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中学2017-2018下期高一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至2018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带答案全套
2017至2018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带答案全套(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用卷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②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通古今,察中外,总揽全局,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绘制了宏伟的蓝图。
③来到黄州,远离了政治中心,远离了文坛领袖的光环,苏轼在住舍东边开辟了一块空地,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生活,也称得上是自得其乐。
④刘明和张阳两位老朋友多年未见,今日难得重逢,两人一面喝酒,一面高谈阔论....,谈着谈着,很自然的谈到家里的琐事上来了。
⑤如果韩国不能在“萨德”问题上改弦更张....,韩国与中国,包括与俄罗斯等其他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肯定受损,中韩的贸易额、人员交流会急剧下降,甚至刚性下滑,出现“硬着陆”。
⑥在“互联网+”大潮奔涌而至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不能隔岸观火....,而应切实培养下一代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③④⑥D. ②⑤⑥【答案】C【解析】①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
符合语境。
②高屋建瓴: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符合语境。
③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此处误用为“在瓜田里李树下劳作的田园生活”的意思,望文生义。
④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的大发议论,含贬义,不合语境,两位好友在一起畅谈,不能说是不着边际的言论,应用“扺掌而谈”。
⑤改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根据语句“如果韩国不能在‘萨德’问题上…韩国与中国,包括与俄罗斯等其他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肯定受损”可以看出,语句强调的是“韩国变化计划,方法”,所以用“改弦更张”符合语境;⑥隔岸观火:隔着河看人家着火。
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秘密★启用前2018年重庆一中高2018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2018.7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
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末明初。
当时,江苏的昆山(辖今昆山、太仓两处)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兴盛,黎民富庶,城乡各个阶层群众对文化娱乐有所追求,当时流行一种以地方音乐为基础的南曲,叫昆山腔。
昆山腔的出现也和当时的顾阿瑛等一批文人、士大夫嗜词尚曲有很大关系。
而对昆山腔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人物是顾阿瑛的座上客顾坚,他将昆山人唱的南曲与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歌唱方法,进行改进,形成了一种受当地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綦江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綦江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下·桂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的一生是一个猜不透的谜,看得见从童年到老年,但是这个过程却是________。
人说心路历程,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路。
心有________,路有曲曲折折。
生命就是生老病死,听起来简简单单,(),或喜或忧又或者灾难福报。
每天都有不同的境况,心思也是________,事实上人生几十载谁都会经历生经历成长经历病痛直到归去,可是这其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谁又能看得清道得明。
人活着不是每天都顺心如意,也不是每天都苦痛缠身,世界每天在改变,人心也在变,本来简单的人生却随着改变变成复杂。
生命就是这样,看起来就是一条经历生长经历衰败的路,但路上却又有________的事物在等着你。
今天你或许一无所有,但或许明天你可以荣华富贵;今天你荣华富贵,但明天你指不定一无所有。
谁也不能完全掌握世间所有事情的变化,每个人都将经历着不同的喜怒哀乐,百态人生。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可这一路上却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将等着你B . 可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这一路上等着你C . 可这一路上等着你的却有意想不到的事情D . 可这一路上却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等着你(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扑朔迷离千姿百态变幻无常千奇百怪B . 扑朔迷离变幻无常千奇百怪千姿百态C . 千姿百态变幻无常扑朔迷离千奇百怪D . 千姿百态扑朔迷离千奇百怪变幻无常(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谁也不能完全掌握世间所有事情的变化,每个人都将经历着不同的喜怒哀乐,百态人生。
B . 谁也不能完全掌控世间所有事情的变化,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喜怒哀乐,百态人生。
C . 谁也不能完全掌握世间所有事情的变化,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喜怒哀乐,百态人生。
最新-2018年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人教版[整理]
2018年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綦江中学模拟试题(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括号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宦)官(豢)养(盥)洗(患)得患失风云变(幻)B.(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不寒而(栗)C.(翌)日对(弈)(肄)业苦心孤(诣)雄关险(隘)D.(羡)慕汗(腺)(霰)弹(谄)媚阿谀借花(献)佛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为两个的一组是()A、弊帚自珍山洪爆发连城拱碧大邦人马出奇不意,攻其不备B、因材施教张灯结彩秉公执法惴惴不安明查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C、和衣而卧功败垂成风云变换翻云覆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D、郎才女貌振聋发馈书声琅琅急言厉色身在江湖,心存魏阙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乔榛、丁建华应邀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向观众朋友讲述了他们共同走过的艰难岁月。
②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退耕还林、防沙固沙”等一系列措施,但要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③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比较,但我们应该牢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导。
④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宠大,但是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重负,弄得劳民伤财,群众没有受益,加重了负担。
A.作客始终优裕不仅/反而B.做客仍然优裕不仅/反而C.作客仍然优越不但/而且 D.做客始终优越不但/而且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拿破仑凭借他杰出的指挥才能,强悍的性格和卓越的口才,在当年的欧洲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功勋。
B.大明不顾领导同事的多次提醒,无视车床的安全操作程序,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无妄之灾....。
C.人生的事真难想像,舅舅本来东躲西藏地十分神秘,曾几何时....,现在却公开以大商人的面貌出现了。
D.随着数码相机的技术屏障被打破,技术共享如今已使产品质量难解难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7_2018下学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綦江中学高2020级高一(下)语文期末模拟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
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
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
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
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
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
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
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綦江县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綦江县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分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重庆市綦江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题(含解析)(2021年整理)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题(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重庆市綦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重庆市綦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考试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6-2017学年下高一下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袁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23小题友情提示: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XXX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XXX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XXX《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成心味的世界。
XXX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成心境的作品和普通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但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并且超出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放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一年级调研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60 分。
2.答题前,请务势必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署名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地区内作答;在其余地点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1.在下边一段话的空缺处挨次填入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 3 分)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自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
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反叛,是剩余。
她环视上下两千年,,相知有谁?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规容地服侍着这个社会,但突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意,她所歌唱的无一实现,忍不住一阵,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
A.寥寥无几凄风苦雨酸楚B. 廖若晨星风雨如晦心酸c.吉光片羽风雨如晦酸楚 D. 吉光片羽凄风苦雨心酸2.以下选项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余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雕阑玉砌应犹在,不过朱颜改。
D.断无蜂蝶慕清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3.下边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求人可使报秦者③我持白璧一双④以为莫已若者⑤失其所与,不知⑥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⑦则噪而相逐⑧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A.①④⑦ /②③/ ⑤/⑥⑧B.①④/②③/⑤⑧/⑥⑦c.④⑦/②③/⑤①/⑥⑧D.①④⑦ / ②③⑤ /⑥⑧4.以下文学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孟子和墨子都有反战爱民的主张,《孟子》顶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等句子控告侵略者发动侵略战争、大规模杀人的罪状。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
重庆市綦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考试中,6名学生考试作弊。
校方在核实情况后,按规定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这是发生在厦门工学院的事情。
此事在官方网站公开后,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校方做法,认为严肃考风考纪有利于培养诚信人才;反对校方做法,认为出手太狠,应给学生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以上议论,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开除作弊学生是断送学生前途吗?“作弊=开除学籍”“诚信考试”……近日,厦门工学院里到处可以看到类似的宣传标语。
这些标语并不是虚张声势,12月22日,厦门工学院3名学生在考试中因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
12月24日,厦门工学院公示了对这3名学生的开除处分。
截至12月30日,厦门工学院这学期共有6名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开除学籍。
校方称,学生如果对开除处罚有异议,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
(12月31日《海西晨报》)厦门工学院开除6名作弊学生,校方认为严肃考风考纪有利于培养诚信人才,而家长却认为学生的前途会因为学校的开除处分而断送,要求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大学和家长谁是谁非,有必要辨析一番。
开除作弊学生是为了挽救作弊者本人。
如果大学纵容和不惩罚作弊学生,他就可能自鸣得意,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作弊,继续堕落,比如质量以劣充好,工作贪污受贿,直至走向断头台,这时他往往怪罪当年很多人没有及时提醒他,大学没有及时惩罚他,以致他小错不断,终成大错。
如果一发现作弊就对他当头断喝,严厉处罚,就能让他心存敬畏,及时收手,防止他进一步滑向深渊,这难道不是挽救了他吗?开除作弊学生是为了教育好广大学生。
开除作弊学生,绝非小题大做,比如有的学生就能正确认识,对此做法表示赞同:“我辛辛苦苦复习那么久,考出来的成绩却和作弊的同学一样,这不是很不公平吗?”如果不严惩作弊学生,就会起到一个恶劣的示范效应,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靠弄虚作假,投机取巧骗取各种利益。
开除作弊学生正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以此来警醒广大学生:求学和做人都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綦江中学高2020级高一(下)语文期末模拟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出题人:审题人: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
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
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
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
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
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
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
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 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2. 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 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 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 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 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 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A. 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 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 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 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答案】1. C 2. B 3. D【解析】视频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祉”的说法扩大范围,另外“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表述有误,第一段中的表述意思是“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说法绝对,原文第四段的表述为“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得到答案。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项,由原文可知,“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不管是买的图书还是借的图书,都能从中获得精神享受,所以都应属于文化消费。
B项,“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错,说法绝对。
C项,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文化消费品味的形成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选项中“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错。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以推断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二)文学类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两家客店【法】都德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
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
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
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
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
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
这边呢,静悄悄地像是没有人住。
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
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房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
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
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
房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
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
“你要什么?”她擦了擦眼睛说道。
“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
”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妇人长叹了一声:“就算是吧。
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那里多热闹呵。
”“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
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
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群的苍蝇。
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
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
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
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
”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
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
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
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
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
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
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
我既长得不好看,一向又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
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
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
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
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在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她的注意。
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
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再会呵!再会!”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
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听了浑身颤抖。
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你听见没有?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么?”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你是说他……?”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
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
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
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 )A. “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于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
B. 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小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
C. 丈夫痴迷于对面酒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逃避苦难、脆弱、轻浮而不负责任的男人。
D. 老妇人小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
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
5. 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B 5. 对比的手法。
两家客店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丈夫的逃避、贪图快乐和妻子的忍受痛苦形成对比;“我”想拥有清静和众人的贪图热闹形成对比。
6. ①作者这样安排使小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