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培训课件
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现代医学在临床治疗中,血液及血液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抢救中。
血液输血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措施之一,对于一些急诊及手术病人来说,用血时是最需要迅速而有效地进行的,故而尽可能使用血达到最佳效果,从而是众多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而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也应运而生。
一、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是指将临床用血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评估,以便合理、科学、安全地用血。
医院临床用血前评估制度的实施对于患者的用血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做到精准的用血,从而减少患者的用血风险。
1、患者情况评估对于每一位接受血液制品治疗的患者,必须要做好客观、全面、细致的评估。
包括患者的身高、体重、病史、诊断及并发症等。
2、血型、血凝血原性评估血型、血凝血原性评估是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前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不同血型和血凝血原性的患者所需要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也是不同的,评估后才能明确选择合适的血液。
3、病情进展的监控针对那些需要长期用血或连续用血的患者,要专门开设用血监测卡,每次用血后要及时记录用血量、用血情况、效果等信息,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4、严格认证的外源性因素在给患者输血时,外源性因素也非常重要,如输血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输血采集器、输送管路等器材必须要经过认证,保证素质优良,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医院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是指对接受血液及血液制品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评价,以便调整未来的疗效方案,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医院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实施可以做到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血液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血液治疗的质量。
1、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针对接受血液及血液制品治疗后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病情是否有所改善,临床指标是否有所改变等。
2、疗效分析和治疗调整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于那些疗效不好的患者,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制度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输血质量的重要措施。
下面是这两个制度的一般流程和内容:
1. 输血前评估:
- 首先,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评估内容可能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输血前的体征和症状等。
- 根据评估结果,医务人员会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此时,还会考虑患者的血型和配血情况。
- 在确定输血计划后,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输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 用血后评价:
- 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以及记录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输血速度、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输血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等。
- 如果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其记录下来。
- 在一段时间后,医务人员会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病情变化,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性。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制度的内容,具体的实施细节可能会因医院、科室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
同。
此外,还需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来确保评估和评价的质量和准确性。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在患者需要输血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输血的必要性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同时,在输血后需要对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判断输血的效果和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首先,临床用血前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体格检查、化验结果等。
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医务人员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输血的类型和量,以及是否存在输血的禁忌症。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输血相关疾病进行评估,如输血反应的发生概率、输血前是否需要特殊处理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降低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其次,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输血相关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输血产品,如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浆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法。
同时,还需要检查输血所需的血型和配型,并进行交叉配血和阴性血型的抗体检测。
另外,还需要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处理的准备工作,如输血反应的治疗药物、宽域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等。
然后,在输血后需要对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
这包括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如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判断是否发生了输血反应。
同时,还需要对输血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监测,以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如果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最后,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改进。
医务人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工作,它可以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法和产品,并进行输血后的监测和处理,可以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医疗机构在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之前和之后进行评估和评价的一种规范化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用血过程中能够获得适宜、安全和有效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以下是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内容和流程。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1.患者血液需求评估:通过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紧急程度。
2.血液成分选择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特殊需求,评估并选择适宜的血液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
3.输血风险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如输血反应、过敏反应、感染风险等,以及针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
4.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相关指南和规范,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接受输血的适应症要求,并给予输血的决策建议。
5.血液产品质量评估:评估所使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包括供血者的献血历史、病毒和细菌感染标志物筛查结果等。
二、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1.输血反应监测: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观察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2.患者血液状况评价: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的血液参数和功能是否得到改善,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
3.输血效果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血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如改善贫血症状、恢复组织灌注、提高血氧饱和度等。
4.输血并发症评估:对输血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进行评估和记录,如感染、输血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上所述的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质量的控制。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输血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
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
二、本制度规定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附表1)和/或“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附表2)中相应选项处注明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四、临床用血前评估:1、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2、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手术科室)”(附表1)和/或“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运行住院病例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非手术科室)”(附表2){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一、输血前评估。
1.进行输血前评估应详细了解患者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应了解有无输血并发症;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性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完善输血前相关检查指标;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等。
2.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3.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输血的必要性、成分、输血量等进行输血前的综合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
4.医师应将输血前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5.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也必须要有评估并详细记录在手术记录或麻醉记录单上。
二、输血后效果评价。
1.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指征、成分、输血量、输血过程有无不良反应等。
2.血液输注完毕后24-48 小时医师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输血后效果评价,并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应包括患者症状是否改善、输血后有否达到输血效果(检查相应指标),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输血。
3.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本制度所指输血是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
四、医务科每季度组织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在内网公示,科室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依据《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制定《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及公示管理操作规程》,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
1.临床用血适应证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
液制品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2.对于拟输血患者,主管医师必须先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
传染病四项检查等相关指标检查,根据检验结果并结合临
床表现进行合理评估后方可申请输血。
3.择期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在术前加强凝血方面的准备,
纠正重度贫血;对手术方式和术中可能出血情况进行充分
评估,制定输血方案,选择合理的血液成分输注;对于大
量输血者,术中、术后进行Hb/Hct、凝血指标监测,如
有异常及时诊断和治疗。
4.大量输血的患者要根据输血量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合理
补充血液成分,预防大量输血的并发症。
5.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16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
登记手续(医务部),由科室主任签名在输血科登记。
抢
救患者需紧急输血时可在事后补办手续。
6.输血治疗后,主管医师对患者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
能等各项指标,对患者有无临床症状的改善、输血效果进
行综合评价并记入病程。
7.医务部负责定期对临床用血进行的评价与考核,发挥临
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对大量输血的案例进行评价与监督。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ppt课件
日照市人民医院 律洁 2013.10.261来自采供血机构全面质量管理
自愿无偿 献血者筛选
受血者
采供血机构 血液检测 血液中心
临床输注
血液运输
输血科 输血前检查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临床输血全面质量管理
2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山东省临床输血管理规程》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85
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 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 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 人组成。
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 工作。
5
完善临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二、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1.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2.输血前告知制度 3.临床用血评估、评价制度 4.临床输血申请、审核制度 5.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6.输血前检查制度 7.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 8.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管理制度 9.特殊情况下的紧急配合性输血制度 10 .临床科室和医师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11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
16
1、总的原则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文件的制定应适和医院 输血科(血库)的实际情况。标准不一定 越高越好,制定过高的标准而做不到不如 不做。
6
完善临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三、管理的实施: 1.临床用血计划和计划符合性的评价
2.临床科室和医师用血评价及公示 3.用血评价纳入科室、个人的绩效考核和全面考核
7
输血科(血库)建设
一、房屋面积、区域划分、仪器设备、人员结构 二、科室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
册、规章制度、程序性文件、操作规范性文件等 三、科室明确质量管理目标、计划,人才培养并
医学课件:临床用血评估及疗效评价
输血后Hb预期值=
供者Hb(g/L)× 输血量(L) ×90%
患者体重(kg)×0.085(L/kg)
红细胞输注疗效评价
红细胞输注效果:患者的疾病、是否有输血反应、输血次数、 既往输血量、妊娠次数有着密切关系
输血次数 > 3次、既往输血量 > 10U,妊娠次数 > 2次, 输血有效率明显下降(多数由免疫因素引起)
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Hb对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不要教条的理解 1.更重要的是Hb下降速率 2.急性失血,不能仅凭Hb,而应以血压、脉搏、失血量等指标
为主要依据判断出血程度和决定输血
大量急性出血的三项抢救措施是:1.恢复血容量,2.止血,3.输血
早期研究证明术前Hb<60g/L术后死亡风险显著增大
临床输血
我国临床用血现状: 1.血源供不应求---常态危机
临床用血量约 4100吨/年,以每
年10%速度增长
无偿献血率 无偿献血量
临床输血现状:血液紧张(血荒)!
临床用血现状: 2.输血风险--最常见器官移植
输血风险分类
✓容量性输血风险 ✓感染性输血风险 ✓免疫性输血风险
临床用血现状: 3.不合理备血、用血观念
血小板的基本性状
1.命名: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比佐泽罗发现其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2.来源: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故无细胞核。 3.形状:不规则状,一般情况下血小板呈双凸盘状,受到刺激后会伸出足
突,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 4.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
结构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制定目的1.1严格输血适应症指标;1.2输血后达到预期效果。
2适用范围全院3主要内容3.1输血前评估:3.1.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3.1.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3.1.3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在输血后八小时之内必须由临床医师给患者开急复查血常规医嘱并切实落实到位。
3.2输血后评价:3.2.1本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表》上填写结果、签名。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3.2.2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按照《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表》抽查至少20%的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输血质量考核的一部份内容。
3.2.3各科室输血质量管理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包括输血人次、输血量、输血适应征符合率,输血后疗效评价即有效率),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输血质量管理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部、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一4. 2.4各科室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输血质量考核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5.3本制度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
4参考文献4.1《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令第85号)第十九条第二十八条4.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部颁标准]附件14.33《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二十三条第三十八条。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正确评估患者输血前的需求以及使用输血后的效果,对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操作,制定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前评估管理1.评估操作流程(1)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现病情况、输血前是否存在过敏史以及其他与输血相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应仔细查阅及分析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及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制定输血前的评估方案,确保患者适宜接受输血操作。
2.评估内容(1)输血指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失血量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安全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
(3)输血前检查的评估:评估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项目,并确定检查结果是否适宜进行输血操作。
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1.评价操作流程(1)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输血后的病情变化、血液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效果评价。
(3)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输血的疗效评估。
2.评价内容(1)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评价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2)输血效果的评价: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价输血的疗效。
(3)随访的评价:通过随访,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生命质量、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四、管理制度的监督与优化1.监督机制(1)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建立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是指为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和有效使用血液制品而制定的一系列评估和评价措施。
输血前评估包括以下方面:
1. 病史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敏史、输血史、疾病史等,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相关风险因素。
2.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与受血者血型相容。
3. 评估输血的指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的紧急需求,评估是否需要相应的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等)。
4. 不良反应风险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风险,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
用血后评价制度包括以下方面:
1. 监测血液制品使用效果: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的临床状况和血液学指标变化,判断输血是否有效。
对于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原因。
2. 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及时监测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并将其报告给医疗团队,以便及时处理和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3. 评估临床路径和治疗效果:对于输血后的患者,需要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临床路径的改进空间,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对于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和有效使用血液制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和评价标准,并要求医疗人员严格执行,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输血治疗前进行患者相关因素的评估,并在输血治疗完成后对患者的生理参数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输血前评估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家族史等,以获得相关信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风险因素。
2.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脉搏等基本生理指标,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苍白、水肿、出血点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异常肝脾肿大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血型配合情况。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患者在输血后的恢复情况。
2.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尿液分析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肾功能情况。
3.观察临床症状:包括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苍白、呼吸困难、血尿、胸痛等症状的出现情况,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以上是关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下面将分析其重要性。
首先,输血前评估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预防输血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准确的血型配对和交叉配血,可以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最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以及观察和记录输血治疗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通过记录和分析评估结果,可以为改善和优化输血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提高医疗机构的输血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输血管理制度-06: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临床医师应当认真执行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1 用血前评估原则:1.1 输血前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常规、凝血常规、输血相关指标。
1.2 患者病情描述,包括:症状、体征、出血、渗血、凝血等。
1.3 输血指征的判断依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临床症状。
2 血液制品使用适应症:术中失血低于血液总容量的10%时,不输血液制品,可输入晶体液或胶体液;术中失血低于血容总量的20%到30%时,首选晶体液、胶体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术中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30%或患者血红蛋白(Hb)≤70g/L,可输入红细胞、血浆、白蛋白及其它血液制品。
具体如下:2.1 全血:一般不输全血。
仅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25%。
回输自体血不受本指征限制,可根据患者血容量决定。
2.2 悬浮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携氧能力,但血容量基本正常的患者。
a 血红蛋白>100克/升,可以不输用。
b 血红蛋白<70克/升,应考虑输用。
c 血红蛋白在70~100克/升之间,根据患者的代偿能力,是否有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来决定。
2.3 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a 血小板计数>100×109/升,不输血小板。
b 血小板计数<50×109/升,应考虑输血小板。
c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升之间,应根据出血是否易于控制来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限制。
d 成人大量输血超过10个单位,应输血小板1-2个单位。
e 其他情况。
2.4 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正常值的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患者急性大出血(出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60%),输血量大于15单位,病史或临床过程表明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5—8毫升/干克);其他情况。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疗效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疗效评价制度
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的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一、申请输血的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仔细评估。
二、评估的程序: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史、妊娠史、药物过敏史、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用血量和输血时间及预期临床转归。
三、评估内容:失血、溶血、心肺情况和组织供氧、贫血情况、对失血和贫血的耐受力,预期是否需要输血。
四、输血指征: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五、输血后由经治医师及时评价输血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输血方案。
六、输血后效果评价内容:红细胞输注后缺氧状态是否改善,血红蛋白是否达到预期水平,血浆或冷沉淀输注后,凝血指标是否改善,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数量是否增加,出血是否停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合理性,达到更加安全、有效、节约血源,对临床用血前进行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制度
在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前,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对符合输血指征者可行输血治疗。
输血适应证如下:1.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60g/L以下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2.成分血的适应证
(1)全血:只适应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
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④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5)血小板:
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患者。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低下者。
(6)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7)冷沉淀:主要用于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患者。
二、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
1、医院领导重视成立了以业务院长、医务科长、临床科主任、输血科主任为成员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对医院的临床用血进行监督、指导。
2、严格执行输血工作“三统一”的规定:本院一律使用规定的采供血机构—苏州市中心血站昆山分中心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主动及时与其联系,互通信息,进一步确保了临床用血及时与安全。
3、医护人员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组织全体临床医生认真学习国家有关临床输血的法律法规及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并邀请输血专家来院,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用血知识讲座。
4、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负责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知识。
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
5、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经治医师填写,上级医师签字核准。
严格控制<600 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 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 ml(红细胞一个单位以200 ml计)以上的,除要科主任审批外,还要报医务科审核。
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上级医师的医生签字核准。
6、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
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三、临床用血公示制度:
制定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制度,将检查结果在全院通报,并由医院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严格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的用血。
1、检查人员:
由医务科组织成立临床用血专项检查小组;
2、检查方法:每季度检查一次,抽取输血病历至少10份;
3、检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临床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
2)、输血前是否有免疫学检查;
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写《输血治疗同意书》;
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
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
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
4、凡临床用血评价不合格的医生,医务科取消其用血权限,待再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后,经本人重新申请,医务科批准后,方可恢复其用血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