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法灸法类教学-PPT精品

合集下载

针灸教学ppt课件

针灸教学ppt课件

Part
03
灸法技术
艾灸法
艾灸法介绍
艾灸法作用
艾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 ,点燃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 灸法技术。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 痛证。
艾灸法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艾灸法操作时需选择合适的穴位,将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置于所选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一般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
安全防范措施
环境设置
确保治疗环境干净、整洁 1
,避免地面湿滑,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与维护
4
对针灸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规范操作
2
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
行,避免操作失误或不当
操作。
避免感染
3 确保针具、治疗部位和操
作者手部的无菌状态,防 止感染的发生。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不适合针灸的 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毒工作
对针具、治疗部位和操作者的手进行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干燥 等。
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 的经络,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运行气血。针灸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理论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 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针法PPT课件

针法PPT课件
13
(三)皮肤针
• 根据所用针支数目多少的不同,又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 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
• 皮肤针针尖不宜太锐,应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 ,全束针尖应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
14
二、针刺前准备
(一)针刺体位 • 患者针刺过程中的体位要能保证正确定位取穴、便于针刺施
术、患者舒适不易疲劳这三个要求。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 种类、腧穴所在部位和临床操作要求来确定体位。常用体位 有卧位和坐位两类,每类又分三种。 1 卧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2 坐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15
1 卧位 (1)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前部腧穴。
16
卧位 (2)俯卧位 适用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
23
三、毫针刺法
(一)进针 • 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
手进针法,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执毛笔状 ,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腧穴皮肤以辅助进针称为 “押手”。
24
三、毫针刺法
1.单手进针法 •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
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 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 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 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 所要求的深度。此法用于 短毫针进针。
(二)三棱针
• 三棱针是一种放血工具,用于刺破 腧穴皮肤或络脉,放出少量血液, 达到治病目的。三棱针一般用不锈 钢制成,长约6厘米,针身呈三棱 状而得名。针尖锋利,古代称为锋 针。
12
(三)皮肤针
•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5~19cm ,为手握之部分,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为针头,下边散 嵌着不锈钢短针。

针灸疗法PPT课件

针灸疗法PPT课件
14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 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 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 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 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 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 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4
针灸处方常用选穴:
颈痛: 主穴:风池、颈夹脊、大椎、阿是穴 配穴:肩髃、肩井、天宗、曲池、 天柱、外关、 合谷、后溪
5
腰腿痛: 主穴: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 配穴:环跳、秩边、殷门、承扶、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 昆仑、阿是穴(压痛点)
6
中风: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 下肢: 环跳、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太冲、太溪 配穴: 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牵正 吐词不清加廉泉、百会 尿潴留加关元、中极、气海、水道、委阳 肾俞、 命门、八髎
15
电针法 定义:电针将电和针两种刺激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控 制刺激,电针疗法就是通过这一原理来进行治病的。 配穴处方: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 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波形:疏密波、断续波 、连续波
16
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 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症,各种肌 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针法灸法学.ppt

针法灸法学.ppt

●关于得气的几个问题
得气的定义与表现:
若有所得 若有所失 有见如入,有见如出
经脉循环之气
针感
隐性得气 显性得气
得气的基础:
肌肉组织的肌梭内感受器—肌肉收缩
穴位神经末稍密集
穴位高密度的肥大细胞—活性物质刺激神经
得气与血型的关系: O-B-AB-A
与留针时间长短相关的因素
得气:得气的迟速 寒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经脉:足阳明……其脉大血多,气甚热壮,刺此者,不


经脉走向 补泻操作
────────────────────────
手三阳──从手走头:
向心 补:针向向心
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泻:针向远心
────────────────────────
手三阴──从胸走手
远心 补:针向远心
足三阳──从头走足
泻:针向向心
────────────────────────
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针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针灸疗法课件PPT课件

针灸疗法课件PPT课件
50
额旁1线
•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 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 穴向下刺1寸
•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 怔忡、胸痹心痛、感冒、 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
51
额旁2线
•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 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 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 向下1寸
• 主治:胃痛、痞满、腹胀、 泄泻、胁痛等脾、胃、肝、 胆等中焦病
定穴与揣穴
腧穴的定位,称“定穴”。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 “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
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 位,称“揣穴”
消毒
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 毒
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

17
18
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 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
77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原因
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 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 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 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
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27
28
29
30
31
弹法
刮法
32
针刺得气
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 得气的指征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热、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第一节电针法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第一节电针法
第一节 电针法
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 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电针法为毫针与脉冲电流两种刺激的有机结合,提高 了疗效,扩大了治疗范围,并能准确地掌握刺激量, 减轻人工手法行针的工作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 疗方法。 电针法由毫针与电针仪器组合,是中医与现代科学 (物理学)结合的产物,也是现代医疗仪器向针灸医 学渗透的结果。在取穴上,除采用循经取穴、辨证取 穴等传统的中医取穴方法之外,还注意结合神经解剖 学取穴,取有神经干分布或有神经通过的穴位。使针 灸的疗效和治疗范围都大大迈进了一步。
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4~6穴,断续 波。
四.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电针机性能,输出是否正常。 2.调节电流量应慢慢由小到大,不要突然增强。 3.尽量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接近延髓、脊髓部位时电 流量宜小 4.每对穴位距离不宜太近,若病情需要,电流量宜小。 5.通电一段时间,可能会产生适应性,可适当调大电流量 至耐受为度 6.电流时断时续时,可能导线接触不良,检修后再用。 7.温针用过的毫针,针柄氧化后不导电,不宜作电针使用。 8.孕妇、不合作的儿童,慎用电针。
上肢
• 尺神经:青灵、小海 • 桡神经:手五里、曲池 • 正中神经:曲泽、郄门、内关 •
• 下肢 • • 腰骶 •
坐骨神经:环跳、殷门 腓总神经:阳陵泉 腰神经:气海俞 骶神经:八髎
• 腧穴配对:如坐骨神经痛可取环跳、大肠
俞,配殷门、阳陵泉。
• 每次可选同侧穴位1~3对,电流回路尽量
不通过心脏。
(三)操作程序(使用方法)
疗程间休息3~5天。
三.临床应用
• (一)适应范围 • 电针的适应范围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可广泛用
于临床各科疾病、针刺麻醉。尤其对下列疾病效 果较好。

刺法灸法ppt课件

刺法灸法ppt课件

得气的表现
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勾饵/徐和 患者: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 病情 环境 温度 噪音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提插法 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 捻转法 捻动(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弹柄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刮柄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 用 催气 守气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 等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针尖:松针状 钩 钝 针身: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牢固 锈蚀 松动 针柄:圈柄、花柄 (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角度 艾灸
摇柄法
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 泄气,细细捻搓数 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催气、行气
作用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守气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针感

灸法PPT课件

灸法PPT课件
将间隔物置于艾炷与皮肤之间,点燃施灸 的方法。根据间隔药物的不同,间接灸又有多 种灸法。
(1)化脓灸(瘢痕灸)
艾炷灸-直接灸
操作:
① 选择体位——舒适、平正、宜于持久; ② 安放艾炷——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
汁液,增加刺激,放置中、小艾炷; ③ 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
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 纱布蘸冷开水轻檫灸处,反复灸7~9壮。 ④ 灸后处理——敷膏药,灸后护理。 适应病症: 顽固性疾病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①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艾绒的制作 ②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细艾绒:直接灸 艾绒的保藏 注意防潮、防霉、防蛀。
《孟子》有“七年 之病,求三年之艾” 之说。
化脓灸图
(2)非化脓灸
① 将施灸处涂少许凡士 林,安放中、小艾炷, 点燃灸之;
② 出现灼痛时用镊子夹 去艾炷或压灭,更换艾 炷再灸;
③ 连续灸3~7壮,以皮 肤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病症:一般虚寒性病 症。
艾炷灸-直接灸
2.间接灸法 (1)隔姜灸
① 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 厚0.2~0.5cm,直径约 2cm,中间用针穿数孔;
温和灸
距离相对固定, 2~3 厘米,灸10~ 15 分钟 ,局部红晕为 度。
适应症:慢性病、 虚证。
艾条灸
雀啄灸
对准穴位,上下 移动,如雀啄食。
适应症:急性病、 实证。
艾条灸
回旋灸
距离相对固定, 平行移动或左右旋 转。
适应症:筋脉 痹阻、风湿痹痛。

灸法(Moxibustion)课件56页PPT

灸法(Moxibustion)课件56页PPT
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 寿矣。 ” ——《扁鹊心书》
二艾、炷灸灸法的直接种灸类无瘢 隔瘢痕 姜痕灸 灸灸

间接灸
隔蒜灸 隔盐灸
常 用

隔附子饼灸
温和灸
悬起灸 雀啄灸

艾条灸
回旋灸

温针灸 实按灸 太乙针灸
温灸器灸
雷火针灸
其他灸法
灯火灸、天灸
(一)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1.艾炷灸(Moxibustion with moxa cones)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②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操作:定穴→涂搽介质→中小艾炷→点燃
至艾炷燃剩2/5或1/4, 患者感到微痛→更换 艾炷再灸,至3~7壮 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适应证:一般虚寒性疾患皆可(哮喘、眩晕、
风寒湿痹、皮肤疣等)。
(2)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 )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二)其他灸法
文献论述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刺激特点:温热、药物刺激,与毫针刺法对
穴位的刺激方式不同
临床运用:取材简便、与针刺疗法治疗作用
相互补充
适应症:月经过多、哮喘、眩晕、胎位不正
及其它慢性病虚寒性疾病
2.施灸的材料 (Materials for moxibustion )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灸法(Moxibustion)课件
第二节 灸 法
(Moxibus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 、《素问·刺齐论》第五十一
1〕五脏六腑方位 肝——左;肺——右; 心——表;肾——里; 脾胃——中 鬲肓之上——心肺; 七节之傍——小心(心包?相火?)
2〕危险部位禁针 重要脏器;大动脉处;重要关节; 意义——顺其部位掌握深浅。
论浅深与脏器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天地不可度量,人体却可切循解剖
——说明经脉起源与解剖有关
人与天地相应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经水》 第十二
经别
要求
理由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深刺,留针久
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
稍浅刺,留针稍短
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浅刺——无过二分 留针短——无过一呼 灸之亦然
脉大血多,气盛壮热 不深弗散,不留不泻
魂魄不散,精气不分
占神往来——
必一其神—— 令志在针
观测 暗示
躁厥及其刺法(2)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移神 调气
精气不分,以收其精; 令志在针,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调和外内阴阳
守气
坚拒勿出,谨守勿内
躁厥及其刺法(3)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烧山火法,温灸, 火针,药熨
热则寒之
透天凉法
主题:出血出气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类别 季节 体质 病性 病程 病位 发病 病情 性别
阳-浅刺 春夏 肥
痒、热厥 短
在络 先阳后阴-先浅后深
轻 男
论浅深刺之原则
阴-深刺 秋冬 瘦
痛、寒厥 久
在经
先阴后阳-先深后浅
重 女
阳 阴
刺卫无伤荣
浅刺,卧针刺,沿皮刺,斜刺
刺荣无伤卫
先以左手摄按散卫气,气散乃内针
《集韵·屑韵》:“摄,按 也。”
问题:病邪在浅不伤深部荣气,病邪在深不伤浅部卫气
——针刺是一种损伤性治疗?
论无伤荣卫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六难》
与“卫”(阳、浅)、“荣”(阴、深)相关的针刺概念:
《难经》 皮肤 肌肉 分肉
致,求取、获得(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必致一阴 必致一阳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难》
季节 春夏 秋冬
方法 先深后浅-取寒凉效应 先浅后深-取温热效应
目的
取肝肾部之阴气向浅提引 ——取阴养阳
取心肺部之阳气向深送内 ——取阳养阴
1) 提原、插则——
方法
浅部得气向深部送为补,深部得气向外提为泻。
2)补-取从气卫、取出气血——
浅部得气(阳气),向深(阴)送内

泻-《从灵荣枢置·气寿夭刚柔》:深“部刺得营气者(阴出气血),,向刺浅卫(者阳)出提气引。”

刺营:深刺、重刺出血——泻法;
刺卫:浅刺、轻刺出气——补法。 3) 轻《、古重本—皮难—肤经阐注》注:“欲补,从卫取皮气肤,浅针之,俟得
目的
心肺之部
脾胃之部
肝肾之部
卫气层—皮肤—心肺之部 营气层—肌肉—脾胃之部 谷气层—筋骨—肝肾之部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难》
深度
《内经》
《难经》

一刺
推 纳↓
中 《内经》之再论刺由浅入深,无引导意; 深 《难经》之三论刺则有引持之意。 引 持↑
《内经》 皮肤 肌肉 分肉
论浅深之刺
1)侵入于络脉中的奇邪 2)患者的体质强弱状态 3)发病当时的经脉气血虚实盛衰变化
可见,《内经》对经脉运行“有形之血”和“无形之气” 的理念是相互圆融贯通的;对于如何防范虚人刺络放血造成昏 厥这一禁忌证的原因分析也很深入;并且出于中医气化理论的 理解,从血液稀释与饮水的关系来考虑“血出而汁别”的成因。
《灵枢·终始》 第九
项类 来势 速度 时间
谷气 弛缓
徐 持久
邪气 紧骤
疾 短暂
谷气与邪气的区别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项类 浅深 辅助手法 目的
补法
浅 须友(待友); 须待(期待疾);按其宥 须参(等着见皇 帝); 须精奏气(等不候得上出奏,)邪气不得入
泻法 深
稀按其宥
极出其邪气
其他
乃去针 若风之吹云 针各有所宜
实证:大幅度提插捻转出针 虚证:即去针
显著之谓
选用合适针具
主题:得气为要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寿夭刚柔篇》 第六
病位病性
病有 深浅
在营 (较深)
在卫 (较浅)
病有

寒热

治疗原则 出血(疏通其血)
常用方法 刺络放血
出气(调和其气)
平补平泻
寒则热之(纳热)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思考题
1、《内经》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浅深之刺? 2、《难经》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浅深之刺?意义何在? 3、刺血络的异常变化及其原因 4、注解下列名词: ▲ 各以其时为齐; ▲ 男内女外,男外女内; ▲ 补须一方实,一方虚; ▲ 三刺; ▲ 谷气; ▲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 ▲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 ▲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灵枢》“男内女外”与《难经》“男外女内”异同
项别 原则 意义 共同点 不同点
《灵枢》
男子忌内,谨守勿内 女子忌外,坚拒勿出
男子浅刺候卫分气 女子深刺候营分气
浅深分部
分部守气
分部候气
论浅深刺之原则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经水》 第十二
经水者,受水而行之
——说明经脉起源与古人对水流认识有关
《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 《素问·刺齐论》第五十一
举例
病机
乱 大醉、大饱、大怒、大惊 精神紊乱,营卫失调,经气不定

大劳、大饥、大渴
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
禁针之例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九针十二原》 第一
1、正确掌握深浅——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 疾病浅深各有所宜 治疗各以任其所宜
2、正确施行补泻—— 原则:无虚虚,无实实 误针后果:夺阴者死,取五脏者死 夺阳者狂,取三脉者恇
《气医,学乃入肌推门肉内》针:于“所补虚则之从处卫取。气欲,泻宜,轻从浅荣而肌置肉刺气,,从深其针卫之气,,于随
之所于实后之而分处济肉,益俟其得虚气也,;引泻针则泄从之营。弃”置其气,分肉宜重深而刺,取 其营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强调手法轻重,
对后世有从较卫大取影气响。
从荣置气
论浅深与补泻
受气道近,气来疾
深浅与脏腑经脉气血相合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经水》 第十二
取其中度也——普遍规律
因适而为之——因人而宜
度量标准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获得疗效的关键 三刺至谷气
获得疗效的标志 已补而实,已泻而虚
判定疗效的标准
脉象(脉势) 为主 自我感觉为辅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学术思想
1.提出“邪气在络”理论,指出“奇邪不在经”的基本病变机理为 邪在血络。 2.提出临床适用的刺络疗法,调整气血营卫相互关系以及发病机体 的阴阳盛衰。 3.运用经脉气血盛衰理论指导临床,分析并说明为了祛除在血络之 邪气,进行“刺血络”治疗时可能出现的八种临床针刺异常反应的 形成机理。再一次强调:“用针之要,谨在调气”;“定其血气, 各守其乡”等针刺治疗原则。 4.望诊在针刺中的应用,指出血脉在体表走行部分的盛衰变化的观 察要领。
第一篇 针法灸法类
针法补泻与迎随 针刺气血与深浅 针灸治则与补泻 九针的形状与应用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主要篇目及内容
《灵枢·九针十二原》 《灵枢·寿夭刚柔》 《灵枢·终始》 《灵枢·经水》 《灵枢·官针》 《灵枢·血络论》 《素问·刺禁论》 《素问·刺齐论》 《素问·刺要论》 《难经·第七十难》 《难经·第七十一难》 《难经·第七十六难》
皮杨肤玄操:“引阴以和阳”,“内阳以和阴”.
《肌难肉经集注》虞庶注:“经言春夏养阳,言取一阴之气,以养
于阳,分虑肉成孤阳。经言秋冬养阴,言至阴用事,无阳气以养其阴,
故取一阳之气以养于阴,免成孤阴也。 ” 春夏取阴抑阳
秋冬取阳抑阴
论浅深与寒热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一难》
原则
方法
浅深不得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1、奇邪的概念
病因:奇邪入侵 病位:络脉 病机:奇邪阻滞络脉气机,瘀血停留 表现:络脉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大小不固定 治疗:刺络放血,泻之万全
论奇邪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2、刺血络的异常变化及其原因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病 症 少气,脉躁,四肢厥冷,形肉未脱
病 机 邪实于内,气虚于经
刺法
缪刺:出血-祛除邪气 浅刺-不伤正气
移神:调动正气
令聚气可布 散气可收
躁厥及其刺法(1)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外部环境要求 内部要求
注意指向
深居静处,闭户塞牖
虚者益坚,实者益虚
脉如其故,病未去 痛虽不随针,病必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