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贝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 。
一 媒 介素养教 育的涵 义
二 大学 生 媒 介素 养教育 的必 要 性 ( 一 ) 媒 介 素 养教 育 是 大 学 生 适 应 信 息 社 会 发

媒介 素养 和 媒介 素 养 教 育 的 概 念起 源 于 2 0 世
纪 3 0 年代初期 的欧洲 最初是 由英 国 学 者利 维斯 和
,
展 的 需要 信息 社会 使 受众 置 身 于 由电视 广 播 电影 报 纸 杂志 互联 网 等 各种 媒 介 营造 的 网 络之 中 人们 每 天 都会接 触到数 以 万 计 的媒介信 息
, 。 ,



,
人们 生活在传媒 营造 的空 间 里 人们 与信 息 的互 动 关系 不 断加深
,
国内对媒介 素养和媒 介 素养教 育 的关 注 年 中 国 社 科 院 副研 究 员 卜 卫 发 表 的系 统
。 ,
当今 社 会 高 新技 术 迅 猛发 展 社 会
, 。
信息化趋 势 日益 显 著 传 媒 对 社会 的覆 盖 面 越 来 越 大 对大众 的影 响也 日渐增 强
,
论述媒介 素养教 育 的论 文
,
因 此 大学 生 如何 正
,
内容 和 方法》 目前 我 国对媒介 素养教育 的 研究 还 不多 尚未形成 完 备 的理 论体 系 可 以 说 我 国媒 介 素养教 育 还 处 于起 步 阶段 川
。 , ,

《 论 媒体教 育的意 义

确认识媒 介 有 效利 用 媒 介 以 培 养基 本 的媒 介 素 养 便 成为 了 急需 解决 的 问 题
, , 。
:
,
,
基 本技 能 学会管理 自己 的传媒 事务 和 传媒 生 活 建 立 与传媒 合 理 互 动 的关 系为特征 的教 育 活 动 生 媒介 素养教 育 具 有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谈高校师德建设——由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所想

谈高校师德建设——由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所想
30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身边的同学进行 调查, 让同学们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次调查活动目的在于:增 加同学们相互交流的机会,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别人的评 价更好地认识自己; 认识到对同一件事情别人也有不同的视 角。 通过发动学生对 自己或身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可以 增加他们对心理学的认识, 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 更好 地认识 自己、 了解身边的同学, 同时也增加了对课程的兴趣,
2.讨论 分析法
生学会作肯定的拒绝。 (2)训练学生学会作肯定的请求。 学生 以两人或多人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情境或指导者提 供的情境, 相互对应练习, 清楚地向别人要求自己所需要的或 是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3)通过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感觉,同时也让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的
一举多得 。 参考文献 :
[1」 吕澜.略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地建构【 J7.杭州电 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0.4.
5。 心理测试 法
讨论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 等。在学生展开讨论、 辩论时, 教师往往不参与, 而是静观其 变, 最后作出总结。
3.行为训练法
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心理小测试, 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 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同时对同学的测评结果给予解析, 引导 他们正确地看待心理测试,并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指导自己 的生活。 在课堂中做认识 自己的心理测试, 如, 让学生写‘ `20个 我是谁”很多同学反映这是他们首次认真地面对 自己, , 做深 刻的自我剖析。 如对测试结果加以解析引导, 会让同学们更深 刻地了解认识了自己, 取得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状况 。 4.启发式教 学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同学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人的

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审视与反思

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审视与反思
的, 社 会利益 高于一切 。 它 是实现社会 发展 的一个 工具 , 人 不再是 目的 . 而沦为 了手段和工具 。
者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 ,也是作 者对高
等教育的许多 问题进行哲 学思考 的结 晶” 。 该 书从 美 国高等
以认识 论和政 治论 为基 础 的两种高 等教 育哲 学观 交
整 的高等教 育哲 学体 系, 对我 国高等教 育并不 完全 适用 。 因此 , 我 国的 高等教 育既要重视布鲁 贝克《 高等教 育哲学》 的启 示, 更 多地 关注高等教 育的现 实问题 ; 又要 走 出布鲁 贝克《 高等教 育哲学》 的误 区, 更 多地关 注人这个群体 。
关键 词 : 布鲁 贝克 ; 高等教 育哲学 ; 高等教 育 美 国著名 教 育 学 家约 翰 . S . 布 鲁 贝 克 的《 高 等教 育 哲 学》 “ 是 西方第 一部 以高 等教 育哲 学 为书 名 的专 著 ,是 作
别在 于教 材的 不同 , 高等 教育 研究 高深 的学 问 。 在某 种 意 义上 , 所谓 ‘ 高深 ’ 只是 程度不 同。 但在 另一 种意义上 , 这种
价 值的判 断 , 回避 学术对社 会 的影响 ; 认 为应 “ 在 学术和 现
实 之间划分一条 明确 的界 限来保证知识 的客观性 ” 。因此 , 传 承知识 、 探求知识是 高等教育合法存在 的哲学基础 。 在 这
‘ E ’ 调( E代表专 门知识 e x p e r t i s e , 即深奥 的探 求 , 它构成 了
高深 的学 问) ” 。 围绕 问题的主旋律 “ E ” 调进行论 述得 出其结 论: 在2 0世纪 . 大学确立 其地位 的主要途径有 两种 , 即存在 着两种 主要 的高等教育哲学 , 一 种以认识论 为基础 , 另一种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最近,我阅读了哈佛大学教授布鲁贝克(Derek Bok)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它也讨论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如何使教育更有用,以及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布鲁贝克认为,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指导他们建立一种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和思想。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常。

学生们需要更多地去探索和探究,去发现以及创造令人惊叹的事物。

然而,在很多学校,把重点集中在成绩上,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这一点也清楚地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而不仅仅是以成绩为导向。

此外,我也认为教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寻求共同目标的平台,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社会规则,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让他们明白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当大家都有共同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就会更容易形成友谊和联系,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另外,书中还指出,高等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支撑。

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它能够提高国家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能为国家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思维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也应该是一个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相关研究综述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相关研究综述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相关研究综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相关研究综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育哲学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从而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就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的几个关键主题进行综述,分析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布鲁贝克在书中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目标。

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中追求知识产出和学科竞争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布鲁贝克的观点提醒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布鲁贝克关注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关怀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发展他们的人格。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师过多注重研究而忽视教学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布鲁贝克的观点告诉我们,高等教育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他们在学生人生中的导航和引路作用。

第三,布鲁贝克论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指出,高等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高等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这一观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高等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最后,布鲁贝克还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特长。

高等教育不能只追求统一的标准和结果,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这一观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发扬学科多样性和人才多样性,培养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简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简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简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作者:杨春霞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6期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和大众传播媒介发生联系。

对传播内容的正确解读和客观评价,对传播手段的必要了解和熟练驾驭,对传播信息的快速判断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

然而,对我国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媒介素养”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

即使在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高校,其教学活动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在实践上少有大的突破。

因此,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媒介素养教育,是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达的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独立判断的认知结构。

此外,媒介素养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其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够赋予大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提供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培养其把握信息、调控自身意志和行为的能力,使其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

反之,一个没有受过良好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很容易迷失在汹涌的信息洪流中。

因此,媒介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素养,它的养成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更需要智慧和悟性的提升。

媒介素养应该与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一起构成当代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信息全球化趋势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它使得每个社会成员具有了信息接受者和发布人的双重角色。

此时的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具备传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必须使人们了解信息采集、加工、制作、传播的基本规则,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与媒体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教育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媒介的评价、选择和应用的能力,是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包括:媒介意识、媒介知识、媒介技能和媒介道德。

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和批判运用媒介的能力,使他们在信息社会中能够自主、积极地运用新媒体。

媒介素养教育与传统的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包含了文化素养的内容,也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技术能力。

在高校学生中,这种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高校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他们对于媒介素养的掌握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对于媒介的理解和运用方式。

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

媒介是双刃剑,它既能够传递信息,也可能误导受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

高校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媒介对他们的影响,不盲目崇拜媒介,也不草率否定媒介,能够正确理解媒介对他们的作用和意义。

这样才能在利用媒介时不受其害,并且能够运用媒介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系统的媒介知识。

媒介知识是指了解和掌握各种媒介的知识和信息。

高校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媒介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知道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并且要能够掌握这些媒介的使用技巧。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层出不穷,高校学生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的媒介知识,才能在信息时代中不落后。

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还需要注重媒介技能的培养。

媒介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媒介的能力。

高校学生需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信息的搜索、整理和传播,更需要学会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进行交流和表达。

这些技能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是他们学业上的需要,更是他们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需要关注媒介道德。

媒介道德是指在使用媒介时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在信息时代,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媒介不端行为层出不穷。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是以美国哲学家约翰·布鲁贝克(John Dewey)为代表的一种教育理论,也是一种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学生应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布鲁贝克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他提出了“经验-实践-反思”循环模式,即通过学生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反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学生的体验被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他认为学生应该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还强调合作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从而促进彼此的学习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就。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还提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和领导能力。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实践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反思。

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参与实践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 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
引言
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是一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 著作。该书自以来,一直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者所传颂。在本次演示 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以及阅读该书所带给我们 的启示和感悟。

五、建议与展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知识的价 值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建议教育机构应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合 理性和科学性,以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 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二、知识的价值
1、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被划分为 不同的类型,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理论知识是指 那些关于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实践知识则是指那些关于如何做某事的 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明确表达和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 难以言传和转化的知识。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的关系,并介绍美国学者约 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点。布鲁贝克在 《高等教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 了独特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对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反 应 ” 行 为 主义 理 论 影 响 下 认 为 电 影 对 儿 童具 有 强大 的影 响力 ,可 以直接影响其态度及行 为的改变 。这是早期关于 “ 媒介影 响力与个 人能 动性”之 间的认识 ,也是美 国实证传播研究史上的一 次重要 的里程碑 。 2 0 世 纪六七 十年 代 ,随着 电视媒介 的发 展与普 及 ,美 国传 播学 者 格 伯 纳 等 人 在政 府 的支 持 下 进 行 了一 系 列 关 于 电 视 暴 力 问 题 的研 究 ,着 眼于媒介对社会 长期 的影响 ,通过 内容分 析及 背后 的体制 分 析发展 出 “ 涵化理论 ” ,认为从长期 看 电视 的影 响力可 以跨越 阶层差异 在全社 会 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统一认 知与判断 。这一研究在社会公众 中引起 了巨大 的反响 ,学校教 师开始教授学生对与 电视 内容的批判性观看技 巧 ,使青 少年免于受到不 良 媒介 内容 的影 响。 自2 0 世纪 8 O年开始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 的发展进入到 了一个 关键 的时期。在这一 阶段越来越多 的美国学者 、知名人士及行动家参 与到媒 介素养运动中来 ,并且不再局 限于过往 的媒介效果研究 ,开始建 立媒介 素养的研究范围与 体系 。1 9 7 8年美 国教育 部举办研 讨会 ,强 调媒 介素 养教育的重要性 。2 0世纪 8 0年代末成立 了少数 地区 和国家 的非 营利性 媒介素养机构 ,积极 的推动 了美 国媒 介素 养教育 的发展 。如 ,1 9 8 9年 于洛杉矶成立的美国 “ 媒介素养 中心”,到 1 9 9 4年该机构成为全美媒体 素养研究的领头羊。 2 O世 纪 9 O年 代 美 国开 始 定 期 召 开 媒 介 素 养 组 织 会 议 。在 会 议 中来 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分析媒介素养 教育 的经验 ,共 同界定媒介 素养的概念 体系 、研究范 围及未 来发 展趋势 ,其影 响力 波及世 界范 围。如 ,1 9 9 2 年在 由阿斯彭研究所组 织发起 的 “ 全 国媒介 素养 领导 人会 议” 上 ,由

高深知识的双重性——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高深知识的双重性——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15 年 ,苏联人造地球卫 星发射 ,引起了美 国政府 97 及 国 民 的 极 大恐 慌 。 二 战 的 经 验 加 上 新 的危 机 感 , 使得美 国政府决定大力投 资高等教育 ,支持高等教 育 的发 展 。美 国政 府 首 先 制定 并 通 过 《 防教 育法 国 案》 ,该 法案 直接 向大 学拨 款进行 校 舍 改造 和贫 困大
正像音乐在处理同一主题的多重变奏时要准确定位其共同的基调那样对于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而言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l
高 教 探 索
20 0 9年第 6 期
Hi h r Ed a i n Exp o a i n g e uc to l r to
高深知 识 的双 重性
学投入 ,从而美 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黄金时代 。 [ 3 1 黄 金 时代 之 后 ,紧接 着 的却 是 克尔 所 谓 的冰河 时代 。对 于欧美 国家 而 言 ,2 纪六 七 十 年代 是一 O世 个 多事 之 秋 ,诸 如性 解 放 、女 权 运 动 、反 社 会 性行 为等社会 问题突 出。而人们对教育有这样一种苛求 : 当社会 出现问题时 ,人们总是首先批评教育而不是 其他 。而此 时的高校 ,正如整个社会一样 ,也确实 出现 了 很 多 问题 。如学 术 道 德 和 大学 生 信 仰 出现 了 严 重 的 问题 。发 生 了 校 园骚 乱 和 动荡 等 。于是 ,公 众对美 国高等教育的传统英才教育模式 、大学的招 生及教育机会均等 、大学在社会事务方面应该采取
盾 错综 复 杂 之时 ,就 是 检验 这些 实 践 的理 论 基础 之 日 j ”『 种对于理 论 的检 验 又必须抓 住最 为基 本 的 5 而这 东西 ,因为 ,改变 现实 的最好 办 法 同时也 是 最 痛苦 的办 法是 , “ 高 等教 育 的一 些基 本 概念 作 一 次痛 对 苦 的重新 评估 ”】 I 6 。 二 、高等 教 育合 法性 的支点 :高等 教 育 哲 学 的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作为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哲学的关键著作之一,对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布鲁贝克更深入地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实现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核心问题。

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以独特性为出发点,以此来支撑它在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作用,并且建立在认知能力的独特性之上。

他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以独特性为特征的建设体系,而这种独特性是每一个个体知识结构和社会环境都有关联的。

这种独特性反映了高等教育在提升社会能力和利用个体智慧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阐明了高等教育的普通性原理。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在综合性高效性可变性的基础上,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这种普通性也是高等教育的精神和核心内容。

布鲁贝克还指出,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模式方面也应该有所变革,以实现“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新宗旨。

还有,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更是深入探讨了温故学习价值的问题。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把这种学习价值纳入到课程设置中,以促进社会融合能力的提升。

他还认为,温故学习能够指导教育者融入社会环境、发挥智慧与能力的最佳状态,以及实现高等教育的完整性。

因此,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它是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哲学的关键著作,尤其是它深入探讨的高等教育在实现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核心问题,都对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令当时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回顾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普通化的观念,已经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而是被“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新宗旨所取代。

在此必须感谢布鲁贝克对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他对于高等教育作出的影响令当时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试论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

试论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

试论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摘要】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博客和媒介素养的背景,进而提出了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分别阐述了大学生博客的意义和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博客对媒介素养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展望了未来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这篇文章旨在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博客, 媒介素养教育, 意义, 重要性, 促进作用, 当前问题,建议, 结论,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博客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表达方式和自我展示平台。

大学生们通过博客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展示自己的思想和创意,与他人交流互动。

随着社交媒体的盛行,大学生博客也不再局限于文字表达,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传播和互动更加丰富多样。

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密切相关。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在使用媒介时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评价能力,对信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能力。

大学生在博客上的表达和互动不仅是一种媒介素养的实践,更是促进媒介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博客的意义、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博客对媒介素养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将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博客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和个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大学生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交流方式。

通过博客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展开互动交流。

随着大学生博客越来越普及,人们也开始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题。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乔叟·布鲁贝克(Joseph Bloombek)于1872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也被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哲学的圣经”。

读此书后,我对布鲁贝克的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被他提出的高等教育管理方法所深深吸引。

首先,布鲁贝克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并将其视为教育的全面归因。

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意识和素养,培养精神发展和责任感。

此外,他还强调了教育“去及贱责”,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更要鼓励学生向德行和伦理角度考虑问题。

另外,布鲁贝克也提出了一个独特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型。

他提出的“三角结构”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个角色,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双向管理,使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有效性。

最后,布鲁贝克还强调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他认为,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学
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总之,乔叟·布鲁贝克提出的高等教育哲学不仅被认为是教育的圣经,而且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布鲁贝克从不同角度系统地审视和总结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结构、管理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等一系列深远又重要的观点。

所以,自学《高等教育哲学》,对我来说,也是大有裨益。

从博克狂潮看媒介素养教育

从博克狂潮看媒介素养教育

从博克狂潮看媒介素养教育-----------------------------------------------------------------------------------马东梅 (2006-02-08 17:14:31.0)[摘要] 本文从参与人数、网站数量和规模、影响力、经营和运作模式、博客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学界的关注度等六个方面对2005年互联网上掀起的博客狂潮作了一些简单的梳理和回顾,并详细透视了博客狂潮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一)以博客狂潮为突出表现的新互联网时代呼唤媒介素养教育;(二)从制作者的角度来看,博客狂潮有助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和拓展;(三)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博客狂潮直逼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标。

[关键词] 博客媒介素养教育引言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博客的异军突起,成为本年度互联网上最大的亮点之一。

一时间,博客成为报纸、杂志、网络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汇。

“你写博客了吗?”也成了大家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

新华网2005新媒体十大热点评选中,博客更是榜上有名。

那么,到底什么是博客呢?目前,网络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译音。

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人们通常把撰写Blog的人称为Blogger,也翻译为“博客”。

因此,“博客”既可以指撰写网络日志这种行为,也可以指撰写网络日志的人。

作为目前国内公认的三大专业博客服务商之一的中国博客网给出的定义是:“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1]2005年在博客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就在这一年,博客从小众走向了大众,博客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基础的互联网服务。

博客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媒体、资本、技术等的热切关注。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2007-06-10《高等教育哲学》为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S·布鲁贝克所著,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该书被誉为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

这本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作了分析。

该书对于我们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哲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习高等教育哲学理论有着重要价值。

布鲁贝克以哲学为视角,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独创性,为我国今天全面构建现代和谐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提供可资启发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来源高等教育哲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数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艰难时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是令学术界“大不为满”的“冬天”。

美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持着冷漠的态度。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大学生大多数为谋专业而求学,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被公认是那些专业的准备性学科,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不需要建立一种论证它们的哲学。

“到了19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阿姆斯·伊顿在润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托马斯·杰弗逊在他那所‘革命的’弗吉尼亚大学以开设包括实用性更强的课程向旧传统提出挑战。

”(P4-5)高等教育是以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基点,还是以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沉醉于摆脱外界的束缚探索高深学问的象牙塔,还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服务站”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辩论。

这些辩论带有局限性的观点常常无法检验一般的设想或预测,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解决方法,它要求用共同背景中的各种方法探讨解决所有的问题,即触及高等教育本质的价值观念地冲突明确地要求对此类问题作哲学性的解决,高等教育哲学由此而生。

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参考文献

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参考文献

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参考文献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爆炸和媒体广泛普及的时代,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和评估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有许多经典的参考文献,以下是几篇值得一读的文献:1. Jenkins, H. (2009).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of Participatory Culture: Media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这篇文章由媒介教育学家亨利·詹金斯撰写,他提出了“参与文化”的概念,并探讨了这一概念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参与文化重视多媒体技能、网络参与能力和社交交往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媒介素养能力。

2. Hobbs, R. (2011).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 Connecting Culture and Classroom. 罗伯特·霍布斯是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权威人物之一。

他的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数字和媒体素养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基于这一框架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计,并探讨了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3. Buckingham, 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大卫·巴辛汉姆在这本书中全面讨论了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他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以及处理媒体信息的能力。

4. Livingstone, S. (2004). Media Literacy and the Challenge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辛顿·利文斯通是国际媒介素养研究的领军人物,她的这篇文章讨论了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对媒介素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

国外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原则

国外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原则

国外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加拿大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约翰“庞金持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第一,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的产品。

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向我们提供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分解和辨析媒介的建构。

第二,媒介构建现实。

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都是通过媒介获得的,第三,受众选取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

第四,媒介总是暗含商业动机。

第五,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息。

第六,媒介暗含社会和政治诉求。

第七,媒介中的内容和形式总是紧密相连的。

第八,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形式。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理念和五个重要问题。

这五个核心理念是: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构建的;媒介信息是使用-种具有自己规则的创新性语言构建的;不同的人对问一信息的体验是不同的;媒介融入了价值和观点;建构的媒介信息是为了获得利益或权力。

五个重要问题是:是谁创造了这条信息?该信息运用了什么技巧来吸引我的注意力?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这条信息陈述了或是省掉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观点?为什么要传递这条信息?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思.弓斯持曼(Ien masterman)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

这些原则是:1.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并有重要意义的努力尝试。

2.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再现”(representation)。

3.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4.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

5.媒介素养教育重在调查研究,它不应将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强加了人。

6.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与时惧进,善于应对周遭情势的变化。

7.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分析的工具(analytical tools),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本上的某些段落和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启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耿配摘要:现如今,“媒介即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工作、学习、娱乐、交流的人类共生系统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大众传媒创造的拟态环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谐,对于媒介的敏感和知晓不仅影响个人的生存发展,也关乎社会的进步,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以媒介接触最广泛的受众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访谈法,文献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理论作为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生活状态以及媒介素养情况,运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指导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更实之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布鲁贝克;媒介素养教育;教育哲学;大学生作者简介:耿配(1991-),女,江苏徐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研究。

一、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概述(一)在矛盾中趋于中庸的智慧(二)在对立中寻觅中立的视角(三)布鲁贝克,著名哲学家、高等教育学家,他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他一生致力于哲学的奠基及其持续的发展之中,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论教育学》中[3],而随着新技术的改变,素养一词不单限于读写能力,它是一种对周边事物的解读、批判、思考和应用的能力。

媒介素养概念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它最早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si)和他的学生D,汤普森(Denys Thampson)于1933年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该书以敏锐的眼光洞察了大众传媒对生活带来的冲击,并且首次批判性地指出学校教育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须性,并提出了保护青少年远离大众传媒侵害的相关建议。

该建议建立在文化保护的基础之上,强调经典文化的重要性,否定以美国为主的大众文化的侵袭,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甄别和抵制”。

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仍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后来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演变为一个动态的多元的概念。

[4]直至90年代初,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在全美媒介素养的全国领导会议上才达成共识,认为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公民应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 [5]。

二、英、美、澳三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比较分析(一)英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是全世界最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包括文化保护阶段、欣赏流行阶段、以及解构大众媒介阶段[6]:1、批判大众传媒的“文化保护阶段”ER.利维斯(ER.Leavis)和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于1933年出版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标志着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是通过课程使中小学生意识到大众传媒的危害从而免受不良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影响,这种基于文化保护视角的观点,试图通过提高学生甄别能力的“免疫法”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具有批判意识的思考者。

2、包容大众传媒的“欣赏流行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学者意识到文化不再只属于经典,人们对待媒介态度的转变使媒介素养教育进入第二个阶段。

这一时期认为文化的表达是多元化的、大众化的和生活化的,理论代表是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和帕迪·沃纳尔(Pad-dy Whannel)1964年出版的《大众艺术》(The Popular Arts)一书[7],书中对传统“免疫法”的观念进行批判,开始包容甚至欣赏流行文化,但是本国的文化特性和内容被基本保留。

3、解构大众传媒的“屏幕教育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电影和电视教育协会提出的“屏幕理论” (Screen Theory)成为最集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观点,该组织通过《屏幕》和《屏幕教育》杂志利用符号学理论在解构大众媒体方面提出诸多建议,该时期强调学生摒除个人喜恶,通过冷静分析,严密思考找出媒体制造者真正的意图,这个时期不再教授青少年如何甄别媒体文本,而是洞穿媒体本意从而保持独立。

英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不再将儿童认为是弱小处于被保护的状态,对媒介也不再采取“抵制”和“免疫”的态度,他们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设计框架,而不再以媒介为研究对象。

通过这种方法并不把教材强加于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理论框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媒体,理解媒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真正的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时间上晚于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与此同时发展速度也较慢。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预防阶段”、“面对阶段”、“转变阶段”[8]。

1、基于保护主义的“预防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教师发现青少年受大众媒介暴力色请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在中小学校展开了媒介素养教育。

该阶段教师采取抵抗的态度对待媒介,将媒介进行丑化,试图使学生远离媒介的影响。

2、基于批判主义的“面对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媒介以迅猛之势借助电视、广告、广播、电影等媒界发展起来,媒介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抵御媒介已经不再可能,在这一时期,媒介素养教育进入“面对阶段”,教师意识到已无法远离媒介,只能通过教育使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因此开始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媒介的本质和目的,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3、主动学习的“转变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的兴起,媒介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美国教师也已意识到媒介的双重作用。

开始进入主动学习和教育的阶段,通过与其他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对媒介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中小学生在批判性的解读媒介信息的基础上愉快的接受信息。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2003年发布了“媒介素养工具包”,针对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明确了教学展开的基本框架[9],从媒介传播者、媒介产品和形式、受众、媒介信息内容和媒介信息制造目的5个基本问题作为教学框架,通过这种教学达到五种目的,首先是抵御媒介带来的危害,其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再次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民主观念,第四是通过教育使媒介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最后是将媒介作为一种艺术为学生所理解。

将媒介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和方法。

(三)澳大利亚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澳大利亚是世界公认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最好的国家。

分析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育走过的40年,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探索,媒介课程设计等都有诸多启发。

1、多元文化教育阶段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冲突,20世纪70年代后澳大利亚由之前奉行的“白澳政策”开始转变为多元文化政策[10],教育上也推行多元文化教育,而媒介在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草根化运动的推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种文化冲突和意识冲突下,各种种族暴动事件频发,政府意识到针对不同文化、宗教信仰必须采取包容的态度,并且在中小学通过动态影像的途径开展媒介教育课程。

澳大利亚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立足多元文化,围绕“媒介文本”,以解读文本为中心,以此为基础设计中小学媒介课程,培养中小学生批判意识。

在对媒体文本的解读上根据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在低年级实行以视听为主的教育,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已经形成的特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开始通过文字等抽象方式使学生明白媒介背后对生活的深层含义。

针对高年级学生批判意识的形成这一特点,对媒介文本的研究更多的展开分析、质疑和批判,以及媒介文本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四)英美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教育的相同点1、步入“反向社会化”的超越保护主义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已基本脱离保护主义,以更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和传媒,放弃抵御为主的学究式的文化禁锢,转变媒介是“毒药”的理念,媒介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反向社会化”时期,青年人对年长者的教育也使“文化反哺”理念成为新时代的文化新范式,文化反哺理论与超越保护主义是同步的[11],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保护主义失去了理论根基。

也使文化和媒介一样进入大众阶段,教育也表现为大众化的特征。

2、迈向“泛媒体时代”的超越解构主义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并不是针对媒介,而是一种对于文化的屏蔽,因此最初的媒介素养教育着重点在于两点,首先是针对媒体文本的解构,其次是解码媒介文本的制作,诸如在学校开设媒介受众,制作过程,媒介传播目的等相关课程,目的是使中小学生看破媒介内容本质,不受其迷惑,进入“泛媒体时代”,媒介几乎无处不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解构媒体,西方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媒介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而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素养需要文化的熏陶而不是技巧的灌输就能形成。

3、进入“互动式教学”的超越文本中心传统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对媒介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这种技巧性的学习无法真正培养学生批判意识,传统的基于对媒介本身的技巧解析课程已经不再适应将媒介视作社会文化的新视角。

“文本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向更深层次的“语境方法”转变。

“语境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将文本分析与媒介信息接受问题结合在一起,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成为一种真正的媒介批判者。

(五)英、美、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教育的不同点分析比较英、美、澳三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三国在教育管理机构、学生年龄划分、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和规划方面有很多差异(见下表)。

英、美、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特点比较表四、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刚刚起步,中小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也还处在摸索阶段,目前大众传媒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形式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批判意识,缺乏意志力,因而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色情暴力等消极价值观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教师作为学生的保护伞,一味抵御媒介的消极影响,这种观念对于中小学生媒介批判意识培养和媒介创造价值培养都是毫无裨益的。

(一)发挥家庭在媒介接触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小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场所接触更多的媒介,家庭成为媒介接触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能在媒介甄别和判断上发挥作用,尤其对小学生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与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密性,父母的媒介素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媒介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

与学校教育相比,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和大纲,家庭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更为儿童所接受。

(二)加强政府在媒介课程规划和实施中的主导地位西方各国在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政府都首先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制定课程计划在中小学实施,出版相关书籍对教师进行指导,而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还没有设计可以实施的统一课程,个别省市在校本课程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并不能大规模实现推广,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时发挥非公益组织在宣传和组织活动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