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三、法治
法治含义: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 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 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氏强调了法律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另外,亚氏也意识到成文法律的必难完备 无疑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
正宗政体
变态政体
一个人统治 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统治
君主政体 暴君(僭主)政体
(kingship)
(tyranny)
贵族政体 寡头(财阀)政体 (aristocracy) (oligarchy)
共和政体 (politeia)
民主(平民)政体 (democracy)
研究政体分类问题的重点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 体,这两种代表性的、极端形式的政体,其他 政体都介于它们之间。
结束语
黑格尔说,“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 就应该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这样一个人。”
平民政体是指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 —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寡头政体是指富有而 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 体。
理想政体的特点
① 多数人的统治 ② 混合政体 ③ 中产阶级为基础 ④ 法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蛊惑青年罪”和 “亵渎神明罪”遭到指控,501人组成的陪审团 最终以281票对220票的投票结果宣告了苏格拉底 有罪并处以死刑。民主,以“多数人的暴政”方 式迫害了苏格拉底。
这种共和政体体现了古希腊传统智慧的 “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原则。
特点
在一个城邦之内,要想实现城邦的稳定,最 为关键的是,在城邦中,“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 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他把希望寄托于 中产阶级。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2)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城邦的思想异同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体系的区别1.政体形式的区别柏拉图的理想政体形式是“贤人政体”,也就是“哲学王”的统治,即知识统治。
这是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则是一种中庸的模式,他认为由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城邦,是最优良、最稳定的城邦。
他认为,只有中产阶层才是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更多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2.法律的差异柏拉图崇尚的是哲学王的政体,也就是说,更强调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在国家中所起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甚至是轻视法律的,他更加看重的是道德的力量,是人性中的善对人们行为的无形约束。
相对于法制来说,柏拉图崇尚的是人治。
而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看重法律的。
他的思想大多继承了柏拉图《法律篇》的思想。
他认为,法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具有一种为人治所不能做到的公正性质。
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弊端。
3.后期思想的演变柏拉图后期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其国家起源说承认了人过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政体理论中,已经不提起五个循环政体,而是将政体分为合法和非法的两种,颇类似于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同时,开始逐步的承认并强调法律的作用。
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晚期的作品《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
我们不能不认为,正是其晚期的这些变化,给了亚里士多德某种启示,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政治学说。
4.人治与法治的分野,贤人政治和共和政体的选择贤人政治——柏拉图的理想政体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并获得至高知识的人。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共和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与柏拉图的不同。
他指出,划分政体存在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城邦最高治权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第二是城邦治权的最高执行者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
当梭伦一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的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
梭伦决定,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
下面就是他所创立的宪法:他依照以前人民的分等,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作四个等级,五百斗者、骑士、双牛者和日佣,各种官职,如九执政官、司库官、公卖官、警吏和国库监,他分配给五百斗者、骑士和双牛者三级,按各级的财产估价比率,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
任何人的地产产品共有五百干质斗和流质斗者,应评估为五百斗级,而有三百斗者,或如一般人所说的,能保养匹马者,应评估为骑士级……在梭伦的宪法中,最具民主特色的大概有以下三点,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而且法律条文,有似继承法和女继承人法那样,并不简洁明白,于是许多纠纷不免发生,而陪审法庭便因之成为一切公私事情的公断人。
所以有些人甚至认为梭伦有意把法律弄得含糊,以便使人民有最高权力作出判决。
但这是不正确的——或许那是因为他不可能在一般的条文中给理想下定义;如果单从今天所发生的事情研究他当日的意图,而不从他的宪法的其他方面来作判断,那是不公平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文献导读:进入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城邦普遍出现了危机的迹象,土地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公民意识和城邦凝聚力削弱,政局动荡不安,所有这些都激发了当时的哲学家、诗人对希腊城邦制度进行全面的反思,试图从中找出使城邦走出危机的出路。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正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试图用抽象的演绎方法从思维中推演出一个理想国家的政体形式,亚里士多德更加注重对现存政体的观察、分析和比较,从中辨析各种政体的优劣,然后走向新的综合。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3级在职研究生法学专业第二学期法学经典作业提示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3级在职研究生法学专业第二学期《法学经典著作选读》作业答案要点提示第一专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1.亚里士多德对城邦起源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自然起源的,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
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城邦不是家庭和村坊的扩大,家庭和村坊则是城邦演化发展中的过程,国家之形成是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要求。
(详见《西方法学名著提要》第33页中段)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起源于家庭,若干家庭组合为村坊,若干村坊进一步组合为城邦。
因此,城邦是人类最完备、最高的组织形式。
(详见《西方法学名著提要》第33页下段)2.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目的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象人一样要具备善。
为了说明城邦的善,首先要了解个人的善。
城邦是为了达到一种最高最广的善业。
主要目的就在于谋取优良的生活,即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
灵魂的善是最高的善。
他们最终是为了保证德性的完美。
城邦的善在于它能保证公民过上幸福生活。
城邦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享有适量的财富,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道德,保证公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此,城邦必须具有一些品德、德行。
其最高表现是正义,由正义引申出法律。
城邦秩序是建立在由正义指导的法律的基础之上的。
(详见《教学大纲》第49页下部或参见《西方法学名著提要》第33页末至第34页上段)3.亚里士多德关于私有制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城邦应有合适的财产管理制度。
他认为,政治团体或城邦在财产上的组合方式有三种:或者归公,或者不归公,或者部分归公。
城邦对财产的管属和应用也有三种制度:一是土地区划为丘母。
各归私有,收获物则送储公仓而共同食用;二是土地完全归公有并共同耕耘,而收获物则分配给个人,由各家自己食用;三是土地和收获都归公有。
亚里士多德是通过阐明公有制的缺陷来论证私有制的必要性的。
一是财产公有的缺陷:他认为,财产公有常引起重大纠纷。
多劳少得者会埋怨少劳多得者。
人们无法做慷慨行为,不再表现施济的善心。
亚里士多德论民主政体
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亚里士多德论民主政体Ѳ李雨辰[内容提要]民主政体是古希腊城邦的重要政体之一ꎬ而亚里士多德的民主理论复杂而又丰富ꎬ这使他对民主政体的态度相较于其老师柏拉图有其独特性ꎮ民主政体被亚里士多德称为 最好的 变态政体ꎬ且该政体的那种实行法治㊁严格控制政治参与数量㊁以农民为公民主体的品种是可接受的ꎬ而极端的品种是不可接受的ꎮ民主政体以自由为原则ꎬ过分要求平等ꎬ可能会造成城邦生活方式多样化ꎬ从而失去其统一性ꎮ民主政体中的平民不认同某些少数具有德性ꎬ甚至在政体的极端状态下会无视法律权威ꎬ从而使城邦丧失善与公正ꎮ正义与平等观念的不和会催生政治变革ꎬ这具体到民主政体中会产生平民领袖ꎬ因此民主政体必须采取中庸原则和政治教育ꎬ推广法治并培育中产阶级ꎮ亚里士多德的民主理论表明ꎬ他试图把民主政体往公民政体的方向上改造ꎬ这是他协调社会共同体中平民和大人物(精英)关系的方案ꎬ因而不免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学色彩ꎮ[关键词]亚里士多德ꎻ民主政体ꎻ政体分类ꎻ德性ꎻ平民[中图分类号]D091.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091(2020)02-0139-08ʌ收稿日期ɔ2019-05-13ʌ作者单位ɔ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ꎬ天津西青ꎬ300387ʌ作者简介ɔ李雨辰(1997-㊀)ꎬ男ꎬ山东泰安人ꎬ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中西方政治思想史ꎮ在古希腊政治思想中ꎬ政体理论一直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ꎮ从希罗多德对政体讨论的描写到修昔底德和色诺芬对政体变革的记述到再到柏拉图的政治思想ꎬ包括亚里士多德甚至波利比乌斯的政治思想ꎬ都无一不包含着他们对特定政体的描述和态度ꎮ这是因为在古希腊人眼中ꎬ 政体 (regime或constitutionꎬ也可称为 政制 )并非单纯是城邦(polis或city-state)的政治制度ꎬ它 同时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生活形式㊁生活风格㊁道德品味㊁社会形式㊁国家形式㊁政府形式以及法律精神 [1]ꎮ因此ꎬ古希腊政体理论的内容实际上非常广泛ꎬ涉及一个城邦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ꎮ 对于古希腊人而言ꎬ政治学就是城邦学㊁公民学㊁政体学ꎮ [2]立足于民主政体(democracy)是古希腊城邦的流行政体之一的现实ꎬ古希腊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普遍都要用大量笔墨对希腊民主政体进行评析ꎮ民主理论因此也就在古希腊政治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ꎮ但是ꎬ这些思想家对民主政体的看法不尽相同ꎬ其中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以复杂性著称ꎮ关于亚里士多德是民主派还是反民主派ꎬ学术界众说纷纭ꎮ那么ꎬ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政体究竟是何态度?相较于前人他的观点有何独特性?他的民主理论是否以及有何更广泛㊁更深层次的含义?要理解这些问题ꎬ就有必要回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文本本身进行探究ꎮ本文旨在较为全面地考察亚里士多德的民主思想ꎬ并试图说明931ʏ㊀文㊀史㊀哲二ʻ二ʻ年第二期㊀总第八十五期其政治思想中的民主观是否以及如何与其伦理思想中对德性的论述相通ꎬ从而更清晰地展现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民主思想的贡献ꎮ一㊁民主政体的定位及品种(一)民主政体在政体分类框架中的位置古希腊世界城邦众多ꎬ遍布地中海北岸ꎬ有些甚至延伸到了黑海沿岸ꎮ这些城邦的政体形式纷繁复杂ꎬ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了古希腊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ꎮ因此ꎬ古希腊人很早就意识到不同城邦的政体是可以进行分类和比较的ꎮ古希腊人对政体分类的一般观念是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的三分法ꎬ这种分类后来被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进行了结构上的复杂化:首先ꎬ按照统治者人数区分出一个人统治㊁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三种情况ꎻ其次ꎬ再以是否依据法律进行统治区分出两种情况ꎻ统治者人数的三种情况和是否依法统治的两种情况相组合ꎬ我们就得到了君主政体㊁僭主政体㊁贵族政体㊁寡头政体㊁守法的民主政体和不守法的民主政体这六种政体ꎮ[3]亚里士多德基本沿袭了这种分类ꎬ但他亦对其进行了改造:在统治者人数方面ꎬ他与«政治家篇»保持一致ꎬ但他同时又通过对 施政的目的 的区分从而划分了 正宗政体 和 变态政体 ꎮ将上述两种划分结合ꎬ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区分了六种政体:王制(君主政体)㊁僭主政体㊁贵族(贤能)政体㊁寡头政体㊁公民政体㊁民主政体ꎮ[4]但是ꎬ在后一章中ꎬ他随即又抛出了第三种分类标准ꎬ即 贫富或阶级分别 ꎮ在运用该标准时ꎬ他特别侧重于对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区分ꎮ在这里他的第三条标准具有了某种相对于第二条标准的优先性ꎬ因为他声称:任何政体ꎬ其统治者无论人数多少ꎬ如以财富为凭ꎬ则一定是寡头(财阀)政体ꎻ同样地ꎬ如以穷人为主体ꎬ则一定是平民政体ꎮ [5]这样我们就看到ꎬ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结构中ꎬ民主政体属于变态政体ꎬ亦即多数人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统治的政体ꎮ但是ꎬ在变态政体中ꎬ民主政体却又是 最好的 ꎮ这在于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政体追求的是这样的人的利益:他们在质上属于穷人ꎬ而根据现实情况ꎬ没有哪个城邦的富人㊁精英能占到多数ꎬ因此穷人在数量上占优ꎻ至少在量上ꎬ这种追求多数㊁穷人利益的政体最接近于 旨在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 的正宗政体ꎬ所以我们可以说民主政体是变态政体中 不好 的程度最低的ꎮ(二)民主政体的品种在进行了政体分类之后ꎬ亚里士多德便要具体对各个政体进行分析ꎬ而他几乎对六种政体都进行了的一项工作是对单一政体划分品种并对同一政体的各个品种进行比较(这也是他之前论述政体分类时使用的方法)ꎮ出于现实考虑ꎬ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政体品种的划分较其他政体具有一定复杂性ꎬ因为他结合雅典民主发展的历史脉络ꎬ对民主政体进行了两次划分ꎮ第一次的划分采取了一种规范性的框架:五种子类型由优到劣依次排列ꎬ参与政体的资格由紧到松ꎬ人数又少到多ꎬ特别关注的侧重点在于法律的权威ꎮ [6]第一次划分的五个品种按顺序分别是穷人和富人都遵守平等的法律㊁双方都不主宰对方的品种ꎬ以低微的财产为资格担任公职的品种ꎬ凭借出身(族裔)担任公职㊁实行法治的品种ꎬ凭借公民身份担任公职㊁实行法治的品种ꎬ凭借公民身份担任公职㊁不以法律而以公众决议的 命令 为准则的品种ꎮ[7]第二次划分以公民职业为标准ꎬ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的民主政体以农民为主体ꎬ其次以牧民为主体ꎬ再次以市廛群众为主体ꎬ最差仍然是把所有公民都吸收进来的极端民主政体ꎮ[8]可见ꎬ亚里士多德在两次划分中ꎬ虽然标准不同ꎬ但都把吸纳所有公民担任公职且不实行法治的民主政体列为最差类型ꎮ这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不无关系ꎮ从梭伦废除奴隶制到伯罗奔尼撒战争ꎬ雅典民主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温和到激进㊁从中庸到极端的发展过程ꎮ其中包括梭伦颁布 减负令 ㊁克里斯提尼为党争而拉拢平民㊁伯里克利治下的 黄金时代 等等ꎮ[9]现实中首尾两种民主政体的区别在于ꎬ伯里克利的民主是一种集会式民主ꎬ由人民通过公民大会直接行使权力ꎬ然而雅典人所津津乐道的梭伦民主神话却是一种民众法庭式民主ꎬ人民在公民大会中的权力受到宣誓就任的陪审团㊁战神山元老院以及行政官的限制 ꎮ[10]在亚里士多德看来ꎬ民主政体的扩张并不一定是件好事ꎬ因为这不仅是对梭伦意愿的违背ꎬ甚至还可能会把雅典城邦拱手让给煽动者ꎮ[11]通过两次品种划分ꎬ亚里士多德分别勾勒出了民主政体的政治参与人数和城邦多数公民职业的谱系ꎬ这就基本上对城邦民主社会进行了阶级划分ꎮ民主政体的这种性质使其与寡头041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政体都具有了某种同质性: 民主制和寡头制都有其偏好的类型 换言之ꎬ某个民主制相对来说可能接近寡头制ꎬ而某个寡头制也可能相对接近民主制ꎬ或者二者相互偏离ꎬ而每一种都变得越来越糟糕ꎮ [12]到公元前二世纪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理论又被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所继承ꎬ但波利比乌斯对政体进行分类时却把多数人统治的正宗政体直接成为 民主政体 ꎬ而把多数人统治的变态政体称为 暴民统治 (mob-rule)ꎮ这不仅消除了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混用造成的麻烦ꎬ而且还使民主政体的定位有所提高ꎬ这样ꎬ由 亚里士多德奠定ꎬ波利比乌斯修正的这种分类确立了此后政体分析的框架ꎬ从西塞罗到中世纪一直到近代之初政治思想家们的政体分类都沿用了这个框架 ꎮ[13]二㊁民主政体的正义观念与自由原则古希腊政体理论大多强调政体的原则ꎬ并且这种原则与正义观念密不可分ꎮ早在柏拉图«理想国»中ꎬ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就开始对其进行论述ꎮ他指出只有拥有智慧的人(即 哲人王 )统治着有意气和仅仅只有欲望的人ꎬ这种以智慧为原则㊁施行 贤人政体 的城邦才是真正正义的ꎬ是 理想国 ꎮ而民主政体以(属于欲望的)自由为原则ꎬ这会使任何公民都想组织一个城邦ꎬ并按自己的喜好安排生活方式ꎮ这种政体不仅不是正义的(因为这并不呈现出在一个城邦中人们都做其该做的事的状态)ꎬ而且还可能会向最坏的政体 僭主政体发展ꎮ对于该问题ꎬ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继承关系ꎬ但后者在论述上采取了另一种路径ꎮ关于政治正义的定义ꎬ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声明: 政治的公正是自足地共同生活㊁通过比例达到平等或在数量上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公正ꎮ [14]因此ꎬ作为一种变态政体ꎬ民主政体的正义观念(或者说平等观念)是不完善的: 这确实是平等ꎬ但只限于同等人们之间的平等ꎬ不是普及全体的平等ꎮ [15]需要指出ꎬ几乎也就是从这里开始ꎬ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民主政体时ꎬ都是同时与寡头政体一并讨论的ꎮ在他看来ꎬ古希腊世界最普遍的政体形式就是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ꎬ而寡头政体无论在执掌政治权力的人数㊁施政的目的㊁坚持的原则等方面都与民主政体对立ꎮ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这并非正义ꎬ因为它同样也不是普及到全体的正义ꎮ[16]实际上ꎬ亚里士多德对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的正义和平等观念的批判并不够具体ꎬ因为他并未言明平等的具体对象ꎮ但他在后面说明ꎬ既然要从事政治事务ꎬ那么就要考虑公共职务和政治权利分配的平等ꎬ而这种分配又要取决于 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的大小 ꎮ关于构成城邦的要素ꎬ亚里士多德列举了以下几项:财富㊁自由㊁德性ꎬ而他在后面又认为可以将门望(贵胄)列为第四种要素ꎮ其中自由(自由出身㊁平民多数)是民主政体坚持的原则ꎮ但是ꎬ亚里士多德接着又通过证明当具有这些要素的人齐聚在同一城邦时ꎬ关于哪种人能够成为统治者根本无法得出明确结论ꎬ进而又证明了上述几项要素全都不能作为 正当的原则(标准) ꎮ其中自由不能作为城邦原则的原因在于占城邦多数的自由人会因强于少数人而要求掌权ꎬ但如果某个少数集团声称强于多数ꎬ那么统治者就又会变成少数ꎮ[17]更重要的是ꎬ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政体越往极端形式发展ꎬ城邦的自由和平等观念越相互勾连在一起ꎬ从而越会危及城邦的整体利益ꎮ比如说ꎬ 民主派 以算术的平等代替了按比例的平等ꎬ即在自由人身份上完全平等ꎬ就应当在所有方面都平等ꎬ在职权分配上也应当人人平等 ꎮ[18]这会使民主派攻击占少数的富人或寡头派ꎬ使城邦陷入内讧之中ꎮ又如ꎬ 平民主义者首先假定来正义(公道)在于 平等 ꎻ进而又认为平等就是至高无上的民意ꎻ最后则说 自由和平等 就是 人人各行其意愿 ꎮ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ꎬ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ꎬ结果正如欧里庇特所谓 人人都各如其妄想 (而实际上成为一个混乱的城邦) ꎮ[19]这会使城邦公民没有统一的生活准则ꎬ城邦的生活方式趋于多样ꎬ因而也就丧失了其统一性ꎬ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城邦的分裂ꎮ三㊁民主政体中的善与德性(一)怎样的善以及谁拥有德性在最抽象的意义上ꎬ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之活动的目的即为善(goodness)的实现ꎮ 由于活动㊁技艺和科学有许多ꎬ它们的目的也就有许多种ꎮ医术的目的是健康ꎬ造船术的目的是船141ʏ㊀文㊀史㊀哲二ʻ二ʻ年第二期㊀总第八十五期舶ꎬ战术的目的是取胜ꎬ理财术的目的是财富ꎮ [20]这是比柏拉图要 务实 得多的 善观ꎮ其中有一种善是最高级的ꎬ因为 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ꎬ我们以别的事务为目的都是为了它ꎬ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这显然将陷入无限ꎬ因而对目的的欲求也就成了空洞的)ꎬ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 ꎮ[21]因此ꎬ亚里士多德赋予政治学研究这种善的任务(政治学因此就被他视为最权威的科学)ꎮ这种 最高的善 之于个人和城邦是同样的ꎬ但是城邦的善是 更重要㊁更完满的 ꎮ因为ꎬ为一个人获得这种善固然可喜ꎬ为一个城邦获得这种善则更高尚[高贵]ꎬ更神圣ꎮ [22]从这里可以看出ꎬ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最高的㊁最应为城邦所获得的善并非一个完全独立于其他善之外的善ꎬ毋宁说诸多类型的善构成了一座 金字塔 ꎬ而它位于 塔顶 ꎮ也就是说ꎬ我们对其他任何善的实现都是通往它的阶梯ꎬ都有去实现它的目的性ꎬ而 最高的善 本身就是目的ꎬ我们并不出于别的目的而实现它ꎮ那么ꎬ实行民主政体的城邦又需要怎样的德性呢?首先需要解决判断谁有德性的问题ꎬ即谁掌握最高权力的问题ꎮ亚里士多德首先认为在统治者的能力方面ꎬ 就多数而论ꎬ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ꎻ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ꎬ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 ꎮ[23]为证明此观点ꎬ亚里士多德还特意抛出了两个比喻ꎮ可是ꎬ这里虽然言及 多数 ꎬ但实际上这套理论也许并不能应用于民主政体ꎬ因为 这种集众人的短处可以胜过少数人优点的原则ꎬ可否应用到一切平民政体以及一切人类团体ꎬ这里殊难确切断言 ꎮ[24]另外ꎬ此处的多数 甚至可能根本不是民主政体中的 多数 ꎮ[25]由此ꎬ这种在德性上的加法并不能有效论证民主政体的合法性ꎮ不仅如此ꎬ亚里士多德还指出ꎬ民主城邦中的多数往往会认为那种拥有超乎寻常的政治德性的人会对他们构成威胁ꎬ因而就要动用 陶片放逐律 (ostracism): 这些城邦以 平等 为超过一切的无上要义ꎻ凭此宗旨ꎬ他们对于邦人的特别富有资财ꎬ或朋从过多ꎬ或其他势力ꎬ凡是政治影响足以掀动社会的ꎬ就应用这个处分而把他驱逐出境ꎬ限令若干年内不得归反本绑 陶片放逐律就是类似的措施ꎬ使才德著称的人远离本土ꎬ他们在邦内的势力便日渐消失ꎮ [26]基于此ꎬ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政体既不能由简单的㊁无差别的多数来统治ꎬ更不能由少数富人所窃取ꎬ因此他提出 把最高权力归属于既是人数多又兼财产多的这种多数的意志 ꎮ[27]很明显ꎬ亚里士多德极力试图避免城邦阶级矛盾激化ꎮ(二)怎样的德性纵观«尼各马可伦理学»ꎬ其中与政治牵连最明显的两种德性就是公正(justice)和友爱(friendship)ꎮ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任何合法的行为都是公正的ꎬ因而 那些倾向于产生和保持政治共同体的幸福或其构成成分的行为也都是公正的ꎮ在政治的公正方面ꎬ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ꎬ他不仅言明 公正只存在于其相互关系可由法律来调节的人们之间 而且声称 我们决不允许由一个人来治理ꎬ而赞成由法律来治理 ꎮ[28]显然ꎬ在亚里士多德看来ꎬ公正离不开守法ꎬ因此政治的公正也就离不开法治ꎮ原因在于他认为一个人只会按自己的利益进行统治ꎬ因而就会变成一个僭主ꎮ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民主政体ꎮ亚里士多德在两次对民主政体的分类中都把不依法统治的极端民主政体视为最末类型ꎮ他真正担忧的并非极端民主政体本身会令城邦陷入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中ꎬ而是这种类型的民主政体会产生 平民领袖 (dema ̄gogue)ꎮ平民领袖会利用民主派与寡头派的斗争借机上位ꎬ掌握城邦最高权力后他就会变得专制ꎬ就会以群众意志代替法律权威ꎬ群众则会任其摆布ꎮ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这样的民主政体 显然就不像一个政体 ꎮ[29]因此ꎬ民主城邦的立法问题首先在于要有法ꎬ即群众的要求不能完全是统治者的政治行为依据ꎻ其次它还关系到了职务设置的问题ꎬ该问题属于具体的政治设计问题ꎬ本文将在后面再进行论述ꎮ另外ꎬ亚里士多德还将友爱视为联系城邦的纽带以及与公正并存的德性: 像正义一样ꎬ友爱是我们作为一种需要在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中找到自身完善的存在者的政治自然(天性)的表达 ꎮ[30]本文认为ꎬ这里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和对民主政体的定位与«政治学»是基本一致的ꎮ他认为在君主政体㊁贵族政体㊁公民政体中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友爱ꎬ而这三种政体的反面[31]则公正和友爱都较少ꎮ虽然 在民主制性友爱与公正最多ꎮ因为ꎬ在平等的公民中241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32]ꎬ但是要注意到ꎬ这里的 最多 只是变态政体中的 最多 ꎬ因为这是以这种对分为前提的ꎮ最后ꎬ还需额外指出的是ꎬ按照我国学者刘玮的观点ꎬ亚里士多德的六种政体与人类灵魂的六种状态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类比关系ꎬ其中民主政体对应的是 不自制 的状态ꎮ需明确ꎬ灵魂的状态不属于德性的范畴(亚里士多德视德性为灵魂的一种状态)ꎬ因而不自制与作为恶的不节制(至少在理论上)不是一回事ꎮ但是ꎬ自制与不自制在现实中却并不容易区分ꎬ这往往表现为相同的人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不定ꎮ同样ꎬ公民政体与民主政体其实也不易区分ꎬ甚至«政治学»中所谓的 民主政体 在很多情况下包括了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政体和民主政体ꎮ[33]当然ꎬ基于这种对应仅仅只是一种类比ꎬ它不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建立在个人与政体间较为严密的对应关系[34]ꎬ因此本文认为ꎬ我们没有必要在亚里士多德的这对关系上走得太远ꎮ四㊁民主政体与政治发展(一)民主政体的政变与维持关于政治发展ꎬ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ꎬ包括各种政体发生政变的原因㊁如何维持各种政体以及如何把各种政体建设得更理想ꎬ这被他集中编排在«政治学»五㊁六两卷ꎮ出于现实关怀ꎬ亚里士多德用了大量笔墨就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关于这些问题进行论述ꎬ形成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基于客观经验的政治发展理论ꎮ亚里士多德关于政变一般原因的判断就是对城邦正义或平等观念的偏袒ꎮ在同一城邦中ꎬ寡头派和民主派的正义观念本身相悖ꎬ因此双方的斗争有可能被激化ꎬ这会引起内讧ꎬ最后导致现有政体被废除或者被部分变革ꎮ但是通过比较寡头政体与民主政体ꎬ亚里士多德认为后者的斗争没有前者复杂ꎬ因为寡头政体中既有寡头派和民主派的对立ꎬ寡头派之间也存在对立ꎬ而民主政体则只有民主派和寡头派的对立ꎻ另外民主政体由于较为接近公民政体ꎬ因而较为稳健ꎮ[35]在讨论过政变的一般原因后ꎬ亚里士多德开始分析各类政体发生政变的原因ꎮ他认为民主政体的政变其实就是平民领袖的煽动所致ꎬ但他同时指出这种平民领袖会成为僭主的情况往往只发生在古代ꎬ现在则一方面由于平民领袖大多不擅长辩论ꎬ另一方面又由于城邦的规模比古代大得多ꎬ僭主政体不易建立ꎬ因而平民领袖做不成僭主ꎮ另外ꎬ他还指出ꎬ即使没有明显的平民领袖ꎬ由于平民都有选举权ꎬ因而有些参选的平民就会像平民领袖那样向平民谄媚ꎬ最终把平民权威捧到高于法律权威ꎬ这是必须要防范的ꎮ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卷五章八罗列了十项维持政体的途径ꎬ其中大多数是适用于一切政体的ꎬ包括(一㊁九)守法(这是最重要的)㊁(二)不能欺瞒人民㊁(四)执政者要爱国等等ꎬ而针对(但不限于)民主政体的途径则有(七)不能让任何人在政治权利上过于优越㊁(八)监督人们的生活方式㊁(十)保护富人的财产和穷人的利益ꎮ可见ꎬ亚里士多德在此特别强调法治的作用ꎬ结合他之前对民主政体的分类标准ꎬ本文认为ꎬ在他这里ꎬ法治是判断城邦是否健康的一项底线ꎮ随后ꎬ亚里士多德就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论述了两个他尤其看重的问题ꎬ这就是 中庸 原则和公民教育ꎮ关于前者ꎬ他认为任何立法家都必须兼顾富户和穷人ꎬ平均资财会葬送掉原来贫富共存的政体ꎻ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后者ꎬ因为教育能够把法律作为一种文化㊁一种知识传播给公民ꎬ能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ꎮ具体来说ꎬ要 按照政体的精神教育公民 : 应该培养公民的言行ꎬ是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政体ꎬ不论是平民政体或者是寡头政体ꎬ都能因为这类言行的普及于全邦而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ꎮ [36]关于法律教育的问题ꎬ柏拉图在«法律篇»中亦有论述ꎬ但从文本中可知ꎬ柏拉图的法律教育理论基本上是立足于他 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的方案的ꎮ其中在诸如文学㊁音乐㊁格斗等诸多领域内的教育虽在不同程度上为亚里士多德所承接ꎬ但后者教育理论的适用范围可能不仅限于公民政体ꎬ而是还包括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的理想类型ꎮ(二)理想民主政体的建立亚里士多德并不满足于仅仅维持住城邦和政体既有的政治秩序ꎬ对于某些政体ꎬ他还要阐明如何将其建设成理想的样式ꎮ早在«政治学»卷四中他就对如何建立混合了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要素的公民政体进行了论述ꎬ然而介于公民政体的普及性太低ꎬ他对此并不满意ꎬ因341。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作者不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
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
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
依此标准,前述两类政体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三种。
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六种政体: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整体和政体。
它们分别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
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整体、平民整体,它们也分别是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只谋掌权者自身的利益。
罗素说:“亚里士多德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极其巨大的,他的权威地位之不容置疑以致他成了科学和哲学进步的障碍。
17世纪以来的每个知识进步,都是从攻击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为了正确评价他,我们就得忽略他的过高声望及遭受的过度非难。
”①的确,亚里士多德是个了不起的独特的哲学家,他一生建树颇多,其著作是成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腻的,没有激情与的成分,甚至文字有些呆板,缺乏生气活泼。
窃以为今日后人在评述其任何思想观点时,都不应该过分抬高或贬低,更不能用今天的理解去理解古代。
亚里士多德曾自豪的认为其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必将名垂青史,优于其他方面,现在看来,不管后世如何评判亚里士多德,都不可能避其政治学而不谈,也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让政治学成为独立学科。
《政治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当时开明的希腊人的共同偏见;它的意义在与,它成为直到中世纪末期有重要影响的很多原则的来源。
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是比较现实的,他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对希腊的158个城邦的宪法进行过研究。
在《政治学》一书的开篇中,他就指出国家的重要性。
国家是以至善为目的最高集体。
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善良,幸福与荣誉的生活和人的高贵行为。
而如何能达到国家的“至善”的目的,则需要好的政体来实现。
亚里士多德
③司法:“法庭由什么人组成;法庭审理什么事情;法
庭的成员以什么方式产生”。
第五节 政体变革
一、法律变革的益处 在一些情况下法律应该有所变化,成文法更是不可能一 成不变,但是,“不断地变旧法为新法会削弱法律的威力”。 二、政体变革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变革有两种方式: 一是内乱是以一种政体取代现存政体; 二是维持或些许改变现存政体。 “不平等总是内乱的起因”。 平等包括:数目上和比例上的平等。 一个好的政体应该把数目上的平等和依据价值或德性的平等 相结合。即共和政体。
三、变革的心理动机或社会原因
亚认为,变革大体上有三个原因:内乱者的心态;他们 的目的;从什么事情开始的。 (一)变革的心理动机与目的 动机:平民政体认为,在一方面的平等就需要全面的平 等;而寡头政体认为,在某一方面不平等就需要完全的不平 等。他们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观念。最终,导致内乱。
目的:追求名和利。
二、城邦权力的归属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权力不管归属于哪一类人都会 有遇到困难。因此,他在这里开始提出用法律来统治,而代 替人治。并且,他认为,“由多数人执政胜过由少数最优秀 的人执政”。总之,群体的德性、明智、判断能力以及财富 加在一起总会超过个人或少数人。 对于法律统治,他认为,法律的性质与各种政体的性质 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法律也有良法和恶法之分。
2、君主政体的统治方式——兼论法治
首先指出“全权君主制”的不足,权利平等的人应该轮流 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由此便达到了法律。 “法治优于人治,必须严格依法而治。即使法律过时或有 缺憾,也要先修订法律,然后在依法行事,而不是任由个人 以法律不能穷尽为借口而恣意妄为。”在法律没有做具体规 定的地方,官员(必须是多名)可以享有裁决权,而无其他。 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即当出现德 性和才能超群的人或家族时,人们应该接受他们的统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共3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著作《政治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性地探讨政治学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深入探讨了不同政体的特点和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政体理论,成为后世政治学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好政体和坏政体,好政体包括君主制、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坏政体则包括暴政、寡头制和民主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君主制是最理想的政体,一个合适的君主可以带领国家走向和谐、富足和繁荣。
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则是次好的政体,其中政治混合制更是高于共和制,因为政治混合制既有少数精英的优点又有广大民众的优点,更容易达到政治的平衡。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各种政体的根源在于国家的目的和国家的实际状态,因此他将政体的产生归结为国家成员的合理抱负和政府的组织原则,这也是他的政体论中最为核心的思想。
除此之外,在国家管理中,亚里士多德也赞成推行宪法,强调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他认为宪法是国家制度的定位和规范,国家的法律制度应该遵循宪法的要求,避免政治和司法腐败,在构建完善的国家机制、保障国家长足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时代,但他的政治学思想却在当今政治学领域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在今天,政府透明度、公正性、专业化已成为现代政治的重要课题,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依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反思和思考的空间。
当今的政治学都强调人民的主权,尊重民主,建立完善的法制和制度。
民主和法制都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念,并在其政体论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这就说明,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而我们也应该因势利导,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制定出更为适合的国家发展战略。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在现代政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他倡导的君主制、共和制和政治混合制成为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模板,政体的分类及其优缺点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不同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书中的政体思想摘要:《政治学》一书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堪称经典。
西方政治学者们的政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不断重复这一政体理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体;国家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作甚丰。
其中,《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被评为专门的政治学研究的“创始之作”。
因此,亚里士多德也被认为是古代希腊政体理论的集大成者和西方经典政体理论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后世的让·布丹、约翰·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著名思想家都深受其政体思想的影响。
直至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依然有着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一、政体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体”的概念是和城邦、公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政体是建立在城邦的基础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如果他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既然脱离了城邦的人已经不再是“人”,那么他们所建立的政体自然就是“非人类”的政体,当然也就不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研究范围之内。
正如顾准先生所言“城邦制度既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政治思想的不可违背的潮流,是希腊政治学的既存前提,离开了城邦制度就没有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把城邦规定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政治学,不折不扣是城邦政治学,离开了城邦就没有什么政治学可言,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大国,在他看来是一种‘野蛮人’的制度,是摒除在他的探讨范围之外。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共同生活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国家的政体,也就是说公民决定政体,而政体要反过来保障公民的共同生活,促进公民共同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促进国家中“善德”的实现,因此也促进了城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作者不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
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
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
依此标准,前述两类政体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三种。
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六种政体: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整体和共和政体。
它们分别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
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整体、平民整体,它们也分别是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只谋掌权者自身的利益。
罗素说:“亚里士多德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极其巨大的,他的权威地位之不容置疑以致他成了科学和哲学进步的障碍。
17世纪以来的每个知识进步,都是从攻击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为了正确评价他,我们就得忽略他的过高声望及遭受的过度非难。
”①的确,亚里士多德是个了不起的独特的哲学家,他一生建树颇多,其著作是成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腻的,没有激情与宗教的成分,甚至文字有些呆板,缺乏生气活泼。
窃以为今日后人在评述其任何思想观点时,都不应该过分抬高或贬低,更不能用今天的理解去理解古代。
亚里士多德曾自豪的认为其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必将名垂青史,优于其他方面,现在看来,不管后世如何评判亚里士多德,都不可能避其政治学而不谈,也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让政治学成为独立学科。
《政治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当时开明的希腊人的共同偏见;它的意义在与,它成为直到中世纪末期有重要影响的很多原则的来源。
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是比较现实的,他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对希腊的158个城邦的宪法进行过研究。
在《政治学》一书的开篇中,他就指出国家的重要性。
国家是以至善为目的最高集体。
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善良,幸福与荣誉的生活和人的高贵行为。
而如何能达到国家的“至善”的目的,则需要好的政体来实现。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从《政治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通过《政治学》,可以看到奴隶制时代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对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政体的设计,其中包括当今时代热议的“枣弧形社会阶层结构”、民主政治建设、国防事业及对外政策,这些虽不是《政治学》一书的主要论述内容,但也足以显示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仅以本人观点选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念对《政治学》进行学习。
首先,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念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一、法的概念———理性的表现和正义的化身无论是从词源结构、逻辑或者是从法学理论上来说,法和法治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中,法和法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用来反驳柏拉图人治主张的有力论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其实质在于“平等的公正”,它以“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为依据”。
而由正义派生出来的法律,是可以裁断人间的是非曲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就是正义的体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
可见在这一点上,他把法律和理性及正义等同起来。
二、法治的内涵法治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多大?至今法律界都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尽管也没有对法治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他却给出了法治的两个必备的要素。
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善恶的的衡量标准尺度是正义。
恶法尽管也能导致法律的统治,但绝不可能达到法治。
唯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接着他又提出良法的判断标准:首先,良法必须能够促进建立合于正义和善德的政体,并为保存、维持和巩固这种政体服务;其次,良法不得剥夺和限制自由,在法律、自由的关系上,他提出应将自由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再次,良法是符合公众利益而非只是谋求某一阶级或个人利益的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体比较
3、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相同的理论目的
4、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同具非现实的理论局限
不同点
哲学王和中庸
表面上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是相同
的,但实际上他们对政体本性的判定标准并不同。在柏拉图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比较
柏拉图认为《国家篇》中,五类政体,贤人政体、军阀、财阀、民主、僭主政体。五种政体之间循环流变。政体循环论的主旨是揭示国家存在的本质规定性---贤人政体。证明贤人优越性。
分类思想,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法律篇,混合政体论,汲取君主民主优点,与循环论反差大
亚里士多德
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
君主政体、贤能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态
二者有本质差别也有联系,什么联系,君主政体最好
相同点
1、都是为了解决城邦问题,具有相同的理论意义
2、都坚持伦理政治观,具有相同的理论属性,都认为解决城邦问题建立在伦理道德之上,所以、、政体观最终目标都是达到至善,在《理
想国》中,柏拉图将伦理思想与政治融为一体,提出使道德理念和公共权力合而为一的哲学王设想,并坚持认为这一理想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伦理学和政治学分别论述并明确各自的研究领域,使二者在体系上相对分离,但他主张伦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人的德性培养,而且还要为城邦政治提供伦理价值基础,并进一步
看来,区分政体优良与否的唯一恰当的标准是统治者是否具
有能够。照料公民灵魂町1]的确切的科学知识,至于统治者
的人数多少、贫富善以及是否守法等是次要的,所以他以上
对政体的划分只是形式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高明之处在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是他在《政治学》一书中阐述的政治理论,旨在分析不同政体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他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政体模式。
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众主政体。
他认为君主政体的优点是能够快速、高效地做出决策,并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贵族政体则有利于理性、智慧的统治者来管理政府,以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众主政体则能有效地表达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更具有民主性质。
然而,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这些政体都有其自身的弊端。
君主政体容易变得专制,贵族政体容易陷入优越感和保守主义,众主政体容易受到民粹主义和暴民统治的影响。
基于这些缺点,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混合政体的理念,即结合君主、贵族和众主的元素,以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和制衡。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理想的政体是一种由广大中产阶级构成的混合政体。
他认为中产阶级具有稳定、保守的特性,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并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他还提出了政体发展的周期性理论,即君主政体会逐渐演变为贵族政体,再过渡到众主政体,最后循环回到君主政体。
总体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制衡,提出了一种混合政体的理念,并对不同类型的政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这些观点对后世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理论10...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被誉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政治学方面的贡献也无可置疑。
他的政体论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政体类型、探讨政治组织和治理方式,乃至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论,并分享一些关于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政体的定义和分类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定义为由一群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方式和制度。
在他的政体论中,根据统治者的数量、目标和性质,他将政体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宪政。
1. 君主政体:君主政体是指由一位统治者(君主)领导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政体可以是理想的,如果君主是一个有德行、智慧和善意的统治者,他将追求国家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私利。
然而,如果君主缺乏德行,君主政体就容易变成暴政。
2. 贵族政体:贵族政体是由一小部分富有和有教养的人组成的政府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贵族政体的统治者是有德行且关心整个国家的人,那么这种政体将是一种优越的形式。
然而,如果贵族只关注自己的私利,贵族政体就会变得不公平。
3. 宪政:宪政是由广大公民参与政府运作的政体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宪政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因为它可以确保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不会导致专制或特权。
在这种政体中,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定。
二、政体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对于各种政体形式都进行了详细的评估,他指出了每种政体的优点和缺点。
在他看来,君主政体的优点是效率和一致性,因为决策可以迅速实施。
而贵族政体的优点是富有智慧和经验的统治者可以更好地管理国家。
至于宪政,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优点在于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然而,君主政体的缺点在于君主可能滥用权力,导致暴政;贵族政体的缺点在于富有的统治者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广大民众的需求;宪政的缺点在于政治权力分散可能导致决策缓慢,人们难以达成共识。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的本质就是统治奴隶的艺术公元前431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后,雅典的执政官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其中有一句话被世人广为传颂、经久不绝;他说:“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在伯利克里的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统治的艺术变得极具吸引力。
这种观念扭转了苏格拉底“把自己限制在私人生活中,远离政治”的伦理主张。
希腊人逐渐意识到政治学与统治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在谈论哲学的同时,他们也开始注意到了政治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前半部分主要围绕“正义”的话题进行辩论,本质上还属于伦理学的领域,而到了后半部则转到政治学之中,描绘了理想城邦的形态,并且提出让“哲学王”来统治国家的观点。
在柏拉图的众多弟子中,亚里士多德似乎是专门为反对他而生的。
当柏拉图还在世的时候,后者就主动退出了学园,对此,柏拉图说:“亚里士多德踢开了我,犹如小雄驹踢开生养它的母亲。
”这名“小雄驹”在哲学领域用“形式论”来批驳老师的“理念论”,在另一个领域又写出了《政治学》,直接与《理想国》唱反调。
柏拉图认为政治学是“哲学王”的治国之术,把它交给肉食者们来谋划就行了。
而亚里士多德则说:“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小到家庭,大到城邦,无不充斥着各种政治生活,政治学绝非政客、君王、家主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公民”——当然,奴隶、妇女、工匠和异邦人要被排除在外。
由谁来作为城邦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家庭为逻辑起点,他认为家庭是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当数个家庭聚集群居时,就形成了村落。
每个村落都会推举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老来主持集体事务;而多个村落为了更优质的生活而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城邦。
正因每个人都出生在家庭中,而城邦又包含着村落和家庭,所以每个人一出生就获得了“某某邦人”的政治属性,也就是取得了“籍”。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其学术领域涵盖了哲学、科学、数学、政治和文学等领域。
他的政体理论是关于政府的理论,包括政府的形式、功能和正当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理想的政体是自然的、有序的和自我维护的,因此他认为自然的政体是最好的。
他认为,自然政体是由公民自发地形成的,因此公民应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中有三种主要的政体形式:皿煮制度(即市民的政体)、共和国制度(即公民的政体)和帝国制度(即统治者的政体)。
他认为,共和国制度是最理想的政体,因为它既保证了统治者的权利,又保证了公民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对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对共和国制度的理解和对公民参与政治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士多德政体观的一大特色。一如美国学者卡恩斯 ・劳德(Carnes Lord)所言:“如果渐进的政体改 革方略要取得成功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政体 问的界限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这确实是亚里士 多德所关心的中心问题。”[9]144包括保守主义阵营 的学者也承认,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不是类的对 立,而是单一序列上的级数差异而已,而这种非实 质性差异就为政体之间的转换和改革提供了可能 性rloJl”。也就是说,政体在单一序列上的“级数差 异”其实是一个近似值问题,即“名称上不同的政 体在政治过程意义上可能是近似的,没有其名称 所反映的差别那么大”[1”。也正是在这一基础 上,亚里士多德接着发展了他的政体演变与政体 保全理论。
YYSZXB
晟(1987一),男,湖北十堰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研究。
l 06
万方数据
王晟: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二、政体的概念;政体和国体内涵的总和
当代人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首先要
最高权力机构,由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执掌。” 该处表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概念的认识带有当 下学界国体概念的内涵,即国家权力是由谁掌握, 谁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在另外一处,亚里±多德 指出:“一个政体即是对城邦中各种官职的一种 设置,以某种方式对官职进行安排,确定该体制中 的权力所在和每一城邦共同体的目的所在”[6]48。 该处中政体概念的内涵跟当下的政体概念基本相
2015年2月 第35卷第l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Feb.2015 V01.35
No.1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王 (中国人民大学
晟
100872)
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护共和政体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国家政治的杠杆和国家最主 其看作是其政治思想的一道闪光,在今天,对我们也有一定
要的职能,他从中等奴隶主阶级立场出发,提出通过教育重 的借鉴意义。
振古希腊公民的四德,培养公民中庸、适度的美德,以防止公
他重视政治与教育的关系而提出的主张,一方面是从维
民在道德上、精神上的堕落、颓废,借以维持城邦制度的精神 护奴隶制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出发,具有其阶级局限性,但另
最后,关于奴隶制的观点,他认为奴隶制是正义的,这一
应的生存手段,就不能产生一个优良的政体;城邦的构成如 点是不科学的。瑞查德.科沃特认为,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
何,是优良政体产生的首要问题;城邦的人口、疆域、海军力 判断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有限的经验判断和被他
量、秉性、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都是城邦构成所必须考虑的 同时代的人都接受的其错误假设之上;其次,他的阶级出身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201 0)01 —0076—0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教 目的,因此而产生了他在政治问题上的经典话语—— —“人天
育家,被后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生活在希腊奴隶制 生是政治动物”。
正处于危机的时期,当时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
有些是值得提倡的,甚至对我们当今的政治生活都还有重大 归纳法,同时将政治观点建立在其已有的理论之上 [7],使政治
意义。对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
学与哲学、伦理学有了明显界限,将政治研究在概念上趋于
首先,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自然起源说的理论是非科学 系统,开了西方政治研究体系之先河。
的、反动的政治学说。因为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属
所有城邦都是究使政治学与哲学伦理学区分开来使政治研究初步取得某币噜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很自然独立地位下面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既然所有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所有共同体中最高的并且主要内容及评价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