 英国政府为表彰其盗宝之“ 英国政府为表彰其盗宝之“功”,授予 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一枚金质奖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

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

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

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

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

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

足见,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上,西洋文化的东传,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

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

什么是近代?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

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

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

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

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

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

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

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