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个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可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各种科技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构建和发展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努力。
一是政策支持。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科技创新政策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这些政策应包括财政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鼓励和保护创新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条件。
二是科研机构的发展。
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最直接的实施主体。
政府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是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资源。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政府应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的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各方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国家创新系统的
1 2
技术创新引领商业模式创新
通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引导消费者需求, 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技术创新
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提供资金、市场和推广支持。
3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
加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动,形成良 性循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与收益分配
新科技革命与国家创新系统升级
总结词
新科技革命为全球创新格局带来深刻变革,国家创新系统 面临升级压力。
详细描述
国家创新系统需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室、科研机构、 企业研发中心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详细描述
新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引领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对国家创新系统带来挑战和机遇 。国家创新系统需要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要求,提升科技创 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适应性调整
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 国家创新系统的组织架构、政策措施和管理 体制等。
升级路径规划
明确国家创新系统升级的目标和路径,分阶段、有 计划地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的升级和完善。
政策支持与引导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国家创新系统向 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的 创新能力。
01
风险识别与评估
02
风险分担机制
03
收益分配机制
准确识别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 技术、市场、财务等风险,评估 其对创新项目的影响。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和风险分担机 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新项目 ,降低单一主体的风险压力。
根据各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贡献 和风险承担情况,合理分配创新 项目的收益。
国家创新体系名词解释
国家创新体系名词解释
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国家创新体系 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组成的网络结构,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它包括了各种制度安排,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政策、教育和培训、研发投资等,以促进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园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
此外,国家创新体系还强调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活动;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知识的快速传播和应用。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只有当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最大效益,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略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始作俑者是英国著名学者费里 曼。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 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 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 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 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 ,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 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 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
现在在国际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派。 一派以丹麦阿尔伯格大学伦德沃尔教授及其同事为 代表。这一派分析的侧重点是生产企业和用户、企业和 供应商的互相作用。 另一派以费里曼和美国的纳尔逊为代表。这一派认 为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 第三派是现在有人提出跨国家的创新体系概念,即 在某些地区,跨国家的创新体系的作用比国家的作用还 大。
高校
企业
政府
科技中介
科研院所
企业在创新能力和组织建设上都有较大发展,已不再是 过去的生产车间的角色。企业已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 一员。 首先是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不断增加,企业现已占三 分之一天下。 其次,企业办的研究开发机构也不断增加,标志着其技 术开发实力的增强,并将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企业的创新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我国而言,国家创新体系的机构包括:经济科技管理 部门,技术标准制订部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技术中 介服务机构,高校,企业等。制度包括中国的有关法律 和政策,相关的道德规范等。
国家创新体系的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图
国际国内环境 企业
政 府
科学院所
高校
科技中介 产业技术基础 市场环境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内容摘要: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但在我国这一理论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
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概念、演变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最后,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向创新主体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国家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
目前在国际上,NIS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弗里曼和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
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
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
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冯之浚教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
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
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
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研究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强调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却是一致的。
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最大创新绩效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一)李斯特的国家体系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研究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以及落后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所应该采取的政治经济对策等问题时,首次从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主战场,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构建路径、促进创新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
1. 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研究与开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体系。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新技术是最具有潜力的创新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
2. 人才创新体系人才创新体系是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通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作平台来实现创新发展的体系。
3. 制度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是重点在于创造相适应的制度环境,以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环境。
在这一方面,关键在于政策制定,如法律、产权等各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路径1. 突破科技瓶颈,推进产学研技术合作。
企业是实施创新的主体,而科研机构则是创新基础和创新单位,但二者缺乏互补和协调,信息不畅,技术上也相互脱节。
通过产学研技术合作,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创新更加紧密。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创新和知识产权是相辅相成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成果的合法权益,同时激励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积极性。
3. 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支持相关的研究开发工作,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需要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
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协调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科学策划和有效监管,可有效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运作能力。
三、促进创新的措施1. 优化支持产业发展创新政策,打破创新障碍。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关键是加强政策导向、发挥政策支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障碍,提高政府部门与各领域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调控力、引导力和服务能力。
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理论
CATALOGUE目录•引言•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理论概述•国家创新系统的历史演进•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规律•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的理论框架•研究结论与展望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创新环境尚不成熟。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科技创新的起步阶段,创新活动主要由个别优秀企业或科研机构主导,创新资源投入较为有限。
3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创新活动成为全社会的核心行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
国家层面政策环境高度完善,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大幅增加,同时开始注重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10203定义特点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的内涵演进过程演进模式演进目标动力来源动力学模型影响因素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的动力学机制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过程可以用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该模型可以揭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对演进的速度和方向产生影响。
创新主体知识传播方式创新环境030201传统农业社会的国家创新系统创新主体知识传播方式创新环境03创新环境01创新主体02知识传播方式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01030204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完善政策法规增加对研发、教育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
增加投入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国际合作01020403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享全球创新资源。
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等。
倡导开放、包容、冒险的文化氛围,鼓励创新精神。
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国家创新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由上到下由单一到多元由点到面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路径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具有决定性作用。
整体设计国家创新体系
整体设计 国家创新体 系
文 /刘本盛 关 于 国家创 新体 系的理 论 后来又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
红 玲 ( 0 5 提 出:按照 集聚性 20 )
经 济区应具备经济 中心 、经济 网
的一 致性 ,发 展形成 了 “ 珠三
角” 长三角”及环 渤海 三大城 、“ 市群。前者为国家政策区划的一 级经济区 , 后者为东部沿海地 区 的二级经济 区, 两者都反映 了同
域经济体系 , 形成 “ 头带 动、 龙 产 业协 同、 利益共享、 势互补 ” 优 的 地域分 工和 协作 更加紧密的经济
新 区。
不够 的,必须 对其进行全面 的、 科学的、整体 设计。只有这 样研
制 出来的汽车才能载量大 、 行使 快、 油耗低 , 且乘坐舒 适安全。 并
略, 并没有达 到缩 小地区差别的
长极”论 还认为 :这样 的 “ 增长
加强科 技 与经济 的全 面合作
1 、加强高校与企业全面合 作。(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 同组 1) 建校企合作管理 委员会 。该委 员
会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促进校企
统 的整体设计。另外 ,目前我 国
现有的省市辖区的划分和 管理职
能也不很合理。现在不同省份之
自上而下进行全面的、 科学 的、 系
为“ 增长极 ” 如果这种 “ 。 增长极 ”
不只一个 ,而且相对集 中地分布
网状布局的建立和发展 ,首先应
以交通运输畅通为基本条件。
在江 河沿岸或铁路 、公路 沿线 , 那就 会 连点 成 线 ,形成 “ 长 增 轴 ” 相 近的 “ 。 增长轴” 还有可能 进一步连结成 “ 增长小区” 增 。“
为, 国家创新体系如 同一辆能够
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国家创新系统演进理论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并且,在国家竞争中,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也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因此,各国开始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系统,不断完善和调整其发展模式。
国家创新系统是由政府主导的创新机制,旨在提高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以促进增长和社会发展,它包含了多个子系统,如研究、创新、生产等。
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的应用,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的发展。
而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政策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关键。
创新政策应该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相协调,政策必须支持和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和创新保护。
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以确保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第二,公共政策和市场机制应相互补充。
公共政策需要制定良好的研究和技术创新计划,以支持创新系统的发展。
同时,市场机制也应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引领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升级。
这样,可以产生良性循环,促进创新体系的不断升级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第三,产学研结合,协同推进创新发展。
产业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创新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应该构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团队,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国家的发展。
总之,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理论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如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的应用,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和调整的重要方向。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机制,以提高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的发展。
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中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一)概况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随后,政府部门的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都相继建立。
可以说,中国国家的创新发展是和新中国的成长同步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系统在不断发展演化着。
从总体上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二)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阶段中国的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张凤等,1999)。
1. 形成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
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
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
这些科技的成就,不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促进了此后中国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此时的国家创新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由政府直接控制,相应的组织系统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创新动机来源于政府认为的国家经济的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等等;创新各级政府制定;政府是资源的投入主体,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创新的执行者或组织者进行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2. 发展阶段(1978—199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鼓励,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期,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功效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期,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份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获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
”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主要有以下几点:(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
(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
自然辩证法
浅谈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摘要:国家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依次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与军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本文主要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发生发展、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以及思路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体系组成1.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产生与发展1.1创新理论的发生发展创新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领域,在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中就提到了这一概念。
文章中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并将创新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方式;③开拓新的市场;④寻求新的原材料供应源;⑤采取新的组织模式。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包括三个重要方面:①技术创新思想;②制度创新思想;③观念创新思想。
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国家创新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国学者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基本明确其含义,即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并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
该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
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之间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2]。
1.2创新体系的发生发展在创新理论提出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通过对技术变革、扩散与转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前人的创新思想进行了推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术创新理论。
虽然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但是面对一些问题还是无法解答,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课件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资源
构建完整的国家创新资源配置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突出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创新计划
重大科技项目
科技进步奖
建设进展
1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
2
目前进展情况和未来展望
结语
国家创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新体系, 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
建设目标
实现创新与发展的协同推进 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新体系
加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主要内容
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体 系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本次PPT课件介绍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背景、目标及主要内容,以及 资源配置、重点领域和建设进展。全方位深入地探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 重要性和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及框架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构,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组成,通过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和创 新能力相互配合,实现创新与发展的协同推进。
待解决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PPT课件
改变的产品和工艺。术语‘产品’既包括商品也包括服 务。 技术创新包括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等一系列的 活动。 非技术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之外的所有创新活动。
建筑精选课件
6
一、创新的基本概念及创新统计
作用大得多。
建筑精选课件
8
一、创新的基本概念及创新统计
自主技术创新 • 指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控制的企业,为实现该企业利益
或该企业所在产业甚至国家的利益,选择设定、组织实 施、控制完成的技术创新过程。简言之,自主技术创新 就是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主导的技术创新。 • 完整的过程。包括创新目的的自主设定,创新过程的自主 控制,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关键在于谁有技术主导权。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创新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就是 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但是,来自企业内部信息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随着企 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强。这看起来是合理的,因为大企业 内部人们拥有的信息更多一些。
建筑精选课件
21
(2)创新企业的信息来源情况表(CIS2)
60 50 40 30 20 10
0
集企团业内设内的备部其、他原企材业竞料争客、对户零手或部消件大费以学政者咨及以府询软及或公件其私司的他人供高非应等赢商教利育性机的构研建究筑基精机专于选构利专信课的件家息揭会网露议络或的期电刊子计算机展览会
等非常关键的问题。 •了解企业的创新行为,为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宏观管理和政策制
定提供更坚实的统计数据支持; •在企业微观创新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指标,
建立起一套评价国家创新系统的指标。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
而就我国而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
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动力,是一切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的基础。
国家创新体系是支撑整个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系,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核心。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经济的竞争加剧,中国必须加强自身创新体系建设,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只有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全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全面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只有在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支持下,才能够实现科技突破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
最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全民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想完成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有过硬的科技人才、扎实的创新基盘和不断增强的创新意识。
因此,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在增强全民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进行。
二、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中国在创新方面的成就是卓越的,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1. 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存在创新链不畅、技术转化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2. 创新主体不够多元化。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创新活动集中在科研院所、大学等科研机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亟需提高。
3. 支撑环境不足。
目前我国的创新体系在金融、法律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三、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方向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我国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创新成为了各国发展的关键。
而在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虽然在这个领域中,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以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背景在雄心壮志的驱动下,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
但是这样的进步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因此必须找出一种新的方法和路线。
以创新为驱动,依托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核心议题。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1. 制度建设创新的核心在于制度。
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原创产业,打击侵权盗版,为原创产业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同时,还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创新的空间,为更多人才的发掘设立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2. 资本市场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企业的资本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国家针对创新企业启动了一系列政策并引导投资人,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创新能力。
此外,为了支持资源的调配,也有很多投资机构投资到像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这些不同领域的创新公司。
3. 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素质是创新的核心。
每一个国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雄厚的人才队伍支持其发展。
为此,国家推行了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等多项政策来支持人才力量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1. 经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彻底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科技和产业格局上走向了极致。
创新推动了中国经济升级换代,加速了创新对制造业的渗透,同时也带动了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2. 人类文明发展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被视为人类文明素养最高的前沿。
中国创新强国的建设可以为全球的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推动人类进步。
3. 模式走向中国模式,既特殊又独立。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模式走向,将会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进程,也将启示世界各国的发展之路。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笔者的记忆中,第一个人使用表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本特- 阿克伦德瓦尔,他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发人深省的书(1992)对这个问题的编辑器。
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是第一个同意(并作为伦德瓦尔自己指出的)的想法要追溯到至少李斯特的构想政治经济学的“举国体制”(1841),这可能一样好被称为“创新的举国体制”。
list主要关注的是德国赶超英国,他主张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还要扩宽政策制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关注与学习新的技术和应用它。
这本书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色彩都在强烈对比的是古典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的国际主义国际化的方式和列表的信念,荷兰和丹麦应加入德国“外滩”和收购,因为他们的“血统和整个人物的德国国籍在当今的欧洲共同体读取有些奇怪。
然而,尽管他的观点,这些不吸引人的特点,他清楚地预见许多现代理论。
回顾经济学家不断变化的想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在几年之后,世界银行(1991)的结论是,它是无形的投资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因为是在相信一次(页面33-35)。
报告援引了“新增长理论(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支持这一观点,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其实只是迟纳入新古典主义模型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的假设间的经济史学家和新Schumpcterian经济学家。
事实上,它也可以同样有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谁在批评从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说:进一步该国目前的状态是一切发现,发明,改进,这已经住在我们面前的所有代之完善和卖力的积累的结果:他们形成了智力资本的存在人类,每一个单独的民族,是生产力只有在比例中,它已经知道如何适当的前几代的造诣,并通过它自己的*,以取得他们增加列表的明确承认有形和无形投资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的调制解调器环。
他还看到,行业应与教育科学的正规院校:目前几乎存在制造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力学,化学,数学或艺术设计等,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可以在这些学科进行由一百行业和流程不能可以提高或改变。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
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
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
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图2。
3 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构成图1.2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纳尔逊在1993年主编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并且明确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体系在制度上相当复杂,它们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以及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90年的第 四经济 波主要 对应 于电子 应本身就暗示 了当代中 国所面临的挑战和 涌现 , 科技大师周指可数。 其原因除受制于
化的技术创新活动 。第五经济长波将出现 机遇 像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 面对经济全 投入 、 条件和人才上 的硬 约束外 . 传统文化
1 C U N X N EI 0 61 4 H A G IK J2 0 .
科学进 八第七周期
大 力 加 强 创 新 文 化 建 设
李惠圊 ( 中圄社会科学 院学术委员会
党1哲学部教授李建华 、 空 中圊社会科学院哲
经济和政治有周期性, 科学发展也有其 委员 ) 一个 民旅的科技创新 能力 . : 在一定 创新文化 ,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 的
学所研究员金吾伦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周期性 自 1世纪以来世 界科学昕经历的 意义上取 决于其创新文化的福 力 6 副所长李鹏程 . 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字 六个 舳 年左 右的周期.各周期相应的高峰
董光壁 ( 中国科学 院 自然科学史所研 法 国 德国和美国 我们所处的 5 0 00年周期 正、 怀疑批判 、 拂作 开放 ; 技术创 新呼唤企
究员 ) :
世界 经济进八 第五长波
经济学发现 了三种经济波 动现象 . 未来 50 即 0 年是科学大发现的时期 。 我们中国 围内.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变革意 3年左 右的基钦短周 期、0 左右的尤格 几百年来一直处于世界fq ̄边缘地带 . 识 、 1年 4: 来 超越精神 、 容失败 , 宽 人文关怀 。
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正是国家创新系统构 五次政治中心转移 .每世纪的前二三十年 进人智力社会 . 或者说进人 “ 知识经济”时 想, 会议由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喜先 是其所在周 期的战争期 =历 史地外 摊 .l 代. 2 必须两步并作一步走
主持.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 所研究员蓝光 世纪为第六政治霸权周期,最近的未来二 壁 、 訇科协信息中心研 究懿葛霆 、 中I 中国社 三十年是这个周期战争期。 会科学 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惠 国、 中共中央
等 与会并做r精彩发育。
分 别 为 18 50年代 ,6 1 0年代 、70年代 、 文化形态.集中厦映在关于创新的一般观 6 14 界科学成果的 2%为世界科学 中心计. 5 它们
在观念层而上.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精
80 19 90年代。以占世 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相关的制度设 置这 两个层面上 三大周期交汇 : 国家创新 系统 的 12 年 代、80年代和 17
机遇与挑战
大体分别对『 蛊于意大利瑛 国( 连续 两次 ) 神.其核心价值表现为求真务实 、诚实公 、
的高峰在 2 5 20年前后.当前世界正娃在上 业家精 神。 其核 心价 值表现为崇尚竞争 、 打 升期 ,这 50 00年周期 的上坡形势又意味着 破常规 馓 冒风险 、 追求 卓越 ; 在全社会范
20 年 I月 2 04 2 9日.胡锦涛在 中国科学院 以拥有维持全球秩序所需资源之一半的I 合作中谋求发展。 ; j 2 『 考察工作时强调, 陕挺高我 国科技 自主创 家为 “ i 优势”汁,6世纪 以来发 生了 加 罚权 】 人类之旅的前锋已经开 始从经 济中轴 新能力,加快建设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从韧萄牙到荷 兰再到英圈而最后到美国的 向智力中轴的转换 ,我们若想 与世 界同步
维普资讯
I 创新论坛 ・ 研讨
中的消极因素 、 计划经济 的思维定势 、 管理 操作 , 重学位 轻兴趣 , 重分数 轻能力 , 模 重
发达国家的不平等安排 . 在国际分 ]巾充当 :
附庸的角色; 二是被排除在世界经济发展主 问 会议室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 不仅世界经济有其波动J 期 .政治学 流之外 . i ! J 在孤立的环境 中继续边缘 化; 三是 专业委员会 国家创新系统讨论会正在举行。 家还发现 了 10年左右 的政治霸权周 期 、 寻求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0 在平等互惠的国际
维普资讯
文/ 记者
宋先锋整理
在 19 - 0 0 .从现在的技术发展形势 球化 . 90 2 4 年 中国面临 三种可能的前途 : 一是顺从
看它主要对应于信息数字化的创新活动
20 年 l 月 2 05 2 0日.中科院 七楼的一 圆际政治进入第六周期
拉中周期和 5 0年左右的康德拉 季耶夫 长 自世界的科学使者和出国留学的主流动向. 在制 度层 面上,酋先涉及科学共同体 周期 这三种周期分别与技术创新相关。 经 无一不与科学地理中心的转移相关 内部 的评价 荣誉 、 奖励 、 竞争 、 成果共享等 济长波理论研究表明 .7 0年工业革命 以 16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各项规 则.同时也包括整个社会范围内相 来的世界经济经历了 四个长波周期 :70 17~ 如果把我们 国家的战略 目标同世界经 关 于不同科技创新 活动 的各种管理体 制 、 13 80年 的第 一经济 }波 主要对应 于机械 济长波和世 界霸权周期 以及世界科学周期 协谰机制和制度安排 ∈ 化的创新 活动 ;8 0 1 8 13 ~ 80年的第 二经济 联系起来看 . 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第三步战略 价值观 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 .制度建 长波主要对应 于运输铁路化 的技术创新活 目标的 5 年限期.大体对应着第五个经济 设是创新文化的 保证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