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例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国学常识一、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比较二、史书的重要体例作者面面观❖战国策的写作特色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辩丽恣肆,铺张扬厉,这些手法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写作很有影响。
其主要艺术特色有:(一)叙事生动,有许多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例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阐明了纳谏除弊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又耐人寻味;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
(二)文笔多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个性分明在许多篇章里,成功地描述了君王、后妃、谋臣、义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把他们的性格特征、身分、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秦策中写苏秦先以「连横」说秦王,转而又以「合纵」说六国,生动地描写出一个善于机变、惯于夸说,一切言行皆以「利」为准则的纵横家形象。
(三)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战国策中主要记谋臣策士们的说辞,他们为使听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尽量把话讲得无懈可击,并努力抓住对方最关心的重点,一语道破。
如赵策中记述触龙的说辞,他顺着赵太后的心思,从谈家常入手,然后引古论今,层层深入地分析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劝告,让她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
(四)善用比喻、夸张、寓言等技巧,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如楚策记庄辛说楚襄王,层层设喻,说明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又如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说明千里马常在,但伯乐难寻的道理。
这类寓言和比喻,写得饶富趣味,常隐寓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很多后来成了有名的成语。
此外,战国策还多用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气势贯通的特色。
形音义汇整一、义近词语二、同义成语三、形音义比较(一)一字(词)多义修辞纂要一、层递本文在修辞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段所用的层递法。
※第一次: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笑而受之。
第二次: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食之,比门下之客。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冯谖客孟尝君》。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3)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友谊观。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持原则,明辨是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冯谖客孟尝君》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
(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分析。
(3)课文寓意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冯谖客孟尝君》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寓意。
4. 案例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冯谖客孟尝君》。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友谊观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3.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形象教学:运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冯谖客孟尝君》教案————————————————————————————————作者:————————————————————————————————日期:四川理工学院音乐学院邢艳丽 2017年 5月 8 日课程名称冯谖客孟尝君课程内容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地位所营造的三窟总学分: 2 总学时: 60学时其中:本节内容 1课时课程类别必修课( ) 选修课 ( )公共课(√)专业课()授课教师邢艳丽教师简介授课对象音乐学院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策士盛行的历史背景。
2、掌握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德育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以及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方法本节课在传统的讲解的基础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向学生展示古代策士的风貌,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战国时期特定阶层人物的言行策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2、概括冯谖在为孟尝君营造“三窟”而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谋略智慧教学难点:1、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2、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2分钟)同学们对成语并不陌生,比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并不陌生,但是知道出自哪里吗?大部分同学能够说出来,是的,出自《战国策》。
这些成语都有着一个寓言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已经凝结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学习《战国策》中的一篇《冯谖客孟尝君》。
同学们可以列举出更多的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进行新课一、冯谖客孟尝君》简介孟尝君:名田文,爱好养士,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战国四公子”主要内容:冯谖在为巩固孟尝君的地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政治谋略和智慧。
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辩论
此为课 外延伸, 引导学 生树立 义在利 先的观 念。
冯谖客孟尝君
弹铗而歌 食无鱼 收债于薛 板 书 设 计 署记自荐 营谋 百姓迎 相位复 地位固 居安思危 扬 矫命焚券 市义复命 深谋远虑 出无车 无以为家 冯谖形象 大智若愚藏才不漏 抑
课 后 记 编制:教务处 审核: 日期:
3
四、活 动二 人物形 象
请每小组表演或复述一个故事,并依据原文说一说,在这 个故事中冯谖和孟尝君分别是什么形象。
合作探 究 表演 / 复 述
五、活 动三 写作特 点
结合本文故事,小组合作探究,从写作手法和传神的言行 描写两个方面来探讨作者是如何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 的。
合作探 究
教师朗读讲解名家评论进行点拨和总结。
2
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
编 号:QD-751b-08 版次:A/0 流水号:004-2017-008
六、活 动四 辩论
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辩论“狡兔三窟”的双重 意义。 正方: 在人生道路中, 不能一棵树上吊死, 狡兔应该三窟。 反方: 在人生道路中, 样样通不如一样精, 狡兔不能三窟。 提示:冯谖为孟尝君凿的三窟是为了哪一点/窟?
学生 活动 回答
设计 意图 引出对 文学常 识的学 习
学案上 笔记
引导学生比较《战国策》和《左传》
1
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
编 号:QD-751b-08 版次:A/0 流水号:004-2017-008
二、课 文背景 介绍
孟尝君: 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湣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 (湣王之父)时为相,并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 故本文中有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之说。 田婴死后, 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 三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回答 提问:战国四公子都有谁? 引导学生了解“士”阶层与冯谖。 笔记 提问: 说说你如何理解冯谖 “使人属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 , 回答 三次“弹铗而歌”,提出“食无鱼”、“出无车”、“无 以为家”的要求。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设计1
课题名称
冯谖客孟尝君
授课时数
4
授课遥远,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知之甚少,所以应加强对时代背景的介绍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2.掌握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
教学难点
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所体现出的谋略才智。
教学策略
1.结合中国古代史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2.理解战国策的重要意义。
教学环境
与资源
多媒体教室,网络资源等等
参考教材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反思
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 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
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
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
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三、《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
2《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
冯谖客孟尝君 教案
大学语文2教案1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一、教学目的: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2.掌握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
2.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所体现出的谋略才智。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战国策》简介对《战国策》其实同学们并不陌生,许多寓言故事,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汗马功劳、挥汗成雨、门庭若市等等。
这些成语都有着一个寓言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已经凝结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中国微缩文化。
传统文化,很多都渗透在这些成语中。
之所以学习这些古典著作,就是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是成为中国文化人的基本素养。
在现代生活中也有时尚的文化,如赵本山小品文化,忽悠、缘分啊、谢谢啊、那是相当……,时间将来检验其文化的久远性。
而我们传统文学可以说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成为经典的语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外国人要学习中文,难学的就是这些文化,一个成语包含的文化内容之广泛深刻。
我们学习外语也是,真正学好外语的人,一定是通过那个国家的文化的。
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样一些经典原典的阅读。
(一)《战国策》成书过程《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又一部国别体杂史著作。
记载了从周贞王14年(前455年),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
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
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
未编订之前也称《国策》《国事》《长书》等。
(二)《战国策》主要内容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
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冯谖客孟尝君》全文;(2)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冯谖的智谋和胆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热爱;(3)懂得友谊、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及寓意;(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2)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3)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冯谖客孟尝君》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冯谖的智谋和胆识;(2)讨论文中体现的友谊、忠诚、信义等道德品质;(3)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 翻译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技巧。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知识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冯谖客孟尝君》;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调查有关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下节课分享。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分享:听取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了解,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冯谖的智谋和胆识,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
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3、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重点:1、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2、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为主。
教学内容:一、介绍作品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
二、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三、题目: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四、学生通读全文,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
五、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六、讨论归纳故事情节。
七、小结。
八、作业:熟读全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译全文,学生订正自学过程中的错误遗漏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叙中情节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学生订正自学过程中的错误遗漏之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叙中情节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质疑、订正。
教学内容:1、疏通文章,讲解重点词句。
属:通“嘱”客食顷比揭习计会贵署怪尝谢市矫命赐窃计厩拊贾期年反驷就2、重点讲解下列句子:左右以君贱之也左右以告使人给其以食用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二、复习故事情节,理解其连贯、环环相扣的特点。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一、教案简介《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古代汉语散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策划养士、收买人心的故事,展示了冯谖的智谋和远见,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养士风气之盛。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并从中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3)学会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培养爱才、惜才的观念;(2)明白待人接物要真诚、宽容、有智慧。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2)人物形象的把握;(3)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句子结构和特殊句式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策》的其他篇章,如《唐雎不传》、《触龙说赵太后》等,激发学生对《战国策》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孟尝君、冯谖等,讨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品质。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语、句式等。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本课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待人才的态度,进一步领悟到人才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收集有关《战国策》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考察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 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考察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察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立组 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学习和纪 律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精神。
课堂秩序维护
制定课堂纪律规定,加强课堂 秩序的维护,确保教学活动的 顺利进行。
激励措施
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如奖励制 度、表现优秀者上台分享等,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5
教学建议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改进
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 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 。
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案例分析
引入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
总结词
作业完成情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巩 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
VS
详细描述
教师布置与《冯谖客孟尝君》相关的作业 ,包括课文内容的梳理、重点词语的解释 、人物形象的分析等,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 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命运, 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孟尝君的故事和冯谖的经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 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文解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通过对课文的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冯谖在孟尝君门下所经历的起伏和变化,以及孟尝君的性格特点、政治智 慧和用人之道。
课堂互动
总结词:讨论交流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发表自 己的见解,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冯谖的形象,探讨其智慧与谋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冯谖的形象,理解其智慧与谋略。
2.教学难点:探讨冯谖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冯谖客孟尝君》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冯谖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故事梗概(1)请学生简要复述《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情节。
(2)教师对故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分析冯谖形象(1)请学生从故事中找出冯谖的智慧与谋略表现。
(2)引导学生分析冯谖的性格特点,如忠诚、正直、勇敢等。
(3)分组讨论:冯谖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4.探讨冯谖的智慧与谋略(1)请学生举例说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
(2)引导学生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中汲取启示。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冯谖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冯谖的形象理解是否深刻?2.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哪些环节需要改进?3.学生对冯谖的智慧与谋略有何启示?如何将这种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满意度及建议。
六、教学资源1.教材:《语文》2.辅助资料:《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策》等。
3.网络资源:关于《冯谖客孟尝君》的学术论文、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冯谖的形象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同时,学生从冯谖的智慧与谋略中汲取了启示,对现代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目标:一、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文史知识。
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二、理解“尽烧债券”情节体现的民本思想。
三、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理解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把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1、理解疑难字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两学时。
教学内容:一、《战国策》先秦散文的分类:先秦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战国策》属于先秦历史散文。
西汉以前的书名为《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长书》等。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战国初期—六国灭亡(前460—前220)共240年历史《战国策》是分国记事的国别体杂史,所记东周、西周、秦、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作者不可考。
现在流传的通行本《战国策》是北宋曾巩的补订本。
《战国策》记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家们游说诸侯相互辩难的言行。
善用文人自制的寓言故事和新奇比喻来说明深刻道理。
记叙生动形象,语言犀利流畅,推理透辟周详,人物描写传神,笔调颇为夸张。
由于突出文学性,作品局部有夸大和失实之处。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是一部优秀散文集。
对西汉以来史传文学和小说、散文、戏剧的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对后世《史记》影响最大。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无书名无篇章名。
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有十四章记苏秦书信和言论,二章记载纵横家事,共二十七章,计11,000多字。
这是一部失传了2,100多年的佚书。
汉惠帝二年(前193)封长沙相为轪侯,轪侯利仓的少子保存了这部书,死后以它陪葬。
(语文教案)《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冯谖客孟尝君是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
冯谖客孟尝君记叙了冯谖为稳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1冯谖客孟尝君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2、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帮助孟尝君稳固在他薛地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表达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而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3、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冯谖有着机智豪爽、深谋远虑和临机而断的性格。
4、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这是先抑。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
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成心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种手法防止了平铺直叙,造成文章的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姿态横生。
5、理解并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通假)孟尝君:贫困穷顿无法生存,托人请求孟尝君(2)左右以君贱(意动)之也,食(名词作动词)以草具:身边之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3)食(名词作动词)之,比门下之客:给他吃,和门下一般食客同样款待(4)孟尝君客(意动)我:孟尝君把我当客人看(5)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024年《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2024年《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冯谖客孟尝君》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本、归纳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言文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贤士的品德与智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冯谖与孟尝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与翻译。
古代文化背景与礼仪制度的理解。
文章深层思想情感的领悟与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贤士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客”和“君”的理解,引出文章标题《冯谖客孟尝君》的初步解读。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冯谖客孟尝君》,圈出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式。
教师提供文言文字典,辅助学生自行解决生字新词,同时提示学生关注文中难句的结构和含义。
3. 讲解与讨论教师逐段讲解文章内容,重点解释疑难词汇和句式,并穿插分析冯谖和孟尝君的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冯谖的行为动机和孟尝君的待客之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士人的处世哲学。
4.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典故和成语,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对比现代人与古代贤士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拓展延伸介绍与《冯谖客孟尝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战国时期的士人风气、孟尝君的其他事迹等。
邀请学生分享对古代文化、礼仪或贤士故事的了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直观感知。
通过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当堂完成一些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练习,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语文:《冯谖客孟尝君》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目标: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②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能力目标:①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德育目标:学习冯谖的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的性格及提倡的民本思想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难点:①从人才角度体味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②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学常识1、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①提纲式的大事记《尚书》《春秋》②语句简短,篇幅较完整《左传》《国语》③表现形式更加完美,艺术上更加成熟《战国策》2、《战国策》介绍《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
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和谋臣策士的言行,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分十二国策,共33卷。
二、结合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注意:(1)有疑问的词语和句子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
(2)将自己未解疑的地方做好笔录,然后小组长组织,进行小组交流解疑。
(3)小组长做好笔录,准备全班交流。
(4)提示:留心积累常见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一、全班疑难问题解决实物投影学生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文言文不能只见言而不见文,文言并重,才算真正读懂。
就像成语,只知字面意思,而不知其出处,也许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请生解说成语“鸡鸣狗盗”的意思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这两个食客的身份和冯谖是一样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士。
三、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例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例《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2、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3、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重点:1、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2、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为主。
教学内容:一、介绍作品进,环环相扣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质疑、订正。
教学内容:1、疏通文章,讲解重点词句。
属:通“嘱”客食顷比揭习计会贵署怪尝谢市矫命赐窃计厩拊贾期年反驷就2、重点讲解下列句子:左右以君*之也左右以告使人给其以食用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二、复习故事情节,理解其连贯、环环相扣的特点。
(一)写冯谖的“无好”“无能”贪而不知足,伏下一笔,引起正文(1—2)(二)写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焚券市义,请复相位,请立宗庙)从正面表现冯谖才能。
(3—8)(三)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功绩。
(9)三、学生质疑、讨论、解决。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册中已学部分。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写法。
2、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3、通过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写法。
2、通过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3、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重点:
1、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2、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通读文章,勾勒难理解的句子。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为主。
教学内容:
一、介绍作品
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
二、介绍背景: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三、题目: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四、学生通读全文,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
五、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六、讨论归纳故事情节。
七、小结。
八、作业: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译全文,学生订正自学过程中的错误遗漏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叙中情节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学生订正自学过程中的错误遗漏之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叙中情节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质疑、订正。
教学内容:
1、疏通文章,讲解重点词句。
属:通“嘱”客食顷比揭习计会贵署怪
尝谢市矫命赐窃计厩拊贾期年反驷就
2、重点讲解下列句子:
左右以君*之也
左右以告
使人给其以食用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二、复习故事情节,理解其连贯、环环相扣的特点。
(一)写冯谖的“无好”“无能”贪而不知足,伏下一笔,引起正文
(1—2)
(二)写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焚券市义,请复相位,请立宗庙)从正面表现冯谖才能。
(3—8)
(三)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功绩。
(9)
三、学生质疑、讨论、解决。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册中已学部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写法。
2、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3、通过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的写法。
2、通过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
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
但是,冯谖毕竟是一个封建策士,他信奉“士为知已者死”的信箱,忠于个人,只是为封建贵族的个人利益出谋划策。
这一点局限性我们应当正确认识。
2、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
(1)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
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
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
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
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
(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写法。
P188
五:完成课后问题:P125T1、2、3
完成练习册上习题
六:小结。