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得_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得”字语法化的隐喻机制探析
中的结构助词 , 可能性补语句 中的结构助词) 运用 完形理论, , 阐释 了实意动词“ 语义中的因果关系原 型的隐喻性延 伸, 得” 揭示 了“ 因
果关系” 正是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的“ 语义 中的 得” 概念相似性 , 基于概念相似性的隐喻认知机制是“ 语法化 的驱动力。 得”
关键词: 隐喻; 完形 ; 得”字语法化 “ 中圈分类号 : 3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0 8- 8 8 2 1 l o 4 3 H1 A 10 - 3 9 (OOJ —o 1—0 O
“ 语法 化 ” 语 言 中意义 实 在 的 词转 化 为 元 实 指
的 目标 ; 该状 态变化 是物理 的 ; 为实现 该 目标持 施事 有计划 ; 该计 戈需施 事使用 动力 ; 事掌控该 动力过 Ⅱ 施 程; 施事 为实 现该计 划负 主要责任 ; 施事是 能量 的来
在意 义 、 表语 法功 能 的成 分这一过 程 , 也有 研究者 将 此过程 称 为 实词 虚 化 。“ ” 法 化 研 究 已取 得 众 得 语
根据 L co 的标准 , ak f 我们认 为 因果 关 系的核 心
就是 : 施事 以受事 的变化 为 目标 采取行 动获得成 功。 实词“ ” 示“ 得 表 获得 ” 其 后宾 语 表 结果 毋庸 置疑 , , 且 揭示 的是一 种直接 的结果 。例如 : 1王莽 当了皇 帝 , 两 个 人得 了大 便 宜 。 一陈 。 有
NO. 01 12 0
G n rlNo 6 e ea . 7
“ 字语法化的隐喻机制探析 得”
吴 燕 飞 Leabharlann ( 宁波大学 , 浙江 宁波 35 1 ) 12 1
擒 要 : 文章通过对汉语 得” 宇的语义分析, 得” 将“ 分为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 结果性补语句 中的结构助词 , 描述性 补语句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67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凌 剑 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1,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
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
[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
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
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
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语言学丛书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内容简介)
龙源期刊网 《语言学丛书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内容简介)
作者: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
石毓智《语言学丛书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l年出版)一书的姊妹篇,集中反映了作者最近五年来在语法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讨论的现象有处置式、被动式、工具式、疑问标记、感叹标记、量词、概念化与语法发展之关系、基本语序对一种语言的影响等。
这本书的研究课题与前一本书形成互补,内容大都是前一本书没有谈及或者没有充分展开论述的现象,因此两本书可以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一个汉语语法化历史的全貌。
本书在思想方法和研究视野上都较前书有所进步,着重探讨一个词语所出现的句法环境和使用频率对其语法化的影响,分析一个词语原来的用法对其语法标记的影响,探讨汉语的概念化特点对汉语语法特征的影响。
本书更重视从跨语言的角度来探讨汉语语法化的特点以及不同语法范畴之间的关系,在寻找汉语发展的个性的同时,确立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发展共性。
动词_得_的语法化历程
收稿日期: 2006- 05- 30 作者简介: 高光新 ( 士生, 主要从事汉 语史研究。
) 35 )
放在 V c之前, 偏正结构 / 得 V0产生。例如: À 鸟兽之害人者 消, 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14] Á 孔子使从者为 宁武子臣于卫, 然后得去。[ 15] 如果要说 明谓 语动 作的 不可 能性, / 得 0前 可以 用 / 不、
语法化是一个过 程, 本 文把 / 得 0放在汉 语史 的全局 中, 力图历史地、系统地考察 / 得 0的语法化历程。
一 / 得 0字的词的语法化
/ 得 0的本义为 / 获得、得到 0。 5说文 # 彳部 6: / 得, 行有 所得也。0 [4] 5左传 # 定公九 年 6: / 凡获 器用曰得, 得 用焉曰 获。0 [ 5] / 得 0最初的意义是指获得某种具体的对象, 如 器物、 人物等等。例如:
¹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安贞吉。[ 6] º 周公居东二年 , 则罪人斯得。[ 7] »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优 哉游哉, 辗转反侧。[ 8] 以上的三个例句 中, / 得 0的对象都是具体的, 分别 是朋、 罪人 和 淑 女。 / 得 0 由 表 示 具 体 获 得 引 申 为 抽 象 获 得, 即 / 得 0的对象变为抽象的。例如: ¼昔之得一者: 天 得一 以清, 地得 一以 宁, 神得 一以 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 王得一以为天下贞。[9]
之前的助动词 / 得 0, 表示谓语动作 的可能 性, / 得 V0偏正结 构应用频率提高之 后, / 得 0进一步 语法化 为副词, 相应 句型 并未发生变化, 只是 / 得 0的词 汇意 义进 一步 虚化, V + O 或 为一体, 即 VP, S+ [得 ] V + O 可 以是 S+ [ 得 ] VP, 作 副词的 / 得 0表示反 问, 相当 于 / 岂、怎 0。 副词 / 得 0在 历史 上 较稀 见。例如: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F e b 。 20 1 3
论 语 法 化 的机 制 与动 因
凌 剑 春
( 长沙理工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7 6 )
摘
要: 语 法化是指语 言形式的意义从 实义 向虚义转 变, 其 功能从 实词 向语 法功能词、附着成分 、词
缀乃至屈折形式 的演变过程 。语 法化 是语 言演 变的 重要 方面 ,是认 知语 言学研 究的重要 内容之一。主观
素如人 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 本 文主要讨论语法化 的机制及动 因。 提 出语 法
C O W的复数形式原为 k i n e , 后来 遵循一般情况下复 数 只在单数形式后加 s 的规则类推出 C O W S 这个复
数形式, 且代替 了原来 的 k i n e, 在这个过中, 原有 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 重新分析 和类推对一般语言 演变也很重要 , 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
语法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 2主 观 化
化的机制 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 以外 , 主观化也是语
法化 的一个重要机制 , 语法化 的动 因和语用推理密
切相关 。 目的是为 了说 明语言演变不是源 自语 言 自 身, 而是源 自语言 的使用 , 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
能力密切相关 。 2 .语法化 的机制
语 法化是 一种语 言演变 现象 , 指 的是语言形式
的意 义从 实 义 向虚 义转 变,其功 能从实 词 向语 法 功能词 、附着成 分、词缀 乃至屈折 形式 的演 变过 程。 ” 。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 的语义
演变类 型。 语法化的研究 是从语 言历 时变化来看语
化。 笔者认 为主观化应当视为语 法化 的一个重要机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作者:王玉林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3期[摘要]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关键词]语法化发展机制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
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1)语境语法化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
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
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
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
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
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AB)C →A (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 C变成A (BC)。
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于/ X”,从而使双音节“A 于”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于”这个词语法化了。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G ramm ati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 M otivations and M echanism s
WANG Y in1, YAN Chen song2 ( 1. F oreign Languag es R esearch C enter , S ichuan Interna tiona l S tudies U niversity , Chongqing , 400031, China ; 2. Editor ia lO ffice of the Journa,l PLA U n ive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Luoyang , H enan Prov . , 471003, Ch ina) Abstrac t : A s an i m po rtant aspect o f linguistic change , g ramm atica lization has long been one o f the i m po rtant topics in conte m po ra ry lingu istics ( inc lud ing cognitive lingu istics). G ra mma tica lization consists in the change o f a lingu istic fo r m advancing from a lex ica l to a gra mm atica l o r fro m a less g ra mm atica l to a mo re gra mma tica l sta tus , e g . fro m a derivativ e for m to an inflectiona l one . T he process features un idirectionality , sequence , abstrac tion and spec ialization. The necessary cond itions for g ra mm aticalization are repetition of high frequency and routiniza tion . Its mo tivations inc lude language contact , novel usages, errors and pragm atic factors . F ina lly , its m echanism s inc lude ana logy and reana lysis , w hich may invo lve m etapho r , m etonymy and subjectifica tion . K ey W ords : gra mm aticaliz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ana logy ; reanalysis ; m etaphor ; m etonymy ; subjectification
_怪不得_的语法化
马清华认为,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 制包括诱因和方式,动因和方式对应、互补,往往有了一个动因术 语,就不需要相应的方式术语,反之亦然。下面我们主要 探 析 “怪不得”虚化的动因。
3. 1 内部原因 ( 1) 结构和组合搭配 语言结构的层次就是结构内部“直接成分”的切分方式,“怪 不得”虚化的过程伴随着分界的改变。“怪不得”最初的是不能 责怪的意思,是“述语 + 可能补语”的结构,后面往往加单宾语, 随着“怪不得”的组合搭配的变化,“怪不得”后可以是短语也可 以是小句,“怪不得”就作为一个整体起连接作用。“怪不得”的 分界发生了改变: A︱B→AB,“怪不得”的凝固成为一个整体。 ( 2) 语义和逻辑关系 “怪不得”在虚化的过程中,语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 责怪”的基本意虚化为“难怪”的意思,这一过程与上下语句内在 的逻辑关系有关。我们先看一下例( 1) ,句中“怪不得诸人”的原 因就是“都是我做事过于卤莽,以致如此”,这句话中的因果联系 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再看下例: ( 20) 王: 是,我这一辈子白活了,刚刚醒过味儿来。怪不得 一辈子没出息,吃亏就在这实诚上了。( 《编辑部的故事》) “怪不得”已经 语 法 化 为 一 个 连 词 性 的 短 语 词 了,语 义 发 生
“怪不得 1”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思是不能责怪,“怪”意为 “责怪”,“得”在此是助动词。“怪不得 2”的词性归属,各家说法 不一。在现代口语资料中,“怪不得 2”还有新的用法,单用或者 后面加上语气词,下文中会提到。下面尝试从历时的角度对“怪 不得”作一探究。
2“怪不得”的语法化历程
2. 1“怪不得 1” “怪不得”最早出现在北宋语录体的《朱子语类》中。 ( 3) 陈丈云: “记得先生说,教提刑掌之,归朝廷,名曰‘封桩 阙额禁军钱’。”又云: “也怪不得州郡,欲添兵,诚无粮食给之,其 势多招不得。” ( 4) 某尝说,怪不得今日士大夫,是他心里无可作做,无可思 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自然是只随利欲走。 “怪不得”最早出现在北宋,“怪不得州郡”、“怪不得今日士 大夫”。语义上是“不能责怪”的意思,形式上都是“怪不得”后面 加上单宾语,在句子中担当句法成分。“怪不得”是一个动词词 组,后加单宾语,前面往往有“也”字修饰,再如: ( 5) 荆公道: “目中未见此一种,也怪不得子瞻。”( 《王安石三 难苏学士》元代话本选集)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 语法化是语言 演 变 的 重 要 方 面 & 语 法 化 具 有 普 遍性 " 所有语言都要经 历 这 个 过 程 " 而且这种演变可 涉 及 语 音’ 词 法’ 句 法’ 语 发生 在 语 言 的 各 个 层 面 " 义’ 语用等 " & 我们认为 " 语法化 中 的 ! $ < 4 9 B 7 8 = ( ’ ’ ’# % * Z ( 语法 ) 是指宏观意义 上 的 语 言 构 词 ’ 造 句’ 谋篇等规 则 & 当代语法化研究可 分 为 狭 义 ! 词 汇 层 面" 所研究 的对象是语言中实词 演 变 成 语 法 标 记 ’ 语 法 范 畴’ 语 法构造或惯 用 表 达 的 过 程 或 现 象 $ ’ 广义! 涉及语篇 和语用层面 $ ’ 最广义 ! 包 括 典 型 的 概 念 结 构’ 事件结 构等如何演 变 为 语 法 手 段 或 构 块 * $ 三 B : 5 9 C = @ B C 4 : 5+ 大层次 & 此外 " 西方语言学的语法化涵盖了中国传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 " #年!
大部分语法 化 过 程 是 渐 进 的 ! 认 为 ! 及性 * 可转让性 ! & ! _ = ‘ ? F T : : [ 是个实在的具体事物 " 而 % ! T ( Z ’ +" 有些语法化过程可 能 需 要 好 几 个 世 纪 " 如 汉 语 中 的 # 过$ 这一 词 !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衍生出用于语篇连 贯的 # 不 过$ % 意为# 但 是$ & ! 其中的# 过$ 字与原先表 空间跨 越 $ 意义的# 过$ 已 相 去 甚 远! 这种词义和 示# 用法演变的过程不做历时的研究是无法发现的 " # 我们能够看到 ! 语法化现象在我们所 ] ? C 4 9 : N N指出 ’ 选的任何语言中会在我们眼前迅速出 现 " $ ! ( ’ ’ (# % Z %" 如克里奥尔语 % & 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新的 6 = 8 : F 8 中的 ?T 可 及 性! 但 ? 5 [? B B : @ 5 C虽 有 一 定 的 专 有 性 * 不能算是一 个 实 在 的 物 体 ! 本身价值需要通过银行 才能实现 ( 也不具有 转 让 性 ! 须通过一定的银行手续 & 表 示 具 有 长 期 性 的 整 体+部 分 才能实现转让 "% ! B 关系 ! # 部分 $ 与# 整体 $ 有 邻 近 性( 且部分仅属于一个 命体做主 语 "% 表 明 被 所 有 者 也 可 以 是 抽 象 的! ! G& 作为所有 者 的 长 期 附 属 特 征 " % & 离原型意义更 ! 8 远! 被 所 有 者 仅 作 为 一 个 环 境 中 的 现 象! X 8只 是 表
英汉“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及其理论探讨
3 .语 法化 动 因
机制 的阐述 ,进 一步探讨两种语言变化 的一些共
同的规律 。
2 .语 法化 机制
语 法化 的动 因就是 引起 语法 化 的可 能性 因
语法化机制指 的就是语法化是如何进行 的,
素 。语言 的发展,特 别是语法化现象 的演变 ,远
对语 法 的研 究从 语言历 时变 化来 看语 言共 时现
象 ,从语言演变的规律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
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 的形成作用 ,对 语言认知的关系研究非常重要 。实词虚化的语法
化机制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转变 。
根据认知语言 学的 “ 人类 中心说 ”,人们认 识事
型的语法化现象 是语 言中意义实在 的词语或结构
式变成无实在意义 、仅表语 法成分 ,或者一个 不
Tag t提 出了语言演变 的两个机制:类推和重新 r o u t 分析 ,并探讨了语用推理和 隐喻过程在语法化 中 的作用。重新分析改变底层表达式( 不管是语义 的 还是词法句法 的) ,是 “ 隐性 的 (oe ),在 cvr t
维普资讯
中 国 民 航 飞 行 学 院 学 报
5 2
Ma 2 6 y. 00
VO .7No4 11 .
J un l o Cii Avain Fl h Unv ri o Chn o r a f vl it i t o g ies y t f ia
—
塑
不是孤立事件的消亡 、兴起和替换所组成 的,而 是成系统的。一种现象 的变化往往带来一系列 的 连锁反应 。所 以,同一 时期的一组表面看起来互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词汇和短语如何逐渐获得语法功能,以及语法形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本文旨在综观“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梳理,揭示语法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期对语言演变和语言习得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概述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接着分析语法化研究的实证方法和研究成果,最后探讨语法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语法化”研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深入研究语言演变和语言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语法化”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早期的语法化研究,多侧重于语言现象的描述和分类,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
然而,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法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的转变。
在20世纪中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语法化理论来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如语言的演变、词汇的扩展等。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也为后来的语法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进入20世纪后期,语法化研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一方面,一些学者从历时角度探讨了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揭示了语法化现象的动态性和渐进性;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共时角度分析了语法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强调了语法化现象的普遍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随着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理论的兴起,语法化研究也开始与这些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视角。
这些新兴理论不仅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法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描述性到解释性、从单一视角到多元化视角的转变。
未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法化研究必将继续拓展其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语言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论“得”及其语法化的过程和动因
“ 得”演变而来。 ¨ 助词 “ 得”位于介词或动词之前,表史记》中大概有两种解释 : ¨N 或 嵋 ”
表否定,可译为 “ 能”、 “ 能够”、 “ 可能”等 如: () “ 1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 留侯世家》)
20 0 9年
《 田师 范专科学校学报》( 和 汉文综合版)
J1 0 9第 2 卷 第五期 u. 0 2 8
总第 6 期 l
论“ 得"及其语法化的过程和动因
贺炜
(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桂林 510 ) 404 [ 要]“ 的 义 得 、 得 义, 文 探 了“ ” 本 素构成合成词;上声 “ 摘 得 本 是 到获 之 本 先索 得的 得”表示 “ 需要”、 “ 必须”等意义,是表
义,然后从 “ 的历时演变 出发,探讨了 “ 得 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生成的语法 义较实的语素。 化动因:句法 因素,语用因素 ,重新分析和类推。
从上可以得出阳平 “ 得”意义较实,轻声 “ 得”作语素时以及 表可能的 “ 得”意义较虚,作结构助词的轻声 “ 得”意义完全虚化。
( 二) “ 得”的历史分期。 关于 “ 得”字的用法演变,祝敏彻 (90 16 )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书契考释》 :甲骨文 “ 从又持贝, 得之意也。或增彳。 许书古文从见, 词的后面,表动词的结果,有 “ 获得”的意义,后代置于动词之后 殆从贝之伪。 从见或从贝者,孙诒 让认为: “ ” ……二字同,此文 的连接结果补语的助词 “ 得”大概就是从这种表示另一动作结果的
似从贝。” ’ ¨
动词及其补语。产生了真正的动词词尾 “ 得”,动词后 “ 得”已经
先秦时代“得”的语法化
第8 卷 第5 期 2o 年 1 月 06 0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J A FN N B ST O D C TO 0 LO I G O I In几 FE U A IN N
V 18N . o. o 5 Oc.0 6 t2 o
例 8 得” 中“ 的宾语分别是“ 、宜”“ , 见”“ 、应”都是一种动作或状态 , 而且该动作或状态的实现需要某种客 观条件 1 5 见” 君子之至于斯” 例 中“ 以“ 为前提 , 8中“ ”“ 以“ 例 宜 、应” 若是” 为前提。可见“ 在后 四句 得” 中语境 比较特殊 :得” “ 带一个谓词成分作宾语 , 且上下文提示 了这个谓词实现所需要的前提。因此这种 “ +谓词 ” 得 结构 , 表达字 面 意思 的 同时 , 为读 者 提供 了另 一种 意 义 相 当 的理解 , 例 5中“ 得见 ” 在 又 如 不 字面意思是“ 得不到相见”也可以理解为“ , 不能够相见”例 6 例 8 , 一 类似。很显然 , 字面义和读者可能作 出的另一种理解之间出入都集 中在“ 字上 :得” 得” “ 在表示“ 得到” 的同时 , 又可能表示在设定条件下谓词 实现可能性 的一种推测。“ 的“ 得” 能够” 义就在这种条件下被诱发 出来。因此, 得” 使“ 诱发 出助动词用 法 的语 境 有两个 特征 : 1“ 的宾语为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谓词成分时 , .得” 构成“ + 得 谓词” 结构 ; 2上 下 文提示 了“ ” 面 的谓词 实现 所需 的客 观条 件 。 . 得 后
( ) 一 决定“ ” 法化 为助 动词 的 句法条件—— “ +谓 词 ” 境 得 语 得 语
每个语法化过程都肇端于一个非常具体的语言环境 , 语境是诱发汉语实词语法化 的因素之一。什 么样 的语 境 , 诱发 出 “ ” “ 得 字 能够 ” 的意思 呢? 甲、 金文 里 ,得 ” 了少数作 人 名外 , 表 示 “ 到 ” “ 得 ” 意思 。如 : , 得 含 。 ( .6) “ 除 J都 得 、获 的 贞 其 库 29 /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标签:语法化发展机制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
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1)语境语法化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
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
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
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
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
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AB) C →A (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C 变成A (BC)。
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于/ X”,从而使双音节“A 于”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于”这个词语法化了。
单音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
单音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
单音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
语法化是一个由语法、语义、语用、语音等多元促动的语言发展机制.单音动词"得"的句法演变经历了由核心动词到次要动词、状语和补语、结构助词,再到词内不可分析的成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得"的语义演变经历了由表行为、表心理活动、表抽象语义、表能愿、表情态和表结构意义这样的过程."得"的语音演变经历了轻声化和复元音化."得"的语用演变表现为它在话语述题中的地位降低了."得"的语法化信息在共时平面上被部分存贮.
作者:力量解正明 LI Liang XIE Zheng-ming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刊名:汉语学习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年,卷(期):2005 ""(6) 分类号:H146.3 关键词:得句法演变语义演变语音演变。
“始得”的语法化历程及动因
“始得”的语法化历程及动因
郑淑花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2)001
【摘要】“始得”由非词演化为词,历经了先泰的非词结构、两汉的两义结构、唐宋的成词和高频率使用阶段以及元后的萎缩阶段.“始得”的语法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语义的变化,外因是高频率的使用和适合的语境.唐宋时,“VP始得”高频率出现于唐宋禅宗文献和《朱子语类》中,因其后省略了“VP2”,使其语义更为含蓄和深刻,这一特点正符合了禅宗“不立文字”和“言语道断”的要求.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郑淑花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人文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9
【相关文献】
1.从状动短语到条件连词——"只有"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化动因 [J], 张睿
2."之所以"语法化的历程、动因与机制 [J], 毛志刚
3.“好歹”的词汇化、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 [J], 周晓彦
4."非常"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 [J], 薛玉彬
5.提升汉语史研究理论水平的重要著作——读《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J], 王葆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得”的语法化过程在《朴事通》中的体现
“得”的语法化过程在《朴事通》中的体现《朴事通》常与《老乞大》一起被认为是两部珍贵的元末汉语口语文献,通过对它们的考察,可以使探寻元、明、清三代汉语的演变痕迹成为可能,对研究我们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以及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变化也是非常宝贵的。
基于对语料掌握能力和考察范围的考虑,我们选择对《朴事通》中的“得”字句进行初步的归纳描写。
首先我们从共时平面看一下“得”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情况。
“得”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得”在现代汉语中有念轻声de,阳平de,上声dei这三种读音,分别表示不同的语义,各自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
一种轻声de“得”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
另一种轻声de“得”一般用在动词后表示“可能、可以、允许”的意义。
阳平de“得” 表示“得到、完成、适合” 以及“许可、可能”等意义。
上声dei“得”表示“需要、必须、必定”等意义。
此外,“得”还作为一个语素构成许多合成词。
以上是对“得”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的分布情况的共时描写。
我们可以看到阳平de“得”意义较实,轻声de“得”作语素时以及表可能的“得”意义较虚,作结构助词的轻声de“得”意义完全虚化。
而对从古到今的一系列语料进行研究时就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下面尝试从《朴事通》中得字句的归纳考察来寻找“得”字的历时演变痕迹。
从而为表义虚化的“得”的语法化过程提供一点意见。
一、作行为动词的“得”一般认为,动词的句法演变是一个从作句子的主要动词到作次要动词,继而作虚词的发展过程。
按照这种观点,结合甲骨文和金文资料,我们可以认为:“得”最初是一个行为动词,在句子里是核心动词,为“获得”义。
下面是“得”在《朴事通》中作核心动词的例句:(1)小人也得了紥付。
(2)人不得横财不富,马不得夜草不肥。
(3)得十两银子。
(4)可知得这证候。
(5)故得人天之喜跃。
(6)尚有可得日。
(7)几时得些闲?(8)是大前日个衙门令史送的来了,得也得了。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王寅;严辰松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8)4
【摘要】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化的过程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演变.这一过程呈现单向、有序、抽象化和专门化等特征.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它的动因包括语言接触、创新用法、误解和误用及语用因素.通常认为,语法化的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演变的方式有隐喻、转喻和主观化等.
【总页数】6页(P1-5,68)
【作者】王寅;严辰松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国外语法化理论探究——语法化的过程、本质特征和机制 [J], 赵学德;王晴
2.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语法化研究评述——语法化的本质特征、机制及动因探讨[J], 孙悠夏
3.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以"在"的语法化为例 [J], 王颖
4.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5.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得在句子里的用法 (2)
得在句子里的用法一、了解“得在句子里”的含义和用法在中文语法中,“得在句子里”是一种特殊的用法,用来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在某个时间点完成或存在。
它通常与动词连用,构成“动词+得+在句子里”的结构。
这种用法主要体现了时间的延续性和行为的结果性。
二、描述现象及原因1. 现象: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表达方式中出现了“得在句子里”的结构,比如:“他跑得在场上飞快”,“她笑得声音洪亮”。
2. 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达方式呢?主要有两个原因:(1)强调动作的延续性:使用“得在句子里”可以使动作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或听众感受到动作发生的时间长度以及它对整个情景的影响。
(2)突出行为的结果性:通过使用“得在句子里”,可以使读者或听众更加直观地感觉到行为所带来的结果。
三、举例说明1. 强调时间延续性:(1)他写字写得半天都没有停下来。
这句话强调了他持续不断地写字,形成了一个时间延续的感觉。
(2)她接待客人接得一直到深夜。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她长时间地接待客人,没有间断。
2. 突出行为结果性:(1)他吃得盘子里一滴不剩。
这句话突出了他吃得非常彻底,同时也暗示出他可能很饿或者喜欢这道菜。
(2)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句话表达了孩子们的高兴程度之高,让读者或听众能够想象到他们疯狂跳跃的样子。
四、用法总结与注意事项1. “得在句子里”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某个时间点完成或存在,强调时间延续性和行为结果性。
2. 可以和各种动词连用,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扩展,比如“快乐得在太阳下嬉戏”。
3. 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得在句子里”的结构,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化。
4. 请区分此结构与“得”作为补足语的其他用法,例如:“听得见”、“看得清楚”,它们表达的是能力或可能性,而不是延续性。
总之,“得在句子里”是一种丰富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在写作和口语交流中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使用此结构,读者或听众能够更加形象地感知到动作发生的时间长度以及它对整个情景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力 量,肖应平(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 淮安 223001)[摘 要]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
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关键词]得;语法化;历时演变;动因;机制[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6)01-0067-04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de (得)”LI Liang ,XI AO Y ing -ping(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aiyin T eachers C ollege ,Jiangsu Huaian 223001,China )Abstract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achronic ev olvement of “de (得)”from diachronic angle ,and the course of G rammaticalization of“de (得)”,whose meaning gets G rammaticalization.It m ore discusses on the m 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de(得)”,which inv olve the m ovement of syntax place ,and change of assembly connection ,and alteration of syntax function ,and metaphor or change of meaning on “de (得)”,and anew analysis ,and analogy ,and extensive turn of meaning and exterior m otivation of language.K ey w ords :de (得);grammaticalization ;diachronic ev olvement ;m otivation ;mechanism[收稿日期]2005-12-05 一、“得”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得”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得”在现代汉语中有念轻声de ,阳平de ,上声dei 这三种读音,分别表示不同的语义,各自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
一种轻声de “得”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充当补语的标志。
“得”字结构的补语通常是表示某种程度、状态、结果等的补语,如:(1)好得很;(2)急得大喊大叫;(3)累得喘不过气来。
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动/形+得+补语。
其中“得”前的谓语成分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谓词性词组。
“得”字结构的补语的充当成分可以是:(1)动词:疼得哭了;(2)形容词:笑得甜;(3)主谓结构:笑得我肚子痛;(4)偏正结构:讲得非常清楚(5)动宾结构:喊得哑了嗓子;(6)动补结构:高兴得跳起来;(7)形容词重叠式:打扮得漂漂亮亮;(8)联合结构:写得又快又好;(9)副词“很”:糟得很;(10)复杂结构:睡得什么都不晓得。
另一种轻声de “得”一般用在动词后表示可能、可以、允许的意义,这有两种情况:一种结构形式为“动词+得+表可能的补语”,如:进得来、看得清楚。
这种情况有相对应的由“不”构成的表不可能的格式,如:进不来、看不清楚。
一种结构形式的肯定式为“动+得”,否定式为“动+不得”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用得、吃得、晒不得、压不得。
阳平de “得”表示“得到”、“完成”、“适合”以及“许可”、“可能”等意义。
上声dei “得”表示“需要”、“必须”、“必定”等意义。
此外,阳平“得”常作为一个语素构成许多合成词,如:得逞、得救、得力、得手、得意、得知、得志、得罪、获得、值得、取得等等。
轻声de “得”作语素构成合成词“免得、省得、显得、记得、懂得、认得、晓得”等。
念上声dei “得”是表义较实的语素,如:得几天干2006年第1期(总第195期)北方论丛THE NORTHERN FORUMN o 11,2006T otal N o 1195完、得努力学习、得下雨了、得亏。
以上是对“得”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的分布情况的共时描写。
我们可以看到阳平de“得”意义较实,轻声de“得”作语素时以及表可能的“得”意义较虚,作结构助词的轻声de“得”意义完全虚化。
下面尝试从历时的角度对“得”字的历时演变,表义虚化的“得”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作一探讨。
二、“得”的语法化历程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一般认为虚化的助词“得”是由古代的表实义的动词“得”演化而来。
甲骨文、金文中就有作动词的“得”字,本义为“获得、得到”。
《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
”《玉篇・彳部》:“得,获也。
”在先秦时期,“得”字已可以置于另一动词前,表“可能”之义,例如:(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篇》)(2)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这个时期出现的“得”大多表示“获得”的意义,表“可能”之义的“得”出现不多,而且结构形式为“得V”式,再如:(3)先为之报,又焉得立?(《左传・闵二年》)(4)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到了汉代,出现了“不得V”的格式,表示“不能够”之义,如:(5)圣自以为必死,武中心决之,卒不得死。
(《汉书・何武传》)(6)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
(《汉书・楼护传》)也是从汉代起,“得”开始用于另一个动词后面,产生了“V得”、“V不得”的格式。
早期用例中“V得”和“V不得”中的“得”有明显的“获得”之义。
例如:(7)其后有人盗高庙前玉环,捕得。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8)汉兵夜追不得。
(《史记・匈奴列传》)这两个用例中“得”虽还有动词的性质,但与先秦相比“得”所处位置发生变化,位于动词后的动词“得”有可能表义进一步发生虚化。
由“得到某东西”的实现引申出“得到某东西”的可能,从而出现表可能的“V 得”、“V不得”格式,例如:(9)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
(《汉・龚遂传》)(10)击鼓之人,如何耳;使诚若申包胥,一人击得。
(《论衡・顺鼓篇》)(11)田为王田,买卖不得。
(《后汉书・隗嚣传》)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动词+得+宾语”(V得O)式,这种结构形式的早期用例中大多带有“得到、获得”的实在意义,“得”与前面的动词基本上处于同等的语法地位,构成连动结构。
如:(12)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
(《论衡・验符篇》)(13)太公钓得巨鱼,刳鱼得书。
(《论衡・纪妖》)(14)臣之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
(《史记・信陵君列传》)汉代末开始这种结构中的“得”表义逐渐出现虚化,如:(15)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焦仲卿妻》)(16)卖得数斛米。
(《世说新语・贤媛》)(17)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聂夷中:《咏田家》)上面三例中“得”字的“获得”动作义基本消失,更多表示某种动作的完成。
“得”从表“获得、取得”义发展到表示动作完成或完成的结果,其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虚化过程。
据曹广顺先生《近代汉语助词》中对“得”的研究,“得”在唐代有一种用法与动态助词表动作完成的“了”相近,如:“母不识字,令写得经,及凿屋柱以陷之,加漆其上,晨暮敬礼。
”(《太平广记》卷一零七)其后,这种“得”字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可见这个“得”用于“动+得+数量结构/趋向动词”等结构中,“得”后语法成分的复杂化,为“得”的进一步虚化提供条件。
例如:(18)李性耐久,树得三十年,老虽枝枯,子亦不细。
(《齐民要术・种桃》)(19)秋耕不堪下种,无问耕得多少,皆得多少,皆须旋盖磨如法。
(《齐民要术・杂说》)(20)彩赘楠瘤刳得来,莫怪家人畔边笑。
(《夜会问答》)(21)况是掳得你来,交我如何卖你。
(《垆山远公话》)在南北朝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动+得+动/形/主谓”,“得”后带谓词性成分的用法促进了“得”的虚化。
自唐代以后这种结构大量出现表明“得”字的虚化程度已经接近于结构助词。
例如:(22)平子饶力,争得脱,窬窗而走。
(《世说新语・规箴》)(23)此秀才展拓得开。
(《朱子语录》)(24)只是他做得出来须差异。
(《朱子语录》)(25)唬得两腿不摇而自动。
(《宣和遗事》)(26)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失之也。
(《河南程氏遗书》)(27)又《乡党》一篇,形容得圣人动容注措甚好,使学者宛如见圣人。
(《河南程氏遗书》)此外,由表示“可能”的“V得”和“V不得”的结构有可能进一步发生虚化,在这种结构后面带上别的成分,从而产生表示动作完成状况的可能式。
如:“大率三升地黄,染得一匹御,地黄多,则好。
”(《齐民要术・杂说》)还有在先秦时期就产生的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基本式“VC式”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V得C”式,用来表示动作达到某种结果、趋向的可能性。
如:“气象四时清,无人画得成。
”(方干:《处州洞溪》)“气待路宁归得虚化了。
例(38)(39)中“得”意义完全虚化,成为连接动补的助词了。
6.类推类推也是“得”的语法化过程中的重要动因。
类推作用主要表现在“得”由表实在意义的“得到、完成”的结构“处置类动词+得+其他成分”,类推到结构“非处置类动词+得+其他成分”。
如:(40)时有诏,能募得三千人别将。
(《北齐书》第二十卷)(41)商得崇祖启事。
(《南齐书・列传第五》)(42)惟其只有今天坐得一次,越显得难得之机会。
(《官场观形记》)(43)坐堂坐得如此之久?(《官场观形记》)同时也表现在“得”后加成分的类推上,由“动词+得+名词”(例28)类推到“动+得+数量结构/趋向动词”(例19)以及“动+得+动/形/主谓”(例16、例31)。
这种类推力量是强大的,使表义虚化的“得”的用法由少到多,最后“得”完全虚化为连接动补的结构助词的用法。
7.泛化泛化指某一词汇成分原来只用于与该成分的词汇意义有关的事物,但随着运用范围的扩大,逐渐用于指称与此词汇意义无关的事物,使得该成分的本来词汇意义渐趋消失,虚化为语法关系的标志。
“得”最初表示动作的动词,例如(40),后来随着运用范围的扩大,“得”表义上不断进行泛化,又用于只表示动作的完成,例如(16)(17),进一步的泛化成为连接动补的助词了,例如(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