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谚语看日本女性社会地位论文
浅析日语中女性歧视语现象

f 否声 。 向平辈 或者 晚辈 的打 招呼 的 )家 内”① 一家 内 。 、 于 ( “ : 圭
家族 。( 一家之内, 也指家庭) ②他人6对 乙 自分 妻 老0 。 二 j
( 对外 人称 呼 自己妻 子 的词语 )家姊 ”一家 家 事 老中心 汇 “ : 挡二 埽人 。( 以负 责 一家家 务 为主要 任 务的妇 女 。)。从辞 典 四 的解释 中不难 看 出, 类词 多数 是对平 辈 以及平 辈 以下 的人 使 用 的 这 称 呼, 甚至 是含 有粗暴 不礼 貌 意思 的词语 。 中 也表现 出家 庭 当 中 其
授” 是往 往前面 加 “ ” 一标 记 。如果 把 上面词 汇 中的 “ ” 去掉 女 这 女 字
的话 , 在脑 海 当 中往往浮 现 的是 “ 男性 ” 的影 子 。 就说 明 了 日本男 这 性 地位 之高 。 而女 性处 于附 属次 要地 位 的事实 。 2 . 语 当中 。 3谚 谚语 是语 言 的特殊 形式 , 是熟 语 的一种 。 语是 人类 智慧 的结 谚 晶 , 言凝 练 的活化石 。日语 字典 “ 语 广辞 苑” 中对 谚语 作 了这样 的解
量带 有性 别 歧视 痕 迹 的语 言现 象 , 留下 了 时代 的烙 印 。那 么 , 么 什 是性 别 歧视 语 ?先 看 日语 《 明解 》 新 字典 中 关于 它 的定 义 :性 差 别 r {性 别 c 土 r 别 寸 毛 二 。 南 为0 c圣 上 j 差 别 老雉持 寸 : j 差 、土
一
文 章编 号 :6 3 2 12 1 )3 2 8 0 17— 1 在人 类长 期发 展 的过 程 中 ,封建 思想 曾 长期 禁锢 着 人们 的头
脑 。 得 古今 中外 众 多民 族都 经历 了 相 当长 的男 尊女 卑 的历程 , 使 日
浅谈日语谚语中所看到的日本人的人生观

浅谈日语谚语中所看到的日本人的人生观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
日本民族也不例外。
东京大学金一武雄说:“我认为谚语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从日本文艺起源开始流传至现在,它在日本的文坛中不可忽视并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虽然是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民族特有的人生观、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无论是日语的起源、发展、变迁,还是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都具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因此本论文尝试对日语谚语,即外来日语的谚语,日本本土谚语,中日谚语比较,谚语意义变迁及其语法构成的角度对日本人的人生观进行分析。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虽然在文化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即使是相同的谚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日本人不仅把喜怒哀乐,而且把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把动物、植物、生态等繁多的内容都融入了言语之中。
通过本论文希望能让大家了解日本人以心传心等与中国人不同的人生观。
标签:谚语;日本人的人生观;文化;语言构成谚语是古时被广泛流传,包含民众的生活智慧,有教育意义的语言。
这种语言语调容易朗朗上口,结构整齐,句式简短居多。
例如:「急がば回れ」「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广辞林第六版,1984年三省堂编辑)。
本文的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对社会、各种事情、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的思考和见解。
日本谚语体现了大和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思考方式和审美风情,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她发源与江户时代,包含日本人的喜怒哀乐、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动物和植物等各种内容。
她不仅指导人生的处事哲学,也是日本人从古至今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中国和欧洲的故事,体现了日本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日两国从古自今就有很深的渊源。
通过本论文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由此从日本谚语看出日本人的人生观和日本文化也有很深的关系。
1.日本谚语起源于中国,发展于西方铃木裳对于日本谚语的起源解释如下:“大概有两种谚语起源的说法,其一语技,也就是从说话的技术看才有谚语这一说法。
日本文化中的“女性主义”

日本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我对日本女性的初印象始于那迷人的和服。
身着和服,脚穿木屐,手撑和伞的日本女人,眼波流盼,浅笑盈盈,身上有一种无以名状的美,有一种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纪的人类的、仅存于古代的美。
她们的娴静、典雅、彬彬有礼,她们的温柔,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难怪美国男人会说男人的四大享受是:拿美国工资,住英国大屋,吃中国大餐,娶日本老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社会、文化风土不同,对女性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其实,所谓“男子气”和“女人气”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日本女性的这种特点是同日本社会过分强调两性角色的分工是分不开的。
那日本女性身上这种令人着迷的美、温柔是与生俱来的,还是有其他的历史渊源。
1、母权制下的日本女性公元4世纪前,日本的社会制度为母权制,当时的婚姻状态为妻访婚。
男子女子各居母家,产生爱情的男方到女方家里询问,女方是否对自己有兴趣,如果有,女性便可以将门打开,男子进去同枕共眠,第二天早晨离开女子家。
这种婚姻多是短期同居,暮合朝离。
有了孩子以后,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可以基本上稳定下来。
但是,孩子生下来一般是母亲取名字,并随同母亲长大。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女性地位是比较高的。
这种婚姻,女性始终居于主动地位,他们与娘家关系的密切程度要甚于夫妻关系。
如日本历史书籍《古事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沙本萆古王于是指使妹妹在天皇睡觉时刺杀天皇,而皇后三次举刀欲刺,终不忍下手。
天皇得知这一阴谋,便发兵讨伐沙本萆古王。
沙本萆古王建起稻城抵抗。
皇后抑制不住对哥哥的思念之情,离开天皇,偷偷跑进稻城,最后与哥哥同归于尽。
皇后临死前,派人将皇子送归天皇,而天皇坚持让皇后给孩子起名。
2、父权制下的日本女性7世纪中期的大化改新以后,日本受中国的影响,开始形成父权社会。
日本在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鼎盛的时候进入阶级社会,因而使社会出现变异,也使得婚姻状态出现变异。
从《源氏物语》中所反映的社会真实安时状况来看,平代日本的婚姻状态为“变异的专偶制”。
日本民族观念——男尊女卑

上 的处罚 , 同时还 规定不准加入政治结社和政治集会 。 此外 , 在法律上认为女性是没有能力的人 , 应该为“ 家” 、 为“ 丈夫 ” 、 为“ 孩子” 牺牲 自己。 家庭财产属于丈夫 管理 . 如离婚 , 不能获得财 产的分割权 , 因此女性很难在经济
女性劳动者曾在70年代前半期有所在日本虽然在民法中没有规定婚后必须姓丈夫弱后半期又进入上升时期70年代以后的日本社会女姓根据厚生省2005年的调查婚后改姓丈夫的姓性社会活动范围扩大女性进入劳务市场发展到了一个的达到96
中 国・ 包头
职 大 学 报
2 0 1 4 年 第 2期
日本 民族观念一
词尾 , 就具有永久是 由男性担任的职业或者职务的社
会意识 , 就会显现社 会不公平。 回
身 和裁缝之类 的知识 , 而被拒绝 于高等学校和大学等高 等教育机构的大 门之外。 如帝 国大学虽然 没有禁止女性
世界各 国都不 同程度地持有 “ 男 尊女卑 ” 这种观
收稿 日期 : 2 0 l 3 —0 9 —2 l
作者 简 介 : 闫志章( 1 9 6 7 一) , 男, 山东单县人 , 硕士 , 嘉兴学院平湖校 区外语 系副教授 , 研究方向: 日 语语言文化。
5 9
入学的规定 , 但是习惯上仅仅许可男性入学 。 嘲
现代 E t 语 中的女 性用语无 论在结构上还是在使用 规则上 , 都有着 明显 的有别 于男性用 语的特征 。 从历史
等级观念在 日 本 自古 以来就根深蒂固 。 不 同的等 级有着不 同的地位和待遇 。 “ 日本式社会 是一个按照
念, 使女性处 于非中心位置 , 而 日本更注重这种 民族观 念。 在1 8 8 9 年制定的《 大 日本帝 国宪法 》 中的条款中也就 规定 了女性 的地位 , 显现 了男尊女卑及男女不平等 的社 会现实 , 虽然规定 了臣民的权利。 但是所谓 臣民平等地 享受各种权利 , 只限于男性 , 不承认女性 ; 臣 民应负担 的 兵役 、 纳税 、 教育三项义务 , 也仅仅 是限于男性 , 不包括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日本战后的女性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权利、职业、家庭等方面逐步走向现代化。
首先,在权利方面,女性逐步赢得了平等的权利。
二战前,日本的宪法规定男女不平等,但战后历次宪法修正中逐渐强调了平等原则。
1947年宪法明确规定,“人民的平等和享有基本权利不受性别、社会地位、种族、经济状况、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使女性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
此后,女性获得了选举权、被选举权、参政权等重要民主权利,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开始逐步提高。
其次,在职业方面,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战后,由于社会产业化、经济改革,对少子化的重视等多重原因,女性的劳动参与度开始逐步提高。
1950年代初期,女性大多从事集中在传统行业的非技术性工作,也有少数人在医疗、教育等行业从事专业性工作;60年代末70年代初,女性逐渐进入白领职业,并得到了晋升的机会;80年代中期开始,女性开始在政府、大企业等高层职位上得到更多机会。
近年来,女性职业的多样化和在领导岗位上的增加趋势也逐渐显露。
最后,在家庭方面,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二战后,随着经济繁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妇女参加劳动力市场的缺口加大,很多女性开始担任起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负担”。
80年代布雷格尔门事件后,社会对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看法开始逐渐转变,家庭分工逐渐趋向公平化,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女性的家庭生活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更多的女性决定独立生活,选择未婚、不婚等方式。
综上所述,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呈现出逐步走向现代化、平等、多样化的趋势。
在未来,尤其是在追求性别平等方面,必须继续努力,促进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从谚语看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

从谚语看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作者:汤红霞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49期【摘要】本文主要着眼于其中关于女性的谚语。
观察这些谚语,不难看出日本女性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上诸多对女性的看法和评价。
【关键词】谚语男尊女卑女性地位1、引语语言的民族性是各个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在语言中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该民族语言中投射的现象,是语言与文化交融后的产物,谚语这一语言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员更是吸收民族生活的营养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自然被染上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
日语谚语也不例外地受到日本民族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等的直接影响,被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日语中的谚语更是丰富多彩,涉及到了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悪妻は百年の不作(娶了懒媳妇,穷了一輩子),悪事千里を走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雨降って地固まる(不打不成交),案ずるより生むがやすし(车到山前必有路),子を持って知る親心(养子方知父母恩),先んずれば人を制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人事を尽くして天命を待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捨てる神あれば拾う神あり(天无绝人之路),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触らぬ神に崇りな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
本文从和女性有关的谚语入手,试着通过分析这些谚语,来了解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意识,以及随着时代变迁的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迁。
2、日本社会的男尊女卑意识男尊女卑的意识最早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男子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妇女在生产中退居次要地位,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
《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
”汉班昭《女诫.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意味深长:与“女性”有关的日本谚语(中日文)

意味深长:与“女性”有关的日本谚语(中日文)本期介绍的是与女性相关的日本惯用语。
从日本的惯用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日本人对女性的一些看法可能比较偏保守、传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日本,其地位都明显提高了。
接下来,给大家挑选了些女性相关的日本惯用语供大家参考学习。
1女は化け物女は化粧や着物・髪形などで実際よりも美しく変わったり,年齢を隠したりできる。
女人能够靠穿衣弄发等将自己打扮得更漂亮,隐藏真实的年龄。
使い方:用法:女は化け物で、ちゃんと化粧しなきゃ。
人靠衣装,不好好化妆怎么成。
2女(おんな)心と秋(あき)の空(そら)女の男に対する愛情は、秋の空模様のように変わりやすいということ。
指女人对男人的爱情,如秋日的天气般变幻莫测。
使い方:用法:女心と秋の空で、彼女が一体何を考えているのか分からないんだ。
女人心变幻莫测,所以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
3女三人寄れば姦(かしま)しい〔「女」の字が三つ集まると,騒がしい意の「姦」という字になることから〕女はおしゃべりだから三人も集まるとやかましいということ。
三个女字聚在一起,形成表示喧嚣意思的“姦”字。
意指女人喜爱八卦,三个女人聚在一起就很吵闹了。
使い方:用法:夕方から集まって、もう明け方だというのにまだ話し続けている。
女三人寄れば姦しいというのは本当だね。
傍晚开始聚在一起,以为已经聊得无话可说了,还在继续聊。
女人真是爱聊,很吵闹。
4女は弱し、されど母は強し女性は母親になると、子供を守るために強い力を発揮するものだ。
比喻女人成为母亲后,会为了保护孩子变得坚强。
使い方:用法:女は弱し、されど母は強し。
ですから、彼女を軽視してはいけない。
柔弱的女子成为母亲后会变得坚强。
所以不要小看她。
5悪女の深情け(ふかなさけ)顔かたちのよくない女性は情け深く、嫉妬心が強いものだということ。
是指长得不好看的女人情深、善妒。
使い方:用法:悪女の深情けとやらで、彼は木村さんに惚れ込まれ、弱っているようだ。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战后的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不仅经历了重建和现代化,还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下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来分析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政治层面在二战后的日本,1946年实行的《新宪法》追求平等和民主原则,其中第14条把所有的国民作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取消了旧宪法中关于妇女不能继承王位的规定,这使得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此外,女性也在政治领域得到了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由高村光太郎所提出的“女性参政权”。
在此之后,女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女性在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使得女性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经济层面战后的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也为女性提升社会地位带来了机会和反映。
由于男性在战争中的伤亡和日本经济的急剧发展,女性不得不离开家庭,走向工作岗位。
其实,在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了妇女工作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性逐渐适应了更加积极的经济生活,开始了勇敢的拼搏。
女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特别是在轻工业和服务行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增加了她们的参与度。
虽然日本的工资差距在男女之间仍然很大,但是现在,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这促使了她们在经济上更加独立和自立。
文化层面随着社会和经济变化,日本社会的文化也在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女性意识开始显现,女性不再满足于家务和育儿,而是开始追求自我实现。
随着文化娱乐的发展,电影、电视和音乐逐渐向女性开放,这使得女性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
同时,女性也逐渐开始关注家庭责任和婚姻生活,她们注重婚姻平等和殊荣的取得,这或许是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为重视家庭生活的体现。
综上所述,二战后的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且逐渐地向更为平等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演变,是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谚语看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
【摘要】本文主要着眼于其中关于女性的谚语。
观察这些谚语,不难看出日本女性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上诸多对女性的看法和评价。
【关键词】谚语男尊女卑女性地位
1、引语
语言的民族性是各个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在语言中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该民族语言中投射的现象,是语言与文化交融后的产物,谚语这一语言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员更是吸收民族生活的营养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自然被染上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
日语谚语也不例外地受到日本民族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等的直接影响,被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日语中的谚语更是丰富多彩,涉及到了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悪妻は百年の不作(娶了懒媳妇,穷了一輩子),悪事千里を走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雨降って地固まる(不打不成交),案ずるより生むがやすし(车到山前必有路),子を持って知る親心(养子方知父母恩),先んずれば人を制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人事を尽くして天命を待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捨てる神あれば拾う神あり(天无绝人之路),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触らぬ神に崇りな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
本文从和女性有关的谚语入手,试着通过分析
这些谚语,来了解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意识,以及随着时代变迁的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变迁。
2、日本社会的男尊女卑意识
男尊女卑的意识最早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男子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妇女在生产中退居次要地位,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
《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
”汉班昭《女诫.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
”中国古代的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日本社会历来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而女性应遵守“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变迁,男子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同时还受着日本古代社会尚武精神的影响。
男は松女は籐(男人是松树,女人是常藤),说的就是男人就好像是在风雪中傲然站立的松树一样,而女人则是缠绕在松树上的长藤,只有依托着男人才能够生存下去。
男は気で持ち(大丈夫不苟言笑),男は裸百貫(男人白手也可起家),亭主の好きな赤鳥帽子(丈夫放屁也说香),主人と病気には勝てぬ(丈夫之命不可违)等说的都是男子的尊严,和在家中以及在社会上的绝对主导地位。
七日小腹を病んでも男の子を産む(难产又何妨,只要生男子)可见在家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已出嫁女人的最大责任,就是为夫家生
男孩。
女の知恵は鼻の先(女人没见识),女賢しうして牛売る損なう(女人虽贤,买牛赔钱),女の知恵は後ろへ回る(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女の知恵はその場限り(女人都是鼠目寸光)等说的则都是女人没见识,重要决策还要靠男人,可见女人的卑微,从属的地位。
七人の子はなすとも女に心許すな(密不传妻,女人不可信),女は死んでも信ずるな(宁死不信女人言),女は三界に家無し(女人永世无家),女は百歳まで家持たず(为女生来不当家)等讲的都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女人一旦嫁入夫家,就要相夫从子,来尽女人的本份,凡是要听丈夫的。
雄鶏のいるところで雌鳥は歌うな(女人不要再男人面前插话),雌鳥歌えば家滅ぶ(女人多言是祸根),女の言くべからず(女人没有说话的权利),相撲に負けて妻の面張る(在外吃败仗,回家打老婆),作为女人就要对丈夫言听计从,不能随便讲话,女人话多会被别人耻笑,更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灾难。
丈夫受了委屈,回家把妻子作为出气筒撒气,这些都反映了女人的卑微地位。
3、日本女性地位的提高
封建时代的日本,虽继承了中国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却没有在日本生根。
相反,女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倡。
明治维新后,由于文明开化运动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人们认识到进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特别是19世纪70—80年代,中村正直、森有礼等启蒙思想家在日本提出“造就善良的母亲要在教育女子”,“国家富强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
本在女子教育”的理念,更使得人们对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到了现代社会,在“男女平等”,“巾帼不让须眉”等思想理论的支持之下,更多的女性步入了社会,并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对女性价值的认可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女は国の平らげ(有女性则国泰民安。
)
女ならでは夜が明けぬ(有女性就有曙光。
)
女と狙板は無ければかなわぬ(家无女人不成家)
主を知りたくば妻を見よ(欲知其夫,必先知其妻)
布は緯から男は女から(好布靠纬纱,好汉靠贤妻)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日本妇女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解放。
然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一项长期任务,既需要有法律上的规定,又需要道德上的认同。
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不可能迅速销声匿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总之,日语是性别表达显著的语言之一,谚语中的性别表达体现了男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独特的文化。
以上通过谚语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传统日本人的观念中,女性始终是劣于男性,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尽管现代社会中女性在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得到积极的肯定,但女性的人身自由和活动范围仍然受到了各种各样这样那样的限制,不得不倍受轻视地生活在男性主导的阴影之下。
女性要改变这样的现实,真
正的和男子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似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姚灯镇.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传统婚恋观[j].
[2] 王勤.谚语的民族性[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