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训练9 全球气候变化(必修1)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节全球气候和气候类型策略配套训练手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节全球气候和气候类型策略配套训练手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断题号 1 2 3 4 5 6答案一、选择题1.2022·苏北四市调研读“中国的气温变化虚线与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实线比较图”,回答1~2题。

1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为A.逐年上升B.逐年下降C.波动下降D.波动上升2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海平面上升C.降水量增加D.太阳辐射增强2.阅读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2022年,欧洲的冬天不太冷,冬天已经降临,在动物园里,本该冬眠的狗熊仍然精力旺盛,水鸟和长颈鹿纷纷在露天嬉戏;在一些地方,女孩穿着短裙走上街头,许多滑雪场由于缺少降雪不得不推迟开放时间……材料二大气温室效应形成示意图。

1如图所示,导致全球变暖、欧洲冬季气温异常偏高的过程主要是A.a B.bC.c D.d2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①气候周期性变化②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SO2等酸性气体③世界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小④许多国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⑤大城市中光化学烟雾的出现⑥沼气的大量使用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③④ D.②⑤⑥3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部分极冰融化②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受到被海水淹没的直接威胁③城市频繁出现光化学烟雾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⑤生物生命活动紊乱⑥世界各地经济均受到严重冲击A.①②⑤ B.①②⑥C.①③⑤ D.②④⑥3.2022·济南调研读气候资料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2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C.③气候类型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D.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4.2022·安徽示范校联考卷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22年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时间为2010年11月12日。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2-4全球气候变化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2-4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全球气候变化(15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读北京和张家口两地50年间的气温和降水统计资料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完成1、2题。

1.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A.两地50年间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50年间气温与降水量均呈负相关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2.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的变化情况。

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解析】1选D,2选A。

第1题,据图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都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的变化基本都呈波动减少趋势。

第2题,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大,加上降水减少,地表会变得更加干燥与疏松,风力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补偿训练】下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稳定【解析】选C。

本题考查气候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冷暖交替,降水有增加也有减少,气候变化周期也不一致。

《巴黎协定》把“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2 ℃之内”作为长期气温控制目标,以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据此完成3、4题。

3.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阿尔卑斯山雪线降低B.北冰洋通航时间延长C.孟加拉湾海平面下降D.东欧平原气候生长期缩短4.为了实现长期气温控制目标,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增加森林覆盖面积②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③降低单位GDP能耗④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3选B,4选A。

第3题,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山地积雪融化量增加,从而造成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北冰洋结冰时间缩短,从而延长其通航时间;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冰川融化及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孟加拉湾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会使东欧平原地区气温升高,气候生长期延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全球气候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全球气候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全球气候变化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 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B. 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C. 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D. 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2. 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

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A. 引起海平面下降B. 腐蚀建筑物C. 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 皮肤癌患者增多【答案】1. D 2. C【解析】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

1. 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可知保温作用减弱,则①应是气候变冷;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若光合作用减弱,则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②是温室效应加强;温室效应加强则气候变暖,故③是气候变暖,故选D。

2. 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世界农业结构的影响非常大,则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各国的经济结构,C正确;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A错误;酸雨会腐蚀建筑物,B错误;臭氧层变薄会使皮肤癌患者增多,D错误。

故选C。

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

如果升温1 ℃,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 ℃,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

据此完成3~4题。

3.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大量使用煤、石油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大量被砍伐C.家庭广泛使用太阳能热水器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4. 该气候变化的原因还可能引起A.荒漠地区将变得湿润B.海平面下降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延伸【答案】3. C 4. D【解析】3. 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煤、石油等矿物质和破坏植被造成的。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课时跟踪检测 (1)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课时跟踪检测 (1)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5.根据时间计算和正午太阳高度判断经纬度。 6. 根据气候类型分布、 洋流分布、 自然带分布来确定大致纬度。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考向二
经纬网的应用
经纬网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用图,对其应用可抓住“五 定”进行突破。 1.定位置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①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 度数确定出经纬度。 ②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如北极点上北极星的仰 角为 90°,赤道上北极星的仰角为 0°,该度数即为当地的纬 度数。
相等 隔______
所有纬线都相互
关系
平行 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4)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图示
划分 分布 规律
本初子午线 从__________________ 向 从______ 赤道 向南、 向北各划分
东、向西各划分 180° 90°
东经的度数越向东越大, 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 南 西经的度数越向西越大 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2019· 滕州重点中学检测 )夏威夷群岛中的毛伊岛(图 1)和 希腊的锡拉岛(图 2)上有世界闻名的红沙滩。读图,完成 2~4 题。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2.毛伊岛位于锡拉岛的( A.西北方向 C.正北方向
) B.东南方向 D.正南方向 )
3.从毛伊岛到锡拉岛的最短航线的航向是( A.一直向西北 C.先向北,后向南 4.两岛间最短距离约为( A.7 000 km C.13 600 km B.一直向东 D.先向南,后向北 ) B.11 000 km D.16 000 km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训练[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训练[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训练一、选择题读图1,回答1~2题。

图1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A.a、bB.a、cC.b、dD.b、c2.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两极地区及陆地高山上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 1.C 2.A 第1题,全球“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之后地面向外辐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之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能量,a表示地面辐射。

第2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向大气中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会使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径流量增加。

湖水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变化。

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

图2为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湖水含盐量变化过程图。

据此完成3~4题。

图23.青海湖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3700年B.3900年C.6900年D.8300年4.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变暖变干为主B.变冷变干为主C.变暖变湿为主D.变冷变湿为主[解析] 3.D 4.A 第3题,水位最低时,通常湖水的含盐量最高,读图即可确定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

第4题,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湖水含盐量逐渐上升,说明湖泊水位下降,雨水补给减少,气候有变暖变干趋势。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图3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图35.下列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度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6.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则下列几个地区中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解析] 5.B 6.B 第5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9 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9 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9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课时规范练第18页高考题组(2015上海卷,24~25)下图为某洲大陆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完成1~2题。

1.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2.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B.受沿岸寒流影响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D.受高峻地势影响答案1.B 2.A解析第1题,该大陆西侧为高大山地,海拔达到5 000米,中部地势地平,为平原地形,东部海拔较高,为高原地形。

故该大陆应为南美大陆。

图中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第2题,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导致当地降水增多。

甲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少。

(2015福建卷,3~4)下图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A.3月B.6月C.9月D.12月答案3.A 4.B解析第3题,影响蒸发量多少的因素有水量多少、气温高低、天气状况及其风力大小等。

图示4—6月份气温不断升高、降水量不断增加,故①②正确;降水量增加致使云量增加,故④错;风力变化无法判断。

综合,选A项。

第4题,水分亏损是指水分减少,即蒸发大于降水,符合此条件的时间段为3—6月份;累积是指持续的减少最终造成的影响,即最严重时间为蒸发大于降水时段的末期,故选B项。

模拟题组(2018湖北襄阳上学期期中)读世界某区域某月海平面气压场(单位:hPa)分布图,完成5~7题。

5.M、N等压线的数值分别是()A.1 018 1 014B.1 018 1 016C.1 016 1 014D.1 016 1 0166.对M所在半岛中部地区此季节的气候特征描述,较为准确的是()A.温和多雨B.炎热少雨C.高温多雨D.寒冷干燥7.M、N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A.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移动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半岛、岛屿众多D.污染物排放过多答案5.D 6.B7.B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此月份同纬度的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91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新人教版

2025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91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91 全球气候改变与国家平安[2024·广州市调研]碳排放交易是指政府将碳排放达到肯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并在肯定的规则下向其安排年度碳排放配额,排放单位可以通过市场购入或售出其相对实际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额以履行碳排放限制责任。

碳排放交易起源于联合国为应对气候改变,削减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一种国际贸易机制。

图一、图二分别示意某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百分比及人均碳排放量。

据此完成1~2题。

1.美国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缘由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②人均资源消费量大③碳排放总量最大④能源利用率低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国家间碳排放交易的形成( )①使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渐渐变小②有利于限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③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影响④促使全球平均气温快速复原到正常状况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碳中和是指人类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据此完成3~5题。

3.为了对中国碳达峰值进行估测,现阶段探讨应当侧重于( )①植被类型和植被覆盖度的改变②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程度③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④将来十年年均GDP增速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是( )A.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B.刺激低碳和零碳等技术创新C.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D.主动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5.加快碳交易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价格,也就是碳价,受多种因素影响。

当前制约“碳价”统一的主要障碍是( )A.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B.“碳价”过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C.碳交易操作程序繁琐D.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答题区]题号 1 2 3 4 5答案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九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山西名校联考)图1、图2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

读图回答1~2题。

1.1960~2010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B.整体向东迁移C.波动向西北迁移D.波动向东南迁移2.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A.天山雪线上升B.黄河汛期延长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解析:1.C 2.A 第1题,读图1和图2可以发现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

第2题,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水、雪等,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

如图为近15年来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据此完成3~4题。

3.近15年来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是( )A.增加B.减少C.先减少,后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4.造成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降水减少B.气候变冷C.地形抬升D.土壤贫瘠解析:3.D 4.A 第3题,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都为正值,在2000年至20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处于增加态势,从2010年开始往后处于下降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开始下降,即D项正确。

第4题,图中显示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总体一致的是平均降水量,故造成该山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减少。

(2018·华中师大附中模拟)读1961~2004年我国宁夏暴雨次数空间分布图(图1、图2),回答5~7题。

2019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地理人教课时规范练9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答案)$847898

2019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地理人教课时规范练9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答案)$847898

课时规范练9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课时规范练第18页(2017浙江十校联考)下图为两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①位于南半球,②位于北半球)。

据此完成第1~2题。

1•在①②两地,下列功能区布局均合理的是2. 与①地相比,②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是(A. 雨热同期B. 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C. 降水量多D. 热量充足,气温年较差大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从各月累计曲线图来看,①地各月降水均匀,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左右,应当为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地区全年盛行西风;②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为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两地的主导风向都为偏西风在主导风向下风向(即东部),A图符合,故选A项。

第2题,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咼,故选B项。

(2017浙江杭州期中)凋落物是联系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主要包括植被凋落的叶和茎等物质。

图1为我国某地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图2为甲树种春季凋落景观图。

据区区区1,工业区应当布局逐刀鷹计降水幽mmA此完成第3~4题。

3. 乙树种广泛分布地区所属的自然带,在我国对应的气候类型为A. 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4.造成甲树种春季凋落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答案:3.D 4.B解析:第3题,乙树种凋落物集中在夏半年,秋季最多,冬季为零,说明秋季树叶落光,为落叶阔叶 林,我国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第 4题用树种为常绿林,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增强,树叶水分缺乏,出现落叶现象。

(2017湖北四地联考)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 (本月均温累加值=本月均温+上月均温累加 值)。

据此完成第5~6题。

400 300 200 100一-总凋落 —甲撕种 ---乙肅肺A. 风力较大B. 气温回升 C •日照充足 D.降水稀少4710 月份图1图2月均溟第加苗C 160-1 J4O 120 100 SO 60 40 20 0 -20 ⑷-5.根据甲地的气候资料可推测甲地 ( )6.甲、乙两地( A. 河流夏汛显著 B. 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C. 旱涝灾害多发 D. 乳畜业发达 答案:5.D6.B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甲地降水各月较均匀,且月均温变化不大,气温年较差较小,即甲地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适合谷物的生长,C 项错误,D 项正确;根据甲地月均温累 加值可知,1月份气温较低,该地位于北半球,A 项错误;甲地1月份气温在0 C 以上,河流没有 结冰期,B 项错误。

高中地理 2.4 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4 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4 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2.4 全球气候变化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基础过关】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把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现代气候变化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2.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曾有过象、水牛和竹等。

据此推断,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英国《每日邮报》2009年9月3日公布了一张挪威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右图),照片中融化的冰壁内出现了一张可怕的脸,融水成为这张令人恐怖的脸流下的伤心泪。

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大面积融化的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臭氧被大量破坏C.排放SO2过多D.以上都不对4.此现象的发生,产生的后果主要有( )A.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减少B.农作物生长期延长C.海平面上升D.臭氧被大量吸收5.下列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合理的是( )A.加大海水淡化力度,控制海平面上升B.人类应停止发展,避免人为原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C.全球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大,地球会变得更干旱,因此各地应该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D.沿海地势较低的国家修建拦海大坝,或将居民迁移到地势高处【能力提升】下图显示了2001~2005年格陵兰岛某冰川末端不断消融后退的“足迹”。

读图,回答6~7题。

6.据上图中M、N两点量算,此期间该冰川末端年平均后退的距离约为( )A.0.4千米 B.0.5千米C.1.2千米 D.1.5千米7.若全球冰川大规模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A.极地高压增强B.沿海平原扩大C.陆地淡水减少D.植被类型增多国际能源机构(IEA)曾说,中国在2007年或2008年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9全球气候变化必修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9全球气候变化必修

课时跟踪训练9 全球气候变化一、选择题(2021 ·湖北百校联盟质检)右图示意亚洲局部区域2021年5月对流层CO2浓度(颜色越深表示浓度越大)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假设仅考虑CO2影响,在海拔一样近地面,与②地相比拟,那么①地( )A.白天气温明显较高,昼夜温差大B.白天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小C.夜晚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大D.夜晚气温明显较高,昼夜温差小[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①地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夜晚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大。

[答案]C2.大气中CO2增多可能使( )A.地球上淡水资源增加B.北冰洋成为海上繁忙航线C.热带雨林植被遭到破坏D.极地动物生存环境得以改善[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会使极地冰川融化,汇入大海,淡水资源反而减少,并且极地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A、D错误;北冰洋极冰融化,此地地理位置特殊,沟通各大洲,那么会成为繁忙航线,B正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C错误。

[答案]B(2021 ·河北衡水质检)下面两图分别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二氧化碳加倍时中国地区年平均温度变化等值线图(单位:℃)与年平均降水量(单位:%)变化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信息显示( )A.西南与东北地区增温不明显B.西北与华北增温幅度最大C.东部(半)湿润区有干旱趋势D.西部地区变得干旱幅度最大[解析]仔细读图,图1中,西南与东北地区增温明显,增温幅度最大,A、B错误;东部(半)湿润区温度普遍在增加,降水增加不多,甚至有减少趋势,总体看有愈加干旱趋势,C正确;西部干旱区降水整体增加明显,西部地区变得干旱幅度不是最大。

[答案]C4.针对这些变化趋势,以下措施不合理是( )A.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性构造调整B.加强水利建立投资,加强节水技术研究C.挖掘东北等区域粮食生产潜力D.西北地区调整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解析]针对二氧化碳加倍时中国地区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状况,需提前安排农业生产适应性构造调整与开展,提前加强抗旱(水利建立与人工增雨)投资,加强工程节水、农艺节水与生物节水技术研究与推广,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造成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9 全球气候变化一、选择题(2015·湖北百校联盟质检)右图示意亚洲部分区域2013年5月对流层CO2浓度(颜色越深表示浓度越大)的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若仅考虑CO2的影响,在海拔相同的近地面,与②地相比较,则①地( )A.白天气温明显较高,昼夜温差大B.白天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小C.夜晚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大D.夜晚气温明显较高,昼夜温差小[解析]结合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①地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夜晚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大。

[答案] C2.大气中的CO2增多可能使( )A.地球上淡水资源增加B.北冰洋成为海上繁忙航线C.热带雨林植被遭到破坏D.极地动物生存环境得以改善[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会使极地的冰川融化,汇入大海,淡水资源反而减少,并且极地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A、D错误;北冰洋的极冰融化,此地的地理位置特殊,沟通各大洲,那么会成为繁忙的航线,B正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错误。

[答案] B(2015·河北衡水质检)下面两图分别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二氧化碳加倍时的中国地区年平均温度变化等值线图(单位:℃)和年平均降水量(单位:%)变化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信息显示( )A.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增温不明显B.西北和华北增温幅度最大C.东部(半)湿润区有干旱趋势D.西部地区变得干旱幅度最大[解析]仔细读图,图1中,西南和东北地区增温明显,增温幅度最大,A、B错误;东部(半)湿润区温度普遍在增加,降水增加不多,甚至有减少的趋势,总体看有愈加干旱趋势,C正确;西部干旱区降水整体增加明显,西部地区变得干旱幅度不是最大。

[答案] C4.针对这些变化趋势,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性结构调整B.加强水利建设投资,加强节水技术研究C.挖掘东北等区域粮食生产潜力D.西北地区调整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解析]针对二氧化碳加倍时中国地区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状况,需提前安排农业生产适应性结构调整和发展,提前加强抗旱(水利建设和人工增雨)投资,加强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造成的损失。

随着气温升高,我国高寒地区的东北、青藏高原等区域粮食生产潜力无疑因为光温增加而有待进一步发掘;在我国种植熟制不同的敏感区域,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而不是西北地区,D错。

[答案] D(2015·山东泰安质检)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完成5~6题。

5.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保温作用B.大气污染C.热岛效应D.全球气候变暖[解析]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温度呈上升趋势,该图反映了全球变暖的问题。

[答案] D6.该图反映的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A.全球海平面将下降B.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C.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D.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减少[解析]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水循环,旱涝灾害频发,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答案] B矮篙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区的典型植被。

下表示意气候变暖下矮蒿草甸植被物候期的变化。

读表,完成7~9题。

物候期类型,始期变化/天,末期变化/天营养期,+0.37,-2.42]花蕾期,-0.84]花期,-1.47]结果期,+2.84]果后营养期,+0.37,-5.74]枯黄期,+0.89]生长期,+0.37] 注:“+”表示提前,“-”表示延迟,“*”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7.全球气候变暖使矮蒿草甸植被( )A.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缩短B.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推迟C.花期末期延迟D.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和注记可知,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始期提前0.37天,末期延迟4.58天,整个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而不是缩短;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都提前了,而不是延迟了;花期末期提前,即花期缩短。

[答案] D8.矮蒿草物候变化,使得( )A.植物提前展叶和开花,减小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B.植物成熟时期避开秋季霜冻,避免物种生殖失败C.各物种间物候变化不同步,物种间相互作用脱节D.减少物种间竞争,有利于减缓物种淘汰、灭亡速度[解析]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

展叶和开花的提前,增加了植被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

植被成熟期延迟,增加了遭受秋季霜冻的可能性,增加了物种生殖失败的可能性。

物候变化不同步,导致物种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相互作用脱节,加快了物种淘汰的速度。

[答案] C9.该植被类型可能分布在( )A.华北平原B.内蒙古高原C.青藏高原D.江南丘陵[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矮蒿草甸植被主要分布于高寒地区,可推断该植被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华北平原海拔低,江南丘陵纬度低,内蒙古高原的典型植被是草原。

[答案] C(2015·豫东、豫北十校第四次联考)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 )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解析]读图可知,该地的日照曲线呈下降趋势,气温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升状态,说明气候趋于暖湿化。

[答案] A11.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A.玉米B.水稻C.甜菜D.甘蔗[解析]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小,不是主要作物;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本地区很少种植;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该地区不种植甘蔗;故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为玉米。

[答案] A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12~13题。

12.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解析]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

故选B项。

[答案] B13.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

B项中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公众不可能参与。

C项中多种水稻会增加CH4排放量,CH4也是温室气体。

D项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不能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 A二、综合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

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

A.极冰融化B.毁林C.沿海低地被淹D.燃烧矿物燃料(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解析]第(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

第(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道以防内涝。

第(4)题,减少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

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

[答案](1)(自左向右)BDAC。

(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治疏浚河道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15.图甲为我国部分地区1月份的等温线图,图乙为太原1954~2006年间气候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8℃等温线在兰州以上、以下河段弯曲方向不同,请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原因。

(2)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分析黄河从源头至兰州河段流量、泥沙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3)结合图乙,分析太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海陆、洋流等因素。

兰州以上、以下河段距海遥远,只需考虑纬度、地形等因素即可。

兰州以上河段位于我国一、二阶梯交界处,海拔变化大、纬度变化小,等温线走向影响因素以地形因素为主;兰州以下河段海拔变化小、纬度变化大,等温线走向影响因素以纬度因素为主。

第(2)题,外流河除流经大量引水灌溉区域外,一般随支流的汇聚径流量增加;黄河从源头至兰州河段还没有到达宁夏平原等大型灌区。

影响含沙量的因素有流域植被和河流流速等因素。

第(3)题,从图示趋势线判读气温和降水总体变化趋势。

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气温升高增加热量,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加剧干旱和风蚀。

[答案](1)兰州以上河段从地势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地形起伏大,地形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河谷地区等温线向地势较高的河流上游弯曲;兰州以下河段流经平坦的高原,地形起伏小,纬度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河谷地区等温线向河流下游弯曲。

(2)变化特征:流量增大。

原因:冰雪融水的汇集和支流汇入。

变化特征:泥沙含量增大。

原因:自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流经黄土高原地形区。

(3)趋势: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或者暖干)。

有利影响:热量资源有所改善,作物生长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

不利影响: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水资源匮乏,冬、春旱加剧;土壤风蚀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