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的文学研究的创新-论文

合集下载

唐代的诗经文化和诗歌创新

唐代的诗经文化和诗歌创新

唐代的诗经文化和诗歌创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该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成就,其中诗经文化和诗歌创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唐代的诗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而诗歌创新则是唐代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些都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代诗经文化唐代的诗经文化可追溯至《诗经》,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上自公元前11世纪周代以来的诗歌,下迄春秋战国。

唐代文化中的诗经文化主要是指对《诗经》的研究、传播和继承。

在唐代,许多文人雅士都深受《诗经》的影响,他们推崇“雅颂合一”的观念,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民间传说和文化积淀。

这些思想和文化元素对唐代诗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诗经文化不仅仅是对《诗经》的学习和研究,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表达。

唐代的文人雅士在创作诗歌时常常运用《诗经》中的典故、象征、意象和韵律,他们的诗歌不仅具有诗经时代的古风古韵,还融合了唐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

因此,唐代的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创新和更新。

二、唐代诗歌创新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其诗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形式创新在唐代,诗歌的体裁和形式有了很大变化。

唐代的诗歌除了沿袭古体诗的形式外,还创作了很多新体诗。

如八句诗、长短句体和绝句等,这些新体诗的出现为唐代诗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性。

此外,唐代的诗歌还注重韵律和音韵美,体现出了文学言语的美学意蕴。

2、题材和表现手法创新唐代的诗歌题材丰富多彩,不仅描写了自然景物和爱情、离别等人生感悟,还表现了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

唐代的诗歌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化,既有冷静的思辨抒情,也有热烈的感性表达,同时还融合了音乐、绘画和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特征,形成了唐代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

3、诗人群体和创作方式创新唐代的诗歌不仅是个别文人的创作,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诗经》的文学价值研究

《诗经》的文学价值研究

《诗经》的文学价值研究
《诗经》作为国家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将从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以及文化传承几个方面,探讨《诗经》的文学价值。

首先,《诗经》在文学艺术上具有独特之处,采用书写方式精美绝伦。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代表,其诗歌内容非常丰富,表现了古代人们自然状态下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景象,深深把握了自然的审美感受,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其次,《诗经》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够记录和传承着中国古代的历史社会,以及早期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格局,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

此外,《诗经》也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价值,它能够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观念,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得到弘扬与普及,它也是激发人类思想的源泉之一。

最后,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学作品都消失了,而《诗经》却以其特有的文学价值存留至今,给当代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和文化认知。

综上所述,《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而且其文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精神意义。

未来,学者应继续深入研究《诗经》,以促进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诗经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诗经探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诗经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诗经探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诗经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诗经探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意义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记录了周朝时期的风土民情、人生哲理和社会风貌。

诗经作为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编纂于周朝早期,共收录了诗篇305篇。

它记录了周朝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婚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人民的生活百态。

其中既有描述田园生活的《关雎》、《江南》等,也有描写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国风》等。

这些诗歌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生动地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境遇。

因此,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经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时代特色的呈现,更在于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同时,诗经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后世文人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诗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1. 影响诗歌的题材选择:诗经中的诗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咏史怀古、咏物抒怀、描写风景和生活百态等。

这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题材选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 影响诗歌的表达方式:诗经的语言简练明快,用字精炼,直抒胸怀,富有感情色彩。

这种简练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文人学习和吸收了这种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影响诗歌的音韵美:诗经中的诗篇注重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有许多诗歌适宜配以乐曲演唱。

这种追求音韵美的作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后世的诗歌更加注重音韵和节奏的呈现。

4. 影响诗歌的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涉及到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这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本和借鉴,使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更有着社会批判和思考的价值。

三、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论《诗经》

试论《诗经》

试论《诗经》【摘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文章将分析《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探讨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将研究《诗经》的流传和影响,以及其在艺术上的特点,内容和结构的特点,还有其独特的诗歌形式。

文章将总结《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其永恒的价值。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诗经》,感受其独特魅力,以及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诗经》、历史地位、文学价值、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流传、艺术特点、内容、结构、诗歌形式、文学史、后世文学、永恒价值。

1. 引言1.1 试论《诗经》的历史地位《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自古至今,《诗经》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代表了早期先秦时期的文学风貌和审美观念。

其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风俗等方方面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风貌。

《诗经》中所反映的音乐、礼仪、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信息,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诗经》的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古代文学的贡献上,更在于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1.2 试论《诗经》的文学价值《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封建时代的文学之始,展现出古代文学的初期形态和风貌。

其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爱情、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诗经》的文字简洁明快,表达方式简单直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诗歌语言朴实自然,韵律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诗经》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论的角度看诗经

从文论的角度看诗经

从文论的角度看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诗经》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诗经的起源和语境:《诗经》的起源和语境对于理解诗歌的意义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诗歌的原初意图和主题都在传播过程中遗失了。

因此,对《诗经》的阐释需要从现代诠释学的视角审视,通过研究各派的思想、评点和方法,我们可以得知这部诗集为何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

诗经的阐释学:《诗经》的阐释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洪流。

《诗经》的阐释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自其诠释的开放性,而开放性得益于《诗经》诠释中的盲点和洞见。

这些盲点和洞见构成了诗经诠释学的支柱。

诗经的文化意义:《诗经》不仅是一部诗歌集,它还是一部“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

《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教化、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这叫“诗教”。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诗经艺术研究报告《诗经》艺术探究研究报告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给后世带来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艺术手法和特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学财富。

关键字:《诗经》艺术一、诗经艺术介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二、诗经艺术研究的背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具,从某些角度上而言,有一定负面影响。

但更不能否认,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高度。

其一是奠立了文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古代进步诗歌发展的巨大动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表现手法和高度艺术技巧而言,是古代诗人学习的重要范本。

其中赋,比,兴中,赋是战国时代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比兴影响最为深远,古代诗人用它创造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还成我国特有的文学风格,至今日,诗经艺术还是对我们影响很深。

三、诗经艺术的主要内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 研究报告

诗经 研究报告

诗经研究报告《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研究报告将对《诗经》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诗经》的背景和特点1. 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先秦时期的民歌、宫廷歌曲等各种文学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2. 特点:《诗经》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表达了人民的真实感受和情绪。

其诗歌风格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诗经》的文学价值1. 独特的艺术风格:《诗经》以古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感人的艺术构思。

2. 完整的形式结构:《诗经》包含了风、雅、颂三种不同形式的诗歌,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韵律,展示了古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

3. 强烈的思想意蕴:《诗经》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人生哲理、政治道德、爱情婚姻等方面的主题,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诗经》的历史意义1. 历史记载:《诗经》中的许多篇章记载了战争、政治和社会变革等重要历史事件,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2. 文化传承:《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音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化的源头和传承。

四、《诗经》的研究方法和现状1. 研究方法: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学、历史学、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字考证、注释、翻译等工作对《诗经》进行详细分析。

2. 研究现状:《诗经》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学、历史和文化价值。

对《诗经》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也能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诗经研究论文

诗经研究论文

诗经研究论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中国文化中,诗经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为中国文学、音乐、礼仪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诗经的相关问题,包括其文本、语言、音乐、文化价值等方面。

一、诗经的文本诗经的文本主要来源于《毛诗》和《古诗十九篇》两部分组成。

其中,《毛诗》是根据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经过从古到今的不断整理,最终形成的诗经主要文本。

而《古诗十九篇》则是汉代陆机所整理的一部分内容,它们在诗经的文学、音乐、文化价值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表现。

二、诗经的语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诗经语言优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及韵律方式赋予了它单纯、真实、感性的诗歌韵味。

诗经使用古代文言语言,其中的字词、语法结构等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

同时,诗经借用了许多当时的民间语言和方言,也为今天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诗经的音乐诗经作为古代音乐理论的经典之作,其音乐与歌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体系。

它的歌曲形式多样化,其中既有抒情、叙事、记事等类型,又有节庆、礼仪、祭祀等用途。

同时,它的音乐形式也十分多样,包括独唱、对唱、组唱等形式,并体现了古时候音乐与人的经验联系。

四、诗经的文化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音乐、礼仪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古代文学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语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学、音乐、礼仪等方面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诗经的文本、语言、音乐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遗产。

论《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_文学论文

论《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_文学论文

论《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作者】赵敏俐《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其作品的经典意义早已被世人所认同。

从创作论的角度考虑它的产生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遗憾的是古今学人虽然对《诗经》多有论述但至今对此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一问题做些初步探讨以便从创作论角度深化对《诗经》这部伟大作品的认识进而探索中国早期诗学观念的形成及诗人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一创作目的的自觉从主体的创作动机方面考虑任何民族的诗歌创作都包括两种形态一是自发的创作二是自觉的创作。

一般来说原始诗歌大都是自发性的而后世诗歌则以自觉创作为主。

因此从自发创作到自觉创作无疑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那么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次飞跃究竟产生在何时就不能不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中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早就有过探讨。

东汉郑玄在《诗谱序》中说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亡载籍亦蔑云焉。

《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按此说法郑玄不但把尧舜时期做为中国诗歌创作的开始并认为这时已经产生了诗言志这样的理论主张其创作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自觉意识。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则把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开始时间提到传说的葛天氏时代但是他认为真正出现了有着一定自觉意识的创作则应该在大禹之后至《诗经》时代才达到了相当的成熟产生了《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的作品。

中国诗歌创作是否从尧舜时开始就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因素因为文献所缺我们在今天已经不能肯定。

《尚书舜典》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和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假如这段话真的出于帝舜之口我们就可以这样认定。

可惜的是现在传说为尧舜时代创作的诗篇如《南风歌》、《卿云歌》等多为学者们所怀疑传说为《诗经》以前的一些其它诗篇也因为文献不足征而难以为证。

因此如果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还是从《诗经》这部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诗集开始。

中国文学概论《诗经》及其艺术成就

中国文学概论《诗经》及其艺术成就

中国文学概论《诗经》及其艺术成就《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堪称中国文学的起源。

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唐代以前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诗经》的背景与特点、作者与流传以及其艺术成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经》的背景与特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周朝。

它是由多位作者创作而成,描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诗经》以叙事诗和赋诗为主,表现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婚姻制度、政治格局等方面。

特点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这使得《诗经》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诗经》的作者与流传《诗经》的作者较为复杂,多位诗人参与其中。

其中最早的诗章为文王、武王的父亲所作,后来的大部分则是由当时的君主、贵族以及一些知名文人所写。

这些作者将自己对社会生活、政治事务和个人情感的思考与感受融入到诗歌之中。

这些诗歌经过多次传抄、整理,并最终集结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诗经》。

《诗经》的流传几经变迁。

最早的版本是在西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后来逐渐发展成纸质版本。

在历朝历代,不少文人对《诗经》进行过注释、评点与整理,使得它的版本形态更加丰富。

《诗经》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与经典之作。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典范之一。

首先,《诗经》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音乐和韵律的表现。

每篇诗歌都有其特定的音律,通过适宜的唱腔和韵律节奏,将情感与意义淋漓尽致地传递给读者。

其次,《诗经》在内容上注重情感与形象的描绘。

它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人们的真实情感,刻画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着力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浑朴。

再次,《诗经》在思想内涵上非常丰富,它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表达了关于命运、爱情、礼仪等方面的思考。

这些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使得《诗经》成为了后世文人研究的对象。

浅谈《诗经》中意境的创造

浅谈《诗经》中意境的创造

浅谈《诗经》中意境的创造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后世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和各类题材的滥觞,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各种艺术手法衍生的园圃,尤其是抒情文学的独有的艺术至境形态,亦即意境创造的导源。

《诗经》的意境创造,对后世诗歌创作乃至有关“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从根本上讲,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即在于主体色彩的展现程度与物我结合的深浅程度,王氏对这一点已说得很清楚。

有我之境主体色彩浓烈而物我结合程度较弱,无我之境主体色彩较淡而物我结合程度极深。

但无论有我无我都是物我交融有我存在的艺术境界。

就有我之境而言,《周南·卷耳》、《小雅·何草不黄》这两首诗可为代表,前一首写一个行人一方面深情地怀念着家中的妻子,一方面又不得不驾车驱马,翻山越冈地在外奔波,因而忧伤满怀,愁苦难奈,惟有借酒遣怀,然而却愁情更甚。

诗人虽然没有着意地把内心的穷愁借外物的描绘渲染来加以体现,但古道山冈,仆病马疲,斯人憔悴,无不显明眼中景即心中情,只因心苦,故所见无一不苦,虽无孤馆斜阳或泪眼飞花,但也可算的是“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后一首写一个戍卒终日奔劳,困苦不堪,长年过着非人的生活,简直与野兽无异。

诗中着意渲染了一幅秋草枯败行人凄苦的画面,“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诗境至此,穷仄极矣。

”因其内心惨怛,故而放眼皆悲。

这两首诗均能将心中所感现之于眼中所见,虽然在物我结合,以物写我方面还不成熟,很多东西还得靠直抒胸臆来体现,但是诗人极善于将内心的情绪巧妙地扩散到身之所处的周遭环境之中,并用一种暗示或隐喻的方法渗透到眼见的事物上,固是写景不多,伹能以情见景。

这未尝不是一种值得称道,带有原始色彩和朴素意味的有我之境。

浅谈《诗经》的文学研究的创新

浅谈《诗经》的文学研究的创新

浅谈《诗经》的文学研究的创新作者:王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诗经》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路与角度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且我们从中探讨了它们从兴起到繁盛的一个大致的发展过程。

限于学力,探讨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有限,不过,我相信,这样的工作对于我们丰富和完善《诗经》学史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同时也能为现代的《诗经》研究提供很多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诗经》文学研究姚际恒方玉润作者简介:王慧,女,1984.9.6,河南周口人,本科,先秦文学研究一、姚际恒、方玉润对于《诗经》评点手法的使用评点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手法,早在唐代就开始了。

到了宋代,评点风气逐渐兴盛起来。

《四库全书总目》曾经提到:“宋人读书,予切要处率以笔抹”。

故《朱子语类•读书法》云:“先以某笔抹出,再以某笔抹出。

”吕祖谦《古文关键》、楼防《迂斋评注古文》,亦皆用抹,其明例也。

谢朽得《文章规范》、方回《赢奎律髓》、罗椅《放翁诗选》,始稍稍用圈点,是盛于南宋矣。

从最初作为一种评价诗歌优劣高下的简短语句,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圈点、旁批、眉评等固定形式的文学批评手法。

经过三百多年的不断壮大,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在八股制研究的现实利益推动下,评点出现了相当繁荣的景象。

评点的对象从开始的诗词文章扩大到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评点的作者不仅有李蛰、钟惺、冯梦龙等著名的批评家,而且还包含了社会上众多的无名文士。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评点的手法开始被有些人运用在了《诗经》研究中。

据刘毓庆先生的研究,从现存资料来看,孙镶是用评点诗文的方法评点《诗经》等经书的第一人。

他的《批评诗经》,在《诗经》白文上加点、加圈、加眉批、章批、总批,完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诗经》的字法、句法、章法等艺术表现技巧进行批评,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此书一出,随之出现了《读风臆评》、《毛诗振雅》、《诗经副墨》、《诗逆》等大批评点《诗经》的专著。

一时间,在晚明《诗经》文学研究中,从章法、句法、字法的角度分析诗篇,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作风。

《诗经》:美好诗意的传承与创新

《诗经》:美好诗意的传承与创新

《诗经》:美好诗意的传承与创新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早期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周朝及前期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民间和贵族生活,以及人们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抒发。

本文将探讨《诗经》在美好诗意传承和创新方面所取得的重要影响。

1. 传统文化传承1.1 原始音乐性质《诗经》最初是作为歌曲存在的,通过简单而朴素的音乐伴唱形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这种原始音乐性质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其中含义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也为后世音乐艺术打下基础。

1.2 古代礼仪制度由于《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对于婚姻、丧葬、祭祀等礼仪制度的认同与行为规范,因此成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参考和借鉴对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 创新诗意表达2.1 真实生活描绘《诗经》采用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人们在古代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这种真实性与直观性深深地吸引着后世的诗人,并对他们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2 音韵美学创新《诗经》将音乐与诗歌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美学。

通过声调变化、韵律运用以及咏史抒怀等手法,使得《诗经》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激发了后世诗歌创作中音韵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2.3 情感表达方式《诗经》以其简洁而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方式,成功地传达出作者内心深处所体验到的喜怒哀乐。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影响了后世文人雅士对于情感抒发的方式,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结论通过对《诗经》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古代诗歌集合的美好诗意得以传承和创新,并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

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通过音韵美学与情感表达方式带来的创新,都使得《诗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继续传承与创新。

诗经中的文学特色研究

诗经中的文学特色研究

诗经中的文学特色研究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的文学特色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形式、题材、风格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就诗经中的文学特色进行探究和研究。

第一部分:形式特色诗经是由诗歌组成的。

和现代诗歌不同,诗经的诗歌形式比较固定,主要包括风、雅、颂三种形式。

其中风是政治、爱情题材的民歌,雅是描述宴会、祭祀等场合的歌曲,颂是赞美君王和神明的赞歌。

这三种形式里,风是最早产生的,也最广泛流传的,雅、颂分别代表了礼乐文化和君主权力的体现。

这些形式都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制,比如字数、韵脚、结构等方面都有所要求,同时也为后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基础。

第二部分:题材特色诗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题材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民间故事等方方面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情题材的风。

风歌承载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期望,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婚姻、爱情等问题的看法。

比如《蒹葭》这首歌就是讲述了一位女子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感情而无法嫁给他人,最终守着自己的爱情独自生活的故事,通过歌曲的方式表达了众多女性的心声。

除此之外,雅歌和颂歌也揭示了当时礼乐、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它们是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第三部分:风格特色诗经的文学风格独具匠心,既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又蕴含了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首先是语言上的表现,诗经使用的是古代汉语,包括六义辞和古音韵母,其文学价值也在于其语言的纯正性和代表性。

其次是表现手法上,诗经常使用比喻、对比等技巧,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性和理性。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就通过比喻手法,把美好的爱情寄托在鸟鸣中,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现出女性的美貌和男性的优雅。

综上所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的文学特色体现在形式、题材、风格等多个方面。

虽然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但它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依然为后代人所推崇和传承。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文学成就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文学成就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文学成就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作者记名的诗集,收录了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这些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具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首先,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其中的《国风》部分以描绘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抒发,展示了当时中国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例如《郑风·击鼓》通过描述周朝与周边蛮夷的战争,表达了当时社会上普遍的对于战争的恐惧和痛苦。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其次,诗经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中的《小雅》部分尤为突出,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比如《小雅·采薇》,通过描绘女子采集薇草的场景,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歌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简洁明了,使得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力和感受力去体验其中的美感,产生共鸣。

最后,诗经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在格律、题材还是意境上,诗经都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诗经的格律严谨,使得后来的古代诗歌在形式上能够得到规范和完善。

同时,诗经的题材广泛,既有政治、战争的诗歌,也有爱情、自然的诗歌,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诗经中那种简洁明了、寓意深远的语言风格也成为后来文人追求的范式,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它的独特艺术手法和深刻思想内涵,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经论文(五篇)

诗经论文(五篇)

诗经论文(五篇)第一篇:诗经论文小论《诗经》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诗经》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其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这段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面反映当时周王朝社会的镜子。

它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它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方法,成为文学的典范;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诗为主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具有政治、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与含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然而历史发展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周代一方面承载了前代的风俗、宗教遗存,另一方面,在因袭夏商两代文化基础上,接受前代覆亡教训,于商周社会大变动之际进行维新,逐渐开始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并“制礼作乐”,确立了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制度。

虽然形象体现周代文化的《诗经》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是未经系统加工的感性形式。

但它展示了整体的社会背景和氛围,构成那一时代的普遍社会心理。

《诗经》中基于原始宗教和农业文明而形成了浓厚的自然意识、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通的亲和关系。

《诗经》的305篇作品,组合成一幅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上古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商周以来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风貌、政治观念及民间风俗、社会文化心理作了形象化的展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而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

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

诗经文化传承与创新

诗经文化传承与创新

诗经文化传承与创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不仅表达了古人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思考与感悟,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和哲学资源。

本文将探讨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发展。

首先,诗经文化传承着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形成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一部记录了各个时期的民歌、宫廷歌谣的文集。

其中,以《关雎》、《蒹葭》、《车舝》等代表性作品为三百篇的骨干,融入了对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描绘。

这些诗歌以其简练而自然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笔墨,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诗经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人们对于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诗歌形式,而是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

通过音乐作品的创作、舞蹈表演的演绎、戏剧的改编,以及绘画作品的描绘,使诗经文化得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表达。

比如,现代民谣歌曲中的旋律和歌词,常常融入了诗经的元素,展现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致敬。

此外,诗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体现在价值观念方面。

诗经中蕴含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的中华美德,这些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阅读诗经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美德的真谛,引导自己追求高尚的品德与道德行为。

同时,通过对诗经文化的创新,使它获得新的解释和理解,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而言,诗经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诗经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那份纯粹而真挚的古韵之美。

同时,通过对诗经文化的创新,我们能够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有益于文化的发展,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提升个体素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诗经论文范文(精选)

诗经论文范文(精选)

诗经论文范文(精选)
诗经又称《尚书》、《诗歌》,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
其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一方面,它是中国最早期的历史文学作品,聚焦
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宗教历史等;另一方面,它也是迄今为止流传最
长久的中国历史典籍,其艺术价值受世界各国文学家的高度重视,深受中
国读者的欢迎。

本文就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
探讨和分析,以期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一、诗经的历史背景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历史悠久。

根据研究认为,《诗经》
原系古代宗法与祭祀仪式所遵循的歌曲,最早创作于西周时期,成书于春
秋时期。

《诗经》最初的成书形式为直角式,后来又加上拐角式,其中的
诗歌又分为“项”和“仪”,一共有305首。

《诗经》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的状况,可以观察民族文化的发展。

它也是春秋时期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政治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等社会
问题。

《诗经》有其当时历史形势下的独特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深沉而不
失温暖的声音向我们传达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精神,为我们传递了我国古代
社会的历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2100字_古代文学诗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2100字_古代文学诗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诗经论文2100字_古代文学诗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诗经论文2100字(一):有关古代文学《诗经》中女性美学的研究论文【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总计305首,诗歌中经常使用的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女性的美丽,着重描写女性的容貌、品德与行动姿态之美。

本文将简单介绍《诗经》的内涵,并举例分析《诗经》中的女性美学。

【关键词】《诗经》;诗歌;女性美学;品德《诗经》是先秦时代的一部汉族民歌,又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其中大部分诗歌创作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这部古代文学典籍以诗中有画,景情并茂著称,以其蕴涵的对人生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文风情。

作品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主题构筑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

《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女性的篇幅,不仅写出了女性美丽的容貌,而且描写了女性的美德与行动姿态之美。

一、《诗经》的内涵春秋末期,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整理与修订,并以其作为教材教育自己的学生。

《诗经》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和绮美的文学意象描写了古人的生活场景,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又称为“国风”,一共有160首,包括15个诸侯地区的诗歌,大多数诗歌属于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105首,其中有31首大雅,74首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诗歌,大多数作品出自朝廷官吏之手。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一共有40首,主要是周王朝和鲁国与商代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

作品中有对真善美的歌颂与追求和对陈规陋习的批判与讽刺,也包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另一方面,《诗经》是一部拥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古代文献,记载了许多关于商周时期的民间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民俗活动等。

二、《诗经》中的女性美学1、女性的容貌之美《卫风·硕人》是《诗经》中描写女性容貌之美的典范,诗歌第二章原文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诗经诠释史上的新变与创新-以晚明万时华诗经偶笺为例

诗经诠释史上的新变与创新-以晚明万时华诗经偶笺为例

靜宜中文學報第十期2016年12月頁53-75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晚明萬時華《詩經偶箋》的文學詮釋陳明義*摘要由漢以迄明清,《詩經》的詮釋,大抵皆從經典、政教義理的角度出發,而《詩經》文學性的闡釋則相對匱乏不足。

明代自萬曆以後的七十年間,由於崇情抑理的思想發展,科舉的八股制義取士、詩文評點的興盛、詩話的進展等原因,《詩經》文學性的闡釋曾興盛一時。

《詩經》既是古代儒家經典的一部,同時也是一部詩集、一部文學作品。

合《詩經》的經典詮釋、文學詮釋觀之,才能整全地來理解《詩經》的詮釋傳統。

本文以拈出「今之君子知《詩》之為經,不知《詩》之為詩」的晚明學者萬時華的《詩經偶箋》十三卷作為探討的對象,聚焦討論萬時華的生平傳略、《詩經偶箋》的撰作與體例、《詩經偶箋》的文學詮釋等,以彰顯《詩經偶箋》在《詩經》詮釋上的特點、在《詩經》學史上的意義、價值與影響。

關鍵詞:詩經、萬時華、詩經偶箋、文學詮釋*修平科技大學觀光與遊憩管理系助理教授。

53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V ol. 10, Dec 2016, pp. 53-75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Literary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Poetry Classic)-illustrated by Shijing oujian (The Occasional Annotations on The Book) by WanShihuain late Ming DynastyMing Yi Chen*AbstractFrom Han Dynasty to mid Tang Dynasty, the Book of Odes had been primarily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assics,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doctrines; in comparison, few interpretations elaborate on the literary contributions of the Book. However,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on the Book of Odes have been flourishing for a long period during the 70 years after Emperor Wan-li ascended to the throne, when the scholarly mainstream is in favor of lyrics instead of reasoning, when the government recruit officials by the eight-part essays they wrote in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whe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became very popular, and poetry writing made a giant progress. The Book of Odes is not only an ancient classic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poetry collection, and a literary work. Thus, it takes a collective view of classic and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This study explores Shi Jing’Ou Jian by Wan Shihua, a schol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o states that literati today see the Book of Ode as a classic, but not a poetry collec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biographical facts of Wan, his writing and formal styles,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of Shi Jing’Ou Jian to foregrou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preting the Book of Odes. In addition,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s, and influence of Shi Jing’Ou Jian’s interpreting the Book of Odes are also explored in the study.Key Words: Book of Odes,Wan Shihua,Shi Jing’Ou Jian, Literary interpretation*Assistant Professor,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HUST.54晚明萬時華《詩經偶箋》的文學詮釋一、緒言《詩經》的詮釋,二千年來,大抵來自漢宋學的二個傳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的文学研究的创新王慧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摘要:《诗经》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路与角度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且我们从中探讨了它们从兴起到繁盛的一个大致的发展过程。

限于学力,探讨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当有限,不过,我相信,这样的工作对于我们丰富和完善《诗经》学史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同时也能为现代的《诗经》研究提供很多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诗经》文学研究姚际恒方玉润作者简介:王慧,女,1984.9.6,河南周口人,本科,先秦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2-0002-02一、姚际恒、方玉润对于《诗经》评点手法的使用评点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手法,早在唐代就开始了。

到了宋代,评点风气逐渐兴盛起来。

《四库全书总目》曾经提到:“宋人读书,予切要处率以笔抹”。

故《朱子语类读书法》云:“先以某笔抹出,再以某笔抹出。

”吕祖谦《古文关键》、楼防《迂斋评注古文》,亦皆用抹,其明例也。

谢朽得《文章规范》、方回《赢奎律髓》、罗椅《放翁诗选》,始稍稍用圈点,是盛于南宋矣。

从最初作为一种评价诗歌优劣高下的简短语句,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圈点、旁批、眉评等固定形式的文学批评手法。

经过三百多年的不断壮大,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在八股制研究的现实利益推动下,评点出现了相当繁荣的景象。

评点的对象从开始的诗词文章扩大到经史子集无所不包,评点的作者不仅有李蛰、钟惺、冯梦龙等著名的批评家,而且还包含了社会上众多的无名文士。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评点的手法开始被有些人运用在了《诗经》研究中。

据刘毓庆先生的研究,从现存资料来看,孙镶是用评点诗文的方法评点《诗经》等经书的第一人。

他的《批评诗经》,在《诗经》白文上加点、加圈、加眉批、章批、总批,完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诗经》的字法、句法、章法等艺术表现技巧进行批评,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此书一出,随之出现了《读风臆评》、《毛诗振雅》、《诗经副墨》、《诗逆》等大批评点《诗经》的专著。

一时间,在晚明《诗经》文学研究中,从章法、句法、字法的角度分析诗篇,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作风。

不过,明代以文学评点《诗经》的做法在清代却受到了正统思想的严厉抨击。

《四库全书总目》点评明人戴君恩的《读风臆评》:“纤巧桃仄,已渐开竟陵之门,其于经义,固了不相关也。

”看到了评点这种文学性的批评方式对于《诗经》经学意义的消解;说清人王承烈的《复庵诗说》:“至于注释之中附以评语,如论《周南》云‘《周南》十一篇,抵就文字而论,其安章、顿句、运调、炼字、设想,无一不千古倾绝’;论《女曰鸡鸣》云‘弋禽饮酒,武夫之兴何其豪;琴瑟静好,文人之态又何其雅’。

如是之类,触目皆是。

是又歧入钟、谭论诗之门径矣。

”对《诗经》的字、词章法研究持一种非常明显的轻视态度。

在这种主流评价的影响下,《诗经》的文学评点受到了阻碍,以文学评点《诗经》的步伐开始放慢。

二、姚际恒、方玉润对字词章法等艺术技巧的探讨通过运用评点,结合全篇内容的阐释,姚际恒和方玉润对《诗经》的艺术技巧作了非常丰富的探索,他们从字法、句法、章法、源流等许多角度来分析诗歌的文学价值,提高了人们对《诗经》作为“诗”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的发现。

他们关注比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字句章法的赏析对佳字妙句进行标举是评点方式中最为重要一种传统,历代评点家都非常重视。

姚际恒和方玉润也对《诗经》中出现的众多绝妙好辞进行了赏析。

比如《君子偕老》篇,在字词释义之后又专门论述说:“‘山、河’,‘天、地’,广揽遐观,惊心动魄;传神写意,有非言辞可释之妙。

”《竹竿》篇,姚际恒在“巧笑之磋,佩玉之摊”下面评“简,妙,风致嫣然。

”《大叔于田》篇,姚际恒在“抑盘控忌,抑纵送忌”下评“词调工绝”。

又如方玉润在《柏舟》篇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下评“言婉而挚”,在《兔置》篇的眉评里注“肃肃二字写出军容严肃之貌”。

都能比较敏锐地感受到《诗经》中一些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妙之处。

同时,他们也能继承前代《诗经》文学研究的传统,运用各种诗歌批评术语对这些佳字妙句进行点评和赏析。

比如诗画结合的批评方法,姚际恒评《旎丘》“自问自答,望人情景如画”,《北门》篇方玉润评第二章描写“室家势利之情如画,可谓摹写殆尽。

”(二)指出《诗经》作为后世各种文学形式的起源这个研究角度从魏晋时代开始就被学者使用,以后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姚际恒和方玉润在很多诗篇中都标明对后世文学的启发意义。

比如《君子偕老》,姚际恒说“可为神女、感甄之滥筋”。

《大叔于田》篇,姚际恒说“描摹工艳,铺张亦复淋漓尽致,便为长扬、羽猎之祖。

”《大车》这句,姚际恒评“誓辞之始”。

再如《有女同车》中的“谓予不信,有如皎日”中的“将翱将翔”一句,姚际恒认为“善于摹神”,他说“《神女赋》‘婉若游龙乘云翔’,《洛神赋》若将飞而未翔’,又‘翩若惊鸿’,又‘体迅飞鬼’,又‘或翔神诸’,皆从此脱出。

”方玉润同样也标出了很多。

比如《伯兮》一篇,姚际恒评“自伯之东”一章“宛然闺阁中人语”,方玉润从这里引申出去,说“汉魏诗多袭此调。

”《黍离》篇,方玉润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

此专以描摹虚神擅长,凭吊诗中绝唱也。

唐人刘沧、许浑怀古诸诗,往迹袭其音调。

”《兔爱》篇云:“词意凄枪,声情激越,阮步兵专学此种。

”《漆消》篇谓“开后世冶游艳诗之祖”。

虽然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式,但是姚际恒和方玉润能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他们往往能够站在文学史的高度,不单是从表面形式,更能敏锐地感受这些诗章内在的情感、修辞等细微之处与后世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把握非常到位。

(三)对《诗经》民歌性质的发掘从文学角度来解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对《诗经》民歌性质的探索。

比如《绸缪》,《小序》篇解为“国乱,昏姻不得其时”,朱子也沿用了这种说法,谓此诗是“国乱民贫,男女有失其时而后得遂其婚姻之礼者。

”姚际恒提出,诗篇中云“子兮子兮,如此良人”,这应该是诗人见人成昏而作,所以“如今人贺人作花烛诗,亦无不可也。

”独出己见,令人耳目一新。

方玉润继承了姚际恒的很多观点,并且在姚际恒的基础上走得更远,对《诗经》民歌性质的发掘成果更多。

比如《北风》篇的“北风其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其虚其邪,即亚只且”,方玉润在眉评里说“妖孽频兴,造语奇辟,(下转第页)24作者传达道德信息的功能。

在《天堂消息》中,天堂对于不久人世的姑姑来说是“那么一个地方,(在那里)一切都会得到补偿,正义得到伸张,没有病痛和失落,生活快乐,直到永远”。

[7]她希望能和亲人化解多年的矛盾,真正在死后得以解脱进入天堂。

在基督教传统中,天堂之所以被反复咏唱,在于它能给人美好的希望,鼓励人们忍受病痛的折磨,平静地对待死亡。

虽然当今的人们已经知道,死亡意味着意识的消亡,但人们对于天堂的幻想并没有消失,对活着的人来说,现实虽然不尽人意,但是如果大家以诚相待,与人为善,终将获得“人间天堂”。

正如小说结尾中伯纳德讲课时所分析的:“抛开‘在天堂将获得永恒生命’的美妙之词,基督教教义所剩下的与世俗的人文主义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圣经马太福音》中所讲的上帝的最后审判,其依据不是人们宗教信仰的坚定与否,虔诚与否,而是看他们在生前是否无私地扶贫救弱,是否积善行道。

”[8]作者通过小说告诉读者,面对当今西方宗教信仰的危机,“人们虽然不可一味坚持基督教的神圣权威,不可能无视圣经神话的虚构性,但是人们不能抛弃其中的人文主义的本质,不能否定人对善与美的追求。

”[9]《天堂消息》的场景设置具有很强的象征主义特征,洛奇很明显受到了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对于一个现代主义作家来说,场景不仅仅只是戏剧背景,它完全可以充当某个主人公,并表达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夏威夷就不只是个场景,它几乎可以算是一个人物,一个把人们从日常思维和琐碎里拉扯出来的人物。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夏威夷给了他们逃离平庸的动力和勇气。

“虽然洛奇对这个小岛进行了地理位置和环境描述,但是它的象征意义早已显现在小说题目中了。

”[10]天堂,既指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也指净化心灵的一方乐土。

三、叙事策略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以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线性情节、时间顺序和全知视角叙事者为主要叙事特征。

《天堂消息》的第一部分由一个全知叙事者用全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小说开始时,伯纳德护送父亲杰克赶往夏威夷,去看望他那身患绝症的姑妈厄休拉。

不幸的是刚到夏威夷,杰克就因不懂当地的交通规则而被汽车撞倒,伯纳德也因此邂逅了肇事的女司机尤兰德。

在这一部分,洛奇刻意采用全知的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铺叙,将小说人物尽早地引入作品之中,目的是为以后的叙述作铺垫。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叙事视角得到了转换,集中在了伯纳德一个人身上。

洛奇通过伯纳德长达60页的日记形式“转换叙事视角,达到叙事目的,同时还为小说情节发展提供更多细节,也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些悬念。

”[11]特别是其中他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讲述,接近于忏悔式的自白,强烈地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矛盾,使读者能直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加强了叙事的真实性效果,缩短了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

也正是在这种主观叙事视角的帮助下,尤兰德被伯纳德的真诚所打动并产生要帮助他的念头才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在去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洛奇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来揭示伯纳德痛失信仰的原因。

一段奇怪的冥想以教义问答的形式浮现在伯纳德的脑海中。

他自问自答了“谁创造了你?”“天主为何造你?”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当问到如果不相信与个人有直接联系的天主,是否还能继续保持自身的宗教信仰,即公正、无私、忘我、无欲时,他回答说“不。

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也曾经以为自己能做到,但是我错了。

”[12]这种自问自答式的对话,将伯纳德置于聚焦者的位置,使叙事视角实现了内聚焦的效果,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叙事手法。

以上所讨论的《天堂消息》在叙事视角转换上的现代主义倾向是在现实主义情节叙述的框架内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像许多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带来情节弱化、心理活动凸显导致读者阅读负担加重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角的转换突出了对伯纳德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真实感受的表现,使小说的真实感得到了提升。

除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洛奇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常常使用的拼贴手法作为叙事策略。

在小说第二部分中,洛奇使用了明信片、短信、请帖以及注释等不同文类,给小说蒙上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色彩。

明信片是小说中那些次要人物对夏威夷的感受以及他们旅途、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写照,而注释则是从学术和科学的角度对夏威夷风土人情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有关天堂夏威夷的很多信息。

小说第三部分,在标志着旅行结束的酒会上,叙事策略还包括关于特里和托尼搭救冲浪新手拉塞尔的报刊新闻、夏威夷旅游当局拍摄的广告宣传片以及布莱恩制作的家庭录影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