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病毒感染是人类面对的一种常见且严峻的健康问题。

面对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是人类身体用来对抗病毒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免疫应答概括地说,是指在感染或接种病原体后,身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形成杀伤和防御病原体的能力。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抗体等免疫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一般经历感染初期、高峰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在感染初期,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宿主细胞的抗原呈递机制被病毒利用,使病毒巧妙地躲过宿主细胞的保护,进入宿主细胞内,然后利用细胞内包装体制将自己包装进去。

这样一来,一旦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就很难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了。

在感染高峰期,病毒大量增长和繁殖,导致宿主细胞死亡、组织破坏。

在感染恢复期,随着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和抗病毒治疗的进行,病毒逐渐减少,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

免疫应答与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在病毒感染初期,宿主免疫系统为了克服病毒的躲避和干扰,会主动进行细胞和体液性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其中CD8+T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免疫细胞通过特异性配对,寻找并杀伤被感染的细胞,以抵消病毒的繁殖。

体液性免疫反应则主要由B细胞介导,其中抗体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抗体可以直接识别并结合病毒,防止病毒进一步繁殖和感染健康细胞,同时还有促进病毒清除的效应。

目前,针对病毒感染的各种免疫防治策略多种多样,但总体来看,加强免疫功能的方法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美国CDC建议每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以保护身体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蔬菜、水果和维生素等方式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健康水平。

另外,一些广谱免疫增强剂已被证明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减少流感和其他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

本文简单介绍了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对于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免疫应答足以对大多数病毒进行有效的抵御,但也存在着病毒进化和突变等问题,给免疫防治策略带来一定的挑战。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Infected host
Susceptible host
传播方式
病毒的 免疫逃逸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逃避免疫监视
阻止免疫反应发生
合胞体 胞内寄生
抗原变异/多态性 减弱抗原递呈 损伤免疫细胞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机体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 力或致病力,一定的数量和合适的侵入门 户;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虫媒病毒、狂犬病病毒、疱疹病毒
性行为(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2型、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经胎盘或经产道感染
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病毒2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感染的类型
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临床症状长短
急性感染
潜伏感染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的迟发并发症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 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多数可获得免疫力 而终止感染。部分隐性感染者可在体内增殖 并向外界排泄播散,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称 为病毒携带者(viral carrier)。

病毒与免疫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人体的免疫系统

病毒与免疫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人体的免疫系统
病毒 的抗原,以便再次 遇到时迅速产生抗 体
免疫系统通过T细 胞和B细胞,对病 毒进行特异性识别 和清除
病毒与免疫系统 的相互作用
病毒逃逸免疫系统的机制
病毒变异:病毒 通过基因突变产 生新的变异体, 逃避免疫系统的 识别和攻击
免疫抑制:病毒 通过抑制免疫细 胞的活性,降低 免疫系统的功能
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的维护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病毒入侵人体,免疫系统进行防御 免疫系统的重要性:保护人体免受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侵害 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导致疾病、死亡等健康问题 生态平衡的维护: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维护人类健康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病毒与免疫系统 的关系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干扰
病毒感染:病毒通 过感染免疫细胞, 降低其功能
免疫反应:病毒刺 激免疫系统产生抗 体,但可能引发过 度反应
免疫逃逸:病毒通 过变异等方式逃避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 攻击
免疫抑制:病毒可 能抑制免疫系统的 功能,导致免疫系 统无法正常工作
免疫系统对病毒的防御机制
识别和清除外来 病原体
识别和清除体内 异常细胞
调节免疫反应, 防止自身免疫病
参与炎症反应, 清除受损组织
免疫细胞的分类与作用
T细胞:识别并攻击被病毒感染的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反 应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直接 攻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释放细胞 因子,增强免疫反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激活阶段:免疫系统激活相应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等,产生特异性抗体。
清除阶段:免疫细胞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并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
记忆阶段:免疫系统记住病毒的特性,以便在下次遇到相同病毒时,能够更快地做出 反应。

病毒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

病毒感染机制与免疫应答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现象,这种感染机制涉及到病毒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病毒感染某一细胞后,它会利用该细胞的代谢机制复制自己并传播到周围的其他细胞中。

而人体内的免疫应答系统则是一种通过识别和攻击病毒的机制,有效地保护人体免受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机制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首先,病毒从细胞外侵入宿主细胞,并通过结合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的糖蛋白结构进入宿主细胞。

此时,它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学机制将自己的核酸引入宿主细胞内。

然后,病毒开始复制自己的核酸并制造自己的蛋白质。

这一阶段需要大量的ATP、RNA聚合酶和其他细胞代谢酶。

由于这种感染是一种非常破坏性的过程,宿主细胞通常会识别出病毒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应答。

接下来,病毒开始进行装配并在宿主细胞内制造成熟的病毒颗粒。

这种颗粒通常是由外壳、基因组和其他功能蛋白组成的。

最后,病毒释放到外部,并传播到其他细胞中进行感染。

这种传播可以通过从感染细胞和宿主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颗粒来进行。

免疫应答当病毒感染人体时,免疫应答机制被激活。

这种应答通常涉及到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和信号通路,以识别和消灭病毒。

这些应答包括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天然免疫应答。

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是通过识别和绑定病毒的抗体来进行的。

这些抗体通常由B淋巴细胞产生,可以直接中和病毒或识别感染的细胞并通知其他免疫细胞。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涉及到一些具有细胞内细胞质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比如自然杀伤细胞、病毒感染特异性T淋巴细胞和T细胞等。

这些细胞可以检测和消除感染细胞,以控制和限制病毒的传播。

天然免疫应答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人体免疫细胞来产生的,比如巨噬细胞、炎症介质和补体系统等。

这些细胞可以识别和消除病毒,并防止感染扩散。

总结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可以利用细胞代谢机制复制自己并传播到其他细胞中,而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和信号通路来识别和消灭病毒。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反应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自身免疫损伤:自身抗原、共同抗原
免疫抑制作用
清除高亲合力T细胞,诱导部分耐受 破坏抗原提呈细胞 抑制效应细胞功能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 病毒的免疫逃逸(Viral mechanisms of escape of immune responses)是反映病 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病毒通过逃避免疫 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 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包括动 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 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胎盘 产道 产后哺乳密切接触 生殖细胞
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 性直至死亡,如AIDS、SSPE
潜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发唇疱疹
潜伏性病毒感染:带状疱疹
四、病毒与肿瘤
病毒与肿瘤相关性的确立:
1908 年 丹 麦 生 物 学 家 维 赫 尔 姆 埃 勒 曼 ( Vilnelm Ellermann ) 和 奥 勒 夫 班 格 (Oluf Bang)将患白血病鸡的血液和器官浸 出液接种到健康鸡的身上发生了白血病,在人 类历史上首次证明动物肿瘤可由病毒引起。
已感染的产 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单 道、哺乳 纯疱疹病毒2型、人乳头瘤病毒、
HBV、HIV等
人基因组含 多种反转录病毒 病毒DNA
病毒在机体的播散:
局部感染:病毒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局 部播散,又称表面感染。
全身感染:病毒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 或远离入侵部位的器官播散。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幻灯片PPT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幻灯片PPT
如 流感病毒、鼻病毒等。 3.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免疫力短暂
总结
v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v 病毒感染的类型 v 病毒的致病机制 v 机体抗病毒免疫
习题
1.简述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与病毒感染 的类型?
2.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 何不同?
3.什么是干扰素? 它有哪些特性,是怎样 产生的,其抗病毒作用机理如何?
类型 α、β、γ三型
天然干扰素α 、β、γ三型的特性比较
型别 产生细胞
作用
IFN-α 主要为白细胞 抗病毒作用强
IFN-β 主要为成纤维细胞 抗病毒作用强
IFN-γ 主要为致敏淋巴细 免疫调节作用


的干 两扰 种素 途抑 径制 示病 意毒 图蛋
白 翻 译
干扰素
2’-5’〔A〕合成酶 AVP PKR
降低抗原表达 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可 抑制MHC-Ⅰ转录、表达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病症的感染。
原因 机体防御能力强,病毒毒力弱 病毒侵犯机体后不能到达靶细胞
意义:局部个体成为病毒携带者,是重要 的传染源
〔二〕显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引起明显临床病症。
可表现为局部感染〔单纯疱疹〕 或全身感染〔麻疹〕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Ⅳ型〕 3.自身免疫反响
病毒感染使细胞隐蔽成分暴露 共同抗原 4.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INF-γ、TNF-α、IL-1等活化血管活性
因子,引起休克、DIC、恶病质等。 5.免疫抑制作用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病毒的免疫逃逸---是反响病毒毒力的另 一重要因素。
病毒通过逃防止疫监视、防止免疫激 活或阻止免疫反响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 疫应答。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 病毒侵入机体内,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 • 形成原因:病毒毒力较弱、机体防御较强,病
毒不能大量增殖,未造成细胞、组织严重损伤; 或最终不能侵入靶细胞。 • 意义:获得免疫力;
传染源;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 • 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恢复后
经胎盘、产道、哺乳,病毒直接由亲代(母亲)传播给子代(胎儿/新生儿) 的传播方式。导致的感染,称为垂直感染(vertical infection)。
04 感染途径
水平传播: 呼吸道:表面感染(流感病毒) 、全身感染(麻疹病毒) 消化道:表面感染(轮状病毒) 、全身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 黏膜接触:眼结膜(腺病毒)、性接触(疱疹病毒2型, 乳头瘤病毒) 皮肤损伤:叮咬(登革病毒)、咬伤(狂犬病毒)、机械损伤 血液途径:输血、注射(HIV)
传染源
患者、病毒携带者; 病畜、携带病毒的动物或中间宿主;
03 病毒传播方式 ▪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和动物-人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 播,引起的感染叫水平感染(horizontal infection)。
▪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谢谢观看
麻疹缺陷病毒 → 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 • 非寻常致病因子引起:
朊粒→羊痒疫(scrapie),库鲁病(Kuru)等。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01 病毒对பைடு நூலகம்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溶(杀)细胞性感染(cytocidal effect)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 3.病毒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4.细胞凋亡(apoptosis); 5.包涵体(inclusion body )的形成;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是一样的吗?
我们的机体如何防御病毒的感染?
病毒的致病机制09/n253889237.shtml
干扰素出现的背景——病毒肆虐的年代
50年代之前由病毒造成的传染病大流行 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仅1918年的一次 全球爆发的流感大流行就造成了4千万人的 死亡。然而,人类一直没有找到抗病毒的 有力武器,当时人类疫苗的研制成功,抵 御住了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的侵袭, 而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却一直没有取得很好 的突破。
③ 慢发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概念:病毒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有很长的潜 伏期,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最终死 亡。 特点:是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 染,死亡率高。 常见的病毒:HIV、RV、麻疹病毒
慢 发 病 毒 感 染 : 库 鲁 病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二)显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可表现为局部感染(单纯疱疹) 或全身感染(麻疹)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 间 :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一)急性病毒感染 如流行性感冒 也称为病原消灭型感染 特点: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 至数周,病愈后体内不再有病毒存在。 常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Ⅲ型:病毒本身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 合物,可沉积在机体任何部位。 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关节症状、 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细 支气管炎和肺炎、登革病毒感染引起 的血管病变等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Ⅳ型) 3.自身免疫反应 病毒感染使细胞隐蔽成分暴露 共同抗原 4.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INF-γ 、TNF-α 、IL-1等活化血管活性 因子,引起休克、DIC、恶病质等。 5.免疫抑制作用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三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九章抗感染免疫第三节抗病毒感染免疫一、病毒感染的方式和免疫应答(一)病毒感染的方式病毒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在细胞中的复制完成增殖过程。

病毒在组织细胞中扩散感染的方式有细胞外扩散、细胞内扩散和核内扩散三种。

1.细胞外扩散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后,有的病毒能使寄主细胞溶解而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如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此类病毒感染并不改变寄主细胞膜的成分,而是直接以病毒抗原的形式作用于机体。

但是,有的病毒是以出芽的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它们在出芽时,虽然不破坏宿主细胞,但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从而使机体细胞具有抗原性。

2.细胞内扩散病毒通过细胞间的融合、接触或细胞间桥来进行细胞间的扩散,如疱疹病毒、痘病毒等,此类病毒常常能使宿主细胞表面带上病毒抗原。

3.核内扩散病毒的核酸潜伏在寄主细胞核内或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在寄主细胞分裂时,病毒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表现为垂直传播,如肿瘤病毒。

在感染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除病毒抗原外,还可出现新的肿瘤相关抗原。

病毒的三种扩散途径并不能截然分开,胞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亦可经胞外扩散,核内扩散的病毒有时也通过细胞内途径扩散。

(二)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复制、扩散和感染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过程。

一般来说,细胞外扩散的病毒通常引发体液免疫,而细胞内或核内病毒感染时则以细胞免疫为主。

同时,机体的免疫应答还与传染的类型有关。

有些病毒引起局部感染,如鼻病毒感染,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主要是体液免疫反应,特别是产生分泌型抗体。

这种免疫持续时间短,免疫力较弱。

多数病毒,如猪瘟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新城疫病毒等,主要引起全身感染,它们侵入机体后首先引起轻度病毒血症,然后侵害与病毒亲和力最强的易感组织器官,引起局部病变。

有的还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可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坚强而持久。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感染的过程与结局
局部感染:病毒局限于入侵部位增殖, 如鼻病毒、轮状病毒、流感病毒。 全身感染:入侵机体后释放入血循环, 感染过程涉及多个组织、器官,如麻疹 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感染的过程与结局取决于机体与病毒的 相互作用,可引起机体严重损伤甚至死 亡,也可仅出现隐性感染或顿挫感染。
三、 病毒感染对机体细胞的致病 作用
ⅱ MHC-I/-II ↓;
ⅲ 趋化因子类似物; ⅳ EBV-BCRF1 Th1 IL-10
3. 免疫病理作用:
ⅰ 超敏反应:II、III、Ⅳ; ⅱ 自身免疫性疾病: a. 隐蔽抗原释放; b.组织细胞新抗原形成;
4. 致瘤作用:
四、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IFN)
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NK cells 体液免疫
Fig Cultured rat pancreatic cells and transformed cells.
5. 细胞凋亡 apoptosis
调节细胞凋亡的部分病毒基因 E1A E1B
p53 (– ) apoptosis
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
1. 对组织器官的损害: 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ⅰ 侵犯免疫细胞;
传染源
病毒携带者
(viral carrier)
(2)显性感染 apparent infection
ⅰ 急性病毒感染 acute viral infection 大多数病毒感染属之;
ⅱ 持续性病毒感染 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 症状可有可无;
传染源
病毒携带者
(viral carrier)
c.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al infection
潜伏期长,病程呈亚急性、进行性, 常导致死亡。如SSPE; Kuru etc..

病毒感染与免疫学

病毒感染与免疫学

病毒感染与免疫学病毒感染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了解病毒感染与免疫学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病毒感染的过程以及免疫学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过程病毒感染是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复制自身的过程。

通常,病毒感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病毒侵入:病毒通过感染源(例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进入宿主体内。

病毒通常靠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进入细胞内部。

2. 病毒复制: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将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自身。

病毒基因组被转录为mRNA,并通过宿主细胞的机制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3. 病毒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成分以及病毒基因组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病毒颗粒。

4. 病毒释放:成熟的病毒颗粒离开宿主细胞,传播到宿主体内的其他细胞或者通过体液传播至其他宿主体。

二、免疫学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线,对于病毒感染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在病毒感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先天性免疫应答:先天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不依赖于先前的接触或记忆。

它包括机体的自然免疫与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后,先天性免疫会迅速启动,通过产生炎症反应来抵抗病毒侵入并限制病毒复制。

2. 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需要时间来建立。

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主要分支。

病毒感染时,适应性免疫系统会通过识别病毒抗原并启动免疫应答来清除感染,并形成针对该病毒的免疫记忆。

3. 抗体产生与中和:在体液免疫应答中,B细胞产生针对特定病毒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结合病毒颗粒并干扰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侵入细胞。

此外,抗体还可以促进病毒颗粒的被吞噬和清除。

4. 细胞免疫杀伤:细胞免疫应答中,T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

感染的宿主细胞会通过MHC分子呈递病毒抗原,进而激活特异性的CD8+T细胞。

这些T细胞可以杀伤感染细胞从而控制病毒复制。

三、免疫学在病毒感染研究中的应用免疫学研究对于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一、名词解释1.病毒血症2.包涵体3.水平传播4.垂直传播5.潜伏感染6.慢病毒感染7.干扰素二、填空题1、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传播给胎儿的称为──。

2、病毒感染机体最常见的侵入途径是经──、──粘膜和经──感染。

3、病毒在宿主体内可通过──、──和──扩散。

4、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包括──、──、──、──。

5、病毒对机体的免疫损伤包括──、──、──。

6、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包括──、──、──。

7、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

8、从细胞水平看,病毒的感染可分为──、──和──三类。

9、杀细胞性感染多见──病毒的感染;稳定状态的感染多见于──病毒的感染。

10、病毒基因和细胞染色体的结合称为──,其后果可使细胞发生──。

11、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以──为主,同时伴有──。

12、病毒感染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具有──和──作用。

13、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中具有非特异性杀伤细胞的主要是──和──;特异性杀伤细胞主要是指──细胞。

14、人干扰素按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和──三个型。

15、干扰素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三、最佳选择题l、通过消化道感染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B.狂犬病毒C.流感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疱疹病毒2、通过呼吸道感染并通过血液扩散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B.鼻病毒C.麻疹病毒D.轮状病毒E.乙型肝炎病毒3、下列病毒可以通过垂直传播,例外的是( )A.乙型肝炎病毒B.巨细胞病毒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E.流感病毒4、抗体抗病毒的机制中不包括( )A.在补体参与下裂解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C.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D.促进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E.阻止病毒穿过血一脑脊液屏障5、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病毒( )A.基因表达B.吸附细胞C.脱壳和穿人D.生物合成E.释放6、机体清除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中,不包括( )A.CTL的直接杀伤作用B.抗体和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C.CD4+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D.高浓度淋巴毒素的杀伤作用E.NK细胞的杀伤作用7、可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Tc细胞B.Th细胞C.NK细胞D.Ts细胞E.巨噬细胞8、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机制中,与免疫损伤有关的是( )A.病毒衣壳蛋白对细胞的毒性B.病毒出芽造成细胞膜损伤C病毒改变细胞膜抗原引起的细胞损伤D.病毒包涵体对细胞的损伤E.病毒的酶抑制细胞的代谢9、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错误的叙述是( )A.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抑制了细胞的正常代谢B.病毒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C.病毒基因组与细胞DNA整合,使之发生恶性转化D.病毒感染使细胞互相融合而死亡E.病毒感染细胞膜抗原改变,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10、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病变中,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是( )A.细胞溶解死B.细胞融合C.细胞内出现包涵体D.细胞转化E.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11、下列病毒感染类型中,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是( )A.急性感染B.慢发感染C.隐伏感染D.整合感染E.慢性感染12、病毒感染机制中,可以导致细胞转化的是( )A.病毒早期蛋白抑制细胞的合成代谢B.细胞溶酶体膜受损C.病毒的出芽释放损伤细胞膜D.病毒蛋白对细胞的毒性E.细胞染色体受损13、包膜病毒体的感染一般不直接导致被感染细胞( )A.膜抗原性改变B.转化C.融合D.裂解E.出现包涵体14、裸露病毒体感染常使被感染细胞( )A.裂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继续存活D.转化E.形成包涵体15、免疫干扰素的产生细胞是( )A.活化T细胞B.活化B细胞C.白细胞D.成纤维细胞E.病毒感染细胞16、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是( )A.诱发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B.直接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C.直接杀灭病毒D.阻碍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E.与病毒结合,阻止其脱壳17、干扰素的生物活性中不包括( )A.抗毒素B.抗病毒C.抗肿瘤D.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E.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8、干扰素( )A.为IFN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多功能蛋白B.无种属特异性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D.比特异性抗体产生的晚E.需补体参与裂解病毒19、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中不包括( )A.间接灭活病毒B.选择性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C.有种属特异性D.高活性E.只能针对某种病毒,作用有特异性20、潜伏感染是指( )A.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B.潜伏期长的感染C.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症状时好时坏D.病毒基因在体内持续存在,激活后复制引起临床症状E.不出现临床症状,但时常从体内排出病毒21、目前认为与病毒持续感染有关的因素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病毒抗原性太弱,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B.在感染过程中产生了缺损型干扰病毒颗粒C.病毒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D.病毒毒力不强E.在感染过程中产生了突变株22、关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被接种的细胞发生轻微的病变B.红细胞吸附于受感染细胞表面C.培养液变混浊D.被接种的细胞完全破坏脱落E.某些病毒能干扰以后接种的病毒增殖23、下列哪项不是Ⅱ型干扰素的特点( )A.诱生剂为各种抗原B.产生细胞为成纤维细胞C.抗病毒作用较弱D.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强E.理化特性不稳定24、最重要的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是( )A.IgG和SIgA B.IgA和IgG C.SIgA和IgM D.IgD和IgG E.IgE和IgG25、垂直传播是指( )A.父母把病毒传给子女B.亲属之间的传播C.个体间的传播D.子女把病毒传给父母E.通过胎盘或于分娩时由产道传至胎儿的感染方式26、病毒的致病作用不包括( )A.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B.病毒引起宿主细胞恶性转化C.宿主的免疫应答造成的病理损伤D.使细胞膜融合E.病毒产生外毒素27、检查病毒包涵体可以作为( )A.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数量B.衡量病毒毒力强弱C.为某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D.鉴定病毒的特异性依据E.以上都对28、抗病毒免疫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B.细胞免疫清除细胞内病毒C.干扰素保护正常细胞、阻止其内病毒蛋白质合成D.体液免疫对细胞内的病毒作用强E.分泌型IgA阻止病毒从粘膜侵入四、问答题l、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使细胞发生哪些变化?2、简述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免疫抑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免疫抑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免疫抑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外来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细胞会释放抗体来抵御这些病毒和细菌的侵袭。

但是,有些人的免疫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可能导致免疫抑制的状态。

免疫抑制与病毒感染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一、免疫抑制的原因免疫抑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药物诱导的免疫抑制,比如免疫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自体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情况下,帮助控制排异反应。

然而,免疫抑制剂在阻止排异反应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免疫功能受损,使人易于感染各种病毒和细菌。

除了药物,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抑制。

例如,老年人、病人、营养不良和慢性疲劳等情况下,免疫系统的功能会受到抑制。

在这些情况下,人的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会下降,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

二、免疫抑制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状态下,病毒感染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病毒感染可能影响到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病毒会入侵和感染免疫系统细胞,使其失去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此外,病毒还可通过选择性杀死免疫细胞、破坏细胞的功能、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等方式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病毒感染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常常是严重的,往往会导致多种严重的感染疾病。

举个例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可以导致免疫系统抑制的病毒,它常常会导致机体受到全身性感染的侵袭,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三、免疫抑制患者应该注意什么免疫抑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毒感染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感染。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1. 避免接触患病者。

感染有传染性的疾病可通过复杂的途径传播,例如在公共场所接触他人时更要保证卫生习惯。

2. 保持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和生活卫生习惯,特别是在食品或饮用水的处理上加强消毒处理。

3. 打疫苗。

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4. 合理饮食。

在保证营养充足的同时,避免吃生食和未煮熟的肉类等容易感染病毒的食物。

16.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6.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潜伏在三叉神经
主要引起唇部及口鼻周围的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原发感染)
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带状疱疹(再发性感染)。
3. 慢发病毒感染
特点:原发→潜伏→再发→死亡
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 潜伏期很长,通常潜伏期达数月、数年或 数十年,出现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 如:HIV、狂犬病病毒、朊粒的感染及麻疹
如:流感V在穿入及以出芽方式释放时,感染细
胞表面可形成血凝素,能吸附某些动物的红细胞(红
细胞吸附试验阳性)。
3.细胞凋亡
V感染
细胞
细胞凋亡基因被激活
凋亡
这一过程可促进感染细胞中病毒的释放,
但也限制了病毒的生产数量。
4.包涵体

概念: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细胞浆或细胞核内 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
HA(糖蛋白)+ RBC表面糖蛋白受体→血凝 HA → 机体 →抗HA (血凝抑制抗体)
V(HA) + 抗HA + RBC(HA-R)→RBC凝集被抑制
保护性Ab 中和病毒作用
抗体的抗病毒作用
作用对象
游离病毒
作用方式
抗体单独 抗体+补体
作用机制
①阻止吸附和侵入细胞;②形成免疫复合 物促进吞噬
裂解包膜病毒 ①病毒感染细胞溶解; ②发挥调理作用

其本质为:
① 病毒颗粒的堆积;② 病毒抗原组成; ③ 病毒增殖的场所;④ 细胞的反应产物。 意义 ①导致细胞病变或死亡;②可作为诊断依据。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V-DNA(全部/部分) V-RNA
逆转录
整合至细胞染 色体DNA中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30
2.ssRNA V: RetroV.----HTLV/HIV
V.(+)ssRNA
↓reverse transcriptase,RT RNA/DNA ↓RT dsDNA ↓integrase,IN integration(provirus ) → cancer (p238) ↓ 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或其他诱生剂(如LPS、polyI:C等) 细胞
产生一种特异性因子,能与阻抑蛋白结合而解除该蛋 白对IFN基因的抑制 干扰素基因脱抑制 产生IFN
作用于邻近细胞膜上IFN-Receptor 使细胞固有 的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 合成抗病毒蛋白质(包括蛋 白激酶,2 ′~5′A合成酶,和磷酸二酯酶) 降解病毒 mRNA从而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三)NK细胞:
能杀伤许多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抗病毒
感染中重要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
其特点有:
1、作用早、非特异性 2、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活化靶细胞的核酸内切酶 3、其活性可被IFN增强
二、特异性免 疫
(一)体液免疫
1 中和抗体
(1)定义:裸露病毒的衣壳蛋白或有膜病毒的包膜
子粒刺激机体产生的与病毒结合后能消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侵入宿主体后,因病毒种类,毒力和机体免疫 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可分为显性感染、隐性感 染。
根据病毒感染的过程、滞留时间分为: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1)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病毒进
③ 早期即发挥作用: 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数小时,在病毒复制的同
时即合成或释放 IFN ,其产生较特异性免疫产物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三章 病毒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 第一节 病毒感染 •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viral infection
病毒以一定方式侵入机体, 在易感细胞内增殖, 并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病毒感染类型 • 病毒的传播方式 • 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 • 病毒致病的机制
一. 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侵入宿主体后,因病毒种类、毒力和机体免疫 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有以下分类方法:
在消除细胞外的游离病毒中起主要作用。
包括IgM, IgA ,IgG 三类。
血凝抑制抗体: 表面含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的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抑制血凝现象的抗体。
血凝现象: HA能选择性地凝集多种哺乳类动 物和鸟类的红细胞,引起红细胞凝集。
体液免疫的其它抗病毒功能:
• 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
全身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
•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
急性感染
Acute infection
持续性感染
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感染类型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 指病毒在感染机体后,短时间内即被清除或 导致机体死亡的过程。 • 临床上表现为起病急、发病快,症状迅速加 重然后又迅速减轻直至康复,整个过程仅为数 天至数周。病后获特异性免疫。
Th细胞: 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如TNF,IFN,IL-2 等,并活化CTL及巨噬细胞,发挥杀伤等功能,破 坏病毒感染细胞,终止感染。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引起病毒血症的病毒的感染 单一血清型的病毒的感染 不易发生抗原变异的病毒的感染
病后引起持 久的免疫力

人卫版医学微生物学之病毒感染与免疫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医学微生物学之病毒感染与免疫教学护理课件
护理措施
免疫增强、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等。
评估与护理的意义
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与护理
抗病毒药物分类
01
核苷类似物、非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剂等。
护理要点
02
药物的给药方式、剂量和疗程,观察不良反应等。来自合理使用的意义03
规范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THANKS
感谢观看
自然选择与进化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变异 积累导致病毒种群不断进 化,适应不同的宿主和环 境条件。
03
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接种效果
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 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每种疫苗有 其特定的接种对象和接种方案。
通过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 低病毒的传播和感染,减少疾病的发 生和死亡。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抗病毒活 性的候选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
对候选药物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确 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免疫治疗在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通过研制针对病毒的疫苗,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预防病毒感染。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减轻病毒 感染症状。
复制与释放
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最终 以出芽、裂解或细胞融合 等方式释放。
基因表达与调控
病毒基因在宿主细胞内进 行表达和调控,影响细胞 功能。
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
包括天然屏障、吞噬细胞和炎症 反应等。
特异性免疫
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产生 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毒 性T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四、抗病毒免疫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或 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呼吸道:流感病毒、鼻病毒、 SARS冠状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 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 病毒、天花病毒等。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某些有包膜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
作用,可引发感染细胞发生融合,形
成多核巨细胞。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3)整合感染(integrated infection):
某些D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RNA) 感染细胞后,病毒核酸整合至细胞染色体 中,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给子代, 不复制出病毒,但可发生细胞遗传 性改变,如细胞转化;在其表面出 现新的抗原。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3) Ⅳ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性T 细胞可识别并损 伤受病毒感染的 靶细胞;Th1细 胞释放多种细胞 因子,引起炎症 反应。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4)病毒直接损伤淋巴细胞
HIV直接杀伤CD4 T淋巴细胞,
使CD4 T细胞减少,导致获得性免疫 缺陷综合征。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眼或泌尿生殖道(性行为):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 乳头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2、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
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风疹病毒、乙型肝炎 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四、抗病毒免疫
种类: α干扰素:人白细胞
β干扰素:人成纤维细胞
γ干扰素:T细胞
重组干扰素
四、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
四、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不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
作用于宿主细胞的干扰素受体后,经
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使细胞
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2’-5’A合成酶、
蛋白激酶、磷酸二酯酶等),抑制病
宿主细胞损伤。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1) Ⅱ型超敏反应
登革病毒在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与相 应抗体结合,活化补体,或 对靶细胞产生调理吞噬和/或 ADCC作用,造成红细胞和
血小板破坏。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2)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未被及时清除,沉积于毛 细血管壁等组织,活化补体,吸引中性粒 细胞聚集,引起血管及其周围炎症。
毒蛋白的合成。
四、抗病毒免疫 NK细胞(natural killer)
不依赖抗原刺激,能自发地溶解
病毒感染细胞和
多种肿瘤细胞。
四、抗病毒免疫
2、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
阻止病毒吸附并侵入易感细胞
四、抗病毒免疫 3、细胞毒性T细胞(CTL)
细胞免疫在病毒感染中起着极 为重要的作用。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C、包涵体形成:病毒在宿主细 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裂解。
包涵体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D、诱导细胞凋亡:病毒本身或 病毒编码蛋白引发细胞凋亡。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2) 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 多见于有包膜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子 代病毒,较长时间 和宿主细胞共存。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消化道: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 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等。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破损皮肤、昆虫叮咬:乙型脑炎 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出 血热病毒、狂犬病病毒等。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输血、注射或器官移植: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 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四、抗病毒免疫
Hale Waihona Puke 四、抗病毒免疫 宿主的抗病毒感染免疫包括非 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者协
同发挥作用。
四、抗病毒免疫 1、干扰素和NK细胞 机体对病毒入侵的最早应答
● ●
诱生干扰素 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四、抗病毒免疫
干扰素(interferon)
概念:后天获得,宿主细胞编码 产生,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具有广谱 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和抑制肿瘤生 长作用。
病程长,无或有轻微临床症状。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显 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 细胞内,但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 颗粒,无临床症状,不排毒,常规 方法查不到病毒(潜伏期)。病毒 被激活而增殖, 进入发作期。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3)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al infection): 潜伏期很长,病情呈慢性进行性,终 为致死性感染。可由寻常病毒(麻疹 病毒)和非寻常病毒(或朊粒)引起。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四、抗病毒免疫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1、病毒直接破坏宿主细胞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1) 杀细胞性感染(cytocidal infection): 多为无包膜病毒 A、阻断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 早期蛋白。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B、影响宿主细胞的溶酶体:释放溶酶 体酶,促进细胞溶解。
四、抗病毒免疫 CTL细胞是通过穿孔素或诱导 细胞凋亡机 高表达 制杀伤病毒 FasL和 分泌大 感染细胞。
量TNF
四、抗病毒免疫
● ●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显性感染按病毒在体内滞留的 时间长短分为: ●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 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持续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 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生携 带,且不断或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患病过程、感染表现,持 续性感染又可分为三类: (1)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仍带毒,排毒,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四、抗病毒免疫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
状,可成为重要传染源。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显性感染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
引起组织细胞损伤而表现出明显的
临床症状。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分为: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全身性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病毒与肿瘤
与恶性肿瘤发生有关的病毒有: EB病毒—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
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乙型肝炎病毒 —原发性肝癌
人类嗜T细胞病毒 —白血病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2、免疫病理损伤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膜常发生一定的变
化,如嵌合病毒特异性抗原,或宿主细胞
自身抗原暴露,引发宿主免疫应答,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