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

合集下载

关于新城规划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新城规划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新城规划建设的认识与思考摘要:当前,国内的新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城肩负着扩展城镇空间、疏导老城人口和产业的重任。

在此过程中,有些城市新城建设成绩斐然,新城和老城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有些则过度超前,形成所谓的“鬼城”,饱受非议。

本文通过对厦门海沧新城的规划建设回顾总结,希望能加深对新城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新城规划;差异化;海沧当前,我国人口正加速向城镇集中,2010年底城市化率已近5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大城市城市空间和功能逐渐向外延伸,出现大城市郊区化现象。

大城市郊区化过程出现了不少新的城市问题,诸如缺乏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郊区建设无序蔓延,缺乏有效管理,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等。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少大城市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以新城建设来完善引导城市郊区化发展。

厦门市也于2000年重新组织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城市框架从“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转变,加快推动岛外新城建设,海沧新城有幸成为岛外第一个启动的新城规划建设项目。

一、背景介绍为促进厦门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高厦门在国家甚至国际的形象及地位,制定了厦门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海沧的发展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的第一步。

同时,随着海沧近10多年建设的需要,以及海沧台商投资区大型港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建设,建设满足人们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便显得尤为重要。

2001年海沧新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启动,历时两年,完成了海沧CBD的概念规划设计,海沧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一)规划范围海沧新城以海沧大道为界,分成滨海绿带和内湖周围两部分,西面及西北面以兴港路为界,南面到疏港路及博坦码头,东至滨海绿化带,北到海沧大桥西引线,规划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本区属于新开发区,大部分用地为滩涂虾池、农田村庄等,对规划设计极为有利,但本区已批未建用地较多,用地调整工作难度较大。

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探究

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探究
建设 历程 大致 可 以划 分为 三个 阶段 : 是建 国初 期 , 一
方 面 , 城 市边 缘 区பைடு நூலகம்大 规 模 开辟 了许 多不 同职 能 在
类 型 、 同发展 目标 、 同景 观 特 征 的新 城 区 , 市 不 不 城 建 设 的重 心开 始 由 中心 城 区 转 向新 城 。例 如 , 以珠 三角 、 长三 角 和京 津唐 地 区为代 表 的城 镇密 集地 区 ,
20 0 9年 5月
M A Y . 09 20
我 国新 城 建 设 的 动 因 、 问题 及 对 策探 究
邵 明哲 沈 正平 ,
( . 州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学 院 ,江 苏 徐 州 2 1 1 ; 2 江 苏 省 淮 海 发 展 研 究 基 地 , 苏 徐 州 2 1 0 ) 1徐 2 1 6 . 江 2 0 9
需进 行 城市 地 域 空 问 结 构 的 调 整 和 功 能 布 局 的 优
收 稿 日期 :0 90 —6 2 0—11
( ) 二 新城 建设 是 地方 政府 推 动城 市 与区域 发展
统 的第 一 产业 已几 乎 不 复存 在 , 业 结 构 也 向城 市 就 转变。
但 也 应 当看 到 , 随着 工 业 化 和城 市 化 的快 速 伴 发展 , 国城 市也 出现 了人 , 我 口膨胀 、 地规 模急 剧 扩 用
大、 交通 拥挤 等 问题 , 市运 行 承受 巨大 的压 力 , 城 急
目前 , 国城市 化 已经进 入 快速 发展 的新 阶段 , 我
城 市 化 率从 1 0多 年 前 的不 足 1 %增 长 到 了 4 , 8 5 并 呈 继续 加 速态 势 。新城 建设 成 为实 现快 速城 市化 的重要 形 式 , 而且 新 城 建 设 本 身 也 推 动 了区域 城 市 化 。首先 , 城建 设促 进 了人 口城 市化 , 城所 在 的 新 新 农 村人 口失 去 农 业 用 地 , 地 转 化 为 城 镇 人 口。 同 就 时 , 为产 业 聚集 区 , 吸 引外 部 人 口 的聚 集 , 城 作 它 使

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新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城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城市的扩展区域,新城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更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新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城的现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的建设兴起。

新城具备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中,新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常常面临着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新城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可能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在新城发展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新城发展需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新城的居民需要基础设施如医院、学校、交通等的配套支持,这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吸引人才至关重要。

此外,新城的发展也需要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形成良好的产业合作和互动。

新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跨区域合作,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和加强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新城的产业竞争力并促进经济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新城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首先,新城将更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经济的兴起,新城应加强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新城由传统的产业转型为高科技产业基地,提升新城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新城发展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现。

此外,新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新城应注重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和文化等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化解四大矛盾是提升新城建设生命力的关键-最新资料

化解四大矛盾是提升新城建设生命力的关键-最新资料

化解四大矛盾是提升新城建设生命力的关键新城建设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历史的变迁,发达国家新城建设逐步放缓。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新城建设也历经半个世纪,经验、教训颇多。

中同新城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为新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埋下隐患,影响新城功能的发挥和生命力的提升。

总结国内外新城建设的成绩和不足,并进行深入反思,对化解中国新城建设四大矛盾、把握新城建设方向、提升新城建设生命力,将有所裨益。

一、国际新城建设的演进及经验教训新城建设理论源自英国社会学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

1902年霍华德提出建设“田园城市”的主张,力图寻找一条化解大城市矛盾的城市发展新路径,协调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

“田同城市”成为新城建设理论的滥觞。

1918年,奥斯本首次提出“新城”概念并充实了“田同城市”思想。

此后,新城建设成为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演进,新城建设理论在建设理念、指导思想、决策方法、发展趋势等方面得以充实和丰富并指导实践。

与新城建设背景理论发展相适应,主要发达国家最早进行新城建设。

1903~1919年,英国先后建起两座“田同城市”,制定了《房屋法》,鼓励新城建设。

二战后,国际新城建设进入高潮,1946年英国颁布《新城法》,1965年法国提出《巴黎地区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指导纲要1965~2000》(简称SDAURP)规划并在巴黎南北两侧建立5座新城。

1975年,国际新城会议召开并成立同际新城协会,英国还成立商业性专门机构,为新城建设服务。

欧、美、日等国陆续创造了自己的新城模式,新城建设走向成熟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T业和大城市的过度集聚,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巾同家也开始进行新城建设。

他们基本秉持欧洲国家的理念和模式,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新城建设多不成功。

上世纪90年代,面对新城困境和难以根除的大城市病,又出现许多新城理论,如卡尔?嘉瑞努的“边缘城市”理论、埃里克森的“动态理论”、卡斯泰尔斯的“流动空间理论”以及新兴的“网络城市理论”,力图重振新城建设。

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及思考

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及思考

Y圆桌论坛UAN ZHUO LUN TAN 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及思考吴鸣摘要:我国的新城新区通常被定义为广义上的新城新区,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适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城市生态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由国家出资规划建设,并独立于旧城区的新的城市空间单元。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于新城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必须积极思考对策,针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充分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启示。

所以说,本文将主要围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对策以及思考展开讨论,并根据相关事实情况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城新区;开发建设;问题;对策;思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仅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城镇一体化,在我国内陆地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大量在建的新城新区,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由于这些新城新区所处的环境都比较绿色健康,通常都是选择远离旧城区的位置,生态环境条件比较好,那么如何合理地规划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保证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出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下文将主要讨论这一方面的相关事宜。

一、目前我国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一)新城新区规划发展杂乱泛滥我国的新城建设已经呈现出规划泛滥的问题,这一点是阻碍着我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西方国家数十年内城镇化的历程,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的。

比如它的规划发展杂乱泛滥的现象经常出现,一些奇怪建筑与千城一面共同存在和土地浪费惊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对于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者对于城市建设初期的规划统筹思考不到位导致的,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城泛滥发展成为鸡肋的现象将会逐渐蔓延,最后导致新城发展失控。

中国新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新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新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之一。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具有启示。

一、发展经济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发展经济是城市化的基础。

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规划应注重发展可持续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发展可持续性,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识。

中国城市规划提出了“人性化城市”、“绿色城市”等概念,注重人文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保障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注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化进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城市交通、自来水、供电等方面。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四、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创业或参与城市化建设,提升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水平。

同时,在农村地区也推广了一系列城市化的建设,如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

五、注重城市的创新和活力城市的创新和活力是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城市的活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枣庄市市中区住宅建设开发公司 甘信标 枣庄市台儿庄区建筑设计院 张 越[摘 要]本文从新城的定位、规模、城市特色及规划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城 问题 启示 正如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我国各种类型的新城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中国新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一些问题。

以下分别就新城的定位、规模、新城特色及新城规划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1.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1.1新城的定位新城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很多城市的实践中都卓有成效。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城建设不是发展城市的唯一方式。

新城的设置是有其内在的理论依据和客观现实基础的,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而切忌盲目开发、贪大喜功。

如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其加尔各答城创建新城的历史可追溯到60年代晚期,当时的新城(Kalyani)代价高昂却是彻底的失败。

作为规划城市,它的重要功能是邦政府的新驻地,但政府雇员拒绝迁入,至今野草遍街,路灯未亮,成为十足的规划灾难。

在我国新城建设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训。

如广州市,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城市建设四处开花:在城市东南方向,就有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南沙咨询科技园、广州科技城、广州生物岛、广州国际会展城、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17家不同类型的新开发区,并规划了广州新城,造成新区投资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不能合理组织交通,形不成规模,同时老城区缺乏改造与更新,整个城市建设处于一种极为混乱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对新城的准确定位关乎到新老城的关系。

从英国新城建设的历程我们能清楚的看到这个问题。

1976年斯特拉思克莱德地区的一份报告中说:“本地区内新镇得以建设是牺牲老地区内迫切需要的改建而取得的”。

在我国也是如此,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区建设,而可能忽略了对于老城的改造与建设。

我国新城建设发展过程和启示

我国新城建设发展过程和启示

从新 城 建设 的 目的来 看 , 主要是 为 了有 效 的缓解 中心 城市 的 人 口及 环境 压力, 成 为中 心城 市 的功能 分 区 , 形成 “ 反磁 力作 用 ” , 吸引 中 心城 市 的人 口和 产业 。 新 城距 离 太 近容 易被 主城 吞并 , 不能 达到 分担 压力 的作用 。 距 离太 远会 导致 新城 成 长不 足 , 易 于夭 折 。 所 以选 址 既要 有一 定独 立 性 , 又 不能 与 主城脱
d臣口圜
建筑理论与设计
我国新城建设发展过程和启示
摘要 : 文章 以国外 大城 市新城 建 设经 验 为指 导 , 通过 分 析我 国 新城建 设 发现 现状 , 得 出 以下 结论 : 我 国的新 城建 设要 有 完善 的城 镇 空 间结 构 , 良好 的政 策环 境和 市场 化机 制 , 融资渠 道逐 渐 多元 化发 展 , 有 合理 的 交通 规划 , 做 到 可持 续发 展 。 关键 字 : 新 城建 设 ; 启示; 可 持续 发展
离联 系 。
的教训 , 使新城建设与区域整体的健康稳定发展相辅相成 , 逐步完善城镇体
系。
新城 的发展 势 必会 吸引 不 同社 会 阶层 的人 口 ,新 城 的 阶级 分 化 十分 明 显, 因此要制定相应政策, 保证弱势群体 的利益, 同时要防止人才的流失 , 促
进新 城又 好 又快 发展 。 3 . 2完善政 策环 境 , 建 立 良好 的 市场化 机制
新城建设提供 了资金及管理上的支持。
1 . 2重 视新 城 和旧城 的 协调 发展
很多 大 城 市将 新 城建 设 选 址 定 为郊 区 , 在郊 区建 设 新 中 心 的 同时 , 往 往
忽略了城市中心区的重建。新城数量和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会在一定程度上 加剧 旧城的衰落, 美国和英国都 曾面临同样的问题 , 并被迫削减新城建设的 计划 , 开始 发展 旧城。因此 新 城 和旧城 的建 设 一定 要协 调发 展 , 妥 善处 理 其关 系, 建造 合 理有 效 的空 间构 架 , 既 要支 持新 城 的快 速发 展 , 又要 确保 主 城 的经 济活 力 , 有 计划 地 实现 经济 重点 转移 , 确保 整体 的协调 发展 。

浅析我国新城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析我国新城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析我国新城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新城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虽然新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新城建设的负面影响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首先,新城建设在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新城建设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征用,这会导致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破坏农田和湿地等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新城建设规模庞大,往往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供应,这会增加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压力,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同时,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新城建设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和健康风险。

针对新城建设的环境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约束土地开发行为。

其次,应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和能源设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应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能力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和生活质量。

除了环境问题,新城建设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新城建设往往带来土地流转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给原有农民和低收入人群带来财产和收入的损失,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其次,新城建设也会带来人口流动和社会融合的问题。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会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给城市带来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同时,新城的建设也需要不同地区的居民进行社会融合,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针对新城建设的社会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提供补偿和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原有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公。

其次,应加强对新城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跟上新城的建设进度,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促使居民主动适应新城环境。

同时,应加强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区的居民融合和交流,打破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十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十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建设已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新城的建立可以缓解老城区的人口和资源压力,提高城市整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新城建设也伴随着很多问题,如规划不合理、建筑质量差、管理不到位等。

因此,如何促进良好的新城建设和管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城区的规划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规划要符合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城镇化和人口分布的合理化。

同时,在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协同,强化区域联盟的作用,以共同研究和制定对策,增强规范与可行性。

其次,建筑质量应该得到重视。

新城区的建筑质量关系到城市形象和居住者的安全与舒适,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监管和评估。

同时,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科技和环保的应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建筑与空间的结合应该以实现多样化、人性化、绿色化为出发点,设计要更有创意,更具功能性。

最后,城市管理的改进是新城建设和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的管理应该注重公正、透明、高效,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不是政治考虑。

城市管理应该创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特别是在面对日益增加的城市化问题时,城市管理应该注重资源共享和区域联盟,促进城市发展对外的合作与交流。

综上所述,新城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多方面的改进。

规划、建筑质量和城市管理应该共同发力,促进新城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后,我们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使之更加美好、健康和繁荣。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城建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城建设直接关系着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新城建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城建设的概念新城是指在城市规划范围内、新建的城市区域,通常位于原城市开发区的边缘或周边地区,可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和公共设施等。

三、新城建设的意义1. 缓解城市人口压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出现了人口过剩的问题,新城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因人口过剩带来的种种问题。

2. 提高城市品质:新城建设具有较好的规划和创新特色,可以提高城市品质,吸引移民和游客,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使得新城发展更具有竞争力。

3. 促进市场和产业转移:新城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产业和市场转移,可以促进就业和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4. 推动城市绿化建设:新城建设不仅需要注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环保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

四、新城建设的发展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新城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2018年11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新建面积不少于130万平方公里,每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14平方米。

五、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规划不精准:有些新城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没有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新城出现生态破坏和低效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健全规划考虑因素,并加强对开发商的监管。

2. 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城建设中存在重复建设、低效建设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耗费资源,而且会影响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

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3. 往往距离市中心过远:一些新城建设地理位置过于偏远或与城市核心地带距离过长,导致行政区域边界松散,公共设施缺少,造成城市发展不平衡。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法治建设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

依法治国,是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新千年,为了响应XX市进新河西,建设XX县区的号召,我区不断加快河西地区的建设步伐,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的时代潮流。

城市建设是新城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的目的是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等为重点,通过规划、建设、改造,改变城市破、乱、旧的城市面貌,并兼顾考虑群众生活的需要,为大力度推进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管理是在建设改造的基础上,依靠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置解决,具有系统性、空间地域性、时效性的特点,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从“承上”角度来看,关系到能否有效发挥已有城市建设设施功能的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将城市建设的各组件有机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启下”角度来看,涉及城市如何进一步理性发展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过程。

与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相比,城市管理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不具阶段性而具长效性,因此,城市管理所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一、当前新城建设管理的成效及面临的几个深层问题以完善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为重点,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让人民群众满意。

一是基本成形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以河西新建及拓宽改造的条主干道、条支路、地铁一号线等为主,初步构成东西便捷、南北通畅、内外衔接、江城一体的新城交通格局。

二是初具规模的新型居住区。

以奥体新城、金马郦城、世纪星园、万科等项目为主,一期建成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区已初具规模,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新城人居水平。

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_问题及对策探究

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_问题及对策探究

收稿日期:2009-01-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JL072);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8S -001R )和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08YW B011)。

作者简介:邵明哲(1982-),男,江苏沛县人,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沈正平(1961-),男,扬州宝应人,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淮海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研究。

第24卷第3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V ol .24N o .3Jour 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 echnolog y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M A Y .2009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因、问题及对策探究邵明哲1,沈正平1,2(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2.江苏省淮海发展研究基地,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新城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展,缓解主城压力,带动区域城市化,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城市蔓延、空间结构失衡、城市功能单一以及新城各单元协作困难等问题。

文章在回顾新城建设历程、分析新城建设动因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城建设;孤岛效应;城市蔓延;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09)03-0047-05 一、我国新城建设概述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发展,尽管其战略与模式不断调整,但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人们都能看到蕴藏新城建设思想的“新城模型”。

50年来的新城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借鉴前苏联经验,大规模建设工业卫星城镇。

二是改革开放时期,借鉴西方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开发区模式,建设外向型工业化新城。

新城新区建设存在的六大问题

新城新区建设存在的六大问题

新城新区建设存在的六大问题新城新区建设存在的六大问题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53.7%,2020年将达到60%,城镇人口达到8亿人,这8亿人住在什么地方?老城区肯定容纳不下,因此建设新城新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在目前已经形成的新城新区热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新城新区怎样才能实现以人为本?我看过很多的新城新区规划,特别是大城市郊区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区,本来应该更多是为进城的中低收入人口提供新的居住空间。

但现在无论是中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我们看到的新城新区规划,大多都是豪华的空间安排,这个问题恐怕值得深思。

农民大量进城,但是新城新区提供的规划形态,更多是为中高收入人群服务的。

它是为了给富人们提供第二套、第三套住房的空间,还是解决农民进城所需要的与他们的中低收入,以及就业环境相吻合的空间,这是一个大问号。

第二,新城新区如何规划的更合理?现在新城新区出现了很强烈的扩张倾向,我们要思考新区所规划的面积,到底有没有足够的产业和经济支撑。

举个例子,南方某个城市提出建设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的新区,实际开发面积约300多平方公里,但是提出这个概念20多年了,已经投入1千多个亿,这二十年开发了20多平方公里,意味着原来的投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而当地还有多个新区,都给自己打造一个非常耀眼的光环,实际上,在新区问题上,各新区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投资竞争关系。

不像当年建深圳那样,全国各地大量的投资可以集中到那里。

现在各个新城新区都在招商引资,还会有多少企业到你这儿来?新城新区在规划中安排出很大的空间,可是在全国更多同构空间竞争下,想象的招商引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在区域竞争的格局下,对新城新区规模要重新思量。

如果把新城新区的面积搞小一点,几平方公里,十平方公里,还有可能实现,几百平方公里就会有问题。

还有一个西部省会城市,在该城和另一个中等城市之间规划出一个500平方公里的新城。

这座省城与相距近百公里的中等城市,本身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就有限。

浅谈新城开发建设中的几点见解和建议

浅谈新城开发建设中的几点见解和建议

浅谈新城开发建设中的几点见解和建议----潘振华建区15年来。

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周边群众克难奋进,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区。

深入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城区一、二期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此,试图从存在的见解入手,就加快城区品位建设发展建议做些探讨。

、几点见解一是规划不到位,发展缺乏蓝图。

开发区有了系统科学地编制出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在开发建设中时有更改功能,缺失科学性建设,导致区内引进项目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布局随意变更问题时有突出。

二是招商引资质效不高,项目推进速度不快。

开发区成立以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成功引进几十个大项目,引资额达几十亿元。

但在引进的项目中,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龙头带动型项目偏少,项目产业链延伸空间狭窄;招商引资存在方法单一、地域狭窄、队伍薄弱、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基本限于温州地区。

建设项目规模小、项目审批难、建设周期长;有效信息少、重大项目少、利用外资少;项目履约率低、科技含量低、投资强度低,资金到帐慢、竣工投产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项目的承载力很弱。

XX 年12月受财政压力和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投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约1千多万元,不够复兴路道路改造及新城大道人行道建设、小游园建设、别墅区市政建设、新城商厦建设、王山头开挖回填等工程的资金补给。

故此,城区发展格局和框架无法拉开,基本上是围绕着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绿化、亮化项目配套基础设施。

财政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开发区项目承载力很弱,短期内基本无力承接大项目入驻。

四是服务水平和方法有限,不能满足投资者和企业发展需求。

受体制和运行机制制约,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各种行政审批权分散在县直相关部门,项目审批条件和要求越来越高难,新城开发、建设前期工作无法向深层次延伸进行“高效、便捷”服务;加上新出台的土地征用政策限制,实行“即征即保”,给新城项目建设资金推进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浅析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浅析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浅析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按照“竞争力强、规模大、服务优、环境美、建筑高”的总要求,建设20座“新城”的重大战略构想,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高起点、多层次、宽领域实施大杭州区域一体化,打造“紧凑型国际化城市”发展模式的样板。

围绕市委市政府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桐庐县近年发展实际,对新城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简要阐述如下。

1、新城规划与发展战略决策问题。

如何诸多新城建设的方向,要建设什么样的新城,社会各界有不同的判断和理解,要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详细调查和充分论证,且必须把新城放在杭州国际化城市的大范围中,从国际化战略高度去解决这个问题,避免简单的、盲目的建设新城,造成新城不新,功能紊乱,或者小而俱全,真正意义上仅仅是扩大了城区规模,无法满足国际化城市建设要求。

我认为,20大新城必须通过全市统一规划,明确各个新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城市规模、发展时序和建设分期,因地制宜,因地而异,发挥各自优势,各个新城突出建设一种或几种主导功能,并与现有城区有机融合,高度一体,发挥杭州国际化大都市整体效应。

如商业金融办公类新城、科教文新城、高科产业新城、制造业新城等。

桐庐凤川—江南新城作为大杭州20大新城之一,且是战略中桐庐唯一的新城,其功能定位将对整个桐庐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凤川—江南新城的发展必须充分融入区域环境,并在杭州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区域性合作与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凤川—江南新城的规划建设要从大杭州整体战略决策的高度,适应和推动杭州市国际化大都市整体前进步伐,积极参与大区域职能分工,因地制宜、争时而建、迎难而上、主动发展,摈弃急功近利或消极等待心态,在大区域差异化、协作化、依存化发展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路,找准桐庐新城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尽快将“凤川—江南新城-桐庐县城”建设成为杭州国际化大都市西部重要重心城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枣庄市市中区住宅建设开发公司 甘信标 枣庄市台儿庄区建筑设计院 张 越[摘 要]本文从新城的定位、规模、城市特色及规划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城 问题 启示 正如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我国各种类型的新城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中国新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一些问题。

以下分别就新城的定位、规模、新城特色及新城规划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1.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1.1新城的定位新城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很多城市的实践中都卓有成效。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城建设不是发展城市的唯一方式。

新城的设置是有其内在的理论依据和客观现实基础的,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而切忌盲目开发、贪大喜功。

如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其加尔各答城创建新城的历史可追溯到60年代晚期,当时的新城(Kalyan i)代价高昂却是彻底的失败。

作为规划城市,它的重要功能是邦政府的新驻地,但政府雇员拒绝迁入,至今野草遍街,路灯未亮,成为十足的规划灾难。

在我国新城建设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训。

如广州市,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城市建设四处开花:在城市东南方向,就有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南沙咨询科技园、广州科技城、广州生物岛、广州国际会展城、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17家不同类型的新开发区,并规划了广州新城,造成新区投资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不能合理组织交通,形不成规模,同时老城区缺乏改造与更新,整个城市建设处于一种极为混乱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对新城的准确定位关乎到新老城的关系。

问题。

1976年斯特拉思克莱德地区的一份报告中说:“本地区内新镇得以建设是牺牲老地区内迫切需要的改建而取得的”。

在我国也是如此,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区建设,而可能忽略了对于老城的改造与建设。

准确定位新城,处理好新城与旧城的关系对整个城市发展而言关系重大。

政府的资金有限,建设了新城,对于旧城区的改造与建设势必受到影响。

英国政府在城市政策上的重大改变——新城法的修订及“内城法”的颁布,恰好说明了新城与旧城之间关于投资的争夺。

新城的定位关乎到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的成败,绝不能仅仅就新城而论新城,只看到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而是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出发,合理论证,合理建设。

1.2新城的规划规模就规划规模而言,当前我国的新城规划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规划确定的规模不准确和变动的随意性。

城市规划中确定的新城规模不能适应实际的发展需要,造成用地范围和规模的经常变动,为城市合理布局用地功能带来了困难,影响到新城整体功能的协调发展。

以天津市泰达新城为例,自1984年设立以来,其用地范围先后从最初的3101hm2,到1995年调整为3378hm2,2000年调整为3844hm2,2002年增至4100hm2,目前又在征用新的开发土地。

规划用地的不断变化,一方面影响到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对原有的城市空间布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原有规划难以适应新的用地情况,既被动又难以达到理想的功能布局。

二是摊子大、占地多的求大求快的短期行为严重。

许多新城规划用地的容量远远超出实际发展需要,造成大量土地的闲置。

北京亦庄新城由最初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500hm2,扩展至2001年的19510hm2,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由最初的2000hm2,扩大到了22000hm2,其虽然有由于城市功能的复合化(由开发区转向新城市综合区)带来的对于土地空间的需求,但总体而言,新城占用土地已扩大到令人堪忧的地步。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当今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有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以及城市规划编制本身的局限,致使对于新城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的准确性差,城市规模确定得过大或者过小,缺乏灵活应变的空间与能力,不能适应新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

另外,地方政府的个别领导寻求“政绩”,贪大求快的工作作风也是造成新城规划规模过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1.3新城特色整体而言,新城以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整洁有序的城市面貌、欣欣向荣的城市活力,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可以看作新城相对于旧城的一个整体特色。

但遗憾的是,各个新城作为城市个体,缺乏自身的特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千城一面”。

那些规模宏大的建成区,在不同的新城市重复。

由于从根本上对新城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规划仅停留于物化功能组织的层面,使新城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形成城市特色的机会,而仅仅单调的拥有“国际化”的风格,这对于城市而言远远不够。

一个城市没有特色就没有城市的活力和多彩的世界,城市特色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狭义的美学范畴。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在新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只要做到不盲从,尊重新城自身具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与自然条件有机结合,发掘新城所处地域的人文因素,就能构建出新城自己的城市风格。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说:“未来城市的作用,将是使不同的地区、文化、个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1.4新城建设与规划管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城市建设领域中,多极参与的开放系统取代了传统以政府控制为中心的封闭系统,开发活动越来越多的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市场导向特征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新城建设,在具体开发的市场行为中,开发者更多的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对于社会需求则可以不必充分考虑,使得规划常常与实际要求相距甚远。

同时,从事规划管理的人员在缺乏可行的规划管理依据的情况下,往往对规划缺少真正的理解,而难以做到科学、规范的管理。

另外,由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缺乏健全的法制与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在新城建设中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许多新城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片面强调快节奏和眼前的高效率,而牺牲了城市的长远利益,出现了大量的违法建设,甚至出现了先建设后办证的情况。

2.启示纵观世界新城运动的历史,从20世纪初的英国到21世纪的中国,尽管新城运动的时间与空间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形态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些共同的得失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2.1新城物质建设与社会发展(下转第287页)表1.焊接工艺参数层数焊接方法填充材料电 流牌号规格极性A 电压焊接速度1GTAW ER 90S -B 952.5E -85-11011-136-82S M AW R 70753.2E +90-12020-2310-153S M AWR 70753.2E +90-13021-2310-15 2.6焊后消氢处理焊后立即进行消氢处理,具体方法是将焊缝用石棉包覆,加热至300~350℃,保温1h ,之后缓冷至室温。

2.7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能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改善焊缝组织和力学性能,并能大幅度降低接头的氢含量,这是防止延迟裂纹的重要措施之一。

热处理采用电加热带(加热片)加热,热电偶控温。

热处理工艺见图2。

3.总结采取焊前预热,层间温度控制、焊后热消氢及焊后热处理等工艺措施,焊接完成的焊口没有出现冷裂纹缺陷,热处理后硬度检测满足工艺要求。

经100%无损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9.7%,质量控制效果良好。

(上接第285页)由于大部分新城是从几乎空白的非建设用地上按照规划快速建设起来的,不同于自然发展起来的城市,它的成长过程中规划者和建设者的主观因素起了主要的作用。

这样的新兴城市必然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因此要求人们在建设的初期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开始时难以察觉的非物质空间的社会问题。

如迁入居民的就业、出行、男女比例、年龄结构、社会各阶层的平衡与融合、特定人群的特殊偏求等,都需要在建设初期充分地考虑,合理安排。

我国正处于快速建设时期,大量的人力投入到物质建设方面,很容易忽视对社会问题的考虑,长期来看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到新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

2.2新城规划的理性与弹性发展中国家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是借鉴西方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一定完全适应本国人民的文化心理与社会需要。

现实情况往往是,在追求现代化的口号下,照抄照搬最便捷可靠,很容易导致新城缺乏居民的社会活动场所与居民对新城的疏离等问题,使新城缺乏吸引力。

在以昌迪加尔和巴西利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纯粹理性出发,忽略了作为城市主体的人——即居民的多种需要的复杂性,忽略了城市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综合体的多种需要,在塑造具有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创造复杂有活力的城市氛围、提供城市居民生活便利等方面远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受到了规划界的诸多声讨。

而今,中国的大部分新城仍是不可避免的受到理性主义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的多样化需求。

自然城市的生长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加以磨合,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过去需要几百年才能形成的城市,今天可以在几年、十几年就可以建成。

但是这样快速建成的城市,往往无法照顾城市居民的个人需要,缺乏必要的历史沉淀感及人情味。

这就更要求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者,当然也包括政府决策部门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个人意志,为新城城市发展留有空间,为每一个居民在城市中自由的生活提供可能,使得每一个城市都能成为个性的、有活力的城市。

2.3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理论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一阶段,从实践到理论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反观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发现,国外的新城建设,首先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践。

针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家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与理想模型。

从花园城市理论到新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是国外新城发展的一般模式。

而在中国正在进行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实践。

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城市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的城市规划在没有系统理论的情况下,直接面临大量的现实问题。

国外的理论与实践被引入中国,却无法为每个城市的发展提供直接的依据。

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各个城市都被迫在实践中寻找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

我们的未来可能是别人的历史,我们的历史有可能是别人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对自身的实践进行归纳与及时的总结,以期对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有益。

参考文献[1]王蓉.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力因素与典型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