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721c8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b.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24da8ff78a6529657d5361.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从军行》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aafc58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1.png)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4f5c757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9.png)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fadf2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3.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舍生忘死的情景。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的崇敬和敬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诗,了解古代战士的英勇事迹,感受爱国情怀,并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战争场景和战士英勇事迹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战士们的英勇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珍惜和平,尊敬战士。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战士们的英勇精神;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战争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中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战争场景图片、战士英勇事迹等。
2.音响设备:准备相关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场景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及其《从军行》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诗歌全文呈现在课件上,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古诗二首《从军行》教案
![古诗二首《从军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305d9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6.png)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从军行》全诗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从军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从军行》,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思辨能力:分析《从军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创作练习表现不尽如人意。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导致在创作过程中不知如何运用。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一些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举例解释:
-例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中的重点,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描绘的壮阔景象,体会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2.教学难点
-意象分析:对于诗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的理解,以及这些意象如何构成整体的意境。
-修辞技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和指导。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帮助他们巩固记忆。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复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7e835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6.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共四句,描绘了边塞从军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英勇。
具体内容包括: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塞从军的艰辛。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雪山”、“孤城”、“玉门关”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3. 领悟课文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从军的艰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保家卫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关键词语的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关键词语。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关键词语: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3. 主要内容:边塞从军的艰辛,士兵的英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边塞从军的短文。
2. 答案示例:边塞从军,英勇无畏。
面对艰难险阻,他们坚定信念,保家卫国。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分析课文意象,让学生感受到了边塞从军的艰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了解边塞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从军行、塞下曲教学设计
![从军行、塞下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53a5910029bd64783e2cb1.png)
《从军行(其一)》、《塞下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特点②理解想象、虚实结合、用典的艺术手法③掌握边塞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边塞诗苍茫宏阔的意境特点②通过对比,体会不同风格的边塞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边塞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军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塞下曲》:誓死守卫国土的豪情壮志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导入。
课前练习,以前学过的边塞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王昌龄)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李贺)(二)进入新课Ⅰ《从军行(其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2、集体朗读诗歌3、疏通文意: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深入研读1、找出诗歌意象,并且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烽火城、百尺楼(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日薄西山,淡淡哀愁)海风秋(悲秋情节,凄凉)羌笛(别离乡情,幽远凄凉)关山月(哀伤的曲子,更添愁苦)2、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边塞环境偏远、凄清孤独的意境特点,表达了征人因离别相思的愁苦哀怨之情。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bfb29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0.png)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46c3866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f.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从军行》这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描绘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字词、句式、意境,并解作者写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军行》这首诗字词、句式,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边塞诗壮美。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理解和记忆,对诗歌意境感悟。
2. 教学重点:诗字词、句式学习,朗读技巧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军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义。
(2)讲解生僻字词,如“烽火”、“雁行”等。
(3)分析诗句式、韵律。
3. 例题讲解:(1)解释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意境。
(2)通过对比其他边塞诗,分析《从军行》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用自己话描述诗中画面。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从军行》,并背诵。
(2)用自己话写出诗中意境。
(3)查阅资料,解边塞诗特点。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作业。
(3)见学生个人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从军行》字词、句式和意境,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023年《塞下曲》教案
![2023年《塞下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64188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5.png)
2023年《塞下曲》教案2023年《塞下曲》教案1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习新课a、初读课文,了解大意b、学习生字词c、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d、小组讨论、交流。
e、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3、指导感情朗读,入情入境4、小结,拓展延伸5、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
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35fe54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d.png)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育教学教案(带内容)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节奏感,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将军的英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战争和英雄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将军的英勇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体会诗句的深层含义。
3.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4.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将军的英勇事迹的补充和拓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战争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从军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关于将军的英勇事迹的相关资料。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战争场景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英勇的将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从军行》。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从军行》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
接着,教师讲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将军的英勇事迹。
在此过程中,教师板书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深层含义。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546e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2.png)
《从军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从军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阔景象和战士们的英勇豪情。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等。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烽火”“金甲”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对仗等。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紧张气氛。
(2)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和战士的印象,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从军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强调他在边塞诗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军事形势,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如“烽火”“孤城”“金甲”等。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边疆的荒凉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5、情感体会(1)提问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组织学生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这种情感的。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烘托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手法的作用。
(2)讲解诗歌的对仗和用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其他边塞诗,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2)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471af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1.png)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吟诵方法,分析古诗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了解古诗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古诗的吟诵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军人保家卫国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入课题《从军行》。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诗句的意思,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让学生谈感受。
5. 吟诵课文:教给学生吟诵古诗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地吟诵《从军行》。
6.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写作特点,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写作特点,进行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语:青海、长云、孤城、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 诗句分析:边塞风光、豪情壮志、保家卫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从军行》的诗意,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2. 作业题目:背诵《从军行》并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
答案:见课本注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如王昌龄的《出塞》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诗句理解和情感体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e26c7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
这首诗选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作品,主要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教学内容包括诗全文解读,重点掌握诗中生词、诗句理解和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朗读《从军行》,理解并掌握诗中生词,解边塞军人艰苦生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军人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诗句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难点: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诗中表现出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边塞军人故事,引发学生对边塞生活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中生词,讲解诗句意思。
4. 赏析诗歌:通过例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用自己话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罗布泊、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生词。
4. 赏析要点:边塞风光、军人艰苦生活、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从军行》诗意,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
2. 答案示例:边塞军人生活在遥远边疆,他们不畏严寒酷暑,坚守岗位,保卫国家。
他们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心中充满对祖国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诗句解析、赏析等环节,学生对《从军行》有较深入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参与度。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边塞军人故事,解他们生活,增强学生对军人敬意。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提高学生诗歌欣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b16a7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4.png)
要求:标注生僻字、词,初步理解诗意。
要求:字数不少于100字,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3.知识梳理:整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制作成知识卡片,便于复习和巩固。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边塞诗的介绍PPT,内容包括边塞诗的定义、特点、代表诗人等。
要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有创意。
5.家庭互动:与家长一起分享《从军行》的学习心得,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增进家校互动。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创意写作:让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或散文。
2.课堂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指导。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搜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欣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边塞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从军行》。
2.情境创活状况,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边塞士兵的情感和边塞风光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熟悉了古诗的基本韵律和部分修辞手法,对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感悟。然而,《从军行》作为一首边塞诗,其特有的壮丽景色和战争背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学生可能在学习中对地理名词、战争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对于边塞文化的背景知识也相对陌生。此外,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情感共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古诗内容、语言和情感的理解程度,适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差异,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391293ce2f0066f5332283.png)
古诗两首:《从军行》《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难点】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四、认认写写,正确识字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熟读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一)学习《从军行》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4、指导背诵。
(二)学习《塞下曲》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夜、平明)2、自读思考:(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9古诗三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ce109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3.png)
五下语文《从军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和感悟《从军行》中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与欣赏。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1. 深入解读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
2. 感受边塞诗的雄浑与壮美。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从军行》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对诗意的大致理解,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
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吗?学生A:我记得这首诗是王昌龄写的,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边塞诗人,写了很多描绘战争和边塞生活的诗歌。
老师:非常好,A同学回答得很准确。
那么,我们上节课对这首诗的诗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理解呢?学生B:我觉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场景,他们不畏艰难,为了国家的安宁而浴血奋战。
老师:B同学的解读很到位。
确实,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还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手法。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的“青海”和“雪山”分别指什么?学生C:我认为“青海”指的是青海湖,而“雪山”则是指青藏高原上的连绵雪山。
老师:C同学说得很好。
这句诗通过描绘青海湖上空的浓厚云层和远处被云层遮蔽的雪山,营造了一种苍凉而肃杀的氛围,为后面的战斗场面做了铺垫。
老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的“孤城”和“玉门关”又分别指什么呢?学生D:“孤城”应该是指边疆的一座孤独的城堡,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
老师:D同学的解释很准确。
这句诗通过描绘边疆战士们遥望玉门关的场景,突出了边疆的辽阔和战士们的孤独感,也展现了他们守卫边疆的决心和信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优秀教学案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从军行》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4a65c1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3.png)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从军行》这首古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从军行》,让学生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3.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通过角用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文,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诗文。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团队精神。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形成完整的认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4.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互相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塞下曲》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夜、平明)
2、自读思考:
(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
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