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长市炳辉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第19课建国以的重大技成就★ 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解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技的发展在现代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1)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办法。
(2)采用多媒体教。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教,增强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生会尊重,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习的志向。
(2)启发生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重点和难点:重点:建国后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技的发展在现代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知识。
★教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的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讲授时,引导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技革命的内容,使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教过程:导入新课: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
第19课建国以的重大技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能成功?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Word版含解析
探究点对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一场“革命”的理解史料导入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
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
”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曲志红《永远执著的美丽》互动探究(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袁隆平在水稻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2)据史料,分析袁隆平能够作出上述贡献的原因。
(3)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袁隆平研究的重大意义。
名师精讲(1)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袁隆平突破了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革命性突破。
(2)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杂交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广,而且增产增收创效益,有助于缓解日益增加的人口与有限的土地之间的矛盾,解决粮食问题。
(3)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又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
研究和种植杂交水稻是为了解决世界上粮食不足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杂交水稻在世界性粮食短缺等难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题】“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④中国载人航天试验成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题目立意:本题旨在通过对中国科技成就的把握,考查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指导:②③都是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科技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是十年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④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理解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搜索资料,制作成PPT课件来展示2、采用多媒体、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难点:理解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教学手段】PPT课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学生分析】1、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江门市新会区东方红中学高二文科班学生,该班学生整体素质较好;2、学生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课程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对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了,而且分析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利于课堂上的讨论;3、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如电视、网络、收音机等,对我国近期的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了解;3、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学生已能熟练上网搜集资料和制作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分组搜索资料,制作成PPT课件来展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我国从古至今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
3.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特点和趋势,提高对国家科技战略的认识;
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审视科技发展,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1)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科研单位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成就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科技领域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图片,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随后,提出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它们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家地位有何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成长,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学习充满兴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细节和背景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历史人教版高二上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公开课教学设计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选择题:设计关于本节课知识的单项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某一科技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3.讨论题:针对某一科技成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2.提问引导: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科技成就背后的故事吗?这些成就对我国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思考。
3.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强调学习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技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时间线梳理:以时间为主线,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科技成就。
3.提交作业时,请附上相关参考资料,以备教师查阅。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创新和拓展。
2.成果展示:详细介绍“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阐述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主要成果和影响。
3.原因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我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如“杂交水稻”等,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4.通过学习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2.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国家战略、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让学生对我国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观看时间轴上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建国以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所了解的科技成就。接着,我会展示时间轴,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个时期的科技成就。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认识到我国科技成就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本章节教学内容以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为主线,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旨在让学生掌握科技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成就,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了解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知道“两弹一星”、“863计划”、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概念;列举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包括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
2.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运用: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中的图片、资料等,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
2.独立或合作整理、归纳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并制成简明扼要的表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党和政府的科技战略决策是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可靠保证。
2.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本节课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2日,《人民日报》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表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大大加强了国防力量,减少了来自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
新中国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新课学习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分别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哪个领域的科技成就最为突出?师:由课文可以得出,最突出的成就,在这些方面:1.“两弹一星”(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了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这两弹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中国科技研究人员的艰苦努力。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
2.理解科学技术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重和对科技的关注,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科技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建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破,内容包括:1.原子弹、氢弹试验的成功;2.卫星、载人航天的突破;3.汶川地震抗震救援装备的升级;4.5G技术的领先发展;5.其他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及科学家事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在原子弹、氢弹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突破。
2.了解中国在航天、航空等领域的成就和突破。
教学难点:1.如何在短时间之内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突破。
2.如何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上面的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首先向学生强调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的日益重要地位,然后向学生展示1984年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的视频。
2.主体环节(1)分析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发展介绍中国在核武器领域的三次试验和取得的成就以及相关科学家的贡献。
(2)分析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介绍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重大成果,如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
(3)简述中国在汶川地震后的科技帮助介绍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投入了大量科技装备进入救援工作的情况,如震后突破制作的指纹辨识仪等。
(4)介绍5G技术介绍5G技术的概念和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5)其他科学技术成果及科学家事迹介绍其他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如人造太阳等,以及相关科学家们的事迹。
3.总结环节总结本次课的内容,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视频展示,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评价教学效果,争取让学生真正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说课稿1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式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吗?”、“谁能来说说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等,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互动。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讨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2.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知识、交流观点,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与科技成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历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科技成就的认识和看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4.联系现实:将科技成就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案1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策: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新中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作用和地位;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歌曲《东方红》,影视资料“常娥一号卫星发射”以及大量图片渲染气氛、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方法】列表分析归纳法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学法指导:列表分析归纳法,迅速有效掌握历史信息观察法,感受历史情景;讨论、合作探究法,深入历史问题认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红》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新中国初步取得科技成就的喜悦中。
新课开始首先播放影视资料:10月24日卫星“常娥一号”发射片段,然后和学生一起回忆“常娥一号”动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一、多媒体打出这课涉及的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合作探究一”:列出成就,完成表格。
合作探究一:阅读本课内容,找一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过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基础达标1.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两弹一星”是指( )A .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B .原子弹、中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C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D .中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答案:C2.(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001年中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表彰他( )A .主持“两弹一星”试验研究B .研制载人飞船C .研制“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答案:D3.你认为从外太空向地球传来一首优美的《东方红》乐曲最早会在哪一年( )A .1964年B .1966年C .1970年D .1975年答案:C4.2019年6月,“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下列能证明中国载人航天能力的最早事件是( )A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B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 .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D .2007年“嫦娥一号”飞临月球答案:C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5.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题为《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的文章,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D.研制了银河系列计算机答案:A6.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B.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C.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D.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1965年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
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故选B项。
答案:B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优质课教案_8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探讨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2、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
二、重点、难点1、重点: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2、难点: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和目的;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问题探究法、讲授法、PPT演示;课前准备,搜索资料。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播放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有关现代科技成就的片段,影片中展示了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有些领域还是世界领先。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1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历史角度分析科技成就的产生和发展。
3.针对学生对科学家事迹了解不多的问题,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敬仰和追求。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性,立志为我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4.倡导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勤奋好学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了解,但知识较为零散,对重大科技成就的系统认识尚不足。此外,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整理出支持我国科技成就的因素,如国家政策、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等。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难易适中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巩固学生对重大科技成就的基本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科技成就,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深刻的认识。
3.讲述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Word版含解析(1)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②含义: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③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④重大成果a.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b.导弹: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⑤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载人航天技术①背景: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②成就: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③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例1】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解析:抓住关键信息“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中国发展航天技术和登月技术,其前提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答案:B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杂交水稻培育的背景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设计: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新中国科技成就及作用、特点、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史实的学习得到历史智慧
教法
主题教学,角色互换,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法பைடு நூலகம்
史实记忆,史料分析,归纳总结,分析演绎,历史比较法,辩证法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及时间预设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目标落实过程
1、主题一:我们的成就(角色换位,学生上课,教师提问,拓展主题内容的宽度)
5、主题五:成就的反思(师生合作,反思所学,拓展思维,梳理方法,提升素养,双向成长,收获幸福,增加主题内容的温度)
1、学生通读课本,填导学案上的空空;
2、带着完不成的任务看PPT投影,选5名学生上台当“老师”,解读文字、图片中的有效信息,教师以学生的身份不断发问,帮助“小老师”完成解读和填空任务、再识记史实,预计20分钟。
科目
历史
课题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能力目标】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作用、特点、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史实的学习获得史学思维和方法;
【情感价值】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超越世界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也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愤读书的志向,培养对生命终极关怀的人文情怀,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
成就一:强大的国防科技
成就二:引领人类走向太空的航天科技
成就三:解决全球吃饭问题的农业科技
成就四:领跑世界的计算机科技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活跃互动: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讨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交流,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事业基础薄弱,但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依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拥有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国家。
2.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工作者们的艰辛付出和伟大精神。
3.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突破?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他们认识到科技成就与国情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科技成就背后的原因,了解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挑战。同时,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重大科技成就为例,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成就背后的艰辛与喜悦。结合时事,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学生明白科技成就对国家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精品导学: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专题七建国以来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学法指导】明确把握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学习习本课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
新中国科技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建立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虽然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
第三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
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学习过程】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目的:打破________、________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表现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重视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________核电站和________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③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____________成功。
④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____________试验成功。
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案导学【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学习重点】863计划、“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科技战略的发展的侧重点;杂交水稻 【知识梳理】一、建国以来各时期重大科技成就列表 时间 科技战略 制定战略原因取得的科技成果 20世纪50~70年代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1960年第一枚火箭(酒泉) 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五)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成功(第三)1979年“望源”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第四)20世纪80年代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863”计划 星火计划 火炬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教兴国”战略 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神舟”5号、6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第三)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研制:⑴20世纪60年代 ⑵1973年 ⑶2001年2、影响⑴中国 ⑵国际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Word版含解析
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在幻灯片上打出“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照片,排在第一位的是著名核物理科学家朱光亚。
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
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课导入●2播放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核武器威力的同时,也了解到掌握这种武器的重要性。
中国是什么时候研究出原子弹的呢?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研究出来的呢?1. “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影响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典型例题1】“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不幸于2009年10月31日逝世,引起世人无限缅怀。
各种传记、回忆录纷纷出版,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不断推出。
下列关于他和中国科技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 1964年制造成功我国中近程导弹B. 1964年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C. 1970年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D. 1999年试验成功“神舟”载人飞船解析钱学森的科学贡献是在“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神舟”载人飞船的试验属于载人航天工程,与“两弹一星”不属同一概念。
答案 D2.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掌握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
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2)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3)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采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为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92页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并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国内:新中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2)目的:
加强国防,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两弹一星”的成就及意义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时间:1964年
B.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C.中国在核技术上的使用:
中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1991年)和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此技术
为国民提供了电力
[探究]
联想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和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思考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思路:本题为开放性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A核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国防、经济);
B正确地看待核科学的发展;
C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②中国在导弹的研制方面,取得了进展
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20世纪60年代初)
B.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4年)
③中国第一颗人造地求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A. 时间:1970年
B.意义: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
国家。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技术
(1)决策: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成就: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阅读“学思之窗”,
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材料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答案提示:
A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B 当代社会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C“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同
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D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繁
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材料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
恺文·卡特
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饥饿和粮食问题)
1.袁隆平其人
2.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的出现
(1)原因
A 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B 1964年袁隆平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研制: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意义
a、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b、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
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三、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背景
①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②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
(2)成就
①198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银河Ⅰ号”(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
②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3)意义
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与其他国家有差距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成就
①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探究]
总结:(1)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保证)
3.吸收人类文明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2)重大科技成就的影响
1 .振奋了民族精神
2 .增强了综合国力
3 .提高了国际地位
本课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核心内容。
同时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应努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