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3. 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基本组成?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2. 解释电子的作用和位置: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3. 展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分钟)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层上。
2. 解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电子先填满低能层,再填满高能层。
3. 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并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0分钟)1. 解释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
2. 举例说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例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绘制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元素性质。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通过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组成和元素性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主题九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理解质子、中子的作用;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质子、中子的作用;2.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核力等相关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粒子加速器等;3. 准备习题集,供学生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是《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设计,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对原子结构的学习。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干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 教学内容(1)引入原子结构:通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原子核的组成: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3)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干系: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得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干系;(4)教学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讲解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等;(3)实验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原子核的组成;(4)理论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得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干系;(5)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和功能;(6)小结本节: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4.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讨论法: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课题一 原子的构成 [初中化学实用资料]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原子的构成连云港市猴嘴中学曹建国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探究原子的构成和学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知识。
课标要求: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写科普小论文: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 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内的排布规律,知道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的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能级和轨道的概念、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原子的结构。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现象背后的原子结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原子结构模型图。
3. 化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结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解释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3. 核式结构: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 电子排布:介绍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能级和轨道的概念,展示电子排布图。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如原子的化学反应、元素的性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和电子排布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操作和现象分析,评估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反应: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原理,拓展其对原子结构的应用认识。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关系,提高其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原子结构讲解
原子结构讲解
原子结构是指原子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表示原子结构的图示,它用圆圈和小圈分别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列的,从里到外分别称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等。
每层最多可以排2×(n)^2个电子,其中n表示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不
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原子的性质由其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
根据电子排布的不同,原子可以分为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和稀有气体原子。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金属的特性;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
于或等于4,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非金属的特性;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表现出稀有气体的特性。
以上就是原子结构的简要介绍,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化学书籍或咨询化学专家。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1节 原子结构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教案化学教案
【复习回顾】1.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思考回顾,回答问题巩固已学的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并过渡到新课【过渡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就好像一个大型的体育场中一个小蚂蚁,那么核外电子是什么样的呢?在这“广阔”的空间里,电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联想并回顾上节课中关于电子的相关信息:1.电子质量小2.电子带负电3.电子运动空间“大”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学习的氛围。
【板书总结】一、电子的特征:1.质量很小2.电子带负电3.运动空间小(如果相对于原子核,则“较大”)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宏观物体电子质量很大很小速度较小很大(接近光速)位移可测位移、能量不可同时测定能量可测轨迹可描述没有确定轨道整理归纳,体会核外电子的特征。
通过PPT展示学生能够感知的宏观物体和微观电子做对比,更深刻的体会核外电子的特征。
【质疑】那核外的电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引入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视频】通过视频体会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阅读】课本P6关于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阅读并结合视频体会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培养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交流研讨】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根据阅读的内容,小组交流,归纳整理,回答自己的结果。
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后,能够进行整理归纳,并且表述出自己的成果。
【板书总结】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总是尽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里;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4.次外层最多不超过18个电子。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第一节知识概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于原子结构这一概念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原子结构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各种物质的性质。
本节将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和理论。
一、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因此,原子是一个电中性的物体。
二、原子核的构成原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根据不同的元素,质子的数量是不同的。
例如,氢原子只含有一个质子,而铀原子则含有92个质子。
同时,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即原子的质量与总电荷数。
具体公式如下: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荷数=质子数三、电子结构的问题电子是具有负电荷的粒子,它参与了原子之间的所有化学反应。
在原子中,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且位置不固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电子结构,我们可以利用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两种理论方式。
1、波尔模型波尔模型是用于解释原子结构的早期理论,它基于经典物理中的旋转电子理论。
波尔模型指出,原子中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且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之中。
每个能级都代表着一种能量水平,电子只能在这些水平之间运动。
波尔模型还对原子光谱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2、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是目前用于描述原子结构最有效的模型,它基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波函数理论。
量子力学模型指出,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沿着特定的轨道运动,而是在空间中以一定的概率存在。
根据概率波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预测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和可能的能量水平。
四、电子能级转移和发射光谱的问题在原子中,电子会从较高的能级转移到较低的能级,这种能级转移会导致原子放出光线。
放出的光线是具有特定波长和频率的光谱线,被称为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之一。
五、实验方法在研究原子结构和发射光谱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实验方法。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2. 掌握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的各种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结构模型;3. 原子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质量为1;-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质量为1;-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带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质子、中子的1/1836。
2. 原子的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外层轨道运动,各层轨道能量不同,电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 量子力学模型: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用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分布情况,电子的位置不确定,只有一定的概率存在于某个区域。
3. 原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图示、实验等形式展示原子的结构;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3. 提问、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知识。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3. 独立思考,总结学习体会。
第四单元课题1 原子的结构(陈)
练一练
正电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______的原子核和核外 负电 质子 中子 带______ 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_______和______ 相等 相反 构成。由于它们所带的电荷_______ ,电性_____, 不显 所以整个原子______(填显或不显)电性。 分子 2、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化学 原子 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原子中带正电荷的粒子 原子核 质子 是_______和_______;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中子 。 3、据报道,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 的原子核内有质子111个,中子161个,则该元素核外 111 电子数是_____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微小的 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均匀分布 着正电荷的实心小球,带负电的 粒子镶嵌在里面;
卢瑟福认为原子中间有一个 很小的带正电的核, 带负电的粒 子在核外广阔的空间内绕 核高 速运转。
哪个原子结构更和实际吻合呢?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质子
中子
电子
一、原子的构成
化学变化 原子是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但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而是由居于 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 电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也不是实心 的,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3、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 特点?
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不同种类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不种原子内质子数不相同,原子种类主要由质子数决定
分析表4-2可以得到的结论
1、原子一般来说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但并不是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氢) 2、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教学内容:1. 原子的发现历程2. 原子结构的组成3. 原子核的组成4.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5. 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理解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4. 熟练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3.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2. 原子质量数和电荷数的计算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二、讲解原子结构的组成(10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2. 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探讨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三、实验操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原子结构实验,观察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10分钟)1. 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的定义2. 讲解如何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五、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检测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整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多
电
2 8 18 32 ……2n2
子
数
【巩固练习】
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
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②①③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级就是电子层
B.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C.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D.不同能层中的s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3、下列能级表示正确(实际存在的)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是( )。
A.1s、2p、3d
B.1s、2s、3s
C.2s、2p、2d
D.3p、3d、3f
4.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1)钙原子核外有个能层填充电子。
(2)钙原子M层有个能级填充电子。
(3)钙原子能层上的电子能量最高。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n表示能层序数)()。
A.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相同
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C.1s、2s、3s的能量不同
D.s、p、d、f 4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2、6、10、14
2.氯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填充在()。
A.4s能级
B.3p能级
C.3d能级
D.3s能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海口实验中学杜晓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三、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四、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
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
”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
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结构
A.24 B.58 C.82 D.140 4.(杭州中考)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A )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某种原子的质量 (Ar)=一种碳原子质量×1/12
关 系:与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 数+中子 数
注 意: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比较得到的比 值,没有质量单位,其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写。
02 基础题 1.(衡阳中考)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 B )
① 原子很小 ; ②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③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 。
15.(株洲中考)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下列问题。
(1)以上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是 A和B (填
字母代号)。
(2)以上四种粒子中,能得到电子的是 A和C (填字母代号)。
(3)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4)带正电荷的是 原子核、质子; (5)带负电荷的是 电子 ; (6)不显电性的是 分子、原子、;中子
(7)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质子、电子 。
8.氮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7”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荷数及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为7
。
电子层
(2)弧线表示
9
9
B
10
10
10
10
C
11
12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教具准备1. 教师用具,投影仪、录像机、挂图(原子的构成)。
2.学生用具:原子构成的有关资料和张青莲教授的事迹简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还想知道与它们有关的哪些知识?二、引入: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三、新授:[板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过渡]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讨论题: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过渡]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挂图]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教师]分。
[思考]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答案]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来自于质子所带的电荷。
由于中子不带电,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
2.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质子上。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关于东城朝晖学校一一潘振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归纳、槪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回顾:1.什么是分子2.什么是原子?认真听题;考并回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答。
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猜想:原子不能分。
培养学生善于想教师活动形可能是什么样的?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什么构成?2)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了吗?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发挥想象说: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课题: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概念;
3. 能够解释元素的周期性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难点:元素周期性表现的解释。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设备: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模型等;
2. 教学资源:PPT课件、教科书、练习题等;
3. 实验设计: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验,如观察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原子结构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元素周
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二、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基本结构:核、质子、中子、电子;
2. 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概念;
3. 元素周期性表现的原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释观察结果。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学生讨论元素周期性表现的原因,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练习题,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元素的周期性表现,为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实验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元素周期性表现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原子结构的学习
关于原子结构学习的探究活动
【探究课题】
1、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在纸上画出来原子的模样,在全班交流,并评选出最佳作品.
2、查阅原子结构探索过程的相关历史资料,了解相关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探究范例1——画出你心中的原子
【课题】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在纸上画出来原子的模样,在全班交流,并评选出最佳作品.
【组织形式】个人活动
【活动总体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在头脑中想象原子的模样,并在纸上画出来,在全班交流,并评选出最佳作品.【探究实验目的】
1)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探究报告,
2)通过成员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3)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问题.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 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 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宏观、微观运动的不同
宏观物体 范围 质量 速度 位移 能量 轨迹 很大 很大 较小 可测 可测 微观粒子 很小 很小 很大(接近光速)
课题一
原子结构
质子 中子 核外电子
一、原子核
原子核 原子
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 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 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 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
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 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 t,形 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万辆载 重4 t的卡车来运载。
位移、能量 不可同时测定 用电子云描述
(用出现机会的大小描述)
可描述
(画图或函数描述)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是: 运动范围小,速度快,没有确 定的轨迹,可用电子云形象地 表示。
2、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 电子按能量高低在核外分层排布。 1
K
2
L
3
M
4
N
5
O
6
P
7
Q
由内到外,能量逐渐升高
构成原 电 子 质 子 中 子 子的粒 子 电性和 1个电子带1 1个质子带1 不显电性 电量 个单位负电 个单位正电 荷 荷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 1/1836(电 量 子与质子质 量之比) 1.007 1.008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8 18 ? 8 ?
8 8
各层最多电子数
排布规律
• 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 1→ 2 → 3→ 4→ 5 → 6 → 最低的电子层里。 K→ L → M→N → O → P → • 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排布 2→ 8 →18→32→50→ 2n2 2n2个电子。 •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 能容纳2个电子。 • 其它各层为最外层时,最 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 • 次外层最多不超过18个 电子。 • 倒数第三层最多不超过 32个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
核 电 荷 数 元 素 名 称 元 素 符 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最外层 电子数
2 10
18 36
氦 氖
氩 氪
He Ne
Ar Kr
2 2
2 2
2 8
8 8 8 18 8
8
8 8
54 86
氙 氡
Xe Rn
2 2 2
8 8 8
18 18 18
18 32 32
本节重点知识
质子 -Z个
原子(
A Z X
)
原子核 中子-N=(A-Z)个 核外电子 ---Z个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课堂练习
1.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1.B A. B. C. D.
2.某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 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答案: 2.A
原子结构示意图1
原子结构示意图2
课题一 原子结构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运动范围小,速度快,没有确定的轨道,可用电子云形象地 表示。 2.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电子层的划分 电子层(用n表示) 1、2、3、4…… 电子层符号 K、L、M、N…… 离核距离 近 远 能量高低 低 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 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 满L层才排M层)。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n表示电子层)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 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4.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 阳 该粒子是 离子,带 电荷。 正 • 2.当质子数(核电核数) 小于 核外电 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 负 电 荷。
(中性原子核外电子数) 如 13Al3+ 8O2-
A.14
B.15
C.16
D.17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 3.D A.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圆周运动 B.电子云示意图中的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 次外层电子数一定是2或8
D.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不一定是碱金属元素的原子
课堂练习
• 4.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并画出原子结构示 意图。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 硅 +14 ___________ 2 8 4 (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硼 1.5倍;______ +5 2 3 (3)C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 氖 ________ +102 8 5.X和Y是原子序数小于18的元素,X原子比Y原子多 1个电子层;X原子的最外层中只有1个电子;Y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层中有7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NaF
讨论题: 1. 原子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 2. 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 粒子有什么不同? 3.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不同类原子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第五单元 物质结构 • 元素周期律
• 提问:
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有什么关系? 3. 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