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行政管理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与管理体系

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与管理体系

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与管理体系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的行政制度与管理体系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实行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下面将从行政区划、官员选拔和权力运作等方面来论述。

在行政区划方面,秦汉时期采用了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多个郡和县,以便于更好地实行地方治理。

各个郡县都有相应的官员来负责管理和管理事务。

通过设立郡县制度,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地方情况,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

此外,还通过设立巡行制度,让官员巡视各地,了解民情民意,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

在官员选拔方面,秦汉时期采用了乡试和朝廷考试的制度。

乡试是选拔地方官员的考试,官员通过参加乡试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而朝廷考试则是选拔朝廷官员的考试,官员须通过严格的考试程序来获得升迁和管理权力。

这种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和才干。

此外,根据不同官员的差异和职务的不同,也设立了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以及相应的晋升机制,使得官员有充分的动力和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贡献。

在权力运作方面,秦汉时期注重中央集权和分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中央集权使得政府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的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度,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分权管理也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地方问题,推动地方发展。

这种权力运作机制有效地平衡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政府的改革和发展。

此外,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和管理体系还注重法制建设。

在法律上,通过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法律和政策,规范社会行为,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

在政府管理上,秦汉时期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有效实施,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与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郡县制度、官员选拔和权力运作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地方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管理的机构和制度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

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社会秩序、税收及劳役征发等公共事务,以及管理地方行政、法律等方面的事务。

本文将分别从县的建立、地方官员的任用、地方财政管理、法律与司法、侯国管理五个方面来探究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

一、县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国先于其他六国实行县制,其他六国也及时跟进。

秦汉时期,县是地方政权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乡村之间、外城之中,都设县治。

县治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和税收能力等。

县的建立不仅为中央政权提供了更加灵活而理性的管理体系,也为人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而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地方官员的任用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根据区域行政划分,设立有县、郡、州、府等级别,每个级别下设有各级政府机关。

县署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县令是县级行政长官,任县令的条件包括具有财富、权力和一定的族背景等。

郡守是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财富背景。

在大型台郭城市中,也设有治所,相当于府治,治所的官员是治所刺史或太守。

这些官员的由中央政权任命,但也不乏地方推荐和任命的情况。

三、地方财政管理在秦汉时期,地方财政管理非常重要。

统治者通过税收、劳役征发、赋税等方式来增加国库收入。

主要税种包括田赋、盐铁等,盐铁税特别是秦汉时期财政的重要来源。

针对这些税种,进行管理的机构有州、县、市三级,主要负责人为钞父、欞令和卒父等。

此外,地方财政还有专门的管理官员负责由中央发送给军队等各种地方开支的银钱,称作京师车物。

地方财政的合理管理对国家息息相关。

四、法律与司法秦汉时期对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中的法律框架和司法系统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以法治国”的神奇效果。

在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后,整顿刑律、立法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如华阳国志、郡县制度、律令制度等,对日后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行政管理制度

秦汉行政管理制度

秦汉行政管理制度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政权的行政制度,其建立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两个方面。

在中央集权方面,秦始皇通过设立郡县制度和建立官僚机构,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管理。

在地方管理方面,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340多个县,郡县设立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这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为后来汉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由于刘邦和他的后代的明智统治,政治形势相对稳定,使得行政管理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刘邦建立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所改进。

刘邦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设立了三公和九卿,负责处理中央的政务和管理,使得中央集权更加明确和稳定。

在地方管理方面,汉朝采取了对郡县制度的改革,设立了刺史和太守,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和权力。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盐铁官、度量官等专门负责管理某一领域的官员,实现了对资源和产业的集中管理。

在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官员选拔和考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秦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严格和统一的政治要求,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主要依靠选拔制度和铁杆制度。

早期秦朝设立了“蒙聘之法”,选拔贤能。

但由于太史公在《史记》中对秦制的批评,称其“阙然”。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设立了太学,实行举孝廉、三公九卿等制度,为官员选拔和考核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制度和程序。

同时,由于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明确,使得官员的权力得到限制和监督,减少了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在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法律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尺寸和文字,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和制度,以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秦朝和汉朝的统治更加稳定和有序。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颁布了《汉律》,明确了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为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御史台、廷尉等监察和审判机构,加强了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了法律的权威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帝国的管理制度

秦汉帝国的管理制度

秦汉帝国的管理制度第一章:政治体制秦始皇继位后改变了以往的封建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秦始皇采取了“三公九卿”制度,即设立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御史中尉)和九卿(大司马、大将军、大司徒、大司空、大将、大梁、大鸿胪、大理、大行台)来管理国家的事务。

这一体制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利于统一全国的政治管理。

在汉朝,刘邦继位后延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但在后期逐渐推行了“御史台治邦治民”制度。

此外,汉代设立了太仆、太僕、太傅等职位来辅助天子,并对地方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这些举措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行政的稳固。

第二章:地方行政管理在秦汉帝国时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趋于稳定。

在秦朝,设立了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都是由中央政府派遣的官员担任。

其中郡守负责管理整个郡的安定,县令则负责管理县城及其周边地区。

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一。

汉朝时期,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更趋完善。

刘邦在初期没有实行郡县制,后期则逐渐改变了颁布《郡县制》有关条文,设立了郡守、县宰等官员,统一了地方行政管理,实行了官僚治理。

汉朝还将郡县制度扩展到了东南地区,使得汉朝的统一体制更加完善。

第三章:司法制度秦汉帝国的司法制度在帝国政权的统一下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

秦始皇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司法审判和监督管理。

秦朝还建立了御史台,专门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收等事务,可见秦始皇帝对司法制度的重视。

汉朝时期,刘邦采取了“三宗”制度,即设立了三宗法,包括宗正、宗师和宗伯。

其中宗正主要负责审判政治案件,宗师主要负责审判刑案,宗伯主要负责善事和祭祀事务。

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司法审判的监督和管理,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四章:国防体系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以来,他发动了长城、修筑了城墙、设立了农田水利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提高了军事实力。

在汉朝时期,刘邦继承了秦朝的国防体系,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地方的战备力量,使得汉朝的国防更加稳固。

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与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与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与行政管理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且权威的官僚制度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管理的基石,为日后的行政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及其行政管理的特点和影响。

一、官僚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包括中央集权,对各地进行分封,推行县制等。

这些改革都为官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秦朝时期,官员的选拔采用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主要考察才能和道德修养,并实行了世卿制与郡县制,从而确保了政权集中化的实现。

随着汉朝的建立,郡县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在汉武帝时期,设置了更多的官职,使政府的职能更加细分和专业化。

这一体系在行政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官僚制度的特点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官僚制度具有高度的等级性和组织性。

官员按照等级进行划分,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职责和权限。

这种垂直的管理结构为政府的高效运作提供了保障。

其次,官僚制度在选拔官员方面注重才能和道德修养。

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这种选拔标准的确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长远的影响,为后来科举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再次,官僚制度的工作方式以职务为中心。

每个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具体工作由各级官员协同合作完成。

这种分工明确的工作方式确保了政务的高效运作。

三、行政管理的特点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秉承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非常严格,通过郡县制来实现对地方的具体管理。

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他们负责管理当地的政务,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这种行政管理体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另外,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非常注重经济发展。

政府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税收制度,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

此外,秦汉朝的行政管理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非常细致,随时向地方派遣监察官员,确保各地政务的正常运作。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是一个政治、文化和经济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央集权的代表。

在这个时期,秦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在统一中国后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重组。

本文将就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展开讨论。

一、中央集权式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采用的中央集权式的政治制度是当时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也是秦汉王朝长期统治的基石。

这种政治制度体现在统一帝国的强大组织力、巨大的集中权力、强制性的法律体系和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上。

在秦汉时期,各地方自治权被大大削弱,各种地方势力也遭到了瓦解。

政权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帝不仅成为了宪法和法律制定者,还成为了最高的最终裁判人。

此外,由于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还存在一些官方职位等级制和官职任命制度,因此政治体制明确、权限清晰,使得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变得更容易和高效。

二、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秦汉时期也是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时期。

当时创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制度,其中包括官制、州县制和赋税制度。

官制是指秦汉时期各级官员的等级制度。

秦汉政权采用的是九品官人制,即根据官员的职权、工作岗位、身份地位等级别分为九品,等级越高,权力越大。

同时,在官职任命上,也按照职官等次进行。

这种官制保障了各级官员的权利,对于维护秦汉王朝的稳定和统一贡献了巨大力量。

州县制是指设立州郡县的行政管理制度。

秦汉时期制定的这个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行政机构体制奠定了基础。

这个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势力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合理持续发展。

赋税制度是制定了方便统一计税的一套法律和规定,贯穿于秦汉时期的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

秦汉时期财政管理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组织性,把范围更广的国家财富分配到每个地区,加速了资源整合和协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政府机构体系和官员职责秦汉时期的政府机构体系和重要官员职责分配变化较大。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创新性的制度以应对当时的特殊情况。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三 丞相改为大司徒
公 太尉改为大司马
宰 相
御叱大夫改为大司空,
制 中夬政务一分为三,三个宰相共同承担,分别对皇帝负责,互丌统属,分散相权。
官员管理
尚乢台,无所丌统,取代了三公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不权,
尚 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尚书,不人主参决,乃下三府。 书 用内廷高官领或彔尚乢事,总揽朝政,以使尚乢台的决策在三公府得以顺利执行,领 台
中 中朝官:提拔中下层官员和亲信大臣,充任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乢等官职(私
外 人秘乢),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
朝 制
外朝官: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中央行政 体制
地方行政 体制
运行与监督
丞相制度及其变迁
汉成帝时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集体相制取代独相制。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中央行政 体制
地方行政 体制
运行与监督
官员管理
相府诸曹
西汉初年,丞相府建制尚丌完善,设掾叱十五人 东曹掾九人,负责周巡郡国(相当亍武帝时刺叱) 西曹掾六人,来往相府和朝廷之间的侍中和处理百官奏事文件的西曹 汉文帝时设置相府总管长叱,汉武帝时设司直,掌丞相位,主管监察。司直主外,长史主内。 仅仅是丞相的幕僚机构,丌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
地方之间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官员的选拔 官员的考核
官吏的任用 官员的待遇
第四节
行政官员的管理
中央行政 体制
地方行政 体制
运行与监督
官员的选拔
选择题
1、西汉政府通过“任子”(父兄功绩)和“赀选”(财产)两种形式补充官僚队伍 2、汉武帝之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徂“察丼制”,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战国荐丼制) 3、征辟制:自上而下,分为皇帝的征聘和州郡的辟除。乡丼里选为基础。 4、荐丼制:在没有诏令的情况下主劢向君主推荐人才,察丼制的补充。 5、博士弟子:在太学学习一年后接受考试

秦汉的管理制度

秦汉的管理制度

秦汉的管理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它不仅是两个朝代的名称,更是一个管理制度的时代。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汉代则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长久影响的管理制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军事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探讨秦汉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制、官吏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废除了分封制和国君制,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使得国家的统一和统治更加稳固。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和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2. 官僚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严格的官僚制度,实现了统治者对官员的任免权,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公正。

此外,通过设立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实现了对各地区的统一管理,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 地方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严格的地方制度,对各地区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在政治体制方面,秦朝建立了郡县制,汉代进一步完善了郡县制,并实行了州县制,使得各地区的管理更加严密和规范。

二、行政管理1. 中央政府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分为三省六部,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种中央政府的设置方式,使得政府对各方面的管理更加科学和系统化。

2. 地方行政在地方行政方面,秦汉时期建立了严格的地方行政机构,实现了对各地区的统一管理。

秦朝实行郡县官制,汉代进一步完善了郡县官制,并实行了州县制,使得地方行政更加严密和规范。

三、军事管理1. 兵役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严格的兵役制度,实现了对军队的有效管理。

秦朝实行兵役制度,采取轮番制度和军屯制度,解决了兵源问题。

汉代进一步完善了兵役制度,建立了更加科学和规范的兵役制度。

2. 军事机构在军事机构方面,秦汉时期建立了严格的军事组织,实现了对军队的有效管理。

秦汉的行政管理

秦汉的行政管理





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性: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道 相当于县,其长官秦称为啬夫,西汉称 道长。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 同的特殊行政区域,所采取的是既直接 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 性的管理方法。 2、在南方归附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 长官,但对归附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 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 式,这种管理方式当是一种高度内部自 治的方式。
皇权与相权

皇权: 行政决策中得决断权 行政执行中得监察权


相权: 决策的参与权 行政执行中得组织指 挥权

王绾


秦国的丞相。 做丞相的过程中,没 有很明显的成绩,但 他也做好了自己的本 职工作。


萧何
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对刘邦战胜项羽,建 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 新制定律令制度,作 为《九章律》在法律 思想上,主张"无为", 喜好"黄老之术"。



(2)中外朝制: 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在 组织上实行的一种制度。 中外朝制指的是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 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时提拔一批 中下层官员充当自己的高级侍从,出入 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 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国家政务的决 策权转到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以 丞相为首的外朝退居到执行政务的地位。 中外朝制起到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 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

(3)三公宰相制: 汉成帝时,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把丞 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即改宰相为大司 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官, 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一分为三,一相 制为三相制所取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 用。

秦汉政治制度管理制度

秦汉政治制度管理制度

秦汉政治制度管理制度一、秦汉的政治制度1、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了皇权集权制度和行政区划制度两个方面。

皇权集权制度是秦朝的核心政治制度,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了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司法大权,实行“三公九卿”制,将政治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而且,秦朝还通过将地方官员置于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巩固了中央的权威。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行政区划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由郡守和县官直接管理。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全国,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2、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建立了一套具有文明特色的政治制度。

首先,汉朝建立了以太守、郡守为主干的地方行政制度,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并保障了地方的自治。

其次,汉朝建立了太常、太仆、大理等官署,使官员职能更加专业化和分工明确。

再者,汉朝还建立了农田制度和户口制度,使国家的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总的来看,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都是以集权为核心,强调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的构建,同时也保留了地方的一定自治权,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秦汉的管理制度1、秦朝的管理制度秦朝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律令制度和军事制度两个方面。

律令制度是秦朝建立的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它包括了《秦律》和《秦令》两部法律,对全国的法律作出了统一的规定和制定,加强了国家的法制建设。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军事制度是秦朝的另一个重要管理制度。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设立了兵站,实行了戍边制度,加强了边防力量和国防力量。

2、汉朝的管理制度汉朝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刘邦建立汉朝后,废除了秦朝的无道法令,实行了“律令”的政策,并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当时还出现了“州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地方政权更加稳定和成熟。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行政机构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行政机构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行政机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和行政机构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段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行政机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秦汉时期,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封建制度,设立郡县来管理地方。

他还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郡县制度,建立了集权专制的中央政权。

汉武帝时期,尽管取消了郡县制,但依然保持了集中的政治制度,将权力集中在中央。

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重要的官职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皇帝不仅是国家的元首,还是政府机构的最高领导者。

这种政治制度下,皇帝享有无上的权力,能够制定和修改法律,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掌握军队和经济等资源。

二、行政机构的发展与变革在秦汉时期,行政机构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1.秦朝的行政机构秦朝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行政机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秦朝设置了三公九卿制,由丞相、御史大夫和大司马组成的三公为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国家大事和重要决策。

九卿则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如司马、司徒、司空、宗正等。

2.汉朝的行政机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由于汉武帝时期进行郡县制的改革,行政机构更加完善,行政分工更加明确。

汉朝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等,这些官职都有特定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协调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

3.行政机构的权力与监督在秦汉时期的行政机构中,权力与监督是相辅相成的。

行政机构拥有权力,负责管理和运作国家事务,保障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同时,御史台的设置,对行政机构进行监督,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和腐败。

三、政治制度与行政机构的影响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行政机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政治制度的影响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汉的主要政治制度

秦汉的主要政治制度

秦汉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主要政治制度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秦汉主要的政治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和汉朝都实行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握
军队、财政和司法等所有重要权力,并设立各级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

2.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皇帝会将土地分封给诸侯王,以回
报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统治权,并负责维护边境安全和征收税收。

3.官僚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制度。

官员根据功绩和能力被任命到不同的
职位,有明确的职责和权责,并受到严格的考核和监督。

此制度为后来的官僚体制打下了基础。

4.律法制度: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法律体系,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汉朝继承了这一制
度,并进行了部分修改和完善。

律法制度在秦汉时期起到了统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5.考试选拔制度:汉朝开创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人才更加公正地进入政府
机构。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了千余年。

6.土地制度:秦始皇进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封建贵族的土地所有权,将土地归于国家所
有。

汉朝则恢复了封建土地制度,但保留了一部分国有土地。

以上是秦汉主要的政治制度。

这些制度对于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官僚体制和行政管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的官僚体制可追溯到秦国统一六国并建立秦朝的时期。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对全国进行行政区划的制度。

秦朝的郡县制度主要依靠郡、县两级官员来管理,这些官员由国家任命,而非由地方自行选举产生。

这一制度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集中管理,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秦朝的垮台,郡县制度逐渐衰落,但其核心理念却延续到了后来的汉朝。

汉朝时期,官僚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刘邦建立的西汉朝廷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改革。

汉朝将国家划分为郡、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并设立相应的官员来管理。

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在县一级设立了县令、县尉等职位,将原本由国家派遣的官员转变为地方选举产生。

这一举措提升了县级官员的负责和能力,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除了行政区划和官员任命制度的改革外,汉朝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官僚体制和行政管理。

首先,汉朝实行的举孝廉制度为选官提供了一个公正公平的平台。

通过举荐、试题等方式选拔官员,使得政府官员不再是由门阀世家掌控,而是有机会通过自身能力和贡献来晋升。

其次,汉朝建立了便于人们与政府沟通的方式,比如设立官吏、役使等机构,提供了集体诉讼和控告政府官员的渠道。

这些措施满足了人民对于参与政治、表达诉求的需求,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稳定性。

然而,官僚体制和行政管理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亲友关系、门第身份等。

这导致了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政府的运行效率和公信力。

其次,行政管理的过度集中化也引发了地方当权者的不满和不稳定因素。

尽管汉朝在县级设立了地方官员,但仍然无法避免地方当权者的权力膨胀和滥用。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官僚体制和行政管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

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视为一个统一大一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政治体制主要是由皇帝和官僚制度构成的,行政管理也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君主独揽大权,有着无上的权威。

皇帝通过设立太尉、御史台等院府机构来管理国家政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中央集权的稳定。

例如,废除了诸侯的封土,设立郡县制度,将地方贵族纳入中央控制之下,有效地避免了分封割据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为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制定了一套统一的法律法规,强化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此外,他还修建了万里长城,加强了边防的管理,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然而,秦朝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并非一切顺利。

秦始皇的一系列措施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却也引起了贵族地主的反抗。

秦始皇对异议的镇压更加激化了社会的矛盾,导致了朝廷的动荡和秦朝的短命。

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了起来,汉朝在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也加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和礼仪制度。

他们提倡礼仪和仁政,并且建立了一系列官僚制度,如太常、太仆等,这些官僚制度细致入微,严密有序,确保了政府的运转效率。

汉朝也对行政管理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例如,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以协助君主处理政务。

丞相的职责是辅佐君主,制定政策和管理政务。

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官吏,维护政府的廉正作风。

此外,汉朝还实行了县官选拔制度和科举制度,为政府选人提供了更加公正和效率的途径。

然而,汉朝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也并非没有问题。

随着汉武帝时期的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政治腐败逐渐加剧,官僚机构衍生了一些问题,如贿赂、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朝政的混乱。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秦汉的地方行政管理和税收制度

秦汉的地方行政管理和税收制度

秦汉的地方行政管理和税收制度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由此便带来了一系列地方行政管理和税收制度方面的改革。

在此,本文将就这些内容做一详细的探讨。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秦朝时期,制定了一系列地方管理法律和政策,以便于夯实建朝后期的统治基础。

贯彻地方行政管理的重任性质每况愈下,地方管理基层制度也逐渐成型了起来。

首先,秦朝实行三长制度。

实际上,三长制度是在秦朝才开始制定的。

三长指的是刺史、太守、郡县令,而这些官职对地方治理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此外,黄门郎亦常被任命为地方行政管理官员,以保证尽职尽责。

其次,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单位最为齐全。

在此期间,新成立了更多的省、郡、县和乡村。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制度也逐渐变得更加完美。

税收制度不可避免地,秦汉时期的税收制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其中,农业税便是最主要的一种税种。

秦皇帝采取了征收均田制的政策,而这种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农民无法拥有自己随意买卖土地的权利。

然而,这种政策也遭到了大量的批评和反对,而终于在汉朝初期来到了终点。

汉朝开始了对均田制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开展了针对性的政策改革。

总体而言,均田制对某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使得一些农民失去了私产土地的权利。

在秦汉时期,货币税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朝在货币上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以增强税收的稳定性。

一些新型的税收制度开始发挥作用,例如奴隶税、口转户税、绢帛税、酒税等等。

尽管秦汉时期的税收制度历经了很多波折,但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相信在后人的眼里,秦汉时期的管理和纳税制度依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首先表现在事权的扩大上 其次是州府机关行政组织的完备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郡县制度与王国列侯制 (一)郡 郡作为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其长官郡守具有很大的权力,表现: 首先执掌一郡军政大权,且无副职牵制 其次自辟属吏的权力 (二)县 县长的权力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1)依照法律维持地方治安;(2)组织人民从事农业生产;(3)用 儒家礼教教化人民 (三)王国制 1、王国的权力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2、汉景帝削弱王国的措施 首先剥夺行政权,仅享有租税 其次改变对等地位,减少官吏的数量和地位 最后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四)列侯制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乡、里、亭 (一)乡里制度的特点 1、乡里官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 2、管理方式上重视乡规民约,教化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具有很大的自治性质 (二)乡官的执掌 三类乡官: 三老:教化 啬夫:主管行政事务,处理民事纠纷和征调赋役 游徼: 治安
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四、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2、在南方归附地区,对少数民族首领赐王、候印,采取双轨制管理模式,高度自治。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保有原来的国号和建制的同时朝廷派官员进行监督,有限度的内部 自治。 4、对北方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设持节领护官,只采取武装监灭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县和王国并行的双轨管理体制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州,由司隶校尉和刺史对郡国进行监督。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总掌一州军政大权,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
一、州 1、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总掌一州军政大权,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 2、刺史与州牧的区别:
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四、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 (二)尚书台诸曹 尚书分曹理事始于西汉成帝之时,但东西汉尚书分曹理事的机构在性质上存在差异。西汉的尚书仍然仅 仅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可代皇帝草拟部分诏令,但三公仍有行政决策的参与权和落实诏令的行政执行权。到东 汉时,三公府完全成为上传下达的机构,尚书台因此成为行政中枢的办事机构。 到汉武帝时,封建经济恢复,诸侯王的割据和匈奴的威胁等内忧外患均得到解决,皇权显著上升,这样 解决相权的问题便提上议事日程。为削弱相权,汉武帝首先在礼仪上有意贬低丞相。在接见丞相时采取“不冠” 而见的不恭态度,稍不如意即当面斥责甚至治罪处死。其次就是在组织机构上蓄意分割相权,其方式是实行中 外朝制。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总领尚书台事。下设尚书丞,为尚书台事务的总管。东 汉初年,尚书台设立六曹尚书。六曹尚书地位十分重要,与尚书令、仆射一起合称"尚书八座"。各曹尚书之下 有曹郎和令史。汉代尚书分曹制度已是隋唐六部制度的雏形。

秦朝和汉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秦朝和汉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秦朝和汉朝的地方管理制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秦朝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实行郡县制。

秦朝在中央设立郡守制,郡守制设立了郡守和尉,下设县令和县尉,实行了一级一级的管理体制。

郡县制的实行,大大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政权得以有效地贯彻和实施。

在行政管理上,秦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系统,提高了国家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和管理效率。

其次,汉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汉朝在地方管理制度的运行中,注重了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监督和管理。

汉朝还设立了州郡官,对地方行政进行更加细致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汉朝还在地方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例如设立了太守和郡守等官职,强化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和管理。

在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秦朝和汉朝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秦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注重了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的提高,而汉朝则更注重了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以及对地方行政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不同的地方管理制度的理念和实践,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地方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的来说,秦朝和汉朝在地方管理制度方面的演变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秦朝和汉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推动力。

在地方管理制度的实践中,秦朝和汉朝都秉承了“执其法制,宽其政令,隆其典章”的治国理政理念,注重了在地方治理中发挥政府的调节和协调作用,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这些理念和精神,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秦朝和汉朝在地方管理制度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与城市建设

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与城市建设

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与城市建设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城市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1.中央政府的设置秦朝在政治上采取了集权制度,他们的国家制度以君主专制为主,高层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守等职位,使得秦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和有效。

汉朝时期,设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太尉、中尉、少尉,九卿分别为御史大夫、太仆、太史、太史令、太常、太府、太保、少府、尚书。

这些设立可以使得中央政府进行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也便于君主进行掌控和制度优化。

2.监察和司法体系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着重景观法律、实行严厉的法律制度,使得法律得到重视,倡导普及法律知识。

而在监察制度方面,秦朝也倡导公开和透明,实行官员宣誓制。

汉朝也进一步完善了监察和司法体系,特别是司法体系,设立了御史台和廷尉,实现司法独立和公正。

此外,还制定了刑律,完善了普遍的统治和控制管理。

3.土地制度秦朝在土地制度方面最大的改革就是实行了均田制,使得土地的分配更加合理,农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在城市的发展中,均田制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使得人口流动更加便利。

在汉朝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也实行了一些改革,例如设立土地登记制度,改善了土地的使用和管理。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1.城市规划在官府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和控制下,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规划,重视城市规划和合理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如长安、洛阳等。

长安的规划布局精细,城市的南北中央沿14条路线构筑了东西向的主干路,四周按照“二龙戏珠”的格局构筑城墙,形成了长度达10公里的城墙。

同时,管理人员的职权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如销银、太仆、太常等机构都肩负了维护城市秩序和治安的职责,加强了城市的管理和社会秩序。

2.工艺和技术城市建设在秦汉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各种职业和工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制陶、修船等。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 (5)荐举。指各级官员在没有诏令的情况 下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是对察举制的一 种补充。
• (6)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在太学学习一年 后接受考试,成绩高 第者,可选为郎中。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 6、秦汉时期对官员任用的限制 • (1)出身和财产限制。如限制商人为官,巫
觋之家不得为官,赃吏子孙不得察举等。 对皇室、外戚、宦官也多加限制,以防皇 权旁落。 • (2)籍贯和亲属限制.从武帝时开始,地方官 回避本籍。东汉实行三互法,规定本地人 不得出任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 临,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 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 5.秦汉时期官员选拔的方式 • (1)任子。这是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
度。 • (2 )訾选。这是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凡资
产达到一定数量的非商人者可候选为郎。 • (3 )察举。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它是以保举为主,附加复试的考试,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 (4)征辟、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那辟除两种方 式
五、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
• 皇帝作出的决策以圣旨的方式颁布执行。 圣旨依内容可分为制书、诏书、诰、手迹 几种。制书是涉及国家制度的一些重要文 书,要加盖玺印并加封,另有尚书令加印 重封,故又称玺书。制书不予玺封,称为 露布,由司徒印封,下达给州郡。诏书是 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诰是专对 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手迹是皇帝 亲笔书写的一种文书。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 尚书台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 仆射,总领尚书台事。下设尚书丞,为尚 书台事务的总管。东汉初年,尚书台设立 六曹尚书。六曹尚书地位十分重要,与尚 书令、仆射一起合称"尚书八座"。各曹尚书 之下有曹郎和令史。汉代尚书分曹制度已 是隋唐六部制度的雏形。

秦汉管理制度表现

秦汉管理制度表现

秦汉管理制度表现一、官制在秦朝,实行了皇权专制制度,统一了全国的权力,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秦始皇取消了诸侯分封制度,设立郡县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负责行政、监察和司法大权。

九卿包括中郎中令、中郎左仆射、中郎右仆射、太史令、大理正、少府、太史令、卫尉、大司马,负责具体职务。

这种官制严密而有效,保证了政府的权威和稳定。

汉朝时期,由于实行丞相制度,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但在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被削弱,实行侯国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还设立了九卿,继承了秦朝时的官制。

除此之外,汉朝还设立了地方官,如州、郡、县等,从而建立了一个严密而有序的官制。

二、法律在秦汉时期,法律制度相对完善,贯彻了法治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

在秦朝,实行了最严厉的法律,如焚书坑儒、阿房宫烧、律令制度等。

这些措施保证了统一规范的实施,保证了法律的权威性。

在汉朝,贯彻了“以德治国”的政策,为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法律制度上,汉朝实行律令制度,对犯罪者严惩不贷,同时也设立了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鼓励善良行为。

这种法律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经济在秦汉时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实行统一的经济管理制度。

在秦朝,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行均田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措施,从而建立了一个统一繁荣的国家经济。

在汉朝,政府继承了秦朝时期的经济政策,但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币法”、设立茶马互市、开辟丝绸之路等,使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同时,设立了太仆署、度量衡署等机构,从而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

四、军事在秦汉时期,军事管理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在秦朝,组建了规模庞大的军队,实行兵役制度,从而巩固了国家的防御力量。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军功爵制度,对军功者进行奖励,鼓励士兵勇敢作战。

在汉朝,军队更加强大,拓展了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尚方、光禄大夫等机构,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参
西汉开国功臣,名将, 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 二位相国。刘邦称帝 后,对有功之臣,论 功行赏,曹参功居第 二,赐爵平阳侯,汉 惠帝时官至丞相,一 遵萧何约束,有“萧 规曹随”之称。
陈平 西汉王朝的开国 功臣。在楚汉相 争时,曾多次出 计策助刘邦。汉 文帝时,曾任右 丞相,后迁左丞 相。





汉代的两种考核: 对中央各级主管官员的考核: 1、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皇帝不亲 政的,由尚书代行考核权,并交皇帝 核准,九卿则由丞相和御史两府联合 考核。 2、对地方官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和 御史二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 课分为常课(每年年终进行的考核) 和大课(每三年一次的全面考核)二 种。
秦汉行政官员的管理



秦汉的选官方式: 1、任子:是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 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保举子弟一人到京师为郎, 充任皇帝的侍从,优秀者可升尚书、侍中,侍 御史中丞等正式官员,进而再升; 2、訾选:是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凡资产达 到一定数量的非商人者可候选为郎。 3、察举:察为考察,举为荐举,就是在考察 的基础上予以荐举。察举是自下而上的一种选 官方式,是一种以保举为主,附加复试的考试, 保举才是察举的最关键环节。


8、金曹:管货币盐铁; 9、仓曹:管仓谷; 10、兵曹:管兵役; 11、尉曹。主卒徒转运; 12、贼曹。管盗贼; 13、法曹:掌邮驿科程; 14、词曹:掌词讼; 15、决曹:主罪法。







尚书台诸曹设置: 相府分曹理事造成对皇权的威胁,皇帝 就用尚书台分曹理事来削弱相权,始于 西汉成帝。 1、三公尚书:主管岁尽考课诸州郡事; 2、吏部尚书:主管选举祠祀事; 3、民曹尚书: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 4、客曹尚书:主持护驾羌胡朝贺事; 5、二千石尚书:主管辞讼事; 6、中都官尚书:掌管水火盗贼事。
皇权与相权

皇权: 行政决策中得决断权 行政执行中得监察权


相权: 决策的参与权 行政执行中得组织指 挥权

王绾


秦国的丞相。 做丞相的过程中,没 有很明显的成绩,但 他也做好了自己的本 职工作。


萧何
秦末辅佐刘邦起义。 对刘邦战胜项羽,建 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 新制定律令制度,作 为《九章律》在法律 思想上,主张"无为", 喜好"黄老之术"。
皇权的内容: 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法律; 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享有最高审判权, 并有大赦权; 3、最高军事权; 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 方官员执行政务的考察权。



二、宰相制度: (1)丞相制—秦至西汉初年 丞相权力的内容: 1、立法上负责起草或组织草拟法律; 2、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 3、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特 别是在不设立太尉期间更是如此; 4、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 处理日常政务之权。



(2)中外朝制: 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在 组织上实行的一种制度。 中外朝制指的是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 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时提拔一批 中下层官员充当自己的高级侍从,出入 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 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国家政务的决 策权转到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以 丞相为首的外朝退居到执行政务的地位。 中外朝制起到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 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 一方面保留原有封号和建制,称属 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 加以监督。 4、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政府对叛服 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一类武官, 如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等官,只 采取武装监护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

秦汉政府的施政过程




行政决策会议制度的内容: 形式:集议。集议是群臣讨论国事以备 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 1、有皇帝直接主持的集议,参加集议者 均可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 2、由丞相或三公主持的集议,集议完毕 将集议结果呈报国君由皇帝裁决; 3、商议:一般在内廷举行,是由皇帝与 个别大臣商议后作出决策的会议形式。




待诏:意为等待皇帝的诏命。待诏之人实为候 补官员; 守、假:是试用方式,一般以一年为期,期满 后称职转为实授官,不称职罢归; 兼、领:兼是某些官空缺时任命其他官员以本 官兼任其他官职,以避免官员缺位耽误工作。 领是在某些重要事务需要一位重要官员负责时 采取的一种授权方式,被授权官员已有主官之 职,实际权力较大,能起到主要负责人的作用。 任用的限制:1、是出身和财产的限制:商人、 賍吏之子孙不得察举;2、籍贯和亲属限制: 地方官回避本籍等回避制度。



县令的职掌:1、依据法律维持地方治安;2、 组织人民从事农业生产;3、用儒家礼教教化 人民。 乡官的设置和职能:设立乡、里制度,特点: 1、乡里官员不是国家正式公职人员。个别官 员给俸,但仍由地方产生,在官府登记而已; 2、在管理方式上重视乡俗民规,将教化手段 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带有很大的程度的自治 性质。乡官有三老(管教化)、啬夫(一乡之 行政事务)、游徼(乡中治安,是县中的属 吏)。

(3)三公宰相制: 汉成帝时,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把丞 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即改宰相为大司 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官, 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一分为三,一相 制为三相制所取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 用。
(4)尚书台: 汉成帝实行上述分曹理事制度 汉光武帝是正式称尚书台 尚书台长官总典纪纲,无所不统, 取代了三公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
秦汉的行政管理
简介: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 的地位。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上一个阶段分 国形成的基础之上,到秦汉大一统王朝 时期终于形成划一的制度,并对整个封 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不管秦汉以后行政体制如何变化,其基 本组织形式仍是秦汉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尚书分曹与相府分曹理事制度的不 同: 1、尚书台已是政府的公职人员,其 演化的趋势就是隋唐六部二十四司 的国家政体的体制,是隋唐六部制 度的雏形。 2、地位崇高,很大程度替代了三公 的诸曹职能。

秦汉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郡守的职权:1、郡守执掌一郡军政大权,且无副职牵 制,都尉虽与郡守同秩,且有协助郡守处理军务之职 守,但仅是副将而已,郡将为太守,到东汉时,甚至 “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2、郡守有自辟属吏的权力, 且郡守与属吏间的关系密切,属吏的实权常高于中央 任命的佐官。 郡县长官的两类属官:1、佐官,包括丞(协助郡 守治民)和尉(协助郡守主持军务),由中央任命。2、 属吏。包括功曹等掾吏,由郡守自行辟除。


汉代官员任用程序、方式、和限制: 秦汉时期任用官员称拜或除。在任用程 序上依据级别分别由皇帝、尚书、丞相、 郡国守相分别任用。二千石以上的高级 官员必须由皇帝亲自核准,加以任用; 中级官员则由尚书、丞相调除;低级官 员中的京师诸府百石官员由大鸿胪调除, 郡国百石官员由郡国守相调除。任用方 式,是依授权的性质、大小、范围而给 官员一定的行使权力的名号,待选的官 员中有一部分可以直接成为正式官员, 但更多的是通过候补、试用等方式加以 考察,待需要时再转为正式官员。
皇帝获取决策信息的途径: 主要有官员奏事和监察官员汇报两 种途径。大臣奏事分为面奏和书奏 两种。皇帝还可以派遣自己的亲信 以使者名义巡行天下,以掌握社会 各方面情况,必要时皇帝甚至亲自 到各地巡幸。





行政执行 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秦汉时代,圣旨依内 容可分为制书、诏书、诰、手迹。 制书是涉及国家制度的一些重要文书,要加盖 玺印并加封,另有尚书令加印重封,故又称玺 书,制书不予玺封,称为露布,由司徒印封, 下达给州郡。 诏书是皇帝有关一般行政命令的文书。 诰是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对的一种文书。 手迹是皇帝亲笔书写的一种文书。圣旨下达的 方式一般是由御史大夫下达到丞相,丞相下达 中二千石,中二千石下达郡太守和诸侯相。东 汉时,是由尚书下达到三公,三公再往下转, 也有时由尚书跳过三公直接下达到九卿,而且 后者常常成为下文的主要方式。

行政监督 秦西汉初年御史大夫的职责及其主要属 官:御史大夫在秦西汉初年是中央最高 监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 这样的地位便于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又 便于对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实施监督。在 组织上,御史大夫设府,与丞相府合称 二府,共同管理国家政务,凡遇到军国 大事,朝廷总是同下二府,令其会商解 决。
列卿
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




相府诸曹的设置: 1、东曹。负责办理君国守相及军吏的迁 除手续; 2、西曹。主管府吏的任用及工作安排; 3、议曹:主参谋议; 4、侍曹:主招待宾客; 5、集曹:主廷议记事; 6、奏曹:负责管理奏章; 7、户曹:掌民户及祭祀农桑;





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性: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道 相当于县,其长官秦称为啬夫,西汉称 道长。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 同的特殊行政区域,所采取的是既直接 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 性的管理方法。 2、在南方归附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 长官,但对归附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 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 式,这种管理方式当是一种高度内部自 治的方式。

各级官员在行政执行中的行政处理权: 有较多的行政处理权,可以依地方的民 俗的不同,采取不同管理方法,一般可 分为酷吏和循吏两种,酷吏采用严刑峻 法的法家原则进行管理,循吏则是讲究 德育教化,偏重儒家的礼治,甚至是道 家的无为而治。

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 在不违反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 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主要表现在地方 长官在贯彻中央或上级的指示时依据地 方实际情况作出裁量而制定的教令上, 教令可以是地方性法规,也可以行政命 令。种类多,涉及人事、社会福利、治 安和农田水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