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知识

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知识

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知识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发生的各类灾害性现象,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能力,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地质部门在近年来加大了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的力度。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标题出发,对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知识进行展开详细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预防方法。

一、地震: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是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对人类的破坏性极大。

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成因、预警系统和自救互救方法。

例如,人们应该知道地震常见的震中距离和震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的安全。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用对减少人员伤亡至关重要。

了解如何识别地震预兆和正确行动,将大幅提高人们面对地震时的应变能力。

二、滑坡:预防为主,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滑坡是由于山体内部土壤结构破坏或水分导致的山地崩塌现象,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进行滑坡预防工作是防止滑坡灾害的关键。

此外,了解滑坡的形成原因和滑坡救援的基本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土地利用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

三、泥石流:预警与疏散是至关重要泥石流是由于大量雨水或地震引发的松散土石快速流动,可造成夺命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泥石流形成的条件、预报预警手段以及疏散避险的方法对于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对疏散路线、安全避险点以及紧急救援措施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泥石流来临时可以及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安全。

四、地面塌陷:如何预防和处置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洞室失稳或人工挖掘等原因引起地表塌陷的现象。

了解地面塌陷的成因和特点,采取预防措施,如合理规划地下水资源利用、检修地下输水管道等,能够大大降低地面塌陷的发生率。

同时,了解地面塌陷事故的处置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尽量减少事故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知识是我们了解和应对地质灾害的重要工具。

地震,滑坡,泥石流

地震,滑坡,泥石流

室内→“伏而待定”
1.避震(灾中)
室外→尽量到开阔空地, 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在学校怎样避震?
在家庭怎样避震?
不要站在窗外!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到阳台上去!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学会处理外伤
2.震后的自救互救 (灾后)
防烟尘呛闷窒息
要有生存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二).滑坡和泥石流的自救
房屋面临滑坡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护坡工程
ct
护坡工程
ct
植树造林
滑坡
(二)泥石流
1.泥石流的概念
2.泥石流形成条件:
地形陡峻 丰富的松散物质 降水集中,多暴雨
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危害→
①堵塞江河 ②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农田、道路 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 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三、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课本第78页)
×
山体滑坡时,不
要沿滑坡体滑动
方向跑,应向滑 坡体两侧跑。
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
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四、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大 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地质条件: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容易 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影响烈度的因素:
①.震级: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②.震中距: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③.震源深浅: ④.人口密度 ⑤.地面建筑抗震性 ⑥.经济发展水平
4.地震的分类
按成因分:构造地震(90%)和火山地震 <3级是微震 按震级分: >5级是破坏性地震 浅源地震(70千米以内) 按震源深度: 中源地震(70~300 千米以内 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常见的地质灾害及防护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及防护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及防护措施一、前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或外部因素作用而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各种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二、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特点1. 地震地震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其特点是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发生不可预测。

2.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山体岩土松散而导致山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其特点是速度快,规模大,危害性强。

3.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等因素引起土石混合物向下流动形成的现象。

其特点是速度快,威力大,容易形成堰塞湖。

4. 崩塌崩塌是指由于山体岩土结构受到破坏而导致山体向下倾斜或坍塌的现象。

其特点是规模大,危害性强。

三、防护措施1. 地震防护措施(1)建筑物设计应符合抗震要求,采用耐震材料和结构,加强建筑物的耐震性。

(2)开展地震预警工作,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3)加强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报的准确性。

2. 滑坡防护措施(1)对于已经发生滑坡的区域,应采取固结、加固、挡土等措施,以减少滑坡面积和规模。

(2)对于潜在滑坡区域,应进行勘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泥石流防护措施(1)对于已经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应采取清淤、挖沟、修筑堤坝等措施,以减少泥石流危害。

(2)对于潜在泥石流区域,应进行勘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崩塌防护措施(1)对于已经发生崩塌的区域,应采取清理、加固、挡土等措施,以减少崩塌危害。

(2)对于潜在崩塌区域,应进行勘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总结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建筑物设计、预警工作、监测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经常会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地震产生的震动力量会导致山体失稳,从而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探讨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一、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1. 地震震动:地震的震动力量是引发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受到强烈的振动,导致山体内部的土层和岩层发生破裂和位移。

这种位移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进而引发滑坡。

2. 断层活动:地震通常伴随着断层活动,即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断层活动会导致山体发生位移和断裂,加剧了山体滑坡的风险。

特别是在断层线附近的山区,地震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滑坡。

3. 地质条件:地震引发山体滑坡还与地质条件有关。

如果山体本身具有较强的倾斜度、脆弱的岩石和松散的土层,那么地震震动容易导致山体滑坡。

此外,地下水的存在也会对山体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4. 触发因素:地震可能成为触发山体滑坡的因素,但通常还需要其他的触发因素共同作用。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土壤湿度变化,使土壤饱和度增加,从而削弱土壤的黏结力和抗剪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降雨或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很可能成为山体滑坡的直接触发因素。

二、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灾害1. 山体滑坡的后果: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往往会带动大量的土石流和泥石流。

当山体滑坡发生时,滑坡物会沿着山坡迅速下滑,并与周围的土壤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这种泥石流具有高速度和巨大冲击力,能够摧毁房屋、损坏基础设施,并对人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堰塞湖溃坝: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还可能导致堰塞湖的形成。

当滑坡物堵塞河道时,河水被拦截形成堰塞湖。

但由于滑坡物通常不是很牢固,当湖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滑坡物可能会崩溃,引发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3. 降雨的影响:地震引发的泥石流还受降雨的影响。

降雨会增加泥石流物质的含水量,使其流动性增强。

尤其是在地震后降雨频繁的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更高。

高中地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案

高中地理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案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学习目标定位]1。

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

分布(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⑪带状或⑫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⑬辽东、⑭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⑮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⑯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1。

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⑰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⑱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⑲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西部较为密集。

其中以⑳秦岭—错误!川西-错误!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

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思考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答案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答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及应对措施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及应对措施

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及应对措施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破坏,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这些次生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因此,了解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一、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原因:1.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会导致地壳的震动和变形,进而影响山体的稳定性。

尤其是在地震震中附近的山区,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质变化,会使得山体松散,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2. 岩石结构和断裂带:地震会导致岩石结构的破坏和变形,使得原本紧密结合的岩层发生滑动。

同时,地震还会增加断裂带的活动,加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3. 土壤湿度变化:地震会造成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土壤湿度发生变化。

湿度的增加会使得土壤变得松散,减少了其黏结力和抗剪强度,从而增加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4. 地形和植被覆盖:地震常常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这种地形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此外,植被覆盖不足也会导致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易受地震影响而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二、应对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措施:1. 加强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能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甚至几分钟发出预警信息,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逃生和避灾措施,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测:通过对地震活动、地表变形、土壤湿度等指标的监测与预测,及时发现滑坡和泥石流的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 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在山区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布局房屋、道路等建设,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

4. 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在可能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域,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5. 建设防护设施: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挡土墙、护坡工程等防护设施,以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和扩大。

地震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地震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地震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害和破坏。

而在地震发生后,泥石流往往是灾害的常见伴随现象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一、地震造成的地质变动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动,进而影响山体的稳定性。

当地震能量释放时,岩石会发生破裂、位移和变形,使得原本稳定的山体结构遭到破坏。

此时,岩层的破碎和位移会产生大量碎石和土壤,形成了泥石流的前提条件。

二、地震诱发的滑坡地震发生后,地表的震动会使山坡上的土石质量失稳,以滑坡的形式迅速下滑。

这种滑坡现象在地震震中区较为普遍。

滑坡的土石质量高速下滑时,会带动大量的松散物质,形成滑坡泥石流。

三、地震引发的崩塌地震能量释放后,山体中的岩石受到冲击,容易发生崩塌现象。

崩塌是指山体上特定区域的岩石和土壤以快速的速度塌下,并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堆积体。

崩塌堆积体在山坡上沿着较陡峭的路径滑动,将大量土石质量推入河道或者河谷,形成泥石流。

四、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地震震动的剧烈程度、地质条件、山体形态等因素会影响地震后山体的稳定性。

当地质条件较差、地震震动强烈时,山体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崩塌。

山体崩塌不仅会导致泥石流的形成,还会将大量的土石质量推入河道,加剧泥石流的规模和强度。

综上所述,地震对于泥石流的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

地震引起的地质变动、滑坡、崩塌和山体崩塌等现象都可能成为泥石流的形成因素。

因此,在地震后应加强对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测,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1. 吴开东. (2003).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形成机制与特征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1(1), 125-129.2. 王利民 & 廖慧斌. (2009). 川西地震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永远的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31-135.3. 王连云, 董翠娥, & 姜文华. (2000). 地震泥石流与冲淤积关系的初步探讨. 灾害学, 15(2), 32-36.4. 王宝晟, 宋秀敏, & 冯跃华. (2008). 应用GIS与RS技术进行震区泥石流灾害评价——以汶川县为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3), 110-115.。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袁)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袁)

以西: 呈带状或片状
(二)滑坡 我国滑坡形成的原因
内在因素: 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
构及外表形态
外部因素: 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
人类活动
我国滑坡的分布
空间分布:
以大兴安岭、 太行山、巫山、 雪峰山为界 东部: 稀疏
西部: 密集
时间分布:
6-8月
拓展
1. 我国多滑坡泥石流原因:
山区面积广大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69227名同 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 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 损失8451亿多元。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 频率高
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1.地处板块交接处:亚欧板块与印度 板块,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2.多山地,断层。
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一)泥石流
暴雨泥石流: 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
气候过渡带
冰川泥石流: 102°E 以西的高原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暴雨或区
以燕山、太行山、 龙门山、邛崃山、 大凉山和乌蒙山 以东:呈零星分布 一线为界
(3).滑坡和泥石流的自救
房屋面临滑坡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
山体滑坡时,不
要沿滑坡体滑动
方向跑,应向滑 坡体两侧跑。
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
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三、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一)成因上的关联性
我国川、滇、黔地区多地质灾害
位于 板块 交界 处 地壳 活动 强烈 多地震 季风 气候 暴雨 集中 滑坡、 泥石流 多发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一、地震灾害治理措施地震是地球表面产生的振动现象,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 建筑结构改造:加固房屋建筑结构,使用抗震材料和技术,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的冲击,并减少人员伤亡。

2. 建立地震监测系统:通过布设地震监测仪器,可以及时掌握地震活动的情况,提前预警,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影响。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增强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

二、滑坡灾害治理措施滑坡是由于重力作用和水力作用引起的土壤和岩石的向下滑动,致使房屋损坏和公路中断。

为了减轻滑坡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 加固滑坡体:通过采用锚杆、钢筋网等技术手段,加固滑坡体,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

2. 引导水流:通过设置排水管道、挡水堰等措施,引导水流,减少因水流入滑坡体而导致的滑坡现象。

3. 疏通排水系统:定期清理疏通滑坡周围的排水系统,确保水流能够顺利排出,减少滑坡的发生。

三、泥石流灾害治理措施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发生溃决,导致大量土石流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灾害。

为了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 构筑防护堤坝:在泥石流易发区域设置防护堤坝,能够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少对附近居民和农田的破坏。

2. 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通过植被的根系来固定土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质形态和水文条件,及时预警,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威胁。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包括地震灾害、滑坡灾害和泥石流灾害三个方面。

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震
地震
二. 地震分布
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海四
西

藏云 南
台 湾
世界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
课堂练习
2021年10月18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 度8千米。据此完成1~2 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地方称为震 源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
直线距离称为震 中 距 。
地 震的表示
地震烈度|反映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一 次 地 震 只 有 一 个 震 级 。 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烈度海域的 大 小 与 震 级 、 震 源 深 度 、 地 质 构 造、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示意图
滑坡
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 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产生的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 ·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向滑 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 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的 “汶川大地震”,震级为 8.0级,最大烈度达十一度。
1.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Geological formation principle of earthquake
•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 生倾斜或弯曲,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 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 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2、我国地震的分布: 我国的地震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我国的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我国地震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与我 国高大山脉走向基本相同);大陆东部 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合四川、黑龙江、新疆、云南
频 率 高 , 强 度 大
资料三:
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 分 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 布 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 范 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8次,最大震级为8.5次,共 围 有3次,即:1668年山东吕县剡城地震、1920年宁夏海 广 原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 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556年陕西华 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 数最多的一次地震。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 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 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 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 达700万间。
二、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泥石流 滑坡
(一)泥石流
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 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泥石流的成因
探究活动:山区发生泥石流
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方 面的条件是什么?
地形: 坡陡谷深的山区(便于集水集物) 自 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然 岩石: 原 稀少,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因 植被: 气候: 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
高考链接
1.(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3题)在图3所示的山 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探究
1、我国为什么多发生地震?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1).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 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
(2).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 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 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 发 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原动力
地震規模8.0
震源深度約12公里
汶川地震示意图
3、我国地震的分布:
资料二: 2004-2005年中国部分破坏性地震
2005年04月08日 2005年04月06日 2005年03月06日 2005年02月15日 2005年02月01日 2005年02月19日 2004年10月19日 2004年10月15日 2004年08月10日 2004年07月12日 2004年07月03日 2004年06月29日 2004年05月23日 2004年05月19日 2004年05月01日 西藏仲巴县6.5级地震 频 新疆乌什县5.1级地震 率 台湾宜兰沿岸东海中5.6级地震 高 新疆乌什6.2级地震 , 台湾宜兰6.3级地震 强 台湾台东与花莲间发生5.0级地震 度 云南保山发生5.0级地震 大 台湾以东海中6.2级地震 云南鲁甸昭通5.6级地震 西藏仲巴县与隆格尔县间6.7级地震 西藏班戈5.2级地震 青海治多5.3级地震 西藏班戈、青海海西间5.3级地震 台湾以东沿海6.7级地震 中国台湾莲花5.2级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浅, 危害大。
据统计,在唐山地震中死亡的人员共有 24.24万人,重伤16.46万人;造成截瘫患者 3817人,失去父母的孤儿4204人,轻伤仍 需治疗者达36万之多。
唐 山地震 震级为 7.8级, 它代表 的能量 是 3.2×1016焦耳,这相当于一个12.5万千瓦发 电机组连续运转8年的总发电量,相当于 1945年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400颗原子弹同 时爆炸!

学案5: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学案5:1.2.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分布(二)【学习目标】掌握1.主要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危害,2.世界主要灾害带的位置和所发生的自然灾害。

3认识给出图像数据中所显示的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4.区别泥石流与滑坡、干旱与旱灾等概念。

【自主学习】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定义: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17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震级:表示地震释放18 大小的等级。

(3)烈度:表示地面遭受地震的程度。

影响因素a震级b震源深浅 c 震中距d地质构造e地面建筑(4)地震带:环19 地震带和20 地震带。

(5)地震构造a.图中C为④________、B为⑤________、BC为⑥____________、AB为⑦__________。

b.D位于⑧________线上,是指地面⑨____________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危害类型滑坡泥石流概念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21 ,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影响滑坡强度因素 a 滑坡体23 b 滑坡体24 c 滑坡体25d 滑坡体移动26探究(结合课本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各是什么?2.简述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点?随堂检测1.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A.震源深浅B.释放的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D.震中距远近2.下列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火山活动有关B.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中C.5级以下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D.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3.天津距唐山约105千米,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两地的震级和烈度(地面所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A.两地的震级和烈度都相同B.唐山的震级和烈度比天津大C.唐山和天津烈度相同D.两地震级相同,但唐山地震烈度比天津大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可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B.山西汾河谷地、陕西渭河平原是我国主要地震带之C.一个7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60个5级地震D.火山喷发是地球上特有的自然现象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我国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2篇)

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2篇)

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发的各种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由于地质灾害牵扯范围广、威力大,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成为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三种常见地质灾害,分别进行防灾应急预案的讨论。

地震是地球活动的常见表现之一,也是最为破坏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灾害的防灾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预警与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地震活动迹象,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2.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规范地震预警的发布与应对流程。

3.建立地震应急机制:完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应对地震灾害。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危害范围广,威力强,因此制定滑坡防灾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滑坡防灾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滑坡预警与监测: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滑坡地区的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滑坡活动的迹象,提高对滑坡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2.滑坡危险区划定:对滑坡易发区进行划定,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

3.加强预案宣传与培训:加强滑坡防灾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公众的滑坡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规范滑坡预警的发布与应对流程。

4.滑坡防灾救援措施:完善滑坡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应对滑坡灾害。

泥石流是一种由暴雨洪水冲刷土壤和岩石而形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防灾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泥石流活动的迹象,提高对泥石流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2.加强防治工程建设:对泥石流易发区进行治理,加强山体的固定和排水措施,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开展宣传与教育:加强泥石流防灾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泥石流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规范泥石流预警的发布与应对流程。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天山地震带 昆仑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台湾地震带
西部主要 地震带 阿尔泰山地震带
祁连山地震带
东部主要 河北平原地震带 地震带
汾渭地震带 燕山地震带 秦岭地震带
东南沿海地震带 郯城庐江地震带
红河地震带
大 陆 东 部 地 震 活 动 比 西 部 弱
1.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成因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 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 1/3 左 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 1/2。网络图分析我国地震的分布、 成因与危害如下:
探究
1、我国为什么多发生地震?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1).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 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
(2). 我 国 处 于 世 界 两 大 地 震 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 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 发 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原动力
3、我国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点分布
4.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 些地区是泥石流和滑坡多发区? 提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原因: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 坡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 黄土、喀斯特等物质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 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严重 我国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的地震记录:
5级以上的地震约1200多次,平均每年14次 7级以上的地震80多次,平均每年1次 8级以上的地震9次,平均每10年1次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典型案例分析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典型案例分析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典型案例分析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能够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除了直接引发建筑物的倒塌和人员伤亡外,地震还可能诱发其他次生灾害,如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由山体滑坡或雪崩携带大量碎屑和水流组成的混合物,具有极高的破坏力。

本文将分析几个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地震引发泥石流的过程和影响。

案例一: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这场地震导致近7.5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对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形陡峭,土壤松散,是泥石流发生的高风险区域。

汶川地震发生后,满目疮痍的景象令人痛心,大量的泥石流淹没了村庄和道路,阻断了救援车辆的通行。

正是由于该地区地质条件,地震引发的泥石流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案例二:1999年台湾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规模7.6的地震,造成震中及周边地区的严重破坏。

地震触发了台湾东北角山脉上的许多滑坡和泥石流。

其中最显著的案例是位于台北县瑞芳区的基隆河,河道陡峭且容易被堆积在上游的大量碎屑所阻塞。

地震导致山体坍塌,形成大量滑坡和泥石流,从而堵塞了基隆河的水流。

泥石流冲击着河岸,瞬间淹没了附近的建筑物和道路。

此外,由于泥石流冲击的力量巨大,基隆河的堤坝也发生了决口,导致城市进一步受灾。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可怕破坏力。

案例三: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规模为7.8的地震。

这场地震是近现代中国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造成了近24万人死亡。

地震引发了唐山市及周边地区的泥石流,其中最重要的案例是震中涉县。

该地区地势陡峭,土壤较为松散,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了居民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唐山大地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揭示了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对城市化地区的威胁。

地震与土壤稳定性: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地震与土壤稳定性: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对土壤稳定性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山区地区。

地震可能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讨论地震与土壤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一、地震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1. 地震震动:地震的震动会使土壤发生变形和破坏,尤其是在强震发生时。

地震震动会导致土壤的液化现象,使土壤失去稳定性,进而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 断层活动:地震常常伴随着断层活动,断层运动会造成地表地壳的破裂和错动,进而导致土壤的破坏和位移。

这些断层活动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土壤层结构,降低土壤的稳定性。

3. 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引发次生灾害,如余震、地面塌陷等。

这些次生灾害会导致土壤的进一步破坏和位移,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1. 滑坡:地震震动和地表位移会使土壤失去稳定性,导致山体滑坡的发生。

滑坡会造成土地的塌陷和位移,对人类居住区、农田和交通线路造成严重破坏。

滑坡还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发洪灾。

2. 泥石流:地震诱发的滑坡和山体崩塌会导致大量土石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高速流动、毁灭性强的特点,能够迅速席卷河谷和山区,破坏房屋、农田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应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措施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到地震活动的发生,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2. 土地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高风险地区进行居住区、农田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禁止盲目开山、挖掘和破坏植被。

3. 加强工程建设和维护:在地震高风险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应采取防震设计和加固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定期检查和维护已有工程,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

4. 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特别是在山区和河谷地带。

植被能够增加土壤的抗冲蚀性和稳定性,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应急预案

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应急预案

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应急预案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应急预案为确保学校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项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1、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XXX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XXXXX2、主要职责(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抢险物资保障,加强管理。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二、临震应急行动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

各相关机构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

3、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行。

4、加强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基层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三、震后应急行动1、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连续的急促铃声和呼喊声),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上课时间:各班学生在上课教师的组织下立即撤出教室到操场中央避震;所有校内其他人员立即撤到操场中央。

(2)迅速关闭电源、各种火源,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灾害。

地震后的泥石流警惕次生灾害保持警惕

地震后的泥石流警惕次生灾害保持警惕

地震后的泥石流警惕次生灾害保持警惕地震是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往往会导致许多灾害性的后果。

其中,泥石流作为地震的次生灾害之一,给灾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在地震发生之后,我们需要保持警惕,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来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伤害。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震后的泥石流警惕及应对之策。

一、了解泥石流的基本特征泥石流是由于地震等地质灾害引发的一种流态泥土和碎石混合物流。

其特点是流速快、冲击力大。

通常由于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或石质土壤液化造成,泥石流威力极大,对人类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了解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对于地震后的防范工作至关重要。

二、应对地震后泥石流的预防措施1.建立监测系统在地震发生后,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及时掌握地震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情况,及时预警,将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降到最低。

2.引导疏散群众地震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引导疏散群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和救援人员应该利用各种方式通知居民,引导他们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以避免次生灾害给人们带来伤害。

3.修复山体和河道地震后,山体滑坡和河道变窄等情况使泥石流易于形成。

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修复山体、清理河道等,以减少泥石流的形成和蔓延。

同时,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加固山体和河道的稳定性也是相当重要的。

4.加强宣传教育地震后,加强对泥石流的宣传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泥石流的危害,提醒人们保持警惕,遇到地震后的异常现象要及时报警并听从专业人员指导,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减少次生灾害的损失。

三、地震后的泥石流警惕的意义地震后的泥石流警惕对减轻次生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震后,泥石流往往是灾区人们面临的一种主要威胁,只有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其次,地震对山体和河道稳定性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因此,通过地震后的泥石流警惕可以更好地减轻后续次生灾害的影响。

高中地理专题——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专题——地质灾害
考模式
危害: 危害: 各个方面 分布:时空 分布: 特征的判读 成因: 成因: 多种因素 对策: 对策: 多种措施
某种自然灾害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可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两个方 面来考虑:一般来说,人口城镇多, 面来考虑:一般来说,人口城镇多,经济发达地区 自然灾害的绝对量较大,而相对量较小( 自然灾害的绝对量较大,而相对量较小(经济问题 抗灾减灾能力强); );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绝对量 大,抗灾减灾能力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绝对量 较小但相对量大。 较小但相对量大。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差异要突出灾害自身 等级差异和当地人口多少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 等级差异和当地人口多少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 灾害带来危害的差异。 灾害带来危害的差异。
因为舟曲泥石流,要特别关注这类地质灾害。 因为舟曲泥石流,要特别关注这类地质灾害。
滑坡 滑坡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水分的诱发作用明显。与 滑坡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水分的诱发作用明显。 外力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的最大区别是整体下滑。 泥石流的最大区别是整体下滑。 1、形成原因:内在因素(岩体、土体性质,内部 、形成原因:内在因素(岩体、土体性质, 结构,外表形态——起伏较大),也有外部(地 起伏较大),也有外部( 结构,外表形态 起伏较大),也有外部 下水,暴雨,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 下水,暴雨,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 断层面的存在、滑动性的产生、重力的大小。 即断层面的存在、滑动性的产生、重力的大小。 2、明确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如课文中的例子:修路 、明确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如课文中的例子: 建房、岩性差别、断层、暴雨。 建房、岩性差别、断层、暴雨。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的判别。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发生的可能性的判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一、地震1、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地震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2、要素:震源(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相对应有地面上的点)地震波:①纵波(P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传播;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最慢②横波(S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所以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传来,震中附近的人会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人们又会感到左右摇晃)3、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

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多倍4、分类:按震级分类地震按震级可分为: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4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按震中距分类地震按震中距可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3类。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

按震源深度分类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

按成因分类(一):构造地震(Tectonic Earthquake)由构造运动所引发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此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世界上绝大多数震级较大的地震均属此类型。

此类地震的特点为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破坏性也最大。

因此,构造地震多为地震研究的主要对象。

例如921集集大地震及最近新疆巴楚的大地震均属此类。

(二):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活动时,岩浆及其挥发物质向上移动,一旦冲破火山口附近的围岩时即会产生地震(图7-7)。

此类地震有时发生在火山喷发前夕,可成为火山活动的前兆。

有时直接伴随火山喷发而发生。

通常火山地震的强度多不太大、震源也较浅,因此,其影响的范围也较小。

此类地震为数不多,主要见於现代火山的分布地区。

(三):陷落地震(Depression Earthquake)石灰岩地区,经地下水溶蚀后常可形成许多地下洞坑,如果坑洞不断地扩大,最后导致坑洞的上覆岩石突然陷落,由此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

此类地震震的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主要见於石灰岩及其它易溶岩石地区如岩塩、煤田发达的地区。

(四):诱发地震(Induced Earthquake)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例如水水库地震和人工爆破地震等。

水库地震为由水库蓄水而引发的地震。

因为水库蓄水后,厚层水体的静压力作用改变了地下岩石的应力,加上水库中的水沿著岩石裂隙、孔隙和空洞渗透到岩层中,形成润滑剂的作用,最后导致岩层滑动或断裂,并进而引起地震。

此种地震的起因为水库的压力,但地震形式为属於断层地震。

地下核爆炸时产生的短暂巨大压力脉冲,也可诱发原有的断层再度发生滑动因而造成地震。

预测试题一:综上所述,雅安芦山地震属于哪一个类型的地震?从序列特征分析,雅安芦山地震又属于哪个类型的地震?答:此次的雅安芦山地震属于构造地震;从序列特征来分,有孤立型地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双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

按照划分,雅安芦山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构造地震。

预测试题二:雅安芦山所处的地震带是?答:雅安和汶川同属一个地震带,即是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属于龙门山断裂带。

预测试题三:常识题(1)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多少倍?A、10B、30C、100(2)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引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A、地震次生灾害B、地震直接灾害C、地震诱发灾害(3)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

A、台湾西藏新疆云南B、台湾西藏云南河北C、台湾西藏云南四川答:(1)B (2)B (3)A5、分布规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

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

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6、分布(1)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详见教材P13)(2)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害。

(教材P30)①、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②、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③、我国地震分布特点:呈明显带状分布;分布不均匀;西多东少④、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A 、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B 、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7、形成机制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其发生过程如下所示: 地壳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变形――→变形积累岩石破裂、错动――→能量急剧释放地震波――→传播地面震动 8、特征突发性强,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周期性9、危害 毁坏建筑物、交通线路等,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10、地震灾害的防避(步步高P45)11、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震灾害的管理,建立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二、滑坡、泥石流1、滑坡(1)定义: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2)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3)发生机制:2、泥石流(1)定义: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及巨大的砾石(2)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4)发生机制: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三个基本控制因素,包括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3、滑坡、泥石流的比较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发生地点 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作用力 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 诱因 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特点 突发性;破坏力极强4、(1)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材P31 32)(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 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3)时间分布特点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 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4)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5)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6)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7)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注: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 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5、滑坡、泥石流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减灾工作 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 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例题】2012年云南多次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下图为泥石流 示意图及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泥石流示意图推测云南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正确的是①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松软破碎②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且暴雨日数多③山高坡陡,地表崎岖④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A.朝河流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B.垂直于河谷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C.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D.原地不动,等看清泥石流的准确前进方向再做决定补充:1、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多发,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