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浅谈XXX先锋小说《活着》
浅谈XXX先锋小说《活着》作家的创作状态往往像一艘在大海中颠簸的航船,不断地在浪尖和谷底中前行。
XXX也不例外。
在1995年前后,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期。
1997年,XXX做出了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来说是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
然而,实际上这一决定在1995年就已经注定了。
当时,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XXX和XXX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XXX宣布放弃先锋小说,成为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当时他刚刚完成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这部作品与XXX早期的作品有相当明显的变化。
然而,XXX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是轰动一时的《活着》。
因此,《活着》可以看作是XXX创作的一个过渡。
它证明了一个真理:写作需要天赋。
XXX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然而,另一个真理是写作不能完全依靠天赋。
XXX的先锋性写作在1995年左右彻底陷入低潮。
从这个角度看,《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
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XXX可能像孩子信手涂鸦一样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对照XXX的自身经历,具有惊人的真实性。
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XXX写作的最初动因。
在XXX创作《活着》之前,他可能并不算是在创作。
写作只是他的一种惯,而当他的创作陷入低谷时,他写作的意义仅仅在于惯而已。
《活着》是一篇随意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来说,它就像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然的发现,或者说是一种运气。
活着》是一篇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读者会感到一种隐隐的不适,但这并不是因为小说中的故事残酷,例如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等,这些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与此同时,XXX并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他从不渲染过度表达。
他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的特征范文
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小说形式,得名
于1921年鲁迅所创立的文学刊物《新青年》中一篇名为《新感觉派小说
之反驳》的文章。
先锋小说是鲁迅主张的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旨在追
求新感觉、新思维和新表现形式。
先锋小说具有以下特征:
1.反传统、反旧时尚:先锋小说在形态和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
约束和束缚,摒弃了古典小说的故弄玄虚、作奸猾伪的手法,拒绝了旧时
尚的框架和限制。
2.现实主义风格:先锋小说以描绘现实生活为主要主题,强调真实性
和现实性,更加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
3.思想性和批判性:先锋小说关注社会的弊端和底层人民的命运,通
过小说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思考,呼吁人民觉醒,呼唤。
4.语言简洁、表现形式多样:先锋小说以铁的笔触和简洁的语言表达
独立自由、直接的思想,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使作品更加直接、生动。
5.关注美学创新:先锋小说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创新和突破,通过意象
的拼贴、跳跃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多维展示等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
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强调个体和个体的情感:先锋小说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等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呐喊,强调个体在社
会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之,先锋小说是一种追求艺术创新和社会批判的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和框架,强调现实性和批判性,以简洁、直接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先锋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先锋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开放的创作思路、强烈的现实关注、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
先锋小说的创作思路是自由开放的。
传统小说往往受到各种规范和传统观念的限制,而先锋小说则不受束缚,提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们可以以任何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通过写实手法,或是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先锋小说关注现实,强调对现实的直观感受和表达。
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等方面的揭示。
许多先锋小说作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表达对社会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先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独特处理来实现的。
先锋小说注重对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变换,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述以及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和革新。
传统小说往往有严格的章回体结构和线性故事叙述,而先锋小说则往往没有明确的线性结构,篇幅短小,甚至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先锋小说以其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实验性。
先锋小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重要的作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1.韩寒:《三重门》、《飞魚再度飛翔》等。
韩寒的作品以青春、叛逆、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幽默风趣,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2.魏杰:《双雄》、《檀香刑》等。
魏杰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活的热爱。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余华的作品以对中国社会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主题,以深邃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版)》读书笔记模板
一、“人”的退场:从爱情到本能 二、背景的虚化:没有内在性的历史现场 三、情爱的表象化:欲望化的叙事法则 四、越过界线:女性叙事的后道德状况 五、欲望化的象征:历史修辞学
一、从现实到虚构:现实潜文本的位移 二、仿真的时代:现实的复活与审美能动性 三、仿真的实质:现实的审美化及超越的可能性
一、先锋之后:晚生代的突围 二、极端力量:“命运意识” 三、极限状态:性格的极限 四、视点的阴谋:略微的荒诞感 五、有限的超越性:审美的现代性情结
一、历史之外的迷津:叙述时间的绝对性 二、对家园的逃亡:没有终结的生存论游戏 三、假想的皈依:回到现实之中的精神祈祷
一、新时期的想象关系:自我的确认与放大 二、镜像的解体:自我的角色化或符号化 三、胜过“父法”:逃亡与超越 四、后个人主义时代:自虐与自恋的怪圈
第十一章历史 1
的颓败:后悲 剧时代的寓言
中国的先锋派不可能这么绝对这么纯粹,他们是文学变革的产物,而不是变革文学的产物;他们甚至不是在 观念上成为先锋派,而是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先锋派。他们的文本的先锋性很牢靠,但社会实践性的根基却不扎 实。
(1)反对整体和解构中心的多元论世界观;(2)消解历史与人的人文观;(3)用文本话语论替代世界 (生存)本体论;(4)反(精英)文化及其走向通俗(大众化或平民化)的价值立场;(5)玩弄拼贴游戏和追 求写作(文本)快乐的艺术态度;(6)一味追求反讽、黑色幽默的美学效果;(7)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拼合法、 不连贯性、随意性,滥用比喻,混合事实与虚构;(8)“机械复制”或“文化工业”是其历史存在和历史实践的 方式。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 性(修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试题]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先锋小说研究考试重点
先锋小说研究一、名词解释:180年代初相对于的是旧的历史形态规范下政治色彩较浓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90年代以后指通俗小说、大众化作品。
先锋小说或先锋文学属于纯文学范畴。
2,它关注表现的是虚构本身和创作过程。
把虚构呈现出来,元小说有很多表现技法,最典型的是作家、叙述者、叙述对象三者合一。
叙事方式打破传统小说的审美拟真性。
3“先锋”一词最早的含义是“先驱”,是一个军事化术语,以后逐渐转化为一个文学术语。
在当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它主要指1985年崛起的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小说创作。
套》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他——马原的小说不仅要叙述故事的情节,还要叙述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叙述过程。
叙述过程本身不断的被另外一种叙述干扰着、评论着。
因此,马原小说的叙事圈套,实际上是“元小说”的形式。
二、问答题(注意与作品相结合)1答:⑴、80年代是典型的先锋小说创作。
具体表现:①、大量的存在主义的死亡、暴力的描写。
余华以此来表明他对虚假文明的批评。
②、艺术上,想象力丰富、结构多复杂,叙述犹如迷宫。
如《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
⑵、以1991年《呼喊与细语》的发表为分界线,余华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①、死亡、暴力的气息开始减少,人性温情、坚忍的一面实现。
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注重在民间强劲的生命力上寻找人性的支点。
②、艺术上讲先锋色彩淡化、写实成分增加,可读性增强,但依然有先锋的痕迹。
2欲望性的描写在先锋小说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性爱描写集中、高强的表现力人性的高强点,往往表现出一种原始的、错落的、病态的、反道德的倾向。
策略:①、非文化、非意识形态化。
②、病态化、畸形化(如《米》)③、符号化(如《世事如烟》)。
3⑴、表现丑与恶,大大超出道德底线(人性的放纵)。
⑵、精神病态、欲望、死亡,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⑶、人性的和文化的想象代替了价值文化判断。
4⑴、写死亡的“体验性”(“体验性”描写)。
温儒敏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第十三章 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1)对“左翼”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可作大致的了解。
其中“左联”成立(1930)之前以“太阳社”为代表的小说大都为革命的呐喊,尽了时代的责任,但思想大于艺术,有概念化通病,并受当时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
而“革命加恋爱”曾一时成为流行主题。
1931年丁玲《水》的发表,标志着对“普罗文学”的突破。
1932年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开始批判“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
对这些文学史现象的评价,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氛围。
(2)应了解的左翼小说家有: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艾芜和萧红。
其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兀老,1925年五卅运动中就写出《少年漂泊者》,1927年又完成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
其作品及时反映时代斗争与重大历史事件,强调宣传鼓动,体现“革命浪漫蒂克”文学的特点,观察与表现比较浮泛。
后期创作《咆哮的土地》反映农村革命,则转为写实,有新突破。
可将蒋光慈作为左翼作家的早期代表,不必拘泥于对其作品的细读,而应从他的创作经历透视左翼文学思潮的流变。
柔石和胡也频也属于早期左翼作家。
柔石的中篇《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都超离了当时概念化的风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同学们阅读会有较大兴趣。
(3)后起的左翼青年作家改变了“左联”前期浮泛的写作风气,取得殷实的业绩,既显示各自的艺术个性,又共同趋向“社会剖析”的目标。
应注重把握各位青年作家小说艺术探求上的特色与贡献。
张天翼是几次率先突破左翼创作僵局的一位,抗战时期也开了国统区暴露讽刺文学的先河。
在本时期,应注重他的《包氏父子》等小说,其劲捷、豪放和夸张的风格,以及片段性速写体的短篇形式,明显区别于同时代其他讽刺型作家。
沙汀就不同于张天翼。
他最能刻写旧中国农村(主要是四川西北部)黑暗生活,有农民的幽默气质。
可以举《代理县长》等作品为析例,观察体会其小说中常有的阴暗沉闷的黑色基调,不露声色的细密凝重的笔致,以及从世态人情复杂的描写中体现的浓重的地方色彩。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影响的一种小说文学创作思潮。
先锋小说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与传统小说关注叙事的真实性不同,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叙述行为本身。
他们强调讲述或虚构的功能,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行为。
先锋小说试图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权力话语控制的叙述途径,使小说真正成为一种主体叙事,将文学拉向了自由主体意识,进而指向了包括梦幻、死亡、暴力、性等内容的个人潜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洪峰的《极低之侧》;格非《迷舟》《褐色鸟群》;苏童《平静如水》《我的帝王生涯》;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等。
(1)先锋小说的特征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2)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在思想文化、文学观念和手法上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资源植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
给本土的文学带来新鲜血液丰富了文学的色彩,激发了文学的创造活力,在激进的反抗姿态里透露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先锋小说所引起的文学叙述革命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背景。
在这种意义上,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不仅表现为形式本身而是时代精神的某种象征。
这些小说实验在观念和方法上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3)先锋小说的局限性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洪峰的《瀚海》 洪峰的《瀚海》
《瀚海》以第一人称讲故事似的叙述方式,通过 瀚海》以第一人称讲故事似的叙述方式, 姥姥、姥爷、奶奶、爷爷、舅舅、舅妈、二哥、 姥姥、姥爷、奶奶、爷爷、舅舅、舅妈、二哥、 姐姐等人在家庭、婚姻和爱情方面的坎坷经历, 姐姐等人在家庭、婚姻和爱情方面的坎坷经历, 刻画了张、 李三氏家族兴衰沉浮的历史, 刻画了张、王、李三氏家族兴衰沉浮的历史,在 一定程度上, 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展示了地处吉林内蒙交界处 八百里荒漠瀚海的人生世相。 八百里荒漠瀚海的人生世相。 在一个中篇相对短小的篇幅里, 在一个中篇相对短小的篇幅里,作者把三家三代 诸多的故事有机地浓缩融合在一起,表明了作者 诸多的故事有机地浓缩融合在一起, 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 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
两部作品完成了对传统军事题材 小说的突破
突破之一:写趣闻轶事。 突破之一:写趣闻轶事。 突破之二: 突破之二:对军队内部矛盾的大胆正视和 正确的艺术表现。 正确的艺术表现。 突破之三: 突破之三:写了有缺点的英雄 。 突破之四:对于“军人是人” 突破之四:对于“军人是人”命题的重新 确立。 确立。
2、新时期军旅小说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与李存葆的《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与李存葆的《高山 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 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 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 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 卫还击战, 卫还击战,前者是这场战争新颖独到的近 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 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 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 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对这一题材 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 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这两篇小 说的思想指向, 说的思想指向,都在于通过部队生活的描 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 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尖锐批 评。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口冯立新(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42)王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武汉430077)摘要:先锋小说在已经彻底赢得了读者之后何以走向历史民间叙事,并以一种反叛先前创作路径的方式告别了先锋?这一文学事相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问题.先锋小说是否真如论者所云已经丧失了其文学上的先锋性?先锋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如何?本文以余华小说为个案,希望能够揭示这一文学变迁的部分真相,并对前此有关的研究作一小结.时间所造成的距离已使得这项课题研究成为了可能,而怎样才能重获先锋更使得这一课题研究成为了必需.关键词:先锋小说;文化选择;余华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5)06—0130—04与先锋小说在1987年的突然崛起一样,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性质的突然丧失总是令文学研究者莫名其妙.先锋小说在已经彻底赢得了读者之后何以走向历史民间叙事,并以一种反叛先前创作路径的方式告别了先锋?先锋小说是否真如论者所云已经丧失了其文学上的先锋性?先锋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如何?本文以余华小说为个案,以期揭示这一文学变迁的部分真相,并对前此有关的研究作一小结.余华和叶兆言,苏童,格非等一起被认为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文论界的这种划分方法尽管存在着诸多失误,但毕竟是目前已被普遍接受的较好的表述概念了.既然同属一个流派,其共同之处便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个性的差异虽然被遮蔽却"dz是存在着的,并在关键之处影响了先锋诸家的不同走向.先锋派诸家的理论背景与知识资源不尽相同.在文论界,余华是被普遍认为受法国"新小说"影响极大的作家,这一点与余华的"夫子自道"是相吻合的.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一文中,余华追忆了这两位作家对他创作的深刻影响:"川端康成和卡夫卡,来自东西方的两位作家,在82年和86年分别让我兴奋不已,虽然不久以后我发现他们的缺陷和他们的光辉一样明显.然而当我此刻再度回想他们时,犹如在阴天里回想阳光灿烂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对川端的迷恋来自我写作之初对作家目光的发现.无数事实拥出经验,在作家目光之前摇晃,这意味着某种形式即将诞生.川端的目光显然是宽阔和悠长的.他在看到一位瘸腿的少女时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她与一个因为当兵去中国的青年男子订婚,这是战争给予她的短暂恩赐.未婚夫的战死,使婚约解除,她离开婆家独自行走,后来伫立在一幢新屋即将建立处,新屋暗示着一对新婚夫妇即将搬人居住.两个以上的,它们之间可能是截然无关的事实可以同时进入川端的目光,即婚约的解除与新屋的建成."而卡夫卡对余华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乡村医生》,他说:'《乡村医生》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心情是否愉快来决定形式是否愉悦."正是在上述两位作家的巨大影响之下,余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于自己创作实际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点,这就是他在《虚伪的作品》中所表述的:"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②而对"真实"这一文学哲学美学术语,余华又有他独特的理解,在同篇中,他强调了我们所谓的真实的不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只有精神上的真实而无客观的绝对的真实,这一认识显然与罗伯一格里耶的"文学的发展实际上是真实性的概念的发展"的有关论述取同一路向.≥JianghanTribune2005.6毫无疑问,川I端康成与卡夫卡分别在各自的准疯子的脑袋扣动了扳机,其后的马哲却不得不方面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在精神病医生的频繁测试中心烦意乱,最后被送推论,没有上述两位巨子对余华的理论支撑,余进了精神病医院.毫无疑问,这篇小说的可读性华的先锋性将很难生成.从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极强,悬念设置,分析推理,描写叙事都十分到我们不难见出他们的影子.这里,有一点是以往位,可以见出余华的写作功底.余华的先锋性就论者所忽略了的,即上述两位东西方文豪都对中是在类似通俗题材的写作上也要表现出来.他引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川I端康成作为中国近邦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问,事情怎么会日本的作家,同属东亚文化圈,他之钟情于中国变成这样,而他的先锋性便在这个疑问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本是极好理解的.远邦的卡夫卡x,l-中国得以完成.对常规理性的怀疑,对正常逻辑的设道家文化的一往情深却是文论者所始料不及的.疑,为事实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为既定的答据古斯塔夫?贾努克在他的《与卡夫卡谈话》中案寻求其它的解答方式,揭开事实的所谓真相窥说,卡夫卡差不多拥有所有老子着作的德语译其内里,似乎是余华小说的特色,当然他小说的本.卡夫卡还说自己"长期以来相当深入地"研先锋性亦由此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对常读过这些着作,虽然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我规理性的置疑之中,余华并没有走向反理性;相只发现自己的理智范畴肤浅得可怜,根本不能确反,他的所有小说都具备十分强烈的可发生性定或适应老子的理智范畴……"法自然,不质,令人信服.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余华小说违天道是老,庄道学的精华所在,古往今来对于的先锋性质才最终得以成立.在《现实一种》,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过巨大作用.道学与儒学完《古典爱情》,《鲜血梅花》,《偶然事件》,《夏全不同,儒学桎梏了人的心灵自由,而道学则引季台风》,《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许多篇什中都导着人们向着自由的天地走去.形式创新,题材体现出了这种对常规理性的大胆置疑.这种相x,l-创新其实在内在精神上都与道学精神相暗合.指于传统叙事的反常规叙事,这种对客观事实的出川I端康成和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并非"非客观"化叙事,这种对众人认定的真实揭开是出于"中国为大"或者"古已有之"的文化偏其非真实的一面,等等,都成为了余华先锋小说狭心理,我们想指出的是其后文论界曾对余华等的叙述资源.先锋派的取材突然转向历史民间并复采用他们先对暴力的冷静展演.传统中国文学是以温和前摈弃过的"历史叙事"感到大惑不解,其实是平静的叙事着称的,具备或者说是力求做到宣教有它的深刻文化根由的.的载体,因~x,l-于暴力是尽可能回避的;同时长按照福柯"知识/权力"话语学说中的"区期以来的过分"文化化"的中国文学似乎对暴力分与排斥"原则㈤,文学创作题材的选择直接受已经失去了可接受力.我们可以说,当余华将暴到权力体系的制约.在80年代的开放文化环境力展演出来时,那种血腥的场面给我们的首先是中,先锋性题材的开拓成为了可能.我认为先锋陌生的震撼与震撼后的目瞪口呆.《现实一种》小说的先锋性首先表现在其题材的崭新开拓以及里山岗为报杀子之仇,将山峰绑在一棵树上,让对先前小说创作题材与关注焦点的置之不理.现一条小狗去舔他的涂上了浓骨头汤的脚心,最后代派诗歌大师庞德曾告诫年轻的学诗者:"去寻山峰就在大笑中死去.作家用似乎轻松并略带戏找一种尚未有人写过的文化吧",诗的灵感就会谑的语言展演了这一场悲剧:"现在山峰已经没降临.余华小说的确显露出了寻求新的文化范式有力气摆动双腿和摇晃脑袋了,他所有的力气都的努力趋向,约而言之,其小说的题材先锋性主用在了脖子上,他脖子拉直了哈哈乱笑.狗舔脚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底的奇痒使他笑得连呼吸的空隙都快没有了".x,l常规理性的置疑.如中篇小说《河边的错山岗却在一旁亲切地看着他,问他"什么事这么误》选取的本是一个极其容易庸俗化的侦探题高兴?"山岗被枪毙以后各科医生来取走器官的材,但这篇小说之打动读者的地方在于它的非常过程,余华写来也冷静得近乎残酷,小说最后在规性.小说本事是刑警队长马哲侦探河边谋杀案骨骼医生的一句话中结束了:"尽管你很结实,的过程,在小说的前三章,余华以清新,流畅的但我把你的骨骼放在我们教研室时,你就会显得语言,故作玄虚,颇带通俗性设疑的叙述,令读弱不禁风."在《古典爱情》中,当柳生赎回已者极容易误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篇通俗侦探小说,沦落为菜人的小姐时,所见到的是如此场面:小说的突转在第三章第二部分,马哲掏出手枪对"身子上有许多血迹,还有许多污泥.柳生便解江汉论坛2005.6@开小姐身子上的褴褛衣衫,听得一声声衣衫撕裂的首要选择与写作策略.余华对上述题材的开拓的声响.少顷,小姐身子清清白白地显露出来.显示出了他的慧眼与胆识,先锋的题材加上先锋杉II生用河中之水细一t2,洗去小姐身上的血迹和污的方式,彻底将他推到了先锋派的行列.泥.洗至断腿,断腿干疮百孔,惨不忍睹.柳生余华的叙述策略(方式)既与先锋派同仁存不由闭上双眼……""重新睁开眼来.腿断处跃在着相同之处,显示出流派的共性,同时也具备入眼帘.斧子乱剁一阵的痕迹留在这里,如同乱他的独特贡献,显示出个性的魅力.余华的小说砍之后的树桩.腿断处的皮肉七零八落地互相牵叙述方式可分为三种:纯粹的故事叙述;拆散的挂在一起,一片稀烂.-y-指触摸其问,零乱的皮故事叙述;没有故事的故事叙述.肉柔软无比,而断骨的锋利则使手指一阵惊惶失《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古典爱情》措".类似的描写在余华的小说中比比皆是.远等篇什采用纯粹的故事叙述模式,纯粹的故事叙离现实,置身于现实~J,I-,对于没有"生活积述多以I~.-i间作为叙事经度,/l,说的发展以I~.-i间顺累",没有"生活经验"的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序为叙述顺序,呈现出一条明晰的发展脉胳.华来讲,从书斋中窥视到的现实是如此地带上了余华同时善于采用拆散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故想象的成份,x,l实在性的根本怀疑导致了先锋小事的故事性,在《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说对远离现实的暴力幻觉的着迷,在余华展演暴《此文献给少女杨杉II》等篇章中采用了拆散故事力的系3~114,说中,始终存在着这种矛盾冲突,即的叙述方式.在这种拆散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x,l暴力的迷恋与怀疑."暴力既是余华构造幻觉叙述者x.1叙述对象的主动性.故事的可拆散性和世界的一个原素,同时也是幻觉世界内部不断增应该拆散,叙述的拆散能力的多样性,构成了先长的,无法抑制的自我否定力量"⑨.在暴力的锋小说的基本叙述方式.正是由此出发,余华的描写中加入理性的力量和哲理的思索是余华与传小说显示出了没有故事的故事性.统小说及当代文学类似叙事的最大不同之处.透过余华的/l,说集子,我们可以替他划分出对黑色青春与成长烦恼的写真.在长篇/l,说一条较为清晰的叙述轨迹.即从《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呼喊》里,对少年成长的烦恼与青春型的纯粹故事,到《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型的拆的无知有深刻的描述.余华最早的小说《十八岁散故事,再到《往事与刑罚》型的突出语言游戏出门远行》虽然只是一部短篇,却显示出了他娴的没有故事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较清楚地分出熟的写作技巧与相当的功力.自以为已经成年的作为先锋派小说家的余华的叙事策略由传统艺术"我"在第一次出门远行I~.-J,搭上了居心叵测的向现代,后现代形式转化的各Jt'-~节点.司机的便车,司机先是竭力以车后有苹果来诱骗在先锋诸家中,余华走得很远,到没有故事"我"下车,被"我"识破以后,两人似乎成了的语言游戏型的叙事时,语言似乎已经变成了一朋友,而在汽车抛锚以后来了一大群前来哄抢苹切,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文学应成为果的农民~.-j-,"我"奋力保护货物结果遭到了殴语言的乌托邦."对国外先锋语言的借鉴同样也打,司机却在一旁无所事事地冷眼观看着这一是余华的叙述策略之一,他也经常借用1988年切,之后,司机抢走了"我"的红色背包后搭上文坛上流行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了过路的拖拉机离开了,"我"则无助地留在了里运用的那种语式:"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路上.这就是初步成年时期的"我"的第一次对以后",这种句语式可以成为一个万能的叙事纲这个世界的体认.这种叙事方式决定了其后的类领,它不仅打破了故事的自然进程,使故事随意似题材的叙事基调,x,l-青春的冲动,无知,盲跳出原有的封闭圆圈任意确定新的起点,而且,目,残酷等等,以前的小说似乎从未采用过如此它巧妙地进入叙述的过程之中.强烈的叙述欲望的角度与如此真切的描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通过"许多年以前","许多年以后"的语式得我们说余华开拓了一条新的tl,说叙事对象的选择到了充分实现.路径,其先锋性也便体现于此,在对黑色青春的余华的写作路径的转变在先锋派作家中颇富写真与哲理思索过程中完成了其先锋叙事.代表意义,他以反传统,反历史开始,在叙事中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余华,本身的经历非常多采用寓言式的抒写,却在1989年以后转向了有限,这一点对于成就一个作家其实是不太有利历史叙事与民间叙事,这种转变其实是有他的客的,而整个先锋派作家其实都存在着这种缺憾,观因素存在的.讲到先锋派的创作转变就很有必对这种缺憾的"扬长避短"便成为了先锋派作家要讲到先锋派所代表的现代,后现代叙事与现实@Jiang!aanTribune2005.6主义叙事的客观联系与历史转变.这种比较后的却会给人产生重复和厌倦之感.有鉴于此,余华反差是显而易见的.就精神模式而言,现实主义故意绕过了现实的表层,突出了故事的叙事因注重理想模式(典型),现代主义注重深度模式素,即从一个作家下乡采风写起,写到一个老农(象征),而后现代主义追求"平面模式"(空与一头老牛的对话,慢慢地引出了人类生生死死无);就价值而言,现实主义讲代永恒立言的英的无穷悲剧.读者从中体会到的感觉就像是在听雄主义,现代主义讲求自己立言的反英雄(荒一首漫长,悠远的老歌,在主人公对一次次苦难诞),而后现代主义则讲求代"本我"立言的非的超越之上,我们感受到了悲怆的魅力.小说的英雄(凡夫俗子);就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言,现叙事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超越了具体时空,实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人的社会性,现从而将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了人类抽象命运的代主义强调世界的必然性与人的偶然性相遇中的普遍意义之上.个体存在的状况,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存在有偶《许三观卖血记》所表现出的民间私人场景然性(生命与艺术是偶然的)和生命的本然性;别有趣味,处处充溢着幽默与欢乐.民间的生命就艺术表现而言,现实主义以全人观物,具有一力并不表现在受赐于来自于外界的幸福和拯救之种雅俗相冲突的审美取向,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中,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为抵抗,消解苦难和绝纯客观的以"物"观物,讲求无个性,无情感的望而生的超凡的忍耐力与乐观主义. "极端客观性",并表征出一种直露坦白的求俗趣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进人90年代的先味;就艺术与社会关系而言,现实主义认为艺术锋派作家已然抛弃了令读者大众颇感陌生的叙事是超功利的审美欣赏,具有一种提升读者的功能技巧,而以一种更加踏实更加稳健的步伐前进(教化大众),现代主义认为艺术是对社会异化压着,即由技巧的展演变为了对历史的文化揭示,抑的一种反抗,艺术表现为反抗性反弹的痛苦与由疏远了受众转向亲近民众,由关注人的外在过丑,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艺术是一种商品,是日程潜人对生命的内在命运的把握.也正是在这一常生活中解魅化,大众化的消费品.)兼具现代意义上,我们说,所谓的先锋的丧失其实只不过性,后现代性的先锋派小说自身存在着矛盾的一是先锋技巧的扬弃,因此也不存在着丧失先锋就面,因为现代,后现代之间的话语资源之间就存是丧失对中国文学的主创推进作用之说.相反我在着冲突,重建与解构,英雄与凡俗,提升与沉们以为90年代的先锋转向获得了大众,其影响沦,崇高与庸俗,庄严与荒诞,象征与空无,启不唯在读者数量的多寡上,而且昭示了先锋派的蒙与媚俗等等都交织在一起,余华在破坏英雄的光明前途.事实上,90年代的文学史已经表明神话时已经埋下了其后解构的种子,而一味地模了当年的先锋诸家在转型以后获得了多大的成式消解又直接导致了日后的虚无.功.余华,叶兆言,苏童,格非等人在此期间的走向民间与历史似乎已经成了"先锋派"必创作业绩可资证明.然的选择.1989年后的余华在一个更大规模也注释:更为复杂的文化背景之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民①余华:《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间与历史,采用了一种客观的抽象的提升方法,1990年第2期.即沉人到历史的背后,从而开始了文化意义上的②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写作.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5期.《许三观卖血记》等篇什似乎再次缝合成了一个③乔?卡?奥茨:《卡夫卡的天堂》,《20世纪世界圆圈,"先锋"式的实验性质日益锐减,取而代小说理论经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之的是讲述那些古老的或并不古老的家庭,历史④哈扎德?亚当斯等编《一九六五年以来的批评理论》,佛罗里达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1页.故事.这些故事大都生动而细致,与标准的写实⑤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主义作品相去不远,从其文化蕴涵与美学风格上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可以明显看出传统的价值规范与叙事风格.⑥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三联书《活着》从故事层面上看,小说中一家八口店1988年版,第118页.死了七口,除了主人公的父母死于败家子的不肖④参见王岳川I《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四川人民外,其余五口的死都与五六十年代农村的苦难现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实有关,如果在这个层面上反复地渲染人的死(责4-2编辑刘保昌)亡,对现实生活的介人肯定会突出,但在艺术上江汉论坛211115.6自。
先锋小说
二、名词解释1、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3、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
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7、《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三、简答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
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惊人的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先锋,其小说作品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在余华的作品中,有几部被认为是他的先锋小说,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主题和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首先,余华的小说《活着》被广泛认可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和苦难。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抓住读者的心灵,引发了对人性、生死和意义的深入思考。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作者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苦难时的勇气和坚韧,同时也呼吁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
这种先锋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主题使《活着》称为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其次,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他的先锋之作。
这部小说以许三观卖血的故事为核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艰难时期为生存而奋斗的故事。
通过对许三观及其家庭成员的刻画,作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许三观内心世界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思考,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以个体为表述对象的创作方式是余华先锋小说的典型特点。
此外,余华的另一部先锋小说《让生活回归生活》也值得一提。
这本小说是一个集体创作,由余华和其他五位作家共同完成。
小说以当代生活为背景,以多个角色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以多元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当代人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心理和行为。
小说的创新性在于采用了多元的叙述视角和交错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角色的故事呈现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对于文学形式和叙事方式的创新使《让生活回归生活》成为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并且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余华的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与众不同。
他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让生活回归生活》等都被广泛认可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引言: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其中的先锋小说更是展现了一种语言实验的创新精神。
这篇文章将探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在语言实验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语言实验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兴起80年代是中国文学迎来新时代的开始,它标志着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崛起。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文学界开始反思和探索新的创作方式。
先锋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和对现实的充分表达而备受关注。
二、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在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中,语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
先锋作家们通过实验性的语言运用,试图打破传统文学语言的束缚,突破语言的边界,以更加自由、富有表现力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在语言实验方面,先锋小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破碎化先锋小说的作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他们通过语言的破碎化实验,将时间、空间和事件碎片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作者以非线性、草率的语言表述,用碎片化的叙述结构展示多个视角和时空的错位,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与传统文学不同的观感和体验。
2. 新词汇和新用法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审美追求,先锋小说的作家们常常创造新的词汇和新的用法。
他们通过创造性的语言运用,使得小说的语言变得鲜活而有张力。
这些新词汇和新用法不仅赋予小说独特的形式美感,还富含深刻的内涵和哲思。
3. 音韵与语调的运用先锋小说中常常运用韵律和语调来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通过对声音的权威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种语言实验的方式不仅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也让读者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体验到了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语言实验对中国文学的意义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讲稿
“现代派文学”与“先锋小说”实验现代主义在西方是一项声势浩大的艺术运动,自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前后持续了大约一个半世纪。
它兴起于资本主义剧烈变革的时期,反映了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社会解体后西方社会重估一切价值体系而面对的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次剧烈的艺术史革命。
它崇尚个人表现,追求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强调艺术的形式技巧,这种技巧以反传统的抽象、象征和变形等实验形式加以表现。
因而现代主义往往具有先锋的性质,它的动力来自对未来的人类意识进行不懈的革命性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写作,而朦胧诗的出现则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
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的大规模出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而且对21世纪文学创作的面貌和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说现代主义的出现改变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格局,是因为它不仅出现在诗歌创作中,而且更为广泛的出现在小说、戏剧,以及美术、音乐、电影等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之中。
其中,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广泛也最具冲击力的不是诗歌创作而是小说创作。
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现代主义实验不是一个有纲领的文学运动,它是创作界自发的对西方现代派进行有限借鉴的艺术探索。
(一)现代派小说的发端几乎在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小说创作中就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夜的眼》、宗璞的《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1.意识流小说。
包括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一系列小说,李陀的《七奶奶》、《自由落体》,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这些小说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打破物理时空,采用象征、时空切割、视角跳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流动的不确定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心灵深处的潜意识。
这些作品注重向人的内心世界开掘,但排除了阴暗病态的非理性成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
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几个重要作家及作品
1、马原: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
的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以引人注目的方 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 成的真实幻觉。在他的《冈底斯的诱惑》、 《虚构》等作品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在打破 小说的“似真幻觉”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 虚构的界限;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本名 出现在小说中,并让多部小说互相指涉,进一 步加强了这种效果;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 并对之进行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似乎暗 示了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性。
某种意义上,这篇小说表达了苏童乃至一代青 年作家的一种历史观。即把“性”看作历史的 根源和动力。由“性”的紊乱,家族乃至历史 破败的命运不可逃脱。除佐千作为一种古旧文 化的历史记忆,他试困从年轻女性身上获得生 殖力(生命力),他的企图的失败不过象征性 地表示古旧的中国历史已经彻底丧失了延续的 可能性。在这个意上,这篇小说无意中写出一 种历史颓败的情境,一种文化失败的历史命运。
《虚构》:小说就是杜撰,就是虚构。 小说的开头部分声称:作家是根据自己 在麻风村——玛曲村七天的经历和观察 结果“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他又 明白地交代小说材料的几种来源。在讲 述自己在玛曲村的怪异“经历”时,叙 述者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强制 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这些怪异“经历”构成了小说《虚构》的故事 主体。但在结尾,作家又直接拆穿了上述“经 历”的真实性。一方面,他表明自己所谓的玛 曲村经历只是依据自己在西藏经历、妻子在麻 风病院的工作经历、有关麻风病的书籍等虚构 而成,自己并没有这七天的经历和观察。另一 方面,他也为上述“虚构”杜撰了一个“结 尾”:叙述者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5月3日,他 在玛曲村度过了七天时间,然而离开的日期却 是5月4日,这也从时间上取消了他的“经历”。
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 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 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路。格非很注意描 写人与物的相互脱离,在诸如《褐色鸟 群》等所构筑的错位式的情景中,人物 仿佛已变成了若有若无的鬼魂,身历的 事件则比传闻还要虚渺,人就是处在这 样的从未证实过而又永远也走不出‘相 似’的陷阱的一种假定状态中。
2、残雪: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 丑恶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 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 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 寓言的层次。
稍晚一些的格非、孙甘露、余华代表了先锋 小说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的发展。
3、格非:
格非的小说也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但他的方 式与马原不同。马原用一些并置的故事块搭成 一些近于八阵图的小说,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他 又加上一些让人误入歧途的指标;格非则主要
3、《许三观卖血记》 1995年,余华发表了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 记》。血是一个极为强烈的意象,血被视为生 命的精华和本质,失血代表了生命的死亡和结 束。从鲁迅《药》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血从药品和祭品到商品的转换,也是启蒙话语 向日常生活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的 价值不断世俗化和贬值的过程。
(二)《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1、概述: 生存的苦难是余华1990年以后小说的基 本主题,这也体现了一种从启蒙知识分 子到民间的价值态度的转移,生命的欢 悦、善良、温情和达观化解了他早期作 品中暴戾的激情。
2、《活着》 1992年余华发表长篇小说《活着》。他 在前言中说:“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 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 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 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 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 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
例如小说中山岗虐杀兄弟山峰的场面,小说将 之描写为一种处心积虑的算计,但对这种算计 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心理展示,而仅仅描写他的 外部活动,呆板的叙述将我们带到山峰被捆绑 在树上,山岗向他的脚底板上浇满了骨头汤, 然后让一只小狗去舔时,我们才明白他的目的。 即使在这种极端的场合,叙述者也决不对人物 的意识活动进行描写,而仅仅展示人物的感觉 与直接反应。
4、孙甘露: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的 《信使之函》、《我是少年酒坛子》等 作品。孙甘露的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 说与现实的关系,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 的虚构,但这些幻象与幻境又都只是一 些无关紧要的线索,无法构成一个条理 贯通的虚构世界。
他着力于使小说语言诗化的诗性探索, 词语被斩断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以一 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来,使能指自 我指涉与相互指涉。 孙甘露创造一个语言的世界,是为了摆 脱或者拒绝现实的世界,语言的不及物, 明明白白的自我指涉实际是排他性的。
苏童显然不是在重复讲述封建婚姻悲剧的故事, 对于苏童的叙事来说,“故事” 并不特别重 要,主题甚至也无须深究。重要的是苏童富有 韵味的叙事,那种纯净透明的语言感觉;那些 刻划的异常鲜明的故事情境;那种温馨而感伤 的气息······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把玩观 照,多少还可见中国旧式文人的态度。这些使 得苏童的叙事既具有历史颓废主义的手笔,却 也深藏着文化韵致。
在《活着》中继续显示出余华对死亡主题的偏 爱。厄运接踵而至,福贵的7位亲人先后离他 而去。死亡成为一种宿命,笼罩了福贵的后半 生。不同的是,作者不再刻意强化死亡本身的 残酷与沉重。7位亲人的相继死亡没有将福贵 推入绝望的深渊,没有将他打垮,他依然顽强 地活着。《活着》采用了讲述的方式,借用了 民间歌谣的传统,由一个采风者“我”下乡采 风引出福贵的故事。开始“我”的叙述具有浓 重的调侃味道,但随着福贵对我的倾诉,“我 的内心”安静下来,叙述也随之沉静安详。
只有无名的暴力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暴力成了一种盲目的激情,它抓住和毁 灭一个又一个无意识的生命。《现实一 种》就像一座暴力美学的舞台,余华将 这种暴力杀戮设计为传统的五伦关系中 的兄弟一伦则更加重了他对人性恶的一 面的理解。小说的叙述者是一 个冷漠、客观的叙述者,对叙述不作任 何情感的干预,只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 场纪录。叙述的平静、冷漠、准确与内 容的暴烈、混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 加重了小说阴郁、压抑、令人窒息的气 氛。
元叙事通过作家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过程, 产生间离效果,进而让接受者明白,小说就是 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这样,虚构在小 说中也就获得了本体的意义。 传统的小说极力掩盖其虚构,让读者在接受 小说时产生“似真幻觉”。传统的小说大都追 求“拟真”效果 ,传统的批评否定一部小说 的价值最常见的说法也是“不真实”。先锋小 说作者在作品中公开告诉读者,你读的小说是 虚构的,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追求小说的 意义也就显得很虚无。
死亡和暴力是余华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 也鲜明的反映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 他以冷漠、客观、中性的叙事风格,以 精微的、一丝不苟的描写,表现阴谋、 死亡、谋杀、暴力、血腥以及世界的混 乱和悖理,揭示人性之恶。
2、小说主旨: 《现实一种》充分体现了余华对于暴力 的思考。盲目的暴力构成了叙事的核心, 而对细节的细致、冷静、一丝不苟的物 化描写更加重了这种残酷和压力。小说 中人物的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被动的、 他们被盲目的暴力所支配和控制。
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 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 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 黑奴》,歌中那个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 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 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 我,我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迷舟》:这篇小说以北伐战争作为故事的背 景,时刻让你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小说还用时间作标题(除引子外),有关萧七 天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但惟独第六天晚上他去 榆关做什么成了空白(空缺),而这空缺又是 小说至关重要的。萧死了,成了无法补上的空 缺,读者无可判断。这里的空缺就把时间链条 和因果链条破坏了。这与传统小说的叙事显然 极为不同。
5、苏童: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妻妾成群》:新女性在旧家庭中的毁灭
这篇小说讲述一个女性遭受的婚姻悲剧 的故事。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 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一个 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 牺牲品.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 路的原动力。
苏童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 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 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 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 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 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 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 一点点空气。
《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有一种返朴归 真的明快和纯净。它用最朴素的方式来 讲述故事。用“对话”构成叙述推进的 重要动力。
“重复”成为了《许三观卖血记》叙述的 基本手段。小说描写了许三观的几次卖 血经历,循环不止的卖血构成了他命运 的主要旋律。这种叙事的不断重复使苦 难的力度得到加强。“重复”还表现在 叙述语句上。如小说结尾的一段描写。
三、余华
(一)《现实一种》 1、概述: 余华早期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表现阴谋、死 亡、暴力以及世界的混乱与悖理,以极端化的 风格表达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 覆,反映了作者与社会现实之间敌对、紧张的 关系,代表了1980年代先锋小说对于生存状 态探索方面的成就。 《现实一种》可看作是 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
5、叙述姿态 从小说的叙述态度来看,小说中叙述者特权的 使用尽量降低,既不作过多的议论,也不对人 物进行心理分析,更不作价值评判。但叙述者 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他的冷漠使人物可以走 到前台,进行充分的表演。通过不断变换视点, 将各个片断组接起来,展示出仇杀的血淋淋的 过程。这样的叙述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仇杀的 场面令人毛骨悚然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