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慎避外邪。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一、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春季饮食养生的主要选择高热量的食物,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
饮食中除了大米白面之外,可以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夏季饮食养生主要以清淡为主,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多喝一些粥或者汤。
要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解暑最好以茶水最佳。
秋季饮食养生,荤素搭配,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适量的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饮食方面要以清热滋润为主。
冬季饮食养生,适量地进食高热量的饮食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加温热性食物以及增强体质的御寒能力。
二、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四季养生的根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中医理论中,人类的养生应该顺应四季的变化,就是人和四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得到健康。
三、四季养生的要点1、春季养生主要以养阳为主,养阴为其次,春季阳气升发,养生的朋友们应顺时而养,要注重重保护萌生的阳气,使之在体内逐渐充沛旺盛,春季应使气血润畅,精神愉快,这些原则主要从强肝方面着手,所以要养肝、强肝、利肝养生方法都可成为老年春季养生的主要内容和第一选择哦。
2、夏季养生的原则是养神、养心、养阳、夏季炎热,因此不仅要防署还要防凉。
大汗伤阳、损心,因此夏季应该注意室内的空气,要经常通风,多喝水,但不能喝过多的凉水,过凉容易伤阳,而致瘀血性头痛。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1、春季养生:春与肝相应,而怒伤肝,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在饮食方面,宜食辛甘发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涩食物,因为酸味入肝,且具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2、夏季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精神要求神清气和,快乐欢畅。
饮食不可过于寒凉,否则会伤脾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佳品,但不宜冰镇。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3、秋季养生:要顺应万物收敛之特点,秋气应肺,而悲忧易伤肺,应避免悲忧的情绪。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意思是春天和夏天要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要保养阴气。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春生和夏长阶段,人们需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和万物的繁茂,着重养肝和心。
另外,长夏时节的高温高湿也需要人们着重养脾。
到了秋冬时节,万物结实、继而肃杀、终至闭藏,此时以阴气为主政,人体也应适应自然以潜藏阳气、顾护阴精。
具体来说,秋收时需要保护阴气,着重养肺;冬藏时则要着重养肾。
不过,“春夏养阳”也需要考虑顾护阴液,“秋冬养阴”也需要考虑巩固阳气。
这是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偏胜而引起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养生之道——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轩岐纵横内经释义养生也称为摄生,是中医独特的一门学科。
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
人类就如何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达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进行了几千年的探讨和总结,积累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而《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论述的四季养生观点,则是中医养生等的基础与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养生,防病、治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译文:“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影响生命力破坏人体的真元之气。
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始,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就能生存,违背了就会死亡。
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混乱。
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
阴阳是中医学概括自然界变化规律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纲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四季阴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
“春夏养阳”是因为在自然界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春季风寒之邪尚存为患,所以春季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的阳气。
夏季阳气极盛,暑热邪盛,热盛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盛夏喜食冷饮,饱食太过,亦可伤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应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应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之一,讲的是在不同季节里如何调养自己的身体。
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季节里,人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养护身体。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应用。
一、春天养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时节,阳气逐渐抬头。
因此,春天主要是养阳。
人们可以多进行户外活动,也可以选择食物来补阳。
如鸡肉、猪肉、牛肉等,因为这些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
此外,适当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生姜、辣椒等,也能有助于养阳。
二、夏天养阳夏季是炎热的季节,人们会很容易出汗。
夏季养阳主要是通过合理饮食来实现。
选择一些温凉开胃的食品,如鲫鱼、鲤鱼等,可以降温解暑。
此外,多喝绿茶、花茶等,也能有助于清暑解渴。
三、秋天养阴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很容易出汗和失水。
因此,秋天主要是养阴。
可以食用一些有益于滋润阴液的食品,如银耳、芝麻、核桃等。
此外,还可以多喝汤水,如鲫鱼汤、乌鸡汤等,以帮助更好地补充水分。
四、冬天养阴冬天是阴气很重,人们在寒冷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寒冷之伤。
因此,冬季主要是养阴。
可以多食用一些润燥的食品,如燕窝、雪梨、莲子等。
此外,少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如辣椒、葱姜等,以免过度发汗。
总之,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来进行养生,是非常有益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注意身体的局部细节,如适当增加锻炼,避免过度劳作和熬夜等。
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养生,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疾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
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
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
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
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
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
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正文从日常生活、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
虽然不全面,但其精神实质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么夏季又应怎样养阳呢?“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
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常的状态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说: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 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 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 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智慧启引:『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主生,夏主长,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收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在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
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所以应该以调养阳气为主。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发育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不少动物都要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以'藏'为原则,以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略论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
杏林琐谈略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李素桂3 钱占红3关键词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3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1997年11月27日收稿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
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
以下简要分述之。
1 春养少阳春为少阳当令,天气渐趋温暖,万物处于萌芽、出生,渐致一派繁荣之自然景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形象地概括了此季节的特点。
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人在春季,也应适应、顺应自然界少阳生发的特性,以求得机体“阴平阳秘”。
主要以人的起居、精神调养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在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即是说在夜间要适当地迟睡一点,而在早晨应该早起,以便充分感受自然界生发之气,形体也不要有所拘束,而要全身放松,缓缓散步于庭院之中。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压抑情绪,而要使自己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当然,起居与精神调养两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就是养生之道,亦即春养少阳之道。
2 夏养太阳太阳为夏季之气令,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果,是阳气最盛之季节。
热与长是此季的特点。
《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深刻地描述了此季的自然特点,万物生长繁荣的状态。
人体如何适应太阳当令的变化,顺从其热与长的特性呢?从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便充分接受大自然太阳之气的沐浴。
只有“若所爱在外”,因为通过正常的汗出,可促进血液循环和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气机通畅,所以说“使气得泄”,如此也就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
因为自然界阳气充盛,人体的阳气也充盛只有“使气得泄”,才能维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
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
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养生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
”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
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
“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
“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
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
《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
“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
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
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
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
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
“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
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名词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名词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春夏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2、秋冬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秋冬收藏之阴气自然界的阳气和阴气分别是指春夏的生长之气和秋冬的收藏之气,具体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
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
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
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
因此冬季养阴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气内藏、避寒就温,以适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气,总之:四时养生的要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下面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法则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提供一个适宜其发展的生存环境。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本源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指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万物的生长都要顺应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 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只有顺从天地造化,不与自然规律相违背,才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变得炎热,人体阳气也处于相对较旺盛的时期, 为什么还要养阳?秋冬季节天气逐渐变得寒冷,人体的阳气也由旺盛转向收敛,为什么还要养阴?其实,春夏两季气候转暖而渐热,进而会影响到人体,人们在感到暑热难耐时,其身体的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消耗阳气,从而调低自身温度来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另外,天热时人体容易出汗,这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的生成,必须有阳气的参与才行。
同样秋冬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人们也会感到寒冷,首先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以调高自身温度来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另外,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因此要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其本义是依据时序调节人体精气生发、充旺、敛降、伏藏之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具体而言,一是起居作息要适合司机的昼夜长短,春夏要多进行室外活动,秋冬要安居少出;二是精神情志也要顺应四时,春夏要欢快活泼,秋冬要恬静内藏。
但是,历代医家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发。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依据阴阳互制原理,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
因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黄帝内经素问·第二》)。
所以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依据阴阳互根原理,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所以要顺其时令,调养阴阳,使之平衡协调,以防患于未然。
三是以张志聪为代表,从人体阴阳四时内外盛衰立论,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素问集注·卷一》),其意以内为根。
春夏人的阳气内虚,且多伤于风凉生冷而病寒证,故养阳以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且多伤于热食房事而病热证,故养阴以从其根。
王冰、张介宾、张志聪之解释,显然与《内经》本义不合,但又皆以四时顺养立论,且有养生或用药实践作依据,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后世并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指春夏治病要注意加些升浮药,秋冬治病要加些沉降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春夏多劳 耗伤阳气
贪凉饮冷 损伤阳气
➢ 阳气敛藏 易生内热
➢ 辛辣肥甘 胃热丛生
➢ 秋冬干燥 阴液易伤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衣:春捂秋冻
食: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立春春饼 立秋贴秋膘 随季喝茶
住:夏日空调少开 冬季暖气适当
行:汽车空调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切忌矫枉过正 • 切忌自行辨证
过犹不及 谨遵医嘱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呼吸科 李超
•
➢什么是 ➢为什么 ➢怎么做 ➢注意什么 ➢冬病夏治
基本内容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春夏顾护阳气 秋冬养护阴液 ➢ 阴阳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不可胜数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春阳夏气外养敷 阳体内阳秋弱冬养阴 春夏多劳 耗伤阳气
贪凉饮冷 损伤阳气
阳气外敷 体内阳弱
冬病夏治
值天阳最盛 祛宿体陈寒 缓秋冬顽疾
冬病夏治 历史渊源
《黄帝内经》,还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 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
明《普济方》用生附子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 《急救广生集》强调在贴敷治疗过程中“饮食忌 宜”“戒色欲”等 《理瀹骈文》把贴敷疗法推及内、外、妇、儿 清明插柳,端午悬艾
冬病夏治 中医原理(天人相应)
“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秋冬阴盛
阳虚寒凝之体易于生病
春夏升发
体内寒凝易解
三伏热盛
藉天阳补人之虚,抗秋冬寒邪食寒凉
谢谢!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一、选择题(一)A1型题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A.延缓衰老B.顺应自然C.预防疾病D.形神兼养E.动静结合【答案】B【解析】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与四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养生方法。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养形的养生方法()A.调理饮食B.起卧有时C.节制房事D.修德养性E.劳逸结合【答案】D【解析】修德养性属于调神的方法。
3.调神必须以下列哪项为首务()A.健脑B.补脾C.养心D.调肝E.益肾【答案】C【解析】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必须以养心为首务。
4.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是()A.心肾B.心脾C.肝肾D.肝心E.肾脾【答案】E【解析】由于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养生保健,调养脏腑,应以脾肾为先。
5.“治未病”是指()A.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C.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D.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E.调养正气和控制病传【答案】D【解析】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A.加强锻炼B.外避病邪C.起居有常D.调摄精神E.饮食有节【答案】B【解析】外避病邪是防止邪气侵害的方法,不属调养正气的范畴。
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A.控制疾病传变B.提高抗邪能力C.避免病邪侵入D.早期诊断治疗E.防止疾病发生【答案】A【解析】由于肝病容易传脾,故治肝时,预先配合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气旺盛不受邪,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变。
8.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A.调整阴阳B.治病求本C.标本先后D.调理脏腑E.扶正祛邪【答案】B【解析】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就是“治病求本”,其他治则都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9.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是()A.实则泻之B.标本兼治C.热因热用D.阳病治阴E.用寒远寒【答案】C【解析】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属反治法,也即从治法。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因就说春夏吧。
春天和夏天,那可是阳气往上冒的时候。
就像小草,一到春天就开始噌噌地长,这就是阳气在催着它们呢。
人也一样,春天来了,整个人都感觉精神多了,想出去活动活动。
这时候啊,就得顺着这个阳气,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
别老是闷在屋子里,像个小懒虫似的。
夏天更是,大太阳照着,虽然热得慌,可这也是大自然在给我们送阳气呢。
这时候吃点温热的东西,比如喝喝姜茶啥的,好多人不理解,夏天这么热还喝姜茶,不是火上浇油吗?其实不是的。
夏天人的毛孔都张开了,凉的东西吃多了,寒湿就容易进到身体里。
姜茶呢,可以把身体里的寒湿给赶出去,让阳气更好地在身体里溜达。
再说说秋冬。
秋天一到,树叶就开始落了,天气也凉了。
这时候大自然的阳气在减少,阴气在增加。
咱们的身体也得跟着变呀。
秋天要开始滋阴了,多吃点滋润的东西,像梨啊,银耳啊。
就像给身体里干干的小河道注入点水,让身体润润的。
冬天就更得养阴了。
冬天冷得要命,很多人以为要吃很多热性的东西来取暖。
其实不然,冬天人体的阳气都藏在身体里面了,这时候如果吃太多热性的东西,就像在小火炉旁边再扔一堆柴火,容易把身体里的阴气给烧没了。
所以冬天也要适当吃点滋阴的食物,这样身体才能阴阳平衡。
咱们养生啊,就得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走。
就像跳舞一样,得踩在点子上。
如果反着来,身体就容易出毛病。
比如说,春天该养阳的时候不养,秋天该滋阴的时候不滋,时间长了,身体就会抗议,这儿疼那儿痒的。
所以啊,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老祖宗的智慧来养生,身体才会健健康康的,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呢。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例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例子
1. 咱就说,春夏的时候多去晒晒太阳,这就像给身体充电一样,阳气不就足起来了嘛!就好比植物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咱的身体也能在阳光中变得更健壮呀!你看那些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总是充满活力,这就是春夏养阳的好例子呀。
2. 哎呀呀,夏天吃点温热的食物,可别老贪凉吃冰的呀!这跟给身体添把火一样。
想想看,冬天里的暖炉让人觉得温暖舒适吧,温热食物对身体也是这样的作用呀!像夏天适当喝些姜汤,不就是在践行春夏养阳嘛。
3. 你们发现没,春天早点起床,去感受一下清晨的气息,那真是对身体好呢!就像给身体注入了满满的能量,这不是春夏养阳是啥呀!好比车子加了好油就能跑得更顺,我们早起感受生机也是在养阳呀。
4. 秋冬养阴也是很重要的呀!到了秋天,多吃点滋阴的食物,像银耳、雪梨啥的,这难道不像给身体这台机器做保养吗?难道你不想秋冬的时候也能让身体健健康康的吗?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5. 到了冬天,可别熬夜啦,早点睡呀!这就如同给身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是养阴的好办法呀!你想想,晚上好好休息第二天精神饱满的感觉,不就是养阴带来的好处吗?就像手机充满电一样,我们也要给身体充满“电”呢,这就是秋冬养阴啦。
6. 冬天的时候泡泡脚,哇,那可太舒服啦!这其实也是在养阴呢。
就好像给身体来一场温暖的呵护,让身体的阴津得以涵养。
很多人冬天都爱泡脚,这就是一个特别实际又有效的秋冬养阴的例子呀,你还不赶紧试试?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真的非常重要,我们要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去做这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和活力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养生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一、春夏养阳:春夏阳气上升,春夏养阳就要求在春夏两季好好养护阳气。
折损阳气便与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势有所违逆,就会损害健康。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春夏养阳就好比是储存燃料。
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春夏储存的燃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供我们抗寒所用。
如果春夏不好好储藏燃料,秋冬天气变冷的时候拿什么来抗寒呢?而《黄帝内经》中就说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就是,冬受伤寒,其正气必虚,春季邪气侵袭,容易得温病。
温病就是以传染病为代表的疾病。
春夏养阳,饮食、起居等方面就要避免过度寒凉。
二、秋冬养阴:秋冬养阴也是为了顺应自然界阴升之势。
养阴就像为花草浇水一样。
晚上把水浇足了,第二天太阳一出来,花草通过光合作用带动根部的水分上行到叶脉中,而根部的水分又能够运载土壤中的养分。
如果水分不足,自然运载的养分就不足,如此一来,花草怎么可能生机勃勃呢?在人体而言,秋冬不养阴,春夏就会显得燥热而容易上火。
要养阴,饮食不要辛辣,可以多喝水,多吃鱼、藕、萝卜、胡萝卜、黑木耳、红薯、莴笋等,还可以用枸杞子、麦冬、玉竹等中药来调养。
另外,应该避免过度出汗和熬夜:过度出汗耗伤气阴,熬夜容易引起阴虚。
如果确实由于工作等原因需要熬夜,在熬夜的时候就要多喝白开水,并可以用冷水洗脸,不但消除疲劳,还能够保持皮肤的弹性和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