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岗——《资本论》导读

合集下载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唯物辨证法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引用
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这位先生把他称为我的 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 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描述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 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2)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 形成的马克思的经济分析范式
•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 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2)前述经典表述中的“生产方式”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理由:如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 写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很显然,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 看,这样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在第三种 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同样是说不通的。因为这样等于说要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 “经济形态”的外延大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已经将它们包含了。 可见,马克思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 方式”这个概念的。马克思在这个意义的“生产方式”前加上“资本 主义”这个定语,是要表明,他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特定生产方式。我们不能因为“生 产方式”之前有“资本主义”这个定语,就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

《资本论》导读第2卷(1-3篇)

《资本论》导读第2卷(1-3篇)

《资本论》第2卷导读导言一、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这里的流通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资本的运动总是首先采取货币形式,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这形成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资本也处在流通中。

这个阶段完成后,便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使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消费,结果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再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销售行为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取得货币,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这是资本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直接生产过程,而且还包含流通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地不断通过这个过程、三个阶段的循环,形成资本流通。

这样,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资本流通实际上也就是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一种运动。

第1卷考察这种运动背后的经济关系,本卷则考察这一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和遵循的条件。

《资本论》第2卷所研究的资本同第1卷一样,也是产业资本。

但是,由于已经转入流通过程的研究,资本既作为生产资本出现,又作为流通资本出现,由此引起一系列形式变化。

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流通过程的结果。

这样,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就被掩盖了,从而预示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其次,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阶段,也预示着这些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有分离和独立化的可能。

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在方法上是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展开的。

根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对资本流通过程的考察,首先是把单个资本的循环当作一次过程来考察,而把这一过程的连续性问题存而不论;然后考察资本的连续循环,即周转,考察周转的各种规定性;最后引入各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从而揭示它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共分三篇:第一篇研究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第一讲:序与跋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概括地说明了《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等问题。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他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的研究方法,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必须用抽象力。

在《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论》中使用的唯物辩证方法,说明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他指出了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他还论述了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说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是有强烈的阶级性的。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第二版跋》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阶级斗争还不发达的时期,才有一定的科学性。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曾天真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因此达到了资产阶级眼界内的最高成就。

但自从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这就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于是,公正无私的科学研究就被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代替了。

论_资本论_的研究对象_方法和分析范式_林岗

论_资本论_的研究对象_方法和分析范式_林岗

一、 关于《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 :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 马克思在 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
[1 ]8 ” 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句话是关于《资本论 》 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 要想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
“生产方式” 义, 首先需要弄清 这个概念的含义。 , “生产方式”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 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 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下, 马克思赋予它的含义往 往是各不相同的。他大致是在三种含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第一, 指生产方法或劳动方式, 即采用什么样的 生产资料、 通过什么样的劳动组织进行生产。 这是在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 ” 这个范畴。 第二, 指 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特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围内形成 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机构中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 广义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 生产、 流通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体系 。第三, 指社会经济形态, 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资本论》 那么, 马克思在规定 的研究对象时, 是在上述哪一种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 ” 这个概念的? 如 :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 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写为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 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 ” 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 很显然, 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看 , 这样使用“生产 方式” 这个概念都是不符合逻辑的。 如果在第三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同样是说不通的。 因为这样等于
[1 ]10
二、 关于《资本论》 的研究方法
《资本论》 : “人们对《资本论 》 马克思在 第一卷第二版“跋 ” 中说 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 这已经由对 [1 ]19 ” 在当时的 《资本论》 “形而上学地研 评论者中, 有人认为马克思 这一方法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评论所证明 。 , 究经济学” 有人说这就是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 ; 有人“发现 ” 马克思用的是分析的方法; 有人还攻击 “ ” 。 马克思的方法是 黑格尔的诡辩 为了澄清这些人造成的混乱和误解, 说明自己的方法, 马克思对一位叫 《资本论》 考夫曼的俄国学者写的一篇专谈 的研究方法的文章作了具体评论。 考夫曼认为, 马克思的研究方 “严格的实在论的” , 。 他大段 即唯物主义的, 而叙述的方法不幸是黑格尔辩证法这种“坏的唯心主义 ” 法是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地引证了马克思在 第一卷之前出版的 所写序言中关于经济学方法问题的论述 , 《资本论》 : “这位先生把他称为 并加以详细解说。马克思在 第一卷第二版“跋” 中引用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 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 , 并且在谈到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 , 那他描述 [1 ]21 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但是,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 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辨证法根本不同。 : “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 马克思指出 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 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 思维过程, 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 , 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 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1 ]22 ” 而已。 我们知道,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 它对自然和社会两个领 。 , 域都是适用的 马克思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中 得到了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 结论。而在《资本论 》 中, 马克思又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 , 发现了这种经济形态 , 《资本论 》 的特殊运动规律。这就是说 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事实上, 上面提到的那位俄国学者 《 〈政治经济学批判〉 考夫曼在他的文章中引证的, 正是马克思的 序言》 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马克思将 2

《资本论》选读参考文献目录

《资本论》选读参考文献目录

《资本论》选读参考文献目录一、原著1.《资本论》第一卷(中文电子书)2.《资本论》第二卷(中文电子书)3.《资本论》第三卷(中文电子书)4.《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电子书)5.《资本论》第二卷(英文电子书)6.《资本论》第三卷(英文电子书)二、原著辅导读物1.《资本论》注释 1-3卷(卢森贝)1963年版2.《资本论》解说 1-3卷(陈征)1980年版3.《资本论》提要 1-3卷(张熏华)1982年版4. 新编《资本论》教程1-3卷(洪远朋)1988年版5.《资本论》介绍(王珏)1982年版6. 通俗《资本论》洪远朋1985年版7.《资本论》方法论研究(郑道传)1988年版8.《资本论》典故注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说史教研室)1962年版9.《资本论》难句解(第一、二、三卷,电子书)(四川省《资本论》研究会编写组),1985年版10.《资本论》1-4卷学习解答(肖永年等)11.《资本论》200题(李世华)12.《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张燕喜)1999年版三、学术论文1. 西格里斯特:为人类工作---马克思生活记述2. 徐觉哉:马克思手稿沉浮记3. 裴小革:国外学者如何看待《资本论》4. 王锡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和出版情况5. 埃克·考普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6. 谢富胜:《近十年来国内劳动价值论研究综述》7. 郝国喜:《评我国新世纪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辩》,《学术月刊》,2000.98. 裴小革:《论劳动价值论与其它四种价值理论》9.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10. 程恩富:《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11. 吴宣恭:《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12. 刘小怡:《马克思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13. 李志国: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理论及我国的现实--温州私营经济实证分析14. 郝国喜: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5. 裴小革: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16.郝国喜:《资本论第二卷Ⅰ、Ⅱ稿与第Ⅰ部类内部实现条件》17.张衔:马克思的五部门联系平衡表:一个现代解释18.徐先艳:《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社会存在论广西社会科学, 2008年 03期19.张雷声:《资本论》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方法论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220.屈炳祥: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性与创新经济评论 2008/0221.杨永华:《资本论》的商品经济运行理论初探江汉论坛, 1991,(04)22.熊穆权:简单商品的矛盾体系及其运动——《资本论》“商品和货币”篇的唯物辩证法江淮论坛, 1985,(05)23.杨文进: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经济评论 2007/0124.汪冰: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性理论建设, 2006,(02).25.潘石: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税务与经济, 2003,(02).26.王向成: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02).27.吴克烈:关于《资本论》商品性质讨论述评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 02期28.王弘远:试论货币流通的辩证关系——学习《资本论》货币理论的一点思考企业经济1990年 01期29.刘炳福:浅谈《资本论》的劳动力产权理论当代经济研究, 2001,(08)30.刘笃成:《资本论》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2).31.易金务,胡磊:《资本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贡献及启示. 南方经济, 2005,(01).32.王初根:试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人思想. 江西社会科学, 1997,(06).33.鲁汉:试论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重读《资本论》第三卷. 前沿, 2001,(04).34.葛世增:《资本论》与现代市场经济关系. 求是学刊, 1994,(02).35.徐佩华:论《资本论》对现实经济建设的指导社会主义研究, 2004,(06).36.李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指导意义.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6,(08).37.李玮: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新解生产力研究, 2007,(15).38.张庆伟:剩余价值生产视角下的劳资关系理论刍议发展, 2007,(03).39.彭腾:近年我国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0.何树贵:《资本论》中的竞争理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03)41.朱妙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新探经济评论, 2004,(05).42.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财经研究, 2002,(10).43.冯金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财经科学, 2006,(08).44.林岗: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问题的探讨教学与研究,2005,(07).45.王峰明:论商品价值“质的决定”与“量的决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野中的“价值决定”辨析当代经济研究, 2007,(03).46.何宇:“价值总量之谜”再解当代经济研究, 2007,(04).47.彭必源: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研究综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04).48.程恩富,汪桂进: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经济经纬, 2003,(05).49.姜启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探讨”的探讨——兼与林岗先生商榷教学与研究, 2006,(12).50.马艳: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之争的探讨学术月刊, 2002,(06).51.洪远朋,马艳: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十点认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52.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02).53.冯继康: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山东经济, 2003,(01).54.李欣: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几点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1,(02).55.陈建国,谭志敏:论马克思资本循环总过程理论的现实意义山东经济, 1997,(05).56.林彤:对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几点认识[J]. 海峡科学, 2007,(09).57.森骏吾: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与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天津社会科学,1983,(05).58.吴庄莹:从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看现代物流[J]. 理论观察, 2004,(05)59.牛江红:试论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在解决我国企业资本周转问题中的应用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7,(09).60.万文丽: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当代经济研究 , 2004,(02)61.肖殿荒, 张皓: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兼论启动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对策消费经济 , 2004,(02)62.李广平: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江汉论坛 ,2007,(01)63.赵兵:《资本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3,(06) .64.崔利锋: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06) .65.徐章勇: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兼论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意义江汉论坛 , 2007,(01)66.沈志求: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对生产价格问题的研究状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0, (02)67.蒋玉珉:论价值转形理论中的总计二命题——对鲍特基维茨批判的批判江汉论坛 ,1984, (05)68.白暴力, 方凤玲:马克思生产价格方程组的数学特性广东社会科学 , 2007,(01)69.刘建飞:马克思绝对地租率和量的规定理论问题探讨理论探讨 , 2006,(04)70.徐学文: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1)71.陈端计:马克思的信用思想研究天中学刊 , 2007,(01)72.徐晓兰: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理论导刊 , 1997,(03) .73.乔万敏, 冯继康: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02)74.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75.高栋梁: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5,(03) .76.常永胜. 马克思货币经济理论探索学术月刊 , 1997,(12) .77.李翀:从价值的角度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汇率理论教学与研究 , 2005,(02) .78.文广会,肖强: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对我国组建企业集团的现实意义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1997,(04) .79.洪名勇: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02) .80.葛扬:马克思土地资本化理论的现代分析南京社会科学 , 2007,(03)81.杨峰:论马克思所有权理论及其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指导意义求实 , 2006,(12)82.冯继康:马克思地租理论的逻辑内涵及现代价值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83.杨新荣: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及其启示学术交流 , 2004,(09) .84.陈征: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问题——《资本论》与改革开放研究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01)85.许晓东,谢元态: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看农民失地问题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3) .86.吴静芳:《资本论》中关于绝对地租理论的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03)87.杨宇霞: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重庆社会科学 , 2000,(05) .88.余瑞祥:级差地租论——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新说明经济评论 , 1999,(03) .89.梁琦.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分析——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 ,2002,(05)90.张忠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产生地租的条件浙江社会科学 , 1990, (06)91.张燕喜: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 , 2006,(04)92.陈俊明:《资本论》终篇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经济学书目

经济学书目

李竞能
《现代西方人口理论》李竞能 《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展》都阳 《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都阳 王美艳 王美艳
《工资和就业的议价理论——对中国二元就业体制的效率 考察》陆铭 《隐形失业论》袁志刚 陆铭 道金斯 斯特龙巴克
《劳动市场经济学》博斯沃思
《中国农村劳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乐俊杰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研究》张抗私 《家庭经济分析》贝克尔 《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贝尔克 《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舒尔茨 《教育的经济价值》舒尔茨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 《以自由看待发展》阿玛蒂亚·森 《适度人口经济理论》齐美曼 《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桑普斯福特 《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蔡舫 � 金融和保险经济学 《货币银行学》张尚学 《国际金融》马君潞 《国际经融学》姜波克 《金融市场学》张亦春 《保险学》魏华林 《财产保险》桥林 《人身保险》张洪涛 《金融学》博迪 莫顿 陈平 范晓云 桑纳托斯 白南生
《产权的经济分析》巴泽尔 《国家理论》巴泽尔 《经济行为与制度》艾格特森 《财产权利与制变迁》科斯 《契约经济学》科斯 哈特 阿尔钦 诺斯
《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科斯 诺斯 威廉姆森 张五常
《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诺斯 《交易成本经济学》迪屈奇 《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 《国家兴衰探源》奥尔森 《比较制度分析》青木昌彦 《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肖特 《博弈论与社会契约论》宾默尔
《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盛洪 � 法经济学 《法和经济学》尤伦 《法与经济学》麦乐怡 《法经济学》陈国富 《宪政经济学》布伦南 布坎南
《法律的经济分析》波斯纳 《法理学问题》波斯纳 《法律理论的前沿》波斯纳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兰德斯 《侵权法的经济结构》兰德斯 《反托拉斯法》波斯纳 《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王成 《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学分析》林立 《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弗里德曼 《财产法》拉登 《二十世纪契约法》傅静坤 《悲剧性选择》波比特 《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埃里克森 《企业、市场与法律》科斯 《法经济学的展望与未来》拜尔 � 产业经济学 波斯纳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工程重点教材”书目及对应课程一、“工程重点教材”书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1-23)二、“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名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30)◆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总则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则)、刑法(总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 2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 2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资本论》的当代价值——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林岗2012年10月26日08:05 来源: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工程组织有关专家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追踪研究。

近日,记者就“国际金融危机与《资本论》的当代价值”问题,采访了工程重点教材《〈资本论〉导读》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岗。

记者: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多,前景堪忧。

危机爆发后,西方的一些政要、学者和企业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资本论》。

德国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卡尔·迪茨出版社统计,《资本论》在危机发生当年的销量是上年的近3倍。

一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使一些西方国家出现了“马克思热”“《资本论》热”,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林岗: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方社会想从《资本论》中找到引起这次危机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因为他们发现,刚刚发生的一切正是马克思100多年前预言过的。

《资本论》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而且事实上问题只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

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

”他发现,在危机发生之前总是有一个金融非常繁荣的阶段,货币资本、生息资本非常活跃,同一张汇票反复被贴现,这样就使购买力放大,造成一种假象,好像生产在扩大,需求在扩大。

但这时生产过剩已经出现了,紧接着货币危机的可能就是全面的经济危机。

货币危机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危机的一个阶段、一个征兆。

这次危机也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发展,特别是房贷、债券特别活跃,一个泡沫连着一个泡沫,把原来有限的需求不断放大,到最后,债务终究是要还的。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 • • •
• •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 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 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 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 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 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 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 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 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 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 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 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 式的秘密。

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 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 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 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 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 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 • 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 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 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


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 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 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 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 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 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 • 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 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工程重点教材”书目及对应课程一、“工程重点教材”书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1-23)二、“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名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30)◆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总则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则)、刑法(总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目录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章是阐明相对m的概念,以下几章则阐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实现,揭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阶段 本篇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从两个方面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提高劳动者的力量开始,这就有赖于劳动过程的改变,先把劳动过程从单个人劳动过程,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在一起的集体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从单个人的活动变为社会劳动过程,即劳动过程社会化。 劳动过程社会化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先是通过简单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到建立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不过,如果对比一下超额m和相对m,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从形成的原因看,超额m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劳动 力的价值在这里并不改变,而相对m则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而形成的。 (2)前者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后者则是为全体资本家获得。 (3)前者不仅包含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4)前者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是属于竞争范围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刻的内在规律,是各个资本家盲目竞争活动的总的结果。所以,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有更根本的意义。前者只是便于理解后者才在这里加以说明的。因为前者表面上是由个别资本家所做的,但后者表明,实际上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另一个规律,即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提高得越快,相对m增长得也越快。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动机和目的。

《资本论 》导读

《资本论 》导读

在第二版“跋”中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
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
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
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
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
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 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 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 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 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 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 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 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的伟大科学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现了政治经济 学领域的伟大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 系,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 《资本论》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 此外,它还包括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 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领域的思 想。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既 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研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伟大著作。尽管《资本论》是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的市场经济理论,但如果抽去资本主 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其中的许多理论对现阶段的社会主 义经济都具有指导作用。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平庸的模仿者们……对待黑格尔,即把他 当作一条“死狗”了。因此,我公开承认我是 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 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 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 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 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 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必须把它倒过来。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导读-导论

资本论导读-导论

2023/3/13
导论
3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尖锐化,1825年英 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发展成 为争取社会解放的积极的政治力量,19世纪40年代欧 洲出现三大工人运动。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 性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023/3/13
导论
5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写作历时 40年,几乎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精力。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 进行后续创造。但直到逝世,也没有能按计划继续出 版。后来恩格斯花了近10年时间整理马克思的遗稿, 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023/3/13
《资本论》导读
导论
第一节《资本论》写作简史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1.历史条件:《资本论》的产生与16—19 世纪西 欧国家的社会条件变化,以及反映这种变化各种社会 理论和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 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成熟 起来。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 也逐步暴露出来。
导论
6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还承担着指 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繁重任务,因而遭到欧洲各国 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衣 食无着,债务缠身,还要忍受反复发作的病痛的折磨。
2023/3/13
导论
7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来到巴黎,参与《德法年 鉴》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同时开始了最初的政治经济 学研究。

中宣部组织编写的已出版马工程教材名单

中宣部组织编写的已出版马工程教材名单
(上) 978-7-04-044702-6
(中) 978-7-04-044701-9
(下) 978-7-04-044944-0
(上) 978-7-04-044939-6
(下) 978-7-04-045157-3
978-7-04-045914-2
978-7-04-045582-3
978-7-04-045915-9
周星
高等教育出版社
84
国际私法学
黄进、肖永平、吕岩峰
高等教育出版社
85
外国社会思想史
谢立中、于海
高等教育出版社
86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
丁立群、朱志方、欧阳 谦
高等教育出版社
87
行政管理学
张成福、严强、马骏
高等教育出版社
8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刘中树、刘勇、张富贵 高等教育出版社
89
新闻评论
涂光晋、曾建雄、赵振 宇
高等教育出版社
77
中国社会思想史
王处辉、桂胜、田毅鹏
高等教育出版社
78
中国社会学史
杨敏、江立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79
公共政策概论
娄成武、蓝志勇、丁煌
高等教育出版社
80
中国新闻传播史
吴廷俊、芮必峰、哈艳 秋
高等教育出版社
81
人口学概论
翟振武、杨成钢
高等教育出版社
82
世界近代史
刘北成
高等教育出版社
83
中国电影史
2017
21
民事诉讼法学
宋朝武、汤维健、李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2
刑事诉7
23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 林岗张宇

《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  林岗张宇

《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林岗\张宇摘要:本文根据《资本论》的启示,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概括为五个基本命题,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经济制度的性质,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这五个基本命题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硬核”。

在经济分析中依循这五个命题,将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就能够创造出与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形式。

引言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1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前,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证明的政治经济学,2同样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形式。

问题在于,改变什么,怎样改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20世纪的后20年,在与新的科技革命相伴随的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社会主义在东欧国家和前苏联遭受重大挫折,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日益增大,新老自由主义泛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而且可以说是自第二国际叛卖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伟大实践,也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遇的新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联系变化了的实际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科学地回答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回击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非难和攻击,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首要的条件就是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硬核”的、它所特有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别是《资本论》的方法。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一、《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资本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呕心沥血,牺牲健康、幸福和家庭创作的一部伟大科学巨著。

马克思的伟大革命经典《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大学毕业后,担任报纸编辑工作,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曾流亡法国、比利时等国,1849年后开始定居英国,直至1883年逝世。

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867年9月在德国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这时,其他各卷的初稿也步写好。

所以,要研究《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就必须了解19世纪中期西欧特别是英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17世纪40年代,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迅速发展。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又完成以革新工业生产技术为内容的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以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的手工劳动已经大部分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并且建立了真正的机器制造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

继英国之后,在法国经过18世纪8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也达到了完成阶段。

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比英、法都晚,而且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莱茵省是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系列国家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了,突出地表现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周期性爆发,这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加剧,作为这一矛盾的阶级表现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日益尖锐起来。

19世纪中叶,在西欧接连爆发了震撼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运动,其中著名的有1831—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还有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 马克思产生了将其以“资本”为题单独出版的想 法。这就是《资本论》的书名的由来。
• 1867年4月马克思会见出版商,议定将全部《资 本论》分三卷出版,其中原计划的第二册和第三 册合成一卷,即第二卷,而将原计划的第四册, 即理论史部分作为第三卷。1967年9月14日,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汉堡由迈斯纳出 版社正式出版
4、《资本论》体现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方法和正确 分析规范
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 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 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坚持 《资本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 论。我们研读《资本论》,深入地体验它的方法, 比记住它的精彩篇章,比寻找直接可用的理论和 观点,更加重要。
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资本论》各卷的主线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流通过程为前提的资本的直接生 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流 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 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 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 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 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
第二,指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狭义的生产关系特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围内形成 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机构中资本 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生产、 流通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体系。
第三,指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 3、恩格斯与《资本论》
• 恩格斯对于《资本论》的最大贡献,无疑是根据 马克思留下的手稿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二 卷和第三卷 • 大约从1884年2月起,恩格斯开始着手研究、编 辑整理《资本论》第二卷手稿,1885年5月完成 • 1894年10月,《资本论》第三卷问世
• 列宁:“恩格斯出版《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 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 碑,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 面了。”
(三)《资本论》前三卷具体内容简介
• 第一卷:系统地阐述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积累等基本理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论 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及其最终将被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所代 替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一卷共七篇25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研究商品和货币,揭示商品生产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主要阐述劳 动价值理论,为进一步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奠定理论基础。第二 部分即第一至六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过程和本质,揭 示剩余价值生产规律,主要阐述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和工资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第一卷的核心理论。第三部分即第 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主要阐述相对过剩人口和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理论, 是第一卷的落脚点和结论性部分。第一卷的所有这些理论内容,都是 围绕“资本的生产过程”这个中心来展开的,不仅形成了一个相对独 立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也为第二、三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 基础,因此,第一卷在《资本论》全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资本论》导读
•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自己发现的历 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对资本主义经济 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 经济的运行规律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所取代的历史趋势和条件,科学地预见了 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的特征,从而为无产 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的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 “巴黎笔记” (1843)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9月底至1846年4 月底) • 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 • 《伦敦笔记》(1850-53)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手稿已涉及 到《资本论》全部内容,可以看做是《资本论》 的第一稿 )
(2)《资本论》创作的理论背景
重商主义 英法古典经济学 小资产阶级经济学 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我为什么不给您回信呢?因为我一直在坟墓的边 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 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 的健康、幸福和家庭。„„我嘲笑那些所谓‘实 际的’的人和他们的聪明。如果愿意变成一头牛, 那他当然可以不管人类的痛苦,而只顾自己身上 的皮。但是,如果我没有全部完成我的这部书 (至少是写成草稿)就死去的话,我的确会认为 我自己是不实际的。”
一、《资本论》写作和出版简史
• 1、《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1)《资本论》创作的社会条件
• 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成熟起来。与此同时,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也逐步尖锐化,其突 出表现,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 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形成 了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斗争最初是自发的、分散的、盲目的,并且不 具有政治斗争的性质。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 洲的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2、马克思的经济学写作计划与《资本论》的结构 (一)马克思的写作计划及其变动
(1)五篇计划
(2)六册第三册手稿时,将每一册 各自编成独立的卷,并预定第四册为第四卷。
• 由于马克思生前未能出版后几册,恩格斯编辑出 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而考茨基则 将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 分编辑出版为《剩余价值理论》
(1)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 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 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 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 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 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 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 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 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 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 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已经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 或者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2)《资本论》前三卷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的说明:
“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 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 起的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 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 册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册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 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 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 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 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 《资本论》前三卷是关于“资本一般”的理论。 与最初的“五篇结构计划”和“六册结构计划” 相比,《资本论》只是马克思的宏大写作计划的 一部分
• (二)《资本论》前三卷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1)现在我们看到的三卷《资本论》: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7篇25章)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3篇21章) 第四卷:资本的流通过程(7篇52章+恩格斯的增 补)
• 第三卷:研究作为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在第三卷中,马克思通过分析由第二卷考察过的产业资本运动中的特 殊形态独立而成的各种职能资本,以第一卷对剩余价值生产本质的考 察为基础,揭示出剩余价值在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割的形式及数 量界限。马克思按四个逻辑层次展开对剩余价值分割的解析:一是剩 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二是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三是平均利 润如何采取企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这三种形式;四是平均利润之 外的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地租。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总体上考察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主要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批判了庸俗经济 学家的“三位一体公式”以及作为其来源的“斯密教条”。恩格斯为 第三卷写的“序言”,介绍了第三卷原稿情况及编辑过程,用庸俗经 济学家和其他学者在研究平均利润率与价值规律的关系问题上的失败, 说明只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建的平 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才对这一问题作了由本质到现象的系统的科 学解答。 第三卷共计七篇五十二章,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 部分:第一篇至第三篇,研究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及其变化的规律,也 就是研究剩余价值在各个产业部门间分配的规律;第二部分:第四篇 至第五篇,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也就是研究剩余价 值在资本家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的规律;第三部分:第六篇,研究作为 剩余价值另一种转化形式的资本主义地租,也就是研究地主阶级参与 剩余价值分配的规律;第四部分:第七篇,综合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在前引《资本论》“序言”的那段话中,马克思只能是 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 个概念的。可以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简单地表述为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因为,马克思的表述既包括生产 力,又包括广义的生产关系,而经济形态正是这二者的统 一。 《资本论》的这个研究对象,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 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任何社会经济形态 的运动都是由内在于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运动规律, 就必须研究它所特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