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二)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三)表示对人的态度。这种用法,其实 就是把动词宾语所指之人,当作这个用作 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 如: 1.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鸿门宴》 兄事之: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 吴起列传》) 客待之:像对待贵客一样招待他。
(四)表示比喻。这种用法还留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 成语和固定词汇中,例如“风起云涌”、“星罗棋 布”、“蜂涌而出”、“席卷”等等。例如: 1.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斗、蛇:像北斗、蛇一样 2.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蚕食:像蚕吃食物一样(逐渐达到目)。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 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来一样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影:像影子一样 5.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 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 早已被“使(令、让、叫)……”这类递系结构 (又称兼语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汉语中,递系 结构比较少见,动宾结构的使动用法则很多。因 此,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动 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今天递系结构的内容。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举例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5.“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_详细
• 还有如: 毋吾以也(不能因为我)
莫己若也 (不如自己)
•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 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 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 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 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 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在文言文中,除此情
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用“者”煞尾, 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 意调整语序。
•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
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
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
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
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 (1)格式:动十以十宾
•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 ①覆之以掌 《促织》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一、主 谓 倒 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还有哦,很是很是重要, 可要好好听哟!
三.宾语前置总结(高考重点)
•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3、以“之”“是” 或“惟……是”为标志
补充:否定词 “莫、未、无、毋、不、 靡、弗、勿、否、非”
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 孰、安、焉等
组题7 .翻译下列句子,总结倒装的规律
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
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
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
于大方之家
判断方法一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秋以为期。 3.项王、项伯东向坐。 4.一言以蔽之。 6.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7.府吏见丁宁。 8.及时相遣归 9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1. 中原北望气如山。
4.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代词、方位词做介词宾语)
1)秋以为期 2)项王、项伯东向坐
• 先找主谓宾 • 再找定状补 • 如果有异位 • 调换各归位
判断方法二标志法
• • • • • • • •
请于于见谓之于慎看 同被和之主与乎深标 学动者者分是以思志
标 志 法
记者辩定看宾状明定 心判词后句前后辨句
口 诀
间断义置式置置之式
认真听哦,亲爱的!
判断方法一标志法
• • • • • • • •
•
4.鲁迅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可以从 鲁迅与 萧红的 忘年交 来引出 对萧红 及其作 品的介 绍。
高考文言句式讲解之宾语前置
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 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 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 宾句式。
辨别下列哪些句子属于宾语前置?
(1)何有哉?
何有——有什么
(2)秦人不暇自哀 自哀——哀自
(3)甚矣,汝之不惠
(4)童子何知? 何知——知道什么
08年 名词活用为动词,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09年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句
预测2010年高考单独设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在翻 译题中一定会有所涉及。
题型一瞥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 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06年广东卷)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唯利是图 。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B:(
)
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 看不到水的尽头”。
规律七: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 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小结
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常
(5)客之美我者 (6)何以伐为? 何以——凭什么
★★★ 语文 网中网 ★★★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作者:孟昭水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05期“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
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字的用法尽管复杂,但“相”的常规用法实际上并不难,如“相”作名词的“面相”“丞相”,作动词的“察看”“辅助”,作副词的“互相”等用法。
“相”字的难点在于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表示多种指代意义。
对“相”的特殊用法,中学语文教材理应明确注释,但事实却不然,有的教材对“相”的用法,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含糊其辞,不作具体解释,以致于给教学带来了麻烦。
例如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对《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的解释:⑴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教材注释为:“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终归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会,一定。
”⑵ “好自相扶将”。
教材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
扶将,这里是服侍的意思。
”⑶ “誓天不相负。
”教材注释为:“指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⑷ “登即相许和。
”教材注释为:“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
登:立刻。
许和,应许。
”这四个例句中的“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注释者均没有直说,但从串讲的意思来猜测,例①的“相”,似乎相当于“你的要求”;例②的“相”,大概相当于“老人家”;例③的“相”,应该相当于“你”;例④的“相”,好像相当于“这门亲事”。
“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课本没作直接解释,注释者只是随文释义,泛泛而谈,不同的句子中,把“相”注释成了不同的意义,是不是“相”字本身就有“你的要求”“老人家”“你”“这门亲事”等意义?显然不是!这样的注释令教师和学生费解,不利于教学。
下面仅以《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出现的“相”字为例,谈谈“相”的特殊用法,以供教学者参考。
《孔雀东南飞》一诗,一共使用了十九个“相”字,其中有一例用作名词,其余则全都用作副词。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
谈谈“相”字的特殊用法“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
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字的用法尽管复杂,但“相”的常规用法实际上并不难,如“相”作名词的“面相”“丞相”,作动词的“察看”“辅助”,作副词的“互相”等用法。
“相”字的难点在于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表示多种指代意义。
对“相”的特殊用法,中学语文教材理应明确注释,但事实却不然,有的教材对“相”的用法,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含糊其辞,不作具体解释,以致于给教学带来了麻烦。
例如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对《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的解释:⑴“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教材注释为:“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终归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会,一定。
”⑵“好自相扶将”。
教材注释为:“好好服侍老人家。
扶将,这里是服侍的意思。
”⑶“誓天不相负。
”教材注释为:“指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⑷“登即相许和。
”教材注释为:“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
登:立刻。
许和,应许。
”这四个例句中的“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注释者均没有直说,但从串讲的意思来猜测,例①的“相”,似乎相当于“你的要求”;例②的“相”,大概相当于“老人家”;例③的“相”,应该相当于“你”;例④的“相”,好像相当于“这门亲事”。
“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课本没作直接解释,注释者只是随文释义,泛泛而谈,不同的句子中,把“相”注释成了不同的意义,是不是“相”字本身就有“你的要求”“老人家”“你”“这门亲事”等意义?显然不是!这样的注释令教师和学生费解,不利于教学。
下面仅以《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出现的“相”字为例,谈谈“相”的特殊用法,以供教学者参考。
《孔雀东南飞》一诗,一共使用了十九个“相”字,其中有一例用作名词,其余则全都用作副词。
作为副词的“相”,古今汉语中都有“互相”的意思,但古汉语中的“相”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放在动词前偏指一方,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吕叔湘、王力等先生把具有偏指用法的“相”称作指代性副词。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
(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
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还有: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文言特殊句式(4)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竖子不足与(之)谋。
3、宾语的省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沛公军(于)霸上。 4、介词的省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总 结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 4、省略 介词
• 练习:补充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并指出省略什么 • (1)煣以为轮 •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3)吾从而师之 • (4)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5)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6)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循例找规律,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操何
在安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
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此外,副词“固”“皆”“亦”有时也用于判断句中帮助判断,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关 系中来判断。
(三)动词判断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此为何若人?(《公输》)
1、“为”字判断句 .“为”,动词,一般用在不以“也”字煞 尾的判断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判断句
固定句式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判断句
•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 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 (阅读《世纪金榜》P27页,判断句相关的内 容。)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
《孔雀东南飞》中19个“相”字的用法归纳(附“自”与“见”的用法)“相”的用法分为两大类:(一)音(xiāng)(1)互相;交互。
如:相同;相间以诚;相辅相成。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如:相信;相烦;相劝。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质,实质。
《诗·大雅·域朴》:“金玉其相”。
毛传:“相,质也。
”孔颖达疏:“其质如金玉。
”(4)姓。
明代有相世芳。
(二)音(xiàng)(1)视,视察。
如:相机行事;相时而动。
《史记·滑稽列传》:“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2)貌相,状貌。
《荀子·非相》:“形相岁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引申为像似。
(3)旧时迷信,观察容貌以测定人的贵贱安危,占视宅地以断吉凶等。
《书·召诰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孔传:“相所居而卜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4)辅助。
《易·泰》:“辅相天地之宜。
”亦指辅佐的人。
A、赞礼者。
《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
”郑玄注:“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
”B、盲人的向导。
《荀子·成相》:“如瞽无相,何伥伥。
”(5)官名,宰相。
《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选择。
《周礼·春官·人》:“上春相”。
郑玄注:“相,谓更选择其也。
”(7)舂杵声,也指古时劳动时的谣唱。
《礼记·曲礼上》:“邻有丧,舂不相。
”郑玄注:“相,谓送杵声。
”(8)古城名。
在今河南内黄东南。
(9)佛教名词,对“性”而言。
佛教把一切事物外观的形象状态,称之为“相”。
如火的焰相,水的流像等。
(10)古击乐器。
战国荀子作有《成相篇》;清·卢文弨《荀子·成相篇》校语称:“相乃乐器,所谓舂牍。
高考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A、陈利兵而谁何。 B、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C )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4、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
课前小测: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判断句)
2、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4、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5、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 7、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句) 8、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省略句) 9、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1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置句) 12、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 看不到水的尽头”。
规律七: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 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小结
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常
(4)童子何知? 何知——知道什么
(5)客之美我者
(6)何以伐为? 何以——凭什么
• 合作交流、探究: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何操”
②沛公安在? “安在”
③客何为者?
“何为”
“操何” “在安”
【语文】文言文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语⽂】⽂⾔⽂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法【⾼中语⽂】⽂⾔特殊句式⼀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般为“主—谓—宾”“定(状)—中⼼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变化。
★★技巧点拨★★句式类型及判断⽅法⼀、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⑴⽤'者……也'表判断⑵句末⽤'者也'表判断⑶⽤'者'表判断⑷⽤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⑸⽤'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肯定判断⑹⽤'⾮'表⽰否定判断⑺⽆标志判断句。
⼆、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于'表⽰被动关系。
⽤介词'于'引出⾏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秦',表⽰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是主语是被动者,⼆是句⼦⾥有表⽰被动的词'于'。
⑵⽤'见'来表⽰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见'或⼜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恐见欺于王⽽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为'表⽰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论虚词“相”
论“相”字的词义和词性的发展演变——虚词“相”的意义和其产生发展10文秘3班潘丹03摘要:“相”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个重要虚词。
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相”作为副词使用已相当普遍,主要表“互相、递相、相与”义。
春秋战国时期,“相”字的偏指用法处在萌芽阶段,公元一世纪前后,有所发展。
汉末至魏晋朝,是偏指“相”字迅速发展、成熟阶段。
关键词:偏指用法、副词“相”、发展、词性“相”字作为实词它的词性和发展轨迹都比较简单,虚词的“相”有互指和偏指两种用法,下面我们将从互指和偏指两个方面探讨其意义和发展轨迹。
一、互指(一)意义副词“相”由实词“相”的扶助义虚化而来,因为帮助则关系到受帮助者双方,表示彼此行为的关系,可以表示“互相”、“交互”、“彼此”等意义,是一个兼表指代意义的特殊副词,这种表示双方对待关系的用法就是互指的用法。
有“互相”和“递相”两个意思,是先秦时期作为副词的“相”的常用意义。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中“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相见”的 意思是“我不见你,你也不见我”。
《论语·卫灵公篇》 中“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思是“方向不同,便不互相谋划。
”《战国策·赵策四》中“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这里的“相继”就是“子继父,孙继子”的意思,“相”就是递相。
《老子》中“故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有无相生”之“相”是互相的意思,“前后相随”之“相”是递相之意。
后来还衍生出“共同、都”之意。
《汉书·史丹传》中“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相长大”就是“一起长大”的意思,陶潜《拟古诗》中“出门万里客,客中逢嘉友。
未完心相醉,不在接酒杯。
”“相醉”是“都醉”的意思。
(二)发展今文《尚书》中,作审视义的“相”有13例,占全书“相”字用例的45.83%,由省视义引申为辅助及辅助者的“相”有11例,占39.28%,作副词用的“相”,占14.69%。
《诗经》大致包括周初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审视义占“相”字用例36.67%,作辅助等义占23.33%,作副词用占20%。
文言文句式之一宾语前置
方位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课堂探究(四) 特殊宾语前置探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特点: 1、疑问句 2、疑问代词做宾语
【规律总结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奚、安…
小试牛刀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 c)
A.之二虫又何知? B.童子何知? C.何故而至此? D.卿欲何言?
课后作业
1.将今天学过的内容,积累在笔记本上。 2.从《课时训练》做过的文言文阅读篇目中,找找宾 语前置句,判断属于哪一类型,并翻译,至少5句。
C 项,疑问句,“何”也是疑问代词,但不是宾语, 而是定语。类似的句子还有“其间旦暮闻何物” (《琵琶行》)
课堂探究(二)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特点: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宾语
【规律总结二】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余、吾、己、自、汝、尔、之…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 文单元中找到“宾语前置句”,并判断属于“宾语前置” 的哪一类型(至少五句)。
拓展延伸 1.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 “之”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 2.何如?——《项羽之死》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4.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是”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 5.何为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宾语前置句式
规律五:“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 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相”是宾 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 的后面。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译文: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 (意思是父亲就去世了)。
3.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希望司马光或许原谅我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 了,决不会答应你”。
2.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译文:老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 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驴)是什么 东西。
3.府吏见丁宁。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4.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您既然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回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 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 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 宾句式。
辨别下列哪些句子属于宾语前置?
(1)何有哉?
何有——有什么
“有何厌”
⑤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⑥不然,籍何以至此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
“何、谁、胡、恶、安、奚”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判断句)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课前练习 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 一致的一句是( A )。
“相”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详解
1、副词
一、读xiànɡ。 (一)动词
1、(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看”、“观察””看相” 等。如现代语中的相面、相术(指观察相 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在文言中的用法 例如:
① 大丈夫相时而动。(曹雪芹•《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大丈夫要看好时机行动。
③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蒲松龄•《狼》)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朝着他(屠夫)。
④ 杂然相许。 (列子•《愚公移山》) ——全家人都赞同他的移山主张。
⑤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⑥ 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读xiāng (一)副词。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3.表示动作行为是由几个主体共同发出的,常和“相与”连用。相当
——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②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二、读xiāng
(一)副词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实际上起代 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 “她”、“它”等意思。
B 表示偏指第二人称“你”,表对称。例如:
二、读xiāng
(一)副词
2.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
“见”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
“见”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作者:王旭东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
“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关键词:“见” 历时演变动词性用法一、引言《说文》:“见,视也。
从儿,从目。
”段玉裁注:“用目之人也,会意。
”杨树达:“见疑当读为‘献’。
”[1]19商承祚曰:“卜辞‘见’字作,望、朢字作,目平视为见,目举视为望。
决不按《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
”[2]2811吕叔湘的《见字之指代作用》最早提出“见”字的指代性副词用法,为用作指代性的“见”做出定性,即这种用法的“见”非代词,而是指代性的副词。
当代学者对“见”字的研究包括连丽萍的《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3],从古汉语的角度对“见”的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未能从甲骨文和金文时代的用法进行研究。
陈若愚的《“见”字读音、词性、词义辨——多音、多类、多义字教学札记》[4]从音义和简单的词性用法上进行研究,不过过于偏重教学,没有十分深入地从“见”的词性演变的角度进行研究。
这些学者都是对“见”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本文意在从“见”的源头梳理词性与词义的发展历程。
二、甲骨文中“见”的意义及用法由甲骨文中“见”的字形可以看出,“见”为一人目平视之形,从汉字最初具有象形的特点可知,“见”最初的词性为动词。
下面即分析甲骨文中“见”的词性和含义。
本文所用卜辞均选自《甲骨文合集》。
1.动词1)视也乙酉卜,王贞,师不余其见二月。
(20391)贞,呼见师般。
(4221)2)巡视也贞,乎往见于河,有来。
(40415)见于河,允亡来。
(8328)3)谒见也己未卜,壳贞,缶其来见王;己未卜,壳贞,缶不其来见王(1027)4)读如展,省阅也甲戌卜,贞,翌乙亥侑于祖乙三牛,卓见匕牛,十三月。
(520)囗戌卜,贞,卓见百牛囗用自上示。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地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地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地作用.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地文献中.现分述如下:相“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例如: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地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地这两句地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地,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后汉书•冯鲂传》)这句地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韩愈《答李翊书》)这句地意思是:向我韩愈问地人多,考虑你地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地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地婚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6.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这句地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例1、2两句中地“相”指代第一人称地人,例3、4两句中地“相”指代第二人称地人,例5、6两句中地“相”指代第三人称地人和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地用法:1.各句地“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加点地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画浪线地“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地语言单位,类似倒置地动宾短语."相"地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要和范围副词地“相”区别开来.表示范围地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地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地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地受事者,此为"互指".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地“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表示范围地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地“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回顾前文地“相”只表示一方发出地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互指和递指地“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地“相”除了表示动作地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见"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例举如下: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这句地意思是:生下六个月地时候,慈爱地父亲就离开了我.8.加少孤露,母兄见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句地意思是:又加上年少时因失去了父亲,身体瘦弱,母亲和哥哥就骄惯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9.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句地意思是:所以今天详细说明原委,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几点有关“见”地用法..例7、8、9各句中地“见”,都用在及物动词(加点地词)地前面,画波浪线地“见”与及物动词组成地语言单位,也类似倒置地动宾短语.现代汉语中地“见笑”、“见谅”、“见教”、“见怪”等,都属于“见”地这种用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见”与“相”不同地是:“见”不用在介词前面,仅指代第一人称,偶有称代第三人称地,不过实属罕见,恕不例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要和表被动地“见”区别开来.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汉语地语言实践告诉我们:当动词地施动者是句子中地主语,“见”是副词,起称代第一人称地作用.例中地动词“录”地施动者是句中地主语“君”,可见此句中地“见”是副词,称代第一人称.当动词地施动者是句中未出现地主动者,即表被动.例○中地动词“欺”地施动者正是句中未出现地主动者,即“秦王”,所以此句中地“见”,表被动,介词,是表示对象关系地,它地后面省略了未出现地主动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为“相”、“见”这两个指代性副词,与其后面地动词组成地语言单位类似倒置地动宾短语,于是语文界便有人把“相”、“见”称作前置宾语或没有标志地前置宾语.殊不知,此说不妥.其理由有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像上文1-6例句中地“相”,7-9例句中地“见”,学界早已确认是副词,只是起指代作用,所以叫做指代性副词.副词在句中可以作状语,用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介词,而不能作宾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代词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能够充当宾语,而“相”、“见”却没有代词地这种语法功能.如“学而时习之”中地“之”,代词,可作宾语;但不能说“学而时习相”或“学而时习见”,可见“相”、“见”不可作宾语,自然也就不能作前置宾语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相”、“见”,不能回到动词或介词地后边.古汉语中地前置宾语,都可以回到动词或介词地后边,“相”、“见”则不能.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我们可以说“古之人不欺余也”;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讲作“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但不能把“儿童相见不相识”讲作“儿童见相不相识”;同样,不能把“乃今日见教”(《〈司马相如传〉》),讲作“乃今日教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具备宾语前置地条件.众所周知,古汉语中地宾语前置,一般地说应具备几个条件.动词宾语前置地条件:.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被强调时,前置地宾语和动词之间加结构助词“之”“是”等.介词宾语前置地条件:.疑问代词作介词地宾语..介词地宾语被强调时..方位名词作介词地宾语.由此看来,“相”、“见”作指代性副词时,均不具备宾语前置地各种条件,所以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前置宾语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相”和“见”的特殊用法
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
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
现分述如下:
相
“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
例如:
1.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
3.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
(《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
5.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
6.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柳宗元《黔之驴》)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例1、2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3、4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5、6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
1.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加点的词,除例4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
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
"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
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
2.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
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
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
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的“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
回顾前文的“相”只表示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
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
互指和递指的“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的“相”除了表示动作的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
见
"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
例举如下:
1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这句的意思是:生下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
8.加少孤露,母兄见骄。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句的意思是:又加上年少时因失去了父亲,身体瘦弱,母亲和哥哥就骄惯我。
9.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句的意思是:所以今天详细说明原委,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
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几点有关“见”的用法。
1.例7、8、9各句中的“见”,都用在及物动词(加点的词)的前面,画波浪线的“见”与及物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也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
现代汉语中的“见笑”、“见谅”、“见教”、“见怪”等,都属于“见”的这种用法。
2.“见”与“相”不同的是:“见”不用在介词前面,仅指代第一人称,偶有称代第三人称的,不过实属罕见,恕不例举。
3.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来。
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1)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2)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汉语的语言实践告诉我们: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子中的主语,“见”是副词,起称代第一人称的作用。
例1中的动词“录”的施动者是句中的主语“君”,可见此句中的“见”是副词,称代第一人称。
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即表被动。
例○2中的动词“欺”的施动者正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即“秦王”,所以此句中的“见”,表被动,介词,是表示对象关系的,它的后面省略了未出现的主动者。
因为“相”、“见”这两个指代性副词,与其后面的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于是语文界便有人把“相”、“见”称作前置宾语或没有标志的前置宾语。
殊不知,此说不妥。
其理由有四:
(1)像上文1-6例句中的“相”,7-9例句中的“见”,学界早已确认是副词,只是起指代作用,所以叫做指代性副词。
副词在句中可以作状语,用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介词,而不能作宾语。
(2)代词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能够充当宾语,而“相”、“见”却没有代词的这种语法功能。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词,可作宾语;但不能说“学而时习相”或“学而时习见”,可见“相”、“见”不可作宾语,自然也就不能作前置宾语了。
(3)“相”、“见”,不能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边。
古汉语中的前置宾语,都可以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相”、“见”则不能。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我们可以说“古之人不欺余也”;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讲作“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但不能把“儿童相见不相识”讲作“儿童见相不相识”;同样,不能把“乃今日见教”(《〈司马相如传〉》),讲作“乃今日教见”。
(4)不具备宾语前置的条件。
众所周知,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地说应具备几个条件。
动词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代词作宾语。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宾语被强调时,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加结构助词“之”“是”等。
介词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
B.介词的宾语被强调时。
C.方位名词作介词的宾语。
由此看来,“相”、“见”作指代性副词时,均不具备宾语前置的各种条件,所以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前置宾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