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思想的发展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考点秦汉时期的思想

高考历史考点秦汉时期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
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
解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论。
地位:战国时贵为显学但受冷落;秦朝受压制;汉朝获独尊地位。 原因:(1)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这些主 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众基础,但在战国纷争时期,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 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 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发展:提出“天人感应”说,宣扬“君权神授”响: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使君主实行“仁政”; 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由此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本质是封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抑制民主思想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经济已恢复,但王国、土地兼并等 汉武 背景:儒学适时发展: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董仲舒)
帝时 来源:《公羊春秋》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黄老及法家思想(外儒内法)
“罢 基础:“天人感应”说(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黜百
家, 独尊
继承:“天人感应、薄赋”等承袭了儒家“仁政”“民本”思想; 内容: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 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 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

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演变撰稿教师:赵利剑审稿老师:李明赞责编:陈敏专题概述中国古代思想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体系,其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则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专题结构阶段特征内容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产生众多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学派诸子百家的兴起及“百家争鸣秦汉文化一统时代;儒家逐渐替代法家、道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时代;宗教盛行,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道教和佛教兴盛隋唐文化隆盛时代;儒家继续面临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遇到挑战。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宋元新儒学产生,向内省、精致趋向发展理学兴起;心学产生明清(鸦片战争前)沉暮与开新的时代心学广泛传播;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专题梳理一、儒学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①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道家学说经过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发展,影响了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道家的起源、道家学说的理论基础、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四个方面详细探讨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起源道家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其始祖可以说是莫邪山人老子。

老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了道家学说,主张“以无为的态度来看待存在,以逍遥自在的方式将生活过好”。

老子提出的“道”概念,是一种贯穿天地万物的普遍原理,它是一种无形无形的存在,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也不可捉摸。

二、道家学说的理论基础道家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道”,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而生、由道而成,并且认为道是“无为无为”,不会对世间的事物进行干预。

而受到兵家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也提出了“非攻”的主张,认为“法不战”、“形不名”的治理原则,更适合于实践生活。

三、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1、强调“无为”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这也是老子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强调了“以生活状态提升自我,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以达到顺应自然的天道”。

认为人如果能够不断地“虚心以待,积极进取”,就能够做到“无为而不无功”,实现“至上而无上”。

2、谴责权力追逐道家学说认为权力追逐是人类社会的根源,有着毁灭性的后果,应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认为“身无长物,心不是非”,同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规律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不必刻意去违背这个规律。

3、倡导自由道家学说倡导自由,认为“天地自然而然”,人类社会也应该保持自然无为的态度。

并且试图让人们摆脱旁人的束缚,使自己脱离外在因素的干扰,追求自己内在的天性和本性。

四、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学说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

1、对中国哲学的影响道家学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传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八章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第八章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第八章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第一节秦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几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初期逐步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秦的统一,是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凭借武力而获得成功的。

统一后,秦朝统治者继续迷信暴力,专任刑罚,把法家的重刑主义推向极端。

西汉王朝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采取了黄老“无为”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获得了暂时的成功。

到西汉中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应运而生,以新儒学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开始形成。

三国时代,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主张以严法重刑治国,但并不排斥儒家的德礼思想。

魏晋时代玄学控制了整个思想领域。

隋唐间,礼法融合、以礼率律的形式在立法中固定下来。

《唐律》的诞生,标志着礼治的法律化已告成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一部安邦的法典,因而成为宋、元、明、清历代法典的蓝本。

一、秦朝统治者推行“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新局面。

同时秦朝统治者又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

法家思想实际上是秦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秦始皇在推崇法家学说的同时,也利用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并以它作为其“事统上法”的一种理论根据。

此外,根据“事统上法”和“法令由一统”的原则,秦朝统治者在秦国原有法律的基础上,加以修订、补充,制定了统一的法律,颁布全国。

秦律除法律条文外,还包括秦始皇执政期间颁布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诏令。

秦朝统治者“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的思想及根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法律,对巩固全国的统一,加强秦王朝中央集权,曾起了重要作用。

二、“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秦朝统治者制定了各种法规,在政治等方面确实做到了“皆有法式”,体现了“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在秦朝统治者的“法治”主张中,特别强调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皇帝要“独制于天下”,实行独裁。

三、严刑峻法,“深督轻罪”秦朝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之类的暴力,秦律把这种轻罪重刑的主张具体化了,同时秦朝统治者对人民还滥施刑罚,乱杀无辜。

二.3秦汉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新)

二.3秦汉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新)

练出高分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1
2
3
4

6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 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
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文化专制 & 神学倾向
(4)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 极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消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极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
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黄老之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根本原因: 形势变化:
秦始皇
汉武帝
政策
排斥、打击
尊崇
不 同 点
原因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篆书尚圆,隶书尚方 篆书竖长,隶书扁方 篆书笔画粗细如一像铁丝,隶书一波三折像雁尾
(9)、艺术
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整体表现了秦朝军阵的雄 伟气势,个体形象写实传神,是中国雕塑艺术的 精品。
绘画:艺术丰富多彩,有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 画像石,画像砖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 帛画,描绘细致,色彩绚烂,汉代艺术精品。

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

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

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曾经影响深远的时期。

秦始皇的三大改革,开创了中国的皇权专制时代;刘邦通过“分封制”与诸侯共治,打破了战国七霸的格局,奠定了汉朝的基础。

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既涉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又关系到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

一、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专制秦始皇通过将封建制度彻底消灭,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县,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将国土划分为同一的政治单位,制定统一的法规,集中大权于一身,实行硬性统一和等级制度,结束了长达五百余年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皇权专制的开创者。

2、分封制汉武帝改变了秦朝“予民以土”的政策,采用五等爵制、郡县制的方式,以地方诸侯为支撑,通过与诸侯共治的手段,确保自己的统治,使得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的关系相对稳定和变得相对和谐。

3、官制改革秦朝的官制实行“任贤不遇,用人不当”的制度,是由于皇权集中、专断和自负的政治意识所导致的,而汉朝对于官制的改革与创制,将官员考试制度化,限制血缘关系、任用年限、受到考核评价等手段,充分提高了政治人才的选拔和后备人才的储备。

二、秦汉思想的影响1、法家思想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显然是推动皇权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力量。

在法家思想中,法律与人情之间的矛盾要通过法律的严厉规范,来避免滥权和腐败,保证政治制度的稳定和运转。

2、儒家思想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则是对于法家思想的一种补充和修缮。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必须利用人性这个优势,来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儒家经典《论语》中平衡孝悌、忠恕与公义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中流砥柱,对于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3、道家思想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以庄子为代表,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宗教性,而透过“无为而治”的境界,许多人希望逃离政治、社会的现实,寻求一种世外桃源、避世静谧的生活。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经济和思想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经济和思想
1、皇权至上(独断性) 2、官僚政治(进步性;流动性) 3、人治为主(随意性) 4、神话皇权(落后性) 5、文化专制(渗透性) 6、囊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外交等(全面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 ①政治: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 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 朝 灭 亡
刘 邦 攻 入
公 元 前
咸 阳

,巨
子鹿
婴之
投战


主题二 西汉的兴衰 (前202--------公元9年,国祚210年)
建立
恢复和发 展(休养
生息政策) 汉武帝的大一统
衰亡
8
60 119
138
202
前 年 , 西 汉 建 立西秦事世行楚汉战争朝件、、汉昭中之有史宣央后:称中集前的文 景 之 治西权兴大汉汉汉 高 祖 刘 邦、 衰一,建王落统与立莽前年张骞出使西域、王东、阶篡朝汉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休汉级。统养矛。历一与 匈 奴 三 次 大 战生西盾1称汉 武 帝 派 卫 青 、 霍 去 病息2加汉汉帝、前 年 , 张 骞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深后朝。文致期。其景,使是中西 域 开 始 正 式 归 属 中 央 政 权之因西中前 年 , 设 西 域 都 护 , 标 志 着,治汉土国较、由地历大西 汉 灭 亡汉盛兼史的武年 王 莽 篡 汉 , 建 立 新 朝 ,转并上历盛衰盛继史。
期 分 裂 的 时 期 三 国 时 期 。
布 灭 亡 , 中 国 历 史 又 进 入 了
年 , 曹 操 次 子 曹 丕 逼 迫 汉 献 帝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思考: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 竹木简、帛。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 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 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 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美]德克· 卜德《中国物品西传考》 造纸术问世前人类的书写材料 古埃及纸草: 易断裂,难以保存 巴比伦泥板: 笨重 印度桦树皮: 不易保存 希腊羊皮: 昂贵 甲骨;青铜;竹木简;丝絮 中国: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2.备考策略:(1)首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大一统,从政治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等角度归 纳相知识,形成秦汉时期总的时代特点。 (2)秦汉政治是相似的,但是,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却差 异很大,学习中注意归验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 影响,并能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
一、秦朝文化
统一文字
(1)小篆: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 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 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 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 定。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 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 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 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 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 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儒生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 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 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 即为“坑儒”。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2020/4/12
2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课程安排】
【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 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发展脉络
【重难点问题】
【小结】
2020/4/12
3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部分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P251)
前230 前206
2020/4/12
19
【思考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判断题:
一、秦朝宰相李斯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
答案:
错误。李斯是法家思想极端化的代表人物,韩非才是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020/4/12
20
【思考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判断题:
二、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 的只有董仲舒,这是传统重民思想认识顶点。( )
中外政治思想史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 式的确立与发展
(第八讲)
2020/4/12
1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与主要特征。
具体要求: 1.了解秦代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重点掌握李斯的法 家极端化政治思想。 2.了解汉初、汉中、中期以后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 理解曹操的名法思想和玄学的产生,重点掌握贾谊的 政治反思思想、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独崇儒术、 鲍敬言的无君思想。
返 回
2020/4/12
8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重、难点问题二 (P257)
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儒家复兴)

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革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一个政治和文化变革的时期。

在秦朝时期,中国大规模地进行了改革,从而实现了统一和一体化。

而在汉朝时期,中国社会进一步向封建制度转变,实现了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形成。

本文将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秦汉时期的变革和影响。

一、政治变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继承了周朝皇权传统,推行君主专制,大力推崇法家思想。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改革。

秦朝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方行政改革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秦朝对地方行政进行了调整,将行政区域划分为州、郡、县和乡,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并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2. 管制改革秦朝取消了封建制度,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官僚制度。

同时,秦朝还将兵役制度、度量衡、货币统一和徭役制度全国普遍实施。

3. 强制推行法家思想秦始皇强制推行法家思想,宣扬“法家独尊”,并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百家争鸣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工程,如修建了万里长城、推广轮作制度等等,推进了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这些重大的政治变革,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的分裂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和一体化。

然而,秦朝的统一并未能够持久,反而导致了新的动荡。

汉朝则进一步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形成了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在官僚制度方面,汉武帝设立了三公九卿、九卿三百石官、千石以下官等新官职,建立了各级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的关系,完善了官员晋升制度。

在科举制度方面,汉朝设立了明经与举人制度,充分发挥了才子的才华,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二、文化变革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脉动和变化。

1. 文化多元性的消失秦朝推广法家思想,加强了统一思想的力度,废除了百家争鸣,使文化多元性的消失成为了必然。

1.2.2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2.2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 独尊 地位。 (三)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 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 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1.董仲舒“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
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
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 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正统思想 ,对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行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本思想。 2.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答案: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
系。 3.史料四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答案: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
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

简述秦汉帝国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简述秦汉帝国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秦汉帝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它们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简述秦汉帝国对我国文化的贡献。

一、统一文字和书法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货币统一标准,推行标准汉字,具有良好的统一性。

被世界史学家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文字媒介进行大规模政治文化整合的政权。

在书法方面,秦汉时期崇尚经济实用主义,发展了行书和草书,留下了丰富的书法作品。

二、统一法律和行政体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度,设立郡守、县令,建立起统一的行政体制。

秦始皇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如统一的刑法和律令,统一了法律体系,为律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三、修筑长城和修筑水利工程秦始皇统一后,修筑了万里长城,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边防防务。

展开了大规模修筑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秦汉时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秦始皇废六国之后,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制,提出了“法制”的思想。

秦始皇还将先秦经典著作编成经书,统一了六经。

汉代的文学艺术更是有着丰富的成就,如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的《短歌行》等都是对我国文化的宝贵贡献。

五、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秦汉时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推广了铁犁和水利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医药方面,汉代医学家华佗、张仲景等为世界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发明了许多药物和外科手术技术。

在总体上,秦汉帝国对我国文化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秦汉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才有了后世我国文化的辉煌发展。

六、对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在秦汉时期,我国的艺术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绘画方面,秦汉画家注重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的写实性描绘,塑造了许多传世名作。

秦汉时期的陶瓷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陶瓷作品,如汉代的汉宫瓦当、漆器、丝绸等都是汉文化的瑰宝。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讲,中国古代思想史涉及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宋元时期四,明清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的社会大变革,引发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形成了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相互借鉴、“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力求探讨世界的本源和本质,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庄子发展了道家思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将“法”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服务于最高统治者。

这样,儒、道、法、墨、阴阳、名等各学派都为后世的主流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交融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交融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交融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被认为是文化统一和交融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科技和艺术成果,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文化统一和交融的原因、标志和后果。

一、原因秦汉时期文化统一和交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秦朝的统一战胜了各个诸侯国的混乱状态,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种制度使文化和科技得以快速和广泛地传播。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维护了五典制度,制定了法律和标准汉字。

这使所有人都能够使用统一的文字和法律。

第二,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文化积淀,并创新发展了很多方面的文化。

例如,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国家儒学,大规模普及和推广儒家经典书籍,从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第三,大规模的行政系统、经济的兴盛以及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交流,也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果。

例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和西方、南亚、中亚形成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二、标志文化统一和交融的标志之一是汉字。

在秦汉时期,汉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从秦始皇的标准汉字到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经典,汉字在这一时期内稳定下来,并得到了巨大的传播。

汉字能够表达人类思想和文化,普及汉字对于文化统一和交融大有益处。

另一个标志是儒家思想。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普及。

普通百姓应该忠于君主和家长、讲礼仪和道德,开始扮演起了更加重要的文化角色。

儒家思想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借鉴,成为了新文化的承载者。

最后,艺术方面的也发展了很多。

例如,秦汉陶瓷、金器、银器和棉织品等各种艺术都成为了文化统一的重要标志。

这些艺术品传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三、后果秦汉时期文化统一和交融的后果影响十分深远,许多影响到今天还是非常显著的。

首先,统一的文字和法律系统使得法制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之后,大量的文艺作品为法律文化做出了贡献,很多大师级的艺术家和学家都有深入的法律学习和研究。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一、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陆贾从历史上王朝兴败的经验中总结出,治理国家应当以仁 义为本,即要“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为救治秦政积弊,解决汉初百业凋敝的现实问题,陆贾从以 仁义为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德治与刑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 心的关系。




陆贾基于历史变化的认识,力主历史经验要为现实社会政治 服务,古为今用。 治国理民不能拘泥于上古圣王,而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善于 通变,“因世而权行”。 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为本,又倡导无为之治,对汉初儒学 恢复有所助益,符合汉初亟需恢复社会政治秩序的要求,适 应了汉初由乱到治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汉初统治者的政策选 择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前259—前210 ),姓嬴名政。13岁继王位 ,22岁执掌朝政,公元前2 21年统一天下。秦始皇是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者 ,这一制度对维护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他主持制定的官制及政 治规制等大体上为后世所继承 。不过,他“ 举措暴众,而用 刑太极”,致使强大的秦帝国 二世而亡。

三、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
尚武恃刑、轻罪重罚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的治国主张之一。 秦始皇秉承这一传统,实行严刑峻法。 以秦始皇、李斯为代表的秦统治者承袭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 想,并付诸政治实践。秦统治者以暴力方式收缴焚烧书籍、 坑杀儒生,“天下以吏为师”,将专制统治推向极致。这正 是秦始皇严刑重罚思想的典型表现,体现了秦统治者政治思 想的专制本质。


一、总结秦朝速亡教训
贾谊认为,秦统治者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随着政治形势的变 化而调整其政治指导思想。 秦统治者没有认识到攻、守之势的变化,将战争思维照搬于 政权建设过程中,“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所以败之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指出,如果只是秦始皇施暴政,虐天下,秦朝不至于 二世而亡。继任的秦二世和子婴也不知调整政治指导思想。 明智的帝王理应“相时而立仪,度务而制事”,善于把握时 势变化而调整战略与政策。 贾谊“取与守不同术也”的认识,强调“守”天下与“取” 天下不同,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 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超越了前人秦亡于严刑酷法、滥用民 力的认识,对汉代统治者及后世多有启迪。

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秦朝建立到汉朝
统一全国,延续了约400多年的时间。

这段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个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影响了中国的新高潮的发展。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秦汉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
时期。

当时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城邦数量大增,农业发
展更加繁盛,进行爆发性发展;科技成果也日新月异,出现了丝绸、
纺织机等衣物,发明了造纸术,方便了文字记录;而在商業方面,也
进行了几次贸易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经济格局。

其次,如果从政治上看,秦汉时期的重要特点在于出现了一个至
高无上的集权政权,明确了统治下属的规矩,实行赋税制度,规范社
会秩序,确立了集权的政治格局;此外,当时也建立了仁政朝政的制度,重视文化教育,实行服务制度,使人民享受到广泛的福祉。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体系:
道家学说开始流行,宣扬“以和为贵”的思想;儒家学说也得到了繁
盛发展,它以“礼义廉耻”的道德理念引领着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佛
教也在当时取得了迅速发展,在经书、画册等方面都表现出强劲的文
学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晚清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以经济发展、政治影响、文化特点为支柱,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迈向复兴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性三品说
• 他在〈实性〉把人性分成三等“圣人之性,不可 以名性;斗筲之民,不可名性,名性者,中民之 性”。“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 之……,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深察名号〉
六、引经入狱,原心罪
• 自汉以来,儒家思想不仅渗透到法律之中, 而且对断狱也有很大的影响,董仲舒是把儒家经 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并对后世断狱也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他说“〈春秋〉之听狱,必本其事 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特重,本直者 其论轻”〈精华〉
贾谊思想
• 贾谊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 文学家。20余岁被文帝召为 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 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 遭群臣忌恨被贬。后被召回长 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 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 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 要有《过秦论》、《论积储 疏》、《陈政事疏》等,辞赋 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最著名。
七、董仲舒与谶纬神学
• 所谓“谶”就是用来预测吉凶的宗教迷信, 所谓“纬”对于经而言,就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 志,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对儒家经典进行的神 秘说教,到汉章帝时编成〈白虎通义〉一书,作 为神学法典,颁行全国。〈白虎通义〉大量引用 “谶”、“纬”,系统发挥了董仲舒的思想,利 用阴阳五行杜撰人类社会和宇宙的起源,宣扬三 纲五常理论。
一、元气自然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否定天人感应

他认为“夫天者,体也,与地同,天有列宿,地有 宅舍”,“地固且自动,星固将自徙”,这样说明了天 是一个实体的存在,天体的运行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的,否定了天的神秘性。 •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万物自生,皆有元气”。来说明元气是世界的本原, 人、物都是气的凝结而生的,驳斥了人的神秘性。 • “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人,物也,万物智慧 者。禀气于元,与物无异”说明了人是自然的产物。 • “人之所以智慧,以含无常之气”说明了人的精神现 象也是气的运做,驳斥了精神可以独立存在的谬论。
三、君权天授论
• 董仲舒说明了三纲后,进一步美化君权 也是天意受命,提出“天子受命于 天”“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深察名号〉。这样他就把君权神话,深 受统治者的欢迎。
四、阳得阴刑的德主刑辅论
• 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孔 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作 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阳学说来加以阐述, 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然 而他所主张的德主刑辅有其特色,那就是由天道 引申而来,认为“天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 〈基义〉
一、天人合一的认识论
• 首先他否定了荀子的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 提出了超自然之上的“天意”,把天看成神的象 征,认为“事应顺于名,名应顺天,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深察名号〉。他还说“天地之气, 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五刑相生〉 • 其次从天人相通的观点,说明了天和人一样是 有意志和感情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副天数 “〈阴阳义〉
王充反神学思想
• 王充是东汉时期对神学进行深刻批判的 人,他写下《论衡》、《政务》、《讥 俗》、《养性》等著作,对谶纬神学和 天人感应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现流传至 今的有《论衡》一书。 • 在这一时期还有对神学进行批判的代表 人物扬雄、恒谭、司马迁等,杨雄最为 深刻,他的他的代表作有《反离骚》、 《法言》、《太玄》等。 • 王充继承了扬雄的无神论精神,而且更 加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无神论战斗 的奠基人。
作业 1、性三品说 2、原心定罪 3、天人合一 4、文武张设 5、阳德阴刑 6、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 • • • • • •
二、确立“三纲”,取法天意

在我国历史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 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 三纲原则是董仲舒通过以天地、阴阳、五刑 来比附人事,目的在于论证封建隶属关系是取法 天意。“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 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 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
贾谊主要观点
• 1、以秦为鉴,以民为本。 民为万世之本;民多势众,不可欺侮; 与民为仇,或迟或速,民必胜之;民之所 求,君必从之。 • 2、立经陈纪,刑不上大夫。 • 3、礼义为先,礼法结合。 • 4、主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 众建诸侯少其力
董仲舒思想
• 为“群儒之首”的董 仲舒,是西汉中期儒家最 重要的代表人物,人称 “汉代孔子”。他是中国 历史上最早、最完备而又 最系统地神化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思想,全面论证 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 性的思想家。代表作有 《春秋繁露》、《汉 书·董仲舒传》、〈举贤 良对策〉
二、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否 定圣人生而知之
•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 不识。所谓圣者,须学以圣”,“人未生,无所 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否定了 圣人生而知之。 •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 列”,“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 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说明必须经过效验才 有结论的主张。
三、生死自然观—对成仙、不死的 否定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物。物 无不死,人安能仙”,“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 无有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效。有始 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 • “人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 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
六、国家用人观

在国家治理上,王充主张“文武张设,礼法并用”。 他认为“治国之道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 养名高之人,以示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名能 用兵。此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