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2021年高中历史核心概念必背手册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2.政治: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被破坏3.文化:士阶层的活跃与私学兴起一、孔子与儒家思想1.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3.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4.教育思想和实践(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5.地位:不被重视——成为正统(西汉)——影响深远6.对孔子评价: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老子与道家思想1.哲学思想(1)道是天地万物本源(2)辩证法思想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3.对老子评价: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2)民贵君轻(民本思想)(3)人性本善说(4)养浩然之气2.历史地位唐代《孟子》为经典,南宋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四、荀子1.天人观:“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认为自然界运行有自己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2.思想主张(1)性恶论(2)主张礼法并施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吸收法家思想(3)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4)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地位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是无差别的爱“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2.提倡“尚力”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3.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六、庄子与道家1.提出“齐物”观点——齐物论任何事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游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4.历史贡献(思想/文风)庄子的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七、韩非与法家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主张变法革新(历史观)3影响①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源头2.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㈡董仲舒新儒学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2)社会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北方游牧民族)(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2.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核心思想《春秋繁露》(1)“大一统”思想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2)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3)天人感应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难来谴责和威慑4.三纲五常5.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文化: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㈢宋明理学背景:三教合一(儒学、佛教、道教)九、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朱熹继承程氏兄弟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2.理的含义:“理”是世界的本源3.认识理的方法:格物致知4.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5.理学地位的确立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代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十、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发明本心2.王守仁(明中期)(1)思想核心:致良知(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的影响⑴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追求⑵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

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

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

小偏整理了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一、汉初的黄老之学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主要内容: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高考历史总复习名师精讲课件必修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课时

高考历史总复习名师精讲课件必修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课时

认识论 穷理只需反省内心 提出“致良知”和 “知行合一”的学说
4.地位:后来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5.历史影响
(1)消极: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①它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意气节、品德等。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图示说明济 思想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1)经济方面: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②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2)政治方面: ①市民工商业阶层兴起,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 品经济。 ②君主专制日益腐朽,民族和阶级矛盾加剧,促使人们对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北宋二程 宇宙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观 先有理而后有物 伦理 观 认识 论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 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 、 “穷理格物” 南宋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 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 于明道德
3.陆王心学
宇宙观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阳明 “心”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心”即“理” 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基础知识整合
知识点一
宋明理学
1.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 渐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程朱理学 (1)基本概念:以理为核心,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
义理。
②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以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________。
万物皆生于两 ③提出“ ____________”,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 论基础。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宋明理学 , 建 立 起 较 为 完 整 的 朴 素 的 ① 系 统 地 批 判 __________ 唯物主义 思想体系。 _________ 民主思想 。 专制暴君 政治、鼓吹早期_________ ②反对_________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备知识】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1)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4)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高中历史核心概念必背手册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高中历史核心概念必背手册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贤能之人统治国家的制度。

如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主要方式为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

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

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4、分封制:为扩大疆域,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将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令其镇守疆土。

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且独立的统治权,但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周公、召公受封在鲁、燕,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在宋。

该制度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此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

有些文献用“封建制”指代这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5、宗法制:西周时期依据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经济权力,维护贵族特权的制度。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相对天子是小宗,在本族则是大宗。

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族也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这样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宗法关系。

该制度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政治权力、土地的再分配,维护了贵族的垄断地位。

此制度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

6、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与民主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决策方式。

7、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_易错知识点整理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有哪些呢?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

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史易错知识点整理1.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的腐朽。

2.在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三次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时,不仅要注意对宋政权来说所具有的屈辱性及给人民带来的负担,而且要看到其客观进步性,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等。

3.明朝的“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它是指明朝在地方分权后的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4.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并不是禁止对外交往,而是严格限制,当时还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5.柳宗元称西周分封制为“封建”,其含义等同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

错误。

①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对周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与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完结篇2021最新7篇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完结篇2021最新7篇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完结篇2021最新7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1、背景:(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因素)黑死病;(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6、影响: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中必背历史知识点重点归纳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知识点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21年人教版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三篇汇总

2021年人教版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三篇汇总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三篇考前复习好,考点记得牢,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下面课件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政治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1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春秋(-)孔子(儒) -创立1.学说: ①政治学说: A、“仁”(仁者爱人)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二)老子(道) 《道德经》1.学说: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二)孟子和荀子(儒) ===发展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②影响: A《孟子》成为四书之- - 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墨)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 -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四)道家1、庄子①庄子的思想: "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韩非子》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孙子兵法》(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022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及思维导图(高考复习深度课件)

2022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及思维导图(高考复习深度课件)

瓦解 过程 春秋始崩溃
力 决
战国土地私 有制确立--
战国彻底废除
土地国有制形式:公田(官田)--唐宋后数额减少
定 生
以私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
土地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来源:
产 关
土地所有制 形式私有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表:土地私有制形式
(最主要形式)
发展
制的不断深化 主要手段:土地兼并(影

③自耕农土地所
宋朝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
总结: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时期 阶段特征
主要史实
战国 初步形成 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 正式建立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考核官吏、颁布秦律
汉朝 巩固
建中朝,设刺史,实行郡国并行制,颁布“推恩令”,解决 王国问题
隋唐 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宋仅次于自耕农经济——明清普及,成主要形式
结果和影响: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探究二: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4、特 点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前进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宋
宋太祖的集权措施
措施
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
②三衙:统兵权 枢密 院:调兵权;③将地方 强壮军队收编为禁军
作用 有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削实权 州郡直属中央;设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文臣任知州
制钱谷 设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
物质基础
特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权、守内虚外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提纲1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提纲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春秋(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整理编订《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核心) B、“礼”(“克己复礼”)(核心)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春秋(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C.政治学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2、(政治)宗法分封制破坏,以及此起彼伏的兼并战争,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斗争。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一、先秦史部分(一)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贵族政治1.尚未形成高度集权;2.具有神秘化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3.具有宗族色彩;(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同治)4.突出等级,注重血缘;5.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1)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①、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②、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推行;(2)经济上: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工商食官制逐渐被突破,私营工商业发展,但官营工商业占主导;③、重农抑商政策形成;④、集体农耕向个体农耕转变;(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轴心时代,早熟文明)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儒家思想的形成:周孔之道③、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4)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5)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到诸侯之间兼并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二、两汉历史知识部分(一)汉初:1、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题,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2、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创造“文景之治”。

3、思想上:黄老之术,“无为”的道家治国思想。

4、对外、民族关系:匈奴问题——汉高祖实行剿灭政策,但均告失败,后转为和亲政策。

【高中历史】2021高考历史核心必考点:历史大纲

【高中历史】2021高考历史核心必考点:历史大纲

【高中历史】2021高考历史核心必考点:历史大纲高考历史中的考试重点,希望对2021届高三考生在备考中有所帮助,专题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 废丞相, 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 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 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 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 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 但只能跪奏笔录,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 特务统治的加强, 八股取士的推行, 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并且走向反动, 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 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专题02 中国古代思想小结-2021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整理

专题02 中国古代思想小结-2021年高中历史知识框架整理

古代思想流派小结(道家,墨家,法家,儒家)★百家争鸣的作用与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方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小的推动作用。

注: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因素有: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局面②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极小地开阔了人民的视野,促进了方化的觉醒。

③秦朝时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A:道家:①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反映其思想的著作是《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辨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有为”的措施,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是断地运动的,有无、难易、高低都是相互依存与变化的。

”)②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作“道”。

B: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C: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D:儒家:①孔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孔子提出的观点有“克已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②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主张“仁政”(孟子提出的重在观点有:“仁政”“养浩然之气”“民贵君轻”“天时如地利,地利如人和”等。

)③荀子:荀子也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应“礼法”并施的观点。

(荀子主要的观点有“行一义,杀一无罪,面得天下。

仁者为也”“天之生民,非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青取之于蓝,★儒学的发展A:汉代儒学1、“焚书坑儒”批判⑴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 和“坑儒”。

2021高三历史知识点

2021高三历史知识点

2021高三历史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2021高三历史考试中常见的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说时期。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文明程度较高,商代的最后一个国王是纣王。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时期。

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诸侯国争夺霸权。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刘邦建立汉朝。

7.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三国、晋朝、南北朝等时期。

8. 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朝代,隋文帝统一南北朝,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

9.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朝代,盛世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10.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北宋、南宋分为两个时期,北宋南宋都有发展,出现了宋徽宗和宋理宗等重要皇帝。

11. 元朝: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2.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13.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

二、世界史知识点世界史指的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

以下是2021高三历史考试中常见的世界史知识点。

1. 古代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2. 中世纪:黑暗时代、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等。

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和作品。

4. 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葡萄牙航海家开拓海外殖民地等。

5. 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蒸汽机的发明、纺织工业的兴起等。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间的冲突、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战后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古代思想礼制:是礼仪制度的简称,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

礼制依靠后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的形式,来达到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并通过法律的惩罚来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

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随着西周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礼崩乐坏,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的春秋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乱相,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克己复礼",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实行仁爱,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

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乎情,止乎礼"。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形势下所形成的思想活跃、流派纷争的局面。

“百家”泛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名家等,体现数量多;“争鸣”指的是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各自的见解、争论辩难、争芳斗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孔子是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和“礼”的思想,希望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有务实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思想;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提出六艺的全面发展观;文化上注重文化保存,后世整理为五经。

后来孟子继承了他的“仁”提倡“仁政”,荀子继承了他的“礼”,进行深入探讨。

其思想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

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焚书坑儒:秦朝统一初期,秦始皇为加强专制统治所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焚书”指焚烧禁止一切不利思想统治的书籍,除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价值的书籍及秦国官定史书、政府负责管理的文献外。

“坑儒”指逮捕审问坑杀散布反对统治言论的儒生。

这些行为虽然当时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其暴政也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期,儒生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发挥儒家思想,迎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而提出,被汉武帝采纳的主张。

强调“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儒学独尊,使文化的一统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自此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同时儒学地位上升,儒学思想逐渐被封建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此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

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玄学: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本来是道家(道教)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玄学又称新道家,亦称形而上学。

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

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成为南宋以后儒家弟子的必读书籍,也逐渐成为历朝科举制考试命题的范围。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均遵循规律。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遵循规律没有什么目标不能达到,所以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总之,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

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在东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直接冲击削弱儒学统治地位的背景下,北宋士大夫利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而掀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五子开创理学,南宋朱熹建立理学体系,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心学推进理学新发展,使儒学进入稳定成熟的新阶段,这也是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吸收的结果。

由于该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故称“理学”,也称“新儒学”、“道学”、“宋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并成为理学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统称为“程朱理学”,其核心是“理”或“天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者,王守仁是明朝中期心学代表人物,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就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是主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由二程提出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格就是深刻探究,理学家认为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而“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格物致知语出《大学》,是儒家学派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南宋朱熹提高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

这是他寻求“理”的客观唯心主义途径,主张探究考察研究事物的原理(格物)从而求得知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致知)。

与南宋陆九渊的“本心体悟”主观唯心主义的求理途径截然相反。

经世致用:明末清初,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由此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经世”指的是“经国济世”,解释为:治理世事;“致用”解释为:尽其所用。

强调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

这是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曦等对传统道学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的批判,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对后人影响很大。

近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康梁学西方改良运动都是具体体现。

致良知:心学的认识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占,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知行合一:心学的认识论,王阳明认为知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道学家: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

明清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以有批判精神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其思想界活跃是对儒学正统的冲击,同时也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是没有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也始终没有跳出地主阶级儒学思想的范畴。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合称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主要标志,反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不仅对古代中国,而且外传后对欧洲乃至近代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

突出说明了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效益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但由于长期的农耕文明和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在思想特点上表现为:往往重视社会人文科学,疏忽自然科学技术;讲究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视总结实践经验,疏忽理论概括抽象,所以造成古代中国传统学术只是在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法等实用之学水平先进,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封建制度阻碍,更加造成了近代科学发展迟缓于西方欧洲。

书法: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往往以自由多样的线条曲直运动和空间构成,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有特色,形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书法艺术绵延三千多年,名家辈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画:相对西洋画,又称国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为做画工具,以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为题材,以工笔和写意为表现技法。

以意境为灵魂的山水画是精粹,最能表现个性和文化素养的文人画也占有主要地位。

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京剧:又称平剧、国剧、京戏,中国戏曲之首。

1790年(清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随后打破了社会分层,在京城各个阶层里观众都在迅速增多,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