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中的人物意象浅析
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批评
![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e8b5644bb307e87101f696a6.png)
《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批评《二十四诗品》不仅是古代汉族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其本身也是一部诗作。
其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
《二十四诗品》的批评理论给读者的印象是意象融感性形象与抽象概念于一体,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种批评模式——意象批评。
这种批评模式以介于具体艺术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意象来表达批评观念,使理论的构建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充满灵动之气,引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无限的感慨。
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
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澹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
在中国意象批评的观念中,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会和体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象批评手法由来已久.古人品诗讲究妙悟与玩味,即通过长期潜心地欣赏品味,达到直接领会和把握作品的情趣韵味的境界.这种意会体悟是中国传统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意象批评强调在进行直觉领悟,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内在风神。
这与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有异曲同工之处。
两者在运思方式上都重视"妙悟",推崇审美直觉。
此外,中国意象批评中的"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的"意"与"旨"还印有“言志载道”的色彩。
《二十四诗品》相当符合意象批评的操作方式,即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批评模式研究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批评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48e35d976eeaeaad1f3307b.png)
腰屈膝 , 似乎在乞求什么东西的人物形象。即当我 们思考抽象概念谦 卑时, 头脑 中出现的思维过程不 是从概念到概念 的逻辑 运演 , 而是一个 与谦卑这一
概念异质同构的一个人物形象。我们姑且称这种以 形象化或物象化的手段来思考抽象概念 的思维方式
为意 象思维 。
意象 思维 是我 国பைடு நூலகம்人 常用 的一 种思 维方 式。
限, 具有一定的普遍 性, 是一个类象 , 同时又远离了
对事物进行逻辑概括所可能导致的偏颇 。正如高尔
泰先生所说 :《 “周易》 之中的‘ 易象 ’ 是一种抽象, 又
是一 种具象 ; 既是哲 学 的精 义 , 又是艺术 的精 义。
卦、 象形文字是介乎哲学与艺术之间的象征性的 爻、 东西 , 但它们是 中国艺术 的雏形。[ (0 魏晋玄学 ” ] 3) v4 家王弼又从哲学 的高度对言、 、 象 意三者的关系进行 论述, 指出象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意的最好表述方式 , 象可以以不言说达到最高的言说 。孔子五十而认识
摘 要: 意象批评是指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种批评模式 , 这种批评模式以介于具体艺术形象与抽象概念
之间的意象来表达批评观念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中意象批 评理论 给读者 的印象 是意象融感 性形 象与抽象概 念
于一体, 既有抽象的理论概括, 又蕴含着理论家生命体验的痕迹, 使理论的构建彰显出生命的色彩, 充满灵动之气,
学作品中呈现 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相当于郑板桥所 说的“ 手中之竹” 明人王廷相所谓的“ , 夫诗贵意象透
收稿 日期 :06—0 —2 20 1 0
《 周易》 中的抽象概念便是以意象思维的方式表达来 完成的。比如要表现事物欣欣 向荣这一概念 , 就会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8a3b1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c.png)
《二十四诗品》赏析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诗人的胸次,先求得诗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炼于诗。
我总是在心浮气燥之时,朗声诵读诗品,必会安神净虑,豁然开悟,直抵那深沉浓挚的“真”。
诗品中体现的了非常突出的老庄精神品格,几乎每一品都展示了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拨俗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理想。
随处拈来如,“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无不渗透着淡泊旷远,空灵澄澈的灵心妙性。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讲究首尾呼应他以“雄浑”居首而以“流动”为结束,未必不代表着某种含意。
雄浑者以“反虚入浑”为本义,流动者以“返返冥无”为本义,从虚无入实情,察无形而得明象,都无不是在如雾似烟般四周涌现一种灵境的表现。
清人的一段画论曰:“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
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
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
”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诗人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致远的境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意义,正是指意境的表现,意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万物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
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
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
正如诗品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来源网络下面来欣赏作品《二十四诗品》来源=雅然:-D1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注:他本作“备具”。
)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二十四诗品“人”意象浅析
![二十四诗品“人”意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f315a1f524ccbff12184f7.png)
二十四诗品“人”意象浅析司空图所著二十四诗品内涵丰富,是唐代诗论的伟大总结,用各种意象群描绘出不同的意境来阐释诗风的特点,是文学史上意象批评的一座里程碑。
意象是诗品当中的关键,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其中的“人”意象进行阐述,讨论一下诗品当中“人”的内涵。
二十四诗品当中明显出现“人”意象共有8处,即美人、畸人、佳士、幽人、可人、壮士、高人。
由于诗品当中体现出道教即道家思想较为集中,因此其中众多的人物也便有了浓郁的道家色彩,但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便是悲慨一品当中壮士的形象特征,不同于其他人物形象,因此有其特殊的寓意。
一、道教及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人”晚年时期的司空图思想倾向于佛道,因此在精神追求上也常常以一个隐者和修禅之人自居,从其《休休亭序》中可以看出其晚年时期体现出来的主体思想,其自号耐辱居士,也可以说明其隐逸思想。
他的《自诫》一诗当中提到“取训于老氏,大辩欲讷言。
”,充分说明其思想深处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将老子的思想作为家训,说明了其处事的态度,晚年完全沉浸在道家思想的氛围当中。
二十四品当中的“畸人”、“幽人”、“高人”明显地表现出道家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
高古一品当中是这样描写畸人的风貌的,“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纵。
”,畸人一词出于《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畸人异于常人,而与天道相合,与自然相依。
前两句则描写了畸人的风貌,乘着真气,手握芙蓉,展现出一派贞洁、高古之态,后两句则说明畸人的行为举止,畸人经历了几世的浩劫,凌虚蹑景,其行迹从哪里追寻呢?司空图通过对畸人风貌及举止的描述,展现了其对畸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幽人是诗品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人文意象,分别出现在洗练、自然、实镜当中,据乔力先生《二十四诗品探微》解释,幽人为幽隐绝俗之人,隐士(p36),司空图诗歌当中对“幽”情有独钟,这样的情怀完全与其隐逸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
司空图诗歌当中出现的“幽”字有多处,据张少康先生《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当中摘录司空图诗歌有17处含有“幽”字,二十四诗品当中有7处,都与司空图的隐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司空图理想人格“幽人”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
生态学视野中的《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与意境创造
![生态学视野中的《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与意境创造](https://img.taocdn.com/s3/m/caea65ab0029bd64783e2c44.png)
飘 渺遥 远 的仙 境 的 , 以他 是 天 与 人 的合 一 。然 后 所
描述“ 畸人 ” 的生 活环 境 , 空 一 片 空 旷 、 夜 澄碧 , 光 月
明 朗 , 风凉 爽 , 山幽深 , 声清 脆 , 长 华 钟 这样 的环境 描 写充 满 了人 间 的气 息 , 明 “ 人 ” 升 天 , 仍 有 说 畸 虽 但
作 者 刻意 运用 的人 物意 象 。这些 人 物意 象大 致可 分 为两类 : 类 是 “ 人 ” 象 , 类 是 “ 人 ” 象 。 一 真 意 一 幽 意 而这 两类 意象 放 在生态 学 的视 野 中有一 个共 同 的特
征 , 就 是他 们都 体现 了人 与 自然 的融合 , 种融 合 那 这 体 现 了作 者对 《 子》 庄 天人合 一 思想 的接 受 。 “ ” 《 子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在 《 真 是 庄 它 庄
得也 。若然 者 , 高 不 栗 , 水 不 濡 , 火 不 热 。是 登 入 入
知 之能 登假 于道 者 也若 此 。古之 真人 , 寝 不梦 , 其 其 觉无 忧 , 食不 甘 , 息 深 深 。真 人 之 息 以踵 , 人 其 其 众 之 息 以喉 。屈 服者 , 嗌言 若 哇 ; 耆 欲 深 者 , 天 其 其 其 机 浅 。古之 真人 , 知说 生 , 不 不知 恶死 ; 出不欣 , 其 其
中图分类号 : 0 I 6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X(0 2 0 -120 17 4 3 2 1 ) 10 6 -3
《 十四诗 品》 一 部探 讨 诗 歌创 作 , 二 是 特别 是 诗 歌美 学 风格 问题 的理 论著 作 。它不 仅形 象地 概 括 和 描绘 出各种 诗歌 风 格 的 特 点 , 且 从创 作 的 角度 深 而
二十四诗品“人”意象浅析
![二十四诗品“人”意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f315a1f524ccbff12184f7.png)
二十四诗品“人”意象浅析司空图所著二十四诗品内涵丰富,是唐代诗论的伟大总结,用各种意象群描绘出不同的意境来阐释诗风的特点,是文学史上意象批评的一座里程碑。
意象是诗品当中的关键,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其中的“人”意象进行阐述,讨论一下诗品当中“人”的内涵。
二十四诗品当中明显出现“人”意象共有8处,即美人、畸人、佳士、幽人、可人、壮士、高人。
由于诗品当中体现出道教即道家思想较为集中,因此其中众多的人物也便有了浓郁的道家色彩,但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便是悲慨一品当中壮士的形象特征,不同于其他人物形象,因此有其特殊的寓意。
一、道教及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人”晚年时期的司空图思想倾向于佛道,因此在精神追求上也常常以一个隐者和修禅之人自居,从其《休休亭序》中可以看出其晚年时期体现出来的主体思想,其自号耐辱居士,也可以说明其隐逸思想。
他的《自诫》一诗当中提到“取训于老氏,大辩欲讷言。
”,充分说明其思想深处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将老子的思想作为家训,说明了其处事的态度,晚年完全沉浸在道家思想的氛围当中。
二十四品当中的“畸人”、“幽人”、“高人”明显地表现出道家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
高古一品当中是这样描写畸人的风貌的,“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纵。
”,畸人一词出于《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畸人异于常人,而与天道相合,与自然相依。
前两句则描写了畸人的风貌,乘着真气,手握芙蓉,展现出一派贞洁、高古之态,后两句则说明畸人的行为举止,畸人经历了几世的浩劫,凌虚蹑景,其行迹从哪里追寻呢?司空图通过对畸人风貌及举止的描述,展现了其对畸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幽人是诗品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人文意象,分别出现在洗练、自然、实镜当中,据乔力先生《二十四诗品探微》解释,幽人为幽隐绝俗之人,隐士(p36),司空图诗歌当中对“幽”情有独钟,这样的情怀完全与其隐逸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
司空图诗歌当中出现的“幽”字有多处,据张少康先生《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当中摘录司空图诗歌有17处含有“幽”字,二十四诗品当中有7处,都与司空图的隐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司空图理想人格“幽人”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
解读《二十四诗品》
![解读《二十四诗品》](https://img.taocdn.com/s3/m/8986097d168884868762d6a1.png)
《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近年来对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争论,但是从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目前并无确切证据可以说明它不是司空图所作,而从对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却可以说明《诗品》是司空图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在不能否定司空图著作权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作为他的著作来看。
但是不管是不是他所作,《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
我在给研究生讲授司空图诗论过程中,曾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含义作过一些分析,这对研究《二十四诗品》的文艺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特征,也许是有帮助的。
所以特提出来向同行专家请教。
文中所引郭绍虞《诗品集解》和孙昌熙、刘淦《司空图〈诗品〉二种》较多,就不一一注明了。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
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
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
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
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雄浑”和“雄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美学思想上则相去甚远。
此处之“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如用儒家的美学观来解释,比如说用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或者“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来解释,就和原意相背离了。
二十四诗品的主旨辨析
![二十四诗品的主旨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c66a1ef78a6529647d5357.png)
二十四诗品的主旨《二十四诗品》篇幅不大,而研究者众多,既是后来者领会的有利条件,又是后来者创新的实际困难。
《二十四诗品》的主旨问题历来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当然对其主旨的把握也难以达成一致。
前人对《二十四诗品》主旨的探讨往往莫衷一是,有学者指出它是意境论,有人提出是风格论。
《二十四诗品》的主旨存在争议是很正常的,扬州大学教授古风指出:“《二十四诗品》是一首特殊的论诗诗,与一般的论诗诗不同,其重在诗而不重在论,故论旨模糊。
”①但是前人对于其主旨提出的观点也都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前人关于《二十四诗品》主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意境论——持论者的理由意境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学特色的理论术语。
在李清的文章中就认为,司空图为我国诗歌理论第一次初步创建起意境论的体系,这种贡献不仅在于论述了意境的性质与内涵,还在于阐述了创造意境的原理,在意境创造的理论上。
李清认为,司空图从总体原则上提出两条根本原理,一是意境的创造当以全美为上;二是“思与境谐”的意境核心理论;在意境创造的具体原理上,他提出实境、虚境和韵味说,追求表现出神境、神韵、神味;并且还认为司空图归纳了意境的全盘内容,对意境的性质和内涵作了全面的概括和分析。
此外,司空图还针对具体的意境、风格品类,研究了各自的特性及创造的特殊规律,作了形象的描绘和阐发,并且归纳出许多品类的创造原理②。
潘世秀从具体的各品出发,比较《纤秾》与《绮丽》,得出以下结论:司空图对具体形象的描绘,和在审美感受中对形象的某一侧面某些感性特色的注视与强调,与表达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相渗透,构成了特定的诗歌意境。
这种意境的审美对象具有内美和外美的统一,结实与空灵相结合的整体美,这种美又必须给人以富有特色的真切感受,所以司空图把现实中的自然景物与生动的人物情态作为审美对象,作为诗歌意境的坚实根基①。
以上两位学者虽然表述的内容不同,但是出发的角度都有相似的地方,实境与虚境、内美和外美同诗人的感情相结合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韵致、道心与仙人形象略论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韵致、道心与仙人形象略论](https://img.taocdn.com/s3/m/67265299b9d528ea81c7798e.png)
≮
司 空 图《 二 十 四 诗 品》 韵致、 道 心 与 仙 人 形 象 略 论
袁 俊 伟
( 苏州 大学 文 学 院 , 江苏 苏 州 2 1 5 1 2 3 )
摘 要 :晚唐 司空 图有 《 二 十 四诗 品》 , 以诗 论诗 , 对后世 诗 学风 格产 生 了极 其 巨大 的影响 。 并且 为后世 留下 了 巨大 的 阐 释 空间。本 文从 三个 方面对其 中一 些诗 学概念 进行提取 式 分析 , 希 图理 解《 二 十四诗 品》 韵 外之 致的 美 学理 想 、 道 法 自然 的精
神 主 旨及 饶 有 意 味 的仙 人 形 象 。
关键 词 :司空 图 《 二十 四诗 品》 韵致 道心 仙人形 象
晚唐 司 空 图有 《 二 十 四诗 品》 , 以诗论 诗 , 品诗 之 味 , 超
然于尘 。搁在 当时诗论 上 以明道 衰微 , 绮伤渐 起为 主流的乱
已。华之 人 以充 饥 而遽 辍者 , 知 其咸 酸之外 , 醇美 者有 所乏 耳” 【 5 ] 。 于此 可知 , 醇美难 得 , 味外之 旨更是诗 之真 品。 而且他
主一 格 。” 但 于此之 外 , 则更有其 美学 偏 向 , 即以王维 等人 为标 举 , 追求 淡泊 隐逸 的生活 , 崇 尚 自然 冲和 的诗风 。其美 学 内涵 概要 地说 , 是 以道 心充 诗 心 , 用 意 境铺 诗 意 , 融 景象 于诗 境 , 借味致 论诗 品 , 从 而提 出了他 最核 心 的诗 学理 想 范 畴, 即“ 韵 外之致 ” 。 “ 韵外 之致 ” 具体特 征有二 。 一者, “ 近而不 浮. 远而不 尽” , 是其最 明显 的感 触体征 。前 者是一 种浑成 之 美。 艺术形 象必 须饱 满而充 实 , 后 者是 情趣韵 味 的委婉 与 醇
《二十四诗品》解读
![《二十四诗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ea109a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b.png)
《二十四诗品》解读《二十四诗品》解读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
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
例诗介绍: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áo]河北,已报主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af39d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7.png)
《⼆⼗四诗品》赏析⼆⼗四诗品⼆⼗四诗品○1.雄浑⼤⽤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强,来之⽆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
阅⾳修篁,美⽈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已违。
○3.纤秾采采流⽔,蓬蓬远春。
窈窕深⾕,时见美⼈。
碧桃满树,风⽇⽔滨。
柳阴路曲,流莺⽐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着绿杉野屋,落⽇⽓清。
脱⼱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远⾏。
所思不远,若为平⽣。
海风碧云,夜渚⽉明。
如有佳语,⼤河前横。
○5.⾼古畸⼈乘真,⼿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出东⽃,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宗。
○6.典雅⽟壶买春,赏⾬茅屋。
坐中佳⼠,左右修⽵。
⽩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可读。
○7.洗炼如矿出⾦,如铅出银。
超⼼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返真。
载瞻星⾠,载歌幽⼈。
流⽔今⽇,明⽉前⾝。
○8.劲健⾏神如空,⾏⽓如虹。
巫峡千寻,⾛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9.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馀⽔畔,红杏在林。
⽉明华屋,画桥碧阴。
⾦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良殚美襟。
○10. ⾃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空⼭,过⾬采蘋。
薄⾔情悟,悠悠天钧。
○11. 含蓄不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收。
○12. 豪放观花匪禁,吞吐⼤荒。
由道反⽓,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苍苍。
真⼒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后引凤凰。
晓策六鳌,濯⾜扶桑。
○13. 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二十四诗品中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以及感受
![二十四诗品中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以及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de90cbe40975f46527d3e10b.png)
《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
1雄浑“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讲的就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者,指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
“雄浑”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应该说不是偶然的,它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
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整体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第二,它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庄子认为“天乐”的特点,便是“应之自然”,“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籁、地籁、人籁之区别就在天然还是人为,天籁不仅不依赖人力,也不依赖任何其他的外力,所以是最高的美的境界。
第三,它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
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它开拓了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想像力的空间,启发了读者各不相同的审美创造能力。
“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可以相并列的另一类重要诗境。
他和“雄浑”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他和“雄浑”虽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在哲学思想基础和诗境美学特色的基本方面,则是和“雄浑”一致的。
所以“雄浑”中有“冲淡”,“冲淡”中也有“雄浑”。
“冲淡”之境,当以陶渊明、王维诗作为最,“冲淡”之美和“雄浑”之美相比,虽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也同样具有整体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传神之美、动态之美,雄浑”之美具有刚中有柔的特色,而“冲淡”之美则是柔中有刚3纤秾“纤秾”一品几乎完全都是用意象批评的方法来写的4沈著这一品也是很典型的意象批评之范例,写一个隐居山野的幽人之沈著心态,来说明具有此种风格的诗境美。
儒、道思想下的文学审美 ——《二十四诗品》人物形象浅析
![儒、道思想下的文学审美 ——《二十四诗品》人物形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11a02e83c4bb4cf7ecd1d8.png)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儒、道思想下的文学审美——《二十四诗品》人物形象浅析梁妍宁 苏州大学文学院摘 要:《二十四诗品》是唐末诗人司空图所写的一部以诗论诗的理论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也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次伟大创造。
作者在摹状各类诗歌体貌的同时,将儒、道思想融贯其中,使得全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玄学色彩。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诗论诗;人物形象;儒、道思想作者简介:梁妍宁(1993-),女,汉,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52-02唐末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的诗歌理论著作。
以诗论诗是其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此之前绝无仅有。
二十四首小诗词清句丽,韵味悠长,犹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旨趣尤深,使人流连忘返。
一、《二十四诗品》当中的人物形象概述适逢唐末动荡的乱世,司空图虽心系天下苍生,意欲济世安民,然而经历数度战乱,崩颓的朝廷已再无挽回的可能。
他痛心疾首,只能归隐山间,倾心于恬淡宁静的道家思想,寄情于佛教的超脱空灵,不再与世间事相勾连。
《二十四诗品》同时继承了道家和玄学家的审美理想,以老庄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支撑,形成了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的创作风格。
诗歌当中的意象对于诗歌意蕴内涵的建构十分重要,二十四首小诗当中充满了种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意象,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类。
直接描写的即指那些在诗中直接指明或者说明确指出的人物形象,而间接描写的是指在原文中并没有以明确的称呼出现,却通过对其言谈举止的描写而侧面烘托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分别是《纤秾》中的美人,《高古》中的畸人,《典雅》中的佳士,《洗炼》中的幽人,《绮丽》中的伴客,《自然》中的幽人,《疏野》中的士大夫,《清奇》中的可人,《实境》中的幽人,《悲慨》中的壮士,以及《飘逸》中的高人。
略论《二十四诗品》之委曲
![略论《二十四诗品》之委曲](https://img.taocdn.com/s3/m/2bfbe00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9.png)
略论《二十四诗品》之委曲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篇目之一,其中所提倡的“委曲”理念,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的文学审美观念之一。
所谓委曲,是指诗歌表达要充满超越常规的隐晦、凝练、含蓄,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揣摩作者所表达的含义。
在《二十四诗品》中,委曲被认为是一种高妙的表达手法,能够增加诗歌的意蕴和艺术魅力,使其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
委曲要求诗人在表达时要从细节入手,运用一些暗示和借代的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感受和思想。
首先,在用词上,委曲要求诗人使用具有多义性和暗示性的词汇,避免过于明确和直白的表达。
例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句诗中的“独怜”、“幽草”、“黄鹂”,都是有暗示性的词汇,能够让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领会到作者深藏在其中的情感。
其次,在意象与意境的构建中,委曲要求诗人运用一些借代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含蓄的意境和感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浅显的景物描写用作借代,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这样的借代,更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使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最后,在表达形式上,委曲要求诗人运用押韵、对仗、节奏等手法,让诗歌更具有美感和音乐性。
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声嘶力竭问苍天”中的“起”、“天”、“病”、“力”等字的押韵和对仗,使诗歌更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通过委曲这种文学审美观念,中国古代文人能够将诗歌表现得更加含蓄深刻、婉转动人。
委曲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人追求清丽、高雅、含蓄的文学理念。
略论《二十四诗品》之委曲
![略论《二十四诗品》之委曲](https://img.taocdn.com/s3/m/6a7b0a9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3.png)
略论《二十四诗品》之委曲《二十四诗品》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一部有关诗歌创作的理论著作,该书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对后世诗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委曲》一章探讨了诗歌创作中的委婉表达之道,为诗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创作手法。
在《委曲》一章中,杨慎将委婉表达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写事、寓情、立意和组织结构。
写事是指诗人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杨慎指出,诗人在写作中应当注重细节的描绘,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来表达自己的意境,这样才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同身受,进而达到委婉表达的效果。
他认为,诗人应当注意运用形象的对比、隐藏的意象等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发读者的共鸣。
寓情是指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使之成为一种无声的表达。
杨慎强调,诗人应当把握好情感的表达度,避免过于直白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思绪和感受。
他认为,寓情最重要的是要让读者通过作品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诗人的情感。
立意是指诗人在创作时要有一定的主题和目的,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来呈现给读者。
杨慎认为,诗人应当对自己的创作有明确的目标和立场,要有所追求和远大的志向。
他提倡诗人要以自己的作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组织结构指的是诗歌的整体构架和布局。
杨慎认为,诗歌要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合理的布局来展现诗人的意境和思想。
他强调,诗人应当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修辞手法和控制语言的节奏感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委曲》一章从写事、寓情、立意和组织结构四个方面探讨了委婉表达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对于提高诗歌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推动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委曲》的略论,我们可以看出杨慎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入思考。
他通过详细的分析和具体的例证,阐述了委婉表达的多种形式和技巧。
这对于后世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委婉表达的方法和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十四诗品诗歌解读方法浅探
![二十四诗品诗歌解读方法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9e3bc55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7.png)
二十四诗品诗歌解读方法浅探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博得了大众的钟爱。
如何解读诗歌,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二十四诗,士大夫毕生其中精华,通过凤毛麟角,焕发出精致而优雅的诗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优美的情感,为我们剖析和解读二十四诗提供了许多便捷的方式。
首先,一般来说,在解读二十四诗时,首先要仔细观察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特点,以及故事叙述的情节,从而抓住其中的主题思想,其中,必定包含着尊师敬贤、崇拜和谐的文化精神。
此外,解读过程中还要重点关注诗中的标点符号和语言特点,尤其是对其中的
隐喻等词语要密切关注,同时用心去审读,在不同的形式下反复解读,从而探求出其中深藏的永恒之美。
最后,在解读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思维的游刃有余,从多角度想象,融会贯通,去发掘其中的精髓,将这一诗歌解读之旅变得别开生面而又富有分层次。
综上所述,二十四诗歌解读需要对历史文化、中国东西方文化思想有充分的了解,以及积极的心态,才能从复杂的信息中把握美好的主旨,开启一场艺术意识的历程。
论《二十四诗品》虚拟人物背后的“五然”理想人格
![论《二十四诗品》虚拟人物背后的“五然”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588c66fa551810a6f5248697.png)
、
雄浑浩然
第一品“ 雄浑” 中有这样几句 “ 大用外腓 , 真体 内充 ,
返虚入浑 , 积健为雄” 由于有 内在充实 的精神 , 外形上才
显得刚强 : 能够从虚静 中养成浩然之气 , 才有雄健 的气 魄, 其中心意思是表明理想 的人格发 自于 内在充实的浩 然之气 。 有 了这种 内在 的气质 , 才会有理想 的人格 。 《 孟 子・ 公孙 丑上》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 这种气 , 充斥于天地
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 能移 、 威武不 能屈 的高尚情操 。 对 这浩然正气 , 曾有一首诗对之作过生动的文学描绘 , 就
清丽优雅的小诗塑造了诸 多神 人 、 高人 、 雅人 、 美人 、
畸人 、 佳人 、 幽人 、 真人等虚拟人物 , 其背后代表着不
是 民族英雄文天祥 的《 正气歌》 “ 天地有正气 , 杂然赋流
心” “ 机事 ” 缠绕 , 超尘拔俗 的精神 。 “ 生者百 岁 , 相 去几
何。 欢乐苦短 。 忧愁实多。 ” 与其羁绊于尘世之是非 , 自陷 于忧愁 痛苦之中 , 倒不如把人生看作是 自驹过 隙 , 达观
地对待世事人生为好 。 “ 何 如尊酒 , 日往烟萝。 花覆茆檐 。 疏雨相过 。 ” 说的就是一种旷达 的生活情状。 “ 倒酒既尽 。 杖藜行歌” 人生短暂 , 一杯 黄土, 不必把世俗 的功名富贵 看得太重 , 只有把它置之度外 , 才会获得精神上 的 自由, 像终南 山那样 永远高耸 入云 , 青 翠常在 。 王维《 渭川田 家》 云“ 斜光照墟落 , 穷巷牛羊归 。 野老念牧童 , 倚杖候荆 扉。 雉腌麦苗秀 , 蚕 眠桑叶希。 田夫荷锄立 ,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 闲逸 , 怅然歌式微。 ” 田园静谧 , 安闲舒适 , 胸襟旷 达, 俗虑尽消。 正所谓王溥《 谢进士张翼投诗 两轴》 中“ 登 山始觉 天高广 , 到海方 知浪渺茫 ” 。 “ 天风浪 浪 , 海 山苍 苍。 真力弥满 , 万象在旁 。 ” 不妨豪放豁达一点 , 心胸开阔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赏析!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44665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7e.png)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
一、【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①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二、【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三、【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①,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①他本皆作“深谷”。
十三、【精神】 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①他本多作“池”。
十四、【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①,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①他本多作“欲生”。 十五、【疏野】 惟性所宅,直取弗羁。控物①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自适,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①他本多作“拾物”。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赏析!
司空图(837~908),泗州临淮(今淮安盱眙西南)人。或云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 [1] 。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 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 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 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诗品》中的人物意象浅析
作者:罗晓艳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3期
摘要:《二十四诗品》是由晚唐司空图所著的一部系统的论诗著作,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经典。
本文通过对书中直接描写及间接描写的人物意象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二十四诗品》的丰富内涵及作者的文学思想作粗浅的解读及探究。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人物意象;儒道思想;
司空图所著《二十四诗品》内涵丰富,是唐代诗论的伟大总结。
书中用各种意象群描绘出不同的意境来阐释诗风的特点,是文学史上意象批评的一座里程碑。
意象是当中的关键,起着重要的作用。
书中对人物意象的形象刻画分直接描写及间接描写两种。
直接描写为有明确指称的显性人物意象,间接描写则是文中无明确指称、通过对行为活动的描绘刻画出的隐性人物意象。
根据分析,直接出现人物形象名称的意象包括美人、畸人、佳士、幽人、可人、壮士、高人共七个,其中,“幽人”反复出现了三次;间接描写中所包括的人物形象则有脱巾独步之人(《沉着》),幽行之人(《缜密》),违俗之人(《超诣》),倒酒既尽、杖藜行歌之人(《旷达》),拂剑壮士(《悲慨》)等。
根据形象蕴含的内涵特征不同,《二十四诗品》中的人物意象大致可分为受道家思想和受儒家思想影响两类。
一、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人”
由于《二十四诗品》当中体现出道教即道家思想较为集中,因此其中众多的人物也便有了浓郁的道家色彩。
书中“畸人”、“幽人”、“高人”明显地表现出道家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
高古一品当中是这样描写畸人的风貌的,“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纵。
”,畸人一词出于《庄子·大宗师》中“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畸人异于常人,而与天道相合,与自然相依。
前两句则描写了畸人的风貌,乘着真气,手握芙蓉,展现出一派贞洁、高古之态,后两句则说明畸人的行为举止,畸人经历了几世的浩劫,凌虚蹑景,其行迹从哪里追寻呢?司空图通过对畸人风貌及举止的描述,展现了其对畸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幽人是诗品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人物意象,分别出现在洗练、自然、实镜当中,据张少康先生《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当中摘录司空图诗歌有17处含有“幽”字,二十四诗品当中有7处,都与司空图的隐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司空图理想人格“幽人”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
自然一品当中明显展现了一幅幽人雨过天晴采蘋的清新画卷,幽人喜欢的是寂静的山野,喜欢自然之态,与畸人不同的是,增添更多的是几分寂静。
面对浩浩天钧,用静寂的心灵去体悟自然的一切,不能用语言来详说一切。
司空图也用“幽人”来自谓,说明其对幽人精神世界的推崇。
飘逸一品当中展现出了一个潇洒自然的高人形象。
惠中,心灵聪慧,或谓心气和畅。
这是指高人的心性修养,因其深谙于道,因此心气和畅。
令色絪缊则是在描述高人的外貌特征,指其容颜皎好柔美,好像元气弥漫一身,重在说明高人外在的高妙气质。
后两句则充满了神仙色彩,体现出道教中神仙腾空而起,御风而行的姿态。
作者将两方面结合展现出一个逍遥自在,御风太空,意态悠然的飘逸之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阐释飘逸诗风外在表现,而且深入其里,就像高人内心世界一样,心气和畅。
从上可以看出,畸人、幽人、高人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同时也表现出司空图的人格追求。
畸人、幽人、高人明显是在道教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并体现出即高远、幽静、飘逸三个方面的形象特征。
2.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人”
司空图早年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从咸通十年(869年)到龙纪元年左右,司空图儒家思想占着主要地位,但面临晚唐的没落和藩镇割据的现状,虽有济世情怀,但已是力不从心。
他对李唐王朝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将儒》一文当中提到:“嗟呼!道之不振也,久矣。
儒失其柄,武玩其威,吾道亦孤。
”可见司空图怀有济世雄心,但是面对现实去表现出无奈之态。
《二十四诗品》当中能够明显表现出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物形象是壮士(《悲慨》),壮士人物形象塑造与司空图当时所处环境不谋而合,“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面对李唐王朝日益衰微,世事沧桑,黄巢起义的摧残,司空图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只能通过退隐来躲避政治上的灾难。
在隐居之际,其心态虽然受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却始终放心不下国家和人民,因此他的心态也是矛盾的。
就如壮士一样,只能拂剑长叹,悲慨万分。
当朱温以下犯上弑杀唐哀帝登帝时,司空图不想与“窃国者”同流合污,因此以一颗忠于李唐王朝的热忱之心,不食而死,虽李唐王朝而去。
这便是儒家思想影响下体现出来的“忠君”、“忠国”思想,同时也展现出司空图因美好理想的破灭,不与腐朽势力为舞,人格理想和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抒发出的怨愤之情和悲慨之叹,壮士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
除壮士人物形象外,诗品当中有些人物形象具有儒家思想影响的痕迹,比如佳士、可人,又如杖藜行歌之人、脱巾独步之人,前二者是典型的儒雅之人,其外在姿态表现出典雅风范,后面两人则是通过间接描写其行为活动刻画形象特征。
从表面上似乎看不出其中人物形象受何种思想影响,但是结合司空图归隐后的生活状态可知,饮酒、作诗成为其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活动,这也是司空图坚守儒雅情操的标志。
在细雨纷飞之时,邀约三五友人,在茅屋之内,吟诗唱和,饮酒行歌,脱巾漫步,雅致之极,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才能够抚慰其受伤的心灵,涤荡凡世的忧虑。
《二十四诗品》当中人物意象的塑造,完全是作者人格世界的写照,体现出儒道合流的色彩,这也是唐代文人的一个普遍现象。
该书的言说方式虽然以道家思想主流,儒家思想却是其中重要的补充,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高人、幽人、畸人明显受道教及道家思想的影
响,特别是幽人形象在诗品当中出现频繁,充满道家十足的隐逸情怀。
而佳士、可人、美人等又体现出高洁的修养和典雅的气质,体现着对雅致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出版社, 1988年
[2]张少康.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学苑出版社, 2005年
[3]张少康.二十四诗品绎意上、下[J].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