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内容提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开发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结合学校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资源搬进课堂;二、结合实地参观访问、图书阅览活动以及热点新闻资料,以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及思考、讨论等方式,开发应用社会生活资源。
三、结合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实例,以提问、案例交流等方式,运用家校生活资源实施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资源,开发,应用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反观目前的初中教学,仍然有部分教师将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形成了封闭课堂,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影响了教育与教学效果。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正是体现这一教育理念。它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的实效,彰显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发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呢?结合教学实际,粗浅谈谈体会。。
一、开发应用地域文化资源
中国土地面积辽阔,各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特色地域文化,这些内容学生感同身受,具有深刻的体会,充分利用这类资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南宁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开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观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公民树立“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形成了特色地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比如,《灿烂的文明之花》一课,首先,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搜集身边有关好人好事的新闻报道,拍摄社区志愿者为五保户打扫房屋、买菜做饭的照片,利用手机、数码相机录制“红领巾志愿者”和“爸爸妈妈志愿者”团队的视频资料,拍摄南宁乡镇、农村、街道等生活环境照片,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记录和整理南宁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的成果。其次,将学生搜集的资料在课堂公开展示,对于视频和图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好人好事类的新闻资料让学生大声朗读,鼓励部分学生主动讲述社区环境的变化,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南宁
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气氛,引导学生带着深刻的体验走进课堂。最后,结合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结合搜集的材料,让学生谈感悟,引导学生归纳社会主义精神创建活动的形式和根本任务;(2)选取身边发生的典型的小事例深入讨论,比如社区垃圾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悟精神文明要从细微处入手,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3)结合材料中优秀人物事迹和典型的做法,指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人?如何践行“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竭尽所能帮助身边的人?······师生共同归纳“与老师、同学、父母、周围陌生人”相处时的文明规范以及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下应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引领学生树立文明意识,维护南宁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开发应用社会生活资源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方式对各类社会现象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不同程度地将自身融入社会生活。充分利用这类资源,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社会生活内容结合,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开设“热点新闻讲坛”小活动,让学生每天轮流向集体介绍热点新闻,谈理解与体会,并适时将这类内容引入课堂,实现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接轨。比如,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内容:(1)学生搜集南宁三个瑶族民族乡以及壮族、回族、苗族等民族的生活图片,并根据所见所闻介绍各民族的服饰特点、生活习惯等;从网络中打印中国56个民族的分布图,并在讲述中国少数民族集中区域有哪些;查阅图书馆的历史书籍,书写近代各民族共同抗击外侮事迹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组织学生集体讨论。通过展示、分析这些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国土地上,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2)利用课堂讲坛小活动,引导学生课下搜集十一届全国
人大历次会议各少数民族所占名额比例,整理南宁三个瑶族民族乡政府中瑶族籍干部所占人数比例资料,引导学生能够了解民族平等的内涵和意义。(3)20xx年,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乌鲁木齐煽动群众闹事,死亡197人,受伤1080人,放火焚烧面积56850平方米,几百辆汽车被烧被砸,几百家店铺被付之一炬,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这就是“7·5”事件。而汉族干部孔繁森为了支援西藏建设,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累倒并长眠在青藏高原。利用多媒体重新播放这些社会新闻录像,组织学生探讨民族分裂的危害,分析民族团结的意义,指导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4)组织学生到民族乡参观,访问居民,了解居民近几十年来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汇集材料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握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三开发利用家校生活资源。围绕教学目标,收集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素材,运用提问,讨论,案例交流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教学中,提问学生:“每天晚上家庭可口的饭菜是谁提供的?拖地、扫地、倒垃圾这些家务主要是谁做的?父母辛辛苦苦为孩子忙前忙后没有怨言,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争做南宁的孝德少年?”通过提问,再现家庭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责任就是不求回报、不用别人强制而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父母有抚养教育孩子责任,孩子有尊敬家长、帮做家务的责任。带领学生重新温习《中学生守则》:“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刻苦学习,参与活动,做好卫生”等,然后引申到课本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自己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责任也发生了变化,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是履行责任的体现。就身边“某同学无意中打破了教室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