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文学出发看日本现代建筑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书笔记简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审美意识、美学、设计、日本文化内容亮点:1.秩序感与谐和共生有什么联系?2.如何用留白来驱动观众的想象?3.为什么日本之美的根基在于尊重自然?本期推荐书籍:书名:《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作者:[日] 黑川雅之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说起日本的艺术设计风格,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应该都是:简约。
不论是无印良品还是优衣库,走的都是简洁风。
但这个简约还真不简单,其背后深刻的内涵与历史传承,正是这本书试图说明与澄清的,也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的国民性。
黑川雅之,作为日本知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称为日本唯一的艺术学博士,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
他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建筑学教育,但最迷恋的仍然是日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他坚信日本本身的美感更具感染力,他也希望在日本快速西化的今天,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能够受到重视。
而日本的审美价值观,是原始情感被推演、转化为智慧意识的美学总结,其核心在于日本人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秩序的无比迷恋。
黑川雅之将日本的审美意识概括为八个字: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通过这八个字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挖掘到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黑川雅之的这本书《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日本人的八个审美意识,以及这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透过此书,我们能洞悉日本那些精致的产品简约设计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日本人的国民性。
外国文化传统的日本文化
外国文化传统的日本文化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美丽而神秘。
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使其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日本文化如何传承并融合外国文化传统。
一、汉字的影响在公元三世纪,汉字传入日本,并且成为了日本的正式文字。
汉字的传入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日语词汇都源于汉字,这使得日本人可以和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汉字也被广泛用于日本文学和艺术中,例如在经典文学作品和书法中的使用。
二、佛教的传入佛教的传入对日本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从公元六世纪开始,佛教开始在日本传播。
佛教的价值观和信仰为日本人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并且对日本文学、绘画、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寺庙和庙宇成为了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其中最有名的包括京都的金阁寺和奈良的东大寺。
三、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奈良和平安时期。
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包括法律、教育和农业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此外,日本的美术、音乐和戏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传统绘画和传统音乐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影响。
四、西方文化的影响在19世纪中叶,日本开始接触西方国家,并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元素。
西方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西方的时尚、音乐和电影也开始进入日本市场,对日本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咖啡馆文化、摇滚音乐和好莱坞电影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五、和风文化的传承尽管日本文化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但日本人依然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和风文化。
和风文化强调平衡、谦虚和尊重,融合了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生活方式。
和风文化在日本的建筑、园艺、茶道和传统服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它也体现在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社交礼仪和工作态度中。
总结日本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其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化的融合使得其独特而多样。
汉字、佛教、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文:侘寂——精选推荐
侘寂摘要:在如今的资讯时代,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思潮风起云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建筑中兴起一股难以遏制的“破旧立新”、“攀高比富”的浮夸之风,全然不顾建筑与环境是否协调,忽略大众感受,以致漠视文化传统,破坏生态环境。
本文将侘寂“去物质化”这一传统的日式美学思潮,结合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扎哈等大师的设计作品,旨在阐释好的建筑应与人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真实再现,毫无违和感,充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侘寂;去物质化;真实;自然一、侘寂与现代主义侘寂,日本独创并将其发展的淋漓尽致,但随着人们生态观念的转变,现如今已被先进的西方现代建筑观所接纳并认同,随之便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与公共空间与工业产品中。
侘,原意即为简陋,引申为:外表的粗糙或简单的朴实,在日本常用来形容茶道之美。
在一定程度上,侘是对华丽、繁琐的否定;它简约质朴,永远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健康之美”。
寂,原意为“旧化、生锈”,但如今已逐渐演变出了美感的韵味:从老旧的物体外表下,所显露出的时间光泽。
正如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所说,“物品上时光、气候留下来的痕迹和那些能唤起使用回忆的岁月的色彩光泽都是受人喜爱的。
”现代主义,作为19世纪的反传统美学,提倡极简下的“功能主义”设计观,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强调设计对象的朴素大方,简洁之美。
侘寂与现代主义的“Less is more”相吻合,都属于“超前意识形态”范畴,虽然违背了所处的时代背景,但其发展趋势与产生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近年来,国际设计界,崇尚简约大气的建筑大师与新生代艺术家,都在致力于重新发掘侘寂理念,使曾遭遇冷遇的传统审美精神以新的方式崭露头角。
二、侘寂与禅宗侘寂,渊源于茶道。
16世纪,千利休改变了整个日本茶道美学,追随中国的茶具传统,创造了一种日本,尊崇简朴清寂的茶道美学,即“侘寂”。
在禅宗中,安于简陋被认为是一种超越时间与外在的美德。
而“侘”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在禅宗中所内生出的——无需繁华,不要装饰,力求在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
日式风格发展史
日式风格发展史日式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的瞩目和青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建筑风格,服装设计以及陶瓷花艺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日式风格的发展史方面来了解它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今的发展现状。
第一阶段:原始时期(10000年前-710年)在日式风格的发展史初期,受到海外的影响较大。
早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日本群岛就已经开始有人居住,人们的居所以自然的洞穴、岩石、柴草搭建的小屋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无线探索和创新,日本人开始利用木材和竹子等材料建造房屋。
公元710年后,随着唐风的渗透,日本也开始接受到中国的影响。
舶来品、雕塑、绘画、诗歌、文学等日语都是从中文翻译来的,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多为汉风。
第二阶段:中期时期(710年-1600年)在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式文化从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入日本的文化中心——宫廷。
朝鲜琉璃瓦、铃鹿山石盆等厚重的中式文化形式进入日本生活,日本人也开始对这种艺术形式逐渐适应。
正值这一时期,建造日本三大古园林之一的平泉的盛世时期,同时,也标志着日式建筑、景观打造、艺术创作的技术与表现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第三阶段:现代时期(1600年至今)在这一时期,随着工业文化的逐渐兴起,日式风格展现出来的形式逐渐丰富和多样。
艺术形式也开始逐渐多元化,例如国际禅坛禅绘、麦芽糖艺术等。
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在国际上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
而在纯日式风格的装饰方面,家装包括了涂装、窗帘、灯具、留影等表达方式,而在纺织品方面采用了日本传统的横格子、竖杠、井字折线等,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
总的来说,日式风格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平凡无奇的原始时期到通过中式文化的渗透逐渐形成的文化风格。
现代时期这种文化风格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形式。
日式风格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
近代日本作家凝视的“中国”风景——上海老城厢湖心亭的文学镜像秦刚摘要:上海老城厢的核心地标湖心亭和九曲桥,自晚清时期就已成为一处驰名世界的中国景观,是“他者之眼”中一个象征中国的视觉符号。
文章选取甲午战争至二战末期近半个世纪间的多位日本作家的游记、随笔和小说作为分析对象,考察他们如何观看和书写湖心亭并赋予其象征性;同时,论述来自外部的凝视如何反向影响中国作家,以及在这些关于湖心亭的话语中如何体现观看者面对景观的自我建构。
湖心亭作为一个景观的文化史,其实正是以其为媒介的自我与他者互识与互视的历史。
关键词:上海;湖心亭;中国景观;他者的凝视;日本作家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90-(09)DOI:10.13852/KI.JSHNU.2021.01.009中国人在上海看世界,必定要去外滩。
而世界在上海观看中国的目光,一直聚焦的则是老城厢豫园对面的湖心亭和九曲桥。
上海开埠之后,这里是“他者之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景点。
湖心亭建成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原为豫园中一景。
兴建之初有文记曰:“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作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亭外远近植芙蕖万柄,花时望之灿若云锦,凭栏延赏,则飞香喷鼻,鲜色袭衣,虽夏月甚暑,洒然沁人心脾。
”①这里曾一度辟为上海青蓝布业公所,1855年作为上海第一座茶楼开业,至今运营已有165年。
但与其建筑本身及作为茶楼的价值相比,湖心亭作为一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的意义与价值,才真正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虽然上海曾在2004年和2008年把精致的湖心亭仿古建筑分别赠送给两个欧洲城市——法国的里尔和德国的汉堡,但那两处复制品必将生成全然不同的景观意义。
按照英国文化地理学家丹尼斯·科斯格罗夫的著名观点,景观其实是一种“观看方式”,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力量所决定的。
而且,具有这种“观看”特权的,是能够将自我与场景分离出来的外来者。
日本文学的特征
日本文学的特征加藤周一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具有若干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第一,涉及文学在文化整体中的作用;第二,涉及历史的发展类型;第三,涉及语言及其文学表现法;第四,涉及文学的社会背景;第五,涉及世界观的背景。
探讨这些特征的相互关系,就会弄清贯穿于各历史时期的日本文学现象的固有结构(至少是一种固有模式)。
在这种结构的框架内,无疑是可以有条理地叙述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日本文学的。
所以,同时假设这种结构,前提是为了在一般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来。
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比如《万叶集》,可以说它远比同时代的佛教理著,都更能明了地表现出奈良时代的人对事物的思考方法。
摄关时代[1]的宫廷文化,产生过高度精练的和歌及物语文学,但却没有建立独创性的哲学体系。
在日本史上,镰仓的佛教与德川时代[2]的一部分儒学大概是例外吧。
然而,法然和道元的宗教哲学,后来并没有发展成为体系。
仁斋和伹徕的古学,对以后的思想家影响很大,但也没有产生更为抽象、更为完整的思维。
日本文化无可争辩的倾向,历来都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切合具体的、非体系的、充满感情的人生的特殊地方来运用语言的。
另一方面,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莫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比如,摄关时代的艺术家,在佛像雕刻和画卷方面发挥了叹为观止的独创性。
但是,在赞歌和雅乐方面,日本人的独创性究竟发挥到何种程度是令人怀疑的。
诚然,在音乐方面,室町时代[3]创造了能乐,德川时代创造了净琉璃。
可是这以后,一度创造出来的这种音乐模式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
室町时代采用水墨画发展成为狩野派[4]绘画,一方面出现了南宗画派[5],另一方面融合日本画,绽开了琳派[6]的绚丽的花朵,并终于产生了浮世绘[7]木版画。
古代日本影响与文化遗产
古代日本影响与文化遗产日本的影响与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自古就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的古代时期就是日本文化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日本受到了中国、朝鲜半岛以及后来的东南亚各国的影响。
有些文化和思想传承了下来,以至于现代日本的文化也深受其影响。
1. 宗教、哲学和写作在古代,传统的宗教和哲学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影响很大。
佛教、神道、儒教和道教等宗教和哲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官方政策、人民信仰、文学艺术和生活方式。
其中,佛教是日本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6世纪起,佛教便传入日本,并与当地的神道信仰相融合,“神佛習合”成为日本独特的信仰体系。
此外,儒学、唯识宗和禅宗等哲学思想也影响深远。
在文学方面,如今日本的waka 诗、短歌、和俳句都受到了传统诗歌的影响。
</p>2. 建筑和艺术日本古代的建筑和艺术也深受其影响。
京都的几个古迹,如金阁寺和红叶季的永观堂,都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特别是在唐和宋朝时期。
日本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木材结构。
日本的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还反映了对中原文化和朝鲜半岛建筑的借鉴。
日本的传统绘画和雕塑也主要受到了中国和韩国的影响,如悬浮浮雕。
</p>3. 饮食和服装日本的饮食和服装也是日常生活中显示其古代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食品方面,日式拉面、寿司、天妇罗和日式茶道、藤花饼、日本奶油面包是古代文化中经典的传承。
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气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历史、文化和信仰有关,更注重礼节、规矩和细节。
此外,和服作为日本的传统服装,中世纪时期曾经是一种显贵身份的象征,现在已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象征,代表着日本的古老文化和历史。
4. 音乐和舞蹈日本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日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代表。
歌舞伎、能源、囃子、箏乐等都是源自日本古代。
这些传统艺术如今被视为日本的文化遗产,并受到大力保护和传承。
总之,日本的古代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其历史和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日本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根源。
日本美学的源与流:从物衰到幽玄最终步入侘寂
日本美学的源与流:从物衰到幽玄最终步入侘寂图文编辑Ⅰ润良图片来源Ⅰ网络Ⅰ什么是物哀Ⅰ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造成的,你相信吗?在传统日式美学中,少不了中国文化的影子,但中国文人的清寂感伤多少是在遇挫后才有闲情去拥抱自然;而在日本,你却可以轻易读到底层民间朴实并内敛的生活。
因为自出生起,日本人就与山、树、花、鸟、兽和溪水洋流比邻而居,建立了温和而紧密的关系。
严岛神社海上鸟居长崎最美神社伏见稻荷神社贵船神社春日灯笼日本神社举行活动庆祝新年八坂神社日本人大概受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影响。
神道教相信万物有灵,一朵花、一棵树、一片水洼都可以拿来当做神,可以被供奉,被敬仰。
中国文人的“托物言志”的背后,多受时事环境影响,是对朝廷政治、战乱饥荒、个人际遇等等的感叹。
可是在日本的贵族社会里,公卿子弟不需要通过读书获取官位,所以他们的文章不会去承载思想、政治或者教化的作用。
所以“万物有灵”决定了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们借由花朵、星辰、月亮去说话,这和中国的不一样。
现在物哀这个词几乎是日本禅宗的标志,也是日本文学与器物的精神宗旨。
“物哀” 这一美学意识始于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之前是奈良时代。
日本在公元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自身独特的文化。
与前代的奈良时代相呼应,把自此开始到镰仓武家政权成立以前的400年称为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被日本人视为一个文化上之高点。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公元778年,数十年后,承载“物哀” 这一美学意识的平安时代开始了。
去清水寺怀古,在祗园与艺伎们擦肩,或去里千家品茶,别致的古城。
叶渭渠说:“日本绘画很少追求繁复的结构和浓艳的色彩,多是结构简雅,追求中间色,注重线条的单纯性和色彩的淡泊性,以幽婉清丽的情趣为主,富于恬淡的韵味。
日本音乐的旋律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妙味,让人心中回荡着余韵。
浅析安藤忠雄的建筑 对日式“枯山水”的传承
浅析安藤忠雄的建筑对日式“枯山水”的传承人们常以“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来形容当今现代化城市的冰冷与疏离。
身处其中,常与喧嚣为伴,无处可觅一方宁静之地。
所以,我们或许应该感谢安藤忠雄,是他将清水混凝土变成了诗意的建筑语言,他用充满禅境的宛若日式“枯山水”的氛围,创造出了能够抚慰人心的建筑空间。
他的生平,在随便的一本建筑书籍中,都可以找到。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本州的大阪市(Osaka),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
1962~1969年期间,他在美国、欧洲、非洲旅行考察自学建筑学。
返国后于,在1969年自行创办安藤忠雄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曾经在美国的大学作客座教授,也曾担任多次国际竞赛的评审委员。
1995年,他成为普利策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很少有人能像安藤忠雄这样,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是安藤建筑的显著外表。
安藤的建筑一般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作为室外或室内墙面,这种墙面不加任何装饰,墙面上的圆孔是残留的模板螺栓。
清水混凝土演奏一曲光与影的旋律。
安藤在材料中搀进了日本的传统手艺,利用现代的外墙修补技术,将水泥墙面拆掉模板后进行处理,他将混凝土运用到了高度精炼的层次。
在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中,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建筑之间并不矛盾,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优质的混凝土铸造以及严格的工程管理,共同造就了“安氏混凝土美学”,他也因此被成为“清水混凝土诗人”。
安藤忠雄最为世人称道的作品,即他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风之教堂。
称之经典不以为过,它们的诞生令世人倾倒、顶礼膜拜。
已经有无数建筑评论家对这三个教堂进行了分析,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
以至于时至今日,再写它们,仿佛已经无处下笔。
我看安藤忠雄的建筑,除了感受这些书本里和评论家笔下的那些赞美之词外,还感受到他的建筑仿佛有一种日式“枯山水”的魅力。
呼唤时代之声--坂仓准三的现代主义建筑之路
2021·04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已经被保护20世纪近代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国际组织DOCOMOMO选中,列为应该保存的20件建筑之一。
它坐落在古都镰仓八幡宫内的池畔,是日本最早的近代美术馆之一,由建筑巨匠柯布西耶的弟子———坂仓准三1948年开始设计,并在1952年竣工。
这里眼前有一色海岸与相模湾相望,依山傍海,景色极佳。
也因此在兴建时特别注重美术馆与自然景色的调和,尤其是将每一层高度限制在10公尺以下,不破坏景观,强调水平延伸的立面设计。
整个建筑从外观看似方块积木般的堆叠,并以白色花岗石砌成简洁利落的线条。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主义建筑,虽然它外观上已经不是那么新,但是它的“骨骼”仍然坚挺,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也遮掩不了这座建筑给人带来的耳目一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从坂仓准三到日本现代主义建筑(一)坂仓准三的建筑之缘勒·柯布西耶、前川国男、坂仓准三、丹下健三、丹下宪孝(丹下健三之子)、桢文彦、黑川纪章、矶崎新、谷口吉生……这一连串的名字,体现了一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主流派系。
如果按照藤森照信的说法,这一派是提倡理性的白派建筑师。
而本文所写的对象坂仓准三,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作为勒·柯布西耶在日本招收的三个弟子之一,坂仓准三出生于岐阜县,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美学史学专业,1937年参与巴黎万国博览会日本馆的设计,得到万博建筑大赏。
可以说,早年间的坂仓准三就已然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美术功底的学习,还是与文学家女儿的结合,抑或是建筑专业的学习,都给他在建筑甚至是艺术欣赏方面带来了无法替代的影响。
也正是人生中每一个阶段的积累与酝酿,才成就了坂仓准三。
(二)日本现代主义建筑之路1940年坂仓准三创立建筑研究所,建筑师津端修一曾经加入此事务所,1952年完成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的建造,1959年与前川国男、吉阪隆正完成由柯布西耶设计的国立西洋美术馆的建造,1964年担任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
深入了解日本历史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深入了解日本历史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是一个独特而古老的国家,其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要真正理解和欣赏日本文化,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
本文将从古代日本、战国时期到现代日本,带您一同探索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东方国度。
1. 古代日本古代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以前,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首先是弥生时代(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个时期是日本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的阶段。
人们开始种植稻子、制陶等,社会结构也逐渐形成。
其次是古墳时代(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这个时期是日本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初步建立的时期。
崇拜祖先和修筑巨大的古墳成为当时的主要特征。
然后是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至公元8世纪),这个时期日本开始接触中国和朝鲜,并引进了许多外来文化和制度,如佛教和汉字。
最后是平安时代(公元8世纪至公元12世纪),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和文化重心迁移到了京都附近的平安京。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化如艺术、文学和宗教迅速发展,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石。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公元15世纪至公元17世纪)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封建体制的瓦解和诸侯间的争斗,日本出现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武将和势力。
最为著名的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等人。
他们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统一了日本,为日本的独特文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战国时期,日本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3. 现代日本现代日本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公元19世纪末至公元20世纪初),这个时期日本废除了封建制度,接受了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制度。
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经历了高速的现代化进程。
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日本不仅成为亚洲的强国,还为世界带来了许多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和艺术成就。
从日本的建筑、习俗到流行文化,都反映出现代日本自信和开放的一面。
日本文学中的庭园建筑文化
作者: 王莘盈
作者机构: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34-3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1期
主题词: 源氏物语 庭园 建筑文化 日本文学
摘要: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其建筑理念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体现出来。
例如寺庙、古城建筑、宫殿建筑等。
而在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庭园建筑文化。
在具有日本古典文学代表性的《源氏物语》中也曾有记载,主人公光源氏在建造六条院时也曾多次询问建庭师的意见。
庭园建筑的地位以及特性不容忽视。
它既有别于中国的庭园,也与欧美的庭园大为不同。
在研究分析中发现,日本庭园的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文化的气息。
而人们往往只看重它的型,却忽视庭园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世界。
本稿结合《源氏物语》中的庭园,浅析文学中的庭院建筑文化。
日本建筑发展
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正文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筑开始仿效西欧,由原先的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或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
当时的重要作品有筑地旅馆(清水喜助设计,1868)、赤坂离宫(片山东熊设计,1909)等。
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相应流派,兴建了东京歌舞伎座(冈田信一郎设计,1924)、国会大厦(大藏省营缮局设计,1936)等现代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大体分三个时期。
50年代末以前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房荒严重,缺房户达430万。
应急建造起30万户简易住宅。
1953年开始,住宅建设有很大发展,1955年成立了“住宅公团”,专门从事全国住宅建设工作。
战后30年全国共建住宅1000余万户。
战后初期,日本建筑界以较多的精力研究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拟订了大量探索性方案,为后来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标志着日本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作品。
主要有:广岛和平中心(1949~1955),丹下健三设计,包括一座拱门式墓碑、一幢陈列馆和一幢纪念馆,造型均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原町图书印刷厂(1955),丹下健三和结构工程师横山不学设计,建筑为中间一对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承着90米跨度的悬臂钢桁架,11榀钢桁架构成90×120米的巨大空间;神奈川县立图书馆和音乐堂(1956),前川国男事务所设计,结构合理,采用轻型墙面,音乐堂有1300座席,声学效果良好。
战后日本出现大量厅舍建筑,既是地方行政中心,又是市民活动场所。
如香川县厅舍(1958),丹下健三设计,是探求民族风格、创造新型厅舍的成功尝试。
厅舍外廊下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富有日本传统木构的朴素美。
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为陈列战后法国归还日本的美术珍藏品而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由他的日本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完成。
60年代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建筑的现代化。
《透视日本 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一 吸收与创造: 在变化与不变之 间,永守自...
二 情绪与感官: 用间接的方法表 现直接的感...
三 书写与表现: 精致与诗意的艺 术
四 世俗与享乐: 在“浮世”中享 受人生
一 物语文学与物 哀之美
二 川端康成文学 的审美意识
三 大江健三郎及 其《奇怪的二人 组合》六部...
四 “穴居人”母 题和日本时代精 神的反思
04
四 觉醒: 日本建筑 家登上世 界建筑舞 台
05
五 群像: 影响世界 的日本建 筑家
06
六 回看: 日本百年 建筑美学 的延续与 影响
第二篇 文化符号
01
第三章 俳句:体 会自然与 人生
02
第四章 茶道:源 于敬畏的 日本茶道 礼法
03
第五章 禅宗:融 入生活与 灵魂,日 本 “禅”...
04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 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前言 当我们看向日本的时候, 看到的是什么
第一篇 现实世界
第一章 京都: 穿梭于古典与现
代之间
序章 精致的日 本文化,暧昧的
一 茶道礼法的精 神溯源
二 人与人、人与 物、物与物之礼
三 真礼、行礼、 草礼
四 位置、顺序、 动作
01
一 中国 禅传入日 本的历史 源流
02
二 中国 禅在日本 土壤里生 根
03
三 禅意 融入枯山 水
04
四从 “茶禅一 味”看禅 的生活化
05
五 禅的 现代化阐 释
06
六 柳田 圣山:如 何看待禅 宗史上的 “虚构”
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演变研究
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演变研究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国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日本历史和文化的演变,并了解它们对当今世界产生的广泛影响。
1. 古代日本的历史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当时的日本是由许多氏族所统治的。
在这个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兴起,特别是稻米的种植和加工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产业。
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期间,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经济和政治的中心逐渐向大和王国转移。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包括八咫镜,大和书籍等。
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期间,日本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官方语言和文字开始采用汉语和汉字,并将佛教引入到了日本。
这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呈现出了宗教色彩,如佛教雕塑、壁画、建筑等。
2. 平安时代的文化黄金时期从公元794年到1185年,日本进入了平安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日本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领域的成就。
宫廷文化是当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审美、日本化、文雅、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有《源氏物语》、《枕草子》、平家物语、扇子、八叶屏风、平安神宫等。
3. 戰国时期的文化变革自1185年至1573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期,该时期的文化与中世纪欧洲类似,信息流通困难、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化领域开始出现了新的变革,如戏曲表演、传统艺术如陶器、铜器、漆器、刀剑等。
战国时期日本的文化成就包括茶道、武士道、诗歌、绘画、政治、战争等。
茶道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之一,其核心精神包括了专心致志、和谐、纯美、自然等。
和茶道相伴的当时有石山舞、能剧等古典音乐剧种。
日本后期的大名宅邸,装饰对称,似有人来走动。
4. 江户时代的文化繁荣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特点包括了和平、稳定、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迎来了一个新的艺术绘画、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的高峰时期,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
总结的日本现代建筑特点
总结的日本现代建筑特点2010-01-31 01:001.没有很明确室内外空间的分界,环境与建筑物互动,人类与自然界共存。
体现:1)缘侧(中国的门廊,西方的灰空间),一旦下雨这种构建也能为人遮风避雨,也使建筑与大自然紧密连接2)伊东丰雄的建筑建筑师关注都市人的游牧文化,即现代家庭已经不再以家庭为中心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空间,他希望创造公共空间给这些自由的个体。
他运用管子将日光引进,镜子追随日光,从最高层将光线反射到一楼,继续延续户外空间。
3)安藤宗雄的建筑光之教堂:光线是大自然的象征信徒在光的笼罩下与自然合二为一2.呈现局部,并非面面俱到有点像半木,取半为满的意思。
3.弹性体现:茶室,人们没有固定的位子,可以根据需要想做哪里坐那里,不像北欧那般硬性,在特定地方放置一把椅子,规定了人的活动空间。
4.禅意1)不规则的设计符合日本的传统比较欧洲巴洛克庭院,植物都修建成了集合圆形,因为欧洲人没办法向日本人一样随性,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禅意。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
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
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
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
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
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
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
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
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文学出发看日本现代建筑
作者:李明娟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
摘要日本现代建筑艺术与现代文学艺术,因其独有的姿态引来世人关注,在研习两者的时候,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之联系在一起研习,也许能让我们在孜孜不倦的研习中有所发现,在学习日本建筑艺术乃至其他建筑艺术能另辟蹊径。
关键词物哀双重性民族特性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日本现代建筑艺术与现代文学艺术,以独有的姿态在建筑界和文学之林盛开成一朵奇葩,似乎各自精彩着,并无蔓藤,但实质正如源远流长的日本文化,互相之间的羁泮千丝万缕,一言难尽,
又云波诡谲。
春华秋实,日圆月缺,在岁月地慢慢流逝中,很多人已对周遭万象视若无睹,习以为常。
当秋天第一片叶子凋零,欧美人只会裹紧他们的大衣,继续步履匆匆地前行;而日本民众,会轻轻拣起树叶,感物伤怀——将它装点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上,装点在自诗句中,装点在梦里。
这便是日本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はれ)。
物哀,是“我”(主体,内在)与“物”(客体,外在)的共振和同情。
日本岛国常年被雾霭笼罩,无论是繁花似锦还是庭院深深,处处皆是月朦胧,呜朦胧,卷帘海棠红。
而自然灾害的频频侵袭,又使日本人坚信,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然而,物哀的“哀”,并非哀痛,它乃指与三生万物的共鸣。
这物我相感又物我两忘的境界,在日本文学与建筑艺术中都可窥见一斑。
叶渭渠说: “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川端本人也曾强调:“悲与美是互通的。
”
哀到空寂,便也是美到极致。
而这种极致反映到日本现代建筑中,便是侘び(wabi)、寂び(sabi)、渋い(shibui)。
侘び(wabi),是一无所有、零、有限之意;寂び (sabi),是永恒、俭朴、功能与形式的合一之意;渋い (shibui),则是严峻品味。
反映到建筑艺术上来,即闲寂、幽雅、朴素的诗意空问,这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中体现尤深。
在“光之教堂”中,早上的第一缕晨曦透过墙面上镂空的巨大十字,缓缓流泻进来,随着太阳渐西,十字的光在空问内慢慢推移,游移在教堂的每处;不加任何修饰的清水混凝土墙面,用最本质的
自我去触摸自然,去接近最靠近“道”的述说:直线的构架,简洁的外形,抛弃复杂忸怩的面具,在减法主义中去伪存真,这便是最有力的语言,用洁净的形式阐述深奥的哲理,正如佛家所云:“佛语在家常话中。
”
那巨大的十字架,并没捆绑受难的耶稣,没有高高在上的布道者,没有背负原罪的压抑,更没有虚无缥缈的承诺,有的只是延伸墙面的十字架,静止的空间仿佛有了呼吸,伸出触角,在暗色中光亮地蔓延,直达每一个边缘——实底虚形,虚虚实实,虚实变幻问,十宁架俨然架起整个空间,托着神圣的真言。
而光,悄然地透过十字架流淌,日出日落,春来秋去,光在变化着,在空间内外游移着,它照耀着三生万物,也沐浴着祷告的人们——所有日出日落,四季更替,兴衰荣辱,也许都凝成光耀射成你那一刹那的顿悟,醍醐灌顶时,你已经通向了永恒。
没有哥特教堂的森然,没有巴洛克教堂的堂皇,有的只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传道便在悄然中展开。
日本人一面乐安天命,一面又蠢蠢欲动,渴望冲破这狭闭塞小,去寻求更广阔的天地。
这就形成了日本民众内敛又张扬的双重人格,如此矛盾的极致,却又以一种奇妙之姿完美融合,闪现着诡谲之波。
在日本现代文一学臣匠中,既有奔放不羁的夏日漱石,又有悲观厌世的芥川龙之介,还有渲染唯美至上的享乐观和颓废思想的谷崎润一郎,更有报持坚定无产阶级信念的小林多喜二。
可以说是动荡的时局造就了他们,但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却表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就颇有意味了,这便是川端康成,这位将日本美表现到极致的文学大师。
到了后辈的村上春树,即使人胆的批判传统文学转笔西方时,却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倾向:有的作品采用新感觉派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浓墨重彩,但有些作品却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世间众像。
这些文学界上矛盾的碰撞,并非偶然,正是得源于日本文化艺术的根源: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
就两者之间来说,绳文代表传统,复杂,粗犷,力量;弥生文化代表现代,简练,细腻,智慧。
日本造型艺术的源流即是这。
在日本的现代建筑界内,便有以藤森照信为代表的朴拙建筑形式的“新绳文派”,和与之对立的隈研吾为代表的“新弥生派”。
上个世纪,日本在战后不久出现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潮。
丹下健三等人设计了一系列带有现代主义宏大感的纪念型建筑,其中充斥着对力量的迷恋。
次年,日本现代建筑史上的传奇人物白井晟一在《新建筑》上发表了《绳文的事物》,这才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绳文派”。
而丹下一派自然被喻为了“弥生派”。
说起白井晟一,这个1935年从国外留学归米的设计师,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将废除了的东西和存在着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复杂的姿态对抗着当时那个“非人性的社会”。
虽然,理想的乌托邦家园依然遭受着某些冰冷的现代主义的踩踏,但白井依然坚持自我,毫不妥协,被誉为
“白井神话”,而他的建筑生涯也在1975年的怀霄馆中达到了顶峰,在原有日本式的形式构成中加入了毛石的粗砺感,简(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1页)单的几何构成又似会归到了远古时代,外部形体的诡异与内部空间的精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栋建筑一直以来都是“绳文派”最好的解说。
在向井之后,有藤森照信前赴后继——1991年,藤森家乡的一个小村落要建一个小建筑,他们决定请当时未有一个建筑问世的藤森来设计。
藤森接下这个项目,做了他的第一个被称为“新绳文派”的建筑——神长官守矢史料馆。
茅野,正是真正的古绳文时代的著名文物的发源地之一。
藤森在做这个建筑时,一点不被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结构所禁锢,挥洒自如,亲白从山上选用木材,在建构时留下木材特有的分叉、弯曲,和着当地泥土的气息,又用手工的方式留下粗粝的斧痕,倒成了有意味的设计。
而这意味正包含着对现代主义某些冰冷、千篇一律姿态的对抗。
即使室内外暴露出的构件也均为自然和“拟自然”材料,触手的粗糙,反倒了流成了心底的温暖。
就在绳文与弥生之争中,1951年随着第八次国际建筑会议“地域主义”的提出,1955年日本忽然醒悟,进发了“是搞传统,还是搞现代”的论争。
在这纷纷扰扰的论争中,其实有些己慢慢明晰,既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如何在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答案便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1955年的大讨论中,丹下健三在题为《如何理解现在的日本现代建筑——为了创造而继承传统》的论文中,阐述到建筑师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时,思考传统的两种方法:一是因袭传统形式的方法,一是继承非形态的精神的方法。
丹下健三持前者观念,安藤忠雄却认为,只有继承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才能将之传承下去。
在其作品“TIME’S”中,他尝试着将河水引入建筑内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回溯本源的禅意倡议,却遭到了规划部门的反对,在强制加了一堵墙的情况下,安藤选用了能以本色肌理去触摸人心的混凝土砌砖——日本的庭院的亮点是通过墙的作用使人领略到墙外美景,TIME’S的这堵墙,恰好有此妙用。
即使现代主义中的国际主义风格,那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安藤也要赋予属于日本民族文化意味的生命。
在另一个领域——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创作,尽管经历了是醉心于西方文学技巧还是全盘继承日本传统文化的摇摆,但他终走上了将日本传统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兼容并蓄,寻找东西方文学融合的“桥梁”之路,在东西方文学比较中寻找到日本民族文化的根,探索到传统文化再创造的理念和方法,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正因为如此,川端康成这种艺术创造性的影响,超出了日本的范围,而且不仅限于文艺方面,它对于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中只是撷取了艺术汪洋中的朵朵浪花,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也许同等艰深,在它们各自放异彩的时候,共通之处的寻找,不仅是一次奇妙的艺术之旅,更能为我们学好日本建筑乃至其他建筑艺术找到一把奇妙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日]本居宣长.源氏物语玉の小栉[M].日本江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