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补充中间两章)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绪论:哲学与哲学史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对哲学的三种界定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

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

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

——尼采▪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

——尼采▪(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2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2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2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0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2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学分:4学时:68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可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专业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哲学、唯理论、经验论、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经院哲学的进程;文艺复兴和现代哲学的开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进程,启蒙运动的本质;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之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托马斯、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2是以下课程基础: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05年第一版《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2国内教材参考书:(1)《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全增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2)《欧洲哲学通史》,冒从虎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3)《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4)《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3国外教材参考书:(1)《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一版(2)《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著,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3)《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威廉·魏施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版(4)《西方哲学史》斯通普夫著,中华书局,2005第一版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经院哲学的兴起、鼎盛及其衰落的历史进程。

西方哲学史提纲(上课时给的)

西方哲学史提纲(上课时给的)

西方哲学史(上课给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本原说
巴门尼德“存在”说
芝诺悖论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的理念说、灵魂说、线喻、洞穴喻、“知识即回忆”、政治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四因说、第一推动力、目的论伦理学、“人是政治的动物”
斯多亚学派命运观、伦理学
伊壁鸠鲁学派原子论、快乐主义
怀疑主义“悬搁判断”
奥古斯汀的光照论、意志自由说
唯名论与唯实论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
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身心二元论、天赋观念论
斯宾诺莎的“实体说”、身心平行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前定合谐说、两种真理观
洛克的“白板说”、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对形而上学的批判、社会契约、宪政学说
休谟的“因果观念说”、“是—应该问题”
霍布斯社会契约说、自然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公意功利社会契约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先天综合判断、先验范畴、绝对命令、鉴赏力判断的四个契机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实体就是主体“真理就是一个过程
叔本华生存意志悲观主义
尼采道德谱系学权力意志。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1.米利都学派(试图以某种自然物质来说明万物的本源,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米利都三杰:泰勒斯(泰利斯)水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用否定来表示,深入事物表面的背后)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否定之否定,通过冷热导致聚散)------火比气更稀薄,更无定形→→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2.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源流)数本原说(“1”是本原,象征与模仿,毕达哥拉斯定理).点线面体3.爱非斯学派(既延续和推进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又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的现象之间建立统一性)赫拉克里特双线:火本原说火气水土万物逻各斯(起决定作用)辩证法:火=>意见巴门尼德逻各斯=>真理4.爱利亚学派(强调矛盾范畴之间的绝对对立,极力用一否定多,用静止来否定运动,用本质来否定现象)克塞诺芬尼理神论巴门尼德存在:克塞诺芬尼所说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

非存在: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真理和意见芝诺悖论(是为了证明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否定运动(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运动场)↓↓↓否定运动的连续性,肯定间断性。

否定运动的间断性,肯定连续性。

↑↑↑诡辩(克拉底鲁)否定多(大小论证)麦粒梭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不真实的存在。

虚空是不存在。

巴门尼德:存在非存在麦粒梭:存在非存在虚空5. 智者派(精神商品的零售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表达一种感觉主义的认识论)柏拉图(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理论的相对性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6. 原子论者及其先驱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爱与恨流射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心灵即努斯)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原子与运动影像说)总结: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非存在存在,存在不存在。

西方哲学导论(总)

西方哲学导论(总)
代表了哲学逐步成熟的三个阶段
一、哲学的概念
3、哲学与科学 (1)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特点
双向性: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哲学与科学分享权利 同时性:科学的获得权利和哲学的失去权利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哲学与科学关系的理论表现
• • 基本观点 具体表现
(3)哲学与科学和其它人类文化形式
一、哲学的概念
二、哲学的问题
3、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对道德问题加以研究的学问,主要探讨与人的行为方 式有关的那些价值问题,即一定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 价值决定问题。
(1)‚伦理学‛的词源学含义
(2)伦理学的历史
①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②近代以晚:经验主义的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觉主义
• 所谓终极性是指: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是指向探寻事物终 极本质和永恒原理的问题。 • 所谓体验性是指: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都是体验性的,是 与人的存在相伴相随,并且反过来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人的 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存在问题。 • 所谓惊异性是指:形而上学产生于人对世界的惊异的情感。
二、哲学的问题
2、形而上学
(3)理性的可靠性
数学的演绎证明就是最典型的可靠性工具之一。
二、唯理论
3、唯理论的贡献 (1)唯理论在认识论研究中弘扬了人的理性, 这无疑确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地位,推 动并引导了近代哲学注重主体的倾向。 (2)唯理论哲学对于经验论哲学相对主义立场 的反驳,对于作为经验论哲学理论基础的 ‚白板论‛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章
复习内容
一、基本概念
哲学是什么
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 历史哲学、宗教哲学、本体论、理论哲学、 实践哲学
二、思考题: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时数:54 学分数: 3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西方哲学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西欧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哲学自古以来基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研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发展,以及围绕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交织展开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矛盾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教学目的通过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线索,掌握西方哲学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特别是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史,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哲学思维的整体眼光、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更广泛形态的哲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西方哲学史课程,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先进思想,还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吸取其宝贵的精华。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西方哲学史,学习它对于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锻炼和发展理论思维的能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能够锻炼理论思维能力,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第二,它能够使我们掌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唯物的辩证的科学世界观;第三,它有助于提高我们识别、分析和评价各种哲学思潮的能;第四,它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优秀遗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教学内容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以上重点难点内容。

教学内容:'1.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2.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3.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4.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义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西方哲学史》讲义”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西方哲学史》讲义绪论哲学与哲学史就字面上言,哲学史,应该是关于哲学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或者说,哲学史就是关于哲学的历史。

因此,在了解哲学史之前,应该了解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的界定(一)、一般的理解(或人们关于哲学所持的成见)1、哲学是科学。

我们关于科学的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十八九世纪,那就是将科学看作是绝对真理的典型。

但科学的进步带来的总是哲学的危机,曾经是哲学的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分离出去,剩下的还给哲学留下点什么。

既然科学的进步划分为各种领域,成为具体的科学研究部门,则哲学研究的领域在当代应如何确定,在某一门具体科学部门之上,再设置一门关于它的哲学部门是否必要、是否可能?这里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分界问题。

科学与哲学是以不同的思维方式面对不同问题(事实与存在)的不同学科,是不能混淆的,否则,它们谁都找不到自己。

科学对哲学是必要的,因为科学提供的世界的清晰图景是哲学家所必须了解的,否则,哲学家就无法自觉为哲学家。

哲学对于科学也是必要的,一是科学通过哲学了解自身以及自身的意义,二是科学需要有哲学才不会陷入不知所措,科学需要哲学的批判思维。

哲学还要吸收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那就是接受批评,而这尤其是哲学本身的反思性所要求的。

爱因斯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的确,现代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分出来的,哲学作为母亲生出了各个学科,然后它自己反而让人们认识不清而视为无用了,然而,它却是无用之大用。

哲学追问的是一个非因果的东西:是能辩明的理由。

不是找原因,而是找理由,reason,不是cause。

原因有实证科学去找,而我们有什么理由要这样理解而不是那样理解,则是哲学家所追问的。

具体来说,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主要是程序和前提的区别: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究竟是程序性研究还是前提性研究?程序是指的时间上的序列性,一种方法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接一个,不能随意更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运动的和谐性与可成功性。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补充中间两章)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补充中间两章)

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15、16世纪更多地是一个感性活动的时代,而不是一个理性反思的时代,它的特点是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是哲学批判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对旧时代氛围的根本突破。

但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

如果说15、16世纪是文学与艺术复兴的时代,那么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

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近代哲学是从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

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但是由于它们各执一端,缺乏辩证的综合眼光,最终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经验论在休谟那里发展成为一种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另一方面,唯理论在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中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

它们都使近代哲学试图解决的认识论问题走进了死胡同。

在这种情况下,才引出了从康德直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辩证综合。

第一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发生了两场重大的文化变革活动,一场是意大利和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中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则是北部欧洲日耳曼语世界中的宗教改革运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崛起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氛围,并没有产生出什么深刻而系统的哲学思想;但是它们却是后来一切近代哲学思想背后鼓动着的精神动力。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分析
0.1复习笔记
0.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感谢观看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名校
哲学
笔记
教材
世纪
笔记
过渡
哲学史
真题
知识点 真题
现代
真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笔记
终结
典型
罗马
复习
古希腊
内容摘要
作为邓晓芒主编的《西方哲学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 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 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 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3.精编典型例题, 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 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赵林邓晓芒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1.米利都学派(试图以某种自然物质来说明万物的本源,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米利都三杰:泰勒斯(泰利斯)水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用否定来表示,深入事物表面的背后)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否定之否定,通过冷热导致聚散)------火比气更稀薄,更无定形→→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2.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源流)数本原说(“1”是本原,象征与模仿,毕达哥拉斯定理).点线面体3.爱非斯学派(既延续和推进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又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的现象之间建立统一性)赫拉克里特双线:火本原说火气水土万物逻各斯(起决定作用)辩证法:火=>意见巴门尼德逻各斯=>真理4.爱利亚学派(强调矛盾范畴之间的绝对对立,极力用一否定多,用静止来否定运动,用本质来否定现象)克塞诺芬尼理神论巴门尼德存在:克塞诺芬尼所说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

非存在: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真理和意见芝诺悖论(是为了证明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否定运动(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运动场)↓↓↓否定运动的连续性,肯定间断性。

否定运动的间断性,肯定连续性。

↑↑↑诡辩(克拉底鲁)否定多(大小论证)麦粒梭非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不真实的存在。

虚空是不存在。

巴门尼德:存在非存在麦粒梭:存在非存在虚空5. 智者派(精神商品的零售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表达一种感觉主义的认识论)柏拉图(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理论的相对性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6. 原子论者及其先驱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爱与恨流射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心灵即努斯)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原子与运动影像说)总结: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非存在存在,存在不存在。

西方哲学史课程

西方哲学史课程

一、伊奥尼亚学派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约前624-547年) (1)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 大地是一片平而圆滑的东西,浮在水上面。 (2)物活论思想 世界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充满了神灵。 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7年) (1)万物的本原无限者即不定性的物质 (2)宇宙生成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始基包含两种对立的力量即冷和热(干和湿),并由此分 裂出来。 (3)进化论思想萌芽:人类原是水中的鱼 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525年) (1)气是万物的本原 气更富于变化,且同生命密切相关。 (2)气的稀薄和凝聚——万物生成的方 式
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 • • • • • 举手发言 表达清晰 提问有启发性 观点有建设性 不影响课堂节奏 能引起大家共鸣
何谓哲学和哲学史?
• 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 对哲学的纷歧理解: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 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 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 等等。 • 理解哲学的不同思路:从哲学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区别 出发;从哲学史出发。 • 何谓哲学?这本身是一个真的哲学问题。 • 一般认识:哲学是借助于高度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具 有反思性的思想。
(二)原子论
留基波,原子的首创者。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370) ‚欢笑的哲人‛,热爱旅游。 (1)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原子本身自动,在虚空中结合和分 离,产生万物。 原子含义是‚不可分割‛,指最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 不可见,又是坚 实的、充满的、内部无空隙的。虚空是空无一物的空间,是原 子存在和运动的 场所,不等于空气。原子的性质:非常微小,内部绝对充实而 无空隙,不可 入,不可分割,不可见,不可感知,数目无限多。在不可分割 这点上不同于‚种 子‛。原子是同质的,只有形状、大小和排列秩序上的区别。 原子内部充实,没 有虚空,故内部永远无改变,但每个原子作为整体,有是能动 的或自动的。原 子不能从原子产生,不能相互转化。

西方哲学史讲稿

西方哲学史讲稿

西方哲学史讲稿一导论1、西方哲学的源流;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精神家园。

(黑格尔)(希腊得名于神话:普罗米修斯生丢卡利翁和皮拉,他们是大洪水后仅剩的两人,他们的亲小孩希伦是希腊人的始祖。

)(中国古代哲学求之于本国的历史与典章制度,古希腊哲学则求之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知识交流,这因此有地域(海洋文明)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中国儒家是父母在,不远游,而希腊哲学家有机会就出海游学,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等)(与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化交流,以及希波战争(前492——前449)所带来的文化交融。

)古希腊文化的进展:地理环境:要紧是欧亚两洲交界处的爱琴海地区,包括后来的希腊半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以及爱琴海上诸岛屿和它南部的克里特岛。

(包括现在的土耳其和意大利一些地区,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并使希腊文化向各个地区蔓延。

)(大希腊化)希腊人在此建立了十二个城邦,其中米利都、爱菲斯、萨摩斯在前六至七世纪最发达,而希腊哲学也就从这些地点开始发源。

希腊各城邦在前五世纪未受雅典和斯巴达操纵前,差不多各自为政,百家争鸣。

希腊航海业和工业发达,多矿产资源,但少平原,粮食需外购,因此与外界交流频繁。

文化的渊源:爱琴文明分克里特文明(前3000——前1400,有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毁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难)和迈锡尼文明(前1600——1125,前十二世纪的特洛伊战争,毁于多里斯人入侵,线形文字绝迹)。

九至八世纪形成所谓的希腊民族,有共同的语言,要紧是埃俄利亚、伊奥尼亚、多里斯三个民族,孕育了后来的希腊文明。

文字:象形文字(前2000年)——线形文字(前1700——前1125)——从腓尼基(前十四世纪左右显现22个辅音字母,是世界最早的字母文字)学到字母文字(前九至八世纪,卡德摩斯带来十六个字母);字母文字与象形文字的区分及其造成的文化差异)(黑格尔,感性直观与理性思辨的不同)思想的起源:神话、史诗(荷马史诗、赫西奥德《神谱》、寓言向哲学的转化(象征与思辨,感性与理性,诗性与玄学(维科))马克思说:“任何神话差不多上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战胜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逝了。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和答案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和答案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和答案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内容简介本资料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的配套题库。

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部分为回忆版)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

本部分严格按照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

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

本部分参照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的解答。

学员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来检测该考试科目的学习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武汉大学2015研]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研]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

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

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讲义 西方哲学史

讲义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第一讲什么是哲学学哲学重要的两点:深入而广泛的阅读;思考一、哲学古希腊文:英文:philosophy拉丁文:philosophia爱神:富有之神——热情、持久性贫穷少女——wisdomWisdom: Thales 泰勒斯——HegelPythagoras 毕达哥拉斯哲学家——仰望星空者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居我心中。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1、其他人的哲学观罗素:哲学是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马克思:哲学是无用之学Hegel:哲学——反思,即对思想的思考冯友兰、胡适:哲学是对人生的反思《说文解字》:哲者,智也;智者,明也2、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形而上学》哲学的产生:求知的本性,好奇的冲动,闲暇西方文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3、哲学研究对象不以实用为目的,而以其本身为目的4、哲学精神(1)求真理:去蔽,记忆遮蔽,遗忘勒塞河,遗忘,灵魂喝勒塞河的水会遗忘柏拉图——灵魂回忆说哲学是自杀,让灵魂脱离身体的干扰(2)重批判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陈宣恪称王国维“独立之思考,自由之批判”(3)重思辨是思想回到它自身,并以自身为思想的对象自由思想即幸福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思辨的幸福外在的幸福——有所依赖,有待内在的幸福——自由无所依赖,无待第二讲为什么说泰勒斯是西方哲学之父一、古希腊哲学史国家:国土政权民族1、希腊与东方希腊:雅典,斯巴达东方:波斯,埃及大陆国家——土——固定——耕农——天——自然,保守,稳海洋国家——水——流动——商业——变——数字——抽象思维,计算推理希腊精神:政治制度;商业——抽象思维;小孩埃及的目光投向死后世界——金字塔老人:以不变应万变,回忆希腊:孩子,好奇、追问、展望战争(希腊与东方):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希腊波斯之战,雅典斯巴达“兄弟御辱于外,而隙于墙”伯里克利——希腊统帅——战前演说2、希腊自身的资源奥德修斯——木马计谋柏拉图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阿基流斯的故事(1)《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2)赫里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整理、系统表述、追根思源的思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3)希腊悲剧主题:命运,冲突,生命短暂的悲伤《安提戈涅》,家庭伦理与国家伦理的冲突命运——中国古代,“天”、“天命”希腊悲剧的必然性——彰显人类的崇高性(4)希腊宗教——奥菲斯宗教重生不重死——《荷马史诗》埃及:重死后孔子:重死未知生,焉知死奥菲斯宗教——重生不重死阴暗、歌颂死亡、非理性希腊——靠海——经商——文化交流、游历——奥菲斯宗教传入《荷马史诗》——宙斯太阳神——光明、理性尼采《悲剧的诞生》:日神——理性酒神(狄奥尼左斯)——非理性柏拉图——逆狂说——酒神精神李小龙“武术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二、泰勒斯1、其人出生:于米利都大商人之家,自己也精通于经商经历:研究政治学、天文学(日蚀)日蚀的解释从神话、迷信转化为独立科学的思考,推测日蚀日期,消除人们的恐惧泰勒斯:哲学家不是书呆子的哲学家,精通政治、天文、经商。

西方哲学史讲义 邓晓芒 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讲义 邓晓芒 赵林(可打印).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绪论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西方哲学史讲义绪论:哲学与哲学史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对哲学的三种界定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

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

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

——尼采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

——尼采(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

——海德格尔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得西方哲学课讲义序言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得差别就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得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

即使读翻译后得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

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得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就是在云里雾里。

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得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与科学化得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得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得基础。

这些内容要就是。

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得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得思维方式与真正得推理方式,仅仅算就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得启蒙。

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得思脉进行更细致得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得原著,比如柏拉图得《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得《形而上学》、笛卡尔得《哲学原理》与《形而上学得沉思》、贝克莱得《人类知识原理》与《海拉斯与婓洛诺斯得对话三篇》、休谟得《人类理解论》、康德得《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得《逻辑学》与《历史哲学》等等。

这里所说得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得哲学书也并非易事。

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得《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哲学”大抵就是把一切稍显玄妙得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就是把粗陋得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

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得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

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

”也就就是说,中国得哲学研究者大抵就是在研究其她哲学家得哲学,而并非自己得哲学。

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就是哲学家。

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

在有关“国学”得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讲义+邓晓芒+赵林(可打印)(补充中间两章)第三章 16—18世纪西欧哲学15、16世纪更多地是一个感性活动的时代,而不是一个理性反思的时代,它的特点是文学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宗教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是哲学批判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对旧时代氛围的根本突破。

但后来的哲学和科学建树都是以他们所提供的这种新的人性模式和生活理想为前提的。

如果说15、16世纪是文学与艺术复兴的时代,那么17世纪就是哲学与科学兴盛的时代。

17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对一切权威——无论是古代的权威还是中世纪的权威——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性批判意识。

17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怀疑精神和经验方法,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

近代哲学是从弗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开始的。

培根代表着实验科学的哲学,笛卡尔代表着自我意识的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哲学才把重心转移到认识论问题上。

认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主观精神如何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因此17—18世纪西欧哲学的主要兴趣就表现为对认识的来源、过程及其真理性等问题的探讨。

最终竟形成了经验论哲学和唯理论哲学的尖锐对立,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

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其初衷都是试图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是试图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但是由于它们各执一端,缺乏辩证的综合眼光,最终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经验论在休谟那里发展成为一种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另一方面,唯理论在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中发展成为一种独断论。

它们都使近代哲学试图解决的认识论问题走进了死胡同。

在这种情况下,才引出了从康德直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辩证综合。

第一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中世纪末期,西欧社会发生了两场重大的文化变革活动,一场是意大利和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中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则是北部欧洲日耳曼语世界中的宗教改革运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崛起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氛围,并没有产生出什么深刻而系统的哲学思想;但是它们却是后来一切近代哲学思想背后鼓动着的精神动力。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混杂着旧时代的残余和新时代的萌芽的大熔炉,在那个时代的几乎所有伟大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一种自相矛盾的特点:他们既具有开拓新生活的杰出才能和非凡勇气,又带有浓重的中世纪的陈腐气息和怪诞思想。

黑格尔在总结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性格特征时精辟地指出:“他们由于精神和性格的力量而成为巨人,但在他们身上同时却存在着精神和性格的极度混乱……在他们身上,那种想要有意识地去认识最深刻的和具体的事物的热切渴望,却被无数的幻想、怪诞念头,想求得占星术和土砂占卜术等秘密知识的那种贪念所破坏了。

这些特出的人物本质上很像火山的震动和爆发;这种火山在自己内部酝酿一切,然后带来新的展露,而且它的展露还是狂野而不正常的。

”二、宗教改革与南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不同,北部欧洲的宗教改革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也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宗教改革的最重要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克服了中世纪基督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虚假信仰和伪善道德,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路德教将神性与人性融为一体,使人类精神获得了自由;安立甘教将上帝与“凯撒”融为一体,使国家利益成为至高无上的;加尔文教将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融为一体,使日常工作具有了神圣性。

正是由于宗教改革改变了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之间的对立关系,17世纪以后新兴的各种宗教的和世俗的世界观才得以在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经验理性与神学规范之间寻求和解。

第二节早期经验论哲学早期经验论哲学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它确立了“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的基本原则,与笛卡尔开创的唯理论哲学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之势。

它经历了从弗兰西斯·培根经由霍布斯到洛克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论的认识原则和思想观点不断地得以强化和系统化,同时它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了晚期经验论哲学(贝克莱、休谟)向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转化。

二、霍布斯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他少年聪颖,才华过人,15岁即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古典哲学和逻辑学。

霍布斯的主要著作除了《利维坦》之外,还有《论公民》(1642)、《论物体》(1655)和《论人》(1658)等。

哲学的定义、目的和对象霍布斯在《论物体》中首先明确地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他将哲学界定为一门从结果求原因或者从原因求结果的推理的学问:“‘哲学’是关于结果或现象的知识,我们获得这种知识,是根据我们首先具有的对于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或产生的知识,加以真实的推理。

还有,哲学也是关于可能有的原因或产生的知识,这是由首先认识到它们的结果而得到的。

”显然,霍布斯把哲学理解为概念、判断、推理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表现了物体之间的因果联系。

霍布斯明确地表示,哲学的目的或目标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为人生谋福利”。

他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处于产生过程中和具有某种特性的物体,哲学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物体,另一类则是人们的意志和契约所造成的物体,即国家。

相对于这两类物体,霍布斯把哲学分为两个部分,即自然哲学和公民哲学。

机械论和功能主义在自然哲学中,霍布斯一方面把培根创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系统化了,另一方面也把它推上了机械论的道路。

霍布斯否定了物体的质的多样性,而且把物体看作是惰性的,它的运动来自于外力的推动。

霍布斯把运动理解为简单的位移,即“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这种对于运动的机械解释成为了十七、十八世纪机械论自然观的经典表达。

霍布斯的世界观不仅是机械论的,而且也是功能主义的,他只描述构成自然世界的各个机械部分的实际功能和运行过程,并不解释世界的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

实体与偶性霍布斯把物体称为“实体”,而把物体的各种属性如广袤、动静、颜色、气味等称为“偶性”。

霍布斯对偶性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或者“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

在这个定义中已经蕴含着把偶性主观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霍布斯对物质“实体”也采取了一种唯名论的态度,他认为所谓“实体”就如同“上帝”、“灵魂”一样,都不过是一些没有确切内涵的名称,霍布斯对物质实体的唯名论态度不仅影响了洛克,而且最终导致了贝克莱、休谟等人从根本上否定物质实体的做法,使经验论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感觉与推理与培根一样,霍布斯也承认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他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批判,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天赋观念,人们只有对于可以感觉、观察到的物体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霍布斯虽然承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开端,但是他却认为哲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推理的学问。

然而,正如他把物体的性质和运动都加以简单化的处理一样,他对推理的理解也是机械性的。

他把推理等同于计算,认为“推理是与加和减相同的”,“一切推理都包含在心灵的这两种活动——加与减里面”。

他一方面坚持一切知识都必须以感觉为开端,另一方面又认为演绎(或证明)所依据的普遍原则是不证自明的和“凭本性认识到的”。

当他站在感觉、观察的立场上来反驳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时,他是一个经验论者;当他把演绎由以展开的普遍原则看作是“不能证明”和“无需证明”的时,他似乎又转向了笛卡尔的唯理论立场。

利维坦“利维坦”(Leviathan)是《圣经·以赛亚书》中所描写的一种象征着邪恶的巨大海兽,霍布斯借用这个词来隐喻国家是一个起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具有邪恶本质的庞然大物。

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是从一种假想的“自然状态”入手的,在国家产生之前的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依据自然法而享有各种天赋的自然权利。

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只受自己的自然法则或“利己心”的支配,为了保存自身而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来排斥和消灭敌人。

霍布斯认为,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就是:用一切手段(包含战争)来寻求和平与自卫;由此推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为了和平与自卫,人们宁愿主动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权利。

前者造成了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使得“人对人就像狼一样”;后者则达成了一种社会契约(“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契约’”),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霍布斯的上述观点表达了一种“绝对君权”理论,但这种理论是为正在向封建诸侯和罗马教会争夺权力的欧洲世俗君权服务的,是针对“教权至上”的传统观点,而不是针对刚刚萌芽的民主思想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霍布斯的“绝对君权”理论中包含着一种“君权民授”的思想,它与中世纪以来一直被奉为权威的“君权神授”思想是针锋相对的。

三、洛克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洛克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解论》(1690)、《政府论》(1689)、《论宗教宽容》(1689)和《基督教的合理性》(1695)等。

天赋观念批判在《人类理解论》的第一卷中,洛克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原则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批判。

洛克指出,“普遍同意”这个论据并不足以证明任何东西是天赋的,因为即使有全人类所公认的真理,它也完全可以由其他途径来达到的,并非一定是天赋的。

更何况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普遍同意”的东西。

而针对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天赋原则是潜在于心中的,人们“一运用理性就知道这些原则”的观点,洛克反驳道,如果需要运用理性才能发现这些原则,恰恰说明它们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推理得出的。

在批判了天赋的思辨原则之后,洛克又对天赋的实践原则进行了反驳。

洛克考察了公道、信义、遵守契约等道德原则,他的结论是,这些道德原则并非普遍的,那些被人们奉为天赋的道德原则,都是在长期耳濡目染的教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洛克还对上帝的观念进行了考察。

作为一个基督徒,洛克虽然没有像18世纪法国无神论者那样彻底否认上帝的观念,但是他却否认了上帝观念的先验性。

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经验中形成的。

观念的两个来源洛克明确地表述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tabula rasa),上面的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

这就是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把经验分为两种,即感觉与反省,它们构成了我们观念的两个来源。

感觉是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它构成了我们大部分观念的来源。

反省则是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注意,我们由此而获得了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